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意義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2-11-19 10:49:55

① 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感想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作用在於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求,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由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實現。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各項不同性質、作用和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構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國家必須制定社會保障法律規范,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實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綱領,起到補償勞動者收入損失的功能。由國家依法建立,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傷殘、生育和失業時,能夠從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制度。
社會福利制度。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狀況,是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最高綱領。廣義上與社會保障同義,狹義上指由國家或社會在法律和政策范圍內向全體公民普遍地提供資金幫助和優化服務的社會性制度。
社會救濟制度。其目的是幫助社會成員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條件,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低綱領。國家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會成員給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會優撫制度。指國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為,對有特殊貢獻的軍人及其眷屬實行的具有褒揚和有待賑恤性質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特殊綱領。
社會互助制度。指民間組織對部分勞動者的幫助,主要是解決政府政策規定之外、沒有很好解決但仍需獲得外界幫助的實際困難。社會互助是社會救助的補充,是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社會互助制度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綱領。
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個人或家庭將部分資金存入銀行的一種保障形式,是社會保障的一種有效而必要的補充。社會互助制度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綱領。

② 為什麼要學習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

可以讓勞動者了解自己與僱主之間的法律關系,相關規定。有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③ 求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學習心得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穩定社會和安邦興國的根本大計,是一件「關乎國運、惠及子孫」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雖然人們都認識到了社會保障在社會層面的重要性,而對其法律層面的認識還不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對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與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的優勝劣汰和職工的下崗、失業已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社會經濟現象,妥善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是推進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一、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簡介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勞動法是調整勞動者與資本所以者之間社會關系的法律制度。

1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共性

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而且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便是德國俾斯麥頒布的社會保障法典,也是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存狀況為基本動因的。

2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3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所涉及的對象

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而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社會保障的對象應當是該社會的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幫助的人。同時,社會保障也對社會成員中的特殊對象給予特殊幫助。社會保障的特殊對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業、患病、傷殘、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斷收入來源而需要社會特殊幫助者。這些成員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與競爭能力,使收入中斷、減少或喪失而影響了基本生活,從而得到社會給予的特殊保障。

二、國家該退位的地方應當退位

在勞動法的調整上,我國長期來存在的問題是行政因素過重,在改革過程中雖有較大的改進,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國家仍需進一步退位。目前,勞動關系中還存有大量的行政審查,例如:在勞動關系建立時一些地方執行強制鑒證,招、退工的行政審查程序;在勞動報酬中實行的工資總額管制;在特殊工時中實行的行政審批等等,使勞動關系建立與運行中融入大量行政因素。勞動關系的產生、結束與運行不應當是三方關系,而只應當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雙方關系。尤其要突破的是國家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規定每個勞動者只能建立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

當著現實邏輯與觀念邏輯發生沖突時,需要重新審視的恰恰是觀念的邏輯。「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這種觀點在計劃經濟時代無疑是恰當的。在那時,一個勞動者出現了多重勞動關系,國家將很難進行統一的管理。今天,當著勞動力通過市場來進行配置,為了使人盡其才,一個人存在多重勞動關系恰恰是一種常態。正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進行全方位的突破。

允許一個勞動者同時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勞動關系,對我國的勞動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會帶來有益的影響。在用工管理方面,應當允許一個勞動者同兩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當然兩單位工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現行的工時制度;在工資管理方面,各地在公布和調整最低工資時,應同時公布月最低工資標准和時最低工資標准,如果一個職工每天在甲乙各工作四小時的話,甲單位或乙單位都只按月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五十來執行;在社會保障方面,繳費關系應當與工資關系掛鉤,以養老保險為例,每個勞動者固然只能有一個個人帳戶,但應要求多個用人單位根據勞動者工資的一定比例向這一勞動者的個人帳戶繳納養老保險費,從而保障勞動者的利益。

三、國家該進位的地方應當進位

與勞動法相比,我國社會保障法的突出的問題是國家有一些該到位的領域尚未到位。

首先,立法者沒有設置有效的刑事立法來保障社會保險費的徵收。我國在修改後的刑法中並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保險制度的各類違法行為予以明確規定,而只是混同於普通刑事犯罪行為。

其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缺乏承擔「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任務的主體資格。事實上,許多地方和主管部門運用社會保險基金搞生產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或是財政挪用並逾期不歸已成司空見慣的現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本難以有所作為。

再次,長期以來,國家將理應承擔的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的成本予以轉嫁。對於穩性養老金債務,各國一般都認為是國家的應承擔的責任。所謂隱性養老金債務,是指一種養老金制度終止實施時應承擔的現時退休者的養老金和根據在職職工過去工作年限所承諾的未來養老金的支付責任。

最後,由於我國將社會保險法作為勞動法的調整對象,社會保險爭議也完全按勞動爭議來處理。事實上,用人單位不繳納養老保險,不能僅視為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應當視為侵犯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受到侵害的勞動者雖也可以提起勞動爭議程序,以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但更應通過行政訴訟程序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規定有利於明確國家責任,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在用人單位不依法按時足額征納或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必須承擔有關責任,而並非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扮演「守夜人」角色。由於勞動者利益受到侵犯時,國家須承擔先行支付的責任,就會促使有關部門提高社會保障的強製程度。

總之,明確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相互關系,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也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如何構建與完善?這是每位從事社會保障及相關法律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④ 社會保障法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歷史進步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經濟發展階段,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保護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所形成的優勝劣汰,必然會造成部分勞動者被迫退出勞動崗位,從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於生存危機;社會保障通過提供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的物質資料,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從而使勞動力的再生產成為可能。市場經濟要求建立勞動力合理流動機制,社會保障通過建立全社會統一的保障網路,打破了勞動者自我保障或企業保障的局限,使勞動者在更換勞動崗位和遷徙時沒有後顧之憂,促進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合理配置。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增多的社會保障項目,必然給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服務,而社會保障的服務性工作的增多,也會增加勞動者的就業機會。

市場經濟要求平衡社會供求關系,保持投資結構的合理化和保證投資收益。社會保障的支出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增長或下降的運行變化情況而增減的。在經濟發展強勁、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進行相應的縮減,社會保障基金的存儲規模必然會因此增大,從而減少社會需求的急劇膨脹;而當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相應地增多,給失去職業和生活困難的人們提供相應的購買能力,喚起社會的有效需求,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經濟復甦。可以說,社會保障具有調節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的蓄水池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經濟過熱或過冷的現象,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社會保障基金經過長期的積累,會形成龐大的資產,成為投資融資的一大財源。如果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比例,指導投資的方向,會促進社會保障基金向國家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投資,從而成為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同時,社會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資收入,也會使社會保障基金本身保值增值。

目前,國際社會對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即社會保障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對國家的一種負擔,而應該把它看作是為了在經濟中使工作能力、效率和動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個國家缺少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缺少產業工人的社會保險,那麼,這個國家構建任何一種市場經濟體制都是不可能的。這種認識,值得我們深思。

2、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社會公平的調節器

社會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客觀產生的一種需要。社會公平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主要是社會成員之間沒有過份懸殊的貧富差別,即所謂「不患貧患不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機制與競爭機制相聯系,必然形成社會成員之間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相差十分懸殊,強者成為富翁,弱者陷於困境。為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就需要運用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通過提供社會保障措施,通過對社會成員的收入進行必要的再分配調節方式,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適當轉移給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會成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緩和社會矛盾,以促進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

3、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網

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社會保障則是社會穩定的重要防線。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安全體系,它通過對沒有生活來源者、貧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勞動者在失去勞動能力或工作崗位後提供救助,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社會成員的不安全感,以維護社會穩定。因此,社會保障又被譽為「社會安全網」和「社會減震器」。

⑤ 舉例說明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司法考試基本上就沒有考過這個內容。如果是找勞動法的題還是比較多的。你可以到灋律@教育網的在線模擬考場找一下這個科目的題。

⑥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聯系和區別

簡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
答:聯系 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
3 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首先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會保障法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區別 1調整對象: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2法律部門:在中央,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級政府都設有處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行政機關或具體工作部門。
3關系的主體: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4立法目的:勞動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協調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社會全體成員在遭受各種意外和風險時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安全。
5解決程序:社會保障法引發的勞動爭議,由於具有某些私法關系的特點,主要適用民事程序來解決;勞動法爭議引發的爭議,由於具有較強的公法性,應主要採用行政訴訟程序。

⑦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課程講什麼內容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是法學學科重要的部門法。本課程內容分為勞動法和社會保版障法兩大部分權。勞動法部分主要講解勞動法的基本知識和原則,勞動者在就業中、用人單位在招工中應當遵守的法律規定,勞動合同在訂立中應當注意的法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方式,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合同的法律責任。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工資的內容、工資支付中引發勞動爭議的問題,事故的預防和責任及處理方式。職業病的責任承擔女工的「四期」保護及其相關待遇。勞動爭議處理的一般程序,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勞動爭議處理中應當注意的事項。社會保障法部分主要講解學習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和意義,了解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的內容,重點講解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法律制度。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全面准確地掌握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能夠勝任司法實踐和用人單位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事務。

⑧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講的是什麼

勞動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緊密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和福利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和運用范圍①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特定的勞動關系及與特定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特定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關系的特定部分。這種特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限於雇員與僱主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二是這種勞動只限於基於勞動合同義務所為的職業性的有償勞動。

.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

勞動行政管理關系。如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因安置就業、組織培訓、招收、調配等問題而發生的關系。

執行勞動保險方面的關系。國家勞動保障管理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執行勞動保險法規而發生的關系。

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關系。有關的國家機關和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調解、仲裁和審理勞動爭議而發生的關系。

監督勞動法律執行方面的關系。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監督、檢查勞動法律的貫徹執行而發生的關系。

工會組織、工會會員與國家機關或與僱主之間由於開展工會活動以及代表會員為維護會員利益開展斗爭而發生的關系。

綜上所述,勞動法是調整特定勞動關系以及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②勞動法的運用范圍。

勞動法運用范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本法執行。

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和主要內容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為:以國家保險為主體的公共保險領域中的社會關系,即公共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僱主補充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和個人儲蓄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

社會保障法包括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和社會福利法三部分。社會救助法是調整社會救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救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救助費用、義務和服務項目的實施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福利法是調整社會福利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福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福利費用的提供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及管理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社會保險法是調整以國家公共保險為主體的多支柱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法律關系主體涉及不同類型的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受益人。

⑨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有什麼區別

社會保障法和勞動法的關系: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⑩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介紹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有關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以及《失業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等。

熱點內容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 發布:2025-01-16 03:59:08 瀏覽:624
民法典生態破壞責任 發布:2025-01-16 03:40:05 瀏覽:460
基層黨員組織條例 發布:2025-01-16 03:40:04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