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梁慧星合同法五十一條

梁慧星合同法五十一條

發布時間: 2022-12-26 13:07:19

1. 產品代理有哪些相關規定

淺析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的效力

--------------------------------------------------------------------------------

http://www.dffy.com 2004-8-15 7:44:54 作者:李克才 來源:http://www.dffy.com

自己代理訂立合同,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訂立合同。雙方代理訂立合同,是指代理人一人同時擔任雙方的代理人訂立合同。在此情況下,代理人同時為合同關系中的代理人和相對人,或同時為合同關系中的雙方代理人,交易雙方的交易行為實際上只由一個人實施。前者如A委託B購買生產急需的某種原料,恰好B有該原料欲出售。於是B就以A的名義與自己訂立一份買賣合同,將自己的原料賣給A。後者如A委託B銷售純凈水,C同時亦委託B購買純凈水。於是,B分別以A和C的名義訂立一份純凈水買賣合同。現行合同法對上述合同未作規定,1981年制定的經濟合同法第七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代理人超越代理許可權簽訂的合同或者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簽訂的合同無效。」該法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明顯帶有國家公權干預私權的性質。1993年修定該法時,仍保留了該條款。因原經濟合同法對該制度的規定過於原則,未留有任何彈性。所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該類合同當作代理人濫用代理權的行為,對合同的效力持否定態度。
1995年1月,由梁慧星先生整理完成的合同法學者建議稿《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試擬稿)》第三十七條規定:「代理當事人雙方訂立合同,無效。但符合法律規定或者商業習慣的,或者經過雙方當事人許可或追認的,不在此限。」第三十八條規定:「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訂立的合同,無效。但合同純使被代理人一方獲得利益的,不在此限。」⑴該條文被規定在第三章合同效力的無效合同一節中。由此可看出,學者們對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效力原則上也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同時又作了例外規定。這無異是在原經濟合同法基礎上的重大進步,使該項制度趨於完善,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對該制度的規定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德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代理人無特別許可,不得以本人名義與自己為法律行為,亦不得為第三人之代理與本人為法律行為;但法律行為系屬專以債務為目的者,不在此限。」《日本民法典》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無論何人,不得就同一法律行為,為其相對人之代理人或為雙方當事人之代理人;但債務之履行不在此限。」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代理人非經本人之許諾,不得為本人與自己之法律行為,亦不得既為第三人之代理人,而為本人與第三人之法律行為。但其法律行為,系屬專履行債務者,不在此限。」上述立法例雖是對法律行為的規定,合同是法律行為的下位階概念,其上位階概念所適用的原則,當然適用於下位階概念。由此可知,多數國家及地區的法律對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效力均予以否認,但同時又都作了彈性規定。
1997年5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徵求意見稿)》將該條冊除,認為「雙方代理與自己代理,原則上不是合同法規定的內容,在民法通則中也有規定。」⑵後合同法徵求意見稿雖經數次修改,直至1999年3月15日合同法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該條亦未被採納。原經濟合同法對禁止自己合同與雙方代理合同雖過於原則,欠缺必要之彈性,但其畢竟涉及了代理中的此一重要制度。起草合同法試擬稿的專家們采百家之長,又有所創新,對該項制度的設置更為完善,然合同法連該制度的原則都未保留。
立法者以該制度原則上不是合同法規定的內容,在民法通則中也有規定為由而未保留,將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暴露在合同法之外,此在體繫上形成明顯的缺陷。民法通則在第四章代理一節中用八個條文對代理作了較為祥盡的規定,但對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沒有規定。合同法對無權代理、超越代理權代理、代理權終止後代理、表見代理等制度都作了明確的規定。這些制度屬民法總則規定的內容,且現行的民法通則中已有具體的規定。依筆者推斷,合同法未採納該制度屬立法者「有時為慎重起見,對於一時還看不準的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的情況,⑶此在學理上謂之明顯漏洞中的授權型漏洞。
「所謂授權型漏洞,是指立法者或准立法者,關於某種事件任解釋者進行價值判斷,而不設任何規定的情形。」⑷代理是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民法設立該制度的價值在於"克服民事主體在知識、認識水平、時間、空間等方面的局限性,使民事主體的權利能力得以實現。"⑸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之所以被認定為無效,其法理在於:合同仍雙方法律行為,當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自己代理或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是代理人的單方行為,很難避免發生代理人為自己利益而犧牲被代理人利益,或損害一方或雙方利益的情況。所以,其原則上被各國法所禁止。既然代理制度專為維護被代理人利益而設,生活中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所訂立的合同未必都對被代理人一方或雙方不利益。上例如A委託B購買的原料的質量、價格等均優於他人的產品,且路途較近,為A節省了時間和運輸費用。B為A銷售純凈水,解決了A產品積壓的困難,B為C購買純凈水為C解決了飲水之困難。又如,A委託B為其向C主張債權,因C無償債能力,B與C是好友,B即用自己的款以C的名義向A還款。該類合同若均歸於無效,不但不能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反而會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且與設立代理制度的意旨不符。
現行法律未對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的效力作出規定,實踐中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有違代理的本質特徵和誠實信用原則,應為無效。一種觀點認為,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若事後得到被代理人的追認,其法律後果歸屬於被代理人,應為有效。
筆者認為,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應屬效力待定合同。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在表象上具有濫用代理權的特徵。在前者,實際上是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形成了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合同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該合同關系未涉及第三人,為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被代理人應享有撤銷權,如果自己代理訂立的合同未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被代理人也未主張撤銷,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合同自始發生效力。在後者,由於合同關系沒有第三者加入進來,合同由代理人一人包辦,一個人同時代表雙方利益,難免顧此失彼,難以達到利益上的平衡。但這種"一手托兩家"為雙方代理訂立合同的行為,有時也能「一碗水端平」,同時能滿足兩個被代理人的利益。若兩個被代理人皆大歡喜,均不主張撤銷,此合同亦應自始發生效力。
此類合同之所以為效力待定合同的理由還在於:雖有違代理的本質特徵和誠實信用原則,但其後果有利於被代理人時,符合立法者設立代理制度的宗旨,且該合同無關社會公共利益。將該類合同的效力留待被代理人去決定,被代理人如欲使合同生效,即予以同意;如欲使合同無效,即予以拒絕或撤銷,而不應由法律去強行規定這類合同的效力。建議將來修改合同法時在第四十九條後增加兩條,即第五十條:「自己代理訂立合同,為代理人自己與被代理人訂立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不發生效力。」第五十一條:「雙方代理訂立合同,未經雙方人被代理人追認,不發生效力。一方被代理人可以催告對方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追認,對方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在合同法未作修改前,實踐中處理這類案件,可類推適用合同法第四十八條關於無權代理訂立合同的規定。

註:
⑴王勝明等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其重要草稿介紹》,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3-24頁;
⑵同上注,第107頁;
⑶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訂版,第52頁;
⑷梁慧星著:《民法解釋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修訂版,第256頁;
⑸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2頁。

2. 《勞動合同法》51條規定的內容是什麼

一、《 勞動合同法 》51條規定的內容是什麼? 第五十一條 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通過平等協商,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訂立 集體合同 。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訂立;尚未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由上級工會指導勞動者推舉的代表與用人單位訂立。 二、集體 合同生效 的具體時間 根據《 勞動法 》第三十四條的規定,集體合同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後,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生效日期自第十六日起計算;在十五日內經審核登記,勞動行政部門製作《集體合同審核意見書》送達集體合同簽訂雙方代表的,生效日期為《集體合同審核意見書》確認的生效日期。 凡未履行其法定報送程序的集體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應視為無效。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集體 合同訂立 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依法訂立的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訂立集體合同對於保障勞動者各項重要權益的實現、協調穩定企業和職工 勞動關系 、保障企業生產經營順利進行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保證集體合同的正確實施,必須強化勞動行政部門對集體合同運作過程中的監督和指導作用。因此法律規定,由勞動行政部門對集體合同進行審查,不僅是訂立集體合同的必經程序,也是集體合同的生效條件。勞動法第三十四條規定:「集體合同簽訂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第一款的內容,實際上是保留了勞動法中原有的規定。該款規定在實踐中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是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二是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異議的,例如集體合同的約定內容違反法律 法規 的規定,或者集體合同的雙方主體不合法等,集體合同不能即行生效。 三、集體合同的協商與簽訂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通過平等協商,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訂立集體合同。集體合同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 勞動合同 。又稱團體協約、集體協議等,是指工會或者職工推舉的職工代表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就勞動報酬、工作條件、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 社會保險 福利等事項,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進行協商談判所締結的書面協議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1、 集體合同的簽訂應建立在集體協商的基礎上。集體協商是指企業工會或職工代表與相應的企業代表,為簽訂集體合同進行商談的行為。集體協商應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平等、合作的原則。 2、 集體協商的內容、時間、地點應由雙方共同商定。在不違反有關保密規定和不涉及企業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協商雙方有義務向對方提供與集體協商有關的情況或資料。 3、 集體合同的期限為一至三年,合同期限內,雙方代表可對集體合同內容進行變更或解除。由於簽訂集體合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致使集體合同難以履行時,集體合同任何一方均可提出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的要求。一方提出變更或修訂或解除集體合同時,另一方應給予答復,並在七天內雙方進行協商 . 4、 集體合同的簽訂應建立在集體協商的基礎上。由企業工會(未建立工會的由職工民主推舉的代表或上級工會組織委派代表)代表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指派的代表,就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福利待遇等進行協商,達成一致後形成集體合同草案,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經討論通過,由協商雙方首席代表簽字。並在簽字後10日內將集體合同文本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查。集體協商的內容、時間、地點應由雙方共同商定。在不違反有關保密規定和不涉及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協商雙方有義務向對方提供與集體協商有關的情況或資料。集體合同的期限一般為一至三年,合同期限內,雙方代表可對集體合同內容進行調整。雙方協商代表協商一致或由於簽訂集體合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致使集體合同難以履行時,可以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 實際上,《勞動合同法》51條規定的內容一般的民營企業當中是很少會發生的,因為其中提到的是集體合同,集體合同大多數都是在那些國有企業當中,集體合同是由工會組織代替全體職工跟用人單位針對工作時間,薪酬待遇,休假的這些進行協商以後簽訂的,民營企業當中不存在著工會,因此所謂的集體合同也無從談起。

3. 怎麼樣解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釋義】本條是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的規定。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常出現無處分權人利用合同擅自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如何對待這些合同的效力,這在司法實踐中是一個必須予以回答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合同的法律效力問題,保護合法權利人的利益,很有必要在統一的合同法對此作出規定。

所謂無處分權人,就是對歸屬於他人的財產沒有權利進行處置的權利或者雖對財產擁有所有權,但由於在該財產上負有義務而對此不能進行自由處分的人。例如,A將某物租賃給B使用,B卻將該物非法轉讓給C,則B與C之間的買賣合同就屬於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

因無權處分他人財產而簽訂的合同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1.無處分權人實施了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這里所說的處分,是指法律意義上的處分,例如財產的轉讓、財產的贈與、在財產上設定抵押權等行為。財產只能由有處分權的人進行處分,無處分權人對他人財產進行處分是對他人的財產的侵害。即使是對共有財產享有共有權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處分其應有的部分,不能擅自處分共有財產。因為共有財產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某個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處分共有財產,就構成無權處分行為。

2.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而簽訂的合同必須經過權利人的事後追認或者在合同訂立後取得對財產的處分權。這里的權利人,是指對財產享有處分權的人。所謂追認是指權利人事後同意該處分財產行為的意思表示。這種追認可以直接向買受人作出,也可以向處分人作出;可以用口頭形式作出,也可以用書面形式作出。不管用何種形式,追認都必須用明顯的方式作出,沉默和不作為都不視為追認。追認是一種單方的意思表示,其目的就是使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在權利人追認前,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處於效力待定狀態,在得到追認以前,買受人可以撤銷該合同;在追認以後,則合同將從訂立合同時起就產生法律效力,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可以請求對方履行合同義務。

根據本條的規定,如果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該合同仍為有效合同。無權處分的本質是處分人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處分他人財產,從而侵害了他人的財產權。如果處分人在合同訂立後取得了財產權利或者取得了對財產的處分權,就可以消除無權處分的狀態,從而使合同產生效力。

4. 梁慧星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載 人民法院報 第幾期

人民法院報.2000年01月08日

5. 為什麼梁慧星認為合同法51條無權處分中的處分行為,只包括轉讓和贈與,而不包括設定擔保和使用權

物權四大權利,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能區分嗎。

6. 合同法51條和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規定

法律分析:《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 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三條 無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訂立合同,被代理人已經開始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接受相對人履行的,視為對合同的追認。

7. 裁判的方法——梁慧星

第一講 民法解釋學概述

一 什麼是民法解釋學

法官裁判的邏輯

三 法官如何認定事實

四 法官如何處理法律問題

(一)法律適用的前提:找法

(二)找法的結果:三種可能性





不確定概念

(三)狹義法律解釋和廣義法律解釋

五 法律解釋的意義

六 法律解釋的分類

(一)立法解釋

(二)司法解釋

(三)裁判解釋

(四)學說解釋

第二講 法律解釋方法

一 文義解釋

二體系解釋

三 立法解釋

四 擴張解釋

五 限縮解釋

六 當然解釋

七 目的解釋

八 合憲性解釋

九 比較法解釋

十 社會學解釋

第三講 法律漏洞補充的方法

一依習慣補充法律漏洞的方法

二類推適用

三 目的性擴張

四 目的性限縮

五 反對解釋

六 比較法方法

七 直接適用誠實信用原則

第四講 不確定概念的價值補充

第五講 利益衡量

附錄1 如何理解法律概念

一、凡法律上規定有定義的法律概念,應當嚴格按照法律定義理解

二、對於法律上未有定義的法律概念,可以權威教科書上的定義作為理解該法律概念的根據

三、如果法律辭書和教科書也沒有為某個法律概念下定義,我們可以參考產生該項概念的專業和行業的定義

四、對於法律上未有定義的法律概念,應當以法律目的作為理解解釋的依據

五、在採用法律外其他專業、行業的定義時,不得違背法律目的及社會生活經驗

六、須特別注意,因法律背景和歷史條件的改變,對同一法律概念,應作不同的理解

附錄2 請求權基礎與抗辯

首先應考慮適用范圍抗辯

其次應考慮構成要件抗辯

再次應考慮「免責抗辯」

最後應考慮減輕責任抗辯

附錄3 買賣合同特別效力解釋規則之創設——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解讀

附錄4 法律思維與學習方法

一、法官的法律思維法官法律思維的目的是公正裁判,不能太過於強調判決書的說理

二、法官法律思維中的被動性與主動性(一)法官的被動性

第一,法官受「訴」的限制

第二,法官釋明的界限限於訴訟關系的事實方面和法律方面

第三,由誰找法應當由原告決定

(二)法官的主動性

第一,關於事實認定

一是分配舉證責任

二是舉證責任轉換

三是法官直接認定案件事實

第二,法官對合同有效性的審查法官原則上不主動審查合同的有效性,除非被告提出抗辯法律上規定無效的合同要進行審查

第三,對合同內容公正性的審查違約金過高的情形,被告缺席審判或者未以抗辯的方式請求法院調整,這種情形,法庭應當對違約金約定進行公正性審查,並依據《合同法》第40條或者第6條否定其效力。

輕微違約不能解除合同

第四,關於規避行為和虛假行為法官應當主動審查合同是否屬於規避行為或虛假行為

第五,關於法律漏洞的填補

第六,行使自由裁量權

三、當前法官思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混淆解釋論和立法論法官在討論案件時,要緊扣法律條文,而不是去討論學術觀點和立法理論

第二,死摳法律概念效力性規范和管理性規范不能強制套用,公司法第十六條就是個程序性規定,判斷合同效力要姐合同法第五十條

第三,忽視法律邏輯性法庭在根據《合同法》第51條認定合同無效之後,還要依職權使用《合同法》第58條,判決回復原狀,雙方退貨退款。

四、轉換法官法律知識結構的建議

第一種學習方法,即我們在法學院學習法律的方法。通過老師在課堂上講授和教科書的學習

第二種學習方法,即所謂案例教學(學習)方法

第三種學習方法,以法律條文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一是直接閱讀、記憶現行法律條文

二是閱讀、記憶現行法律條文的同時,要求掌握每個法律條文在法律條文體系中的邏輯位置,及與其他有關條文之間的邏輯關系

三是通過法律條文貫穿立法、理論和實務

                          三土lawyer

                        2019年1月13日

8. 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有不動產的法律效力 屬於哪一類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八章 共有
第九十三條 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第九十四條 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按照其份額享有所有權。
第九十五條 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所有權。
第九十六條 共有人按照約定管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權利和義務。
第九十七條 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九十八條 對共有物的管理費用以及其他負擔,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額負擔,共同共有人共同負擔。
第九十九條 共有人約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維持共有關系的,應當按照約定,但共有人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的,可以請求分割;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隨時請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礎喪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時可以請求分割。因分割對其他共有人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
第一百條 共有人可以協商確定分割方式。達不成協議,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分割並且不會因分割減損價值的,應當對實物予以分割;難以分割或者因分割會減損價值的,應當對折價或者拍賣、變賣取得的價款予以分割。
共有人分割所得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有瑕疵的,其他共有人應當分擔損失。
第一百零一條 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第一百零二條 因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產生的債權債務,在對外關繫上,共有人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連帶債權債務關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內部關繫上,除共有人另有約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額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償還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份額的按份共有人,有權向其他共有人追償。
第一百零三條 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
第一百零四條 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的份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出資額確定;不能確定出資額的,視為等額享有。
第一百零五條 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同享有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參照本章規定。

9. 合同法第51條什麼意思

合同法抄第51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人訂立的合同」,意思是無權處分人跟他人訂立的處分財務的合同需要經過權利人追認或者取得處分權後才有效。

關於該條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對買賣合同中的無權處分行為有新的規定,即該解釋第3條「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定義不同

處分權是所有人對財產(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進行消費和轉讓的權利。而不論是所有人還是非所有人,他們佔有財產,最終是為了對財產有效地利用或從中獲得經濟上的利益。這種利用財產的權利是使用權。

2、對物品的所有權不同

處分權必須擁有所有權或者經過所有權擁有者同意才能夠處分,而使用權可以不用擁有所有權。

3、代表的權利不同

處分權是由物具有交換價值決定的,法律上的處分意味著物的轉讓。處分權決定了財產的歸屬,它是所有權區別於他物權的一個重要特徵。而作為所有權權能的使用權具有最廣泛的概括性,所有人可以在法定限度內依任何目的和方式使用其物。

10. 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

摘要:「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立法起草者之一梁慧星先生解釋說,「依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五十一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並且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

法律分析:「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立法起草者之一梁慧星先生解釋說,「依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五十一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並且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這里說的無效,不是處分行為無效,而是無權處分的合同無效,即買賣合同無效。不能解釋為買賣合同有效,僅處分行為無效。」

總的來說,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無權處分人處分了他人財產,如果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就轉化為有效合同;如果權利人拒絕追認或無處分權人一直未取得處分權,那該合同就是無效的。

法律依據:《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熱點內容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