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供給側

經濟法供給側

發布時間: 2022-10-15 04:21:39

㈠ 什麼是供給側的概念

關於什麼是供給側的概念。
簡單說,就是指為全體大眾服務的生產、製造行業等領域。也包括服務業。具體說,鋼鐵業、煤炭業家電製造、手機製造等都屬於「供給側」領域。
供給側,這是相對於「消費」側而言的。
在經濟學理論中,關於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經濟的循環理論中,其實生產側也即整個社會的製造業、加工業、服務業等供給側的結構合理性是最重要的。因為「消費側」雖然重要,但消費不大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製造業等供給側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合理性、科學性(例如產能過剩等全國性大問題),因此,依照「釜底抽薪」的理論,找出效率最高的方法,從供給側進行改革,是最徹底最直接的方法。只有從「供給側」的源頭著手,才能徹底解決全國產能過剩等影響全國經濟效益的大問題。

㈡ 供給側改革的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不僅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背景,而且有它的內在邏輯性,即從怎麼看到怎麼乾的深化,「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葯方」 。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來源
一是源於我國長期的改革發展經驗。改革開放使中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內在邏輯就是不斷地打破供給側的制度藩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激發大眾的創造力。中國經濟發展的每一步,都是改革推進。改革速度快時,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就會加快,特別是在遇到發展困難時,深化改革便能化「危機」為「機遇」。從農村農業改革,到國企改革、價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開放,到近幾年的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發了社會和市場的活力。這是一條非常成功的經驗。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必須堅持這條經驗,才能掌握戰略主動權。也就是說,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根據自己的成功經驗,實行主動出擊戰略。
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的提出,也借鑒了國外的理論和思潮。不能否認美國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制度經濟學理論以及新增長理論等對我們的重要啟示,特別是供給學派提出的放鬆管制、減稅等建議,使我們感到似曾相識,1978年前我們面臨的問題和今天我們面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幹預過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理順,必須繼續「拆牆」,新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理性預期等理論,對我們也有很大啟示,解決中長期的經濟難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葯方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須著力破除供給端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供給體制,建立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還具有明顯的倒逼原因。今天我們遇到了從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邁進的發展「大坎」,阻力、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倒逼」是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外實踐表明,許多重大問題的解決或制度創新,都是「逼出來的」。今天面臨的許多問題,正在倒逼我們做出重大的決策,如經濟運行出現了「四降一升」問題,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經濟結構問題特別是創新能力問題成了新發展階段決勝的關鍵因素。我們別無選擇,唯有推進結構性改革,才能再次「化危為機」。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十三五」決勝階段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其主要任務是:從供給側發力,通過重大改革的推進來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其重大的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宏觀調控效率和穩增長的重要推進器。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宏觀調控,形成「宏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實際上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數和制度變數,而這兩個變數則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屆政府強調宏觀調控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寓短於長,以長促短,拓展了宏觀調控的時間軸,形成了「短期+長期」的思路。傳統的宏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使發展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本質在於結構變化和制度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宏觀調控可以更多的採取市場手段和經濟手段,而盡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實現市場資源配置中起關鍵性作用的關鍵舉措。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五大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解決這些制度性的障礙的關鍵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主要是因為創新性文化基礎薄弱,投機性發展氛圍過濃,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問題,更有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束縛了企業手腳的供給體制問題。深化市場化改革這一重大的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新寬松公平的宏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三是促進產業升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端轉換,從而導致長期的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危機四伏,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國際上這樣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現象,有東南亞金融危機。因此,結構轉型升級能否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關鍵。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決定力量是制度創新,即對關鍵領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簡單的放權,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來鞏固,來紮根,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勵性的新制度,以此減少不穩定性,同時增加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能力。改革的深處就是法治。一方面,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標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基本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當一放就亂時再收回,像一些不夠深入的改革那樣形成「收放循環」,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的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正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兩方面要求,使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

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和意義

含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意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4、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

5、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3)經濟法供給側擴展閱讀

具體內容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

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

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㈣ 供給側改革包括哪些內容

供給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供給側意思指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供給的范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著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供給側」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政策制度上,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拓展資料: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決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切實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扎實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法律依據:
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過去一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活力不斷釋放。

熱點內容
關於法律援助工作站規范化建設 發布:2024-11-20 22:31:22 瀏覽:203
濟南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專業 發布:2024-11-20 22:22:11 瀏覽:92
賓陽縣司法 發布:2024-11-20 22:04:55 瀏覽:399
在職法律碩士jm 發布:2024-11-20 21:27:33 瀏覽:471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