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勞動合同法立法完善研究論文

勞動合同法立法完善研究論文

發布時間: 2022-10-22 08:38:39

『壹』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意義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意義:
第一,制定《勞動合同法》是尊重勞動,保護勞動者的重要舉措。勞動者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切實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和優越性的體現。《勞動合同法》通過對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解除、終止等作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我國國情的規定,在尊重用人單位用工自主權的基礎上,要求用人單位必須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全面履行勞動合同、引導用人單位合理約定勞動合同期限、規范用人單位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行為、要求用人單位在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時必須依法支付經濟補償,從而在勞動者十分關心的這些問題上,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第二,制定《勞動合同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勞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勞動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所以,以人為本,重要的是要以勞動者為本;社會和諧,重要的是勞動關系的和諧。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是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和基石。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一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是一對既統一又對立的矛盾共同體。《勞動合同法》在維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的同時,側重於維護處於弱勢一方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以實現雙方之間力量與利益的平衡,從而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第三,制定《勞動合同法》是完善勞動保障法律體系的重要舉措。勞動合同在保護勞動者各項勞動保障權益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勞動合同一方面可以從形式上確立勞動關系,從而為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各項法定權益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從內容上具體約定了勞動者的工資、工作內容、工作時間等權益,從而為勞動者實現和保障自身的權益提供了依據。勞動合同的重要性,決定了《勞動合同法》在勞動保障法律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制定《勞動合同法》,不僅可以直接維護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權益,而且還可以起到間接維護勞動者的其他各項勞動保障權益的作用。由此可見,《勞動合同法》的出台,標志著我國在完善勞動保障法律體系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貳』 求一篇關於合同法的論文!

合同的相對性及其突破

引言: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第121條確定了合同相對性的歸責原則,這里的合同相對性,又稱合同關系的相對性,是合同關系不同於其他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特徵之一。傳統的合同相對性理論認為,合同僅於締約人之間發生效力,對合同外第三人不發生效力;合同締約人不得以合同約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項,任何一方締約人不與第三人發生權利義務關系,否則合同無效。然而,隨著現代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商業貿易空前繁榮,嚴格恪守合同相對性原則越來越難以滿足平衡社會利益,體現司法公正,社會經濟生活對合同的社會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1]為了適應現實的需要,提高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張了合同的效力范圍,表現在立法和司法上,受合同效力影響的第三人范圍越來越寬,合同相對性原則也逐漸受到了沖擊,出現了許多合同相對性的例外情況,有學者將其稱為「合同相對性的突破」,本文將從合同相對性的歷史演進和突破表現對其略作探討。

關鍵詞:合同 相對性 突破

正文:

一、合同相對性的歷史演進

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學理上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目前比較權威的解釋是以王利明先生給的定義:合同相對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基於合同向對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也不能擅自為第三人設定合同上的義務,合同債權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護。在大陸法系中,合同相對性源至羅馬法的「債的相對性」理論,認為債是當事人一方請求他方為給付行為的法律關系,債權是只能對特定人產生效力的請求權。這種由特定權利人向特定義務人請求為或不為特定行為的特性,就是「債的相對性」。而合同是債的形式之一,因此,具體到合同的效力范圍上,這種相對性原則的主要含義是:合同僅於締約人之間發生效力,對合同外第三人不發生效力;合同締約人不得以合同約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項,任何一方締約人不與第三人發生權利義務關系,否則合同無效。這一規則對現代大陸法系的債法產生了很大影響,理論上,都將其視為債權自身性質所決定的一種當然原則。

二、合同相對性的突破表現:

合同相對性確立以後,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現代大陸法系國家的合同立法對合同相對性規則已有所突破,合同相對性理論也同時得到發展和完善。

(一)第三人侵害債權

所謂第三人侵害債權一般是指合同外的第三人明知合同債權的存在,仍然故意以損害他人債權為目的,實施某種侵權行為,致使債權人的債權部分或全部不能實現並致債權人損害的行為。侵害債權的情況在實務中時有發生,但我國現行法律沒有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經濟活動日益密切,民事行為之間的關聯性不斷增大,各種權利相互沖突、相互影響的機率也隨之增多,如果債權受到第三人的侵害,僅僅因為債權是相對權而不賦予債權人基於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則債權人的利益將很難得到保障,明顯違背了有侵害必然有救濟的法理。但是,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范圍應該嚴格受到控制,侵害債權應同時具備以下要件:第一,第三人侵害的必須是合法債權。如果是不合法債權,即使侵害了,也不用承擔責任,因為非法債權不受法律保護。第二,第三人實施的侵權行為具有違法性,並致使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如果第三人的行為是合法的,即使導致合同不能履行,也不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而是要承擔其他的刑事責任。相應的,合同不能履行並非是第三人的非法行為所致,也不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所以說,必須是第三人的非法行為和合同不能履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才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

(二)債權保全制度。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些債務人為了逃避債務,或隱匿轉移財產、或低價轉讓乃至無償贈與財產,或怠於行使自己的債權乃至放棄自己的債權,這些行為均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但按照傳統的合同相對性原則,由於債權人不能將自己的意志滲透到債務人與第三人的合同行為中,影響債務人與第三人的「契約自由」,因此其對此是束手無策的。這種利益上的失衡,必將導致整個合同領域交易安全的喪失,於是,為了在債務人的意思自治和債權人的期待利益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維護誠信原則,便自然地產生了債的保全制度。此制度的基本原理在於,賦予債權人對債務人或相關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權利一—代位權和撤消權。其中代位權是指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對第三人的權利並危及債權時,債權人得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該權利,請求第三人履行義務。撤消權則是指債務人為逃避債務將自身財產無償贈與或以不當低價轉讓給第三人時,債權人得向法院申請撤消,宣告行為無效。

(三)「租賃權的物權化」

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即出租方將財產所有權轉移給第三方時租賃合同對新的所有權方繼續有效。這是民法理論上的「買賣不破租賃」規則,使得依據租賃合同產生的租賃權(債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物權的效力。根據債的相對性,租賃合同應只對出租人和承租人有效,當第三人買受租賃標的成為不動產所有人時,買受人非租賃合同的締約人,故不應受合同約束,得隨時取回租賃標的物。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城市擴張、房荒問題的出現,各國為解決社會矛盾,多設定「買賣不破租賃」的例外規定,即出租人將租賃標的物讓於第三人時,原租賃合同對受讓人繼續有效。最初《德國民法典》第571條規定「買賣不破租賃」規則適用於土地租賃,後擴及一切不動產。

(四)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合同

「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制度」的意思是指特殊關系的第三人因債務人債的履行而受到損害時,不但可以向債務人主張侵權責任,而且可突破債的相對性,要求債務人承擔合同上的責任,以更好地保護其利益,此種請求權的基礎建立在基於誠信原則而發生的保護、照顧等合同附隨義務之上。也就是說,債務人所負的合同上的義務,不但指向債權人,而且指向與債權人有特殊關系的第三人。這是德國判例與學說創立了「附保護第三人作用之契約」制度,以加強保護與債權人具有特殊關系第三人的利益。該制度雖加強了對第三人的保護,但也有加重債務人責任之虞,故第三人的范圍應嚴格限制,通說認為第三人包括親屬、勞工、僱傭、租賃等具有人格法上特質之關系負有保護、照顧義務的人」。因而,我們可以看出,「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

(五)債權不可侵性理論的建立。

依傳統理論,物權是可對標的物直接支配的絕對權,可以對任何第三人主張權利,並得排除任何第三人對物權的妨害;債權是僅得向特定當事人請求給付的相對權,不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也就沒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效力。為了保護債權免受不法行為的侵害,有必要進一步建立新的權利理論,[3]故學者主張承認債權的不可侵性。英國1853年判決Lumley V Gye案,創立了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先河。該案原告Lumley與某演員訂有在原告劇院演出數月的合同,並規定該演員不得去其他劇院演出。被告Gye明知此合同存在,仍誘使該演員違反合同。法院判決認為被告Gye侵害合同關系乃不法行為,應向原告Lumley承擔責任。此後,該判例所創立的第三人不法侵害債權理論為多國接受。不法侵害債權,指第三人故意損害他人債權為目的,妨害債務人履行債務的行為。[4]根據債權不可侵理論,不法侵害債權的行為發生後,債權人得以債權為由提起損害賠償之訴,追究第三人的責任,這使債的效力得到擴張,及於一切侵害債權的第三人。這也是對合同相對性的重大突破。

(六)關於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訂約人並非為自己而是為他人設定權利的合同。此種合同的法律特徵為:(1)第三人不是訂約當事人,他不必在合同上簽字,也不需要通過代理人參與締約。(2)該合同只能給第三人設定權利,而不得為其設定義務。(3)該合同的訂立,事先無須通知或者徵得第三人的同意。第三人利益合同屬於利他合同一種,如果債務人不履行義務,第三人和債權人均可以請求其承擔責任。正是由於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將對第三人發生效力,所以,此類合同是合同相對性的例外。

(七)代為清償

代為清償,又稱清償代位,是指與債的履行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而在其清償范圍內取得債權人權利的制度。第三人的代為清償行為,可基於法律的規定,也可基於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但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代為清償都突破了債的相對性原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第三人履行了依債的相對性只能由特定債務人履行的債務,突破了債務履行主體相對性的限制;(2)第三人在代為清償後,於其清償范圍內,取得債權人的地位和權利,對債務人享有求償權,突破了債權請求主體相對性的限制。當然,以代為清償的方式突破債的相對性,並非可以任意為之,它須滿足一定的條件:(1)必須依債的性質可由第三人清償;(2)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沒有不得由第三人清償的特別約定;(3)代為清償不違背公序良俗,不損害債權人債務人利益。

(八)披露制度的確認。

我國《合同法》第403條規定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披露制度的確立也是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一種突破。

此外,代理、保險、信託作為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特例逐漸脫離合同相對性的約束,成為各自獨立的制度;同時,債的轉讓也被視作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

三、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本質

綜上所述,雖然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情形多種多樣,然而從根本上講就是合同效力是否在特定情況下及於第三人的問題,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合同主體涉及第三人。合同主體的相對性,是指合同關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於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在債權物權化的情形中,第三人可以租賃權對抗房屋買受人。又如在「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契約」中,第三人可以請求債務人承擔合同責任,而許多國家則直接賦予了消費者直接起訴生產者的訴權。

其次,合同權利義務涉及第三人。合同內容的相對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規定以外,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享有某個合同所規定的權利,承擔合同規定的義務,除合同當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張合同上的權利。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當事人雙方可約定向第三人利益為給付,或經第三人同意為其設定給付義務;在債權保全中,合同權利與義務同樣對第三人產生了約束力;債權的轉讓則將合同權利或義務直接涉及第三人。

第三,合同責任涉及第三人。合同義務的相對性必然決定合同責任的相對性,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發生,合同關系以外的人不負違約責任,合同當事人也不對其承擔違約責任。從這一點上看,上述突破情形只有「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契約」突破了合同責任的相對性,使生產者對消費者直接承擔違約責任。各國多通過嚴格區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來解決合同相對性所面臨的困難,如產品責任制度、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然而,合同相對性規則並不是絕對地排斥第三人的責任。如在保證合同中,當被保證的債務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時,債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保證人履行合同或承擔違約責任。再如,債務轉讓合同中,由第三人取代債務人成為合同關系的主體,新債務人將承擔全部債務。可以認為只有當第三人自願承擔合同義務成為合同當事人,才負違約責任。

史尚寬先生曾言:由個人自覺,及於社會自覺,契約之意義及價值,漸自社會立場加以重估。[3] 因而,法律應該確立以合同相對性原則主體,同時,承認合同相對性的突破,更加充分、完善的保護財產的流轉。而確立這種模式的意義:一方面,加強債權的保護,擴張了債的效力,承認債的發生、履行方式的多樣性,促進了合同的有效履行,提高了民事交易效率,有利於社會財富增長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在債的關系與社會其他關系的互動層面上,由極端地強調合同自由、尊崇意思自治不受干預,轉變為兼顧社會公正,更加註重合同當事人與第三人利益、社會利益的合理平衡。

我國《合同法》對第三人利益合同沒有專門做出規定,合同法作為規范合同關系的一般法,理應對第三人利益合同做出具體規定,所以,從世界各國和地區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發展分析,以及從我國的實際需要出發,我國立法確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

參考文獻:

[1]楊麗君:《論英美法合同相對性原則》[J],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1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355.

[2]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26.

[3]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5.

『叄』 有關新《勞動合同法》的文獻資料

《勞動合同法200問》
本書以問答的形式,從立法和實務的角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勞動合同法》的立法背景、意義,詳細解答了勞動合同法的內容,闡述了立法中的焦點和疑難問題。本書資料翔實,解答准確,聯系實際,通俗易懂。
希望本書能夠為廣大勞動者、各級工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等依法維權提供幫助。

職業經理MBA整套實戰教程
千本好書免費下載網址 www.mhjy.net

1、對於企業和勞動者雙方來說,《勞動合同法》更側重保護誰的權益呢?
《勞動合同法》是應該向勞動者傾斜,還是應該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權益並重平等保護,一直是充斥於立法整個過程的問題。最終,《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相比,在「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地位表述順序上稍有改變。
《勞動法》第1條為:「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勞動合同法》第1條規定:「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由此可見,《勞動合同法》在明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權利義務並重規范基礎上,又特別提出了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可以說,相對於《勞動法》來說,《勞動合同法》作了「有限度的讓步」。
2、《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勞動合同法》第2條規定了該法的適用范圍: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包括以下4種類型:
(1)中國境內的企業;(2)個體經濟組織;(3)民辦非企業單位;(4)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
而《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僅包括3種類型:1、中國境內的企業;2、個體經濟組織;3、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
可見,在用人單位的適用范圍上,《勞動合同法》比《勞動法》多了一個「民辦非企業單位」,顯然又比《勞動法》前進了一步。
因此,不管是國家機關還是事業單位,不管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還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只要與勞動者建立了勞動關系,就應當簽定勞動合同。而只要簽定勞動合同,都要依照《勞動合同法》執行。
3、什麼是「民辦非企業單位」?
所謂「民辦非企業單位」,根據國務院頒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它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在我國現行體制下,民辦非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基金會一樣,其實質均為民間組織的一種形式。
因此,《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後,作為民間組織的民辦非企業單位與其聘用的員工建立勞動關系後,必須依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簽訂勞動合同。
4、事業單位在編制外招用勞動者,必須簽勞動合同嗎?
現實生活中,一些事業單位在編制外招用勞動者,經常不與招用的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因此,這些勞動者往往既不能享受國家有關人事管理政策規定的權利,也很難依據《勞動法》維護自身權益。
《勞動合同法》第2條第2款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也就是說,今後,只要上述單位與勞動者建立了勞動關系,就得依照本法簽訂勞動合同。
5、用人單位訂立哪些規章制度必須要與職工協商?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條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通過以上條款可以看出,該法特別規定了職工或者工會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提出異議的權利。較之《勞動法》的規定相比,不僅進一步明確和擴大了規章制度的范圍,而且對規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實施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6、勞動者到新單位後,什麼時候開始簽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7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第10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關系的建立以訂立勞動合同為主要標志。但是,在實踐中出現了很多用人單位用工卻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現象。
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勞動合同法》調整了《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規定用人單位自實際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並特意強調該勞動合同的形式應為「書面」的,這樣規定有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7、訂立勞動合同的原則是什麼?
《勞動合同法》第3條明確了訂立勞動合同的原則包括以下5方面內容:1.合法;2.公平;3.平等自願;4.協商一致;5.誠實信用。而在《勞動法》第17條,確立的勞動合同的訂立原則僅有以下3方面內容:1.平等自願;2.協商一致;3.不得違法。
二者相比,《勞動合同法》增加了「公平」、「誠實信用」的規定。這樣規定體現了「公平」對於勞動者的現實意義,而「誠實信用」對於倡導誠實美德,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8、單位的規章制度必須公示才有效嗎?
《勞動合同法》第4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因此,今後凡是沒有經過公示或告知勞動者的規章制度,就不具有規章制度應有的法律效力
9、單位在新職工到崗後一個月內簽訂勞動合同可以嗎?
《勞動合同法》第10條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上述條款強制性地規定:單位在建立勞動關系之日起最遲應在「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因此,這實際上是有限度地放寬了訂立勞動合同的時間要求,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如果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了書面勞動合同,其行為即不違法。
但如果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則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勞動合同法》第82條)。這是對用人單位在自用工之日一個月內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處罰措施。
10、工會在簽訂勞動合同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在自2008年1月1日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中,工會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勞動合同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
工會應當幫助、指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並與用人單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11、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年仍未與勞動者簽勞動合同怎麼辦?
針對不少用工單位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問題,《勞動合同法》第14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已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應在此前的11個月中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這是對未在「一年」內與職工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的嚴厲處罰措施,是《勞動合同法》的一大亮點,《勞動合同法》也因此有更強、更實用的操作性。
12、勞動者在應聘到一家用人單位時,有哪些知情權?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向勞動者告知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當然,用人單位也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13、用人單位能扣押勞動者的身份證嗎?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用人單位如違反本法規定,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此外,單位也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如違反本法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勞動行政部門可責令用人單位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14、大學應屆畢業生提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關系從何時起算?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10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在現實生活中爭議和糾紛的發生。比如,即將畢業的在校大學生畢業前與用人單位提前簽訂了勞動合同,其勞動關系也只能從其正式上班之日起計算。
15、勞動合同中未約定勞動報酬怎麼辦?
用人單位未在用工的同時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與勞動者約定的勞動報酬不明確的,新招用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按照集體合同規定的標准執行;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的,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則對勞動者發放勞動報酬。
16、勞動合同分為哪幾種類型?
勞動合同分為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合同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比如一年、兩年、三年,期限是明確的。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以某項工作的完成為合同期限的勞動合同。這種合同在工程建設方面比較多,工程結束合同也就結束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這里需要說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不是「鐵飯碗」、「終身制」。有些用人單位不願意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認為一旦簽了,就要對勞動者長期、終身負責,如果勞動者偷懶,用人單位毫無辦法;有的勞動者也認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就意味著終身捆綁在企業中,喪失了選擇的機會,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只要出現《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情形,不論用人單位還是勞動者,都有權依法解除勞動合同。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可以更有利於促進勞動關系的穩定。
17、在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可簽無固定期合同嗎?
《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後,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同一單位連續工作十年以上具體是指勞動者與同一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的期限不間斷達到十年。如有的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工作五年後,離職到別的單位去工作了兩年,然後又回到這個單位工作五年。雖然累計時間達到了十年,但是期限有所間斷,不符合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條件。
此外《勞動合同法》還規定,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18、連續訂立兩次固定期勞動合同,第三次就可簽無固定期合同嗎?
《勞動合同法》規定,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下列情形發生,再續訂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1)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2)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3)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4)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7)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19、「第三次簽合同即可簽無固定期合同」的規定是否限制用人單位的自主權?
根據上述(第18條)規定,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簽訂一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後,再次簽訂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時,就意味著下一次只要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勞動合同,就必須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企業為了避免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但又能同時保持用工的穩定性,防止因頻繁更換勞動力而加大用工成本,就會延長每一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期限,從而解決了合同短期化的問題。
有人認為,這一項規定限制了用人單位的用工自主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勞動合同是由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訂立的,勞動合同的期限長短、訂立次數都由雙方協商一致確定,選擇什麼樣的勞動者的決定權仍掌握在企業手中。
無固定期勞動合同也不是「終身制」的,在法律規定的條件或是雙方協商約定的條件出現時,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0、單位一年不簽勞動合同,就視為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合同嗎?
在現實中,一些用人單位為逃避義務經常有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情況發生。因此《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已經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並不代表用人單位已經與勞動者簽訂了勞動合同。實踐中很多用人單位無視法律的規定,仍然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
對於這種情況本法第81條第2款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月工資。」
21、勞動合同該由誰持有?
《勞動合同法》第16條規定:「勞動合同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並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文本上簽字或者蓋章生效。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後,將所簽署的兩份勞動合同全部收回用人單位保存,甚至只簽訂一份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勞動合同文本應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22、勞動合同必須具備什麼條款?根據《勞動合同法》第17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款:
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勞動合同期限;
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勞動報酬;
社會保險;
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23、與《勞動法》相比,《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合同必備條款增加了哪些內容?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合同必備條款與《勞動法》相比,增加了以下內容:
增加了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等條款。這些內容是勞動關系雙方主體的基本情況,應當在勞動合同中明確。
增加了工作地點條款。原因是實踐中勞動者的工作地點可能與用人單位住所地不一致,有必要在訂立勞動合同時予以明確。
增加了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條款。原因是為了在法定標准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該勞動者具體的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安排。
增加了社會保險條款。強化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權利義務意識。
增加了職業危害防護的條款。《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勞動合同法》增加職業危害防護的必備條款與《職業病防治法》以上規定有效銜接。
在現實生活中,勞動者相比用人單位來說是弱勢,在簽訂合同時供勞動者表達意見、進行選擇的空間非常小。從這個角度來說,《勞動合同法》增加必備條款的內容更有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利益。
24、除了《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合同必備條款,雙方還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哪些事項?
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簽署的勞動合同中,除了《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還可以在雙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就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事項進行自主約定。
25、與《勞動法》相比,《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合同必備條款刪除了哪些內容?
1.取消了勞動紀律條款。原因是勞動紀律屬於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勞動合同法》第4條已經對用人單位制定、修改勞動紀律等規章制度的程序作出了規定,沒有必要在勞動合同中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個別約定。
2.取消了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條款。原因是為了防止用人單位規避勞動合同期限約束,隨意終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取消了《勞動法》中有關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終止勞動合同的規定,明確勞動合同終止是法定行為,只有符合法定情形的,勞動合同才能終止。
3.取消了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條款。原因是為了防止用人單位濫用違約責任條款,《勞動合同法》規定只有在依法約定的培訓服務期以及競業限制條款中,用人單位才能與勞動者約定違約金。
26勞動合同中對勞動報酬約定不清怎麼辦?
《勞動合同法》第18條規定:「勞動合同對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准約定不明確,引發爭議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重新協商;協商不成的,適用集體合同規定;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勞動報酬的,實行同工同酬;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勞動條件等標準的,適用國家有關規定。」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因勞動合同的關鍵條款約定不明引發了爭議,《勞動合同法》還提出了指引性的解決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勞動爭議的仲裁、訴訟解決壓力,無論對於勞動者權益的保障,還是緩解司法部門因訟累造成的工作壓力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27、單位只簽一年勞動合同,試用期三個月可以嗎?
解答:這是不對的,如果單位只簽一年勞動合同,試用期不能超過二個月。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19條規定,勞動合同期限不同,試用期的長短也不同: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勞動合同法》同時規定,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而且在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中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28、試用期是否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
解答: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
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現實生活中,有些用人單位往往對於試用期內的勞動者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而經常會等到勞動者「轉正」以後,再簽訂勞動合同。
首先,用人單位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其次,即使在試用期內不簽訂勞動合同,試用期的期限仍然是計入勞動合同期限內的。
29、勞動者試用期的工資有最低標准嗎?
解答:《勞動合同法》首次對試用期的工資進行了規范: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30、在試用期內,用人單位能隨意解除勞動合同嗎?
解答:在試用期中,除非勞動者發生以下情形之一,否則,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
(1)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2)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3)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4)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7)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此外,即使勞動者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用人單位需要在試用期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

『肆』 對我國勞動合同法的立法評價

一、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勞動合同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本依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開始對計劃經濟下的固定工制度進行改革。1986年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決定在國營企業中新招收的職工中實行勞動合同制,開始打破勞動用工制度上的「鐵飯碗」。1994年通過的勞動法將勞動合同制度作為法定的用工制度,規定適用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單位,勞動者也從新招用的職工擴大到所有的勞動者,不分固定工和臨時工,不分管理人員和普通工人。勞動法對勞動合同作了專章規定,是我國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據。勞動法的制定,標志著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勞動法實施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勞動法確立的勞動合同制度,對於破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勞動用工制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向選擇的勞動用工制度,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勞動用工情況多樣化,勞動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一些新型的勞動關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勞務派遣工、家庭用工、個人用工等等。同時,在實行勞動合同制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如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短期化、濫用試用期、用人單位隨意解除勞動合同、將正常的勞動用工變為勞務派遣等等,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破壞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也給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隱患。因此,有必要根據現實存在的問題對勞動合同制度做進一步的完善。制定勞動合同法,就是要規范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行為,明確勞動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促使穩定的勞動關系的建立,預防和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

二、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是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也就是說是「單保護」還是「雙保護」是勞動合同立法中爭論的一個「焦點」的問題。在公開徵求意見和審議中,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合同法應當「雙保護」,既要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因為勞動合同也是一種合同,是在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的,理應平等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只提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偏袒了勞動者,加大了用人單位的責任,束縛了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加重了用人單位的經濟負擔,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利益,將會使勞動關系失去平衡,最後也必然損害勞動者的利益。有的甚至還認為,如果勞動合同法過分保護勞動者,不顧及用人單位的利益,將會誤導境內外投資者,中國的法律不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甚至傷害投資者的感情,不利於我國吸引外資的政策。但是多數意見認為應當旗幟鮮明地保護勞動者地合法權益。因為我國目前的現實狀況是勞動力相對過剩,資本處於強勢,勞動力處於弱勢,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力量對比嚴重不平衡,實踐中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比較普遍。勞動合同法作為一部規范勞動關系的法律,其立法價值在於追求勞資雙方關系的平衡。實踐中由於用人單位太強勢,而勞動者過於弱勢,如果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進行同等保護,必然導致勞資雙方關系不平衡,背離勞動合同法應有的價值取向。規定平等自願訂立勞動合同的原則並不能改變勞動關系實際上不平等的狀況,要使勞動合同制度真正在保持我國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就要向勞動者傾斜。
最後考慮到勞動合同法是一部社會法,勞動合同立法應著眼於解決現實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勞動合同短期化等諸多侵害勞動者利益的問題。所以從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的目標出發,立法還是定位於向勞動者傾斜。

三、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勞動合同法是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是勞動合同法的最終價值目標。法律是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的調整器,任何立法都是對權利義務的分配和社會利益的配置,立法必須在多元利益主體之間尋找結合點,努力尋求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特別是同一矛盾體中相對方之間的利益平衡。在勞動關系中,應當承認勞動者一方是弱勢,但是,如果立法過分擴大勞動者的權益,加大企業責任,就會使企業用人自主權受到束縛,難以實行優勝劣汰的靈活管理,影響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如果勞動者權益保護不到位,對企業責任要求過少,就會影響勞動力供給,不利於高素質的健康的職工隊伍的形成,最終企業利益也會受到損害。因此,勞動合同立法要在公民的勞動權和用人單位的企業責任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確保勞動關系和諧。目前我國勞動用工中普遍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將勞動合同制度化、法律化,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有得於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有利於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雙方的合法權益。因此,勞動合同法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確立了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的最終目標。

『伍』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者權益維護的意義 論文2000字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者權益維護的意義
從立法宗旨和法條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合同法》加大了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力度。立法者針對以往《勞動法》諸多規定的不足,廣納各方建議,經多次審議最終出台《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是規范勞動關系的一部法律,勞資雙方都應嚴格按照本法的規定規范自己的行為。勞動者處於弱勢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立法者也充分的考慮到這一點,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出台了這樣一部法律。雖然《勞動合同法》關於對勞動者權益的一些規定有待完善,但是此次立法首次確立側重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立法宗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關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合同訂立方面
1、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按照民事合同分類,合同分為口頭合同和書面合同,那麼勞動合同在理論上也有口頭合同和書面合同之分。為什麼《勞動合同法》強制性規定勞動合同必須是書面形式呢?
首先,口頭勞動合同的內容難以確定,很容易產生爭議。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產生勞動爭議時,口頭勞動合同無法取證的這一弊端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是非常不利的;其次,與口頭合同不同的是,書面勞動合同是記載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權利義務的載體,詳細記錄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權利義務的內容。也就是說,書面勞動合同規定了雙方的具體勞動權利義務,雙方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各自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用人單位不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那麼勞動者就可以持書面勞動合同通過法律途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1]由上述兩點理由可知,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勞動合同是非常有必要的。《勞動合同法》的此項規定既繼承了《勞動法》第19條關於「勞動合同應以書面形式訂立」的規定,也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提供了法律依據,從而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2、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以後,應當在1個月內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
《勞動法》無關於用工手續的規定,也無明確建立勞動關系的時間和簽訂勞動合同的時間。《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則規定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以後,應當在1個月內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時必須訂立勞動合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並不是所有勞動合同都能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之初就訂立。為此《勞動合同法》本著「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同時也規定了「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也就是說,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後,可以不必馬上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但也只有一個月的期限。如果一個月以後用人單位還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那麼應依據《勞動合同法》第82條第一款的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工資。」此項規定對勞動者極為有利。[2]
3、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條的規定,結合第七條關於「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的規定可知,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勞動關系的建立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了實際的用工開始,而不是勞動合同簽訂之時。按照原來《勞動法》第16條第1款的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換言之,訂立勞動合同是建立勞動關系的前提條件,這樣一來給人們造成了只有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了勞動合同,勞動關系才真正建立起來的錯覺。這一規定是將勞動關系和勞動合同本末倒置了。正因為有如此錯誤的規定,在《勞動法》施行的十多年裡,用人單位利用這個法律的空子,故意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讓勞動者無法用勞動合同作證據去維權的情況愈演愈烈。另外,也確實存在一些勞動仲裁人員和司法人員因此錯誤地認識勞動關系和勞動爭議,在處理勞動爭議案件時,當勞動者拿不出勞動合同,他們就輕易地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或決定,或者即使受理了也不支持勞動者的主張,加劇了因勞動者合法權益被侵犯而得不到保護和法律救濟造成的勞動關系的惡化。現在從《勞動合同法》第七條和第十條第三款的規定來看,在勞動關系建立與勞動合同訂立的規定上修改了《勞動法》的規定,否定了原來將勞動合同置於勞動關系的前提和中心地位的錯誤觀念,還勞動關系的核心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實際發生了用工行為的本來面目,是正本清源!這樣規定才能讓勞資關系中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者得到更好地保護。
(二)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方面
1、《勞動法》第二十條規定,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需符合三個要件:一是「在同一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二是「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三是「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然而,近年來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很低,據抽樣調查統計,我國勞動合同平均簽訂率並不高,特別是建築業、餐飲服務業的簽訂率只有40%左右。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在30%左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簽訂率不到20%。[4]另外,目前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勞動合同都是一年一簽,有的甚至一年幾簽,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應勞動者要求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三種情形:一是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二是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三是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此規定主要是針對以往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和合同期限短期化的問題出台的,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合同期限短的受害者一般是勞動者,用人單位很少有什麼影響,相反用人單位還可以借機去規避責任。有了此項規定勞動者也就有了訂立勞動合同的主動權,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可以得到更有利的保障。
2、除了《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的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三種情形外,還有一種情形當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而且,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此項規定很好的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避免了用人單位故意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給勞動者帶來的麻煩,同時也促使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
3、《勞動合同法》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有利於為勞動者創造一個穩定的職業環境,一個穩定的職業環境能夠使勞動者增強對用人單位的信任,勞動者也會拿出自己的全部熱情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鑽研業務,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不但能夠完善自我,也會給用人單位帶來更好的效益。
(三)關於試用期方面
1、《勞動法》只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相比關於試用期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約定試用期。試用期規定的具體化可以有效的防止用人單位隨意規定試用期,長時間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另外,試用期也是勞動者檢驗用人單位的期限,有利於勞動者在合理的期限內了解用人單位的具體情況。《勞動合同法》關於對試用期的明確規定,規范了用人單位的用工制度,使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約定試用期時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一旦用人單在試用期方面有違法操作,勞動者即可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勞動合同法》第二十條關於試用期的工資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勞動者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這一規定是「同工同酬」的具體體現。勞動者雖然處在試用期,但是和其他員工的工作崗位是一樣的,從事的工作也是一樣的,即便是工作經驗比老員工少,創造的價值也未必一定比他們少。此項規定是立法者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制定的。《勞動合同法》還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這一規定主要是防止用人單位隨意規定試用期的工資待遇。如果試用期的工資由用人單位自行規定,那麼用人單位肯定會盡量的壓低試用期的工資待遇,這樣對勞動者是極為不利的。法律明確規定試用期的工資限額,為用人單位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指南,也有效的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3、《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為遏制用人單位惡意使用試用期,《勞動合同法》做出了針對性的規定,在試用期中,除有證據證明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等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即使在試用期有證據證明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需要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也應遵守法定程序,即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說明理由。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這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這一規定與《勞動法》的規定相比加大了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通過本條對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限制,有利於避免用人單位以任何借口解除勞動合同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事件的發生。[5]
(四)關於違約金方面的規定
1、《勞動法》沒有關於服務期的相關規定,而《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服務期期間勞動者違反與用人單位的約定的,應當支付違約金,但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這一規定明確了用人單位向勞動者追償違約金的最高限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約定違約金高於這一限額都是無效的,勞動者也不會因為違約而負擔高額的賠償費用。本條還規定,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此項規定說明勞動者可以對已經履行的服務期部分不負違約責任,只對服務期尚未履行的部分承擔責任,這樣一來也大大減輕了勞動者的違約負擔。此外,本條不單對服務期違約金作了限制,還規定服務期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勞動者不但可以避免高額違約金的風險,而且還有機會享受到服務期加薪的待遇。
2、《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的,應當在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此項規定說明勞動者在競業限制期限內並不是完全受限制的,在受限制的同時也能得到用人單位的經濟補償。另外《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勞動合同法》的這一規定,對於防止用人單位濫用違約金條款,保護勞動者的自主擇業權有著非常積極地作用。
(五)關於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方面
1、《勞動法》沒有規定關於解決拖欠或未足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問題的有效措施。而近年來,用人單位拖欠工人工資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非常嚴重,其中拖欠農民工工資更為突出,主要發生在建築施工企業和餐飲服務等企業。據統計近年來70%以上的工人群體性事件都因拖欠工資問題引起,在各大報上看到個別勞動者為討薪採取過激的行為,如「要跳樓」、「聚眾鬧事」等並不少見,雖然其中出現「鬧劇」,但拖欠工資的實事,我們是無法否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6]有的企業經營效益不好,為了提高利潤,竟然把拖欠和剋扣工資當作一種經營策略根本無視法律的存在。雖然工人明知用人單位剋扣和拖欠工資是違法行為,但是他們想為自己討回公道又談何容易,《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時,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必須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仲裁是起訴的必經前置程序。
2、針對上述問題《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這一規定很好地解決了以往勞動爭議程序復雜的問題,勞動者在遇到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時可以不用經過仲裁和審理程序而直接向當地基層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對勞動者追索自己應得的工資提供了一個快捷的司法救濟途徑。
(六)關於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確立方面
1、《勞動法》的規定,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就權利而言,屬於「單決權」。實踐中,不少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都是由用人單位一方說了算,沒有聽取員工的意見,這種單方規定的「霸王制度」,一般不考慮勞動者的意見和利益,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強加給勞動者遵守,嚴重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企業是勞動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共同體,企業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與勞動者充分協商確定,不能由企業一方說了算。
2、《勞動合同法》正是針對以往規章制度完全由用人單位控制而忽視勞動者建議這一弊端做出調整,規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不再是用人單位一方說了算,從而達到在規章制度上保證勞資雙方地位平等。由此看來,《勞動合同法》關於單位規章制度的規定既能實現制度公平也能很好的保護長期處於被動地位的勞動者。

『陸』 勞動合同法律制度論文

勞動合同的法律構造與功能分析
摘要:勞動合同是僱主與勞動者之間就勞動條件與勞動力的相互給付為內容的合意,其特點在於勞資雙方的允諾無法
依靠合同的允諾規則獲得強制執行的正當性,這決定了勞動合同的法律構造與合同有本質區別,就其功能而言,
勞動合同不過是合同的「鏡像」,並不具備通過勞資個體自由合意達致勞動關系穩定運行的制度功能。
關鍵詞:勞動合同;勞動關系;合意
一、問題的提出與分析的路徑
勞動合同長久以來在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中被奉為圭
臬①。在過去上百年的時間里,國內外相關研究汗牛充棟
並已延伸到勞動關系的各個領域②。這些研究雖然分析了
勞動合同各項具體制度和理念特色,但卻忽略了對勞動合
同法律構造與功能等本質問題的深入探求。這種研究缺陷
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合同法研究路徑的依賴。合同法的理論
研究是以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由合意所達成的允諾必須信守
為基礎,而相關制度建設也是以自由合意為基本範式。但
是勞動關系不是一種單純意義上的財產交換關系,上述相
關學術研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並且也都竭力地區分
勞動合同與一般合同以強調勞動合同的特殊性。然而,這
樣的研究將陷入一種困境:如果強調勞動合同的「特殊
性」,那就意味著勞動合同首先是合同,即前者屬於後者,
這就要求勞動合同與合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特殊性僅
體現為制度規則上的調整。但是,勞動合同所規范的勞動
關系與一般商品交易關系沒有本質的區別嗎?如果答案是
否定的,那麼上述路徑就會將勞動合同研究引向歧途。而
這就體現出相關研究的第二個缺憾即對勞動合同的法律構
造缺乏審慎的思考。勞動合同的合意是在怎樣的主體地位
關系中形成的?它的客體與標的到底是什麼?等等諸如此
類的問題,如果不詳加探討,就難以客觀認識勞動合同。認
識尚且模糊,徨論制度建設?
為了突破勞動合同研究的困境,本文將致力於勞動合
同法律構造的研究,從探討勞動合同的客體指向入手,分析
主體雙方的允諾內容,結合主體雙方的交易地位差異,詳細
分析勞動合同的合意過程,形成對勞動合同法律構造的實
質判斷,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勞動合同對勞動關系運行的可
能影響。
二、勞動合同法律構造分析
(一)勞動合同合意基礎的再認識———以勞動合同的
定義分析為路徑
勞動合同的定義在各國立法文件中表述各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16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
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日
本《勞動基準法》第9條規定:勞動契約具有設定勞動者與
使用者之間法律關系以及形成以勞動條件為基本內容的權
利義務之機能[1]。《埃及勞動法》第29條規定:個人僱傭
合同是用於工人為了得到任何形式的工資保證在僱主的管
理和監督下進行工作所簽訂的任何合同。《比利時僱傭合
同法》第2條:僱傭合同是勞動者為了獲得報酬,在一個雇
主的管理,指揮和監督下,從事一項工作而簽訂的合同。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勞動法》第26條:勞動合同是勞動
者和用工者之間有關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等各方權利和義
務的協議[2]。《俄羅斯聯邦勞動法案(2001年1月31日修
正案)》第56條:勞動合同是僱主與勞動者之間達成的有
關下列問題的協議,即僱主有義務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向
勞動者提供某種工作以實現本法案和其他法律、法規、集體
合同、協議、以及地方性勞動法規所規定的按時足額支付給
勞動者工資等(勞動條件),而勞動者也有義務履行該勞動
合同和僱主內部勞動規則所確定的工作職能[3]。從上述
勞動合同的定義可以看出:勞動合同首先是勞動者與僱主
之間的合意。「合意」在合同法中的含義是當事人就合同
的成立,履行、變更和終止等相關事項意思表示一致的過
程。上述外國勞動立法對勞動合同的定義明確了勞動合同
是以僱主提供並實現勞動條件而勞動者給付勞動為內容的
合意。如果以合同法的規則來考量,交易客體必須具備財
產價值的同質性,那麼,勞動條件與勞動之間是否具備同質
性?換言之,勞動合同的客體與合同的客體是否具有相同
的性質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所謂勞動條件是指維持與
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須的相關條件。作為與之交易的對
象———勞動力的交易和使用條件都不同於一般商品。就價
格而言,一般商品之價格所涉及之利益僅為當事人之經濟
利益,而勞動條件對於勞動者而言,其首要的意義是維持生

『柒』 勞動合同法對於勞動法,哪些地方進行了完善,具體

完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有針對性地解決現行勞動合同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盡管在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濫用試用期和勞務派遣,限制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等。這裡面既有執法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立法不完善的原因。如對用人單位不依法訂立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過輕、對勞務派遣用工形式缺乏法律規范等。為此,《勞動合同法》對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的完善,主要體現在針對存在的問題,補充和修改有關規定。如加重了用人單位不訂立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對勞務派遣進行了規范,加大對試用期勞動者的保護力度等,以彌補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不足。

2.促進勞動者的就業穩定
目前,一些用人單位為規避法定義務,不願與勞動者簽訂長期合同。大部分勞動合同期限在1年以內,勞動合同短期化傾向明顯,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這一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工的就業穩定感和對企業的歸屬感,影響了其為企業長期服務的工作熱情和職業規劃,也對企業的長期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不利影響。為了更好地維護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權,《勞動合同法》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根據實際需要增加維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的內容
比如,為了保護用人單位商業秘密,促進創新、促進公平競爭,新規定了競業限制制度;為了適應企業結構調整、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放寬了用人單位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新規定了在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企業可以依法裁減人員。

『捌』 求一篇關於「勞動合同法律制度中的工會決策和體系」的論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工會問題研究 (7299字)

中國工會是職工自願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於1925 年5 月1
日,是一個統一的、團結的、強大的工會組織。自成立之日起,它就一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
導下,為維護中國職工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權益而努力奮斗。
中國工會實行產業與地方相結合的組織領導原則。除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外,
現有31 個省級地方總工會、16 個全國性產業工會和中央機關、國家機關兩個工會聯合會,
擁有50 多萬個基層工會組織、1.03 億會員,有50 多萬名專職工會幹部。
工會是社會經濟矛盾的產物,更具體一點講是勞動關系矛盾的產物。改革開放和發展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20 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這個歷史進程中,經
濟結構和經濟關系已經和正在發生急劇而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利益主體、社會組織和社
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給工會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
(1)勞動關系主體明晰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現代企
業制度的推行,國有企業從政府的附屬物逐漸變為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投資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三者間的利益關
系進一步明晰,國家、企業、職工三方利益格局逐步形成。職工的就業、收入、勞動保險和
福利等具體利益已由過去主要是職工與國家的關系,轉變為職工與企業的關系,即由國家統
一安排轉變為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主要由職工與企業通過協商、簽訂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的
方式來實現。各個勞動單位的用工方(經營者)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朝著主體明晰、利益多
元、依法規范的方向發展。
(2)勞動關系類型呈現多樣化。國家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成為以公
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和經營方式並存的局面,企業內部也出現各種不同的用工、分配
方式,在國有、集體等公有制企業,私營、外資和個體等非公有制企業,股份制、合作制和
中外合資等混合所有制企業,勞動關系雙方在勞動過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和權利等都有所
差異。
(3)勞動關系運行初步市場化、契約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勞動力
市場日益發展,勞動力資源可以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有效配置,勞動力的供需、流動以及就
業條件和工資標准等與勞動關系有關的方面,正逐步通過市場來實現。勞動關系雙方在自主
協商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建立、規范勞動關系,明確和調節雙方的權利
和義務。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增強了職工權益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職工權益的風
險性。在當前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勞動者無疑處於勞動關系中的弱者地位。
(4)勞動關系矛盾凸現且復雜化。由於市場競爭和利益機制的驅動,投資者、經營者和勞
動者的利益追求往往出現差異。三者在共同努力把企業搞好,把「蛋糕」做大的同時,由於
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加上新舊體制摩擦、利益格局調整、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多種因素的影
響,難免出現勞動關系雙方利益的碰撞和沖突,導致勞動爭議、勞動糾紛增加。特別是隨著
改革的深化,越來越觸及到勞動關系的深層次矛盾,國有和集體企業長期積累的,以及被掩
蓋著的勞動關系方面的矛盾正在逐漸暴露出來,過去長期處於隱性狀態的企業富餘職工問題
日益突出,下崗和失業現象顯現化,在停產半停產企業和困難企業,一些職工勞動權益受到
嚴重影響,基本生活保障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一些新建企業,特別是一些外商投資和私營
企業,職工合法權益受侵害的現象相當嚴重,重大惡性事故屢屢發生。
在這種情況下,工會必須主動適應勞動關系發展變化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和鮮明作為勞
動者利益代表者、維護者的身份,肩負起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責和任務,參與勞動關系協
調,在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中發揮作用。
1994 年年底,中華全國總工會十二屆二次執委會議召開。會議提出了新時期工會工作總
體思路,強調要進一步突出工會的維護職能。1998 年中國工會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
未來五年工會工作的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指出要堅持和發展工會工作總體思路。1999 年12
月召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十三屆二次執委會議,再次強調要進一步突出和履行維護職能,實
現工會重點工作的突破和自身改革與建設的加強。在社會主義中國,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
階級,工人階級的利益和全國人民的利益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但是總體利益和具體利益之
間客觀上存在著差異和矛盾。這就決定了中國工會的維護,是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
時,更好地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具體利益,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保護、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的
積極性和創造性,並把這種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到改革、發展、穩定上來,進而更好地去實
現和發展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
近些年來,中國工會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動企業建立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建立穩定協調的勞動關系
由工會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是《勞動法》賦予工會的權
利。1994 年以來,各級工會始終把推行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作為維護職工經濟利益的主
要手段,並為此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到目前,全國建立集體合同制度的企業達31 萬多
家,覆蓋職工7100 多萬人。我們正在採取措施,力爭用三至四年的時間,在絕大多數企業把
這一制度建立起來,使集體合同覆蓋絕大多數職工。當前重點是在外商投資、私營等非公有
制企業和轉變經營機制的中小企業中把這一制度建立起來。同時,積極推進建立區域性、行
業性的平等協商與集體合同制度和不同層次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促進勞動關系的協調
穩定發展。當前我們正在把努力建立平等協商機制與簽訂集體合同制度相協調,把堅持勞動
標准與適應企業實際發展情況相統一,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與推動企業依法經營、健全科學
管理制度相結合,努力提高這項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與勞動爭議調處和對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工會的一
項重要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明確規定,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用
人單位代表和工會代表組成,工會代表擔任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__________會主任。工會代表還是同
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三方組成人員之一。目前全國已建立基層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29 萬
多個,使大量勞動爭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各級工會建立了比較健全的勞動法律
監督組織,並積極發揮作用。許多省市工會成立了職工法律服務機構,為職工提供法律咨詢
為困難職工提供法律援助
二、組織和代表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從源頭上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組織和代表職工參與國家、社會事務和企事業的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是職工作為國家
和企業主人的具體體現,也是法律賦予工會組織的一項重要權利。全國總工會和地方工會、
產業工會參政議政的途徑和形式有:一是立法參與。主要是參與各級人大立法、政府部門行
政規章的制定。近五年來,全國總工會共參與國家立法106 項,與有關方面聯合發布規范性
文件30 余件。地方工會、產業工會參與制定與職工利益密切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和與有關部門
聯合發布的規范性文件3200 多個。二是政策參與。主要是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政策和涉及職工
及工會利益政策的制定,向政府提出工會的意見和主張,並與同級政府(行政)召開聯席會議,
共同研究解決職工和工會關心的問題。三是參與政府有關涉及職工利益的改革機構。在制定
改革方案、組織實施的全過程中進行參與和監督,努力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四是在人大、
政協及有關部門擔任職務。在這些組織和部門中,行使相應的權利,直接反映廣大職工的意
見和呼聲。當前,我們主要是參與《工會法》的修改和《集體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法
律的制定,推動國家逐步建立有關職工和工會權益的法律保障體系;積極參與各項涉及職工
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制定,對職工關注的工資、就業、住房制度改革和養老、失業、
醫療等保險制度改革提出工會的建議和主張。
中國工會不僅強調從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上實現對職工合法權益的宏觀維護,而且十分重
視在基層對職工合法權益的微觀維護,做到微觀維護與宏觀維護的統一。職工代表大會是企
業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機構,企業工會是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中國《憲法》對國
有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作出了專門規定。中國有關法規還規定,凡企業改制方案要提交職代
會審議;企業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必須由職代會決定;集體合同草案要經過職代會
討論通過,履行情況要向職代會報告等。近幾年,我們在公有制企業中推行了廠務公開,也
就是企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涉及職工合法權益的問題以及企業領導人的廉潔自律情況,要
通過職代會等多種形式向全體職工公開,接受群眾的監督。目前,有的省市80%以上的國有
企業實行了廠務公開。我們力爭在兩三年內,推動國有和集體企業普遍實行廠務公開。我們
還堅持職代會民主評議企業領導人的制度。目前全國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單位34 萬多
個,這些企業大都開展了民主評議企業領導人的工作,根據民主評議和考察的結果,一些領
導人受到晉升和獎勵,有的則被免職、降級。
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我們正在努力推動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公司建立職工代
表參加董事會、監事會的制度。幾年來,大多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的國有企業的董事會、
監事會已經有職工代表參加,這些職工代表基本上是企業工會的主要負責人。同時,我們積
極開展對職工董事和監事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的能力。
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的職工同樣是國家的主人,他們主要是通過召開工
會會員代表大會、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進行協商談判、工會主席列席董事會及總經理辦公會
等多種方式,實行民主參與。
三、關心困難職工生活,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
關心職工生活,為職工排擾解難,是中國工會履行維護職能的重要任務,更是我們的優
良傳統。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時期,各級工會動員和組織職工發揚團結友愛精神,開展各
種形式的互助互濟活動,舉辦各種生活福利事業,改善了職工的勞動和生活條件。目前中國
的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隨著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與
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企業的聯合、兼並、改制、破產和勞動力結構的調整不可避免,部分
職工下崗的問題突出出來。國家高度重視,正在採取積極措施,努力加以解決。面對這種形
勢,各級工會的重要任務就是協助政府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動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
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實。我們發揮自身優勢,發展職工勞動福
利事業,加快建立職工互助合作保障體系的步伐,形成送溫暖工程的工作網路和工作機制。
我們提出工會要以「第一責任人」(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幫助人)的身份做好特困
職工工作,努力幫助生活困難職工擺脫困境。許多地方和基層工會建立了特困職工檔案、送
溫暖工程基金、領導幹部聯系困難戶制度。每年元旦、春節期間,各級工會籌集大量資金,
走訪慰問困難企業和困難職工。工會幫助職工提高再就業能力,組織職工集體創業,促進下
崗職工再就業。目前,全國各級工會共開辦職業介紹機構1000 多個,每年介紹近40 萬名下
崗職工重新就業。工會興辦的職工消費合作社、住宅合作社、互助合作保險、解困貿易市場
和生產自救基地等勞動福利事業近4 萬個,從業人員65 萬多人。僅參加職工互助合作保險的
人數就達2000 多萬人。
四、加強職工教育,不斷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中國工會一直重視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技術素質。我們在職工中廣泛開展以
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職業道德為重點的創建文明行業、文明企業、文明班組、建設職工小
家和爭當文明職工等活動;依法維護和保障職工接受教育的權利,積極推動各級政府把職業
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和完善職業培訓制度;發揮工會自身優勢,
辦好工會各級各類職工學校,努力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崗位職工的學習需求。目前,全國共
有各級各類工會職工大學、中專、職工學校860 多所,在校學員近45 萬人。全國基層工會開
辦的職工學校和班級達6 萬多個。工會組織職工開展讀書自學活動,鼓勵職工崗位成才。近
五年來,共有1.3 億人次職工參加了工會組織的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從基層以上工會舉辦
的各類職業學校畢業、結業的學員共500 萬人,其中獲得職工大學、職工中專學歷的各類專
門人才30 萬人。全國工會有文化宮、俱樂部3.3 萬個,圖書館19 萬個,每年參加文化宮活
動的職工超過1000 萬人。全國工會還有療休養院所2300 多家,為職工和勞動模範提供療休
養等服務。
五、組織職工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活動,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
發展生產力,代表了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只有生產發展了,職工利益的實
現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會廣泛發動和組織職工深入開展
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技術協作、發明創造和雙增雙節等各種群眾性
經濟技術活動,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與先進工作者。近幾年,企業工會適應發
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把解決影響企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和幫助企業扭虧增盈作
為重點,繼續開展這一活動,為推進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每年度參加各種勞
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的職工達6700 多萬人次,年創經濟效益460 多億元。為了發動和依
靠職工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從今年起,我們正在全國廣大職工中廣泛深入地開展
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工程」,並以此為龍頭,帶動各種群眾性經濟技術活動達到一個新的
水平。
六、加快新建企業工會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從業人員大量增加,
迫切需要建立工會組織來維護廣大職工的利益。多年來,我們一直把在新建企業組建工會作
為一項重要任務來__________抓。截至目前,全國已組建外商投資、私營、鄉鎮企業工會23 萬多家,覆
蓋職工1500 多萬人。有近3 萬個鄉鎮、4000 多個街道建立了工會組織,不少地方成立了外
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工會聯合會和小企業聯合工會。我們力爭用三到四年的時間,把絕大
多數新建企業的工會建立起來,把絕大多數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同時,我們抓緊進行改制
企業工會組織的重建和鞏固工作,加強企業集團和機關事業單位的工會建設,搞好市縣、鄉
鎮、街道和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的工會建設。
概括地說,中國工會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有較高的地位。中國工人階級是國家的
領導階級。作為工人階級群眾性組織的中國工會,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有著重
要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尉健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
書記處書記,15 位省級工會主席及許多地市級工會負責人是同級黨委常委或人大、政協的副
職,國有企業工會主席普遍是企業領導班子的成員,從而為工會參政議政和維護職工合法權
益提供了有利條件。二是有法律和政策的保障。1950 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工會法》就作
為第一批法律頒布並實行。1992 年制定的新《工會法》賦予了工會更加廣泛的權利。《勞動
法》、《企業法》及國家其他有關法律法規,都對工會的權利和義務作了相應的規定。三是有
統一而堅實的工會組織體系。從全國到省、地(市)、縣、鄉鎮街道直至基層企事業單位,都
有比較健全的工會組織,這是中國工會最堅實的工作基礎,具有比較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四是有廣大的會員群眾。中國工會作為當今世界各國最大的工會組織,有1 億多會員,組織
率也是比較高的。五是有一定的工會經費保證。我國的法律規定,企事業職工工資總額的2%
是各級工會開展活動的經費主要來源,同時,不斷發展的職工勞動福利事業,也為工會開展
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六是有各級各類工會職工學校、文化宮俱樂部和工會療休養等事__________業。
中國工會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密切聯系職工群眾方面還不盡如人意,工作力度尚需進一步加大;組織體制、運行機制、活
動方式、幹部素質等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自身改革和建設的步伐需
要加快;理論政策研究工作還比較薄弱,有待進一步加強。
當前世界處於重大而深刻的變動之中,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回首過去,
我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面向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在新的形勢任務面前,去年年底召開
的全總十三屆二次執委會議,適時地提出了要把工會工作放到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中去把
握,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實現工會工作「五突破一加強」的部署。這就是:在深入實施
送溫暖工程,對特困職工承擔第一責任人職責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推行平等協商和集體
合同制度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
度,實行廠務公開和民主評議企業領導人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推動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
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中都有職工代表參加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加快新建企業工會組建
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工會自身建設,認真解決工會領導機關的機構、機
制、幹部素質等方面不適應形勢任務要求的突出問題。在實現「五突破一加強」的過程中,
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要針對客觀形勢的發展和職工隊伍的變化,深入細致地做好職
工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要把保護調動起來的廣大職工
的積極性更好地組織和吸引到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等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
中來,以新的觀念、新的思路、新的舉措,掀起一個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熱潮,為推進企業
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搞好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充分展示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創造力
量。當前,要把維權工作落到實處,工會必須善於發動和組織職工搞好民主監督,要依法監
督,利用各種方式、渠道進行監督,確保民主監督取得實效。實行職工民主監督,要貫徹兩
個維護相統一的要求,把涉及職工具體利益問題的監督和影響企業與國家利益問題的監督相
結合。這是工會組織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展望中國的未來,我們充滿無限希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
工會一定能夠肩負歷史使命,勇挑時代重擔,團結、教育和發動廣大職工,為把建設有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發揮更大的作用。

提綱:

1、中國工會現狀。
2、工會的新問題
(1)勞動關系主體明晰化。
(2)勞動關系類型呈現多樣化。
(3)勞動關系運行初步市場化、契約化。
(4)勞動關系矛盾凸現且復雜化。
3、近些年來,中國工會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和解決。
一、推動企業建立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建立穩定協調的勞動關系
二、組織和代表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從源頭上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關心困難職工生活,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
四、加強職工教育,不斷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五、組織職工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活動,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
六、加快新建企業工會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
4展望總結

『玖』 勞動合同法心得體會

勞動合同法學習心得體會 ——公司預防糾紛之勞動合同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在2008年1月1日就要實施了,通過學習,我對該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最大的感觸就是企業的責任重了。《勞動合同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相比更加具體、完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最突出的特點是前面規定了怎麼做,後面就規定了違反的法律責任。因此,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更高了,企業應認真學習、准確理解、自覺執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法律和經濟上的風險。現就我在這次培訓中所得所感陳述一下,與各位同仁共饗。一、《勞動合同法》突破《勞動法》,適用范圍擴大,原則增加,反映了立法者的價值趨向。(一)、《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擴大了。《勞動合同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該符號代指分款符,以下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該法第二條第一款將適用范圍擴大到「民辦非企業單位」,如民辦學校、民辦醫院等,解決了長久以來這些單位發生勞動爭議無法可依,法院適用不統一的窘境。第二款是突破些規定,立法時爭論很大,最終將其列入,但是在適用時多受摯肘(見第九十六條)。(二)、訂立勞動合同應遵循的原則增加了。第三條,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相較勞動法,新增了「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在該法中多有體現,如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條件、內容、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及其它勞動者要求的情況。相對的,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這些規定相應地轉化為權利義務,企業在簽訂合同時應注意履行義務和行使權利。二、《勞動合同法》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特殊要求,並且規定了企業不簽訂的法律責任。《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在本項下,需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用工之日」的確定,現實中,用人單位對勞動者進行通知的時候經常使用「報到」一詞,報到之日一般應理解為用工之日,所以這個詞應慎用;二是勞動者拒簽合同的應對。對勞動者拒簽的,用工企業需要保留勞動者拒簽的證據,由於勞動者原因造成的未簽合同的責任當然不應由用工企業承擔。三、企業制定規章制度須履行民主程序並向勞動者公示,否則該規章制度不能做為處理勞動爭議的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勞動合同法》第八十條,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用人單位制訂規章制度應履行的民主程序,制定程序主要分兩步:第一,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第二,與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對第二款「平等協商確定」的理解,有兩種意見:須經工會平等協商一致;只須協商,不須協商一致。筆者認為應採取第二種理解。因為用人單位對規章制度是單方行為,應有制定權。否則用人單位的自主權將大受限制,經營也會受限制,不利於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當然,關於這一條款的理解,有待勞動部的進一步解釋。在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了該項制度以後,一旦發生勞動爭議需要適用到企業規章制度時,該規章制度是否可適用首先會從該形式上審查,不具備的不能做為處理爭議的依據。這就是在考驗企業本身的管理能力。履行民主程序要求用工企業做到以下幾點:設立有職工代表大會或工會;建立規范民主程序的規章制度;注意工作中保留履行民主程序的證據。那麼做到向員工公示,綜合起來不外乎一面幾種:1、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公示的方式,如員工手冊等;2、員工簽收的方式;3、員工傳閱確認的方式;4、區域網上公開(受到質疑)、單位公開欄公開。四、引導企業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或較長期限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一)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三)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第八十二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合同並不是永無終止,它也適用《勞動合同法》第四章關於「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的規定,注意與過去的「鐵飯碗」的區別。無固定期限合同是勞動合同法倡導的用工方式,在特殊情況下,法律要求用工企業必須簽訂,不簽訂的將承擔法律責任。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勞動合同法》還規定了合同期滿終止企業的補償責任等,新內容很多。如同06年《公司法》修改擴大了公司章程的作用一樣,《勞動合同法》增加了企業的責任,企業須高度重視。

『拾』 淺論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的論文

淺談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內容摘要:隨著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本就緊張的就業壓力更加突顯,在這種氛圍下,作為弱勢群體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每每受到威脅,為了保住工作,他們不得不忍氣吞聲,做出種種讓步。面對勞動者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我們有義務呼籲社會維護勞動者權益,協調勞動關系,為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昌盛做出貢獻。

關鍵詞:就業權、報酬權、休息權、安全衛生權、社會保險權、勞動爭議問題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在農村大量的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同時,城鎮中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也在不斷增加,由於我國勞動力供給量過大,而且長期增長,遠遠超過了就業需求量,勞動就業壓力非常大,並會長期存在。在這種形勢下勞動者就業方面的弱勢地位更加明顯,直接使勞動者更加看重勞動機會,也間接導致了在勞動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勞動者為了「保住工作」而放棄了合法權利的保護,這反而又放任了用人單位的侵權行為,使之有增無減。據統計,80%以上的勞動爭議是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利造成的。可見在這種勞動者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在勞動爭議案件不斷上升、涉及勞動者不斷增多的新趨勢下,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將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也關系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如何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問題,將不得不值得我們深深的思考。

一、勞動者就業權的保障
勞動者就業權是我國憲法賦予勞動者享有的一項基本的權利;是法律賦予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職業並通過勞動取得勞動報酬的一項資格能力。包括勞動者平等就業權、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就業權在各項勞動權力中居於首要地位,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權力。
(一)、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的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二條規定,勞動者在就業機會的獲得方面,不因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視。《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第七條用人單位在招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不適合從事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種族、宗教信仰為由拒絕錄用或者提高錄用標准。賦予勞動者平等的就業權,有利於促進勞動者之間的平等競爭和社會公正的實現。可見如在招聘廣告中限制性別、信仰等條件,必需是國家特別規定的工種或崗位,否則就是違法招聘廣告。譬如,某市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在當地日報上登出招工啟事:「本公司為中外合資企業,總投資為1000萬美元,實力雄厚。現招聘工人210人,條件如下:男女性別不限,均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生產需要限理科班),有本市城鎮正式戶口,身體健康,年齡在24歲以下。」並有其他事項的規定。但同為高中畢業的男女兩位同學,男的如願以償,女的卻未被錄用。當到該公司人事部詢問時,經理告訴她:「你的學歷大低,不適合公司的工作,所以沒有被錄用」。胡某認為自己具備了招工啟事上所要求的「高中文憑」,符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條件。人事部經理遂告訴胡某,公司總經理特意指出,男職工是高中以上就可以了,女職工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才行,當初的表述是因為限於篇幅,「大專以上也是高中以上,並不矛盾嘛。」胡某認為公司的前後標准不一樣,致使其辭掉了原工作,現在無工可作,況且,永聲家電公司的工作並不需要很多體力,因此招工時應當男女同等標准。胡某還了解到,公司總經理彭某曾表示過「女工將來事太多,不如男工利索」,並授意公司人事部搞區別對待。像這樣隨意提高女職工錄用標准,甚至拒絕錄用女職工的情況相當普遍,如果企業都依此為標准招聘人員,那麼對於婦女和那些年齡大的下崗工人來說找工作就更難了 。筆者認為當前在反就業歧視方面缺少明確具體的法律制裁措施,加上人們的認識觀念不強,一些廣告製作的部門、發布部門及廣告的審核部門沒有認真地履行審查的職責,才讓這種有違反勞動法的招聘廣告看上去有些「合法」了,目前這種違法招聘廣告有繼續發展的趨勢。建議有關部門進行完善招聘廣告方面的法規,對招聘廣告審查上有一套更具體的審查程序;對「就業歧視」行為進行制裁,並且在人們的觀念上進行大力的引導和宣傳。
(二)、勞動者自主擇業權的保障。勞動者享有自主擇業權是勞動者人格獨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體現,勞動者自主擇業有利於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和勞動熱情,有利於提高勞動效率,有利於建立新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勞動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享有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張某系職業高中畢業生,分到某合資飯店工作,並與飯店正式簽訂了為期二年的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終止前的一個月,張某合同到期後不再與飯店續訂一事向飯店提出了請求,飯店人事部表示同意並答復張某過一個月後來辦手續。一個月以後,當張某手持接收單位的商調函找到飯店要求辦理調離手續時,人事部負責人卻突然提出:「要調走可以,但必須交齊後三年的培養費1200元,然後才給辦理調動手續。」 張某認為,與飯店簽訂的是為期二年的勞動合同,自己既沒有經過飯店培訓,又沒有提前解除合同,飯店收取培訓費是非法的。店方卻拿出《員工須知》說事,並說這是內部規定。後經多方籌借湊足1200元後,才辦理了離店手續。對於飯店這種違背職工意願,合同到期後職工不再續簽勞動合同,飯店強行收取培訓費的作法,在一些企業相當普遍。筆者認為勞動者選擇職業的權利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勞動者在就業時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興趣選擇用人單位,不受外力的強迫;另一方面是勞動者在就業後所享有的辭職權。當前對勞動者選擇職業權利的侵害,主要表現在對勞動者辭職權的侵害。首先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時附加不合理的條件,如過高的違約金、上崗保證金,讓勞動者辭工後付出較大的經濟代價;另一方面是在勞動者依法辭工後扣壓檔案、證件,向勞動者索要「保管費」、培訓費,特別是畢業不久的勞動者面對這種情況比較多。建議對勞動合同中的違約金有一個合理的限制范圍,盡可能減少明顯不合理的違約金存在。勞動部門和公安部門應合力對亂扣壓勞動者的戶口檔案、證件的違法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切實有效的保護勞動力合法流動的權益。

二、勞動者勞動報酬權的保障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保護勞動者享有勞動報酬的權力,並提出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是勞動者付出勞動後而由用人單位支付的合法收入,應當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不受侵犯,《勞動法》第五章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所謂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勞動合同的約定,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工資是勞動者勞動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情況下,勞動者一方只要在用人單位的指揮下按照約定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勞動者就有權要求按勞動取得報酬。勞動報酬權是勞動權利的核心,它不僅是勞動者及其家屬有力的生活保障,也是社會對其勞動的承認和評價。目前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權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工資低於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不依勞動法規定支付加班加點的工資。
(一)、拖欠勞動者工資現象比較普遍、比較嚴重。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拖欠工人特別是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幾乎比比皆是,每到春節臨近,工人返鄉過春節之際,追索工資的「壯觀場面」一幕幕上演著,甚至連我們日理萬機的溫總理都在為工人追要工資。此情此景,雖然體現了溫總理體恤人民生活,為工人維權的一面,誰又能否認這是拖欠工資性質之惡劣的真實寫照呢?筆者認為造成拖欠工資的原因:一方面法律法規對拖欠工資的企業處罰太輕。一般情況下只要用人單位補發工資,嚴重一點的勞動者打到勞動仲裁,也只是對用人單位加罰拖欠工資25%的補償金,對用人單位處罰太輕,也是對勞動者的不公;另一方面我國還沒有專門統一的工資法對此進行規范,雖然不少地方有工資立法的准備,但當前總體上講法律依據還是有些不足;再一方面勞動部門對隨意剋扣、拖欠、壓低工資的企業處罰不夠堅決,處理的時間過長。建議執法部門從源頭上預防拖欠勞動者工資的發生,加強勞動保障的監察執法,普遍建立舉報制度,嚴厲查處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事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建立重罰機制,使得那些惡意拖欠工資的單位得不償失,不敢再拖;另一方面,應加強勞動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據報載,一些單位規定按時發放工資,一部分農民工為了圖省事,或者防止丟失,竟然主動放棄及時付薪的權利,自願集中領取,給那些蓄意違規的單位以可乘之機。
(二)、工資低於最低工資標准。所謂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的工作時間內履行正常勞動義務的情況下,由其所在用人單位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但目前一些用人單位用「計件制」計算工資來規避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很常見。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些工廠實行計件制,讓勞動者多勞多得,工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但用人單位制定的工作標准過高,一般正常的勞動者出滿勤,工資都在最低工資標准之下,迫使勞動者加班加點,加上加班費才超過了最低工資標准,這樣做雖然對調動勞動者積極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已侵害了勞動者的最低工資保障的權利。

三、勞動者休息權的保障
休息權是我國憲法以及勞動法律法規賦予勞動者的意向基本的權利,是勞動立法的目標之一。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是保障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勞動安全,只有尊重休息的權利並創造休息條件讓勞動者有足夠的休息調整,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更好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據11月8日《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報道 11月7日,廣州番禺市橋東環路上一家工廠近千名員工因不滿意「一天要工作近12個小時,幾乎天天工作,天天加班。可每個月的工資只有400元底薪,加班費每小時2元,每個月拿到手的只有600多元,就這樣工廠還拖欠一個月的工資。」而聚集在工廠門口,要求廠方提高基本工資,保證員工每周能休息一天,並按時發放工資。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顯然這家工廠的做法已經嚴重違反了《勞動法》中的相關規定。法律規定的合法權益,竟然還要通過罷工斗爭來討要,這一尷尬局面的出現,折射出了部分工人的權益困局。 如此之多的工人,為何沒有人拿起法律武器來維權呢?筆者認為,想必每個人心裡都清楚,不管是誰,只要拿起《勞動法》和其所在工廠對簿「公堂」,或者通過合法的渠道去「調解」,那麼結果就可能會是「死路」一條:討回應得工資後被工廠辭退。也許這正是一些人寧願離開工廠,而另一些人寧願罷工也不願選擇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 由此就折射出部分工人權益的「雙重困局」:工人不得不在生存與權益之間做出惟一選擇,要麼工人索要合法權益而被工廠開除;要麼為保住工作而被剝奪某些合法權益。顯然,在同樣作為生存必須的二者之間做出惟一選擇是讓人痛心的,這一局面的出現也正是法律的現實尷尬:一邊是強勢者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一邊是弱勢者合法權益的被侵害,卻又無力拿起法律來對抗。在法律健全的今天,不甘做出惟一選擇的工人,卻仍然採用了罷工這種相對原始的斗爭形式,這無疑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悲哀。在個體權益受到侵害而又不能通過合法途徑解決時,群體式的維權必然被當成最優選擇,而怎樣來處理好這樣的社會沖突,也不是簡單的企業行為或個體行為,建議政府應加強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力度,對於那些群眾反映強烈,查有實據的單位,重拳出擊,除採取強制措施保障職工權益外,還要追究相關領導的行政責任,使那些侵害職工權益的當權人有後顧之憂。
四、勞動者勞動安全衛生權的保障
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權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提供安全衛生的勞動條件,保護其生命和身體健康的一項基本勞動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根據憲法,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勞動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了各項勞動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勞動法》第六章規定了勞動安全衛生制度,規定了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其中第54條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在第56條中還規定:「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權拒絕執行;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第7章還規定了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為了切實加強勞動保護工作,國家還通過《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等勞動立法的規定,要求用人單位建立起各項勞動、安全衛生管理制度,使用人單位把勞動保護的行政管理工作與安全衛生的技術管理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形成一整套制度貫穿到日常工作之中,是勞動者的安全衛生權利得到有效保證。但即使這樣,我國每年像礦難、肺硒病等違反勞動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僅2004年就發生多起嚴重的礦難。據報載,當記者問及礦工井下安全條件這么差,礦難又如此頻繁,為什麼還要下井工作呢?礦工的回答令記者愕然,答曰:「到井下去,每月有壹千多元錢,不下井一家人的生活將難以為繼!」為了生存,礦工們在拿生命作賭注,然而,那些無視礦工生命的私營礦主卻拋開法律、法規的規定,只管自己掙錢,還喪心病狂地說:「中國啥都缺,就是不缺人,你不幹有人干!」這種事情的不時發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國在安全衛生制度的監督方面還缺乏力度,建議應加大礦山安全衛生的檢查工作,對違反安全和衛生的企業負責人加大處罰力度,堅持遏制住礦難及職業病高發的勢頭,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勞動者的勞動安全衛生權利得到各項制度的保障。

五、勞動者社會保險權的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二條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對於用人單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國家強行性的規定,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是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和改善勞動者生活狀況的不可缺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政策。而當前一些用人單位卻找出種種理由不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筆者曾耳聞有這樣一家公司,單位為其員工繳納保險的人數只佔總人數的一半。而且還自圓其說說什麼臨時崗、固定崗,單位只給固定崗人員繳納保險,從事臨時崗位的職工要想參加保險只有自己去辦理,屬於個人的私事,為員工辦社會保險是對員工的一種獎勵,辦不辦社會保險由公司決定,還讓新來的員工簽訂不辦社會保險的協議。對於那些動不動主張權益的職工,公司都會想方設法予以辭退。這直接導致勞動者為了擁有工作,明知自己的社會保險權利被侵害了也不敢主張權利。還有一些私營「小老闆」更是出口不凡,「在這里我就是法,我想怎樣就怎樣」;並且不按規定辦理解除勞動關系的相關手續,又為勞動者主張自己的合法權利、辦理失業手續及下一步找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還有一種情況是:勞動者主張自己的其他合法權利如要求加班費、辦社會保險等權利時,馬上就會被用人單位想方設法辭退,這也造成勞動者為了保住工作就不得不放棄其它權利的請求。這就需要行政部門的介入,深入用人單位進行突擊檢查,否則只看用人單位遞交的報表,什麼問題都發現不了;並且要進行廣泛的宣傳,讓社會保險深入人心,讓用人單位自覺的去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讓勞動者監督用人單位給自己辦社會保險。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消除和緩解社會矛盾,更有效的起到「安全網」和「減震器」的作用。
六、涉及勞動爭議處理方面的幾個問題
我國《勞動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便勞動者其它權利受到侵害時,有進行救濟的權利。對勞動爭議的妥善解決,有利於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協調勞動關系,有利於增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律意識,提高雙方當事人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但從《勞動法》規定的勞動爭議處理的程序方面,筆者認為仍有幾個方面的問題須共同探討。
一、勞動者申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成本過高。目前,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程序為「一裁兩審」制度。凡是勞動爭議必須經過勞動仲裁委員會做出裁決,否則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仲裁委員會又往往不受理非法用工、超過申訴時效等案件,因為未經仲裁,當事人便不能訴諸法院,這無疑間接剝奪了在非法用工情況下勞動者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有些案件,仲裁委員會認為不屬於勞動爭議,不屬其管轄范疇,發出不予受理通知書。而當事人以民事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訴後,法院經審理又認為是勞動爭議,告知當事人先申請仲裁。由於勞動關系所作的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對現實社會的許多方面都不能包括。因此,筆者認為目前有必要對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范圍做出立法解釋或者司法解釋,以便統一理解,特別是要出台在用人單位主體不合法的情況下,對勞動者進行保護,分清與其它法律責任的界線。
二、申請勞動爭議時效過短,不利於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由於勞動爭議訴訟時效過短,勞動者往往冒著超過仲裁時效的風險。當事人提出仲裁要求,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勞動爭議發生之日是指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當事人超過時效申請仲裁的,將不予支持其請求。然而,大部分職工,在一些爭議發生後,往往抱著僥幸的心理,希望盡可能通過相對緩和的方式解決,比如,託人情、找關系。正是這樣左顧右盼的時候,訴訟時效匆匆而過,當勞動者拿起法律這把武器自衛的時候,法律又為勞動者亮起了紅燈。筆者建議在立法上對勞動申訴時效延長,特別是對於連續侵權行為如加班費、拖欠工資等方面,可適當延長,這樣會更符合勞動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本意。
三、勞動爭議案執行效力的有限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資矛盾必然突出,勞動爭議仲裁也因此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勞動爭議仲裁是一種准司法行為,是調解勞動者與企業勞動關系的重要手段,其裁決結果同樣具有法律效力。盡管如此,勞動仲裁的裁決結果仍然難以得到有效執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相當一些人法制觀念淡薄,對仲裁結果的法律權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二是勞動爭議仲裁在對自身的宣傳上還不夠,使很多人對勞動爭議仲裁缺乏一定的了解;三是法律給予勞動爭議仲裁權力空間還非常有限,其法律權威性有待加強。基於此,筆者呼籲,無論從維護職工權益、協調穩定勞動關系的角度,還是著眼於提高司法效率,國家有關部門都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勞動爭議仲裁的地位許可權,以更好地使勞動爭議仲裁發揮作用。

七、對勞動者權利保障問題的幾點建議
筆者認為對勞動者權利保障的認識,不應僅僅拘泥於對勞動者具體權利的保
障,而且還包括對勞動者權利保障的一般性規律的認識,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勞動行政部門的監察執法力度,建立監督體系規范企業行為。勞動監察運用行政手段規范企業行為是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方式,應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勞動監察工作的對象,應重點放在經常發生違法行為,侵害勞動者權利的企業;工作內容應重點查處用人單位的亂辭退勞動者、強迫加班、欠繳社會保險費和剋扣工資等行為上;工作方式應採取接受勞動者舉報進行查處與定期和不定期到企業進行檢查督促相結合,發現企業違法行為及時予以糾正,對於經督促或責令整改的仍不整改的加重處罰,下大力氣糾正用人單位違法行為。
(二)、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勞動法》第88條規定,「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這即是《勞動法》賦予工會組織的神聖權利,也是工會工作的基本職責所在。在當前勞動侵權較多,而勞動者處在弱勢地位的情況下,工會組織作為勞動者利益的代表其維權與協調職能應得到進一步發揮,讓勞動者能夠更多的與用人單位平等對話,並能夠在權益受到侵害及時的去維護。由於目前非公有制企業中大多尚未建立工會組織,嚴重製約著工會職能的發揮,因此要加強工會組織的建設工作。不斷要充實工會組織的力量,配備必要人員,使之成為相對獨立的組織機構。個別工會受用人單位影響太大,根本擔負不起為勞動者維權的責任,這還需加強工會的相對獨立性,切實發揮出工會的作用。
(三)、做好侵權的預防工作,是對勞動者權利保護的最好的立法。勞動行政部門應改變勞動爭議工作被動處理的現狀應逐步形成「重視預防,積極再調解,公平仲裁」的新工作模式。由勞動行政部門應深入到企業當中去,對發生爭議較多的行業、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向勞動者問情況,找出矛盾原因。拿出對策並就容易出現的勞動侵權問題提出建議,以促進用人單位規范管理,預防勞動侵權的發生。發生勞動侵權後,應先由企業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力爭將矛盾解決在企業內部。在調解不成時再由仲裁渠道依法解決。勞動仲裁委員會應加大對企業調解委員會的工作指導,幫助提高企業調解員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效率妥善處理勞動爭議,制止不法行為,維護合法權益,使企業和勞動者雙方的權益都獲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實現勞動關系的協調發展。
(四)、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減少勞動爭議事件的發生,現實生活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權利義務不對等的現象大量存在,二用人單位憑借其優勢地位,有法不依,以權代法,不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才使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雙方當事人履行義務,遵守法律的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幫助人們通過具體案件的處理增長法律知識,懂得通過法律途徑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就能有效地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並及時妥善處理各種爭議,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穩定社會,是勞動者的權利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李景森主編《勞動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4月3日通過。
3、《企業最低工資規定》,1993年11月24日勞動部發布。
4、梁書文、回滬明主編《勞動法及配套規定新釋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5、范戰江、石美遐主編,《新編勞動爭議仲裁案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熱點內容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