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四步遞進法
1. 現今中學的四步教學法是怎麼回事內容是什麼
第一步,講解。首先,教師以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專業水平等,以便根據他們的情況有效地展開教學活動;然後,教師通過演示某器械的功能等方式生動、有趣地引入教學的主題——如器械的安裝或製作。在這一步驟,教師尤其應該注意激起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動機。
第二步,示範。教師首先向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即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以後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並從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等三個方面來組織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的展開。教師在講解的同時,通過實物或教學用具向學生示範如何操作。
第三步,模仿。在這一步驟,主要由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即按照教師已做的示範,自己動手模仿操作。
第四步,練習。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歸納總結,對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重復,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在這基礎上由學生自己通過練習達到完全掌握和熟練運用。
在四步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採用提示型的教學樣式教授教學內容,不過隨著教學環節的延展,教師也採用評價、教學對話等共同解決型的教學樣式。教學的組織以班級授課為主,但是教師可以採用多種變化的形式,如讓學生環繞在自己周圍,以便他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觀察示範動作和過程,可以藉助於靜態或動態的直觀教學技術,如模型、繪圖、現場參觀、演示實驗等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而學生學的活動更多的是受納性的,學生主要通過傾聽、觀察、模仿、練習等形式展開學習。
2. 班杜拉社會學理論的四個過程舉個例子
摘要 觀察學習的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或四個子過程)構成。分別為:
3. 老子認為人類依次遞進的四個管理境界是什麼
在老子看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相互「侮之」的混亂狀態,是最低層次也是最糟糕的管理境界。所謂「侮之」,是說管理者依靠權勢任意羞辱被管理者,從而激怒被管理者對管理者亦以「侮之」的方式加以報復,使彼此處於嚴重的對立與仇視之中。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或因世襲特權或因某種機遇,發財陞官後而處於管理者地位。他們既無能又腐敗,既淫亂又淺薄,既愚蠢又自負,既不懂「依法治人」,亦不懂「以德感人」,他們錯誤地把「管理」視為「修理」之學。所以,他們不僅以高壓管理法、囚徒式管理法「修理」他人,而且還以詭詐手段蒙騙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不僅在經濟上得不到任何實惠,還在人格上經常遭受迫害(例如私設公堂、毒打員工等),受侮辱。他們儼然是「棍棒式」、「家長式」的獨裁主義者。老子認為,在這一管理境界中,不但是「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老子》四十六章)、「其政察察(嚴苛),其民缺缺(狡狤)」(《老子》五十八章),而且「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以為,是以難治。」(《老子》七十五章)甚至發展到「朝甚除(宋常星雲:「朝中或廢其國政,以治宮室之美;或妨其農事,以崇台榭之高,是為『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強盜頭子)。非道也哉。」(《老子》五十三章)這種管理完全違背了老子所說的「無狎(排擠)其所居(居處),無厭(厭棄)其所生(生活)」(《老子》七十二章)的告誡。在這種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民不畏威,則大威至。」(《老子》七十二章)被管理者對管理者恨之入骨,民怨沸騰,紛紛起來反對他,任意地侮辱他,甚至欲以暴力驅之而後快。正如嚴復所說:「將亡之民,無不侮其政府者。」蔣錫昌亦說:「為君者見刑罰不足以立威,則以巧詐為事,故下侮之也。」在這里,老子從「無為而治」的理念出發,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了歷史上由昏君、貪官的貪婪無能而造成的這種「侮之」的對立管理狀態。這種最低層次最糟糕的管理模式,不但存在於古代社會,而且存在於資本主義「羊吃人」的發展初期,也就是馬克思所描繪的「每一個銅板都滴著無產階級鮮血」的原始資本積累階段所具有的一種野蠻管理現象。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在某些簡單粗糙的密集型群體勞動的企業中,這種毫無人性的管理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我們將他稱之為「草商」。他們對於管理缺少起碼的理性認識,主要的是依靠某些人生經驗實施管理,管理還處於盲目的無序的「管理實踐」境界,有待於進一步從盲目的無序的實踐層面向智性的有序的理論層面升華。二法家針對「草商」的盲目而無序的混亂管理,從制度層面提出了「循法而「無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循法而治」的的剛性管理,進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科學」境界。在這一「管理科學」境界中,管理者不再停留在盲目而無序的實踐層面,已從理論上懂得了「循法而治」的科學管理道理。他們根據「自為」的人性假定,憑借權勢,不但「以術治吏」,而且「以法治民」,全面地實施「法、術、勢」相結合的剛性管理,造成了「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通「悚」)懼乎下」(《韓非子·主道》)的管理態勢,使臣民皆敢怒而不敢言,從而達到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的君主高度統一控制的理想境界。政事雖分散在地方,由臣民去做,而大權卻集中於中央。聖明的君主緊握「賞」與「罰」的權柄,使四方臣民不得不忠心於他,竭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這是法家以「循法而治」手段造成的「畏之」的社會效果,使無序走向有序,具有一定的科學管理意義,較之盲目而無序的「管理實踐」是一種社會進步。但是,在這種「權力控制式」的管理境界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猶如貓與鼠的關系一樣,彼此既無相互關愛,亦無信任可言。他們之間只是一種「恃勢而不恃信」、「恃術而不恃信」(《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的冷酷的利害關系。管理者傲視群小,虎視眈眈,被管理者畏首畏尾,唯命是聽。管理者的虛榮心和成就感雖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被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卻受到了極大的壓抑。管理者整天疲於奔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組織一旦離開管理者,被管理者便手足無措,整個管理系統就有可能停止運轉。組織若有成績和榮譽歸功於管理者,一旦出現失敗和錯誤,則歸罪於員工,毫無君臣共享管理成果之可言。由於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缺乏最起碼的仁愛與信任,從而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疏離和對抗,使被管理者「身在曹營心在漢」,一旦有機會便立刻跳槽。
「循法而治」的剛性管理,只能管住員工的「身」而管不住他們的「心」,得不到臣民發自內心的真正擁護。正如孟子所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這是法家「循法而治」剛性管理的一個致命的弱點。所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立足於他們的「無為而治」的理念,對法家的「循法而治」的剛性管理,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指出:「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邦家滋昏;民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五十七章)所謂「多忌諱,而民彌貧」,宋常星釋曰:「一多忌諱,令煩則奸出,禁多則民困,必有妨民之事,使民不得盡力於生產,安得不貧乎?」所謂「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成玄英釋曰:「利器,干戈也。滋,甚也。昏亂之世,不崇文德,唯事干戈,傷害既多,荒亂日甚。」所謂「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王弼釋曰:「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
故老子認為「以智治國,國之賊也。」(《老子》六十五章)所謂「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成玄英釋曰:「刑名彰著,法令滋繁……不堪苛虐,逃竄者多,因生濫竊,盜賊斯起。」不管是「多忌諱,而民彌貧」,還是由它而引發的「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或「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都是由於「有為」而造成的。統治者雖然竭力以各種法令設防,非但無濟其事,反而「盜賊多有。」在老子看來,「多忌諱」、「多利器」、「多智慧」,都是外在於人性的異己力量,都是違背「自然無為」法則的。老子又指出:「民不畏(畏懼)死,奈何以死懼(恐嚇)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行為詭奇亂世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斵(斫削)。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老子》七十四章)據明代哲學家薛蕙在《老子集解》中所釋,刑名法度不僅是「殺人之無益」,而且是「殺人之有禍。」既然「民不畏死」,企圖以刑法殺人,使民屈服,非但「無益」,反而「有禍」。這里所謂「司殺者」,是指「天(自然)」。
老子認為人的生死是順應自然的,生死是由「天」主宰的。如果人不自量力地欲代天殺人,猶代大匠斫木一樣,必將「傷其手矣」。由此證明,法家所提倡的「循法而治」的剛性管理,是有害的,應當絕對的廢除。莊子及其後學從根本上也是反對「循法而治」的剛性管理,但只是要求相對不要,而非絕對廢除。《莊子·天道》篇指出:「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末也。」又指出:「刑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這里,所謂「教之末」、「治之末」、「治之具」,是指刑名賞罰或禮法度數只是治國的一種輔助手段,不可能真正達到治國的目的。
所謂「治之道」,亦即「教之本」,是要求統治者順隨人之性命之情,實行「無為而治」,方可達到真正治國的目的。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我們稱之為「法商」。他們雖比「草商」管理有所進步,但還只是處於重「技藝」而忽「道德」的「管理科學」境界。所以,必須進一步由法家的「循法而治」的剛性管理轉向儒家的「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實施以道德教化為主、法令制裁為輔的治國方略,把管理境界上升一步。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同拱,環繞)之。」這里所謂「為政以德」,有兩層含義:一是從管理主體上要求以德「修身」,將管理者培養成「智、仁、勇」三位一體的管理者,使之達到「三忘」的道德境界,構建「義以為上」的道德人生;二是從管理手段上,要求管理者實施「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只有如此,方可使管理者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安居在其位置上而眾星繞之,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聚力。這是一種「同心多圓式」的管理境界。儒家的「為政以德」,首先強調的是管理者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這一人文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管理者的道德感化基礎之上的,認為管理者的道德越高尚,對於被管理者的感應力也就越大。它強調主動引導式的感應性,強調內在控制,而不是被動的、強制式的外在管理。只是「我有是德而彼自服,不待去用力教他來服耳」;「只是不生事擾民,但為德而民自歸之」;只是「聖人行德於上,而民自歸之,非有心欲民之服也。」(《朱子語類》卷二十三)這完全是一種以道德為導向的、內在的形象管理。在這種道德境界中的管理者,通過「正己正人」的感化效應,善於以德化民,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們既不以權謀私,亦不生活腐化,勤政廉潔,克勤克儉,事必躬親,兢兢業業,講誠信,求和諧。在人格上尊重員工,在經濟上能給員工以實惠,在工作上能為員工搭建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從而受到員工的真心擁護、愛戴、親近和贊揚。老子所謂「親而譽之」,是儒家通過「為政以德」而達到的社會效應,從而形成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良性對應關系。日本著名企業家土光敏夫將孔子的「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管理境界,形象地將它比喻成一個同心多圓實體。他認為企業的最高領導人(廠長、經理)就是這個同心多圓的核心。他說:「組織的真正機能,最好用圓周關系來表理論視野12黨政幹部學刊2007年第10期示:居於中心的,是首腦;他的周圍,是主要負責人……小圓都向著大圓,形成一種向心關系……都圍繞著中心相互依存,沿著軌道永不休止地運動著。」(《經營管理之道》)企業組織的這種圓周關系,能夠保證企業經營決策內核心向內圈,由里圈向外圈傳達、輻射、擴散;執行的情況和結果,迅速地從外向里,將信息反饋到核心層,形成永不停息的雙向對流循環,使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儒家從「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出發,通過「循法而治」與「為政以德」兩種管理模式的對比,認為「為政以德」勝於「循法而治」。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里所謂「道」即「導」,「政」即法制禁令。意思是說,如果以法令引導而民違之,則以刑罰齊之。這種外在控制手段,其社會效果是「民免而無恥」,即以外在暴力手段,只能使民苟免刑罰,而民心無所羞愧。「禮」即制度品節,大至國家典章制度,小至社會鄉約家規,既含有道德意義,也含有法律意義,是介於法律與道德之間的一種控制手段。如果奉行以道德價值為導向的內在控制,再加上以禮義為本質的教化型的外在控制,人們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人心悅誠服。這也正是孟子所說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的意思。在這里,儒家並不一般地反對「外在控制」和使用刑罰,而是主張把內在控制的道德導向與外在控制的法律約束結合起來。但是,從管理效果看,在「道之以政」與「道之以德」的對比中,儒家更為強調以「德治」為核心的內在控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立足於他們的「自然無為」的核心價值觀,也猛烈地批評了儒家的「為政以德」的治國之道(管理之道)。1.認為仁義道德是「大道廢」後才出現的一種文化倒退現象。老子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十八章)正如老子所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老子》三十八章)《莊子·天運》篇作者亦指出:「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勞役其真性)者也,不足多(不足尚)也」。2.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三章)這是針對儒家的賢人政治而發的。認為社會上的爭名逐位亂象,是由儒家提倡「尚賢」而引起的。莊子認為,「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各用其玄德無為而治,何賢之可足尚呢?「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三十八章)河上公注曰:「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禮者,賤質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莊子後學亦認為「夫仁義憯(通「慘」)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莊子·天運》)「毀道德以為仁義」,都是自作聰明的「聖人之過也。」(《莊子·馬蹄》)道家認為天下大亂都是由於儒家的忠、信、禮、樂所造成的。3.道德不但是天下大亂的禍根,而且也是統治者一種欺世竊國的工具。莊子後學在《莊子·胠篋》中指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增益其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腰帶環)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乎?故逐(隨)於大盜,揭(高舉標示)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古時大夫所乘之車,所戴之帽)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指出諸侯本是竊國大盜卻要標示仁義的招牌,這是多麼的虛偽啊!基於上述理由,道家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認為只有「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莊子·胠篋》)並大聲疾呼:「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老子》十章)在這里,老、庄並不一般地反對「愛民治國」,只是強調「愛民治國」應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正如王安石所說:「愛民者,以不愛愛之乃長;治邦者,以不治治之乃長;唯其不愛而愛,不治而治,故曰無為」。
處於儒家這一「管理道德」境界的管理者,我們稱之為「儒商」(或「德商」)。在道家看來,他們雖比法家的「管理科學」境界提升了一步,但是儒家的「為政以德」如同法家的「循法而治」一樣,都是屬於「有為而治」的范疇,都是人性的異化,道德的墮落。只有絕仁棄義,絕聖棄智,「殫殘天下之聖法」,實施「復歸於朴」的「無為而治」,方可擺脫人性為物所役、為名所役的束縛,消除人性異化和社會混亂現象,從而實現人類「玄同」的理想社會。要求由「有為而治」管理模式轉向「無為而治」管理模式,是道家所企望的理想管理境界,也是人類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
四、道家所謂「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六十三章)無為無事是相對於有為有事而言,要求管理順應萬物之理和人的本性而不恣意妄為。正如《文子·自然》所雲:「所謂無為者……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掛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至理名言,是對「無為而治」的一種形象說明。「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說明「無為而治」是一種以最小的管理行為獲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高超的管理藝術。
從現代管理角度,道家所謂「無為而治」的哲學智慧,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在管理主體上,要求管理者具備「上善若水」的「無為」品格;二是在管理方法上,提倡「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三是在管理境界上,要求達到「無為」的理想狀態。三者是一個完整的「無為而治」體系,缺一不可。處於「無為而治」境界中的管理者,我們稱之為「哲商」;他們以哲學智慧所追求的「無為」境界,我們稱之為「管理藝術」境界。他們善於「以正治國」,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百姓心為心」,對於民眾從不幹涉、迫害,使民眾各順其性,各安其生,過著愉快、幸福的生活,而民眾好像沒有感到管理者的存在。這一「不知有之」的社會效應,是被管理者對管理者的最高獎賞,也是道家實施「無為而治」管理所達到的理想效果。
所謂「太上,不知有之」,也就是老子所說管理者「成功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的意思。元代吳澄釋曰:「最上謂大道之世,相忘於無為。太上,聖人無為之治也」。處於這一「太上」境界中的管理者,在「管理實踐」、「管理科學」和「管理道德」的基礎上,逐步地進入了「管理藝術」的階段。這是一種有別於儒、法、兵、墨的「有為型」的「無為型」管理。在道家看來,只有這種「無為型」的管理,才是人類孜孜以求的最理想的管理模式和最高管理境界。
帝堯是道家樹立的「無為而治」《列子·仲尼篇》以「堯治天下」為例,指出:「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億兆之願戴己歟?不願戴己歟?顧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堯乃微服游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莊子在《應帝王》篇中進一步闡述了「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他把這一管理境界稱為「明王之治」,認為「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功勞廣被天下卻好像與自己無關),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教化施及萬物而百姓不覺得有所依恃);有莫舉名(他雖有功德卻不能用名稱說出來),使物自喜(他使萬物各得其所);立乎不測(而他自己卻立於不可測識的地位),而游於無有者也(游於虛無境界,行其所無事)。」這里所謂「明王之治」,也就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管理境界。由此出發,莊子及其後學既批評了儒家的「以德治國」,也指責了法家的「以法治國」。
在《莊子·徐無鬼》篇中,有人問堯的老師許由為什麼要逃避堯呢?許由認為「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但是,「愛利出於仁義,捐(棄)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即無視於仁義者少而取利於仁義者多。以仁義治國,只能造成虛偽,把它變成「禽貪者器(工具)」。「夫堯知賢人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莊子·繕性》亦認為儒家「以仁義治國」是「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可說是「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在《莊子·天地》篇中,禹王問伯成子高為什麼「辭為諸侯而耕」?伯成子高答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哀,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這是莊子後學假借伯成子高之口對法家「以法治國」的批評。據《貞觀政要》記載,唐代名臣魏徵告訴唐太宗:「舜在位的時候,老百姓說『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受到天子含養,吃飽喝足,卻說『帝王有什麼功勞』!如今陛下這樣含養百姓,百姓也是日日享用,卻不認為是你的恩德。」在魏徵看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已達到了「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民眾過著自由、富足的美滿生活,卻感覺不到唐太宗的存在,這是管理的最佳狀態。日本蛇之目縫紉機工業株式會社顧問鳩田卓彌先生極力追求這一目標,他說:「日本的企業不應該把每個員工弄得整日頭頂著鋼盔干,窒息沉重,總有一天人會變成積重難返,就要吃大虧。管理方式應該不輕不重,最好是不知不覺,事情就辦妥當。我個人一生都是朝著帝堯的方式目標而努力的。」這種「太上,不知有之」的最高管理境界,同現代管理科學所說的「象徵性管理」,「漸進式管理」有某種相似之處。
德國管理學家曼弗雷德·馬丁和加比·波爾納在《重塑管理形象》一書中,把管理者和管理境界分為「棍棒式」、「家長式」、「權力控制式」、「協作式」、「權威式」、「想像力式」、「全球責任感式」七級。其中「全球責任感式」是最高的管理境界。在他們看來,具有全球責任感的管理大師的活動是漸進的,幫助別人是自己的本分,從不張揚,製造領導效應。領導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好像春風化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他們為人民悄悄謀福利、做好事卻從不希望人民對他感恩戴德。可見,「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是古今中外管理者所追求的最高管理目標。
4. 四步學習法是什麼
CC707特別學習法,也就是《積極心理學之家庭教育》,以積極心理學的原理開展現代素質家庭教育。以「內因教育」研究著稱。是一部內在心智的潛能心理學教育。以氛圍,環境,情景誘導,心靈暗示教育為主,對孩子性格,習慣,心態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以家庭教育為展現形式,塑造優良的家庭教育環境,構建一個幸福,喜悅快樂的家庭教育氛圍,孩子學習簡單,愛上學習,喜歡學習,對學習充滿激情。學習輕鬆快樂簡單高效。對孩子有內在的實際幫助和用處。
CC707特別學習法也叫七步教育法,七分鍾教育。
第一步:積極心理學之黃金睡眠——解決孩子優質睡眠問題(非常關鍵)
第二步:積極心理學之時間管理——時間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
第三步:積極心理學之積極心態——成功人生的第一大心態
第四步:積極心理學之心靈溝通——父母與孩子的心靈溝通是教育的源泉
第五步:積極心理學之成功教子——教育孩子寶貴的經驗財富
第六步:積極心理學之學習效率——效率是學習的根本
第七步:積極心理學之創造力——創造力是核心能力
5. 如何研究解決社會問題
研究社會,當然和研究社會學的方法有關系。但這兩種方法有不同的地方。就是社會學所研究的是社會狀況;社會問題是研究個人生活狀況。社會學是科學的,是普遍的;社會問題是地方的,是特別的。研究這兩樣的傾向既然不同,那研究的方法也該有區別。 再者,社會學的目的有兩樣:第一,要知道人類的共同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在社會里頭,能不能把人類社會的普『通道理找出來。第二,如果社會里的風俗習慣發生病的狀態,應當用什麼方法去補救。研究這兩個問題,是社會學的目的。但我們研究社會問題,和他有一點不同。因為社會問題是特別的,是一國的,是地方的緣故。社會問題是怎樣發生的呢?我們知道要等到社會里某種制度有了毛病,問題才能發生出來。如果沒有毛病,就不會發生什麼問題。好像走路、呼吸、飲食等等事體,平時不會發生問題,因為身體這時沒有病的緣故。到了飲食不消化或呼吸不順利的時候,那就是有病了。那就成為問題了。 中國有子孝婦順的禮教,行了幾千年,沒有什麼變遷。這是因為當時做兒子的和做媳婦的,對於孝順的制度沒有懷疑,所以不成問題。到現在的時候,做兒子的對於父母,做丈夫的對於妻子,做妻子的對於丈夫等等的禮法,都起了疑心。這一疑就是表明那些制度有點不適用,就是承認那些制度已經有了毛病。 要我們承認某種制度有了毛病,才能成為社會問題,才有研究的必要。我說研究社會問題,應當有四個目的。現在就用治病的方法來形容:第一,要知道病在什麼地方。第二,病是怎樣起的,他的原因在那裡。第三,已經知道病在哪裡,就得開方給他,還要知某種葯材的性質,能治什麼病。第四,怎樣用葯。若是那病人身體太弱,就要想個用葯的方法;是打針呢?是下補葯呢?若是下葯,是飯前呢?是飯後呢?是每天一次是每天兩次呢?醫生醫治病人,短不了這四步。研究社會問題的人,也是這樣。現在所用的比喻是醫生治病,所以說的都是醫術的名詞。各位可別誤會,在未人本題之前,我們須要避掉兩件事:(一)須避掉偏僻的成見我們研究一種問題,最要緊的就是把成見除掉。不然,就會受它的障礙。比方一個病人跑到醫生那裡,對醫生說:「我這病或者是昨天到火神廟里去,在那裡中了邪,或是早晨吃了兩個生雞蛋,然後不舒服。」如果那個醫生是精明的,他必不聽這病人的話。他先要看看脈,試試溫度,驗大小便,分析血液,然後下個診斷。他的工夫是從事實上下手,他不管那病人所說中了什麼邪,或是吃了什麼東西,只是一味虛心地去檢驗。我們便做社會的醫生也是如此。 平常人對於種種事體,往往存著一種成見。比方娼妓問題和納妾問題,我們對於他們,都存著一種道德的或宗教的成見,所以得不著其中的真相。真相既不能得著,那解決的方法也就無從下手了。所以我們對於娼妓的生涯,是道德是不道德,先別管他;只要從事實上把他分析的明明白白,不要靠著成見。我們要研究他與社會的經濟,家庭的生計,工廠的組織等等現象,有什麼關系。比方研究北京的娼妓問題,就得知道北京有什麼工廠,工廠的組織是怎樣的;南北的娼妓從那裡來,與生計問題有什麼關系,與南方的工廠有什麼關系;千萬不要當他做道德的問題,要把這種成見除掉,再從各種組織做人手研究的工夫。 (二)須除掉抽象的方法我們研究一種問題,若是沒有具體的方法,就永遠沒有解決的日子。在醫書里頭,有一部叫做《湯頭歌訣》,鄉下人把他背熟了,就可以掛起牌來做醫生;他只知道某湯頭是去暑的,某湯頭是補益的,某湯頭是溫,某湯頭是寒;病人的病理,他是一概不知道的。這種背熟幾只歌訣來行醫的醫生,自然比那看脈,檢溫、驗便、查血的醫生忽略得多;要盼望他能夠得著同樣的效驗,是不可能的。 研究社會問題的人,有時也犯了背歌訣的毛病。我們再拿娼妓問題來說,有些人不去研究以上所說種種的關系,專去說什麼道德啦,婦女解放啦,社交公開啦,經濟獨立啦;要知道這些都和湯頭歌歌訣一樣,雖然天天把他們掛在嘴裡,於事實上是毫無補益的;不但毫無補益,且能教我們把所有的事實忽略過去。所以我說,第二樣要把抽象的方法除掉。 已經知道避掉這兩件事情,我就要說到問題的身上,我已經把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分做四步,現在就照著次序講下去。 一、病在什麼地方 社會的組織非常復雜,必定要找一個下手研究的地方;不然,所研究的就沒有頭緒;也得不著什麼效果。所以我們在調查以前,應當做四步工夫,才能夠得著病的所在。 第一步分析問題我們遇著一個問題,就要把他分析清楚,然後檢查他的毛病。比方納妾問題,分析出來,至少也有兩種:一種是獸欲的,基於這種動機而納妾的人,社會上稍有道德觀念的,都不承認他是對的
6. 護理社會學研究四個步驟
護理社會學研究四個步驟是(1、選題一一即提出問題和確立研究問題:2、查閱文獻;3、確認研究的變數;4、假設形成。)
擴展:
1、選題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每項科研工作的起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學研究的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價值,同時也決定了最後論文的水平。
選題應充分考慮和事先作好調查、閱讀相關資料、了解課題背景和研究方向等。
2、查閱有關資料等。
3、變數是指研究對象所具備的特性或屬性,是研究所要解釋、探討、描述或檢驗的因素。因此也稱為研究因素。
4、假設是對已確立的研究問題提出一個預期性的研究結果。根據假設確定研究對象、方法和觀察指標等,獲得試驗結果用來驗證或否定假設,並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和回答。假設常由理論推測而得,所以研究假設能提供研究方向、指導研究設計。一個好的可以被操作的假設,應該提出對所研究變數之間的關系的推測。
供參考。
7. 幼兒社會教學活動目標的定義及設計的注意事項
一、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目標
(一)目標制定的依據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幼兒情感——社會性的發展。幼兒的社會性是在自身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即生命個體從呱呱附地的那一刻起,社會就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對其施加影響,期待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同時,幼兒為了自己的自下而上和發展,也總是在積極地適應社會,逐漸接受與內化社會規范、道德准則和行為方式,並在自己的個性中顯現出來。這就是幼兒社會化的過程。由此可見,確立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必須依據社會的要求、幼兒的發展及學科本身等幾個方面。
1.社會的要求
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定的社會宗旨,這一宗旨要在各個教育領域里貫徹落實。未來的一代應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是幼兒園社會教育領域擔負的責任。所以,幼兒園社會教育目標要反映社會的要求和願望,並關注社會的變化,關注社會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如對對話、溝通、融合已成為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態勢,全球科技革命使人類生活日新月異,人類間的物理距離相對縮小,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依賴性、制約性正在加強,人類的命運日益受到一些共同因素的制約,「地球村」、「地球公民」等名詞反映了人類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加強。社會的發展突出了學會合作與分享的重要性。這些社會的變化勢必要求幼兒園社會教育作出調整(有的可能是低層目標的調整,有的是總目標的調整),使得人類的下一代了解這個世界、關注這個世界,進而理解這個世界。
2.幼兒的發展
幼兒的發展是幼兒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幼兒社會教育必須注重幼兒的發展,雖然社會化是一個長期的連續不斷的過程,但幼兒期是人生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因而至關重要。幼兒的發展,尤其是情感——社會性的發展是確定幼兒社會教育目標的重要依據。幼兒情感——社會性的發展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所要求的社會成員應具備的許多重要品質,都與情感——社會性的發展有關。尤其是幼兒健康人格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塑造,都與幼兒情感——社會性的培養緊密相關。幼兒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技能的發展,表現出大致的規律和特點,這些反映了某個時期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水平。因此,制定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必須依據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大致特徵,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3.學科本身
幼兒社會教育涉及的學科眾多,如歷史學、社會學、地理學、人類學、經濟學等等。每一個學科中的基本目標或啟蒙性目標,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社會教育目標的選擇和確定。如社會學中關於了解和理解一定的社會角色,參與社會交往等目標,都將以最基本、最啟蒙的形式影響幼兒社會教育目標的確定。又如人類學中關於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應理解其民族文化自身的合理性,並學會尊重他人的文化,這也會以最基本、最啟蒙的形式體現在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體系中。
當然,從以上三個根據出發,無論是社會的、兒童的還是學科的等方面都可列出許多教育目標。因此,在具體制定社會教育目標時,應從我國教育的現實及對幼兒發展的價值上,審慎考慮。
(二)目標的結構及其分析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目標結構,是指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目標的較為穩定的組織形式。它包括總目標、分類目標和階段目標、單元目標、教育活動目標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是以社會教育目標的概括性程度高低加以區分的。即越上層的目標概括性越高,越下層的目標概括性越低,越具體。
1.總目標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總目標是確定其他層次目標的依據和基礎,是對《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有關幼兒情感——社會性發展目標的闡發,主要是關於自我意識和社會行為方面。這一目標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目標最概括的表述。
2.分類目標和階段目標
(1)分類目標,是對社會教育不同的側面、類別確定目標,即人際關系、社會環境、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文化的目標。不同類別的目標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但並不自然地銜接和連續。
(2)階段目標,是把社會教育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年齡階段,是各個年齡階段社會教育應達成的最終結果的表述。它依據社會教育的總目標,是總目標的具體和深入。不同的階段目標之間是連續的、銜接的。
社會教育的分類目標和階段目標都屬於第二層次的目標,這與其他領域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在不同的社會教育方案中,社會教育的目標體現在對分類目標和階段目標的處理上是有差別的。有的先有分類目標,然後才有階段目標;有的先有階段目標,然後表現各階段的分類目標;有的把兩者結合起來,只呈現階段目標,分類目標融於階段目標之中。
(3)單元目標,既可指時間單元目標,也可指內容單元目標。以時間為單位,如按學年、學期、月等劃分的,稱時間單元;以內容為單位,如按主題、中心劃分的,稱內容單元。兩者都是把階段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單元之中,是對階段目標的具體化,即多個以時間或以內容為單元的目標的相互聯系、逐步遞進,便構成年齡階段目標。同時,單元目標為具體社會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4)教育活動目標,是最具體的目標,它是單元目標的具體化和展開,必須與前三個層次的目標保持一致性、對應性。教育活動目標的主要特點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驗證性,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和學的行為,通過師生及環境的相互作用得以實現。如大班活動「國戲——京劇」的目標為「使幼兒大致了解京劇的特點,知道京劇是我國特有的劇種;初步培養幼兒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這一目標與總目標中「激發幼兒初步的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以及分類目標的「社會文化」中「引導幼兒初步了解我國主要的文化精品」及階段目標中大班的「引導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是一致的,相對應的,它把總目標、分類目標和階段目標進行了具體化。通過這一活動,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培養幼兒的社會情感。這里未提及單元目標,因為單元目標可由各個幼兒園依據以上兩個層次的目標自行制定,教材附錄中也無法具體到這一層次。但不管怎樣,有了單元目標,就使得社會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有了更直接的依據。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是指幼兒園社會領域所包含的特定現象、事實、規則及問題等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們依照一定的原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實現社會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
(一)對社會教育內容的分析
在教材附錄中,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分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即人際關系、社會環境、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文化。
人際關系指幼兒在與周圍環境中人(家長、老師、小朋友等)的交往過程形成的相互關系。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交往態度、交往規則、交往技能,以及交往中形成的自我意識、他人意識和相互關系。這些教育內容主要存在於各種各樣的交往活動中。如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同伴間的交往,與教師的師生交往,以及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間的交往所提供的榜樣方式對幼兒產生的影響。幼兒園與家庭相比,有著進行人際交往教育的諸多有利條件。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幫助幼兒從小學習如何積極地對待別人、認識自己,如何與人和睦快樂相處,懂得分享和尊重別人,如何正確處理分歧和糾紛。
社會環境指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角的一些社會組織形態、社會機構和其中的社會角色。如家庭和家庭成員,幼兒園和幼兒園工作人員、小朋友,商店和售貨員、顧客,醫院和醫生、病人,以及家鄉(城市、農村)、祖國和她的建設者、保衛者等等。選擇這方面內容,是為了幫助幼兒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生活環境,了解和熟悉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人及他們的勞動,從而豐富其生活經驗,擴大視野,初步感受人們(包括自己)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進而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
社會行為規范指幼兒在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各種行為准則。如遵守公共秩序,愛護環境,不隨便打擾別人,不損害別人的利益,舉止要文明,待人有禮貌,誠實、守信等。選擇這方面的社會行為規范作為教育內容,是為了使幼兒從小就懂得社會生活是有一定的規則的。通過學習,習慣於按照這些准則去行動,從而逐漸培養他們的道德意識和按道德標准行動的自覺性。社會文化指幼兒需要了解的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主要包括:社區文化,我國主要的文化精品、民間節日、民間藝術,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觀、優秀的藝術作品等。選擇社會文化作為教育內容,為的是引導幼兒從小熟悉民族的優秀文化,認同它們,使愛國主義情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深深紮根於他們幼小的心靈之中。同時,世界優秀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了解各種不同的文化,學會尊重它們,鑒賞它們,有利於開闊幼兒的視野,培養廣闊的胸懷。
(二)選擇和組織社會教育內容遵循的原則
1.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廠由近趨遠的原則
這一原則的主要含義,是指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首先應從幼兒生活周圍的知識開始,選取貼近幼兒生活經驗、易於幼兒理解的內容,挖掘其教育價值,逐步向四周延伸和擴展,以保證幼兒的社會學習有相應的經驗支持。這一原則主要運用於幼兒社會環境方面的認知學習。如自己——家庭——幼兒園——社區(城市、農村)——祖國——世界。這樣的教育內容選擇與組織就體現了這一原則,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能起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作用。當然,由近趨遠的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應根據幼兒的現實水平加以靈活把握,尤其是當今信息化的社會,知識的遠近顯然已大大不同於以前的概念。
2.由易至難,逐步深入的原則
這一原則的主要含義,是指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安排應以比較簡單容易的開始,逐步提高難度和要求,幼兒學習起來較為困難的一些內容應該安排在最後。如了解與自己有關的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大致遵循這樣一個順序:父母親——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親屬及其他倫理關系。同時,這一原則還是對由近趨遠原則的補充。如按照由近趨遠是家庭——社會,但在由易至難的原則指導下,認識社區中與兒童有關的社會機構,如兒童醫院、兒童活動中心等,則可以早於「初步理解家庭的基本倫理關系」。我們知道,社會教育的內容來源於眾多的學科,是從眾多的學科知識中吸取而來的,這些知識本身有難易之別。因此,這一原則是就一個教育內容體系而言的,不同於從學科邏輯上所言的由易至難。
3.關聯與系統的原則
這一原則的主要含義,是指不同部分、不同層次的社會教育內容之間應該相互聯系,使教育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以提高社會的成效。社會教育的內容涉及面很廣,與眾多的學科相關,又跨及廣泛的時間和空間。這一特點決定了社會教育內容的整合和系統化尤為重要。只有通過整合和系統化,才有可能使這些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使這些知識之間產生多種聯系,才能使它們對幼兒產生一致的、整體的影響。如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社會》小、中、大班中所列的教育活動內容,包括了幼兒社會教育內容的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的內容以相互聯系的活動內容交替出現。這樣的組織安排,能使幼兒獲得深刻、正確的理解,容易牢固掌握,並成為統一的形成人格的力量。
4.滲透性原則
社會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凡是有利於達到增進幼兒社會認知,培養社會情感,促使社會行為技能發展目標的,均可以被看作是社會教育的內容。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認為,幼兒社會教育的內容應滲透在幼兒日常的生活和活動之中,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滲透在各個領域的學習之中,互相結合,給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以整體的影響。做到正規社會課程內容與非正規課程內容協調一致,顯性社會課程和潛在的社會課程內容協調一致。
同時,選擇和組織的教育內容還要做到具有時代感,即使是民族傳統化方面的內容,也要從時代需要的角度去挖掘其積極意義,使之符合現代先進的價值觀。做到所選的教育內容具有一定的發展價值,有利於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三)幼兒園社會教育的方法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方法,包括一般的教育方法和專門的教育方法。
1.幼兒園社會教育的一般方法
(1)語言傳遞教育法,包括講解法、談話法和討論法
①講解法。它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規則及其意義,使幼兒明辨是非,懂得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方法。講解法是社會教育活動中運用得非常普遍的方法,無論是幼兒對人際關系的了解,對社會環境的認知,還是對社會行為規范的學習和社會文化的吸取,都需要教師用生動淺顯、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講解、啟發和引導。
②談話法。就是教師與幼兒相互提問、對答的教育方法。談話法的運用可以使教師藉助恰當的問題,幫助幼兒分揀、提煉原有的社會知識經驗,使之系統化、明確化。談話法中幼兒的提問與回答是其真實思想活動的反映,有利於教師把握其思想實質。
具體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提問的內容應以幼兒熟悉的社會認識經驗為主;
2)提出的問題應具體明確,富有啟發性、發散性;提出問題後應給幼兒足夠的思考時間;
3)如果是集體談話,教師的提問應面向全體,通過各種方式讓每個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幼兒的提問以及幼兒對教師提問的回答無論是簡單幼稚,還是復雜成熟,教師都應耐心傾聽,並用發展的眼光作適當小結。
⑧討論法。它是教師指導幼兒就教育活動中,對某些具有社會性的問題、觀點及認識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交流意見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有利於幼兒自由發表意見和感受,幫助幼兒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懂得不同的人對待問題的看法不同,有利於幼兒擺脫自我中心。使用時應注意:
1)幼兒有足夠的社會知識經驗,並已具備交談的基本技能;
2)教師要努力創設寬松自由的氣氛,讓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師要通過提問調節討論的節奏,使討論不走題;
4)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輕易、簡單評價,鼓勵幼兒對問題以及其他幼兒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
5)討論結束時,教師簡明闡述正確的觀點,引導幼兒對問題作出正確的小結。
(2)直接知覺教育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參觀法
①演示法。它是指教師將實物、教具直接展示給幼兒看,或者引導幼兒通過實際表演,思考或表現對社會知識的理解,使幼兒從中明白一些道理。社會教育活動中常用情景演示法,由教師展示一些社會情景,讓幼兒對其中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明白社會規范。展示給幼兒的情景可以是圖片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兒或幼兒與教師共同表演的情景。這種方法的運用,能增進幼兒對社會教育活動的興趣,提高活動的效果。
②參觀法。即根據社會教育的目的和內容,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思考,獲得新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規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兒社會教育活動與其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得到教育。
(3)行為練習法
行為練習法即組織幼兒按照正確的社會行為規范去進行實踐的一種方法。它能使幼兒明白正確的社會行為規范,形成和鞏固幼兒社會行為習慣。行為練習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教師人為創設特定的情景,也有教師組織的多種實踐活動,如修補圖書、做值日生、勞動等,還有在各種生活情景中教師組織的幼兒行為練習,如來園和離園的禮貌行為練習,文明用餐的行為練習等。運用行為練習法時要注意,教師要讓幼兒明確行為練習的內容和要求;練習的內容應是幼兒可以接受的,做到循序漸進;行為練習的要求應前後一致,長期堅持以便幼兒能持之以恆形成習慣;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行為練習,都要注意激發幼兒練習的願望,發揮其主動性;活動中應給每個幼兒提供練習的機會,練習的時間不宜太倉促,要讓幼兒真正在練習中體驗到快樂,達到練習的目的和效果。
(4)行為評價法
行為評價法是指對幼兒符合社會言行的表現給予褒貶判斷,從而使幼兒受到教育。行為評價法可分為肯定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前者對幼兒社會性言行有著強化作用,能提高幼兒的積極性,激發幼兒親社會的言行出現;後者對幼兒社會性言行有負強化作用,能糾正和制止幼兒不良的社會行為和後果。無論採用哪種評價方式,都應尊重幼兒、信任幼兒、理解幼兒,注意用發展的眼光縱向評價,注意及時評價。
(5)陶冶法
陶冶法主要利用人際關系、行為環境、社會風氣、情感氣氛等來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公德、社會行為和親社會情感。它包括環境陶冶法和藝術感染法。
①環境陶冶法,即通過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教師有意識創設的教育情景,對幼兒進行社會化培養的一種教育方法。幼兒由於其年齡特點,對事物、問題尚未形成積極穩定正確的認識,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教師有必要引導幼兒感受與體驗外部環境的熏陶,並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幼兒社會性情感、社會習慣得到良好的培養和陶冶。
②藝術感染法,即利用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的感染力,滲透幼兒心靈,使幼兒得到心靈的感染與熏陶,激發幼兒的情感,並使之化作行動的一種教育方法。藝術感染法主要運用於社會領域教育的社會文化教育活動中,因為社會文化中的人文景觀、文化精品、優秀的藝術作品等,本身就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性。幼兒在學習、觀賞中獲得了直接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於社會情感的激發與培養。運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選擇有利於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潛力的作品,努力創造機會,讓幼兒參與藝術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與社會性發展有關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2.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特殊方法
(1)移情訓練法
這里的移情,指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和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移情訓練法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使幼兒理解和分享別人的情緒體驗,使幼兒在日後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體驗會主動地、「習慣性」地產生理解和分享的教育方法。它在幼兒社會教育活動中是一種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在移情訓練中,教師往往通過讓幼兒想像、表演,以及實際地作用於被理解對象的行為等方式,使幼兒介入對被理解對象特殊情緒反應的關心、安慰等過程。這樣,一方面強化對特定情緒的理解和分享,另一方面使移情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導出良好的社會行為。如《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社會》中的大班教育活動「他為什麼哭?」就是一個生動的實例。教師通過讓幼兒觀看情景表演展開討論「小明、小華為什麼會哭?」進而提出「你什麼時候會哭?」「你哭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讓幼兒進行回憶、想像,以喚起自己傷心、委屈、不被他人尊重時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理解小明、小華不愉快的感受;接著提出「我們該怎麼做?」使幼兒產生願意關心、幫助別人的社會行為;最後讓幼兒分組商量設定情景:「發生了什麼事,大家該怎麼關心、幫助?結果如何?」以鞏固幼兒良好社會行為的產生。移情訓練的主要途徑有「講故事、續編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景體驗、開展游戲等。
(2)角色扮演法
這里所說的角色,指社會中有相應職位、承擔一定責任且遵守特定社會規范的個體。角色扮演法即教師創設現實社會中的特定情景,讓幼兒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使幼兒表現出與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這一角色規范的社會行為,並在此過程中感知角色間的關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為經驗,從而掌握自己承擔的角色所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如《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社會》中的大班活動「我是小記者」,也是一個很好的實例。通過讓幼兒自己扮演小記者進行采訪,知道與人交往時要態度誠懇,使用禮貌用語,提出一些他人感興趣的問題等。幼兒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往往十分投入,故而能夠體驗到新角色應有的情感,學到相應的行為模式。
3.觀察學習法
觀察學習法指幼兒通過模式模仿或觀察學習,直接學會新的行為模式,獲得相應的社會行為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幼兒立即學習新的行為模式,可以激勵將隱藏在內心的行為傾向變為外部的實際行動,可以通過對行為模式的模仿,改變、消除或強化個體原有的行為模式。它的核心是替代性學習和替代性強化。替代性學習即幼兒通過觀察模仿直接習得新的行為模式;替代性強化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對示範者——榜樣的強化及其引起的行為變化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趨於正強化,避開負強化。即如果學習者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獎勵,就會增強產生與他人出現相同行為的慾望;如果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懲罰,則會削弱或抑制產生這種有可能受罰行為的慾望。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教師應根據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和特點選擇觀察、模仿的內容,還要根據模仿內容所涉及的行為規范,確定強化形式。
幼兒社會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實際操作中,要做到正確選擇與靈活運用,從而有效地推動幼兒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實現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
8. 班杜拉社會學理論的四個過程舉個例子
摘要 1、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在注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徵、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徵以及觀察者和示範者之間的關系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
9. 四步法的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第一步:積極心理學之黃金睡眠——解決孩子優質睡眠問題
第二步:積極心理學之時間管理——時間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
第三步:積極心理學之積極心態——成功人生的第一大心態
第四步:積極心理學之心靈溝通——父母與孩子的心靈溝通是教育的源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10. 社會學研究方法中,什麼叫詳析模式,它的四個階段有 能不能給個具體解釋
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會用各種方法搜集經驗實證,包括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對的困難是它們都根據研究員各自採納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及了解社會。作為功能主義者,艾彌爾·塗爾干喜歡以社會大規模結構來解釋任何東西。如果他是符號互動者,他便專注人們如何理解別人。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把什麼都化作階級斗爭。現象學家只是思考大眾對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意義。當各方都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常常爭論誰對誰錯,而實際上會把不同方法學結合。
網際網路是社會學家的興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網上問卷調查代替紙張問卷。二)它成為討論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課題。網際網路的社會學研究網上社區、虛擬社區。四)因為網際網路而產生社會組織上的改變,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到知識社會的大型社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