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保險合同法詳論
㈠ 羅馬契約與中國合同法之比較
與《羅馬法與中國古代契約法》一文作者商榷(正文)
徐忠明 [法律科學]
學界通說認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西方法律文化的接觸、碰撞,乃至吸收、融匯,始於晚清變法修律。最近,胡留元、馮卓慧兩位教授發表《羅馬法與中國古代契約法》(以下簡稱胡馮文)一文〔1 〕,從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視域研究,另創新說,認為中國在漢(東漢)唐時期已經吸收、融匯了羅馬法律文化的有益成份。對此,筆者不敢苟同,提出如下商榷意見,求教於胡留元、馮卓慧兩位教授。
一
胡馮文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商品經濟發展高峰時期,如周、漢、唐、宋、明等朝代,中國的對外商業貿易交流范圍均愈來愈擴大,而通過外事商業往來,在法制建設中自然吸收、融匯了外民族、外國家的法律文化。」(著重號系筆者所加,下同)特別是,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與羅馬兩國之間有著頻繁的、長期的貿易活動,因此,「中國法律文化必然接受、吸收、融匯羅馬法的有益成分,自然,中國民法也從羅馬法中汲到營養,發展自己」。又說:「這種融合,最突出的表現,則在中國古代契約法中。」進而又說:「東漢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古代契約概念開始有了變化」;「南北朝至唐代,契約概念發生了質的變化。」細繹胡馮文的論證邏輯和方法,我們可以發現:首先,由於中國與羅馬帝國之間隨著絲綢貿易的發展,契約法作為一種連結貿易的紐帶有了接觸的可能;其次,由於羅馬契約法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再次,恰好在中國與羅馬帝國之間絲綢貿易頻繁展開之後,中國古代契約法概念、內容及種類出現了若干與羅馬契約法相似的因素;最後,結論也就是中國古代契約法必然吸收、融匯了羅馬契約法的有益成果。但是,筆者認為,這其間有些問題值得深思,有待證實。
(一)我們先從中國對羅馬帝國的認識水平來考察。雖然隨著兩國之間絲綢貿易的迅速發展,對於相互間的認識與了解也不斷加深。從中文史料看,以《後漢書》對於羅馬帝國的記載比較全面,由於文字太長,茲不俱引〔2〕。但是,從現存所有漢唐時代中國的文獻資料看, 沒有任何有關羅馬法律,尤其是契約法的蛛絲馬跡的記載。例如,《後漢書》有關文字對於羅馬帝國的方方面面均有扼要記載,包括政治體制;但是,對於世所矚目的羅馬私法制度,並無隻字述及。這在一定程度上告訴我們,可能當時中國對於羅馬法制並無深刻的印象;即使當時從事對羅馬進行絲綢貿易的官私中國商人對於羅馬法有所了解、接觸,但也沒有引起統治階層的注意,以致在現存史乘中茫無痕跡。
(二)我們再從中國對羅馬帝國的貿易關系來考察。筆者認為,在這里簡要地討論一下中國與羅馬帝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是很有必要的。這是因為:首先,中國不僅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產絲國家,早在公元前5000年我國就有蠶絲的生產〔3〕;而且也被認為是在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引入養蠶技術以前世界上唯一的產絲國家〔4〕。其次, 西方各國對於中國的認識也主要是從絲綢開始的,現在有稱中國為「支那」者,實源於絲綢〔5〕;賽里斯(Seres,絲)「即古羅馬語對於中國人之稱呼也」〔6〕。再次,在中國與羅馬帝國的貿易中, 絲綢雖然不是唯一的物品,但也是最為重要的物品,以致英國學者赫德遜認為:「對羅馬來說,絲綢貿易和對中國的貿易實際是一回事,……絲綢至少佔中國對羅馬出口的90%。」〔7〕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為了回應胡馮文的立論前提,筆者僅擇有關問題稍擬討論,以期探明:在中國與羅馬帝國之間進行的絲綢貿易,究竟在多大程度中能導致中國古代契約法制吸收、融匯羅馬契約法制?其中有無必然性?
(1)漢武帝時代絲綢之路的開通, 一般以張騫「鑿空」(公元前138年)為標志,盡管中國與羅馬之間的絲綢貿易有極大的增長,但是,兩國的絲綢貿易基本上是間接進行的。這點,胡馮文也承認:「中國的商品甚至輾轉運輸到大秦,即羅馬帝國。」楊共樂先生說得更為明白:「盡管有了絲綢之路,但在公元1 世紀以前羅馬帝國和中國漢朝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商業往來。羅馬商人未能經由陸路直接去中國,中國人也未能取道陸路直接到羅馬。他們之間的商業往來全靠各種中間人,尤其是靠帕提亞(即今日伊朗)的中間人。」〔8〕這其間, 中國絲綢輾轉輸入的主要也是羅馬帝國的東方行省,如埃及與敘利亞。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羅馬』商人多半是希臘人和敘利亞人。」〔9 〕如所周知,埃及(公元前30年)和敘利亞(公元前64年)雖屬羅馬行省,但是,其在社會政治、經濟、風俗諸方面並沒有受太多的羅馬文化影響〔10〕。因此,其對中國進行絲綢貿易時是否全然依照羅馬契約法准則,是一個未知因素〔11〕。另外,根據《後漢書·西域傳》的記載,羅馬帝國商人首次直接進入中國,是在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文雲:「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12〕其中「蒙奇」、「兜勒」究系何國人氏,學者多有爭議。據林梅村先生的考證,是馬其頓(Macedonia,蒙奇)與推羅(Tyre, 兜勒)均是羅馬帝國的東方行省。其後,見諸中國史載的也有數則〔13〕,其中有些所謂「使節」,學者一般認為是一些商人,為謀取私利假冒的〔14〕。然則,絲綢貿易仍是比較間接的。對此,赫德遜先生認為,從公元200—600年當中的大部分時間,盡管中國政治上處於分裂和混亂局面,但是,絲綢貿易還是繼續進行。同時又指出:在北方,這種貿易似乎主要是由粟特商隊進行的〔15〕;在南方,則由於中原板盪,社會動亂,絲綢貿易反而有所擴大,但是,這種貿易又是由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等航海民族維持的〔16〕。在此情況下,中國漢唐時期如何吸收、融匯羅馬契約法律,便產生諸多疑問。
(2)沈福偉先生指出「中國絲綢最大的主顧是羅馬帝國」〔17〕。在羅馬共和國末期,凱撒因為穿著綢袍出現在劇場,當時還被認為是奢侈已極。但是,從此以後,羅馬男女貴族都爭穿絲綢衣服,甚至「連搬運夫和公差都不例外」〔18〕。
對此,我們必須指出以下兩點:其一,「中國絲織品向西方輸出,大約通過三種渠道,即中國政府向西方少數民族的贈賜,中國政府與少數民族以物易物的交換,以及奔走在絲綢之路上的商人的活動」〔19〕。武伯綸先生又說:「除了大宗賞賜外,中原政府與邊境少數民族政府之間的交換,也為數不少。」〔20〕其中輸入西方少數民族的絲綢,有些也被輾轉銷往羅馬帝國。這樣,從中國直接通過貿易輸出的絲綢也就比想像中的要少得多。其二,誠如學者已經指出:「中國的絲絹大都由外國商人運出,並非都由中國人輸出。」〔21〕這樣,奔波於南北絲綢之路的外民族、外國的商人,一旦進入我國境內,那麼,他們就必須遵守中國的有關法律規定。在漢代,對外貿易實際採取兩種方式:一是政府官辦,稱為使節;二是民間私營,必須經政府許可〔22〕。關於外民族、外國的商人所應遵守的法律的具體規定,史書有缺,無法詳論;但是,從漢代司法實踐的個案看,則採用屬地主義原則,也即外國商人必須遵循中國法律〔23〕。由此也可以推測,外民族、外國的商人在我國境內與中國臣民貿易時,自當適用中國法律。及至唐代,中國政府關於對外貿易的法律控制尤嚴〔24〕。另外,有關對外貿易的限制及其管理體制,唐代法律也多有規定,學者對此也有所討論〔25〕。這里,我們再摘引兩條唐代有關涉外法律關系的適用原則。《唐律疏議·名例》「化外人相犯」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律論。」這是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相結合的原則。然而,如從外國商人與中國政府、商人貿易角度觀察,應該是適用中國法律的。《唐律》的另一條規定透現了其中的某些消息。《唐律疏議·衛禁》「越度緣邊關塞」疏議規定:「其化外人越度入境,與化內人交易,得罪並與化內人越度、交易同,仍奏聽敕。」據此,外民族、外國商人與中國進行貿易,顯然也必須遵守中國法律。所以,很難設想羅馬帝國商人能夠依據本國法律准則與中國政府及商人進行貿易;中國曾自覺地考究羅馬契約法制,並且加以吸收,以便改造中國法律。如果考慮到漢唐時代中國的國際聲望,也不致對自身的固有法制缺乏信心。如果從夷夏之辨,天朝中心的意識形態及儒家倫理的價值准則看,也難以吸收、融匯外國法制。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中國與羅馬帝國之間進行絲綢貿易的過程中,即使有可能接觸到羅馬法律文化,特別是契約法,也不一定就會吸收、融匯羅馬契約法。退一步說,即使可能吸收、融匯羅馬契約法,也只是一種可能的推測,而不一定就是胡馮文所講的「自然」、「必然」。另外,考慮到絲綢貿易本身的曲折性、中介性,那麼,這種可能也不會很大,而且更有待證實。也許有論者要問:胡馮文不是已經給出了若干例證了嗎?對此,筆者認為,這僅是一種附比,不是論證。
二
胡馮文關於中國古代契約法吸收、融匯羅馬契約法的基本看法是:東漢以前中國契約僅注意其制定的形式和考慮其在財產爭訟中的憑證作用。東漢以後,契約中出現了「合同」一詞。南北朝至唐代,契約概念發生了質的變化。契約簽訂時十分強調立約雙方意思一致,並且將此概念規定於國家法典之中。對此,我們必須稍加分疏。首先,胡馮文認為:「合同」蘊含著契約當事人意思一致的含義。這是對的。對此,張傳璽先生也說:「合同就是會合齊同之意。寫『同』或『合同』,既為合券製作了驗證的標記,又體現出了締約各方的意思表示。」〔26〕從第一種意義上講,「合同」實質上與西周所謂「質劑」、「傅別」和「約劑」一類的「判書」並無根本區別。因為「合同」可以把它理解為把「同」字合起來加以驗證的契約〔27〕;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判書」形式的契約不僅在中國古代有,在羅馬契約史上也曾經採取過這種形式。凱瑟先生指出:「現存羅馬契約文書的範例是作證,在形式上與中國漢代的文書極為相似。通常,它們也刻於木簡上,一式兩份,由當事人分掌。原文按第三人敘述的方式書寫。證人的姓名附於其後。發生爭訟時,所列證人被傳作證。」〔28〕顯然它們是各自獨立形成的〔29〕。從第二種意義上講,「合同」意味著締約各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應是古今中外契約行為之通例;大凡契約之所以成立,必得各方當事人的同意,只是在法律認識上有深淺、詳略、重輕之別。事實上,羅馬契約理論非常發達,中國則對之了無闡述,即使唐代以後亦然,原因在於兩種文化性格、政治、經濟結構的深刻差別。這種契約行為的合意性,也並非胡馮文所謂在東漢以後方才形成的。根據西周共王時代《五祀衛鼎》記載:五大臣聽了裘衛要求交換土地的要約後,「正乃訊歷曰:『汝guǎ@①田不?』歷乃許,曰:『余@②guǎ@①田五田』。」〔30〕這在西漢也不乏其例。如《史記·陸賈列傳》載:陸賈與五子就家產分析和贍養達成協議。又如王褒《僮約》載曰:當初楊惠丈夫買奴隸便了時,曾與便了就「但要守冢」達成一致意見。
其次,我們再來考察一下胡馮文中以為「合同」一詞出現例證的《建寧元年馬氏兄弟買山》。這里,東漢時人將「合同」稱為「bié@③』,本身就意味著當時人們對「合同」與「bié@③」並沒有作出具有實質意義的區分。那麼,「bié@③」是什麼意思呢?劉熙《釋名·釋書契》曰:「bié@③,別也。大書中央,中破別之也。」這與東漢鄭玄釋「傅別」相若。對於「bié@③」這種契約形式,國學大師王國維釋雲:「bié@③者,乃兩書同別之」;其形制為「táo@④瓦為之,狀如半tǒng@⑤,面有兩yuē@⑥,蓋象剖竹之形」。〔31〕可見,東漢出的「bié@③」,也是一種「判書」形式的「合同」。據此,筆者認為,東漢開始出現的「合同券」,與先秦以來的「判書」是一脈相承的;對此,不應遽然斷定是受了羅馬契約法的影響。另外,「合同契」的出現與書寫材料的變化也有很大關系〔32〕,也許這是一個比較根本的原因。所以,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契約法制時不必強與羅馬契約法制攀附。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胡馮文特別強調的從南北朝到唐代契約的「兩和立券」、「先和後券」及「和同」,也即強調雙方當事人意思一致的問題。第一,筆者認為,說「和」或「和同」或「兩和」是契約各立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這是沒有疑問的。張傳璽先生認為:「這樣的契約的意思表示也反映出其為合同契來。例如『唐天授元年(690 年)張文信租田契,曰:「兩和立契書,執契兩本,各執一半」(《敦煌資料》第一輯第454頁)。『兩和』與『兩合』同意, 在《唐律疏議》和《宋刑統》中,謂之『和同」。也就是『合同』。」〔33〕這,可以理解為「兩和」或「和同」契約是從中國古代契約法本身的理路發展而來,並非源於什麼羅馬契約法制。第二,所謂「和」是與「不和」或「強」相對而言;晉代著名律學家張斐注雲:「不和,謂之強。」〔34〕對於強制他人立地契的行為,早在秦漢時代就有禁律。例如,秦律規定:「百姓有責(債),勿敢擅強質,違者貲二甲。」〔35〕實際上,契約的合意,在中國古代婚姻契約中表現得更為明確。《禮記·昏義》說:「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如何「合」法?一則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則必須行婚姻「六禮」。其中雖有媒妁穿針引線,但是,訂立婚約的雙方當事人(父母)意思之一致,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這起碼也是西周以來的傳統。這與《唐律疏議·雜律》「諸買賣不和,而較固取者,……杖八十」並無本質不同,只是唐代較之前代更加自覺而已。況且唐代法律對於契約合意,也並無任何理論的探究;如此以與羅馬契約理論對合意的定義,則有不同。因此,胡馮文認定是在「羅馬法的影響下」實在是太過武斷了。
(二)關於中國古代契約種類內容方面的問題。胡馮文中還提到了漢唐契約法制在其他方面吸收、融匯了羅馬契約法。其一,認為「中國漢唐契約種類之增多,幾乎與羅馬法大致相同,這說明中國自絲綢之路開通之後,契約種類已與羅馬法制有了相互融合」。這種「論證」的方法,實在令人吃驚。因篇幅所限,這里暫不深論。其實,只要把中國古代漢唐時代契約種類的增多放在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內部稍加考察,便可以發現,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必然結果。其二,更為引人瞠目結舌的是,胡馮文認為:羅馬關於租賃契約的法律規定已全盤為中國漢唐以後的租賃契約所吸收,這種吸收已不僅是契約的內容的吸收,包括法律名詞的吸收,如「庸賃」一詞。說得如此鐵板釘釘,似乎鐵案如山。但是,胡馮文只是類比了羅馬與中國漢唐租賃契約三個相似的方面:意思表示一致;租金達成一致意見;標的種類。實質上作為租賃契約的這三個方面,我們在先秦時代的文獻中也可以發現其端倪,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雲:「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調布而求易錢者,非愛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盡巧而正畦陌畦疇者,非愛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錢布且易雲也。」這段文字雖非先秦僱傭契約文書,而是宣示一種道理;不僅文字頗有文學色彩,而且文辭也有些抽象;但是,就僱傭契約而言,則可以看出上列三個方面均已蘊含。秦漢(西漢)時代資料雖然不多,但是,綜合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看,也是三個方面齊備,用語也與唐代大致相同〔36因之,中國的古代租賃(或庸賃)契約〔37〕,是在自身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法律發展歷史中完備起來的,與羅馬租賃契約沒有什麼關系。例如,租賃契約是羅馬四類諾成契約之一,什麼是「諾成」呢?這在中國數千年發展形成的古代法律術語中是沒有的。反問一句,如果說中國漢唐以來的租賃契約已經全盤吸收羅馬契約法制,那麼,這么重要的法律術語卻拒不引進,不使人感到非常奇怪嗎?這,正是問題的要害。
通過上面兩節文字的考察、分析,筆者的初步結論是:第一,胡馮文的論斷是不能成立的;第二,中國漢唐時代的契約法制基本上是自身獨立發展完善起來的。
㈡ 乙肝攜帶者能夠入社會醫療保險
乙肝病毒攜帶者也可買保險
相關資料:結合我國保險業的現狀,只探討乙肝攜帶者如何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
主要內容:
第一節 界定投保目標
第二節 圈定保險公司
第三節 比較投保收益
第四節 簽訂保險合同
第五節 其他問題
第一節 界定投保目標
乙肝攜帶者購買人壽保險(含疾病險),可以說絕大多數是慢性乙肝,因為急性乙肝大多數的人經過及時治療都能轉陰。按照購買保險的動機來分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擔心乙肝病毒重新活躍復制,想通過買保險來減輕醫療費用的負擔,另一類是與沒有乙肝的人一樣,針對其他疾病而購買保險,一般來說,不外乎這兩個
目標。
(一) 針對乙肝而買的保險
戰友購買保險,千萬要細心,否則要上當受騙。沒有乙肝的人們通常說到乙肝,只知道乙肝這么回事,可能有少的還知道還有肝硬化、肝腹水、肝癌。作為一個想購
買保險的乙肝攜帶者來說,光知道這些遠遠不夠。現行的保險公司為了降低風險,將保險合同中的疾病分得非常細微,所以我們購買保險時,一定要非常小心,注意細節,清楚自己是針對哪一類型的乙肝。比如是針對急性乙肝還是慢性乙肝?慢性乙肝的要具體到是哪一類型的慢性乙肝,針對肝硬化的要具體到肝硬化那一期?如果不清楚要買的是哪一類型的乙肝,聽信保險推銷員吹得天花亂墜,草率地買了保險,到時發病了,因不符合條件,也不拿到保險,那時就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吞。
以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為例,平安保險公司提供的人壽保險合同的疾病為兩類,一類是肝硬化晚期,一類是急性乙型肝炎。
(二)針對其他疾病而買的保險
有關這些問題,也一樣,要心細,小心上當受騙。由於與乙肝無關,不再詳論
圈定保險公司
康
保險按照性質不一樣分為兩類: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很多人選擇保險產品的時候,第一個關注的基本上是健康保險。
最佳的醫療保險方案:以社會保險為主,商業保險作為補充,特別是現在社會醫療保險又增加了幾項附加醫療保險,投保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一、商業健康保險主要有以下三大類: 1、
以疾病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疾病保險(重大疾病保險)。即只要被保險人罹患保險條款中列出
的某種疾病,無論是否發生醫療費用或發生多少費用,都可獲得保險公司的定額補償。如平安的康盛、康順重大疾病保險,就是這類保險。2、
以約定的醫療費用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醫療保險。即被保險人在接受醫療服務發生費用時,由保險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和限額進行補償。 3、
以因意外傷害、疾病導致收入中斷或減少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收入保障保險。即被保險人因意外傷害、疾病使工作能力喪失或降低時,由保險公司按照約定的標准補
償其收入損失的一種保險。二、我國境內的主要保險公司及其有關乙肝疾病的種類和定義
以我國境內的主要保險公司為考察范圍,比較各保險公司之間及對乙肝疾病種類和定義之間的差別,方便戰友進行投保。
(一)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太平盛世·萬全終身重大疾病保險有:
1、癌症(惡性腫瘤):本合同所保障的癌症是指被保險人患有特徵為惡性細胞不受控制的生長和擴散並且浸潤和破壞正常組織的惡性腫瘤。對該惡性腫
瘤,重大介入性治療或手術治療(內窺鏡手術除外)在醫療上被認為是必要和必須採取的治療方法。惡性腫瘤必須基於陽性的病理檢驗結果確診。下列腫瘤除外:
(1)原位癌(包括:子宮頸上皮非典型增生CIN-1、CIN-2和CIN-3)或病理學描述為癌前病變的腫瘤。(2)所有皮膚癌,包括表皮角化症、基底
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用Breslow組織學法檢查證實的厚度小於1.5mm的黑色素細胞瘤(已發生轉移的黑色素細胞瘤除外)。(3)非危及生命的癌症,
如組織學描述為TNM分級T1(a)或T1(b)的前列腺癌或其他相同或更輕的分級的前列腺癌,甲狀腺或膀胱的微乳頭狀癌(腫瘤直徑小於1cm),
RAI3期以下的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2、暴發性肝炎:因肝炎病毒感染造成部份或大部份的肝壞死導致急驟肝臟衰竭,診斷必須符合所有下列
條件:(1)急速肝臟萎縮;(2)肝葉壞死,只存留萎陷的肝臟網狀支架;(3)肝功能急速惡化;(4)重度黃疸。並需有下列事實證明:(1)肝臟病理證實
有大面積肝細胞壞死;(2)臨床上有肝性腦病的客觀體征。直接或間接因自殺、中毒、吸毒、葯物過量、酒精過量等所導致的肝臟疾病除外。 3、慢性肝臟衰
竭:由於慢性肝臟疾病導致的肝功能衰竭終末期,且被證實具備所有下列臨床表現:(1)持續性黃疸;(2)腹水;(3)肝性腦病。繼發於酒精、吸毒及葯物濫用或誤用所致的繼發性肝病不在本合同保障范圍內。
(二)中國平安保險股份公司
附加定期男性重大疾病保險,(平安保險公司也有針對女性而言的附加重大疾病保險,如:其中有關乙肝疾病的種類和定義與男性重大疾病保險完全一致)
男性重大疾病保險所列一類重大疾病中涉及乙肝的有:
1、嚴重惡性腫瘤:指
以不可控制的惡性細胞生長和擴散以及組織浸潤為特徵,經組織病理學檢驗確定符合國際衛生組織公布的"國際疾病和死因分類"標准歸屬於惡性腫瘤之疾病。但以
下疾病除外:1.第一期何傑金(HODGKIN)氏病;2.慢性淋巴性白血病;3.原位癌;4.惡性黑色素瘤以外的各種皮膚癌;5.早期前列腺癌(分級為
T1級,包括T1a及T1b)。
被保險人患艾滋病(AIDS)或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呈陽性)期間,本項責任除外。
2、肝病末期.,肝病末期是指肝臟疾病導致的肝硬化。必須同時滿足下列全部臨床表現:1.頑固性腹水;2.肝性腦病;3.充血性脾大伴脾機能亢進;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由於酒精型肝炎及葯物中毒所致的肝功能衰竭除外。
3、暴發性肝炎,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臟亞廣泛至廣泛性壞死並導致肝功能衰竭。並具有以下四項診斷:1.肝臟急速萎縮;2.壞死區域含蓋整個肝葉,只存留原網狀結構;3.肝功能檢驗急速異常的退化;4.黃疸迅速加深。
由於酒精型肝炎及葯物中毒所致的暴發性肝炎除外。
(三)泰康人壽保險伙股份公司
泰康重大疾病定期保險條款
1、惡性腫瘤
指惡性細胞不受控制的生長、擴散並侵入其它組織。包括白血病、淋巴瘤、何傑金氏病。理賠時,必須提供明確的病理證明證實組織被侵入或有組織學上可證明的惡
性增生。臨床診斷結果不能作為理賠標准。但非侵入性的原位癌、惡性黑色素瘤以外的皮膚癌、惡性前期的非侵入性腫瘤及艾滋病病毒所衍生的腫瘤不包括在內。
2、爆發性肝炎
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臟亞廣泛至廣泛性壞死並導致肝功能衰竭。其診斷標准包括以下全部4項:⑴肝臟急速萎縮;⑵壞死區域含蓋整個肝葉,只存留膠原網狀結構;⑶肝功能檢驗急速異常的退化;⑷黃疸迅速加深/肝性腦病。
3、慢性肝病
指慢性終末期肝臟衰竭並有以下全部表現:⑴持續性黃疸;⑵腹水;⑶肝性腦病;⑷食道靜脈曲張。因酒精及葯物所導致的肝病不在此保障范圍內。
(四)新華人壽保險股份公司重大疾病保險條款
1、惡性腫瘤:指組織細胞異常增生及有轉移特性的惡性腫瘤或惡性白血球過多症,經病理檢驗,確定符合國家衛生部公布的「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
准」歸屬於惡性腫瘤之疾病,但以下疾病不屬本保險的責任范圍:(1)第一期何傑金(HODGKIN)氏病;(2)慢性淋巴性白血病;(3)原位癌;(4)
惡性黑色素瘤以外的各種皮膚癌。
2、暴發性肝炎:指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臟廣泛性壞死並導致肝功能衰竭,其診斷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1)肝臟急劇萎縮;(2)肝細胞嚴重損壞;(3)肝功能檢驗急速異常的退化;(4)肝性腦病。
(五)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友邦附加重大疾病保險條款
1、癌症:指以不可控制的惡性細胞生長和擴散以及組織浸潤為特徵的惡性腫瘤,但不包括惡性細胞原位無浸潤的惡性腫瘤(原位無浸潤即指惡性腫瘤細胞
未穿透基底膜以下組織),亦不包括皮膚癌(除惡性黑色素瘤)。癌症診斷是指由專門從事病理解剖或病理診斷的醫生依據病理證據作出符合上述癌症定義的診斷。
病理證據是基於對固定組織或血液系統標本所作的陽性病理報告,是以對可疑組織的細胞結構和形態檢驗得出的結果為標准,任何組織塗片檢查和穿刺活檢結果不作
為病理證據。
2、暴發性病毒性肝炎:指由各型肝炎病毒引起暴發性肝炎,導致短期內肝有彌漫性病變,產生肝功能衰竭。其診斷必須同時符合以下標准:(a) 肝性腦病,出現意識障礙;(b) 持續性黃疸,且肝臟功能急劇退化;(c)彌漫性肝小葉結構破壞,僅剩下倒塌的支架結構。
(六)中國人壽健康保險條款
國壽康恆重大疾病保險條款:
1、惡性腫瘤:是指組織細胞異常增生且有轉移特性的惡性腫瘤或惡性白血球過多症,經病理檢驗確定符合國際衛生組織公布的「國際疾病和死因分類標准」歸屬於
惡性腫瘤的疾病。以下疾病不屬於本合同所說的惡性腫瘤:(1)第一期何傑金氏病;(2)慢性淋巴性白血病;(3)原位癌;(4)惡性黑色素瘤以外的各種皮
膚癌。
2、急性重症肝炎:是指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臟亞廣泛至廣泛性壞死並導致肝功能衰竭。其診斷標准必須包括以下全部四項:(1)肝臟急速萎縮;(2)壞死區域含蓋整個肝葉,只存留膠原網狀結構;(3)肝功能檢驗急速異常的退化;(4)肝性腦病。
3、慢性肝功能衰竭:由於慢性肝臟疾病導致的肝功能衰竭終末期,其診斷須由本公司認可的消化專科醫生確診並有以下全部表現:(1)持續性黃疽; (2)腹水;(3)肝性腦病;(4)門靜脈高壓症。
因酒精或葯物所導致的肝臟疾病不屬於本合同所說的慢性肝功能衰竭。
康寧定期保險、康寧終身保險、國壽生命綠蔭疾病保險中有:
暴發性肝炎指肝炎病毒感染而導致大部份的肝臟壞死並失去功能,其診斷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①肝臟急劇縮小;②肝細胞嚴重損壞;③肝功能急劇退化;④肝性腦病。
附加重大疾病住院醫療保險中:凡患有惡性腫瘤、心臟病(心功能不全Ⅱ級或Ⅱ級以上)、心肌梗塞、白血病、高血壓病(Ⅱ期以上)、肝硬化、慢性阻塞性支氣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糖尿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癲癇病、法定傳染病、艾滋病、性病或正患病住院及因病全休、半休者不能作為本合同的被保險人。
鄧先生保險方案 險種名稱 份數 繳費年限 保險費 保險金額 保險期間 關愛專家終身重疾 20 到70周歲 6032 20萬 終身 守護占家住院定額(二檔) 1 年繳 254 最高10萬 69周歲 福佑專家人身意外 20 年繳 400 20萬 每年 守護專家意外醫療(二檔) 1 年繳 62 4萬 每年 人物介紹 鄧先生今年快三十了,在北京一家大型汽車製造企業工作,事業上還挺順利,收入一年有9-10萬元,公司給上了三險一金。但他的一塊心病是自己在老家上高中時不慎染上了乙肝,後來經過治療雖無大礙,但已經是病毒攜帶者了,今後會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鄧先生自己也不知道。為了防止日後身患重病對自己和家人帶來惡劣影響,鄧先生想到保險公司購買保險來抵禦風險。 鄧先生和自己的女友就快結婚了,女友知道鄧先生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但並沒有因此嫌棄他,鄧先生想請保險公司幫自己設計一套保障方案,以便一旦自己發生意外或身患重病。不會對新生的小家庭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想知道,若為女友購買保險,會不會受到自己的影響。 投保分析 鄧先生工作比較穩定,年收入接近10萬元。他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需要在此基礎上提高個人保障。但鄧先生患有乙肝,現在為非發病期的病毒攜帶者,以後可能發生病毒性肝炎,此後二十年內可能轉為肝硬化,而後十餘年可能患重症肝衰竭或肝癌,此兩種疾病都需要很高的治療費用,因此鄧先生同一般的健康同年齡人比較,將來患重大疾病的幾率高很多,急需要重大疾病的費用保障。 他本人現在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遠遠高於正常人,因此保險公司會根據其具體健康狀況,做出相應的費率調整或延時投保等決定。乙肝可以通過性傳播,如果鄧先生和女友結婚,女友將來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幾率較高,同樣需要重大疾病費用保障。因風險相對鄧先生要小,可以購買保額略少的重大疾病保險。此外,盡管鄧先生女友患病風險要高於普通人群,但保險公司仍可以按常人的費率對她進行承保。同時他們兩人在有社會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住院費用定額保險,作為患病住院後的費用補償。 作為年輕人,要考慮在出現意外狀況個人失去勞動力的情況下,能盡量補償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對鄧先生來說,這種概率遠遠小於重病的概率,因此可以通過較少的保險費獲得較高的保障。兩人可以購買相同的意外傷害保險和意外醫療保險。 投保方案 針對鄧先生自己,建議投保人保健康的關愛一生綜合保障計劃,其中包括了關愛專家終身重疾個人疾病保險、守護專家住院定額個人醫療保險(二檔)、福佑專家人身意外個人意外傷害保險、守護專家個人意外醫療保險,同時免費享受贈送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個人健康維護計劃」。建議鄧先生女友,同鄧先生一樣購買人保健康的關愛一生綜合保障計劃,不同點為其中重疾保險購買份數相對較少。 利益呈現 鄧先生可以享受的保障有:180天後初患「重大疾病」可獲得20萬元的賠付,在未領取重大疾病保險金的前提下,因疾病身故同樣可以獲得20萬元賠付,疾病意外身故則有40萬元。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為每年最高限額36500元,重症監護病房日額保險金每年最高限額73000元,手術定額保險金每次最高限額2000元。意外傷害醫療費用每次最高保額8000元(含最高門急診費限額800元)。額外保障(住推薦醫院)則為(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重症監護病房日額保險金+手術定額保險金)×5%。另外還可獲得人保健康特有的健康管理服務。 鄧先生女友的重大疾病保障為初患「重大疾病」可得10萬元,保單生效180日後,在未領取重大疾病保險金的前提下,因疾病身故可獲得10萬元,疾病意外身故可得30萬元。其他與鄧先生相同。 以上的健康保險方案關注了鄧先生和女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總保費9637元,沒有超出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在社保的基礎上完善了其它的保障,針對自己高風險的疾病,有了重大疾病保險的健康保障和預防疾病發作的健康管理,為今後的幸福安康的生活打下一份堅實的基礎。(人保健康)
參考資料:bbs.hbvhbv.com
㈢ 船舶碰撞條款的翻譯
BOTH-TO-BLAME COLLISION 雙方有責碰撞條款
The Both-to-blame Collision Clause currently published by the Bal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nference is deem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is Bill of Lading. 由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現時公布的雙方有責碰撞條款應視為已被載入本提單。
If the Vessel comes into collision with another ship as a result of the negligence of the other ship and any act, neglect or default of the Master, Mariner, Pilot or the servants of the Carrier in the navigation or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Vessel, the owners of the cargo carried hereunder will indemnify the Carrier against all loss or liability to the other or non- carrying ship or her Owners in so far as such loss or liability represents loss of, or damage to, or any claim whatsoever of the owners of said cargo, paid or payable by the other or non-carrying ship or her Owners to the owners of said cargo and set-off, recouped or recovered by the other or non-carrying ship or her Owners as part of their claim against the carrying Vessel or Carrier. The foregoing provisions shall also apply where the Owners, operators or those in charge of any ship or ships or objects other than, or in addition to, the colliding ships or objects are at fault in respect of a collision or contact.
如果本船由於他船的疏忽和本船船長、船員、引航員或本船承運人的雇傭人員在駕駛或管理船舶中的行為、疏忽或不履行職責面與他船碰撞,則本船貨主應補償本船承運人對他船即非載貨船舶或其所有人所承擔的一切損害或一切責任,但此項補償的損害或責任,僅限於他船或非載貨船舶或其所有人已付或應付本船貨主蒙受的滅失、損害或提出的任何索賠,並由他船或非載貨船舶將此作為向載貨船舶或承運人所提索賠的一部分,或沖抵載貨船舶或承運人提出的索賠、或取得補償,或要求收回。上述規定在非屬碰撞船舶或物體的,或在碰撞船舶之外的任何船舶或物體的所有人、經營人或主管人,在碰撞、觸礁、擱淺或其他事故中犯有過失時,亦得適用。
51.1 租約中訂立雙方有責碰撞條款的原因
雙方有責碰撞條款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 (提單或租約) 中的一個標准條款。 不少標准格式都是印上這條款, 如著名的Congenbill提單。 這一來, 可防止遺漏。 船東的互保協會有要求船東必須放進本條款在有關合同, 而貨物保險的A條款, 也有這條款在第3條。 至於原因何在, 在楊良宜先生的《英國海上保險條款詳論》一書的273-276頁已有談到。
本條款源自美國碰撞法律不同於1910年《布魯塞爾碰撞公約》特殊的「貨物無辜規則」(innocent cargo rule)。 根據公約, 也是英國以前的判例法 , 船貨是被視為一家, 船舶有錯, 則貨物也有錯。 會這樣判估計是從前的做法, 是船貨一家人, 所以海上保險也保在一起, 使用的是已存在了200年的SG (ship & goods) 保單格式。
舉個例子, 甲乙船相碰, 各判有一半錯 (反正雙方有錯, 比例不重要)。 則甲船上的貨物亦被視為有一半錯, 向乙船 (non-carrying ship) 索賠將只能得回一半賠償。 如果講數字, 甲船的貨物損失達2千萬美元, 她去向乙船隻能以侵權方式索回1千萬美元。 至於餘下的1千萬美元, 只好是自己 (往往是貨物保險公司) 承擔了。 去告甲船 (即自己的承運人) 是沒有用的, 因為《海牙規則》會去對航行疏忽免責, 而碰船正是典型的免責例子。
但美國看法不一樣, 它認為貨物是無辜一方, 所以美國也不去簽1910年的公約。 在美國,「無辜」的貨方是可以向對方船舶 (只要有一點過錯) 百分之一百索賠回來 。 在普通法下只要有一點過錯,就變成了一個共同侵權者 (joint tortfeasors),要對無辜受害者承擔獨立與共同的賠償責任 。英國法律的改變純粹是有了國際公約的規定。
在以上舉的一例, 即甲船上的貨方2千萬美元全可以向乙船要回來 (除了乙船會申請責任限制)。 乙船不能抗辯說我只有錯一半, 甚至是只有錯百分之十, 因為乙船面對的是無辜的貨方, 不存在是貨方要承擔其餘百分比的錯, 所以損失要去分攤。 但乙船賠了2千萬美元後, 可去向甲船 (船東) 要回一半 , 因為各錯一半。 這一來, 豈非通過後門或是兜了個圈, 甲船賠付了給自己船上的貨物1千萬美元, 而照理在《海牙規則》或有關立法下, 她是一點都不必去負責, 因為是航行疏忽可以免責。
為了這樣, 甲船船東不如圈子去兜得更大一些: 在與他船上貨物的運輸合同, 不論是提單或租約, 去加上一條「雙方有責碰撞條款」。 這條款為求完整, 加上是律師草擬, 所以不容易看得明白, 除非是全面了解背景。
這條款的作用是: 有了它, 甲船在被迫付了給乙船1千萬美元後, 可依照提單或租約 (看哪一份才是運輸合同) 向早裝在甲船的貨方討回這筆錢; 依據便是本條款是這樣說明的, 是一個合同的權利,與公道不公道扯不上關系,純粹是在雙方訂約自由下同意加進去的。而法院或仲裁庭只是有權根據條款的文字去解釋。
大家的索賠都成功的話, 即是甲船的貨方早以侵權在美國法院向乙船追索到手的2千萬美元, 又要根據運輸合同的上述條款再吐出來1千萬美元還給甲船。 大家都兜了一個大圈, 返回原地, 只是讓律師得益。
有了這「雙方有責碰撞條款」, 互保協會才會保障船東的, 畢竟互保協會會承保船東部分的碰撞責任。 比如, 會先代墊付給乙船1千萬與再去根據提單與租約向甲船貨方要回這1千萬。
51.2 雙方有責碰撞條款的效力
美國曾判決 「公共承運人」(public carrier) 的運輸合同, 受《哈特法》或美國《海上貨物運輸法》(1936) 的管制, 去加上這一條款是無效的。 照說, 班輪提單就不必再加一條這「雙方有責碰撞條款」。 但仍是每一提單都去加印, 不管有效無效。 一方面是船東互保協會要求這樣做, 另一方面是如果案件不在美國法院審理, 不適用美國法, 或是美國法院終止審判去承認在班輪提單上的外國仲裁條款 , 在外國 (如英國) 不論是法院判或是仲裁判都會去承認這「雙方有責碰撞條款」是有效的, 如其他合同條款一樣。
這條款如果是在非公共承運人的合同, 明顯是指租約, 連美國法院也接受它的有效性 。
即使是租約有合並了美國《海上貨物運輸法》 (1936), 如NYPE 46的第24條款, 這條款也應是有效 。 這方面在外國, 如英國, 是更不用說了, 明確是有效, 所以船東千萬不要漏去加一條「雙方有責碰撞條款」在租約 (與所簽發的提單)。 特別是碰船, 即使是甲乙兩船在亞洲公海碰撞, 甲船的貨方也可去美國扣乙船(或她的姊妹船), 去把2千萬美元損失全要回來。 這種「擇地行訴」(forum shopping) 很常見, 所以不只是船舶走美國港口, 或在美國海域碰船, 甲船才需要一條「雙方有責碰撞條款」來保障的。
看來, 因為《漢堡規則》沒有去對航行疏忽免責, 所以, 如果全球性的接受它, 就不應再存在有「雙方有責碰撞條款」的必要。 但眾所周知, 這一天不像會發生, 就算中國《海商法》也是繼續有此航行疏忽的免責
㈣ 一個有乙肝的人能不能買保險
乙肝病毒攜帶者也可買保險,,一般情況保險公司會安排體檢,最終的結果要以保險公司的核保為准,能按標准體承保就最好了,加費承保的情況較大。
投保意外險:乙肝、乙肝病毒攜帶者,目前肝功能、肝臟超聲無異常,可以投保。
投保健康險:如客戶明確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重疾險、防癌險所有險種,均不接受投保;如客戶僅體檢篩查發現乙肝病毒攜帶,需要根據具體險種規則,乙肝五項、肝功能情況、是否存在治療史具體評估。
(4)海上保險合同法詳論擴展閱讀:
作用:保險必須有風險存在,建立保險制度的目的是對付特定危險事故的發生,無風險則無保險,為了應用大數原則,有可能受益的風險不在可保范圍內,因此商業保險機構一般不承保此類風險。
保險必須對危險事故造成的損失給予經濟補償,所謂經濟補償是指這種補償不是恢復已毀滅的原物,也不是賠償實物,而是進行貨幣補償,因此,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必須是在經濟上能計算價值的。
在人身保險中,人身本身是無法計算價值的,但人的勞動可以創造價值,人的死亡和傷殘,會導致勞動力的喪失,從而使個人或者其家庭的收入減少而開支增加,所以人身保險是用經濟補償或給付的辦法來彌補這種經濟上增加的負擔,並非保證人們恢復已失去的勞動力或生命。
保險必須有互助共濟關系。保險制度是採取將損失分散到眾多單位分擔的辦法,減少遭災單位的損失,通過保險,投保人共同交納保險費,建立保險補償基金,共同取得保障。
保險的分擔金必須合理。保險的補償基金是由參加保險的人分擔的,為使各人負擔公平合理,就必須科學地計算分擔金。
是具有自願性,商業保險法律關系的確立,是投保人與保險人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在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通過自願訂立保險合同來實現的,而社會保險則是通過法律強制實施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保險
㈤ 有關貨物運輸保險論文
貨物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滅失的風險,一旦風險發生造成貨物損毀,勢必會給運輸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規避貨物運輸途中由滅失而造成的經濟損失,企業一般會選擇為運輸貨物投保相應的貨物運輸 保險 ,從而轉移企業承擔的風險。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貨物運輸保險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貨物運輸保險論文 範文 一: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利益分析摘要:對海上貨物保險利益的界定不清,使其在國際貿易中產生了不小的麻煩,提出了現行保險利益基本原則的規定在貿易實務中產生的問題,然後在充分研究了海上貨物貿易的特殊情況,對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歸屬作了更合理,更有效,更符合實際情況界定。
關鍵詞:貨物保險;保險利益;保險合同;貿易賠償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 編號:1672?3198(2012)20?0059?02
1 背景
在國際貿易自由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海上運輸成為國際間貿易的重要運輸途徑,海上貨物保險作為分散海上貨物運輸風險的手段,被越來越多的當事人運用。保險利益作為最重要的保險基本原則之一,成為國際海洋貨物運輸保險的核心問題。《海商法》和《保險法》在我國發展相對較晚、起點較低,對保險利益的解釋過於原則,因此顯得比較薄弱,無法形成統一、准確的認識。使得海上貨物保險在適用保險利益原則時產生諸多法律問題。據廣東海事法院統計1984年建院到2005年底海上貨物運輸保險的案件中有23%的涉及保險利益問題。筆者試圖從保險的真諦、法律的適用性、貿易實務對保險利益展開分析,以便核賠人掌握國際海洋貨物運輸保險中對“保險利益”問題的基本處理 方法 。
2 文獻綜述
2.1 嚴格利益關系說
學者對嚴格利益關系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英國學者LordEldon定義為:保險利益是財產合同的訂立或財產上的權利而產生的關系,只有嚴格在這兩種情況下致使財產權利的滅失影響到當事人的權利時才能稱得上是保險利益。我國學者對保險利益也有深入的研究,司玉琢研究指出:保險利益是能夠准確用貨幣衡量計算被保險財產合法取得資產的損失。汪鵬南研究指出:保險利益是能夠准確衡量且獨立於保險合同之上而存在的關系。
2.2 寬泛利益關系說
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嚴格利益說太過狹義,美國、法國、希臘等一部分航運傳統強國多數學者認為:所有和被保險財產利益相關的人都是保險利益者,即被保險財產的保全或滅失會給相關利益人造成利益和損失的都是保險利益人。例如,英國1806年Lucena和Craurd之間關於貨物保險的訴訟案中,英國法官對保險利益的判斷是根據“精神上確定的事”、“真實的期待”或“與保險標的有某種利害關系”為標准。
3 現行保險利益基本原則對貿易實務產生的問題
保險的作用是分散風險,而分散風險對應的是填補虧損。而保險利益作為保險基本原則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必定是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在保險糾紛爭用的重型武器。那麼什麼是保險利益?保險利益的范圍有多大?保險利益應何時出現在保險合同里?目前我國《海商法》還沒有對保險利益作出定義,但它在《保險法》中加以表現,我國《保險法》第12條定義:“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這樣的定義使在保險糾紛中處理問題原則化和簡單化,且難以形成准確、統一的標准。會在下列保險實務中產生問題。
3.1 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效力問題
根據我國保險法的規定,投保人必須對被保險保險標的有法律上承認的利益關系,否則保險合同無效,這樣的規定對於一般的陸上貨物保險不會產生利益糾紛,但是對於跨國貿易的海上貨物貿易保險合同就會出現很多無法解決的大問題。因為在跨國貿易運輸中貨物的投保人簽訂的是CFR和FOB合同,即貨物購買方在貨物裝船前都沒有法律上承認的保險利益,而貨物購買人不可能在貨物裝船以後再去辦理貨物保險合同,這就造成購買人在購買保險合同的時候並買有取得法律上承認的保險利益,從而導致保險合同無效的尷尬局面。所以我國保險法中這樣的規定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樣的規定在現在的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是行不通的。
3.2 海上貨物保險合同轉讓後的效力問題
海上貨物運輸因其提單的多次轉讓使其所有權不斷轉移,保險的標的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例如,在貨物運輸途中在大部分時間內不在其所有人的控制之下。但是保險標的所有權的轉移不會損害保險人的利益,所以國際運輸中心允許不經過保險人的同意就可以由被保險人經過背書進行轉移。我國《海商法》中規定:“對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轉讓不需經保險人同意,可由被保險人以背書等方式轉讓,合同權利、義務隨之轉移”。這些法律部門都在形式上規定了可以自由 轉讓合同 ,但是保險合同成立的核心的實質內容我國法律沒有進行規定,即保險合同效力要以保險利益為依據,被保險人沒有法律承認的保險利益就得不到合法的保險效力,保險利益原則是被保險的基礎,如果轉讓人沒有保險利益,那麼保險利益不會因為合同的轉讓而產生保險利益。我國現有的《海商法》、《保險法》都沒有對轉讓保險合同的實質要件保險利益作出具體規定,雖然保險利益是一種可以用貨幣衡量的權益,可以自由轉讓。但是學者對保險利益是否可以脫離保險標的而獨立轉移觀點不同。
3.3 海上貨物保險人代位權問題
保險標的保險利益的范圍不統一將會產生下列問題,承運人享不享有保險標的保險利益成為保險人能不能向承運人行使代位權的關鍵。國內專家學者對保險利益的解釋不統一,承運人堅稱,承運人在運輸途中要以自己的經濟利益去承擔貨物發生風險的損失,從而承運人享有運輸貨物擁有的可保利益,它可以直接為自身利益對要承擔的經濟責任進行投保獲取保險單或是通過合同規定從而有權享有托運人保險利益。而保險人則主張根據海上保險的可保原則,只有對貨物具有法律上承認的真正具有厲害關系的人才能投保,否則視為賭博行為合同無效,托運人將貨物的可保利益轉讓給承運人的條款實質上是使承運人獲得了本來不具有的保險利益,托運人損害了保險人的代位追償權的權利。
4 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歸屬的界定
對保險利益的歸屬界定比較難把握。過於嚴格的界定,會限制了合法保險,掣肘了保險經濟效用地發揮。過於寬泛的界定,會出現眾多擁有保險利益的關系人,這無疑是縱容了賭博行為,賭博行為會出現投保人投險並盼望貨物出險的現象,這違背了保險的原則。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國際海上運輸保險合同要以承擔風險這一原則為利益的邊線。
這就是說買賣雙方以承擔風險為界線,投保人的保險利益根據保險標的的所有權轉移而轉移。我國在處理海上貨物保險實踐中也多以風險承擔點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享有保險標的保險利益的劃分點標准。這樣劃分的原因是因為在國際貿易中《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與《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對貨物風險的轉移做了准確的規定。
相關貿易術語買賣雙方的風險劃分在《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中都作了詳細的規定。FOB、CIF、CFR,是國際海運 貿易合同 中最常見的3種合同價格條款,明確了風險劃分點為貨物以裝貨港船舷,即貨物買方從貨物越過船舷的一刻起開始擁有貨物的所有權並承擔貨物的風險。以“風險承擔”的界限作為有保險利益的界限雖然有一定的合理和可操作性,但是缺乏實務性和法理性。在該標規則下可能會出現貨物買賣雙方都無法獲得保險人賠償的情況,例如,在CIF雙方貿易中,貨物在越過船舷運輸途中造成的貨物損失,由於風險已經從賣方轉移到買方中。
此時賣方失去了保險利益,如果買方退單、拒收貨物或者拒付貨款時,賣方即使手中持有提單和保險單也無法獲得保險人賠償。所以有風險承擔點為保險利益界線也造成了很多海上貨物保險糾紛。貿易合同在FOB和CFR條款下的保險糾紛最為典型,根據我國《保險法》規定,投保人只有具有了法律承認的保險利益才能購買保險合同,否則合同無效,從而造成貨物購買方只能在貨物越過船舷後擁有了保險利益後再能去購買保險,而在實務操作中貨物保險合同躲在貨物裝船前購買,尤其是預約合同。這樣如果認定保險合同無效,這明顯不符合國際貿易貨物 運輸合同 實務運作的事實。
但是在實務中如果在FOB或CFR下保險貨物在裝船前發生貨物損失,保險人拒絕為被保險人賠償損失,理由是被保險人對保險貨物沒有保險利益。筆者認為,在以CIF、FOB、CFR下簽訂的國際貿易合同中,賣方從貨物交至買方手中,再到收到貨款,對保險貨物享有無可爭辯的保險權利,同樣,買方從和賣方簽訂貿易合同後到貨物劃在合同下對保險貨物也享有無可抗拒的保險利益。
所以在處理保險人和被保險人貨物保險合同時沒有必要在貨物的保險利益上糾纏不休,簡單的處理方法是持有保險單並有提單的被保險人只要受到真實的損失就有權利向保險人索取損失報酬,這滿足實際,也符合我國《海商法》的規定,賠償原則是海上保險的基本原則,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損失的賠償不能超過被保險自身真實的損失,也就是說,被保險人索賠金額要以自身真實的損失為上限,沒有損失或者超出損失的保險人可以拒絕賠償。被保險人不能因為貨物損失而得到額外的利益。
以“實際損失承擔”作為被保險人獲得保險人獲得保險的上限在國際海上貿易中更符合實際。這樣在貨物發生損失時,在損失中真正的受害者只要持有保單和提單自然能獲得賠償,這也體現了保險的真諦。這樣保單的轉讓等一系列的問題只要遵守這以准則都將迎刃而解。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一書對貨物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的解釋為:“凡因財產發生危險事故可能遭受損失的人,均對該項財產具有一定的可保利益。”此解釋明確了擁有提單和保險單的貨主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且是合法的經濟利益相關者,必然有權利依據相關法律向保險人提起索賠。
5 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探討了法律對保險利益原則的規定在處理保險合同糾紛中出現的問題,並對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歸屬作了更合理,更有效,更符合實際情況界定。筆者認為我國法律規定的被保險人應該具有法律承認的保險利益的規定,應當寬泛的解釋為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保險利益不為法律所禁止。根據我國《保險法》相關規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沒有保險利益的合同無效,因此貨物買賣當事人應當對保險標的都具有保險利益在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且在操作海上貨物保險糾紛時,要以實際損失為依據作出對獲得保險賠償的標准。
參考文獻
[1]司玉琢等.新編海商法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2]汪鵬南.海上保險合同法詳論[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6.
[3]CIF和FOB合同(郭國汀主譯)[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G.吉爾摩C.L.布萊克.海商法[M].北京:中國大 網路 全書出版社,2000.
[5]張辰.保險基本原則在海上貨物保險人責任免除中的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07.
[6]李欣.海上貨物保險利益案例分析與思考[J].對外經貿實務2007.
[7]黃偉青.國際海運貨物保險的保險利益[J].中國海商法年刊,2001.
有關貨物運輸保險論文範文二:海洋貨物運輸保險及保障損失摘要:隨著我國 經濟 的飛速 發展 ,我國在海上貨物運輸的不斷擴大的同時,對於在國際貨物運輸中如何保護自身利益,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利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論述了海上貨物運輸保險的險別、以及海洋貨物運輸中的損失,並通過對海上貨物運輸保險案例的 分析 ,來說明怎樣維護自身的利益.
關鍵詞: 海洋運輸貨物保險 保險險別 部分損失(單獨海損 共同海損)
國際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由於種種因素的 影響 ,貨物在途中極有可能受到損失,貨主為了保障貨物在一旦遭到損失後能從經濟上得到補償,一般都要投保貨物運輸險。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是以運輸過程中的各種貨物作為保險標的,被保險人(買方和賣方)向保險人(保險公司)按一定金額投保一定的險別,並交納保險費,保險人承保以後,如果保險標的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約定范圍內的損失,應按規定給予被保險人經濟上補償的一種財產保險。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以海上貨物運輸保險起源最早、 歷史 最久,本文主要論述海洋運輸貨物保險的險別和海洋貨物運輸中的損失
一.洋運輸貨物保險,按照國家保險習慣,可將各種險別分為:
(一)主要險別
A、平安險
平安險這一名稱在我國保行業中沿用甚久。人其 英文 原意是指單獨海損不負責賠償。根據國際保險界對單獨海損的解釋,它是指部分損失。因此,平安險的原來保障范圍只賠全部損失。但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對平安險的責任范圍進行了補么和修訂,當前平安險的責任范圍已經超出只賠全損的限制。概括起來,這一險別的責任范圍主要包括:
1、在運輸過程中,由於 自然 災害和運輸工具發生意外事,民被保險貨物的實物的實際全損或推定全損。
2、由於運輸工具遭擱淺、觸礁、沉沒、互撞。與流一其他物體碰撞以及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造成被保險貨物的部分損失。
3、只要運輸工具曾經發生擱淺、觸礁、沉沒、焚毀等意外事故,不論這意個事故發生之前或者以後曾在海上遭惡劣氣候、雷電、海嘯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被保險貨物的部分損失。
4、在裝卸轉船過程中,被保險貨物一件或數件落海所造成的全部損失或部分損失。
5、運輸工具遭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在避難港卸貨所引起被保險貨物的全部損失或部分損失。
6、運輸工具遭自然或災害或意外事故,需要在中途的港口或者在避難港口停靠,因而引起的卸貨、裝貨、存倉以及運送貨物所產生的特別費用。
7、發生共同海損所引起的犧牲、公攤費和救助費用。
8、發生了保險責任范圍內的危險,被保險人對貨物採取搶求、防止或少損失的各種 措施 ,因而產生合理施遇用。但是保險公司承擔費用的限額不能超過這批被救貨物的保險金額。施救費用可以在賠款金額以外的一個保險金額限度內承擔.
B、水漬險
水漬險的責任范圍除了包括上列“平安險”的各項責任外,還負責被保險貨物由於惡劣氣候、雷電、海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部分損失。
C、一切險)
一切險的責任范圍除包括上列“平安險”和“水漬險”的所有責任外,還包括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因各種外來原因所造成保險貨物的損失。不論全損或部分損失,除對某些運輸途耗的貨物,經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人雙約定在保險單上載明的免賠率外,保險公司都給予賠償。
上述三種險別都有貨物運輸的基本險別,被保險人可以從中選擇一種投保。
此外,保險人可以要求擴展保險期,例如,對某些內陸國家出口貨物,如在港口卸貨轉運內陸,無法按保險條款規定的保險期內到達目的地,即可申請擴展。經保險公司出立憑證予以延長,每日加收一定保險費。
不過,在上述三種基本險別中,明確規定了除外責任。所謂除外責任是指保險公司明確規定不予承保的損失或費用。
(二)附加險別
一般附加包括:
1、偷竊提貨不著險:保險有效期內,保險貨物被偷走或竊走,以及貨物運抵目的地以後,整件未交的損失,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
2、淡水雨淋險:貨物在運輸中,由於淡水、 雨水 以至雪溶所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都應負責賠償。淡水包括船上淡水艙、水管漏水以及汗等。
3、短量險:負責保險貨物數量短少和重量的損失。通常包裝貨物的短少,保險公司必須要查清外裝包是否發生異常現象,如破口、破袋、扯縫等,如屬散裝貨物,往生育裝船和卸重量之間的差額作為 計算 短量的依據。
4、混雜、沾險:保險貨物在運輸過程中,混進了雜質所造成的損換。例如礦石等混進了泥士、草屑等因而使質量受到 影響 。此外保險貨物因為和其他物質接觸而被沾污,例如布匹、紙第、食物、服裝等被油類或帶色的物質污染因而引起的 經濟 損失。
5、滲漏險流質、半流質的液體物質同和油類物質,在運輸地程中因為容器損壞而引起的滲漏損換。如以液體裝存的濕腸衣,因為液體滲漏而使腸發生腐爛。變質等損失,均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
6、碰損、破碎險:碰損主要是對金屬、木質等貨物來說的,破碎則主要是對易碎性物質來說的。前者是指在運輸途中,因為受到震動、顛簸、擠壓而造成貨物本身的損失;後者是在運輸途中由於裝卸野蠻、粗魯、運輸工具的顛震造成貨物本身的破裂、斷碎的損失。
7、串味險:例如,茶葉、香料、葯材等在運輸途中受到一起堆儲的皮第、樟腦等異味的影響使品質受到損失。
8、受熱、受潮險:例如,船舶在航行途行途中,由於氣溫驟變,或者因為船上通風設備失靈等使艙內水氣凝結、發潮、發熱引起貨物的損失。
9、鉤損險:保險貨物在裝卸過程中因為使用手鉤、吊鉤等工具所造成的損失,例如糧食包裝袋因吊鉤鉤壞而造成糧食外漏所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同在承保該險的史下,應予賠償。
10、包裝破裂險:因為包裝破裂造成物資的短少、沾污等損失。此外,對於因保險貨物運輸過程中續運安全需要而產生的候補包裝、調換包裝所支付的費用,保險公司也應負責。
11、銹損險:保險公司負責保險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因為生銹造成的損失。不過這種生銹必須在保險期內發生,如原裝時就已生銹,保險公司不負責任。
上述11種附加險,不能獨立承保,它必須附屬於主要險面下。也就是說,只有在投保了主要險別以後,投保人才允許投保附加險。投保“一切險”後,上述險別均包括在內。
特別附加險
特別附加險也屬附加險類內,但不屬於一切險的范圍之內。它往民 政治 、國家行政管理規章所引起的風險相關連。 目前 中國 人民保險公司承保的特別附加險別有交貨不到險、進口關稅險、黃麴黴素險和出口貨物到香港(包括九龍在內)或澳門存儲倉火險責任擴展條款。此外,還包括戰爭險和罷工險等。
二.海上運輸貨物保險所保障的損失,接損失的程度可以分為全部損失和部分損失兩類。
(-)全部損失
全部損失簡稱全損,可分為實際全損和推定全損。
1.實際全損又稱絕對全損,凡有下列情況下之一者即可構成實際全損:(1)被保險的貨物已經完全滅失;(2)被保險貨物遭受嚴重損害喪失原有用途,已不具有任何使用價值;(3)被保險貨物喪失已無可挽回;(4)船舶失蹤。
2.推定全損是指被保險貨物雖未完全滅失,但對被保險人而言已經沒有什麼用途或價值,凡有下列情況下之一者即為推定全損:(1)被保險貨物遭受嚴重損害,完全滅失已不可避免;(2)被保險貨物受損後, 修理 費用估計要超過貨物修復後的價值;(3)被保險貨物遭受嚴重損害之後,繼續運抵目的地的運費已超過殘存貨物的價值;(4)被保險貨物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使被保險人失去被保險貨物所有權,而收回這一所有權,其所需費用將超過收回被保險貨物的價值。
(二)部分損失
部分損失是被保險貨物的損失沒有達到全部損失的程度,部分損失包括共同海損和單獨海損兩種,由於在以後的論述中還要專門涉及,在此就不再講述。
有關貨物運輸保險論文相關論文:
1.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論文
2. 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論文
3. 有關海上運輸保險論文
4. 有關保險論文精選
5. 關於保險論文範文精選
6. 關於保險論文範文
㈥ 楊良宜的著作列表
現將楊良宜先生(含其子楊大明)所著著作列表如下:
《航運實務叢談第一冊——提單》,楊良宜著,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4年2月第2版(現已絕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二冊——外貿與海運詐騙·貨物索賠新發展》,楊良宜著,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現已絕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三冊——租約》,楊良宜著,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現已絕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四冊——滯期費》,楊良宜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現已絕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五冊——英國海上保險條款詳論》,楊良宜、汪鵬南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五冊——英國海上保險條款詳論(第二版)》,楊良宜、汪鵬南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六冊——期租合約》,楊良宜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七冊——程租合約》,楊良宜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八冊——海事法》,楊良宜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九冊——船舶融資與抵押》,楊良宜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十冊——船舶買賣法律與實務》,楊良宜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十一冊——裝卸時間與滯期費》,楊良宜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十二冊——期租合同》,楊大明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航運實務叢談第十三冊——造船合約》,楊良宜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國際商務與海事仲裁》,楊良宜著、朱清整理,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Philip Yang on Shipping Practice》,楊良宜著、林源民編撰,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國際商務游戲規則——英國合約法》,楊良宜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國際商務游戲規則——英國合約法(修訂版)》,楊良宜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造船合約》,楊良宜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信用證》,楊良宜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國際貨物買賣》,楊良宜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禁令》,楊良宜、楊大明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提單及其付運單證》,楊良宜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提單及其他付運單證(修訂版)》,楊良宜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國際商務仲裁》,楊良宜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國際商務游戲規則——英美證據法》,楊良宜、楊大明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仲裁法——從1996年英國仲裁法到國際商務仲裁》,楊良宜、莫世傑、楊大明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仲裁法——從開庭審理到裁決書的作出與執行》,楊良宜、莫世傑、楊大明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合約的解釋》,楊良宜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海上貨物保險》, 楊良宜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國際貨物買賣》,楊大明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航次租船合同與租船實務》,楊良宜、姚洪秀著,百家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船舶買賣法律與實務》,楊良宜、林源民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楊良宜租船業務論文選編(一)》,國際航運資料(16),楊良宜著校,史賢訓譯,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編,1984年9月;
《楊良宜租船業務論文選編(二)》,國際航運資料(29),楊良宜著校,史賢訓譯,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廣州遠洋運輸公司合編,1985年12月;
《楊良宜租船業務論文選編(三)》,國際航運資料(38),楊良宜著校,史賢訓譯,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廣州遠洋運輸公司合編,198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