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企業在經濟法中的地位

企業在經濟法中的地位

發布時間: 2022-10-23 08:32:24

⑴ 如何認知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

論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
在我國,「經濟法」這一概念的出現和使用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濟法在我國發展的這二十多年中,其是否是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一基本理論問題,一直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問題,筆者通過對以下幾個方面的論述,以期闡明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
一、從經濟法的產生看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
經濟法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1775年撰寫的《自然法典》中。現代意義的經濟法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美國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過度的自由競爭引起生產和資本的不斷集中,壟斷市場的傾向日漸顯著,產生了各種市場弊端,資本主義的矛盾空前激化,資本主義國家政府開始改變經濟政策,加強對自由市場的干預,國家對自由市場干預的法——經濟法應運而生。
從上面經濟法的產生過程,可見經濟法的出現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雖然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有其天然優勢,但是市場又存在著盲目性和滯後性,易導致不正當競爭及壟斷行為產生等弊端,為保障社會化大生產的順利進行,就必須同時發揮市場及國家必要干預兩方面的共同作用,而經濟法既在微觀領域對經濟進行規制,又在宏觀方面對經濟進行整體調控的特性,恰好滿足了這種社會需要,是其他法律部門不能替代的。
二、從法律部門的劃分標准看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
法律部門,一般而言是指調整因其本身性質而要求有同類調整方法的那些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法學理論界,對法律部門的劃分標准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是「一元說」,是僅以法律調整對象的不同作為劃分標准。因為這種劃分標准過於單一,無法對紛繁復雜的法律體系做出較為科學的劃分,這種學說已為學界所拋棄;一種是「二元說」又稱「主輔標准說」,這種劃分方法由前蘇聯法學家提出,至今仍被許多學者所接受。「二元說」以調整對象為劃分法律部門的依據。其中,調整對象標準是調整同一性質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構成一個法律部門,而調整方法主要指權利義務模式及法律責任的確定方法。
(一)經濟法具有特定的調整對象
具體而言有兩大類:
1、微觀經濟管理關系。
2、宏觀經濟管理關系。
因此,我們說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經濟管理關系,是其特有的,也是其他法律部門的調整范圍無法涵蓋的。
(二)經濟法具有特定的調整方法
經濟法的調整方法的獨特性是許多學者予以否定的,因為我們在大量的經濟法的法律法規中看到的調整方法(即權利義務模式及法律責任)主要是採用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大責任方式綜合適用,是對這三種責任方式的綜合化和系統化,但是法律責任方式的種類是有限的,它們已經被業已存在的法律部門所採用,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律現象,也只能採用這些種類有限的責任方式,而且這種三大責任方式綜合適用的調整方式又恰恰在一個方面說明了經濟法調整方式的獨特性。
隨著社會經濟和法制的發展,也有一些新型的調整手段被「挖掘」出來,適用於經濟法領域,諸如程序的、褒獎的、社會性的,等等。我國學者對此研究得較多的是獎勵手段(也有將其稱為褒獎手段)。另有一種新型的法律調整手段,有著作將其稱之為「專業暨社會性調整手段」,包括專業調控及專業約束和制裁。勿庸置疑,傳統調整手段和這些新型調整手段,構成了經濟法這種公私法融合之新型法律部門的獨特的調整方法。
三、從經濟法與幾個法律部門的關系看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法不能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因為他們或認為經濟法僅為民商法的補充,或認為經濟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作用完全可以由行政法代替。所以,為了闡明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我們就必須對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的關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一)經濟法與民商法的關系
經濟法與民商法的相同點在於,主體中均包括企業、法人、公民等;二者都有特定的調整對象,並且都涉及對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的調整。
它們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1、調整范圍不同。民商法主要調整平等、等價的產權關系和流轉關系,著眼於微觀的交易安全,重在保障個別主體的財產及人身權益;而經濟法主要調整公共性經濟關系,著眼於宏觀的秩序和利益,一般不涉及個人的人格、財產和交易關系。2、調整方法不同。民商法對於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自然人和法人,採取了民事制裁的方式;而經濟法正如以上所述,採取了綜合性的責任方式。3、根本作用不同。民商法的根本作用是保證各種合法主體能夠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則參與經濟關系及從事其他活動,保證其合法意志能實現;而經濟法的根本作用是為了保證社會有一個正常、自由的競爭環境,從而使社會經濟能夠協調、穩定的發展。4、性質不同。因為民商法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是平等關系,所以民商法是典型的私法;而經濟法是「以公法為主,公私兼顧」的法。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聯系在於,兩個部門法的調整方法都存在行政責任方式,而且二者也都調整一定范圍的經濟管理關系。但二者的區別也是相當明顯的,主要表現在:
1、調整范圍不同。行政法調整的是關於國家行政組織及其行為,以及對行政組織及其行為進行監督的社會關系;而經濟法調整的是國家在協調經濟運行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雖然二者都調整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但調整經濟關系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樣。行政法調整微觀經濟關系,是對個別、具體、特殊的經濟關系的調整,經濟法則調整宏觀經濟關系,主要包括稅收關系、金融關系、計劃關系、財政關系等,是國家從長遠利益、整體利益考慮對經濟所作的調整,具有一般性、抽象性和普遍性。2、調整方法不同。行政法以大量的行政責任方式為主;經濟法的調整方法如上所述。3、原則不同。行政法的原則是依法行政、廉潔高效;而經濟法以維護公平競爭、平衡協調及責權利效相統一為宗旨。4、目的不同。行政法是國家本位法;在經濟法中,國家干預經濟活動是為了保證整個國民經濟在現有基礎上更快地發展,所以經濟法是社會法,為了維護全體人民的利益而產生。5、國家權利大小不同。行政機關管理的是具有特殊性的社會關系,使行政活動成為一種純粹的社會活動和組織活動,因而行政機關在進行活動時往往無具體明確的法律可依,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中,行政機關就享有較高的自主權;而在經濟立法中,法律法規的最根本依據是客觀經濟規律,經濟法是對客觀的、固有的、穩定的經濟規律的一種反應,因此國家在頒布經濟法和執行經濟法時的自主權較小。
四、從經濟法的重要作用看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法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二)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社會是發展的,經濟是發展的,法律也是不斷發展的,我們不能在更復雜的社會關系需要新的法律部門來調整時,還固守著幾個古老的部門法,否定新的部門法的重要作用。因此,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已不容置疑。

⑵ 企業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中最為重要的一類主體對不對

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所以企業是經濟法關系主體中最重要的一類主體應該是正確的。

⑶ 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法中的法律地位

對於跨國公司法律地位的看法

目前,跨國公司憑借其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優勢,較之一般公司、企業,
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已成為當今國際經濟交往中的重要參與
者,毋庸置疑,它是國際經濟法的重要主體。
但是關於跨國公司的國際法律地位有很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跨國公司是國際法
主體,理由是:
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關系,他的活動跨國公司的活動對於國家及國際組
織作為國際法主體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及國際法所調整的國際社會秩序均產生重大影
響,使其成為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國際社會實踐發展的現實要求。我的觀點:
跨國公司不是國際法的主體,而是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受東道主國家法律的制
約。
在學習《國際法》的時候,馬立偉老師提到「王鐵崖老前輩認為,國家是國際法
的主要主體,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也同樣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但否認個人
(包括自然人與法人)
有國際法主體資格。」我贊同此觀點,理由如下:
①國際法主體是指在國際關系中具有國際公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實體,有三
個要件:
A、具有享有國際權利和承擔國際義務的能力
B、具有參加國際關系活動的能力

C、是「實體」

②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具有參加國際關系活動的能力,這是肯定的。此外
跨國公司直接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能力尚未獲得現有國際法律的認可,並且無論它實
力再強,他也只是一個公司,其權利與義務不能與國家相提並論,因此它不享有國際

法上的權利,也不能承擔國際法上的義務,還不是國際法的主體。

總而言之,跨國公司不是國際法的主體,而是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受東道主國家
法律的制約。

⑷ 論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

真厲害,國際經濟法的問題都回答的是公司法內容。
我是沒論文了,但是我建議你參看武大韓老師的《國際經濟法》或者鄧瑞平的《國際經濟法》,後一本很厚也很貴--70!!

⑸ 經濟法是一部什麼樣的法律

經濟法不是法律,是一個法律部門。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版系統、權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⑹ 企業法 是什麼

企業法的概念及其特徵

企業法是關於確立企業的法律地位,調整企業在設立、變更、終止及其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經濟管理關系和財產經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企業法作為經濟法體系的一個部門法,其調整對象是特定的,主要包括;確立企業的性質、地位、經濟權利和責任、經營方式;規定企業設立、變更和終止的條件與程序;調整企業內部重要的經濟關系;調整企業外部經濟關系。可見企業法是組織法兼具行為法,其調整對象仍可劃分為縱向經濟管理關系和橫向經營協調關系,並且涵蓋內部經濟關系和涉外經濟關系。

⑺ 企業法的特徵,特徵及法律效力

企業法關於確立企業法律地位調整企業設立、變更、終止及其生產經營過程發生經濟管理關系和財產經營關系法律規范總稱。企業法作經濟法體系部門法其調整對象特定主要包括;確立企業性質、地位、經濟權利和責任、經營方式;規定企業設立、變更和終止條件與程序;調整企業內部重要經濟關系;調整企業外部經濟關系見企業法組織法兼具行法其調整對象仍劃分縱向經濟管理關系和橫向經營協調關系並且涵蓋內部經濟關系和涉外經濟關系。
企業法,是指調整企業在設立、組織形式、管理和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法律的角度講,企業是依法成立,具有一定的組織形式,獨立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服務活動的經濟組織。企業法是以確認企業法律地位為主旨的法律體系,因此,廣義企業法應當是規范各種類型企業的法律規范的總體。包括按企業資產組織形式劃分的公司、合夥企業和獨資企業;也包括按照所有制形式劃分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以及包括按照有無涉外因素劃分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等。目前中國現行企業法對上述不同類型的企業都有所調整。

⑻ 企業概念與地位的法律分析

企業概念與地位的法律分析

關鍵詞: 企業/契約/權利主體/權利客體

內容提要: 商法是企業法的學說,是近30年引起廣泛爭議的一個論題。文章從對企業概念的梳理入手,詳細介紹了企業概念在經濟學和法學領域的不同表象。並分析了為什麼出現此種不同的認識的基本理論依據,即在經濟學領域,僅僅把企業理解為一組契約,不具有實體地位;在民法學領域,企業已生成為權利客體;發展到商法視域,企業更是成長為權利主體,這就是商法是企業法之認識的基本來源。但是,目前,商法調整對象還無法實現從商人到企業的轉變。

一、企業概念的經濟學闡釋

嚴格說來,企業不是一個完全的法律概念。[1]企業這一概念原本是由會計人員發明的,但是,隨著企業逐漸成為市場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首先對其進行科學而系統地研究的卻是經濟學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企業都是游離於法律概念之外,而基本上屬於經濟學上的概念。由此,我們的考察將從經濟學開始。從嚴格意義上講,企業理論是近幾十年來經濟學界在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和不滿中發展起來的,以現代企業理論的觀點看,新古典經濟學是沒有企業理論的,[2]因此,企業理論是現代的產物,企業理論亦即現代企業理論。不過我們要探討的企業的概念問題,並不限於這種嚴格意義上的企業理論中的思想,不僅包括現代企業理論,而且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經濟學理論。

1.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對企業的定義

新古典理論是在過去大約100年的時間里建立起來的。這種理論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企業,按照美國學者曼斯菲爾德的說法是:「簡單地說,企業就是生產商品和勞務以供銷售的單位。與福特基金會那樣不追求盈利的機構相反,企業是盡力創造利潤的單位。」[3]因此,在新古典理論看來,企業是一個生產單位,它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其功能是把土地、勞動等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進行投入並轉化為一定的產出。[4]

2.法律與經濟學派對企業的定義

法律與經濟學派作為西方新制度學派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在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基礎之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理論流派。在這一學派中,關於企業的定義,有兩種影響較大的觀點:一是科斯的定義;二是詹林和麥克林等人的定義。

科斯對企業的定義是以交易費用為其理論支柱、並運用市場與企業的比較方法來進行的。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科斯指出,市場的運行是存在交易費用的,為了減少市場運行而存在的交易費用,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即企業便產生出來了,企業之所以替代市場,是因為企業內部的交易費用要比市場內的交易費用小。科斯認為,「企業的顯著標志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一方面,企業作為一種交易形式,它可以把若干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和產品的所有者組成一個單位參加交易,從而減少了交易者的數目和交易中的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市場交易的復雜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界指揮生產。[5]顯然,科斯基本上把企業理解為一種與市場協調機制有相同職能並且更具有節省交易費用的組織。

在科斯對企業的性質進行開創性的研究之後的半個世紀,人們對企業「性質」的興趣日漸濃厚,並形成了解釋企業性質的各種理論。在這些各式各樣的企業理論中,能為大多數人接受並具有影響的為企業的契約理論。首先提出企業的契約理論並對企業的契約理論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者為阿曼艾爾奇安和德姆塞茨。他們首先從企業的投入要素入手,認為企業是各種要素(包括勞動、土地、資本)投入者的聯合。美國學者詹森和麥克林則進一步認為,企業為了實現其生產功能,需要從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那裡獲取生產要素。據此他們認為,企業是這樣一個組織,它和其他大多數組織一樣,是一種法律虛構,其職能是為個人之間的一組合約充當「連接點」。這一組合約是在勞動所有者、物質投入和資本投入的提供者、產品的消費者之間建立的。[6]

二、企業概念的法學理解

在立法上,各國基本上不對企業概念作出法律上的界定,也極少從法律主體甚至組織體意義上使用企業概念,而是從不同角度出發使用企業概念,從而使企業概念表現出不同的含義。

1.企業的法學概念

在德國法律中,企業的概念並沒有被統一規定在哪一部具體的法典、法規之中,有關企業的法律問題,許多法律都涉及。德國著名學者海德曼指出:「近年來,企業已慢慢地佔據了研究者頭腦中原先企業主的位置。一個嶄新的權利人順時而生,也許會成為重新構造私法體系的主導概念。」[7]

德國學者里特納認為,企業這個法學概念含義不明,因此有必要將它從廣義和狹義上予以區別。廣義上講,企業是「一個人的單位」,即為獨立的意思表示單位、行為單位和生產單位,它為人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經濟的規則下與其他企業競爭。[8]涉及經濟學上的和經濟法上的企業概念,須從整體上定義。當現代經濟意義上的立法談及「企業」時,指的是這個主觀的、獨立的單位。這些立法使用企業這個詞,與「主觀性的特殊形式」無關,與企業形式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無關,而僅僅涉及整體經濟的功能和調整。與此相對應,狹義上講,企業為「質的有體物」,具有民法和商法上的意義,即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或商事企業可被繼承、買賣和出租。里特納認為企業是企業形式的權利對象(雖然是非常特殊的形式),企業形式將企業的主觀性具體化。因此,正如科施密特所說的那樣,企業形式是「企業全部權利、義務的歸集主體」,而企業是「這種整體上歸集的連接點」,「一個企業有必要被賦予一種企業形式,一個企業形式有必要歸於一個企業」。[9]

20世紀20年代以來,法國社會法學者們已經採用了社會實體這一概念,認為企業就是一種社會實體,是一種基本的甚至是最基本的機構。在當時流行的企業政治理論中,有兩種將企業視為法律的課題,也就是說將企業當做財產的一個因素來分析,另外兩種則將企業看做法律的主體,使企業成為人格化的社會經濟細胞。[10]

法國學者Durand認為企業是企業主、職員、動產、不動產及其他各種財物構成的類似於國家的協同體。這里所謂協同體,指在一定的職位階級制度下工作的職員的組織體。所以Corniot的法律辭典中指出,法律上還沒有對企業下定義,學者一般在企業系進行生產的經濟單位這一點上看法一致,企業的本質是用於組成一個作業班而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的活動,為了達成特定的經濟目的的組織體。企業經常與經營作為同義進行使用。[11]Despax在1957年的著作《企業與法》中,詳細考察立法、判例以及學說後認為,「企業的法律概念應當這樣理解:構成企業的兩個細胞,即經濟的細胞和社會的細胞緊密地結合形成了獨立的組織體。經濟的細胞是生產所必要的物的要素的結合,社會的細胞是將經濟細胞的物的要素進行活用的人的要素的結合」。這是現今在法國學界具有支配地位的學說。

⑼ 在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結構中處於主導地位的是

1.國家機關

(1)國家權力機關主要作為經濟決策主體出現在經濟法律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特別是具有經濟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主要作為經濟管理主體出現在經濟法律關系中。

(2)在某些情況下,國家機關或國家整體可以作為經濟實施主體參加經濟法律關系。

【示例】國家對外簽訂政府貸款或擔保合同,對內對外發行政府債券,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作為股東投資設立企業等。

2.企業

(1)個別依法具有經濟管理職能的特殊企業或公司,如有關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等是經濟管理主體。

(2)企業相對於其內部組織而言,也是經濟決策主體和管理主體。

注意:企業內部組織(如分公司、分廠、車間等分支機構或生產單位),雖無獨立法律人格,但在一定條件下也是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3.事業單位(如學校、醫院、科研院所)

事業單位主要以經濟實施主體的身份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但在根據法律授權或行政機關委託實施經濟管理職責時,是以經濟管理主體的身份參加經濟法律關系。

(二)根據經濟法調整領域不同分類

注意1.政府的職能部門並非都是調控主體或規制主體,只有依法承擔宏觀調控職能或市場規制職能的政府部門,才能成為調控主體或規制主體。

注意2.調控主體與受控主體,規制主體與受制主體,它們相互間的地位是非平等的,各類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等是不盡相同的。

注意3.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是主導者,但受控主體和受制主體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主動性,並非完全被動地受控或受制於人。

⑽ 經濟法對公司有什麼影響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經濟法所干預、管理和調控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a.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b.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c.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日本學者丹宗昭信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d.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基本原則
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實質公平原則、經濟效率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熱點內容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