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合同法的誠實守信論文
『壹』 關於誠信對企業的影響的論文,字數多一些
(一)企業誠信及其重要性
1.企業誠信的定義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守信。企業作為經濟運行過程中最重要的微觀經濟主體,其誠信狀況不僅直接關系著自身的信譽度,也影響到社會整體的誠信建設。企業誠信蘊藏著多元化的內涵。
誠信是一種道德觀念。作為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必須把誠信作為基本的道德操守,遵循「游戲規則」,以誠為本,打造企業品牌。
誠信是一種價值標准。東方人身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講究「言必行,行必果」,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必須形成誠信的價值觀,誠信為榮,失信為恥。
誠信是一種行為准則。它使企業在行動中時刻受到約束,要求企業為自己的承諾付出努力,在誠信與合作的基礎上實現共贏。
誠信是一種社會責任。著名管理學家克拉倫斯.沃爾頓說:「企業經理人應該用一種全局觀念來看待企業的責任。因為在這種觀點之下,企業被看成是講信用、講商譽、講道德的組織而不是賺錢的機器。」呵見誠信是一種信守承諾的社會責任感。
誠信是一種經營理念。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要把誠信滲透到企業的每一環節,在對待客戶、維系交易等方面以誠信把關,樹立「誠信經營、用戶至上」的指導思想。
誠信是一種法律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企業作為從事經濟活動的行為主體,必須將誠信作為一項基本義務嚴格履行。
2.企業誠信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中,誠信已經成為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對企業來說,誠信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誠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通行證。企業的誠實守信日積月累就能形成良好信譽,在生意往來中處於有利地位,成為擴大交往、促進合作、走向成功的通行證。
(2)誠信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保證。在高度商業化的現代社會中,對於企業而言,誠信是一塊金字招牌,是企業的基礎和生命線。只有實現誠信基礎上的客戶認同感,企業才能長期受益。
(3)誠信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利武器。商場如戰場,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信譽戰。誰贏得了優良的市場信譽,誰就能更好地爭取客戶,進而最大程度地佔領市場。
(4)誠信是企業自我創造、建立、形成的強大的無形資產。誠信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它體現在企業的市場開發、品牌塑造、客戶資源運用、融資、理財等多個領域,比有形資產更加可貴。在西方有「信譽就是金錢」的理念,中國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信條,可見講誠信是企業潛在價值最大的無形資產。
(二)私營企業誠信的特殊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私營企業成長較為迅速,其發展過程表現出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機制靈活、適應性強等優勢,但其自身的弱點和局限性也嚴重限制了私營企業更快的發展。特別是誠信缺失問題已成為影響私營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1.受傳統觀念影響,私營企業的社會認同感比較低。談及私營企業,公眾往往有「私營企業信譽差」的認識。為了塑造在人們心中的好印象,私營企業必須加強誠信建設。
2.私營企業的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有一席之地,一些私營企業往往選擇丟掉信譽保利益。實際上,越是規模低、實力弱的企業越要注重誠信建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找准市場定位,以信譽求得生存發展的機遇和條件。
3.私營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大多數私營企業是家族制。有時,為了獲取利益,違反誠信、有悖道德也在所不惜。這無疑是殺雞取卵的愚蠢行為,為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必須加強誠信建設。
4.私營企業誠信缺失問題確實較多。失信已經給私營企業貸款、招工等各個方面帶來了極大困難,成了私營企業發展道路上的「瓶頸」。
很顯然,在私營企業的發展中,其生存環境、競爭條件都相對較弱,在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管理等各方面難以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抗衡。在這種形勢下,惟有特色和信譽最重要。但特色的形成也要依賴於上述各種客觀條件,只有信譽是首先從主觀上可以認識並努力創造的。而誠信正是信譽創造的基石。所以說,私營企業的誠信建設迫在眉睫。
二、我國私營企業誠信狀況分析
(一)我國私營企業的發展及其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支持下,經過廣大私營企業的艱苦努力,私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拾遺補缺」到「重要組成部分」,逐漸發展起來。時至今日,私營企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私營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亮點。
私營企業不僅成長迅速,而且在穩定就業、拉動經濟增長、提高財政收入、消除短缺經濟、擴大出口以及穩定社會促發展等各個方面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誠信狀況也較之創立初期有所改變和提升。主要影響因素有:
1.私營企業發展速度快,整體規模有所擴大,社會影響力增強。
2.私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少數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其市場形象和社會信譽度有所提升,從而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私營企業的不良印象。
3.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中,私營經濟的比重不斷擴大,社會對不同所有制經濟的認識在態度上有了轉變。
4.私營企業自身更加註重誠信建設,部分企業已經把誠信作為企業的核心理念常抓不懈。
(二)私營企業在誠信方面存在的問題
私營企業有很多發展亮點,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見利忘義、制假造假、偷稅漏稅、不正當競爭和勞資關系不協調等現象還時有發生,私營企業在誠信方面還存在較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產品質量偏低,假冒偽劣層出不窮,以次充好較為普遍。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敗壞了私營企業的形象。
2.私營企業普遍沒有工會組織,其勞資糾紛比其他企業增長快,使企業無法吸引優秀的員工,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3.財務不透明,私營企業往往做三本賬,一本給稅務局,用虛減利潤的方式偷稅漏稅;一本給銀行,以虛增利潤的辦法取得貸款;再留一本自己用,在計件工資制條件下可以少付員工報酬,形成了稅務信用、貸款信用、財務信用缺失的不良狀況。
4.公司治理薄弱,私營企業以家族制居多,企業領導人搞一言堂,訂好的規章制度形同虛設,管理不規范。
5.賴債、躲債、惡性逃避債務的現象屢見不鮮,使私營企業之間存在大量且長期不能緩解的相互拖欠款,嚴重影響了私營企業的發展後勁。
6.毀合同、打官司事件時有發生。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訂立的合同大約有40億份左右,但合同履約率僅有60%左右②,導致私營企業在交往過程中提心吊膽,交易成本大大增加。
7.私營企業間的不正當競爭也是其信用缺失的一種表現。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搞低價傾銷等,導致廣大消費者對私營企業整體的不信任。
造成私營企業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業自身的責任,也有外部原因。
1.政策法規的缺位。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對債務人履行義務的約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強制性,使許多債務企業能夠鑽法律的空子,乘機逃避債務。同時,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政策、法律、規范和約束不同,使私營企業在市場進入上有很多限制。
2.市場監管力度不夠。它使企業覺得有機可乘,為私營企業制假、販假提供了溫床。信譽好的企業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信用差的企業卻能憑著價廉暢通無阻。久而久之,許多私營企業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就向著「低信譽、高收益」的方向發展。
3.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輿論過多披露失信的私營企業,忽略了正面宣傳,挫傷了私營企業樹立誠信價值觀的積極性。另外,私營企業之間也相互影響。一旦一家私營企業在經濟交往中受騙,為了將損失降到最低,它又會用同樣的伎倆去騙別的企業,使坑蒙拐騙形成惡性循環。
4.私營企業自身的原因,是其誠信缺失內在最根本的原因。從企業自身分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發展基礎薄弱。私營企業多是白手起家,沒有很殷實的家底,在激烈的競爭面前,為了維持生存、謀求發展,往往選擇投機取巧。
(2)受利益的驅動。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買方市場尚未形成,商品買賣過程中的主動權仍舊掌握在賣方手中,只要生產出來的產品有銷貨渠道,利益驅動下的制假販假就不會停止。
(3)管理水平低。私營企業缺乏管理人才,很難獲取及時准確的市場情報,果斷的分析與決策更是難上加難,惟有靠不正當競爭等失信手段牟取利益。
(4)競爭實力弱。在資金、技術、設備、人才等各個方面,私營企業都無法與其他類型的大企業抗爭,在這種狀況下,靠假冒偽劣、投機取巧賺錢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它們的首選。
(5)私營企業的自律性較差。私營企業普遍採用家族制,結構不合理,機制不健全,企業領導人的權利不受監督,惟利是圖是其本性,為了牟利可以不擇手段。
綜上,私營企業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失信問題,已經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危機,影響了私營企業的發展速度,妨礙了私營企業的層次提升,降低了私營企業的社會信譽,進而損害了私營企業的自身利益。廣大私營企業要想實現長足發展,加強誠信建設是當務之急。
三、構建符合現代企業文化的私營企業誠信體系
誠信是市場經濟對企業的基本要求,是企業的信譽之源,立身之本,發展之基。要在私營企業中建立誠信體系,就必須認識到:誠信不僅表現為個別私營企業的行為,還應成為私營企業乃至企業整體的行為規范;誠信不僅表現為私營企業對內或對外的行為,還應成為內外統一的社會行為准則;誠信不僅表現為私營企業的行為現象,還應表現為企業穩定持久的行為理念,並符合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良好境界;誠信不僅表現為私營企業某一層面的特徵,還應表現為涵蓋企業各種行為的要素體系。所以說,私營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工程。
從長遠考慮,私營企業若想建立誠信體系,必須將誠信與企業文化緊密相連。只有通過企業文化建設,營造企業的誠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樹立誠信觀,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誠信在企業中廣泛建立,持久發展。
(一)構建私營企業誠信體系的目標
通過誠信體系的構建,使誠實守信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為私營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企業內部,領導關愛職工,人人敬業奉獻;企業之間,坦誠相待,共謀發展。在整個私營企業界樹立誠實守信的理念,並將誠信建設推向全社會,從而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平。
(二)私營企業誠信體系的構成要素
「誠信指的是眷戀和忠誠,它由三部分組成:目標和企業價值的識別;對企業的歸屬感;以及代表企業付出努力的意願」,這是管理學家莫德雷歸納的構成誠信的要素。私營企業誠信體系的建設,也有其具體的內容和要素,其中有對企業宗旨和性質的概括,有對企業領導者的要求,有對員工的約束,更有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的規定。真正建立私營企業的誠信體系,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的努力。
(三)私營企業誠信體系構建的思路與模式
構建誠信體系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包括在私營企業內部對員工負責,員工對企業負責,下級對上級負責,上級對下級負責,部門之間,同事之間相互負責以及在企業外部對客戶、合作夥伴的承諾,進一步還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有利於私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把誠信貫徹到企業當中的上下左右每一個環節。
1.企業內部建立誠信
私營企業要想將誠信落到實處,首先要在組織內部培養誠信的企業文化。用誠信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培養忠誠,發揮文化的自我創新能力。
具體說來,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集中的結構和清晰的管理
私營企業要想不斷向前發展,必須建立權責明確的管理結構。另外,私營企業的組織結構應該向扁平化發展,減少中間層,消除地位級差,實現所有成員的平等。
(2)領導者以身作則
在私營企業中,領導幹部以身作則是取信職工的最好方法。領導者以廠為家就能為員工樹立吃苦耐勞、敬業奉獻的榜樣,使企業的誠信理念不走樣地傳遞給職工。所以,以身作則是打造誠信的捷徑。
(3)重視集體行為
企業是一個整體,要想把蛋糕做大,需要集體的努力。首先,廠長要有民主意識,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集思廣益,為企業創造財富。企業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也應該目標一致,相互協調,加強溝通,消除部門間的敵意,鼓勵正當的競爭,加快決策進程,改善合作成果。
(4)實現對員工的承諾
在現代企業中,已經把人在企業中的價值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企業運營需要人,產品研發需要人,企業管理也需要人。領導層要做到忠於員工,認真履行對員工的承諾。只有企業領導與廣大員工共同努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共贏。
(5)培養員工的忠誠
要培養私營企業的誠信,需要全體員工的認同和參與。培養員工的忠誠,要從源頭抓起。招募新員工時,加大道德方面的測試力度,選用德才兼備的人;新員工培訓時,加強誠信教育;業績評估時,考核員工績效的同時,也要參照他們的道德表現,全方位評判。有了這樣的用人——培訓——考核的標准,才能在企業內部建立一支有責任感的團隊,把企業帶到更高的發展層次。
2.建立客戶誠信
在私營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過程中,客戶誠信建設是重中之重,私營企業的成長壯大無不依賴於客戶的支持與信任。在與客戶交往過程中,私營企業始終要樹立誠信觀念,把為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最優的服務,最合適的價格,最滿意的表現視為企業的第一要務。
產品誠信是首要的。客戶最看中的就是產品質量,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質量高的企業自然能在競爭的優勝劣汰中脫穎而出。在實際工作中,私營企業應嚴格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工藝,不滿足已有成績,不斷追求卓越,永遠使質量處於不斷提高的動態之中。
其次是服務誠信。所謂服務誠信就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為目標的誠信理念。通過開展服務滿意活動,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再次是銷售誠信。銷售活動中也處處體現著誠信的重要性,只有銷售業績上去了,企業的利潤才有望增大。如何提升銷售業績?靠的是過硬的產品、真實的信息以及有效的促銷手段。
競爭誠信也至關重要。無論是同行業企業之間還是買賣方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私營企業要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樹立競爭誠信的觀念,靠公平競爭招攬客戶,在同行業中處於不敗之地。
總之,私營企業應從建立產品誠信、服務誠信、銷售誠信和競爭誠信等幾個方面一齊努力,把誠信對待客戶作為一項不變的企業文化,增強全體職工的認同感,指引企業不斷前進。
3.以誠信結盟
私營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私營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以誠信實現聯盟。
無論強強聯合,還是強弱聯合,甚至弱弱聯合,都在於實現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動員和有效利用,以求達到規模效益,發揮1加1大於2的效果,使私營企業在商戰中大顯身手。
聯盟可採用不同的形式,目前國內私營企業中最常見的形式是直接合作。
私營企業受資金、規模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單靠一個企業的實力往往難以滿足客戶的要求,所以要尋求另一家企業結成聯盟進行合作。但企業都不願放棄自主權,權衡之下,往往採取直接合作的方式結盟。
當然,合作並不意味著風平浪靜,不能要求雙方在所有問題上都迅速達成一致。但是,在誠信的關系中,遇到矛盾時兩個企業會主動尋求共識,達成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4.政府為私營企業提供政策性扶持
私營企業自身的努力是內因,為建立誠信體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了使私營企業的誠信體系盡快建立起來,並長久保持下去,政府也應該從宏觀上為其創造一個積極的環境。
(1)投融資方面。政府要鼓勵四大商業銀行對不同企業提供無差別的金融服務;應盡快發展與私營經濟相配套的民間金融體制;健全擔保體系,更好地為私營企業的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2)行業准入方面。要打破對國內私營企業設置市場准人限制的規定,除國家明確限制的投資領域外,私營企業同國有企業參與競爭的門檻應標准化、統一化。
(3)對外貿易方面。應切實降低私營企業外貿領域的准入門檻,建立寬松透明、公平競爭的對外貿易政策及法規,特別要完善出口退稅制度,使出口退稅真正達到促進私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目的。
注釋:
①劉光明.企業文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3.
②任興周.建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2(17).
參考文獻:
[1]銀通投資咨詢公司.中國企業信用評級指南[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12.
[2]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3.
[3]庄恩岳.人生每日提醒[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1.
[4][英]邁克爾.阿姆斯特朗.戰略化人力資源基礎[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5]王鑫.責任與忠誠[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6]中華徵信所.徵信手冊[z].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7][美]喬丹.D.李維斯.誠信夥伴[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5.
『貳』 論合同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第四條明確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回、等價有償、誠實信答用的原則。」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其具體要求就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誠實、守信用、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其內容具體體現為(1)任何當事人要對他人和廣大消費者誠實不欺,恪守諾言,講究信用;
(2)當事人應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在獲得利益的同時,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會利益,不濫用權利加害他人。
1、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范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轉讓、終止、違反合同的責任及各類有名合同等問題。在我國,合同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只是我國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2、合同法在為經濟交易關系提供准則,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夠促進一國經濟的發展。
『叄』 論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同時也是我們貫徹黨中央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范。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一向重視誠實信用這一倫理標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沿襲下來的一個道德信條。到了現代社會無論是中國,還是在日本,乃至其他歐美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將誠實信用這一道德准則進一步提升到民商立法中去,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商法的一條基本原則,有的學者將其稱為「帝王規則」、「吾臨法域」,可見誠實信用原則之重要性。如果說意思自治原則到私法自治原則是現代市場經濟即市民社會對法治的最為深情的呼喚,意思自治原則是私法既民商法的靈魂,把廣大商人和公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揮得淋漓盡至的話,那麼誠實信用原則與公序良俗便是意思自治原則的兩支輔翼,這兩項原則作為一種約束機制與意思自治原則的激活機制一張一弛,共同有機和諧地調節著市場經濟生活。特別是對防止民事主體濫用意思自治原則來說,誠實信用原則更是功高無量。嚴格來說,公序良俗也是從誠實信用原則引申來的。誠實信用原則兼具有道德性規范和法律性規范的雙重特點,雖然不是一項具體的制度,但作為一項抽象的原則,對於一切民事主體的一切民事行動發揮著制約作用。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民事主體在實施民事行為時,應當講究信用,嚴守諾言,不把自己利益的獲得建立在損害國家,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基礎上,應當在不損害國家、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什麼是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合同法第6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民社會必然的道德信條,必然關系著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法律系統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度。它在當代法律中的作用呈不斷加強的趨勢,成為整個民法領域得「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也因此成為當今世界具有特殊意義的法律問題。我國(中國大陸)誠實信用原則起步較晚,但在廣泛借鑒世界各國研究的新成果上作出了一些必要和有益的准備,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誠實信用原則作為社會時代的代言人,司法機關的如意工具,起到了無法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也就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的現代狀況及發展問題談一談我的看法。正如一切重要的法律概念一樣,誠實信用原則在理論上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誠實信用即是懷有善意、誠實、公開、忠誠沒有欺騙或欺詐,具有真實、實際,沒有假裝或偽裝。
(一)誠信原則的起源及其發展歷程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就出現了誠信一詞,《商吾書.靳書》把誠信與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貞廉、仁義、非真、羞戰並稱為「六虱」。而誠信原則起源於羅馬法的誠信契約和誠信訴訟中。大致經歷了羅馬法、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三個階段。羅馬法階段體現了商品經濟對法律的一般要求,當事人的誠實信用是履行契約的可靠保障。近代民法階段,資產階級基於法治國的思想,保留了對當事人的誠信要求,但剝奪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誠實信用原則被限制在債法的適用范圍內,或規定為合同履行的基本准則,盡管如此,也為以後的立法奠定了基礎。現代民法階段,誠實信用原則的誠信要求與自由裁量權定向統一,承認了法官的能動性,對發展和補充法律起了很大作用,還規定了任何人都必須誠信地行使權利並履行義務,標志著現在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應該說,我國學界在對誠信原則的起源及其發展歷程上無其爭議,但缺乏像徐國棟先生那樣對歷史資料的完整系統的理性分析,從徐國棟先生《客觀誠信與主觀誠信的對立統一問題》、《以羅馬為中心》、《誠實信用原則二題》二文可以發現,徐先生始終不斷地從誠實信用原則的歷史淵源中汲取養分,一方面用其來豐富現代誠信原則的內涵,另一方面亦為大家指出誠信原則未來之研究方向。對於法學家來說,歷史並非簡單的陳述,而應從歷史中總結法之現象的發展規律及其深刻內涵,從而為其未來之發展指明方向,因此可以說,徐國棟先生之研究成果堪稱國內之典範楷模。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
關於誠信原則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四種學說,1、一般條款說。該說認為誠信原則及外延不確定但具有強力的一般條款,其作為一般條款來指導當事人正確進行民事活動,來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以填補法律空白。2、雙重功能說。其認為,究其本質,誠實信用原則由於將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合為一體,兼具有法律調節和道德調節的雙重功能,使法律條文具有極大的彈性,法院因而享有較大的裁量權;能夠據以排除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而直接調整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說誠信原則具有法律調整和道德調整的雙重功能。3、利益平衡說。徐國棟先生認為,誠信原則要求民事主體應當以善意心理狀態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在進行民事活動,履行民事義務時,既要維護各方面當事人的利益平衡,還要維護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 那誠信原則謀求的是民事活動中當事人之間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的平衡。而這三方利益平衡的實現,有懶於人們以誠實之理善意的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並通過法官之公正的創造性的司法來最終加以維護。4、語義說。其認為誠信原則是對民事活動參加者不進行任何欺詐,恪守信用的要求。亦有人認為還有「衡平說」,但我認為「衡平說」實際上只是「利益平衡說」,在司法領域的延伸,所謂誠信原則是掌握在法官手中的平衡法,只不過是說在司法中法官須依誠信原則,通過當事人之間以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的平衡來得出公正之判決。
我認為「語義說」我望文生義之嫌,並且只看到誠信原則對在民事活動的指導意義,而並未看到其對司法活動的巨大價值意義,從而將誠信原則的指導功能限制在了一個較窄的范圍內。而「雙重功能說」與「利益平衡說」是從不同角度對「一般條款說」的延伸性解釋,「雙重功能說」從功能的角度揭示了作為一般條款的誠信原則的內涵,而利益平衡說則是從作用機制(注即通過利益平衡來實現公平)的角度闡釋誠信原則的內涵,因此我個人認為將誠信原則的內涵界定為「外延不確定的強制性一般條款」更佳。
(三)誠信原則的本質特徵
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本質是,法官通過對誠實信用原則進行擴張性解釋,並依其處理一些特殊案件,以實現個案處理結果公平,正義之目標,從而對法律進行實質性發展的能動性司法活動。之所以將其本質做以上定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是現代民法價值理念的體現,現代民法的理念價值----實質正義是歷史的產物。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19世紀的近代民法基礎的兩個基本判斷,即所謂的平等性和互換性已經喪失,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對立[注1]造成當事人之間經濟地位事實上的不平等,迫使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必須面對現實,拋棄近代民法的形式主義。[注2]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20世紀之初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所共同面對的難題,誠實信用原則就是在此社會經濟背景下應孕而生的。其經過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的不斷挖掘,被予以重新解釋並賦予其新的內涵,最終從近代民法中的契約原則上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適應了歷史的需要,可以說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法理念-----實質之義。逐漸取代近代民法概念形式主義過程中在民法立法模式上的重要體現之一。現代民法實質正義的理念的形成,促進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而誠實信用原則則全面貫穿了實質正義的精神。現代民法理念的形成與相應的立法的出現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互相促進,互為條件。貫徹實質正義精神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客觀上體現為兩種利益關系的平衡,包括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即社會妥當性。法官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必須以這兩點為價值目標,其本質體現為公平、正義。
第二,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首先是法官對法律進行解釋的過程,社會生活條件在法官上涵蓋范圍的無限性以及其時間范圍內的千變萬化,與體現了認識水平與認識能力的成交,法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法律既不可能對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社會關系都予以明確規定,也不可能在時間上隨時根據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致使成文法存在「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滯後性」等局限性。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大多數成文法國家採取及時修改有關法律條文這一措施外,大都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是明確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承認法官有造法之功能。二是立法者在法典中建立一些「框架」概念通過法官對這些「框架」概念來適用,以處理各種難以預料的社會現象。就目前我國的司法制度來看,我國法律並沒有明確賦予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即法官通過司法活動直接進行的行為,沒有得到法律的明確授權。我國彌補成文法的不足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法官對法律作出相應的解釋並以調整相關的社會關系來實現的,因此對作為「框架概念」的典型代表之一的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首先是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過程。
第三,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具有能動性,這是由於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彈性規則和強性補充規則[注3]的特點所決定的,立法者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而建立起的「框架」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十分不明確.有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乃屬於白紙規定」、「無色透明」[注4],也就是說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無所不在。只要在適用成文法的過程中出現漏洞與不足,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就會被運用和體現。這也決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具有適用上的強制性,在民事活動中,其具體體現為:無論當事人是否約定,誠實信用原則都是約束雙方當事權利義務的當然條款,使當事人不僅要承擔約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這種強制的補充性義務,並且當事人也不得約定排除適用,即使約定排除,其效力也歸於無效,從這個意義上講,誠實信用原則是當事人進行任何民事活動時,所享有的民事權利的當然組成部分。法官在審理民事案件中,首先應尊重這種體現為民事權利的私權,並當然地適用作為私權表現形式的誠實信用原則,不須以當事人是否明確作出意思表示為標准,因此,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具有能動性。 望採納
『肆』 如何理解《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國《民法通則》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不難看出,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法上有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的效力。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quot;,有"君臨法域"的效力。作為一般條款,該原則一方面對當事人的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確立了當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規則,要求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以及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該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當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可直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行使公平裁量權,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誠信原則意味著承認司法活動的創造性與能動性。近代以來,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延伸,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法上,又普遍承認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該原則要求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不能超過其正當界限,一旦超過,即構成濫用。 這個正當界限,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伍』 如何理解《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合同法》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原則。它常常稱為是債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或稱為「帝王原則。」
一、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
二、在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的各個階段,甚至在合同關系終止以後,當事人都應當嚴格依據誠信原則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陸』 論合同法中合同自由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兩個原則結合起來論述)
合同自由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的比較
作者: 高興江 發布時間: 2007-10-16 14:53:27
--------------------------------------------------------------------------------
任何一項原則的確立都是相對的,只要其賴以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沒有發生變化,它們便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合同自由原則體現合同的本質,並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合同法的一項最基本原則。誠信原則受到重視也是由其特性以及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二者共同服務於市場經濟中商品自由流通與宏觀調控的需要,都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合同自由原則信賴誠信原則獲得更充實的發展,誠信原則依賴合同自由原則獲得更廣泛的活動空間,二者不可替代,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現代合同法的兩大支柱。
一、合同自由原則的確立、意義和要求
合同自由是指當事人依法享有締結合同、選擇相對人、決定合同內容以及在變更和解除合同、選擇合同補救方式、選擇合同方式等方面的自由。合同自由原則是合同法的最基本的原則。
合同自由原則最早起源於羅馬法,在東羅馬帝國優士丁尼編纂的《民法大全》中有關諾成契約的規定已基本包含了現代契約自由的思想。從十五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契約自由的觀念得到廣泛的傳播。亞當·斯密於1776年出版《國富論》一書,提倡徹底的自由經濟。正如我國台灣學者蘇明詩所指出的「每個人不分強弱、貧富,均得以自己的意思活動,而社會之利益,亦當與其成員之個人利益相一致,故自由競爭,成為社會之最好指導原理。」 因此,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為契約自由原則提供了經濟理論的根據。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哲學提出,人生而平等自由,追求幸福和取得財產是個人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志自由。因此,尊重當事人的意思成為近代契約法的重要原則。 自原始積累以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充分發展,並隨著國際貿易發展,世界市場得以建立。因此,契約自由的原則在各資本主義國家立法得以確認,成為近代西方合同法的精髓和核心,並被大陸法系國家奉為民法的三大原則之一。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合同自由原則有其存在的經濟基礎。我國合同法第4條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一般認為,該條即是對合同自由原則在我國合同法中的確立。
合同法中確認合同自由原則,乃是完善我國合同立法的重要步驟,對於保障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確認合同自由原則,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鞏固改革成果並保障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重要舉措,是發展市場經濟所必須採取的法律措施,是正確處理合同糾紛的重要條件。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指令性計劃適用范圍縮小,企業自主權擴大,當事人享有的合同自由也日益受到尊重。1993年我國立法機關修改原《經濟合同法》,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確認改革以來擴大當事人合同自由方面的成果。例如,修改後的《經濟合同法》將原《經濟合同法》涉及「計劃」的10個條文刪除了大部分,僅保留兩條「計劃」的規定。現頒行的《合同法》雖仍有「計劃」的影子,但減少了政府對合同關系的不必要干預。這顯然是擴大了合同當事人所享有的合同自由,也是改革和發展市場經濟所必需的。發展市場經濟前提是尊重市場主體所享有的合同自由,當事人所享有的合同自由越充分,市場主體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就越強,交易就越活躍,市場也將隨之得到發展,社會財富也將因此而增長。所以合同自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關系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而以調整交易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合同法當然應以此作為最基本的原則。
合同自由原則包括兩方面:一是確認當事人的合法的合意具有優先於法定的任意性規范適用的效力。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合同法限制合同法的強制性規范的同時,努力擴大了任意性規范。在一般情況下,有約定時則依約定,無約定時依法律規定。合同法條文中,有許多「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之條款,例如關於違約金和損害賠償,有約定的則適用約定,沒有約定時才適用法定的賠償責任。只要當事人的合意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以及公序良俗,合同法不應對其合意進行干預。二是尊重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確定合同內容和形式、確定違約責任等方面的選擇自由。具體來講,合同自由原則的表現和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一)在合同法的立法過程中,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應從商品交換關系的根本特點出發,結合我國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要求,賦予合同關系主體以最大的自由。商品交換遵循的首要規律就是價值規律。這也是合同法應考慮的經濟規律。(二)除國家下達了指令性計劃外,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地決定簽訂或不簽訂某個合同。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干涉他的這種自由,包括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不得違背當事人的意志,強迫當事人簽或不簽某一合同。自由自願原則的這一內容和要求,也反映在《合同法》第52條第1款的規定中,「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無效。(三)在簽訂合同時,任何一方主體都有選擇對方當事人,與對方當事人共同決定合同的形式和具體內容等權力。(四)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在不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前提下,當事人雙方可以通過協商轉讓合同權利和義務、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如《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可以將自己在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一並轉讓給第三人」。諸如此類的規定都體現了當事人變更、轉讓和解除合同的自願原則。(五)在發生合同爭議或糾紛時,當事人有選擇解決爭議或糾紛方式的自由。發生爭議或糾紛後,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任何一方可根據合同規定的仲裁協議或事後達成的仲裁協議向合同仲裁機關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提起訴訟時,當事人還享有在不違反民事訴訟關於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的前提下,選擇管轄法律的自由。
二、誠信作用原則的確立、現實意義和具體要求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當事人在從事活動時,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在大陸法國家,它常常被稱為債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或「帝王規則」。
誠信原則最早起源於羅馬法,它被稱為「善意原則」。之後,大陸法國家的民法都先後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法通則》將誠信原則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作出規定,我國《合同法》也將其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予以確認。王澤鑒教授認為,誠實作用實際上被稱為帝王條款,君臨法域。誠實作用原則之所以被各國立法所為基本原則,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法律的不周延性為立法者所認識。立法史表明,以法律來涵蓋一切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民事關系是難以做到的。有的學者因此指出,成文法制度中法律漏洞存在具有不可避免性,法律體系存在著違反立法計劃的不圓滿性狀態,其特點在於違反計劃性和不圓滿性。基於這種情況,只能用設立彈性條款的方法來克服法律的不周延性。通過對當事人提出誠實信用的要求,為當事人訂立非典型契約的活動以及以自己的協議變更法律的任意性規定的活動訂立一個范圍,以保證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同時確保社會利益不致因當事人的協議受到損害。其次,各種矛盾的激化需要誠信原則作為緩沖器。進入20世紀後,各種社會沖突加劇導致社會利益的危機,法律由權利本位走向社會本位,與「誠實信用」所蘊涵的對他人利益的尊重不謀而合,從而法律獲得長足發展。德國法院依靠誠信原則解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經濟、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而產生的極其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更是提高了誠信原則的地位。第三,衡平觀念與道德向法律的滲透。法律由嚴峻走向衡平,並吸收一定道德因素是法律進化中的普遍現象。誠信原則在大陸法系的確立,反映了觀念和道德向法律的滲透。法律僅是實現正義的工具,一旦與其目的不合便應進行調整。法律只是對人們的基本要求,僅此是難以維持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的,必須以對人們提出更高道德要求作為補充,才能構成理想的交易秩序。
誠實信用原則具有降低交易費用、促進交易和維護交易安全的作用。我國合同法將其確認為基本原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保持和弘揚傳統道德和商業道德。我國社會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歷來崇尚誠實信用的道德倫理觀念,誠實信用成為人們的行為准則。「信者,言之實也(朱熹注)」。在我國商業習慣中,也歷來將誠實守信、童叟無欺作為重要的商業道德。我國合同法確認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我國傳統道德及商業道德習慣在法律上的確認,對於弘揚道德觀念、規范交易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第二,保障合同得到嚴守,維護社會交易秩序。合同法要求合同當事人在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的各個階段,甚至在合同關系終止以後,都應當嚴格依據誠信原則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法律確認交易當事人在交易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遵循誠信原則,才能使商業交易當事人既能遵循商業道德,又能嚴格守約和正確履約,從而形成交易關系的正常秩序。只有在交易當事人具有誠實守信的觀念時,合同才能得到嚴守。甚至在合同本身存在缺陷的情況下,當事人如果是誠實守信的商人也會努力消除合同的缺陷、誠實地履行合同。反之,即使合同規定得再完備,而交易當事人是非誠實守信的,合同也難以被嚴守。第三,原則的功能隨著交易的發展而不斷擴大,誠信原則不僅具有確定行為規則的作用,而且具有衡平利益沖突、為解釋法律和合同提供准則等作用。尤其是考慮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生活變化很快,許多法律規則已不符合現實的經濟情況,如果採納誠信原則,使法官依據誠信原則補充法律漏洞,也不失為完善法律的一條途徑。
在合同法中,誠信原則具體體現和要求是:
第一,合同訂立階段應遵循誠信原則。在合同訂立階段,盡管合同尚未成立,但合同當事人彼此間已具有訂約上的聯系,應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忠實、誠實、保密、相互照顧和協力的附隨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採用惡意談判、欺詐等手段牟取不正當利益,並致使他人損害,也不得透露和不正當地使用他人的商業秘密。依據誠信原則產生的訂約過程的附隨義務,隨著當事人之間聯系的不斷密切和發展,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這些義務而給另一方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第二,合同訂立後到至履行前應依循誠信原則。在合同訂立後,尚未履行以前,當事人雙方都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嚴守諾言,認真做好各種履約准備。如果一方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另一方在履約前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或者存在著其他法定情況,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暫時中止合同的履行,並要求對方提供履約擔保。但在行使中止權時應嚴格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及法律規定的條件。
第三,合同的履行應依循誠信原則。在合同的履行中,當事人應當嚴格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及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和保密的義務。遵守誠信原則,一方面要求當事人除了應履行法律和合同規定的義務以外,還應履行誠信原則所產生的各種義務。 另一方面,在法律和合同規定的義務內容不明確或者尚缺規定的情況下,當事人應依據誠信原則履行義務。
第四,合同終止以後應遵循保密和忠實的義務。在合同關系終止以後,盡管雙方當事人不再承擔義務,但也應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承擔某些必要的附隨義務如保密、忠實等義務。此種義務在學術上稱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後契約義務。因一方違反這種義務給另一方造成損害的,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第五,合同的解釋應遵循誠信原則,在實踐中,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使用的文字詞句可能有所不當,未能將其真實意思表達清楚,或合同未能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合同難以正確履行,從而發生糾紛。此時,法院或仲裁機構應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考慮各種因素(如合同的性質和目的,合同簽訂地的習慣等)以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並正確地解釋合同,從而判明是非,確定責任。此外,在合同發生爭議以後,當事人雙方都應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妥善地處理爭議,避免給對方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無論是實行替代性購買還是替代性銷售,都應依據誠信原則進行,不得高價購買、低價變賣,損害另一方的利益。
誠信原則由於其極大的伸縮性而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但它並不是萬能鑰匙,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援引它。孟德斯鳩曾指出,一切權利如果不加以限制,都有濫用的可能。因此,為防止誠信原則的濫用,必須對適用加以限制。比如對某一案件,法律有規定,但依法律規定所得結果與適用誠信原則所得結果正好相反,亦應依法律的規定而不能適用誠信原則,其理由是為維護法律的權威,禁止對現行法律的修正,防止誠信原則的濫用。
三、合同自由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相輔相成
我國合同法所確定的合同自由是一種相對的自由,而非絕對的自由。為了保障市場經濟有秩序地發展,國家有必要對市場經濟實行宏觀調控和正當干預。為此,應對合同自由做出必要限制:
對合同自由的限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現代各國對合同自由原則的限制是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正如我國台灣學者王澤鑒所說的「契約自由應受限制,系事理之當然。在某種意義上,一部契約自由的歷史,是契約如何受到限制,經由醇化,而促進實踐契約正義的記錄」 。因此,這種對合同自由進行限制的目的,並非從根本上否定或取消合同自由,而是為了消除這一原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適應發展了的社會經濟生活的需要。而將誠實信用原則引入合同法,就可以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闡釋「自由」的具體形式,只是消除了自由的絕對性,避免了一方自由的濫用對創議自由的跟蹤,使自由與平等、公正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合同自由注重形式上的平等自由轉向注重實質上的平等自由,使自由更加真實,使合同自由原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一般認為,誠信原則具有三項功能:第一,指導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如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款規定,凡一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均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第二,解釋、評價和補充法律行為,如德國民法第157條規定,契約之解釋應斟酌交易上的習慣,按誠實信用原則為之。第三,解釋和補充法律,即對於法律上的明顯缺陷和不足,應按誠實信用原則進行修正和補充。誠實信用原則的功能表明,其發揮作用要信賴其業以存在的法律行為和法律。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般條款,其內涵和外延具有不確定性,只能針對特定情形進行利益衡量,或對規定不明的予以解釋,或對有漏洞的予以補充,或對某一具體義務加以擴張以滿足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需要。比如在合同關系中,由於一方違約而致損害發生,另一方當事人在能夠控制損害的發生的情況下,就合同本身而論,他沒有任何義務去採取措施,但根據誠實信用原則,他應當盡可能減少損害的發生,否則不能就擴大損失要求賠償,這就是基於誠信原則而對其所負的合同義務的擴張。因此,單純的誠信原則並不能創設合同的全部義務或消滅合同的全部權利,只是起解釋和補充法律與法律行為的作用,因此它不能取代合同自由原則在合同法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2、王利明、崔建遠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合同法》
3、中國政法大學李春霖《我國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4、武漢大學張素華《誠實《短缺堅契約自由原則的限制》
5、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人民法院)
『柒』 如何理解合同法的誠實守信原則
具體是指在合同的訂立、履行過程中,締約人應當誠實有信,遵守諾言,版實踐成約,正當競權爭,而不能規避法律和曲解合同。它包括如下三個內容:一是合同前義務,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不得假借簽約而惡意進行磋商,不得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二是認真承擔合同義務,即當事人在訂立和履行合同中,應當實事求是,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承擔及時溝通有關信息、相互協作配合、提供必要條件、防止損失擴大等義務。三是合同後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及保密義務等。誠實信用原則體現於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和終止的等各個方面和各種階段。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中最典型的體現是在《合同法》第61條第2款,「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下列義務:(一)及時通知;(二)協助;(三)提供必要的條件;(四)防止損失擴大;(五)保密。」
『捌』 論文:論誠實信用原則
論文:論誠實信用原則
論文提要:誠實信用原則又稱誠信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和誠信訴訟。誠實信用原則最初表現為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漸上升為一種法律原則,成為民商事領域的一項基本原則。文章結合依法治國、以德治國,重點剖析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中的作用。
主要內容:誠實信用原則是以德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誠實信用體制的健全,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意義重大;誠實信用原則是民商事領域的一項基本原則。
關鍵詞:誠實信用 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基本原則
正文:
誠實信用原則又稱誠信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和誠信訴訟。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高度抽象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具有很大的伸縮性。誠實信用是道德對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發展、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原則。
一、誠實信用原則是以德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誠信的光榮傳統,「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體現了儒家文化對誠信的重視。中國人的誠信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其價值追求是人倫關系的和諧和奉行道德規則的意志堅定性,把誠信的約束力置於人們的道德生活領域。西方人重視誠信,既有道德意義,更有商品交換意義,他們著重強調誠信對人們商品交換活動的制約,要求人們在簽訂合同時不欺不詐,在履行合同時不折不扣,西方把誠信的約束力放到了商品交易規則上。中國古代的誠信文化總體上沒有轉化為一種制度,而西方的誠信文化逐步上升為一種制度,以至於達到現今西方的整個誠信體制的健全。以德治國要求積極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教育,加強誠實守信教育,增強公民信用意識。市場經濟不僅是法治經濟,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說,如果沒有信用、沒有道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無法發展。作為道德的基本要求,誠信仍然在潛移默化中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的社會主義要求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相結合,德法並舉,充分發揮人們道德中固有的誠信美德,逐步建立起我國的誠信社會體系。
二、國家誠實信用體制的健全,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意義重大
1、法律的誠實信用。法律是統治階級制定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在我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我國法律效力的層次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行政規章。作為法律的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下位法的制定必須依賴於上位法,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同時若上位法因形勢發展進行了修改或廢止,下位法應盡快作出反應,作出相應的修改或廢止,以確保國家法律的一致,以此來彰顯法律的誠實信用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要求在國家的社會生活中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去行使權力、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法律的誠實信用還要求執法者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執行法律,而不是隨心所欲,主觀臆斷。對違法者要無一例外地追究其責任,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要求的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我認為可以作為國家法律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體現,成為國家信用制度的第一環。
2、政府的誠實信用。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享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權力。依法治國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打造誠信政府是勤政廉政的重要環節,政府信用是否缺失是衡量公共道德水準的重要尺度,政府帶頭講信用對於打造信用社會舉足輕重。在很多政府機關和工作人員看來,行政權力是可以隨意行使不受約束的,鄭重的承諾瞬間可以改變,嚴肅的法律可以化為笑談,政府招商引資時隨意承諾,過後背信棄義,似乎政府享有出爾反爾、反復無常的特權。其結果不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背離了政府管理目標,而且損害了行政效率,影響了政府的權威和形象。它所帶來的損失不僅是短期內的經濟損失,更是長遠的信譽損失。
2003年8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審議通過對打造信用政府,為我國的法制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行政許可法首次肯定了行政許可領域的合法信賴保護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政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必須誠實信用。行政機關作出許可行為後,不得擅自改變和廢止已經依法生效的行政許可。如果相關的法律法規修改、廢止或者客觀情況發生變化,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須撤銷或廢止某一許可行為時,行政機關必須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受到的損失給予補償。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許可機關與相對人雙方互相信任,不僅政府要講信用,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與政府打交道過程中也必須講信用。政府不能以政策變化、工作失誤或經驗不足為由,隨意收回或變更撤銷已經作出的行政許可;同樣,行政許可申請人也不能通過欺詐、脅迫或行賄的方式騙取行政許可或某種利益,也不能在明知政府某一行為違法或因重大過失不知該行為違法的情況下要求保護其利益。
三、誠實信用原則是民商事領域的一項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內容包括: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在合同解釋上,應依誠實信用原則;依誠實信用原則彌補法律規定之不足,誠實信用原則賦予司法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其在法律規定不足時,從民法的目的出發,依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
1、實體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自羅馬法以後至20世紀30年代以前,誠信原則只是在實體法上確立了基本原則的地位,多數國家的民法典明確地規定了這一原則。它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以誠實、善意的態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維持雙方當事人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在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中,誠信原則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對待自己事務的注意對待他人事務,保證法律關系的當事人都能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不得損人利己。當發生特殊情況使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失去平衡時,應進行調整,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復,由此維持一定的社會經濟秩序。在當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中,誠信原則要求當事人不得通過自己的民事活動損害第三人和社會的利益,必須在權利的法律范圍內以符合其社會經濟目的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權利。
我國明確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有《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14部法律。這些法律都在總則中把誠實信用作為一項原則予以明確規定,並把誠信思想貫穿於整部法律,滲透於字里行間。除了對誠實信用作出原則規定之外,部分法律還明確了違反這一原則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合同法》第42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第43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兩條規定了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先合同義務是建立在誠實信用原則基礎上的一種法律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化,違反了先合同義務即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當然應當賠償對方當事人的信賴利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是我國第一個適用懲罰性賠償的立法例,它對於打擊制假、售假,維護誠信經營具有積極的意義。《合同法》第113條第2款又進一步進行了肯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第9條中明確規定了商品房買賣過程中因出賣人惡意違約和欺詐,致使買受人無法取得房屋的,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五種情形;一是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二是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三是訂立合同時,出賣人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四是在訂立合同時,出賣人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五是訂立合同時,出賣人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由此五種情形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時,買受人除可請求出賣人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外,還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這些懲罰性賠償責任的規定將有利於有效制裁和遏制欺詐、惡意違約等摒棄誠實信用原則、嚴重損害市場交易安全的行為,維護守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誠信制度的確立。同時,該司法解釋還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對現實中廣泛存在的商品房開發商在商品房銷售過程中,進行虛假、誇大不實的宣傳進行了制約,該司法解釋規定,對商品房的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原則上認定為一種要約邀請,一般情況下不能將未訂入合同中的宣傳廣告內容作為合同內容。但出賣人在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中,如果就其開發出售的商品房及相關設施所作的說明和允諾具體確定,並由此對買受人決定訂立合同以及房屋價格的確定有重大影響的,在這種特定的情形下,即使該說明和允諾沒有明確訂立在合同之中,也應當認定為合同內容,當事人違反該內容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作為部門規章也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作出了懲罰性規定。該辦法第20條規定商品房面積誤差絕對值超出3%時,買受人有權退房。買受人不退房的,產權面積小於合同約定面積時,面積誤差比絕對值在3%以內部分的房價款由開發商返還買受人;絕對值超出3%部分的房價款由開發商雙倍返還買受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此規定進行了肯定和採納。
現行法律關於違反誠實信用的懲罰性規定,只是局限於社會公眾反映比較強烈的社會熱點問題,表現在打擊制假售假、商品房買賣中的欺詐幾個方面,反應相對滯後,缺乏前瞻性。我個人的意見,在今後的立法中,應當在相關法律中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作出承擔責任的具體規定,如,合同成立後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不履行附隨義務的應承擔違約責任,在證卷、保險、信託業活動中不遵守誠實信用原則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並賠償損失等,在承擔民事責任的同時,再給予其相應的行政處罰或司法處罰。
2、程序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20世紀30年代,因《德國民事訴訟法典》規定了「真實義務」即當事人應當完全真實地陳訴案件事實。這一規定被認為是民事訴訟誠信原則的具體體現之一。誠信原則成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它要求當事人不得以不正當的手段形成有利於自己的訴訟狀態,不得濫用訴訟權利,不得作虛假的自認,不得使用不正當的手段讓證人作假證,不得故意作相互矛盾的陳述。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誠實信用原則,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條則作了明確:「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誠實信用原則對於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司法裁量發揮著兩個方面的作用。首先,它是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和民事訴訟行為時必須具備誠實、善意的內心狀態的要求,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和民事訴訟行為起著指導作用,當事人是否抱有誠實、善意的內心狀態而行為,可以成為法官分配舉證責任的一個依據;其次,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授予,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存在法律真空的情形下,法官可以根據誠實信用原則來分配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充分行使法律賦予的自由裁量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第4款(禁反言規則):「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第75條(妨礙舉證的推定):「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這些規定都是訴訟中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貫徹和體現。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各界都認識到誠信缺失的危害,高度重視維護各自行業的誠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誠信體制將進一步完善。
『玖』 論述合同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本著誠實守信的理念,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作為民法領域極為重要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被稱為民法中的「帝王條款」,在我國民事法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拾』 金融誠信論文
金融誠信是一種規則,它屬於道德范疇,其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是社會各種交往得以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金融誠信論文的 範文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誠信論文篇1
談創建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誠信制度的思考
論文 關鍵詞: 金融 信用中介機構誠信制度
論文摘要:中介機構是 社會信用體系的組成部分,金融信用中介機構作為金融交易的橋梁與紐帶,在培養金融信用、有效降低信用風險、加速金融業 發展 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從加強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立法、執法和依法監督角度出發,探討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誠信制度建設。
中介機構是指介於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及個人與單位之間,依法取得資格專門從事服務、協調、評價等活動的機構和 組織。中介組織作為“市場 經濟 的看門人”,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是面向社會提供信用中介服務的組織。從廣義上說,金融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包括為信用交易提供信貸和各種支付憑證、信用證等的金融中介機構,如銀行和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交易各方提供客戶的資信信息服務的徵信機構;為交易各方提供有關市場主體、各種有價證券等信用狀況服務的信用評級機構;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貸提供擔保服務的機構;由信用交易活動衍生出來的、為信用交易提供服務的其他機構,如律師事務所、 會計 師事務所、 審計師事務所等。狹義地說,信用中介機構指徵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和信用擔保機構。本文所討論的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特指狹義上的金融信用中介機構。
在 現代 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是社會中介機構和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主體。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主要職責是面向社會開展資信評級、信用調查、信用信息加工、信用風險評價及控制、信用知識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以其特定的職能和專業服務規范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是 企業 行為的評價者、鑒定者和利益的維護者,是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信用中介機構作為金融交易的橋梁與紐帶,在培養金融信用、有效降低信用風險、加速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應承擔的誠信責任
中介機構以其信用服務於社會,誠信是其經營活動的基本准則。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信用是“信用中的信用”,誠信是其最重要的資本。金融信用中介機構不同於其他企業,它不是價格的競爭,而是信息的准確性、真實性和客觀性的競爭。它既是誠信制度的維護者,又是誠信制度的 實踐者。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在經營活動中必須遵守誠實守信的規則,保持行為的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不得徵集或者披露虛假信息,不得提供虛假的資信 報告 、信用評級報告。但由於金融信用中介機構 管理體制不完善, 法律 法規不健全,監督檢查不夠,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種種非規范行為,特別是各種失信行為層出不窮,如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為了牟取不正當的利益,蓄意或合謀故意隱瞞重要事實、發布虛假的信用信息,出具虛假信用評級報告;或藉助行政權力,私人關系等開展業務,甚至不惜採取低價格、高回扣、高評級的手段達到擴張市場份額的目的。這樣會對投資者產生誤導,使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失信於廣大投資者,給我國金融中介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帶來嚴重的損失。
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失信的社會成本是巨大的。它導致交易成本增加,投資者利益受損,助長市場失信之風,危害守信者的合法權益,還導致了資源配置的扭曲及效率下降等間接或隱性的社會損失,影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良好運行。在當前我國信用 環境惡化的狀況下,必須強調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規范發展,切不可因為一時之利而損害金融市場乃至自身的長久利益。為此,必須加快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誠信體系的建設,建立起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金融發展要求相符合的誠信中介體系,塑造其誠信的社會形象。這是我國金融中介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市場經濟發展和金融信用建立的內在保障。
“安然”和“世通”兩起震驚世界的假賬丑聞都牽涉到全球著名的安達信會計事務所,而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在某上市公司造假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使公眾對中介機構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會計師行業所遭遇的一系列信用危機,給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敲響了警鍾。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信用經濟可以說是進行國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金融中介機構的信用是社會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我國信用環境惡化的狀況下,必須強調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規范發展。
中國 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 體會議《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按照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向,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逐步開放信用服務市場”,“全面推進經濟法制建設。按照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著眼於確立制度、規范權責、保障權益,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市場主體和中介組織法律制度,使各類市場主體真正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的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為我國建設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指明了方向。建立良好的金融信用中介機構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目前金融領域中存在的失信問題,而且有利於從根本上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信用制度體系,是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必備基礎。
從法律視角看創建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誠信制度
我國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許多隱患,這同外部法律環境不成熟有密切的關系。目前創建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誠信制度的難點,在於相關法律法規比較缺乏。由於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據和保護,許多業務因無章可循而無法展開,在經營中難以保持超然地位。現代誠信原則的本質特徵是它所具有的制度基礎。如果僅僅把誠信看作是一種純粹的道德原則,單純靠輿論、良心來約束,誠信原則就會流於形式,失去了它的本質內涵。信用發達國家的 經驗 表明,發達、成熟的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是以健全的金融信用法律為前提和基礎的,完備的信用法律體系是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健康、規范發展的必然要求。綜合考慮我國金融中介服務領域誠信問題的現狀及發展的要求,建立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誠信體系,必須優化社會法律環境。
一、建立完善的、符合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發展需要的法律法規
從我國的法律現狀來看,《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 保險 法》、《 合同法》、《票據法》、《擔保法》、《證券法》、《信託法》以及《貸款通則》、《全國人大會關於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等法律、法規都有關於“誠實守信”的原則性規定,在《刑法》中也有對欺詐等不講信用的犯罪行為的懲罰規定。一些地方也紛紛出台了以大力培育信用中介機構為重要內容的規范。如200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通過了《深圳市個人信用徵信及信用評級管理辦法》,2003年上海市政府頒布《上海市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試行辦法》,2002年《浙江省社會中介機構管理辦法》是全國第一部在省級行政區域內對所有社會中介機構統一規范的行政規章。
現有關於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規范級別較低,其廣度、深度以及對違規行為的震懾力度不能滿足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發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地規範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行為。特別是至今尚無一部關於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整體發展的法律法規,如此現狀遠遠不能滿足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規范運作的需要。應根據國際多邊協定對現行法律法規和規章等進行清理修改,根據WTO規則和我國中介組織發展的實際制定新的法律法規,從而為打擊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違法違規活動和非法中介組織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首先,對一些過時的、不適應市場經濟和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發展的法規要及時予以廢止和修訂,使其適應現有市場情況,促進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發展。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有關侵犯商業秘密的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徵信公司信用數據的收集與利用;《商業銀行法》第6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侵犯”,制約了商業銀行向金融信用中介機構開放企業信用數據。據 統計,我國的個人信用信息大約有50%到60%集中於商業銀行,但各商業銀行之間並沒有實現信息共享。相反,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在向信用中介機構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時往往會對客戶的信息進行保留。僅憑信用中介機構的力量很難及時獲得全面且准確的個人信用信息。修改後的《商業銀行法》應明確那些商業銀行數據可以開放,取得商業銀行數據的方式、數據處理和傳播的限制,商業銀行數據商業化的原則界定,數據商業化的經營方式等。
其次,在法律上明確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在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准確界定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性質、職能、經營范圍、責任、權利和義務。
1.在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方面。
由於金融信用中介機構關繫到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從一定意義上說它生產的是公共產品,因此對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設立應制訂一定的准入標准,如資本金限額、經營條件和設施、執業規則、組織結構、人員構成等。為防止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對個人徵信機構的市場准入和資質條件應設立比較嚴格的規定;對企業徵信機構的准入門檻可相對較低;對資信評級機構的准入和管理應更加嚴格和規范。
2.在信用信息數據的開放方面。
各國的經驗表明,信用信息數據的採集和使用首先是一個 法律 問題,各國都通過法律或法規的形式對此做出明確規定。我國對信用信息數據開放的立法應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應該對信用信息數據開放的主體、客體、內容、格式等問題進行統一規范,明確 企業 必須開放的數據,如生產經營情況、不良貸款記錄、 合同履約情況、銀行信用記錄、公用事業費支付記錄、司法訴訟記錄、違法違規情況等;明確政府部門及其相關機構信用信息公開的內容、范圍和具體方式,特別要強調政府的相關政務信息的開放; 金融 機構掌握的 社會成員的部分信用信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也應通過合法的 渠道 和方式向有關機構提供並允許合法傳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為防止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利用其信用 報告限制或損害消費者的權利,應通過立法保護消費者在信用交易中的權益,包括消費者享有接受授信、進行信用交易的選擇權、知情權,對信用交易的撤銷權、申訴權和隱私權等。劃清信息公開和保護國家秘密的關系,劃清信息公開和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的關系,劃清信息公開和保護消費者個人隱私權的關系。
3.明確信用報告的使用條件和范圍。
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當事人有權取得自身的資信調查報告和復本,其他合法使用消費者資信調查報告的機構或個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否則即使當事人同意也屬違法行為:(1)與信用交易有關;(2)為僱傭目的;(3)承做 保險;(4)與合法業務需要有關;(5)奉法院的命令或有聯邦大陪審團的傳票。我國在立法上應借鑒美國的經驗,防止信用報告的濫用及違法使用。
4.明確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權利和義務。
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客觀、獨立、真實、准確、及時的原則,為社會各界提供專業服務。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提供的信息、資料及出具的書面文件應當真實、合法;對執業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及其他秘密事項予以保密;不得損害委託人或他人利益;不得提供危害國家安全及公共利益的信息、資料;不得提供虛假信息、資料,出具虛假驗資報告、評估報告、證明文件及其他文件;不得利用執業便利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不得以回扣等不正當競爭手段承攬業務;嚴禁執業人員同時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同行業中介機構執業;嚴禁聘用無執業資格人員執業,或者聘用依照本辦法規定不得執業的人員執業等。另外,由於金融信用市場產品多樣性、 發展 迅速性和復雜性以及與國際 經濟 接軌的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規應具有前瞻性。
二、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中介機構的失信行為
追求利潤最大化是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失信的決定性動機。在我國,由於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並且還大量存在著執法不嚴、執法不力的情況,中介機構失信被發現的概率很低,即使被發現受懲罰的力度也不大。失信者得不到應有的法律懲治或懲治力度偏小,使失信者有恃無恐,惡化了金融信用 環境。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的保護主義”。為了將中介機構的負面影響和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各級行政執法、司法部門應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的執法體制,依法整頓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加大執法力度,維護法律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法律越完善且得到有效執行,失信的成本就越高,最終促使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經過理性衡量後,自覺選擇守信。
三、監督法律法規的實施,確保誠信原則得以貫徹
監管的目的是促使金融信用中介機構合規經營,保證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提供信息的公正性和 科學 性。確立金融信用中介機構誠信監管機構,是樹立誠信中介的關鍵。我國缺乏對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統一監管的部門,對其所提供的信用產品缺乏全國統一的復審、監管機構,這使許多信用中介機構靠犧牲質量來獲取業務,難以做到公正、公開、客觀地評價經濟主體的信用級別。故而,嚴格責任、強化監管,是現實市場缺陷對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必然要求,也是違法違規現象普遍的我國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發展的必然選擇。
確立對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真正的監管主體,力避多頭 管理、職能交叉現象的出現。明確這種監督是依法監管,加強對金融信用中介機構業務程序的審查,加強對中介機構的日常監督,而不是對中介機構的隨意干涉。除了政府的監督和管理之外,行業協會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通過政府外部監管和行業內部自律原則,規範金融信用中介機構的發展。此外,監管部門作為市場操作的監管人具有相當大的權力。倘若監管部門出現監管不當或濫用權力,必然會對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造成更壞的影響,所以,還需對監管部門進行再監管,建立對監管者的權力制衡機制。
金融誠信論文篇2淺談金融誠信建設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它的存在和正常運轉有賴於良好的社會。金融誠信環境的惡化在嚴重影響金融業的同時,也直接阻礙了社會經濟的正常、快速發展,重建金融誠信環境,整治金融秩序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呼聲。
關鍵詞:金融誠信 缺乏誠信意識
金融是一種規則,它屬於道德范疇,其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是社會各種交往得以正常進行的前提。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對本質的理解是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對本質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六種理論:一是工具論,即以貨幣為工具的支付手段,這是貨幣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二是倫理論,即信守諾言的社會道德,這是倫理學研究的范圍;三是法學論,即承諾的契約與債務,這是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基礎,為法學家和法律工作者所關注;四是成本論,即最優市場交易成本,這既是制度經濟學的重要命題,也是每個市場主體和政府普遍關注的核心問題;五是資訊理論,即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經濟社會的透明度,從而保證公平競爭和提高效率;六是經濟論,即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這是穩定百姓預期、啟動民間投資和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保證;七是金融生態環境論,即把作為金融生態環境系統工程的重要子系統,這是目前理論研究的新動態。金融就是金融參加者的。金融誠信本質上是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的整合。金融業的誠信主要涉及三個主體:儲戶、借款人和銀行。
一、建設金融誠信的必要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因此指出,“誠信是經濟交換的潤滑劑”;社會學家赫希則進一步認為,“誠信是經濟交易所需要的公共品德”。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金融誠信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前提
現代市場經濟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及服務的交換,金融業是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俗稱“血液系統”。一旦血液系統出現問題,無疑將直接影響宏觀經濟的運行。因此,是市場經濟體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將建立健全社會體系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了專門的論述,提出“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誠信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
始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僅僅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並最終到實體經濟危機的蛻變。不僅如此,次貸危機從美國傳染到全球,引發全球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並對中國的實體經濟造成較大沖擊。這次危機是根源於監管放鬆、金融創新、杠桿率過高,及華爾街的貪婪,但從理性與實證的角度客觀考究事情的來龍去脈,可以發現,宏觀經濟失衡和誠信過度膨脹導致的危機,才是金融危機的真正主因。
(二)金融誠信是開展金融業務活動的法律准則
自我國的《民法通則》首次把確立為基本原則後 ,《合同法》、《會計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信託法》等都在顯要位置對原則作了闡釋 ,各金融機構也對原則做出了具體規定 ,如中央銀行要以誠為本 ,切實履行職責 ;商業銀行要以為指導 ,開展業務活動。各級金融監管部門與經營機構的配套法規、規章中 ,也都具體地貫徹。
(三)金融誠信是降低交易成本保證市場效率的重要保障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思說過: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本身有局限性,它的本身並不能保證效率,一個真正能產生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保證外,還需要有誠實、公正、公平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與企業長期利益成正比,與短期利益成反比。2001年銀廣夏事件,宣告了“跨世紀大牛股”的終結,眾所周知的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鹿集團為誠信缺失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最好的例證。曾是我們國人引以為榮的傳統美德,但在當下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環境中卻成了極為稀缺的資源。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因缺失而造成的直接損失約達5855億元,相當於我國財政收入的37%,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因此減少了2個百分點。
二、我國金融誠信的現狀
近年來,由於社會系統的發育滯後於經濟的發展,金融問題已成為妨礙我國經濟正常運轉的嚴重障礙,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一)個人金融誠信
個人的失信問題主要是個人惡意地拖欠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 這種現象在基層的金融機構中比較突出; 個人惡意騙取銀行誠信卡或者惡意透支銀行誠信卡, 由此產生銀行的壞賬; 個人與銀行內部人員合謀騙取貸款。個人的這些失信行為都會構成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例如截至2008年8月,僅民生銀行就已發行誠信卡超過了600萬張,很多消費者都可以方便的用其在網上購物消費,可曾經發生的支付寶事件,卻引發了銀行的極度恐慌,很多網民的假消費、真套現,使很多銀行都因個人的問題而望而卻步,極大地阻礙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二)企業金融誠信
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在履行契約時往往由於自身遇到困難或追求某種利益,存在著大量的失信行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企業間簽訂的合同有 40 億份左右。合同的履約率較低,能夠得到一定程度執行的合同平均不到 70%,有的地方甚至不到 20%。企業之間的失信,嚴重削弱了商業票據等金融機構誠信工具的應用。不但加大了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也增加了銀行的審核業務,影響了金融工具的可信度。2002年10月份,商務部、中國外經貿企業協會誠信評估部組織專家對全國上萬家企業進行了誠信調研,結果讓人觸目驚心:中國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為1800億元,由於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約55億元,由於產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2000億元,由於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另外還有逃騙稅損失以及發生的腐敗損失等。
(三)金融證券保險業的誠信
在銀行誠信領域,大量銀行貸款逾期收不回來,成為呆賬、壞賬,使銀行不良貸款不斷增加,金融的系統風險加劇,在證券誠心領域,近年來,上市公司、基金公司黑幕頻出,包裝上市競成為公司上市的通用程序。虛假信息使得投資人難以適從,一些發布虛假信息的公司在真實信息被揭露後均宣告破產,特別一些大公司的破產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另外,近年來,基金公司黑幕也相繼被曝光。在保險誠信當中,投保人與保險人雙方使用各種策略為自己的利益在彼此之間進行博弈。投保人騙取保險利益現象層出不窮。保險誠信的缺失是金融誠信缺失的最顯著的表現之一。至於信託方面。金融信託在我國起步較晚,相應規范更為稀缺,其誠信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平滑坡等社會問題。
猜你喜歡:
1. 以誠信為主題的議論文
2. 關於誠信貸款的論文
3. 關於誠信教育的畢業論文
4. 論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論文3000字
5. 誠信的相關思修論文2000字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金融 畢業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