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基礎法律關系

合同法基礎法律關系

發布時間: 2022-12-29 08:02:48

合同法律關系成立的要件是什麼

1、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法。商所謂訂約主體是指實際訂立合同的人,他們既可以是未來的合同當事人,也可以是合同當事人的代理人,訂約主體與合同主體是不同的,合同主體是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他們是實際享受合同權利並承擔合同義務的人。

2、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必須是「依法」進行的。所謂「依法合同成立」簽訂合同,是指訂立合同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要求,由於合同約定的是當事人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而權利和義務是依照法律規定所享有和承擔的,所以訂立合同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如果當事人訂立的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要求,法律就不予承認和保護,這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目的就不能實現,訂立合同也有失去了意義法。3、當事人必須就合同的主要條款協商一致。即合同必須是經過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所謂協商一致,就是指經過談判、討價還價後達成的相同的、沒有分歧的看法。

4、合同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法。要約承諾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規則,也是合同成立必須經過的兩個階段法。如果合同沒有經過承諾,而只是停留在要約階段,則合同未成立。合同是從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交涉開始,由合同要約和對此的承諾達成一致而成立法

以上只是合同的一般成立條件法。實際上由於合同的性質和內容不同,許多合同都具有其特定的成立要件。

法律依據:《合同法》第九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當事人依法可以委託代理人訂立合同。

第十三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

第二十五條: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

Ⅱ 合同法基本原則之間的關系

合同制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Ⅲ 我國合同法的主要制度

合同違約制度是合同法中最重要制度之一。本文對我國合同法中違約責任制度概念、法律特徵、歸責原則、違約責任構成以及違約責任免除范圍等基本規定進行論述。合同法確立嚴格責任作為合同歸則原則與國際間經貿交往的歸則接軌,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是我國合同法制度的重大進步,有效保護守約方的利益。
違約責任制度是我國合同法中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合同的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保障,不僅可以促使合同的當事人雙方自覺全面地履行合同義務,起到避免和減少違約行為的發生的預防作用,而且在發生違約時,通過追究違約方的違約責任,使守約方的損失得到補償。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三個合同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為基礎,以《民法通則》為指導,吸取了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移植和借鑒國外立法,摒棄了三個合同法過於原則、過於簡單的缺陷,是一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市場交易規則,較為完備重要法律。違約責任制度無疑是合同法中最重要制度之一。我國合同法對以往的違約責任制度進行完善,不僅在總則中設專章對違約責任作了一般性規定,而且在總則的其他章節和分則對違約責任制度作了具體規定。
一、違約責任的概念
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生效合同所應承擔法律責任。我國的合同法律制度規定當事人承擔的違約責任主要包括承擔繼續履行合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三種形式,這三違約責任形式可根據不同的情形具體適用,既可以單獨適用,還可以同時適用兩個或全部責任形式。違約責任以財產責任為核心。是在長期的市場交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法律機制定約後必須履約,必須遵守合同的義務,違約必定是守約方權利的侵害,從公平的原則出發,有侵害必須要給以補償。
二、違約責任的內容
合同法規定違約責任法律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讓違約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通過補償和懲罰所承擔的財產支出,維護守約方當事人的合同權利。合同法規定須根據違約的具體情況讓違約方承擔下列之一或者全部以下三種違約責任
1.繼續履行合同
違約方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按時完全履行合同,令相對人不能實現合同預期利益,相對人如果發現違約方具備履行合同義務的條件,並且繼續履行對自己有利時,有權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以恢復自己合同的權利。
2.採取補救措施
主要指在已經出現質量違約的情況時,違約方採取必要的措施減少合同因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的要求導致的損失,以及採取必要的措施為恢復合同的全面履行創造條件,為對方實現合同權利而完成必要的工作。我國合同法第111條規定,合同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在依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做、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的違約責任。
3.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指由於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失時,應當承擔的財產責任。由於當事人的違約給對方造成損失的,給予必要的補償是整個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賠償損失要根據公平原則和等價的原則進行。既損害多少賠償多少,沒有損失就無須賠償。合同法第112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當然,違約責任的補償性也不是絕對的,在特定情況下違約責任也體現出懲罰性,如根據《合同法》第114條的規定,違約金高於但不是過分高於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的,高出的部分即具有懲罰性。根據第113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1倍。英美法系較之大陸法系更強調違約責任的補償性,這體現在其對實際履行的態度上。
英美法繫上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首要的違約救濟是損失賠償,而非實際履行。實際履行作為平衡法上的救濟方式,是以公平正義原則為指導的,即以所謂衡平法院法官的良心為准,需要個案酌量。同時,它又作為一種補充救濟方式,總以例外的方式存在,所以其適用的條件通常以其不適用的情況表達出來,法律經濟分析學派對英美法系的以上做法提供了理論根據,若他不履約而增加的收益超過對方因其履行而可獲得的利益,那麼他的違約行為就是一種有效益的行為 。即所謂:「有效益違約」(Efficient Breach)。這對合同雙方而言沒有損害,對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也是有益的。
「有益違約」主張只要賠償守約方可期待利益即可不實際履行,其假設的前提可期待利益是確定的,這些都使該理論受到許多批評和反對。反對者認為,可期待利益的確定本身便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可期待利益賠償中的種種限制,如損失的可預見性、確定性等,使守約方基本上無法得到充分補償;另外違約後的交易成本並不一定比實際履行中的交易成本低,往往導致極不效益的後果。因此他們主張擴大實際履行的適用,而不是僅僅將其作為一種補充。不過,目前美國合同法上仍將損失賠償作為首要的救濟方式,雖然許多法院對實際履行的適用的確出現日益靈活放寬的趨勢。
三、違約責任的特點
違約責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違約責任是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所產生的責任,這包含兩層含義:1、違約責任產生的基礎是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若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則無違約責任。2、違約責任是以違反合同義務為前提,沒有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不承擔違約責任。第二、違約責任具有相對性。違約責任的相對性,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產生,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不負違約責任。第三違約責任具有補償性,違約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違約責任的主要目的在於補償合同當事人因違約行為所遭受的損失。從合同法所確認違約責任的內容,繼續履行合同、採取補救措施、賠償經濟損失,都體現補償性。第四,違約責任可約定性,根據合同自願原則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合同約定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違約金的數額等,
四、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綜觀各國立法實踐,對違約責任原則的規定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我國合同法確定了嚴格責任原則。合同法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這就是嚴格責任原則。在違約形態方面,《合同法》第107條規定了「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兩種形態,這承襲了《經濟合同法》第29條、《涉外經濟合同法》第18條、《技術合同法》第17條的相關規定,符合我國傳統立法中兩分法觀點,即將違約形態劃分為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這種劃分能夠涵蓋所有的違約形態,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總結我國立法、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科學的違約形態體系。其次,歸責原則方面,《合同法》第107條、120條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這和《涉外經濟合同法》第18條,《技術合同法》第17條的規定是一致的。在嚴格責任原則下,只要不存在免責事由,違約行為本身就可以使違約方承擔責任。因此嚴格責任更有利於保護守約方的利益,維護合同的嚴肅性,增強當事人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克服信用危機。在過錯責任原則下,只有在不能證明其對違約行為無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違約責任,
所謂嚴格責任,又稱無過錯責任,是指違約發生以後,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應主要考慮違反合同因違約方的行為造成,而不考慮違約方的故意和過失。合同法中把歸責原則確定嚴格責任原因有:第一,嚴格責任的確立並非自合同法開始,在民法通則以及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中也有關於嚴格責任的規定。第二,嚴格責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強合同責任感優點。在過錯原則下,只有在不能證明其對違約行為無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違約責任,而過錯屬於主觀心理狀態其純在與否的證明和判斷,較屬於客觀事實的行為和免責事由更為困難,嚴格責任更利於降低訴訟成本。嚴格責任原則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因為違約責任在本質上是以合同義務轉化而來的,是當事人之間約定,一方不履行合同時追究其違約責任,是在執行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因而應該實行嚴格責任。實行嚴格責任,有助於更好地同國際間經貿交往的規則接軌。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反映了國際上合同法發展趨勢。當然,嚴格責任作為我國合同法中違約責任的一項總的原則,也不是絕對的,針對某些合同違約的特殊情況,合同法分則也採用了過錯責任原則作為例外,如第189、191條的贈予合同、第303條的客運合同、第320條多聯運合同、第374條的保管合同、第406條的委託合同等。但這些只是一般原則的例外,並不能改變嚴格責任原則在合同法中的主導地位。

五、違約責任的構成
1.主體條件
違約責任是當事人違反了有效合同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所以凡是違約責任必然是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導致的法律後果。違約責任是與侵權責任完全不同的兩種法律關系,違約責任的主體必然是有效合同的當事人,是有權獨立主張自己利益和獨立參加仲裁或訴訟活動的主體,而侵權責任的主體可以是任何法人主體、合夥主體和自然人,多數侵權行為侵權人與被侵權人之間並無合同關系,少數侵權行為是侵權人與被侵權人之間是無效合同關系或者侵權與違約法律竟合關系。
主體資格是主體進行各種法律行為的前提條件,如果主體資格不合格的或有缺陷的,就不能構成有效的合同,當事人也就不用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的主體資格由自然人和法人兩種主體構成,其中自然人作為合同的當事人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如果不符合民法通則關於民事行為能力條件的,應當由其法定代表人或監護人代為行使訂立的權利,或者承擔由合同生效而產生的合同責任。法人作為合同的當事人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也就是指該法人的章程規定其可以為某中合同行為,至少該合同行為沒有違反國家對限制經營和憑一定條件和資格經營的規定 。
2.違約行為
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沒有按照合同約定的條件和時間履行合同,包括兩種情況;第一,作為的違約,指義務人應當以自己的主動行為完成合同規定的義務`,例如;完成提交貨物、完成一定的工作的行為。第二,不作為的違約,指少數合同規定合同的當事人應當以自己某些不作為的承諾作為合同成立的基礎,例如,保密合同的當事人或合同中的保密條款,其基本內容就是規定根據合同的信息必須保密,如果違反合同規定的條件泄露了需要保密的信息時,就可構成違約責任。
3.承擔違約責任的主觀條件
合同履行是一種客觀事實,合同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完全履行客觀上也使對方的權利不能實現,為了維護對方的合同權利,就要讓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主要包括繼續履行、採取 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三大內容。繼續履行是為了恢復對當事人的權利,在此情況下合同法並不看重違約方主觀上有無過錯,而是看重違約方有無履行能力,如果具有履行能力,對方要求繼續履行的,必須履行合同的。既使不能按時履行,而且履約方主觀上並無過錯,例如出現了不可抗力的情況,只要不可抗力的情況消失後當事人仍然具有履行能力的,對方就有權要求履行合同義務。從此角度看構成繼續合同義務的責任並不需要主觀上有過錯。採取補救措施是違約責任的第二種形式,多為對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標準的補救。賠償損失是違約責任的第三種形式,根據財產法的原則,當事人由於自己的不當行為給他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責任。
六、違約責任免除范圍
違約責任免除是指當事人的行為雖構成了違反合同,但是根據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的諒解,無需承擔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給對方的損失。
1不可抗力的概念
不可抗力是指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在合同生效後,由於出現了當事人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並且不可克服的客觀情況,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時,對約定的合同如何處理的法律規定。
2不可抗力情況的范圍
1)法定不可抗力的情況
根據我國合同法,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具體地講,獨立於人的意志和行為之外,且影響到合同的正常履行。構成不可抗力的事件繁多,例如嚴重的地震、水災、風災、雨災、低溫高溫等人力所不能或很難抗拒的自然突發情況,而這些情況在訂立合同時是不能預見的或不能確定的。當合同履行中出現這些嚴重的自然災害並妨礙合同的正常履行時,當事人主觀上並沒有過錯,既沒有不想履行合同的心態,也沒有想給對方造成損失的心態,而是實際上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在此情況下無須承擔責任。
2)的不可抗力情況。由於當事人對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有所預計,並且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那些情況屬於不可抗力情況,當出現這些情況時就可以免除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責任,包括其他的違約責任。
3.不可抗力的例外
1)發生不可抗力的情況並沒有完全阻止或妨礙合同的履行,或當不可抗力的情況消失後,合同可以繼續履行的,當事人不得以發生了不可抗力的情況不履行合同和拒絕承擔違約責任。
2)當發生不可抗力情況時,當事人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但是沒有採取措施,而是消極等待,致使不可抗力情況導致的損失擴大的部分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這是我國合同法律制度中關於合同的履行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和協助履行原則的精神。
七、完善違約責任的相對性和確立責任競合制度
所謂違約責任的相對性,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之間發生,合同關系以外的人,不負違約責任, 合同當事人也不對其承擔違約責任。 《技術合同法》第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由於上級機關的原因,不能履行技術合同義務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另一方賠償損失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再由上級機關對它因此受到的損失負責處理。」《合同法》在此基礎上,將引起違約責任的上級機關擴大至一般的第三人,其第121 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約定解決。」另外,《合同法》第64、65條也對違約責任的相對性做出了規定,使該項制度趨於完善。擇請求權的制度。這種選擇不僅是總結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結果,而且是對世界上先進立法經驗的吸收和借鑒。由受害人選擇請求權,選擇對其更有利而對加選用。《合同法》第122 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我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問題做出規定。責任競合現象是伴隨著合同法和侵權法的獨立就已經產生的現象,是法律無法消除的客觀存在。從各國立法和判例看,在處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方面,主要採取了三種方法:即禁止競合制度、允許競合和選擇請求制度、有限制地選擇訴訟制度。從《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來看,我國是採用了允許競合和選擇受害人有利的方式提起訴訟和請求,既充分尊重了受害人的意願,同時也可能加重不法行為人的責任,有利於對受害人的保護。

Ⅳ 簡述合同的相對性原理及例外情形的基本法律關系

一、合同的相對性,指合同僅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拘束力,合同的效力僅及於合同當事人。包括主體的相對性、內容的相對性與責任的相對性,內容有:①合同債權人只能請求合同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不能請求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②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無權請求合同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③合同債務人因第三人違約的,仍應對合同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債務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另行解決。
合同相對性原理的學理基礎:①自我決定,自我拘束。合同債務人僅對自己願意受到拘束的對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②維持合同當事人請求權與抗辯權之間的平衡。
二、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
1.合同保全。《合同法》第73條規定的代位權、第74條規定的撤銷權,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合同債權人在法定條件成就時,得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主張權利。
2.買賣不破租賃。根據《合同法》第229條與《城鎮房屋租賃合同解釋》第20條,租賃期間,租賃物的所有權(因買賣、贈與、繼承、企業合並)發生變動的,原租賃合同對新的所有權人繼續有效,即新的所有權人應法定承受原租賃合同。
3.(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分包人的連帶責任。《合同法》第272條第二款規定:「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可以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解釋》第25條規定:「因建設工程質量發生爭議的,發包人可以以總承包人、分包人和實際施工人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
4.非法轉包、違法分包情形下,發包人對實際施工人的責任。《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解釋》第26條規定:「實際施工人以轉包人、違法分包人為被告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5.單式聯運合同。《合同法》第313條規定:「兩個以上承運人以同一運輸方式聯運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應當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損失發生在某一運輸區段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和該區段的承運人承擔連帶責任。」。須注意:多式聯運合同中,實際承運人與多式聯運經營人不承擔連帶責任,沒有突破合同相對性的問題(《合同法》第321條)。

Ⅳ 合同法律關系的主體有哪些

合同法 律關系同其他法律關系一樣,由主體、客體和內容構成。合同法律關系主體包括:參加合同關系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十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 法規 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法律依據: 不動產登記 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六十六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保障其債權的實現,依法以不動產設定 抵押 的,可以由當事人持 不動產權 屬證書、 抵押合同 與主債權合同等必要材料,共同申請辦理抵押登記。 抵押合同可以是單獨訂立的書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債權合同中的抵押條款。

Ⅵ 合同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合同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是(平階一一平等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擴展:

勞動合同回法原本應答該是勞動法的下位法,應該由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但當時發生了黑磚窯事件,導致該法上了人大全會並審議通過,結果是這部法的位階就與勞動法平級,且後法優先於前法。
但勞動法並未廢止,很多條款仍然在執行,比如加班工資制度就是勞動法上有,勞動合同法上沒有的。
說《勞動法》2008年1月1日前使用不準確,准確的描述是兩法規定不一致的條款,2008年1月1日前按勞動法執行,2008年1月1日後按勞動合同法執行。供參考

Ⅶ 民法和合同法是什麼關系合同法屬於獨立的部門法嗎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疇。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組織之間設立回、變答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Ⅷ 舉例說明合同雙方與多方的權利及義務關系

舉例說明合同雙方與多方的權利及義務關系

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比方說出租房屋合同中,出租一方有收房租的權力,承租一方就有交房租的義務。同樣,交了房租的一方有使用承租房屋的權力,收了房租的一方就有把出租房屋轉交給承租方使用的義務。

舉例說明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兩者之間是互動的關系。沒有義務,權利便不再存在;沒有權利,便沒有義務存在的必要。同時,權利和義務,又是為權力所保障的。作為法律所規定的權利的實現,當然離不開義務的履行;實質上,在此過程中,也是權力作用的結果。
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從法學理論的角度對二者關系的研究論述,主要是以下四點。
1、法律關系中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是指任何一項法律權利都有相對應的法律義務,二者是相互關聯、對立統一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2、社會生活中的對等關系。這主要表現在權利義務的總量是大體相等的。如果權利的總量大於義務的總量,有的權利就是虛設的;如果義務總量大於權利總量,就有特權。
3、功能上的互補關系。法律權利的享有有助於法律義務的積極履行。在許多情況下,不主張權利,義務人就不去履行義務。
法律義務也是法律責任,義務規范要求的作為與不作為要令行禁止。法律主體如果都能這樣對待義務,就必然有助於權利的實現,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4、價值選擇中的主從關系。在任何型別的法律體系中,都是既有權利又有義務的,這樣,才能通過法律對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行調整

舉例說明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的關系

比如:你有權利要求別人去給你錢
別人也有義務去給你錢。
就是這么簡單,都是相適應的。很簡單的

舉例說明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及如何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權利和義務往往是一體的,是一組辨證關系吧,比如你小時候父母對你有撫養的義務,這是你獲得的權利,長大後你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國家領導有治理國家的權利,同時他也要履行對人民負責的義務。

舉例說明如何設立終止變更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A. 平等主體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什麼是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舉例說明

勞動法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主要是這些。

舉例說明共青團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團章規定,團員有六條權力、六條義務。權力與義務共存。我們在交團費、服從領導的同時。也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監督權。

舉例說明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合一性.在某些條件下,權利就是義務,義務就是權利.例如:我國憲法規定,勞動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二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性.既權利和義務相佯而生,二者是對等的.公民所盡義務越多,即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他所享受的權利也就越充分.
三是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制約性.公民所享有權利要以義務的履行為條件,受義務的制約 .如果不履行義務就不可能享有權利.
例如,公民履行納稅義務,享有國家把稅款用之於民的福利。有的以他人履行義務而獲得。例如,父母履行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才能享有受撫養教育的權利。這種情形要求我們成年後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先合同義務與後合同義務的區別,並舉例說明

性質上看兩者都屬於附隨義務,嚴格的來說兩者都是不存在與合同關系存在內,而是存在一合同關系的一前一後,雖然兩者看起來都是法定義務,但實踐中往往習慣上好多地方也都需要他。
所謂先合同義務,是指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所發生的,應由合同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的法律義務。它是建立在民法誠實信用、公平原則基礎上的一項法律義務,是誠實信用、公平原則的具體化。它主要包括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互相保護、通知、保密、協作及詐欺禁止等義務。
舉兩個列子:比如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明知標的物在出賣人要約的條件下自己不會買受,卻仍然出於惡意,一再以種種理由與方式與出賣人磋商,最終合同不成立,卻導致出賣人不能及時出賣標的物,間接蒙受損失。又如出賣人為使買受人更充分詳實了解標的物,可能要介紹一些有關標的物的資料資料、生產工藝等商業秘密,這時如果買受人不遵守先合同義務的規定,就可能會使出賣人權益受損。
後合同義務,是指合同關系消滅後,締約雙方當事人依誠實信用原則依法應負有某種作為或不作為義務,以維護給付效果,或協助對方處理合同終了的善後事務的合同附隨義務。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二條對後合同義務進行了規定:「合同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舉兩個列子:標的物提存後,除債權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或者債權人的繼承人、監護人;房屋買賣合同履行完畢後,賣家應將房屋的有關重要事項及時告知買家。
再如房地產買賣合同雙方不僅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需要互相協助對方,在房屋產權過戶後,基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也需要協助另一方當事人辦理後續事宜;在一般的消費品買賣合同終止後,銷售者還負有售後服務義務;供應的機械裝置執行中出現技術問題,供貨方應當給予買方技術支援、協助排除故障等。
勞動合同解除後,一方到另一與原單位業務相競爭的單位工作,不得擅自利用原單位的技術秘密;技術開發合同終止後,工程技術人員負有不得泄露公司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秘密等。

舉例說明合同中的先履行抗辯權

甲乙簽訂合同約定:甲1月1日送貨。乙5月1日給款。甲1月1日沒有送貨,及要求乙先付款。則乙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辯權。要求甲先送貨後,再付款。

Ⅸ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合法原則。根據我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合同雙方訂立合合同時應當遵循相關的原則,否則合同可撤銷或無效。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Ⅹ 訂立合同的基礎法律關系不存在

訂立合同的基礎法律關系是存在的,因為應該依據《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作為訂立合同的法律基礎。訂立合同的雙方既建立了是相互的法律關系,並依據相關的法律在合同訂立中明確雙方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同時,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能夠彰顯雙方的法律關系,在《合同法》的關系規范下,形成合同的履行和義務的實施。供參考。

熱點內容
注冊會計師和司法考試 發布:2025-01-15 19:42:55 瀏覽:259
19經濟法基礎第四章 發布:2025-01-15 18:14:41 瀏覽:188
勞動法工資結算方式 發布:2025-01-15 18:06:43 瀏覽:147
勞動法解釋停職員工待遇 發布:2025-01-15 17:40:35 瀏覽:399
國稅局政策法規科職責 發布:2025-01-15 17:37:38 瀏覽:457
勞動合同法三到五年 發布:2025-01-15 17:24:42 瀏覽:478
毆打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17:22:22 瀏覽:578
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發布:2025-01-15 16:40:42 瀏覽:894
重慶合同律師 發布:2025-01-15 16:39:58 瀏覽:636
榆次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15 15:49:54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