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A. 什麼是擁有獨立的國際法地位
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制定和實施的法律。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法是西方世界的三重發展過程的產物:即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瓦解,進入近代歐洲社會的過程;近代歐洲社會向外擴張的過程;處在發展中的世界社會里,權力逐漸集中到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世界強國手中的過程。
國際法的造法方式《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將國際法的主要造法方式即國際法規則形成的方式歸結為三:條約、國際習慣法和為各國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這已得到幾乎是普遍一致的贊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各國主權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脅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決原則等。
條約:條約和其他經一致同意的協議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法主體可以通過它們(如果是國際習慣法不要求任何形式)宣布、修改或發展現行的國際法。它們也可以通過條約將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轉變為聯合的或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國際社會。
國際習慣法:實質上就是適用於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構成有兩個要素:1.普遍的或區域性的國家實踐;2.這種實踐為有關國家承認為法律。國際習慣法常常是以早期條約的某些條款為其淵源,這些條款後來就被承認為法規。但是也有個別的國際法規則是由世界列強的大致相同的實踐發展而成的。
為各國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只有在國際習慣法或條約法沒有相應的規則與之平衡的情況下才起作用,所以它的造法作用是輔助性的。這種原則必須是一般的法律原則,而不是作用范圍有限的法律規則;它還必須得到有相當多的國家(至少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法律體系)的承認。
在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主要規則可以概括為7個基本原則:即主權、承認、同意、信實、公海自由、國際責任和自衛。
B. 為什麼說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
國家之所以成為國際法的基本主體,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1.國際關系主要是國家間關系。?
國際法是以國際關系為調整對象的法律。在當今國際社會中,國際關系種類繁多,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國家間關系,國家在現代國際法律關系中仍然處於最主要的地位,起著最重要的作用。離開了國家間關系,國際法律關系就不可能形成和發展。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這種特殊重要地位,使之成為國際法的基本主體。?
2.國際法主要是國家間的法律。?
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主要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體。無論是習慣法,還是成文法,無論是國際法的傳統部門,還是國際法的新領域,其對象主要是國家,其主要內容是有關國家在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國家也因此當然是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主要承受者。國際法的特性決定了國家是國際法律關系的基本主體。
3.國傢具有主權。?
國傢具有主權,具有完全的、獨立的法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國家所擁有的這種能力是其他國際法主體所不具備的。國際組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成員國通過協議授予的,其活動限制在成員國協議的授權范圍內。爭取獨立的民族,雖然可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直接承受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但由於其尚未形成為國家,因此不可能像國家那樣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由於國傢具有完全的、獨立的法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因此國家成為國際法的基本主體是被普遍接受的。
C. 中國法律中國際法的地位如何
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
1、目前國際法中尚沒有關於國內法與國際法關系的具體、統一、完整的規則。從國際實踐上看,在國內層面:國內立法不能改變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國家不得以其國內法規定來對抗其承擔的國際義務,或以國內法規定作為違背國際義務的理由來逃避其國際責任。同時,國際法不幹預一國國內法制定,除非該國承擔了相關的特殊義務。
2、比較復雜的是在國內層面,主要問題是國際法在國內法律秩序中的地位問題,包括國際法規則在國內法律框架中的適用以及國際法規則與國內法沖突時的解決。從各國實踐中可以概括出以下主要內容:
(1)除了牽扯到由此產生的因違背國際法義務而承擔國家責任的情況以外,國際法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加以具體要求。因此,原則上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是一國國內法的事項。各國法律傳統和法律制度不同,在這個問題上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呈現出復雜多樣性。
(2)國際法包括成為的條約,也包括不成文的國家習慣。各國對於國際法的兩種不同的淵源形式在國內法中的地位、處理也不盡相同。
(3)條約一般只對締約國具有拘束力,並且有不同的種類和內容。條約是當代國際法的主要淵源,這個問題在實踐中無疑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
D. 國際法有什麼用大國真的在乎國際法么
當然在乎,只是這個在乎,要看大國的需要而已。
英國學者菲利普.桑斯,寫過一個《無法無天的世界》,裡面探討了嘴裡說著支持國際法,但內心又多少不希望國際法規則影響到本國利益的英美兩國,他們是如何適用國際法規則的具體例子和他們對國際法規則的態度。
冷戰結束後,美國奉行單邊主義,動不動就是美國例外,這是典型的不要國際法的例子。細節就不需要說了。但國際法還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就從英美說起,一開始國際法規則的建立就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就像歐美財產法一開始所樹立的「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規則一樣。這樣建立起來的規則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他們自己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往往又不希望包括中國在內的別國適用該規則來損壞他們的利益,因為畢竟一個國家使用了這個規則,就代表別的國家也可以用這個規則來對付你。
國際法到底是否虛無?這是顯而易見的,國際法規則就擺在那裡,它也發揮了幾百年的作用,也逐漸地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只是目前國際法對於國際社會的事務還沒有足夠的管轄力而已。換句話說,對於大國違反國際法時,目前的國際社會還沒有完全的強制執行力。
假以時日,隨著國際法理論基礎(主權原則)的改變,國際法的約束力應該會有質的改變。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接觸國際法規則也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算一算,也就只有70年左右,加上中國對於「遙遠」的國際法並太關心,也不信賴,就會導致中國對於國際法規則的研究和適用都十分陌生,那麼中國在面對國際爭端的時候,肯定會落後於很多發達國家(當然不一定只有發達國家才會完全掌握國際法理論,也不一定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掌握國際法理論),所以中國要不落後與國際社會,對於國際法的態度應該轉變,也應該逐漸重視國際法規則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作用和影響。
E. 國際法的作用
法律分析:國際法的功能體現在社會作用和規范作用兩個方面,國際法的社會作用在於通過體現各國的協調意志來為各國統治階級在國際交往中的需要服務,國際法的規范作用體現在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個方面。由於國際法的主體,客體,內容等方面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實施方式,國際法的功能受到較多的局限。但正是種種因素的對立統一共同推進了國際法的進步與發展。中國應當緊緊依靠國際法在不斷增強自身經濟實力的同時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法律依據:《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 第六條 有關外國法律與措施是否存在不當域外適用情形,由工作機制綜合考慮下列因素評估確認:
(一)是否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
(二)對中國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可能產生的影響;
(三)對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可能產生的影響;
(四)其他應當考慮的因素。
F. 國際法實質
國際法的本質就是各國(或國家集
團)之間基於實力對比對全球利益進行保護、協調與分配。
冷戰後集中體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利益的
相互斗爭與妥協。
(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斗爭性是冷戰後國
際交往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目前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
家之間的矛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過
程中產生矛盾的根源在於:在歷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舊的
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是不
平等的,發展中國家遭受發達國家的控制和掠奪,而在全球
化和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
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從我國在WAPI標准
(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中國無線
區域網標准)的推出進程中屢屢遭受的歧視和阻撓中可以
看到,發達國家更關注的是如何共同瓜分全球經濟利益,而
不是所謂人類的共同福祉。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WTO框架內的斗爭也是十
分激烈的。為了維護長期以來在舊的經濟秩序下獲得的既
得利益,發達國家一直試圖保持在WTO各回合談判中的優
勢地位。從成員國在WTO中的地位來看,發達國家試圖占
據「掌門人」的主導地位。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決定了它
們的標准制訂話語權,通過WTO協議允許的原則,它們
正利用技術標準保證它們產品優勢和競爭力、使技術標准
成為貿易保護的隱蔽手段。發展中成員國在多邊貿易框架
內的地位則顯然居於弱勢。從規則制訂上看,發達國家是
WTO規則的制訂者,而發展中國家只是規則的接受者。
現有WTO環保貿易條款涉及的領域幾乎都是發達國家特
別關注的領域,而對發展中國家關注的領域,如在國內被禁
止或嚴格限制商品的出口問題,危險廢物及垃圾的跨國轉
移問題,高污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問題等,則沒有作出
具體規定。[11]另外,在程序性的問題上,發達國家試圖主宰
各項議題的制定,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缺乏民
主的談判方式過去是,將來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談判中面臨
的一個主要挑戰。這些就是WTO框架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
國家之間斗爭性的一面。
這一矛盾有時甚至會白熱化,以至於WTO的協調功能
有時會暫時失靈。2006年,由於在農業補貼和農業援助問題
上的分歧最終難以彌合,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們不得不中
止已持續5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貿易談判。世界貿易組織
總幹事拉米也表示:「我們陷入了極度困境。」[12]
(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國際
交往中矛盾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任何事物都是同一性與斗爭性的統一。在國際社會中,
和平與發展才是時代的主題。畢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是相互依存的。確立國際法在國際社會
中的首要地位,在國際法的價值取向上使人類共同利益優
先於狹隘的民族利益,並確保國際秩序的「形式正義」朝著
確保國際秩序「實質正義」的方向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
然。[13]
當今時代,世界各國是相互依存的,各國之間存在著很
多的共同利益並且共同承擔著維系人類生存、環境保護等
涉及全人類共同利益重任。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
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的。相反,我們應該看到,正是發達國
家與發展中國家這一對矛盾的斗爭和不斷調整推動了國際
經濟秩序的逐步發展。畢竟,各國間的某些共同「國家利
益」,是形成國際關系的一根重要紐帶,而國際法則是協調
各種國家利益的一種重要手段。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
國際法框架內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妥協,這有利於全球利益
的保護、協調與分配。
吳豐盛:試論國際法的本質25
G. 國際法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有哪些
近年來,有關爭議海域所屬權的爭奪已趨於白熱化,圍繞國際法展開的法律爭議更是此消彼長。這表明,國際法與國際政治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強化和相互滲透的關系。一方面,自國際法產生以來,國際法的發展時常受到國際政治的制約;另一方面,國際法一經確立就對國際政治關系產生重要影響。在未來的國際體系中,國際法將逐步擺脫強權政治的束縛,作
[1]用也會更加突出。
[關鍵詞] 國際法的歷史發展 國際法的現實基礎 國際政治
一、國際法的歷史發展
國家之間有了來往關系,就有可能產生對一些國傢具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在這個意義上,古代世界早就有了國際法。古代埃及、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國都可以說有了國際法。當然,在古代,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多,它們有一些關於使節、條約、戰爭的原則和制度,這些原則和制度只能說是國際法的雛形。
(一)古代
古希臘分為許多城市國家,它們彼此獨立而來往頻繁,因此,所形成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范圍較為廣泛,與近代國際法頗有相似之處。但是,它們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體繫上與近代國際法很不相同。古代羅馬國際法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市民法」之外形成一套稱為「萬民法」的法律,調整羅馬人和與羅馬處於友好關系的國家的人民之間的關系(見羅馬法),對於後來的國際法有相當的影響。但它是羅馬的法律,而不是國家之間的法律。
(二)近代國際法的產生
作為獨立的法律體系的國家之間的法律??國際法,是近代歐洲的產物。這樣的國際法是以 獨立主權的國家為基礎的。在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訂立以後,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立主權國家。這個公約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產生,使國際法
[2]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這時期,一些歐洲國家的法學家、神學家,相繼發表了與國際法有關的著作,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荷蘭法學家H?格勞秀斯,他發表了一部有完整體系的國際法著作,即著名的《戰爭與和平法》(1625)。這部巨著以戰爭為重點,涉及神學、歷史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國際法的主要內容,概括了國際法的全部范圍,為近代國際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對於後來國際法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頁
國際法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發展而發展,重大的歷史變動總是影響國際法的變化。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就曾對國際法的發展發生巨大的影響,它提出了國家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概念,強調了國家主權原則既包括國家對領土的主權,也包括對在國外的公民的管轄權;它宣布民族自決的權利(見民族自決權),申明了以獨立為基礎的不幹涉內政原則;它廢除了一些關於戰爭的舊規則和制度,主張在戰爭法上貫徹人道主義精神。這些原則在當時反映著資產階級國家的利益,但它們本身具有進步的意義,所以直到現在仍然構成國際法的一部分。
(三)帝國主義階段
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際關系中充滿著強國欺侮弱國、掠奪別國領土、爭奪殖民地的現象,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實行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武裝侵略的政策,國際法中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遭到破壞,產生了一些與帝國主義政策相適應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盡管如此,國際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發展的:?它的領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整個美洲,擴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亞、非的其他一些國家。?國家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多樣化了,出現了一些專門化問題有待處理,開始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建立了不少的國際行政聯合。?戰爭的連續不斷發生及其殘酷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對於制訂戰爭法規的要求。從1856年《巴黎海戰宣言》,經過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到1909年倫敦《海戰法規宣言》,戰爭法規的人道主義化有所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和制度也有所改進。
H. 國際法的作用是什麼
國際法當然有用,非常有用。從小了說,國際法不聲不響,卻切切實實的提高著著我們每天的生活。從大了說,國際法塑造了國與國之間和平和戰爭的行為模式。各個國家當然在乎。但這並不意味著國際法得到了完美的遵守。國際法的力量有所局限,美國能夠繞過安理會授權來發動第二次伊拉克戰爭,就算是扇了聯合國憲章一個大大的耳光。畢竟,國際法的基石是「同意」,並沒有特別有效的強制力。國家之上沒有更高的實體。United Nations翻譯成聯合國並不準確,畢竟不是United Nation,可惜國聯這個好名字已經被用過了。所以國家基本上想干什麼就干什麼,除非這個國家以某種形式同意了遵守一些規則,或者當大部分其他國家都同意的時候,沒有明確反對,從而暗示其同意。
I. 各類國際法主體在國際法律關系中的地位怎樣
1.國際法主體包括國家、國際組織、爭取獨立的民族、非政府組織、法人和自然人。國家是基本主體,國際組織、爭取獨立的民族、非政府組織、法人和自然人是不同程度上的有限的主體;
2. 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
1. 國傢具有主權是國家作為國際法基本主題的主要依據。其他的國際法主體均不是主權者;
2. 國家作為主權者既是國際法的制定者,又是國際法的主要實施者;
3. 國傢具有國際法上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4. 國傢具有完全的國際求償能力;
5. 從內容上說,國際法主要是國家間的法律;
3. 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資格:
1. 依據國際組織章程:The question of personality will in the first instance depend upon the terms of the instrument establishing the organisation. If states wish the organisation to be endowed specifically with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this will appear in the constituent treaty and will be determinative of the issue.105 But this actually occurs in only a minority of cases. However, personality on the international plane may be inferred from the powers or purposes of the organisation and its practice. 案例:執行聯合國職務時遭受傷害賠償案(Reparation for Injuries Suffered in the Serv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dvisory Opinion of 11 April 1949, 國際法院). The Court held that the UN had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onality becausethis was indispensab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specified in the Charter.
2. 限制:受國際組織章程的限制,國際組織僅在其職權范圍內具有國際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3. 行為能力的范圍:國際組織有權與其他國際法主體交往,建立正式關系,派遣和接受外交代表,締結國際條約,享受外交特權與豁免,提出國際請求等;
4. 區別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與國內法主體資格:憲章第104條規定:本組織於每一會員國之領土內,應享受於執行其職務及達成其宗旨所必需之法律行為能力。(The Organization shall enjoy in the territory of each of its Members such legal capacity as may be necessary for the exercise of its functions and the fulfillment of its purposes) 這主要是規定了聯合國在會員國國內享有國內法上的人格。
4. 爭取獨立民族的國際法主體資格:
1. 爭取獨立的民族在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基礎是民族自決原則;
2. 爭取獨立的民族還沒有成為國家,而是一種准國家的或過渡性的國際法主體,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3. 行為能力的范圍:對外進行國際交往,派遣外交代表,參加外交談判,出席國際會議,參加國際組織,締結國際協定等。在民族解放戰爭中,享受戰爭法規的保護,請求和接受外國和國際組織的援助等;
5. 關於非政府組織:
(1) 一般國際法:國際紅十字委員會雖然是一個依據瑞士民法設立的私人團體,但被認為在國際公法上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其代表與日內瓦公約當事國的代表一起參加定期的國際紅十字大會,主要任務則是援助和保護武裝沖突的受難者以及自然災害的受難者[1];
(2) 區域性國際法:1986年4月24日部分歐洲理事會成員國簽訂的《關於承認國際非政府間組織的法律人格的歐洲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Legal Personality of INGOs)明確承認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法律人格。該公約1991年1月1日生效,現有8個締約國;
6. 關於個人是不是國際法主體的問題
(1) 這個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目前我國學者傾向於否定個人是國際法主體;
(2) 個人在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的例子:
a. 國際法(包括強行法規則)賦予個人權利:參見Domingues v. US (2002);
b. 1965年《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的投資爭端公約》(Convention on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 between States and Nationals of other States),簡稱《華盛頓公約》,賦予自然人和法人在國家同意的情況下提起國際仲裁的權利;
c.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賦予自然人和法人權利:自然人和法人可以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作為該公約附件六的《國際海洋法法庭規約》將在海底區域開發活動中產生的特定糾紛訴至國際海洋法法庭海底爭端分庭而成為分庭的當事方;
d. 個人違反國際人道法而承擔國際責任的例子;
e. 隨著國際法的發展,支持非政府組織、法人和個人是有限的國際法主體的例子無疑將增加;
(3) 奧本海:在任何法律體系中,法律主體在其性質上或在其權利的范圍上並不一定都相同,一個國際人格者不必具有各國通常具有的一切國際權利、義務和權力;
J. 二戰後。國際法淵源的地位變化及其原因
國家權力對國際法的影響
摘要
近年來,隨著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呼聲越來越高,國際法的效力問題也引起廣泛的關注。然而由於國際法本身固有的特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完全的公平公正,其的遵守以及履行也勢必受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干擾。其中最主要的干擾便是國家權力的問題。本文從國際法的淵源,效力來源以及執行上入手,試圖分析國家權力對國際法的影響並分析未來國際法的發展方向。
引言
從紐倫堡審判到科索沃戰爭,從人道主義干涉到剛剛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國際社會上不斷發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呼聲,國際會議的召開以及國際條約的簽署表達著未來國際法的發展趨勢,然而國家權力仍舊對國際社會乃至國際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國強權現象。比如,美英等聯軍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支持的情況下,悍然出兵伊拉克以及 「人道主義干涉」[①]的提出,無疑以本國利益為基點觸犯著國際法。除此之外,美國出於自身的利益,對於國際法主要淵源的國際公約,更是接連的放棄,包括有關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有關防止小型核武器擴散的協議以及《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以及單方面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等等,其理由及出發點皆是出於所謂的美國要避免恐怖分子和「無賴國家」的導彈襲擊以及「美國大量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神聖不可侵犯」等等 ,應該講,美國上述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其在現今國際關系中所遵循的強權做法,對現存的國際法原則及體系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國際法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因此,分析國家權力對國際法的影響,有利於把握國際法的發展趨勢。
一、 從淵源上來講,其同國家權力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
國際法的淵源主要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
對於前者,隨著舊有的殖民主義下的國際秩序被打破,國際法准則以及依國際法調整國際社會關系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除國際法的基本准則為國際社會接受外,現代國際法在淵源、形式、內容和數量上都有著較大的發展。國際法的發展呈現出成文化趨勢,雙邊條約、國際公約不斷涌現,內容涉及經濟、文化、軍事、天然資源等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面。然而在考慮國際法形成的過程時,應該注意到這也是各個國家行使主權的過程。公約、條約形成的內容正是各國主權的協調和讓渡的結果。國家權力在公約、條約的形成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滲透其中。並且通過國際法的造法運動,使得各國利益得到協調和均衡。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來看,就不難看出國際法的形成乃至運行,很難與國家權力完全剝離開來。這也是我們在引言中所提到的,即使美國一次次破壞著國際法,也終難得到應有的審判與執行的原因之一了。
對於後者,是國際法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淵源,在國際條約出現之前,歷史上就有了國際習慣。在王鐵崖先生主編的《國際法》中,對國際習慣定義為:各國重復類似的行為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結果。[1]然而如此就產生了這樣一個時間的劃分: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獨立以前和其獨立以後。這一時間的區分是有意義的,因為所謂的國際習慣的規則的制訂主體不同。發展中國家獨立以前的規則,是由發達國家訂立的,其有著明顯的偏向--偏向於發達國家的利益。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國際經濟貿易上面。其表現為「文明國家」的表述。[2]許多發展中國家認為,西方國家傳統習慣國際法是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於殖民統治時形成的,發展中國家在後來的實踐上並沒有接受這種習慣國際法。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的傳統習慣國際法提出了挑戰,認為其沒有反映構成現代國際社會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沒有普遍效力。在20 世紀70 年代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中,發展中國家就表明了這一態度。[3]先不論其結果如何,這一過程也是國家權力對國際法立法的影響。
另外,在很多國際法的著作中,有關國際法淵源的部分多提到了司法判例以及國際組織的決議,並將其歸入到國際法淵源的一部分。[②]誠然,其在國際法中的確起到著一定的作用。然而終究也只能作為確定法律原則的輔助方法。[4]國際組織聯大決議形式上是一項建議或請求,也可以說是決定或命令,或者是聲明或宣言。因此,很難說它們具有同樣的法律意義。
二、從國際法的效力來源上來看,其效力來源於國家的授權
(一)國際法固有的特性,決定了在國際社會中沒有凌駕於國家權力之上的權力和權力組織,也就使的國際法在執行中很難有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國家間組織也是各國依公約形成的,對各國來講,並無超國家的權力的存在,對於大國的違反國際法的行為,往往很難受到懲處。[5]
(二)大國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迫使國際法的形成過程中充分體現大國意志,比如,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雙重否決」權,使得有關國際安全的重大決議的產生完全操縱在大國手中。
因此,對於國際組織和國際法,是強權控制和利用的工具,其需要利用國際公約和國際組織的存在,並利用在國際組織中的強勢地位,獲取利益,使的自己的利益國際化;但同時,一旦國際法成為其強權政治的障礙時,其必然又利用本國的強勢地位來實現自己的強權。而囿於其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尤其在經濟往來日益密切、經濟依託日益加強的情況下,各國利益及生存方式較之以往更受制於強權國家,經濟的依託,實力上的差距,造成強權政治凌駕於國際法之上。而當國際法妨礙到國家利益的時候,自然也就產生了國際法的破壞。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國際法可能受到國家權力的影響,甚至是破壞,這一點已經是毋庸置疑。
三、從國際法的執行上來看,其受到國家權力的影響及制約
國際法的保障力量來源於個體對個體(國家對國家)的力量,因此國際法是與國際政治分是不開的,除非建立一個「地球國」[6],沒有一個國家之上的權威能讓這種秩序不打折扣的被遵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國際法的執行主要在於兩種情況:其一是國家的自律,其二在於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當然,這也不是說國際法完全沒有效用。國際法是國際社會各國、各民族、各組織多年長期交往中發展而來的,是各國長期交往的經驗教訓的結晶,是維護各國各民族獨立、公平、和平、發展的基石。但是當其觸碰到國家利益的時候,往往會成為國家間權力的制衡以及得到最終相互妥協的結果。
而在權力的抗衡當中,國家力量往往又占據主導地位。國際法把法律的執行付諸違法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強權分配的盛衰變化。「使強者輕而易舉地既違法又執法,因而使弱者的權利受到危害」。如果小國受到傷害,只能指望強大友邦的幫助,該友邦「是否要做出國際法的嘗試以及這種嘗試是否會成功,首先不取決於法律的考慮和執行機制的公正的運行。嘗試和成功取決於一項具體事例中的政治考慮和強權的實際分配。保護受到強國威脅的弱國的權利,於是決定於特定形勢中起作用的均勢。」[7]
四、從國際法發展趨勢來看,國家權力將會受到國際均勢的制約
國際法來源於國家的授權,其先天成因決定了其必將受到國家權力的制約。但在未來的國際法發展中,國家權力必然會受到國際均勢的制約,國際法將在曲折中發展。
(一)國際法准則是世界各國希望並且應該遵守的原則。和平與發展是國際社會的主題,一個和平穩定國際社會環境是所有社會成員所共同希望的。因此,主權原則這一國際法原則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也是發達國家的需要。
(二)當前的世界格局也客觀上要求各國間應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目有的世界格局是一極超強,多極並存。美國做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軍事上、經濟上有著別國無法比擬的優勢,其在聯合國、世貿組織、世界貨基金組織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俄羅斯、中國、歐洲大國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印度、巴西等地區性大國也在地區事務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且,歐盟等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增多和加強,使得在經濟、文化、區域、民族等方面存有共性的國家聯合起來,對國際事務的影響日益增強。在美國一枝獨秀的情況下,世界格局仍呈現多極化現象,國際局勢呈均勢狀態。
(三)在國際關系處理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民族性,恐怖主義是國際社
會公認的應遣責的行為,但卻不斷地發生,並會得到相關國家的支持,為什麼,其本質就是民族性,其民族理念、宗教理念及對強權主義的反抗,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911」事件後,說到:「不論此行為出於何種原因,但行為本身是應受到遣責的」,這里,實際上隱含了對事件原因的一種分析。一個主權國家或者一個主權政府可能會被推翻,但其民族信念不會消亡,歷史上反侵略的戰爭證實了這一事實,而美國時下正在推行的「中東和平路線圖」受阻也更印證了這一判斷[8]。應該講,恐怖主義的產生正是強權主義的結果,而防止恐怖主義僅依靠美國的強權手段是行不通的。
(四)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更提出了國際法保護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隨之也帶來了許多社會性問題,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資源短缺,而這些問題,具有跨區域、超國界的特點,而且要求是長期的共同合作和努力。僅靠一國的力量是難以滿足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發展權的充分體現,必須由全體國際社會的個體共同實現。近期的非典疫情更使人認識到,人類在巨大的天災面前是多麼的脆弱,但同時,又是多麼的堅強,而維護整個生存環境是全部地球人的責任。
小結
通過對國際法淵源和效力以及國際法的未來發展趨勢的評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國際法的發展是人類對國際准則的承認和以國際法解決國際事務的共識的體現。雖然,因為國際法本身的特點,在其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實力優與理想中的各國平等相沖突的現實,也使的國力強勁的國家在國際交往中出現了利用國際法、拋棄國際法的現象,但我們應該看到,國際社會仍然是一個平權社會,國家無論強弱,其主權是完整的,其潛在的民族、宗教、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力量是巨大的,現代社會已完全擺脫了過去的那種依附型的殖民社會,而殖民歷史也告訴我們,殖民統治、強權統治都是暫時的。當前,國家權力必然會在國際法中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的要求、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都使國際社會成員義無反顧地選擇國際法這一調整國際間關系的准則,以國家權力破壞國際法,以國內法代替國際法在現代社會中是沒有生命力的。
--------------------------------------------------------------------------------
[①]筆者認為,對「人道主義干涉」及其理論,應當作歷史地考查。近代國際法傳統意義上的「人道主義干涉」及其理論,雖然,其理論不成體系,概念模糊不清,但是,近代國際法並沒有明文禁止。1945年《聯合國憲章》制定以後,由於憲章明確規定了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和禁止使用武力,因此,所謂「人道主義干涉」,已經為國際法所禁止,其理論也被國際法所否定和摒棄。
[②] 如邵津主編的《國際法》認為國際法的淵源包括有:國際條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權威國際法學家的學說,公允及善良原則以及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
--------------------------------------------------------------------------------
參考文獻
[1] 王鐵崖:《國際法》p10。
[2] 朱奇武《中國國際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版社,1998年版第7頁。
[3] 余勁松:外資的公平與公正待遇問題研究。
[4] 王鐵崖:《國際法》p12。
[5] 劉全德等《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國政法大出版社,1996第50頁。
[6] 變遷的國際體制中之國際法[M].2000.3.42-53。
[7]漢斯·摩根索。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M].盧明華,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8] 陳魯直。全球化與主權國家的國際體制[J].國際政治。2001:(1)。
這是我在網上為你查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建議你去圖書館查一查有關國際法的書籍,結果會更加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