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講解教程

合同法講解教程

發布時間: 2022-12-06 11:37:40

① 合同的八大要素

在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的社會,人們運用到合同的場合不斷增多,它也是減少和防止發生爭議的重要措施。那麼大家知道合法的合同書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合同的八大要素,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合同的八大要素1

合同的八大要素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越來越多的地接觸到合同。一份合同,到底要包括哪些內容。由於合同的種類繁多,作用也不盡相同,所以內容差異很大,但基本的要素可以分為以下這些:

一、當事人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名稱),住所,聯系方法等等

二、標的:合同為何而立,標的就是關鍵。

三、價款:為實現標的交易而需要支付的價款,包括付款方式、條件、定金等等。

四、履行因素:包括期限、地點、方式等等。

五、違約責任:違約金、定金、賠償金、免責等等內容都包括在此。六、解決爭議的方式:明確仲裁還是訴訟。如果選擇仲裁的,條款應符合仲裁法的規定。

七、合同生效條款:生效或者失效的條件以及無效的免責等等。

八、附件:記載本合同的附件種類、數量、效力等。包括了上述內容後,合同的基本內容已經確定。對雙方的合同履行起到了指引的作用。當然,專門的合同還需要更加明確的專業內容來補充。

合同的八大要素2

合同法》中規定:合同的基本要素包括: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我們來有針對性的具體講解一下: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合同的主體審核:

1、合同當事人情況:首先,合同當事人必須具有合格主體資格。雖然現行《合同法》對合同當事人並沒有特別限制(已經包括了自然人),但並不是說沒有合格主體的問題。一方面涉及到專營、專控的業務必須由專業公司經營或經特別批准後經營,另一方面一些工作要求必須具有相應的資質等級的公司或人員才能完成。

首先,合同當事人的資質、履約能力能否適合合同內容,符合法律的強制性或指導性的規范,是審查合同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標准。主體不合格的合同是無效合同。因此存在巨大的風險。其次,合同如果是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合同當事人授權的經辦人或代理人代為簽訂的,在審查合同主體是否合格的同時,還應注意審查合同簽訂人是否取得委託人的委託證明,並根據授權范圍以委託人的名義簽訂。在一些單位委託本單位業務人員或聘請外單位人員簽訂經濟合同但未給予正式的、完備的授權委託書的情況下,對合同簽訂人的代理資格和代理許可權,應作具體分析:

1)合同簽訂人用委託單位加蓋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用委託單位的合同專用章簽訂合同的,應視為委託單位授予合同簽訂人代理權。這種情況下所簽訂的合同應確認為有效。2)合同簽訂人持有委託單位出具的訂立合同或者聯系業務的介紹信簽訂合同的,視為委託單位授予合同簽訂人代理權。這種情況下所簽訂的合同應確認為有效。3)合同簽訂人未持有委託單位的任何委託證明文件所簽訂的合同,如果委託單位未予蓋章,這種情況下所簽訂的合同無效。但是如果委託單位已經開始履行,應視為委託單位對合同簽訂人的代理權已經予以追認,因此,所簽訂的經濟合同有效。

(二)標的:標的違法是指合同的標的物為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所禁止流通,或限制流通的專賣、專控物質不是由專業公司或經專門部門批准後經營。比如毒品是禁止流通的;再比如煙草製品必須由煙草專賣企業經營。違反這一規定,不僅所簽訂的合同無效,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中第十條有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涉及知識產權的標的物,應注意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合同標的違法,必然導致整個合同無效。這顯然非常重要。

(三)數量,質量,價款或報酬,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合同的這四項交易性條款非常重要。除了要符合經濟性,保證實現企業目的外。還要注意其內容是否有違法及風險所在。如質量標准要遵守國家有關產品質量的法規規定。如果有國家規定的指令性或指導性價格的,價格條款應予遵守。對於買賣合同,合同的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應特別加予注意。合同法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所謂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是指不動產所有權自登記之日起轉移,部分動產如船舶和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也應進行登記的。在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自買受人交清最後一筆款項時轉移給買受人。雖然之前出賣人早已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標的物的風險並不是隨所有權轉移而轉移,而是按照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的控制原則承擔。此外注意,貨款的結算方式必需符合財務制度的規定。

掌握好合同交易性條款中的相關法律規定,對於避免違法違規帶來的制度風險很重要。而合同的救濟性條款是為了保證合同的交易安全,主要針對合同違約的信用風險的條款。《合同法》第十二條,合同一般應有的條款後兩項,就是救濟性條款。

(四)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約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違約責任制度在合同法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英美法系國家的合同法站在「保護」的角度,將這種制度稱為「違約救濟」。我國現行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也就是說只要存在違約事實就應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的賠償,《合同法》第113條採用了合理預見規則。第113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在違約責任的各種形式中,最常見的是損害賠償。實踐中如何確定損失數額,尤其是如何界定間接損失,這是一個很復雜也很有趣的問題。按照一般邏輯推理,在兩個事物之間找因果關系,並不困難。但只要有因果關系的損失,違約方就應當賠償的話,實踐中就可能發生損失無限擴大的情況。為此,創立了「合理預見規則」,即違約方在訂約時已經或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將會發生的損失,才是他應當賠償的損失。《合同法》第119條還規定了防止損失擴大規則。第119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對於合同雙方自行約定的違約金,合同法也確立了適當性的原則。這些規定都有利於限制違約風險的無限擴大。

(五)解決爭議的方法:《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解決合同爭議,及根據仲裁協議或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企業應根據法律規定選擇既有利於解決爭議又能保護自身利益的爭議解決方法。並應特別注意訴訟的時效及中止和中斷的規定。

合同的八大要素3

現實中,不乏講述了合同審查中應注意的幾個要素和審查合同時候的一些小技巧的文章,我想審合同是每個民商事領域的執業律師都有過的經歷,它是一門很基本的職業技能,似乎但凡有點法律功底的人都可以幫人審個合同什麼的,因此在初入律師行業的時候,「師父」讓實習律師幹得最多的事情除了「跑腿」就是審合同了。起初覺得那是一門很簡單的工作,後來隨著自己執業經歷的增長,包括自己也要帶助理同時也會交辦給他們一些修改合同的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審合同遠沒有我們當初想像的那麼簡單。那麼今天我結合自己的一些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來談談實踐中我自身審查合同時的一些關注點以及如何去把握那幾個關鍵要素。

了解合同主體的交易背景以及交易目的

這一點在審查合同的過程中是最重要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是因為合同的交易背景和交易目的是律師在起草或審查合同時的一桿標尺,就跟設計師在裁剪一件晚禮服的時候除了要知道穿這個晚禮服的人的基本信息,還要知道這個人是用在什麼場合穿的,以及他(她)參與這個場合的用意何在,否則晚禮服做得再漂亮也不一定適用。而這一點又最容易被忽略是因為我們審查合同的律師可能都沒有經歷整個談判過程,而客戶又沒有主動告知(大多

數情況是客戶也不清楚律師需要的`信息),而真正審合同的律師估計也就只問了一句「我們是代表甲方還是乙方?」然後便自顧自的拋頭顱灑熱血的工作起來。這種情況下合同改好了,簽約的人卻未必順利,也未必適用。

合同的交易背景和交易目的在審查合同時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實踐中應如何去了解去把握卻是一個現實難題,結合自身經歷可以從以下幾個點出發:

1、對於一般的常規性的合同,如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等,一般來說這類交易律師極少數加入委託人的商事交談過程,且委託人往往又是顧問單位的,律師(包括實習律師)可以向委託人的合同專員或其它相關工作人員詢問並通過自身查詢了解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對於長期的合作對象了解以往的交易流程以及簽約的合同的文檔;原有的交易流程已經形成雙方的一種交易習慣或交易默契,在合法且不影響實際交易的情況下,我們設計的合同條款應當充分尊重原有的交易習慣,如運輸模式、交貨方式、付款流程、合同生效條款等。如原本的書面合同和交易習慣有欠缺之處應盡量的彌補並完善,如是先票後款還是先款後票,開具發票的類型,貨物的簽收地點、簽收人、驗貨方式等。

(2)對於初次合作對象一定要查詢其公司注冊情況,這個工作並不難,可直接通過網路實施。不管是公司或者個體工商戶,其注冊信息均會在信用網上進行登記,對於交易對象的身份和基本情況可以通過網路進行核實。

(3)不論是初次合作還是長期合作對象都應當了解其當前的徵信情況。這里的徵信情況主要指交易對方的涉訴情況、被執行情況、招投標情況以及根據其行業特性可以查詢到的其它情況。市場瞬息萬變,企業生存環境險象環生,於是我已經養成一種工作習慣,就是當初次接觸一個公司的時候,便會情不自禁的點開企業信用網、裁判文書網、被執行人信息查詢以及成都法院網(如果該企業屬於成都地區的)通過這些網站對這個公司做初步了解。

2、對於非常規性的往往又涉及大宗交易的合同在修改之前最好是有參與整個交易的過程,例如企業收購。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參與盡職調查、沒有參與交易談判的律師來修改或起草一個《企業並購合同》將如何下手。若是被收購一方律師代表,在修改這類合同時也是要參與交易談判的過程,否則很難做出實質有效的修改。

3、對於一方非常強勢(例如:銀行、國企、政府部分等)幾乎只能按照對方原有的合同模版來進行簽約的時候,如果你的委託人還是讓你幫他修改一下,其實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修改合同而是想知道這裡面存在的潛在風險。了解合同的類型和基本結構,拒絕無效條款

這一點是很基礎的專業功課,其實我們的整個《合同法》就是一個合同。當拿到一個合同的時候,首先是看合同的八大要素是否齊備,即對應《合同法》第十二條,看合同的八大基礎條款;然後再對應《合同法》分則或其他法律規定來看自己的合同屬於哪一類合同,法律對於不同類型的合同有特不同的法律規定,這是作為交易一方應當設計並遵守的原則,不要試圖為了迎合當事人的需求去設計無效條款,這樣只會讓自己顯得不專業。例如我們站在公司的角度修改勞動合同的時候,有公司試圖在合同條款中約定經雙方協商一致無需為乙方(勞動者)購買社保的條款,這樣的條款應明確告之當事人這是無效約定,建議刪除或修改。

對於這一點可能很多律師會有不同的意見,覺得即便是無效條款但又不影響其它條款的效力,並且還可以嚇唬一下對方同時取悅己方委託人何樂而不為之?我不能同意這種觀點,理由如下:

1、我們的對手不從不需要嚇唬,交易應體現誠實信用原則,這是合作關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甚者嚇唬不成反被對方拿來大作文章,將委託人置於尷尬境地。

2、取悅委託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給出最專業的意見,讓人心悅誠服,而非掩耳盜鈴。

3、律師的專業形象以及與委託人的信任關系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小事情一旦走偏形成習慣或偏見後,往往難以糾正。

4、在法律上不能實現的無效條款,首先給當事人一種不理性的預期,同時可能會成為律師的一個巨大隱患。律師最大的風險就是執業風險,這些年來當事人找律師索賠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執業過程中我們最應當防範的是己方當事人,這種防範體現在我們嚴謹的言語和法律文書之中。

時刻把握合同條款的終極風險是敗訴風險

② 保險合同條款如何看懂

當大家買保險時,保險的所有理賠條款都在合同內。保險合同條款就像一本「天書」,大家在在看的時候真的無從下手。那麼怎麼樣才能看懂保險合同條款,掌握保險合同內的關鍵信息,防止被代理人誤導?奶爸用四點,告訴大家保險合同條款怎麼看:

一、保險合同藏在哪?投保之前哪裡看?

保險合同一般分為兩種形式:電子合同、紙質合同

1、電子合同

指的是在線上投保成功後,保險公司會發送單號要您去官網下載電子合同,或者說直接發送到您的預留郵箱。

2、紙質合同

大家在線下投保成功後,保險合同由保險代理人轉交到客戶的手中。保險合同中通常會把健康問卷裝訂一起,方便用戶存檔。

投保前的合同條款雖然不是投保成功後正式的合同,但裡面的規定條款基本與正式合同一致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相關規定,電子保單與紙質合同都屬於書面形式簽訂的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關於如實告知的法律責任,《保險法》第十六條也有明確的規定。如實告知是投保人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律義務。

投保人需要對保險人問及的,投保時「應該知道」的重要事實,並且進行如實告知,否則可能會影響保單合同的效力。

簡單點說,就是如果投保人沒有如實告知,遇到出險事故,保險公司可以不賠。

四、保險合同如何管理

買了保險,就一定會有保險合同。

如果你是線下投保,一般會拿到紙質合同。如果你是線上購買,則拿到電子合同。上述我們提到,其實電子保單與紙質保單法律效力是一樣的。

所以拿到電子合同和紙質合同都沒有關系,重點是要做好保險合同管理。奶爸建議,最好專門做一份保障清單,將所有保單的重要信息整理好,以便日後查看。

總結

買保險本質上就是買一份合同,所有疾病規范以及理賠問題都按保險合同條例來執行。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在研究保險合同條例上,為了避免買錯保險花費了冤枉錢。

現在互聯網發展迅速,保險信息的透明,以及各種投保技巧,保險小知識可以在互聯網上看到,對於保險小白來說是非常方便的!

奶爸保官網對於不同險種、不同產品,奶爸也正做著產品測評,想要為家庭、為自己配置適合的、劃算的保險產品,可以繼續關注奶爸保(ID全平台通用)

③ 什麼是合同關系得同一性

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的立論依據《合同法》頒布後,合同法理論上一直堅持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區分為兩種不同的制度。筆者提出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理論,勢必面臨著對一些觀念的挑戰。(一)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基本相同現有通說理論認為,合同生效的條件與合同成立的條件是不同的,具備了成立要件,合同將宣告成立,但已經成立的合同必須符合一定的生效要件,才能產生法律拘束力。合同生效要件是判斷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標准,具體包括有: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合同具備法律所要求的形式。(註:王利明、 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196頁。)筆者不完全同意上述觀點,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條件雖有不同,但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現就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分述如下。1.合同成立的構成要件,我國合同法並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外國合同法有規定合同成立構成要件的情形,比如《法國民法典》第1108條規定:「契約有效成立應具備四項根本條件:負擔債務的當事人的同意;其訂立契約的能力;構成權利義務客體的確定標的;債的合法原因。」從我國《合同法》第8條關於「依法成立的合同, 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定來看,這里的「依法」是對「成立」的限定詞,表明合同成立應當有其法定的構成要件。從《合同法》的篇章結構上來看,合同成立是該法第2章「合同的訂立」中所規定的內容。 合同訂立的結果便是合同成立,即合同的訂立是達成協議的過程,反映的是「線」;合同成立是達成協議的結果,反映的是「點」。(註:孔祥俊:《合同法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頁。)因而,該章關於合同訂立的規定,包括合同主體的資格、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內容、合同的訂立過程等內容,也應當適用於合同成立。概括地說,合同成立的要件一般包括:(1)合同的主體須有雙方或多方當事人;(2)合同的內容須具備合同的必要條款;(3)合同的訂立程序須經過要約、 承諾兩個階段。2.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我國合同法也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從邏輯關繫上來看,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只有合同成立以後,才能進一步談合同生效的問題。因而,合同成立的構成要件,當然也應當是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除此之外,從《合同法》第44條至第46條規定的內容來看,合同生效的要件還應當包括是否履行批准、登記等手續,以及約定的生效條件是否成就、期限是否界至。由此可見,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條件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這還涉及到對下面兩個問題的新認識。(二)合同生效和合同有效存在著區別現有通說理論並沒有注意合同生效與有效的區別,並常將二者混同使用,甚至還有觀點認為《合同法》第44條規定的「生效」不如稱為「有效」更為確切。(註:孔祥俊:《合同法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頁。)筆者認為, 合同「生效」是指合同產生法律約束力,側重於合同效力的時間方面的問題;而合同「有效」則是指具有法律效力,側重於合同效力的定性方面的問題,二者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三)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合同法》第44條至第46條規定的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區別,根據是否依當事人的意志決定,可以分為兩類情形:一類是合同依法成立時即生效,以及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約定附生效條件、附生效期限,在條件成就、期限屆至時合同生效。在這類情形下,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都主要是涉及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另一類是合同成立後,還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這類情形下,合同的成立體現了當事人的意志,合同生效還體現了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有關國家管理機關的意志。但不能因體現國家管理機關的意志,就認為是一種法律上的評價。不管是當事人進行要約、承諾行為,還是國家管理機關進行批准、登記行為,它們都必須依法進行,也都無權對合同是否依法成立和生效進行法律上的評判,而只有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才有權確認合同的效力,對合同是否依法成立和生效進行確認。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合同成立和生效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合同是否依法成立和生效,才是審判機關和仲裁機關對合同的法律評判。《合同法》第44條既然用了「生效」而沒有用「有效」這個概念,正是因為批准、登記機關確實無權就合同是否有效進行確認。三、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的表現合同的效力,又稱合同的法律效力,它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乃至第三人產生的法律後果,或者說是法律拘束力。(註:陳曉君:《合同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頁。)依法成立和生效的合同,其效力同一性表現在多方面,以下主要談兩點。(一)依法成立和生效的合同,對當事人都具有法律約束力1.關於合同成立的效力。《合同法》第8 條明確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根據該條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其法律約束力表現在:一是「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二是「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合同法》關於合同成立效力的規定與我國其他有關立法和國外有關合同的立法是一致的。2.關於合同生效的效力。既然合同成立的效力表現為「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而合同生效是針對已經成立的合同而言的,故其效力就更是如此。這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看來,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都表現為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二者的效力在實質上應當是一致的。有觀點在解釋《合同法》第8條關於依法成立的合同的效力時, 就認為「合同依法成立生效以後,對當事人就具有了法律約束力。」(註: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頁)很顯然,這種表述就沒有嚴格區分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現有通說理論認為,合同成立不一定產生法律約束力,合同生效才使當事人之間成立的合同具有了法律約束力。 (註:龍翼飛:《新編合同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頁)筆者對此觀點持否定態度,因為這和《合同法》第8條關於「依法成立的合同, 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定是格格不入的。(二)當事人違反依法成立和生效的合同,都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第107 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該條對違約責任的規定,沒有明確指出是針對依法成立或者是生效的合同。對於違反依法生效的合同,當事人當然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這是勿庸置疑的;對於違反依法成立而未生效的合同,當事人是否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理論上認識是不統一的。如上所述,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不管該合同是否生效。但這種法律約束力體現在法律責任形式上,是締約過失責任還是違約責任,理論上是有不同認識的。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一種責任。按照前述關於合同依法成立後未生效前當事人有權不履行合同義務的觀點,以此進行推論,因當事人有權不履行合同,故而就不存在違約責任。那麼,此時當事人的責任就應當是一種締約過失責任了。另有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是區分合同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的根本標志。合同的成立意味著合同關系的存在。在合同成立以前,因合同關系不存在,則一方的過失而造成另一方信賴利益的損失屬於締約過失責任而不屬於合同責任范圍,只有在合同成立以後,一方違反合同義務才構成對合同義務的違反並應負合同上的責任。」(註: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135頁。)筆者同意後一種觀點,這也是基於依法成立而未生效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觀點而得出的結論。比如,在不動產所有人一物多買的情形下,多個買主中誰辦理了轉讓登記,誰就取得了所有權,但出賣人要對其他買主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是締約過失責任。(註:孫禮海:《合同法實用釋解》,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頁。)四、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與司法立法改革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審判機關對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常遵循一套較為固定的模式。首先是要確認合同的效力,即當事人之間所簽訂的合同是有效還是無效;然後才是對糾紛進行處理,如果是有效合同,就讓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是無效合同,則讓當事人承擔無效合同的責任。由此看來,對合同效力的確認,是審判機關處理任何一個合同糾紛案件的必經程序。但這種固有的審判模式,會禁錮審判人員的思路,使其為一些案件的處理所困擾。研究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改革現有的合同糾紛審判模式,可以為走出困境找到出路。因為「依法成立的合同」,也同樣「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受法律保護」,而不一定要具備生效要件。因此,審判人員不一定都要從合同生效制度來考慮而確認合同是否有效,也可以從合同成立制度來考慮而確認合同是否依法成立,採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對於依法成立而僅僅是缺乏登記等生效要件的合同,審判機關可以認定該合同依法成立,同時判令當事人履行登記即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等義務。這樣,既促進了商品交易,體現了合同自由原則,又符合合同法關於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相關規定。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對合同糾紛審判的影響, 早在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就有所體現。關於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在立法改革上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有觀點認為應將「依法成立的合同」理解為:「既具備成立要件也具備生效要件的合同,而不應狹義理解為當事人所成立的合同。」(註: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69頁。)這實際上體現了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同一化的觀念。這里所謂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的同一化,就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即生效,在立法上不再區分合同成立與生效,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同歸為一。《合同法》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予以區別規定,雖然解決了過去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合同法既然規定了依法成立的合同就具有法律約束力,那麼再規定合同成立後條件成就、期限界至時生效,以及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就似乎顯得多此一舉,導致立法上的重復與浪費,甚至前後矛盾。首先,對於附生效條件、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而言,合同依法成立後就具有了法律約束力,也就應當產生法律效力。至於條件是否成就、期限是否屆至,這是有關合同的履行問題,而不是合同的效力問題,都不影響合同對當事人的法律約束力。其次,對於須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合同而言,合同依法成立後就具有了法律約束力,也就應當產生法律效力。至於是否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這是有關行政法、物權法等法律部門的調整范圍,而並非合同法的調整范圍。因為合同在本質上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第2條),這也體現了當事人的合同自由原則; 而《合同法》關於「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規定,卻體現了國家對合同關系的干預。這樣,在同一部法律中既有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的規定,又有調整不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的規定,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混雜在一起,導致法律部門分工的混亂。另外,對於依法成立而未生效的合同而言,適用《合同法》第8條的規定,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而適用第44條的規定,則未產生法律效力,這從邏輯上講是不嚴密的,甚至可以說是前後矛盾的。現行合同法關於合同生效制度的規定,完全可以由其他法律部門來予以調整和解決。《合同法》第123條的規定, 為從立法上進行改革留有了一定的空間,即「其他法律對合同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比如,我國物權法出台後,不動產買賣合同的登記將作為物權變更生效的條件,而不應再作為合同生效的條件。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分工更加具體和科學,今後區分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將不再具有任何意義,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也將逐步趨向同一。五、結語現行合同法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分別規定在該法第2 章「合同的訂立」和第3章「合同的效力」之中, 寓意著合同成立屬於合同的訂立範疇,解決的是合同是否存在的問題;合同生效屬於合同的效力范疇,解決的是已經存在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問題。但如前文所述,合同成立固然是一種事實判斷,解決的是合同是否存在的問題;而合同生效與合同成立相比,其構成條件並無實質性差別,只是是否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以及約定的生效條件、期限是否成就、界至,這些條件也是一種事實上的判斷而並非法律上的判斷,只不過此種事實判斷與彼種事實判斷相比,其事實內容不同罷了。與合同成立、生效不同的是合同的有效,它才是對合同效力的一種法律上的判斷。合同成立不僅僅只是解決合同是否存在的問題,因其具有法定的構成要件,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受法律保護,審判機關審理已成立而未生效的合同糾紛,仍可確認合同是否有效成立。合同生效也沒有解決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問題,審判機關審理已成立且生效的合同糾紛,仍需確認合同是否有效。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具有同一性,合同成立制度已經能夠涵蓋合同生效制度的內容。在許多英美學者的著述中,合同成立指合同的「有效成立」,因而把影響合同效力的各種因素也包括在合同成立的范圍內。(註:王軍:《美國合同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頁。)《法國民法典》第1108條規定的也是合同「有效成立」的條件。我國合同法也有必要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同一化。

④ 合同法講解的詳細書籍

1、如果你是要進行司考的,建議用鍾秀勇或李仁玉行等人的書籍。
2、如果不是進行司考的,那建議看王利明教授的書籍

⑤ 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續簽步驟有哪些

法律分析: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續簽步驟:首先用人單位評估是否需要續簽,其次徵求勞動者的意見,最後雙方同意續簽均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十條 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 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⑥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哪些情形下合同無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版脅迫的手段訂立權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我國於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6)合同法講解教程擴展閱讀

合同法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⑦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條與物權法第106條之間的適用關系

閣下所提的問題說得細致了,完全可以做一篇很有水平的論文。
合同法第51條和物權法第106條在法律適用層面的關系,二者的關聯在於無權處分,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合同效力問題,而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物權變動的問題。盡管如此,二者也不是沒有關聯,其間的關聯發生在善意取得場合是否要求合同有效。對此學學者之間存在較大爭議。
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堅持認為善意取得場合應當具備合同有效這一要件,當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第111條也曾經規定要求轉讓合同有效這一要件。
比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
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後來將這一要件刪去了,其中的一個理由即是,這一規定和合同法第51條相矛盾,將會製造碰撞式法律漏洞。
所以從維護合同法第51條的出發點來看,刪去這一要件是正確的。但是從法律優劣、比較法視野來看,這一立法並非無可挑剔。而問題的根源均源自合同法第51條。
韓世遠教授、王軼為代表的學者即倡導,可以採取物權法第15條的做法,區分合同效力和物權變動,合同效力本身不受無權處分的影響,除非存在法定無效、可撤銷的情形。但是這樣的做法勢必造成合同法第51條成為具文。
綜上所述,在不修改合同法第51條的背景下並且不修改對合同法第51條的解釋(合同效力待定而非物權合同效力待定)的情況下,將轉讓合同有效剔除出第106條是符合法學方法論的。也就是說不要求轉讓合同有效,物權法第106條的善意是指「對出讓人沒有處分權不知情」,對於是否需要區分不動產和動產採納不同的善意標准(吸收德國法的做法,對動產還需附加無重大過失的主觀要件),學者之間存在爭議,從物權法第106條文義來看,確實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所以崔建遠教授認為,對於動產、不動產適用統一的善意標準是指「不知情且無重大過失」。但是程嘯、朱廣新等認為應當區分動產不動產分別採取善意取得和公信力制度。
代表性著述可參考崔建遠著:物權法(第二版);王利明、尹飛、程嘯著:中國物權法教程;王洪亮:登記公信力的相對化(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程嘯:動產善意取得和不動產公信力制度。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