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用資源經濟法原理評價土地投機

用資源經濟法原理評價土地投機

發布時間: 2022-10-20 04:45:56

❶ 西方經濟學中地租論是由誰提出的

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年5月26日-1687年12月16日)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統計學創始人,最早的宏觀經濟學者。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賦稅論》(寫於1662年,全名《關於稅收與捐獻的論文》),《獻給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術》(1672),《愛爾蘭政治剖析》(1674),《貨幣略論》等。

主要貢獻
是最先提出了勞動決定價值的基本原理,並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范疇,他把地租看作是剩餘價值的基本形態。配第區分了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他的自然價格相當於價值,他指出:假如一個人生產一蒲式耳小麥所用勞動時間和從秘魯銀礦中生產一盎司白銀並運到倫敦所需勞動時間相等,後者便是前者的自然價格。可以看出,配第認為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他還提出了商品的價值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但是他沒有把價值、交換價值和價格明確區分開來,他把生產白銀的具體勞動當作創造價值的勞動,不懂得創造價值的是抽象勞動。他還提出了"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的觀點,由此,他認為勞動和土地共同創造價值,顯然,這種觀點和他的勞動價值論是矛盾的,它混淆了使用價值的生產和價值的創造。
威廉·配第之所以能成為"政治經濟學之父",還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個人經歷與素質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的研究方法,早在14歲時,他就表現出對父輩的叛逆性格,出海遠航,追求自由的生活,他迷戀於科學,特別是醫學(1644年-1645年在荷蘭萊頓大學攻讀醫學,後又到法國、英國行醫和從事學術研究,1649年獲得牛津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醫生並兼任皇家醫學院教授,1651年任愛爾蘭英國駐軍總司令的隨從醫生),醫生的經歷有助於他運用醫學和人體結構學的精密視野考察經濟生活,而他的投機生涯也使他對經濟運行法則有了經驗性的了解。他還擔任過大哲學家霍布斯的秘書,這又使他在探索經濟問題時,能夠實現經濟研究方法論的革新。

❷ 投機活動是什麼能概念

說到投機不得不說投資,他兩是孿生兄弟。本傑明.格雷厄姆所創立的證券分析理論體系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通過對證券領域里一些重要的經濟范疇的歷史審視和深刻剖析,力圖澄清彌漫其上的種種迷惑紛亂的表象,揭示其中所蘊含的尚未被人們所真正認識的實質,促成證券投資者樹立科學、理性、安全、有效的證券投資理念。基於「投資」與「投機」在證券市場中所具有的廣泛影響和突出作用,故而對其進行全面徹底地審視和賦予確切的定義,便成為格雷厄姆構建證券分析理論體系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格雷厄姆所處的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裡,資本市場上對於「投資」與「投機」的定義,在認識上往往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於兩者之間的概念、關系、作用以至差別等,有著不相一致的、甚或是大相徑庭的認識。對於認同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屬於兩個不同的重要經濟概念者來說,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是可以從證券買賣的對象、付款的方式、持有股票的時間長短以及是否為安全收益或預期風險收益等特徵來加以劃分。但是,投資與投機在概念和實際運作中粘合的是如此密切,難以區分,以至於被許多傷透腦筋的市場人士乾脆定論為:「投資是一種成功的投機,而投機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資」,將兩者合二為一,視作只是同一種行為的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說法而已。 格雷厄姆不贊成上述膚淺的認識。通過大量的市場分析和理論研究,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將投資與投機等同為一的觀念並不足取,因為持之者只是從兩者活動的最終結果來對其加以界定,而不是在全面地分析其基本特徵後加以定義。他明確地指出,「投資」與「投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范疇,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本質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並不是完全表現在諸如購買的對象是債券或是股票,採取的方式是現金交易還是保證金交易,持有的股票時間是長期或是短期,投資的目的是實現安全性收益或是風險性收益等表象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持有上述的評判標准本身都是難以確定的、並且總是處於變化狀態下或捉摸不定的。所以,上述的差別並沒有觸及到兩者本質上的特徵,不能作為確切定義的依據。例如,人們曾固執地認為債券是一種極為安全的投資對象而股票卻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因此,購買債券便是投資而購買股票則就理應屬於投機。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債券都是投資的對象。如果一種債券沒有安全的內在價值,購買其無疑就等同於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投機,並且是一次危險極大的投機;而如果一隻具有安全性的股票,對其操作就是一次投資,而且是一次具有安全保障的、能夠得到有效回報的投資。再比如,用現金足額購買股票也不能被視作為是投資,因為大多數最具投機性的股票正是被要求使用現金足額購買的,等等。總之,「購買股票可以是投資,使用保證金交易可以是投資,而懷著快速獲得利潤的目的進行的操作也可以是投資」。 那麼,究竟「投資」與「投機」的確切定義何在呢?在格雷厄姆看來,投資的確切定義應該蘊含著三個彼此關聯、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首先,投資必須是建立在「詳盡分析」基礎之上。所謂詳盡分析,即是指通過以既定的安全和價值標准對投資對象進行的研究工作。其次,投資應該具有「安全性」的保障。當然,證券市場上的投資始終充滿著和伴隨著各種風險,從來也沒有絕對的安全。但經過詳盡分析以後被選定的投資對象應該具有投資的「內在價值」,應該存在著相對安全的價值空間,而這正是保障其在通常和可能的情況下沒有較大的風險,也是其可以避免意外損失的安全體現。第三,投資的結果是必須能夠得到「滿意的回報」。這種令具有理性的投資者滿意的回報,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即不僅包括了利息和股息,而且也包括了資本增值和利潤。由此,格雷厄姆得出的定義是:「投資是指經過詳盡分析後,本金安全且有滿意回報的操作」。相反,與之不合的就是投機。 「投資」與「投機」都是證券市場交易活動的一種基本活動形式,兩者之間的最基本的區別或核心,就在於能否獲得安全性的收入。格雷厄姆關於投資的定義與眾不同的是,他著重指出「投資」所特意強調的這種安全的保障不能建之於市場虛假的信息、毫無根據的臆斷、內部小道消息的傳播甚或十足的賭性之上;「投資」的安全性必須取決於投資對象是否具備真正的內在價值或存在一個價值變化的空間,而要確切地把握這一關鍵之處或達到「邊際安全」,只有通過利用客觀的標准對所能夠掌握的信息進行詳盡分析。格雷厄姆認為,反思1929年前美國股票市場的過熱和隨之而來的大崩潰,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與投資者不能正確區分投資與投機的概念,將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投資操作缺乏理性指導,最終不僅導致投資者金錢上的重大損失,而且實際上也促成了市場的整體崩潰。由此,汲取歷史的教益,真正認識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差別,對於投資者樹立科學、理性、安全、有效的投資理念,就至關重要

❸ 請問土地評估中的求取容積率修正系數的方法

計算公式:V=V1b×(1±∑Ki) ×Kj

式中:V:土地價格

V1b:某一用途土地在某一土地級上的基準地價

∑Ki:宗地地價修正系數

Kj:估價期日、容積率、土地使用年期等其它修正系數

(3)用資源經濟法原理評價土地投機擴展閱讀

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主要有:

(1)一般因素。指影響城鎮地價總體水平的自然、社會、經濟和行政因素等,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口、行政區劃、城鎮性質、城鎮發展過程、社會經濟狀況、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利用規劃及計劃、社會及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等。

(2)區域因素。指影響城鎮內部區域之間地價水平的商服繁華程度及區域在城鎮中的位置、交通條件、公用設施及基礎設施水平、區域環境條件、土地使用限制和自然條件等。

(3)個別因素。指宗地自身的地價影響因素,包括宗地自身的自然條件、開發程度、形狀、長度、寬度、面積、土地使用限制和宗地臨街條件等。

❹ 對經濟法的認識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差異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經濟法」一詞最早見於法國空想主義者摩萊里的著作《自然法典》中,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盛行重商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張政府對本國經濟給予扶助,甚至不惜通過戰爭以打擊?排擠外國的同業競爭者?這一時期,經濟法缺乏產生的現實基礎?自18世紀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處於自由市場階段,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崇尚亞當·斯密古典市場經濟理論和理性主義國家職能說?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領域國家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政治統治成為國家的中心職能?國家雖然也要對一些社會經濟進行管理,但從屬於國家的政治統治[1]?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行政法尤其是民商法得以高度發展,行政法和民商法的發展沒有為國家干預意義上的經濟法留下多少餘地?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特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不少國家遭到重創?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危機帶來的問題,紛紛打破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絕對界限而全面介入經濟生活?這時期主流經濟學是國家干預主義說,代表人物為凱恩斯?他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主張?可見,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要解決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只能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由於政府介入經濟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劃分界限,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單純的公法和私法手段都不能解決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需要一個新的法律部門來調整,這就是經濟法?20世紀70年代後,國家干預主義遭到質疑,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時期,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被新經濟自由主義所取代?供給學派不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但堅決反對國家過多和全面的干預?認為經濟生活應以市場直接的自我調節為主,國家間接的宏觀調節為輔?
(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概況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最初,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市場秩序規制立法,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都強調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與監督,著手制訂各種不同的計劃,試圖在「無形之手」和「國家之手」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2]?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競爭自由與政府調控權威相得益彰?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一戰前),這時期的主要立法是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一方面廢除了戰時經濟統製法,另一方面又沿襲戰時經濟法的立法原則,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3]?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根據佔領軍的指令,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保障經濟持續增長,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日本政府藉助經濟法通過兩種方式介入市場,亦即經濟法通過兩種方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其一,維持競爭秩序,發揮市場機能;其二,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市場運行予以規制,發揮政府調控作用[4]?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初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5]?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始,日本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圍繞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這一時期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引起了人們普遍憂慮和不滿?美國政府審時度勢,主動出面干預,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主要經濟立法有: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第二階段(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這期間,美國頒布了70多部經濟法令,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6]?第三階段%26lt;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26gt;,二戰後,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則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經常性和必然性手段?這時期的主要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二、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計劃是國家用來配置資源的唯一方式?事實證明,在建國初期我國選擇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符合當時社會要求,它有利於集中有限的資源去辦急需的事業,使我國迅速從經濟廢墟里恢復過來?但在計劃經濟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後,我國沒有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人類20世紀的經濟實踐和理論研究顯示了計劃經濟的失敗源於它的兩大內在的弊端:一是信息機制障礙,二是激勵機制障礙?經驗表明,計劃經濟體制也許具有學習別人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能力,但自身卻不具有創造新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能力?計劃體制除其內在的缺陷外,其不足之處還在於它的實施有賴於計劃的主體——政府官員的高效性和無私性?由於政府內各行為主體按照自己的利益來行動,具體負責的公務員又缺乏競爭意識和對成本的關心,政府的活動無法如人民所期望的那樣做到有效率,政府官員的「經濟人」本性,使政府幹預的結果往往背離其初衷,從而導致「政府失靈」?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和缺乏民主的政治體制相結合,誘發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就是黨和政府面對「合法性危機」而重建嚴重受損的合法性基礎的過程,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下,由計劃作為唯一的資源配置手段必然會使我國經濟體制失去效率和發展動力,引發社會危機?國家干預的失敗必然要求在計劃體制中引入市場力量,在「國家之手」和「市場之手」的結合過程中,中國的經濟法也就產生了?隨著人們對計劃和市場兩種調節手段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改革初開始認識到單一的計劃經濟的不足,從而實行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第二階段: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實行共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三階段:黨的十四大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製度保障的經濟法也相應地經歷了由產生初期的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
(二)中國經濟法的產生發展概況
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1992年),這是中國經濟法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時期;第二階段(1992年以來),這是中國經濟法勃興和走向成熟時期?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轉換,經濟法在中國誕生了?1979年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部經濟法?這期間的經濟法還有《統計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此外還有大量由國務院制定的經濟行政法規?隨著經濟法的興起,民商法也產生和發展起來,《經濟合同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法律相繼通過?黨的十四大在對國內外形勢作了正確分析後,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的

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差異
歷史性選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抓住法制建設的契機,重視經濟立法,從而使我國經濟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法體系?這一階段,市場規製法異軍突起,和先前發展起來的宏觀調控法組成了我國經濟法的主體部分?這時期的經濟法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招標投標法》?《稅收徵收管理法》?《預演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審計法》?《價格法》?《勞動法》等?

三、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性及啟示
中西方經濟法的基本特徵是相同的,都是國家為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矯正市場機制的不足,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干預?協調?平衡和調節,實現社會公平和效率的兼顧,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7]?中西方經濟法賴以生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中西經濟法生成差異,通過對中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歷史軌跡的分析,筆者認為中西方經濟法的差異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經濟法的生成背景及啟動因素而言,我國經濟法並非脫胎於自由競爭的經濟環境,並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水到渠成的產物,而是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作為法制工程的一部分,同時亦是國家作為主體在應對外部挑戰與時代要求時的一種積極回應[8]?所以,中國經濟法並非社會內部自發產生,其產生實際上是政府自覺地從無微不至的管理到不斷放權的過程,屬於政府推進型?而西方經濟法則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產生的,其具體途徑為市場失靈——民商法無以彌補——為限制自由主義國家進行干預——經濟法產生,其為市場經濟內部不斷完善的產物,屬於自然演進型?
其次,經濟法生成的法制環境也有很大的區別?我國由於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及相應的自給自足封閉的經濟形式,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市場經濟的扼殺存在觀念的影響,導致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橫向經濟關系萎縮,反映在法律和受蘇聯否認私法上,即為民商法缺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微觀經濟日漸放開,政府職能也不斷轉變,民商法?經濟法等幾乎同時上馬?西方的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逐漸自然成熟的,故與此相對應,各種調控經濟行為的法律制度也經歷了從孕育?分離,到獨立?成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刑法?民商法及行政法充分發展之後,經濟法也自然分娩了?西方經濟法是在民商法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行政法調節經濟關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條「反民法」?「異民法」的道路?而中國經濟法是民商法缺位下發展起來,其產生並非為彌補民商法不足,而是與民商法同生同榮?共同發展?
最後,經濟法生成的路徑存在很大差異?在西方經濟法體系形成過程中,市場規製法先於宏觀調控法產生?市場規製法產生於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宏觀調控法產生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而在中國經濟法體系中,最先產生的是宏觀調控法,市場規製法是在經濟法得到初步發展後才產生的[9]?兩者社會本位形成路徑也完全不同?西方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在個體本位上發展起來,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中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由國家本位發展而來,是對國家本位的修正?中國經濟法產生於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政府幹預經濟行為;西方經濟法產生於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西方經濟法存在很多的差異,有著不同的產生發展歷史軌跡和規律,所要面對的問題和肩負的任務是不同的?中國經濟法矗立的現實基礎是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既要克服市場失靈也要培育和發展市場,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屬於政府推進型的,加之我國經濟法發源於計劃經濟體制,為了發揮市場經濟基礎作用和警惕干預的濫用,我國經濟法還肩負規范和約束政府的經濟行為的重任?歷史表明,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其現在可能的選擇[10]?我們不能忽視中西方經濟法的差異的客觀存在?目前,我國經濟法學界大多從中西方經濟法一致的假設出發,僅以西方經濟法為參照系來論證經濟法的一般規律?如果不結合中國國情,則完全有可能導致以西方經濟法的個性來代替中國經濟法的個性,進而以西方經濟法的個性代替整個經濟法的共性[11],因而分析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特殊性應成為研究中國經濟法理論的起點,只有把握了中國經濟法成長的獨立性才能獲得對中國經濟法的正確認識,也只有從這里入手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國的經濟法理論體系?對於中國經濟法的發展路徑來說,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拋開西方經濟法學說對我們的束縛,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出發,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法?
參考文獻:
[1] 漆多俊.論市場經濟發展三階段及其法律保護體系[J].法律科學,1999,(2):56.
[2] 肖光輝.20世紀世界經濟法理論的幾個問題[A].何勤華.20世紀外國經濟法的前沿[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6.
[3] 李昌麒.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2.
[4] 程信和,劉國政.比較法在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對中國的啟示[J].法學評論,1999,(2):65-66.
[6] 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82,47.
[7] 譚喜祥,唐孝東.中西經濟法差異比較與我國經濟立法的思考[J].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2):65.
[8] 劉超,張昊.經濟法體系建設應充分關注國際性資源和本土資源[J].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2):13.
[9] 王繼軍,李建人.經濟法是市場規製法和宏觀調控法的有機結合[J].法律科學,1999,(1):88.
[10] [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變遷[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11] 劉文華.1998年經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法學家,1999,(2):89

❺ 美國歷史上的「土地投機」具體是什麼

1800年美國政府出售的土地只有6.8萬英畝,1818年猛增到349.1萬英畝。一下子猛增了50多倍。1819年經濟危機使第--次土地投機高潮宣告結束。1820年售出土地下降到幾萬英畝。

一、美國土地投機史

19世紀30年代,由於西部交通的大發展,大批歐洲移民轉移向西部,出現第二次土地投機熱潮。1834年,國有土地銷售量達到了500萬英畝以上,兩年後又攀升到2000萬英畝。由於1837年政府把約有二千八百萬的盈餘分配給各州,州立銀行在資金和紙幣發行方面都產生了迅速的擴張。基礎設施建設的狂熱和對西部土地投機的放任行為,使投機之風更盛。出售公共土地的收入,在1830年為188萬元,1836年躍升到2000萬元以上。各州的財力充裕,土地投機和移民鼓勵了政府過度支出。各地之間的互相競爭,促進了運河建設高潮。州政府債務,1820年時才有1279萬美元,到了1840年就增加到2億元,多數是在建設銀行、運河、公路和鐵路時借用的。1837年經濟危機爆發。到5月末,美國所有銀行都停止了現金的支付。在五六年的時間里,工業和農業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當時,許多州政府抵賴了公債。

❻ 「投機」有哪兩個意思分別用兩個意思怎麼造句

一是見解相同;

造句:

  • 這兩個女人彼此倒很投機。

  • 你們倆人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 這四個人談得再投機也沒有了。

  • 我們兩個人很投機。

二是利用時機謀取私利。

造句:

  • 他是一個險詐的投機商。

  • 土地投機的浪潮到1981年結束。

  • 投機者使公司受到慘重的損失。

  • 另一個未談的情況是投機的需要。

❼ 為什麼土地資源具有投機屬性

因為土地資源可以被當作商品來投機。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當土地被用於交換,就具備了商品的屬性,土地資源也就成了商品。開放土地市場,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人的需要。我國城鄉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欠帳多,虧空大,其主要原因就是設有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為此,必須開拓資金來源渠道,增加財政啦入。而開放土地市場,收取土地使用費,就是渠道之一。
以土地為買賣對象,在短期內通過地價的漲跌差額而獲取高額利潤或暴利的行為,就是土地投機。從主觀上看,美國政府及其推行的西部土地政策無疑對土地投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❽ 國家對土地資源管理功能的劃分

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優勢有哪些?

1、土地所有制的優越性
我國的土地制度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土地管理的終極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社會對土地的需求,並保證全國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基礎資源支撐。國家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對土地資源進行宏觀規劃和統籌利用,即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以及當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對該地區范圍內全部或大部土地的利用方式做長期的、戰略性的總體布局和安排。近期根據我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生態環境質量以及主要土地生態服務功能類型及稟賦對整個國土劃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 通過對土地資源的宏觀管理形成合理的土地資源開發空間結構,實現人口、經濟、 資源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土地的公有制能夠保證一些關系民生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的用地需求。不僅如此,國家對土地的限時限量供應可以調節產業結構,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外,土地的公有制也有利於國家建立土地儲備制度, 調整地價,減少投機行為,使得土地市場得以規范運行。
2、用地規劃和計劃的制度保障
與我國的土地制度相適應,國家為保證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以及國家糧食與生態安全,通過編制國家、省市和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專項土地規劃對各類土地進行用途管制和空間管制。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規、,使得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確定的用途利用土地,違者將受到嚴厲懲處。與此同時,建立國土資源的專門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國土資源部於1999年3月發布了《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在2004年10月進行了第一次修訂,確立並完善了一套以年度為單位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制度,通過編制年度計劃、實施計劃和計劃驗收三個過程,以及多級申報、多部門分工協管等制度,對土地利用形式、規模等進行宏觀調控。國家通過用地規劃和計劃管理制度,從空間和時間上對土地利用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對保護耕地和優化土地利用具有積極意義。
3、土地資源管理的科學基礎較為雄厚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進行過多次土地資源調查,初步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和動態變化。20世紀90年代開展了全國性的土地資源詳查工作,初步摸清了各類土資源的「家底」,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現在又在進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有關部門利用遙感遙測等技術,對土地利用狀況的動態變化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測,提供較為實時和准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情況。

❾ 破解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格局的建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守英

30年前,中國以農地制度改革拉開了整個改革的序幕。那場改革帶給了中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革,帶來農民命運的改變,經歷史證明是受到農民的擁護的。目前,土地問題再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由土地制度引發的糾紛和群體性事件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主要原因,全社會對土地改革的呼聲高漲。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主要精神目標是城鄉一體化,改革的中心工作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整個文件的重點和亮點是消除土地的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一的一元化土地市場。

一、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格局的形成與強化

為什麼全社會對整個土地制度改革的呼聲這么高?我覺得核心原因是土地制度、土地市場、土地法律體系的二元格局,在過去的30年裡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強化。

(一)農地制度朝強化農戶權利物權化的方向發展

1.不斷強調和強化農戶使用權主體地位

從20世紀80年代幾個黨的1號文件一直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我們的基本思路是不斷強化和強調農戶的使用權主體地位,表現為20世紀80年代幾個黨的1號文件,使家庭承包製成為基本的經營制度。2000年以後的幾個1號文件,通過實現承包地面積、地塊的真正到戶,落實農戶對土地使用權的物權。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何謂「充分」?就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益」。這意味著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產權保護。

2.延長土地承包期,穩定農民對土地的預期

從1984年黨的1號文件確定15年的承包期,1993年的11號文件延長到30年,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長期」改為「長久」,我的理解就是從一種有限期的土地承包制度,到一種不再有限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意味著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長久化。這一字之改,意義深遠。政策制定者不是考慮承包期快到了是否要編個更長的期限來穩定承包關系,地方政府也不可能借承包期限來折騰農民,更主要是,有利於真正穩定農民對土地的長期預期。

3.明確農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戶,並提倡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文件發布前後,幾乎所有媒體的報道重點都放在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上,我覺得這是對過去政策的不了解,甚至是誤讀。實際上,從1984年的1號文件就開始允許承包地的自願轉包到2001年11號文件提出依法、自願、有償轉讓的原則,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這方面更加完善,主要是明確形成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規范。

(二)農地非農用朝地方政府土地利益最大化方向發展

但是,在農地制度朝強化農戶權利物權化的方向發展的同時,農地的非農化及建設用地制度方面卻在朝地方政府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

(1)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形成農地非農化的政府壟斷。其制度安排及保障機制是:對農地轉用的指令性計劃和嚴格轉用審批;將征地變為農地轉成建設用地的唯一方式;對農民土地的補償按原用途的倍數補償。

(2)國有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為地方政府提供牟利空間。從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允許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到20世紀90年代末以後實現經營性用地的「招拍掛」,形成政府成為土地出讓收入的主要獲得者的局面。

農地的政策和法律制度越來越朝著強化產權保護和農地市場化的方向演進,農地非農化的政策形成政府高度壟斷和全面管制的計劃經濟政策。造成的結果是:同樣一塊土地,僅僅由於農地和非農用地的用途不同,其所蘊含的權益完全不同,其運作的規則也完全兩樣;農民基本被排除在農地非農化的進程之外,或者說對農地非農使用的決策權受到很大的限制,收益權也無法得到保障。

二、二元土地制度與工業化城市化道路

(一)政府以土地啟動的工業化城市化

以上這套土地制度,對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過去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基本是靠快速的工業化和高速的城市化兩大引擎拉動,而這兩大引擎的背後,土地是發動機。主要表現在:

第一,地方政府以創辦園區來推動工業化,以規劃控制和區劃調整來推進城市化。

第二,城市化和工業化用地主要通過徵用獲得,因而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變為國有土地,農民在得到土地原有用途一定倍數的補償之後,進入城市就業大軍。

第三,地方政府成為土地國有的實際代表,土地收益成為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或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來源。

這一套模式推進了快速的城市化,使土地收入成為地方政府和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來源,也保證了我們整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它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它的可持續性也面臨著很大挑戰,更要命的是,它使整個經濟運行帶來很大風險。主要表現在:

第一,土地的計劃管理和非市場配置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是土地大量浪費;另一方面是高速經濟發展地區由於土地的計劃指標管理對經濟發展造成制約。

第二,地方政府的財政和基礎設施投資,高度依賴於土地出讓和土地抵押,政府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加大。從我們最近調研的情況來看,這種風險可能比2003年土地宏觀調控的時候還要嚴重。地方政府以土地抵押貸款來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造成政府巨額負債。這個負債的程度和涉及的面已經從省會城市和大中城市延伸到鄉鎮一級的小城鎮。

第三,征地補償的低價和土地出讓的高價,加上政府的任期制,導致多征多賣土地,造成土地利用不集約和未來政府土地收入枯竭。

第四,土地供應的獨家壟斷形成以地尋租和以地設租,成為腐敗的制度性根源,也造成土地囤積和土地投機。

第五,農民土地財產權益受到侵犯。農民不僅對低價補償不滿,以社保換土地也給將來社會帶來很大問題。

(二)農民以集體土地參與工業化城市化

事實上,在過去30年,除了國家主導的以土地啟動的城市化以外,實際上在各發達地區尤其像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及大城市郊區,我們一直有另外一條路徑,就是農民以集體土地自主參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主要表現在:

第一,農民集體以土地和廠房出租等方式通過土地的租金分享土地級差收益。

第二,農村集體的宅基地的商品化和資本化、集體宅基地改造、農民房屋的出租成為農民和集體組織的重要收入來源。

第三,保留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農民以土地權利參與工業化和城市進程。

這一套模式,即農民自主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實際上實現了農民集體、企業和地方政府三贏。

從實地調查來看,整個珠三角地區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實際上得益於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之前。當時將近一半的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這對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而整個長三角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以前大量鄉鎮企業的發展,使集體土地進入建設用地市場。在鄉鎮企業轉制以後,大量的集體建設用地實行企業只轉資產不轉土地,這里的農民也和長三角地區一樣,通過土地的租金來分享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三)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地方探索

除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以外,我們看到,這些年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地方探索實際上一直沒有停過,這里有國土資源部的試點,也有地方的自主創新。主要有三種模式:

(1)留用地進入非農集體建設用地的市場。背景是在國家低價徵收制度下,大片的土地主要通過征地轉向非農建設用地,但是由於征地帶來了和農民利益的沖突。地方政府為了緩和這種矛盾,給地方留取一定的比例,如整個村莊在全面徵收以後保留15%~25%的留用地,或者保留集體所有權,或者轉為國有以後留給集體長期使用,也就是說大面的通過徵收,小面的保留給農民長期使用,來參與城市化的進程。

這個效果現在看來是比較明顯的,通過這種方式解決了在大面征地下農民失地失業的情況,有一小部分土地參與工業化進程以後,集體經濟的收入有所保障,農民的分紅有所保障。

(2)存量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這里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已有的鄉鎮集體企業在轉制以後,這些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第二種方式是近幾年由於工業的集中,原來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既有鄉鎮企業用地,也有村莊的公共用地,包括村莊的辦公場所、閑置的邊角用地,在形成工業集中區後,這些地區通過異地的置換和土地的整理,形成存量的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

從效果來看,最明顯的是促進了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一個村莊節約差不多70%的土地可以騰出來做建設用地。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建設用地供求的矛盾。

但是,在操作中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輸出建設用地的地方,在指標置換後,它的發展權可能會遇到問題。輸入地區是工業化集中區,但輸出地區在土地置換為耕地以後,這些地方未來的發展權和用地指標的價值沒有體現。二是耕地的「占補平衡」是否真正到位還存在疑問。整理出來的土地是否復墾為耕地,這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

(3)宅基地進入市場。表現為城市近郊和沿海發達地區的集體宅基地和農民的房屋價值急速提高,農民自發或者集體組織對宅基地進行開發改造以獲取土地價值的級差收益,參與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這里有幾種做法:一是農民自發進行房屋出租;二是村集體經過舊村改造後將土地進行商業和房地產開發用途;三是由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介入。

其效果是使農民和集體收入大大增加。但它也面臨如下問題:一是法律和政策的障礙;二是農民宅基地權利的保護成為一個問題。現在各地進行宅基地改造的基本做法是將農民的舊房騰成兩到三套房屋,那麼,節約出來的宅基地的權益到底屬於原有的農民集體,還是屬於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也就是說,對於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它的開發收益農民是否有份?現在各地的做法和我們最擔心的問題,是農民在整個舊村改造和宅基地的騰挪過程中,只兌現了農民的房屋權益。這樣的話,農民整個宅基地的財產權益沒有得到充分保護。

(四)集體建設用地使用進入灰色領域

各地的探索和已有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經驗,盡管開辟出了另外一條道路,即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參與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道路,但是,集體建設用地市場在進入灰色領域。

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勞動力釋放,我們鼓勵農民利用集體土地來創辦鄉鎮企業,發展農村經濟。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農民土地進入集體建設用地的通道一直是開放的。

一直到198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際上還是三個通道:一是農民用集體土地進行住宅建設、企業建設、公益建設;二是保留全民所有制企業、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允許同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投資舉辦聯營企業,使用集體土地,並明確可以按照國家建設土地的要求實行土地徵用,也可以由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協議將土地的使用權參與開發;三是城鎮非農業戶口居民在經過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可以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建住宅。

但是,1992年國務院出台《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就對集體建設用地採取了關閉市場的態度,包括集體土地必須先征為國家土地才能作為建設用地,集體土地作價入股興辦聯營企業,其土地股份不得轉讓。

1998年修訂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將老法里的國有建設用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原來的兩塊合成一塊,對非農集體建設用地的口子開始大大縮緊,把農民使用集體土地做非農建設的口子變成了「除外」,保留做鄉鎮企業、做住宅這一塊,但是明確提出,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不得轉用、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

到了1999年,《關於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國辦發〔1999〕39號)規定,農村居民點要嚴格控制規模和范圍,新建房屋要按照規劃審批用地,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中。鄉鎮企業用地范圍要嚴格限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農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佔用農民集體土地建設住宅。

《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出台許多對土地進行嚴格管理的措施,但對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探索已經開始開口子了。2004年28號文件是鼓勵農民建設用地整理,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要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提出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買宅基地,但是文件後面加了一句「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及建設中的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2006年31號文件保留了符合規劃並嚴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建設用地范圍內,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可以流轉這一條規定。

從整個趨勢來看,地方在進行大量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探索,我們整個法律和政策實際上對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軌道,基本上是從最初的敞開,到整個政策進行嚴管,到後期開始把整個集體建設用地納入規范這樣一個過程。

(五)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打破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格局提供製度空間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打破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格局提供製度空間,成為這個文件在土地方面的最大亮點和突破點。

1.明確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經批准佔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非公益性項目,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開發經營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這一條對於農民以土地權益合法分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果具有革命性意義,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提供了通道。

2.提出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

這意味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需要只有徵用轉為國有才能進入非農用地市場,打破了以所有制性質屏蔽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制度障礙,為實現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價、同權,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供了政策空間。只要符合規劃,集體建設用地也可以與國有建設用地以一樣的方式進入市場,實現了兩種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建設用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權益。

3.征地制度改革在已有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征地補償機制的同時,又提出新的改革舉措

《決定》明確提出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這就為縮小征地范圍,真正實現按公益性目的征地提供了前提;提出了對失地農民權益補償原則,依法徵收農村集體土地,要按照同地同價原則,以及及時足額對農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這意味著下一步征地制度改革將邁出重要一步,即對失地農民的補償從現行的按農業用途的產值補償,轉向按權益補償。《決定》也提出了對失地農民的安置轉向包括就業、住房、社保等全面保障。

三、政策建議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我們下一步土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鄉二元土地制度的格局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契機。接下來主要討論怎樣圍繞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一些具體的改革舉措和法律修改建議。

(一)關於征地制度改革

1.征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著眼點應該防止建設用地國有化趨勢

征地制度改革的根本是改變政府壟斷土地轉用市場局面,保持土地國有和集體所有的長期並存,在法律修改未出台之前,首先要遏制農地變為建設用地過程中的國有化傾向,防止各類城市的版圖迅速擴大,並向農村腹地推進。防止通過城中村改造,大面積的村改區、鎮改街、縣改區和城市區化調整,擴大政府控制的國有用地版圖。

2.制訂公共利益征地的目錄

明確規定盈利性目的的用地不得征地。征地必須堅持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原則,改變目前只要是經濟建設用地就實行征地的做法。為了阻斷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在法律上難以准確界定為由,任意擴大征地范圍,我們建議出台政策明文規定,只要是明確為了盈利性為目的的征地,即可判為非公共利益用地;這類用地不得通過徵收獲得,並列出不屬於公共利益的名目,作為國土監察的基本依據。

3.嚴格規定建設用地中公共設施建設用地劃撥土地的比例

鑒於目前行政劃撥的用途過於寬泛,佔地過多,浪費土地這種情況,我們建議對建設用地中公共設施建設用地劃撥用地的比例作出嚴格規定,清理一些以公共利益目的劃撥土地,實際上是進行盈利性為目的的用地。

4.進行某些類公共目的用地按市場價格賠償的試點

(二)制訂加強集體建設用地管理的政策法規,出台集體建設用地管理辦法

1.出台國家法規,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出租出讓轉讓或抵押

集體建設用地的試驗和地方探索已經進行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些地方出台了地方性規章和法規。我們建議盡快出台國家法規,在用途管制和符合規劃條件下,允許集體建設用地的出租、出讓、轉讓或者抵押。

2.穩妥建立集體建設用地的交易市場

允許省內地區之間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的交易,形成建設用地指標交易的平台。

3.出台鼓勵地方進行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使用政策

使用存量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建設的,只需辦理用途審批手續,不再佔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我們在各地的調研中發現,盡管我們呼籲節約集約用地多年,但效果不明顯。我們覺得,政策的思路應該是提出對於節約集約用地的鼓勵性辦法,而現狀是,一邊很輕易地佔地征地,而另一邊節約集約上的成本很高,不合算。我們應該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在征地制度上加大政府征地的難度和成本,另一方面為節約集約用地提出鼓勵性的政策。這里的關鍵就是對建設用地指標應該有一個鼓勵性政策。

4.實行與國有建設用地相同的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包括協議出讓和「招拍掛」出讓方式

5.對合法進入集體建設用地市場的土地、物業,應該頒發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和物業權證

(三)針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關於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通道的政策,研究和出台農民集體建設用地參與非農建設政策

1.在城市規劃范圍內徵收農民集體的土地時,建議給被征地的村按一定比例預留部分建設用地

這部分預留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建造標准廠房、鋪面等出租,租金收入以股份形式在村民中分配。對於影響城市規劃的留用地可以採取「招拍掛」辦法出讓,但土地的凈收入主要返給村集體。

這個建議各地都在做,但是按《決定》,對城鎮規劃范圍以內的這些建設用地,我感覺規劃外有一個口子,但是規劃內的建設用地是否都要變成國有?如果都要變成國有,就我們目前的現狀來看,實際上農民更接受的辦法是即便徵收,但仍然預留一部分比例的土地給農民參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可能更有利於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社會的穩定。所以我們建議,國土部門應該出台專門的政策文件,就留用地的比例、使用辦法和收益分配原則作出具體規定。

2.對於城市建設規劃范圍內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可以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長期由農民使用、受益,也可以轉為國有,但農民長期使用

在城市規劃以內,實際上我們現在有大量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這一塊如果硬性地轉為國有,將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我們建議這一塊應該按文件的精神,以規劃為准則,而不是按所有制將這一塊的土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

3.對於城市建設范圍外的農民集體土地進行非農建設的,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應該分配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指標給農民集體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盡管提出來規劃范圍外農民可以參與非農建設,但面臨的現實情況是,由於建設用地指標的緊缺,大多數中西部省份的建設用地指標的分配,基本上是省會城市佔30%~40%,而重點發展的大中城市差不多另外佔40%。這就是說,省會城市和大中城市會佔掉一個省的建設用地指標的將近70%,留給中小城市建設用地的指標是極其少的。我們調查發現有些地方也就是幾百畝。這樣對於落實中央關於城市建設規劃范圍外的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非常不利,如果沒有整個建設用地指標的省內比例的重新調整,這個政策可能也會落空。

4.要分類處理歷史形成的集體建設用地遺留問題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集體建設用地的無證和灰色使用的問題是由歷史形成的。這里有1986年老《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之前的,有新老法之間的,也有1998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後的。所以不同階段進入建設用地使用的集體建設用地,實際上它的性質是不一樣的,我們建議對新法之前進入集體建設用地採取正視歷史的辦法對它給予認同,但是對於新法以後的明顯是非法使用的集體建設用地應該是依法處理。

(四)完善宅基地制度,嚴格宅基地管理,盡快出台宅基地制度的相關政策規定

《決定》提出來的方向,總體來講,首先是用益物權管理,落腳點在農民的宅基地權益上。另外對建設用地整理方面提出優先保障集體建設用地,這樣意味著集體建設用地的整理要防止國有化傾向。從我們的調查來看,可能包括以下政策:

(1)分區域改革宅基地的福利分配製度。在傳統農區仍然實行以各省制訂的宅基地福利分配製度,在大中城市郊區及東部沿海土地非農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試行取消宅基地福利分配製度,對於仍保留農民身份的家庭可以宅基地有償使用方式配置宅基地。

(2)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屬企業通過宅基地的商品化進行舊村改造,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條件下,將節約出來的宅基地以自用、廠房出租、土地出租方式集約利用。從我們對大城市郊區的調研來看,大量宅基地整理出來的土地繼續作為廠房等工業化使用已經不經濟,農民更希望這些土地進入城市的住宅使用。對於這一點應該持謹慎態度,但是應該也要給予一個口子,方便它的開發。對於宅基地所產生的土地租金、物業收入和房屋銷售收入,要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主要歸村農民集體所有。在探索的前提下,在權益清楚的情況下,應該向在宅基地上建設的物業和房產,參照國有土地上物業和房產頒發不動產權證,允許宅基地上的物業和房產可出租,可出讓,可抵押。

(五)建立城鄉統一的房地產市場建設試點

在都市城郊地區,適應現階段已經出現的城市工業就業和人口向外離心擴張的趨勢,允許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上進行一定比例的房屋建設,並對外出租出售,鼓勵在城郊集體建設用地上蓋農民公寓,解決外來人口居住問題。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住房建設准入制度,對合規的房產要頒發集體房屋權證。

(六)出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級差收益分配辦法

明確農民集體是土地級差收益的主要獲得者,允許農民集體有權獲得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出租、出讓後的級差收益,允許企業與農民集體合股合作開發集體建設用地,但企業只獲取物業和房產投資的銷售利潤,保留一定比例的物業或房產給農民集體,以出租方式永久獲得一筆收入,解決村莊公共投資和村民福利問題。

(七)制訂集體建設用地級差收益管理辦法,保障農民權益

集體的土地收益應該主要由集體經濟組織獲得,這一塊的主要收入應該以股份的形式分配給村內的集體組織成員。

(八)試行徵收集體建設用地土地稅

在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以後,政府不再徵收農民集體土地,但是政府獲取土地收益的方式,我們建議應該是開徵集體建設用地土地使用稅的方式,通過稅收的方式來分享集體建設級差收益。

❿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當今中國的經濟狀況

首先我們從GDP來分析中國經濟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是國民購買+政府購買+投資+出口-進口。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兩項來拉動GDP的增長,其中出口站的比重較大。近年來,中國頻頻對大型工程進行投資和建設主要在於再通過政府購買作為又一發展動力,由於國內的產業結構的畸形與偏向,國民購買一直以來並沒有作為最主要的經濟推動力。中國是世界上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國家(對外依存度既國際貿易逆差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教科書上說佔70%(個人認為最多應該只在40%),比第二高的俄羅斯高出了近兩倍之多,因此由於過高的對外依存度,中國製造的市場主體並不在國內,造成了國家產業鏈的畸形。(大部分出口的釘子,鋼鐵總不能鼓勵大眾買回家吧,又不能吃。。。)為了擺脫這樣的困境,政府一直在號召擴大內需,因為逐年的貿易逆差使中國囤積了過多的外匯(別以為外匯多了有用。。。老百姓不能用美元在國內日常生活中購物,所以這錢最後只能國家用國庫的錢來換)加上國外對中國「傾銷」的訴訟和貿易壁壘的產生,對外依存度過大的軟肋已經開始傷害中國的經濟。經濟的轉型並不容易,首先你必須要把過剩的生產合理利用起來,這時候,最有用的房地產出現了,一個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拉動30多個產業的投資目標出現了,加上土地的開發和拍賣也成為了很大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國家大力扶持(出現了很多強拆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地產過熱也牽扯進了金融的不穩定,房產已經不是人們的必需品而是投機投資品的時候它終究會有一天變成單純的混凝土而不是穩定的還款能力(無論是建房還是買房,大部分的商家及個人都是通過貸款或者按揭),中國的「次貸」危機就開始爆發了。事實上,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說,中國房地產沒有使中國經濟現在就崩盤可能算得上是個神奇的事情,但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緩慢的削弱房地產發展確實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就業率的提升,人們開心的看到了我們的GDP以每年10%+的高速發展,歡欣鼓舞的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我們遇到了令人頭疼的三個問題。
一、中國儼然成為了世界債主,曾經20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意味著中國國庫里的美元現金比美國還多,當他的經濟出問題的時候,必將會向中國伸手,借,他會還,不過是直接從印鈔機下來的新鮮鈔票。那麼新鮮鈔票和舊鈔票有什麼不同呢,不同就在於它貶值了,購買力急劇下降。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他們原來有100頭牛,發行了100萬美元,中國口袋裡裝了10萬,這時候1萬美元就是一頭牛;後來美國和中國借走了這10萬,還的時候他又印了10萬美元還給中國,但那時候1.1萬美元才能買到一頭牛,所以,他們騙了我們的錢。。。那我們不借好了,你中國虧得更悲慘,我美元兌你人民幣沒掉一塊錢你就損失20000億人民幣,你輸得起嗎?所以中國不得不幫他。按這么說中國應該很被動,但是去年我們的領導人漂亮的開始用美元大量的吸入黃金,把那一堆堆的廢紙變成了可愛的,絢麗的,金燦燦的金子,雖然現在我們擺脫了固定匯率制,但是黃金價值的穩定性遠遠高於紙幣,因此,同志們,趁著我們的美元還沒花完前快弄點黃金(不免花完美元就掉價的說法。。。至少我的黃金讓我小賺了一下)。
二、過快的經濟發展和較高的就業率帶來的是飆高的通過膨脹率和CPI,工作的人多了,都有穩定的收入,而且收入逐漸增加,物價的上漲避免不了,還記得上初中那會我家傍邊一個打完的面條才賣3.5塊,這次回國居然和我要6塊,神啊。。。相比起匯率的上升,大家都來留學吧,出國旅遊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於此之下,如何控制好無價的上漲和通貨膨脹的穩定是下一步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之一,並且這樣的環境也促使我們開始准備向外投資(咱們也可以到外國當當外企啊),當然並不是一定要歐美強國,而是相對落後但資源豐富的小國,例如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咱暫時不考慮政治因素)等東南亞國家,他們經濟的狀況和資源的使用率和我國80、90年代很相近,不少也在鼓勵外資投入。我們偉大的祖國看到了這樣的機遇,因此大力發展西南(這個和第三個問題相關),建立橋頭堡,鋪設泛亞鐵路等等,並且初見成效,例如雲南和泰國的蔬菜換成品油,中國泰國免果蔬關稅等等(其實我只知道泰國。。。因為我在這。。。)。
三、貧富差距過大,資源利用率低,資源利用不合理等等
快速的發展使一部分人更富一部分人可能更窮。一定程度上我們沒良心的可以說叫弱肉強食但也可以很有良心的說很多富人為富不仁。這個看似和經濟無關,但是他卻息息相關,它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政治的強勢,假如這兩點沒了,我們能考慮的就是逃出這個國家或者倒賣軍火發國難財了。最先富起來的應該是做進出口的(包括合法及不合法的),然後到了挖礦的,最近是做房地產的,這里我們要看下時代和他們富起來的條件。進出口,剛剛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無論是外國人對中國製造價格的低廉也好還是國人對外國商品的好奇也好,這一部分人利用中間的差價幾乎成為了那個年代最先富起來的人,他們富起來有個條件,有地方給你做進出口,對於大宗的物流來說,火車不能直達,飛機太貴,只能走海運,海運,必須有海才可以運么。。。沿海的笑了(以至於到現在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除了沿海,內陸大部分地區還窮困潦倒,我丈母娘應該算一個。。。),後來老外發現還是你們的礦比較好,好吧找到礦的笑了,一夜間他們從農民變成了礦老闆,一部分無法適應這樣的差距,讓礦老闆變成了今天的貶義詞。。。對於他們財富和他們的文化素質也許真的不能成為正比,才導致了一部分很猖狂的富二代XX。礦老闆礦老闆說到底了你要找到自己的礦,不然和礦沾邊你很有可能是礦工。。。所以,還是要礦帶有地域性。最後到了房地產,終於有點均衡了,至少沒有地域性,但你依然要擁有「資源」。雖然他們一部分黑心的人還是為富不仁,但是從我學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我要向他們致敬,因為經濟就是合理的使用一切資源的最大化,他們不但使用了手頭的資金、技術、人力還有「人脈」資源,最後還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金融走向(央行的減息加息不多半是為了他們。。。)。擁有資源的是少數人,他們也並不是把資源都分給了大家使用,因此貧富差距漸漸加大,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這樣的問題國外也有,但是多數國外經濟健全的國家人民大多有信仰,知道積德行善,在泰國,富人每月都會捐錢給寺廟,買東西給寺廟,再由寺廟分發給窮人和困難的人,而且寺廟積極的建設學校,真正的做到義務教育(我還在寺廟學校當過老師。。。),希望我們國家的富人也能做到。扯遠了,這不是經濟學,是社會學,但還是嘴癢癢的說一句,記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因為毛爺爺的打土豪分田地,小心他老人家轉世。。。
中國國力日益強盛,經濟的強大也為我們人民帶來了幸福的生活,雖然經濟體制還是有很多弊端(比如買債卷,最後別說獲利,連本金都沒了。。。這什麼世道啊,居然還是XX擔保的),但是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只會日益的強盛(前提不要成為歷史上第二個宋朝,找到時機揍那群天天說我們中國人是小眼睛的菲律賓)。天佑中華!
小子才疏學淺,斗膽談談中國經濟,若有不對之處請網友斧正、交流,如若樓主採用我的問題,感激不盡

熱點內容
商場垃圾房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1:16:38 瀏覽:68
網上轉發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1:13:26 瀏覽:931
代表兩會傳達民法典 發布:2025-01-16 21:06:52 瀏覽:848
消防法治警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1:03:28 瀏覽:267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
著有道德經為道家始祖的是 發布:2025-01-16 19:29:13 瀏覽: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