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恢復原狀怎麼理解
❶ 合同解除 已履行的部分要恢復原狀嗎
民法典規定,合同終止後,部分合同已經履行的,如果合同本身是有效的,已履行部分有效。如果合同無效的,履行部分仍然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五條【無效、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無效】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條【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條【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確定不發生效力的法律後果】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合同終止的原因
1、履行完畢。合同履行完畢就是債務得以清償,清償,是由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合同履行期間屆滿,如,合夥終期屆至,都可以至使合同終止。
2、免除。即指債權人向債務人做出免去債務責任的意思表示,債務人表示接受,致使合同終止的雙方法律行為。債權人免除債務人部分或者全部債務的,合同的權利義務部分或者全部終止。
3、抵銷。即指二人互負債務,彼此債務在對等數額內相互消償,致使雙方債權同時消滅的法律行為。抵銷可分為單方抵銷、合同抵銷和判決抵銷。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但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質不得抵銷的除外。當事人互負債務,標的物種類、品質不相同的,經雙方協商一致,也可以抵銷。
4、提存。即指因債權人受領遲延或者債權人不明難為給付,債務人將提存物提交提存機關,從而消滅債務的法律行為。
5、混同。即指債權與債務同歸於一人,即同一個人既是債權人同時又是債務人,在這種情況下,債的關系歸於消滅。
6、解除。即指合同成立後,由雙方協議,或者由一方當事人作出意思表示停止合同的效力,致使合同終止的法律行為。
❷ 關於《合同法》第113條一款的理解
合同法抄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完整版襲: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樓主對該法條的理解是斷章取義的,並沒有完全思考整條法律的規定,更沒有運用法律解釋中的整體解釋來進行理解。因而是存在缺陷的。
藉助所舉的例子,甲只承擔在他與乙簽訂水果買賣合同時,他所預見到的,如果他違約,他應該承擔的乙損失的法律責任,而並不是甲履約後,乙可得的預期利益。
(2)合同法中恢復原狀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合同法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❸ 租房合同中恢復原樣怎麼解釋
法律分析: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裝飾裝修,租賃期間屆滿或合同解除時,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未形成附合的裝飾裝修物,可由承租人拆除,因拆除造成房屋毀損 的,承租人應當恢復原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七百三十三條 租賃期限屆滿,承租人應當返還租賃物。返還的租賃物應當符合按照約定或者根據租賃物的性質使用後的狀態。
❹ 租賃合同裡面提到需要乙方還原到相近狀態,這句話什麼意思
這是一條充滿彈性的規定,對此,簽約方必須慎重考慮與對待,否則,很容易被套路所陷。我們通常能把握的原則,應做如下理解並寫明確:
「如果合同期滿終止,此時裝飾裝修物因承租人拆除而損壞,則承租人應當將毀損部分恢復至符合約定或者租賃物的性質使用後的狀態,依據為《合同法》第235條。如果合同解除,承租人因拆除裝飾裝修物而毀損房屋需要恢復原狀的,則應當恢復至裝飾裝修物之前,雖然在合同解除之前承租人可能也已經使用房屋了,也會產生一定的自然損耗,但鑒於合同解除的情況比較復雜,解除時間不易把握,因此將房屋恢復至裝飾裝修之前比較合理。畢竟有些承租人並非在簽訂租賃合同伊始就對房屋予以裝修,有可能使用一段時間後進行的,如果此情況也要求恢復至簽訂租賃合同之時,也有失公允。」
❺ 股權轉讓合同解除公司是否要恢復原狀
法律分析:股權轉讓合同解除公司可以恢復原狀。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依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百六十六條 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請求賠償損失。
合同因違約解除的,解除權人可以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主合同解除後,擔保人對債務人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仍應當承擔擔保責任,但是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❻ 合同解除恢復原狀的理解
1、恢復原狀與返還財產在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出現次數最多、與恢復原狀類似的便是「返還財產」一詞。那二者之間又存在何種關聯。觀各國立法,不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國家,恢復原狀在內涵上可能同於不當得利,亦可能具有損害賠償之功能。2在我國法上,恢復原狀的范圍在不同的法律規范中亦有所不同。返還財產是將法律秩序回復到原先狀態的一種方式,但僅僅憑借這一手段並不必然能使權利人的財產權利恢復如初。在標的物已經返還的情況下,權利人仍有可能受有其他損害,其在請求返還財產的同時,有權要求損害賠償。因此,在范圍的界定上,恢復原狀要大於返還財產。
2、恢復原狀與不當得利返還不當得利,是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人受損者,應負返還的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九十二條 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可見,我國法在不當得利制度構成要件上與大陸法系其他國家並無不同,但在適用范圍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於我國立法未採納物權行為理論,作為原因行為的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後,原權利人得以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並非德國法上的不當得利請求權。因此,我國法的恢復原狀制度下,原則上是排斥不當得利制度適用的。
❼ 恢復原狀是物權請求權還是債權請求權
恢復原狀」屬於物權請求權。恢復原狀的法律概念,在我國法律中在不同場合以不同面目出現,切不可脫離法律文本而空談概念。《合同法》第97條對已經履行的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規定包括了所有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與賠償損失,因此此處的恢復原狀的法律解釋應當與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與賠償損失相協調。
恢復原狀的法律概念,在我國法律中在不同場合以不同面目出現,切不可脫離法律文本而空談概念。
對已經履行的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規定包括了所有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與賠償損失,因此此處的恢復原狀的法律解釋應當與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與賠償損失相協調。
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一般認為是直接效果說。依照「直接效果說」,合同因解除而溯及既往地歸於消滅。在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的前提下,物權因為合同消滅而復歸債務人,已經履行的合同給付,也因為欠缺原因,構成不當得利。
因此,如果履行的內容是物且原物尚存,債務人自可主張原物返還請求權;如果履行內容不是物、原物消滅或破損。債務人主張的即應當是債權請求權,如不當得利等。恢復原狀就應當意指實體形態的恢復,採取補救措施才是指向價值形態的恢復,所以恢復原狀主要表現為物權請求權,當然也不妨籠統理解為不當得利的債權請求權。
拓展資料:債務人主張的即應當是債權請求權,如不當得利等。恢復原狀就應當意指實體形態的恢復,採取補救措施才是指向價值形態的恢復,所以恢復原狀主要表現為物權請求權,當然也不妨籠統理解為不當得利的債權請求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七條【物權復原請求權】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依法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
❽ 《合同法》第97條)的恢復原狀怎麼理解
恢復原狀是指恢復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
廣義的恢復原狀是指恢復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例如通過消除影響使被侵害的名譽權得到恢復。狹義的恢復原狀是指將損害的財產修復,即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恢復原狀的適用以須有修復的可能與必要為前提,如玉碎即不能適用此種責任形式。恢復原狀在不同的場合適用具有不同的內涵。在合同法上,恢復原狀主要適用於合同無效、被撤銷或部分的解除場合,通過恢復原狀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狀態達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在物權法上,恢復原狀作為物權請求權的一種,意在使權利人恢復對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在侵權法上,通過修理、重作、更換等方式使權利人的損失得以補償。
❾ 《合同法》第97 條所規定的「恢復原狀」屬於債權請求權還是物權請求權
《合同法》第97 條所規定的「恢復原狀」屬於物權請求權。恢復原狀的法律概念,在我國法律中在不同場合以不同面目出現,切不可脫離法律文本而空談概念。《合同法》第97條對已經履行的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規定包括了所有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與賠償損失,因此此處的恢復原狀的法律解釋應當與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與賠償損失相協調。
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