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機考小抄
1.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論述問題
新勞動法特點
一、簽合同前用人單位須履行告知義務
為了充分保證勞動者知情權,《勞動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二、不簽勞動合同用人單位須按月付雙薪
《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三、同一勞動者只能被「試用」一次
《勞動合同法》對試用期主要限定了了:試用期的期限,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試用期次數,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試用期中,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
四、鼓勵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
《勞動法》第20條規定,雙方簽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必須具備3個條件:勞動者在該公司連續工作滿10年以上; 雙方同意續簽勞動合同;勞動者提出要簽定無固定期限合同。
五、制定勞動規章制度不再是用人單位一方說了算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原勞動合同法徵求意見稿中規定:「"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應當經工會、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 此條內容外資企業表現非常強烈,他們認為這是與現代企業制度背道而馳,股東(老闆)作為公司的所有者,理當享有制定、實施有關規章制度的絕對權。「如果按照徵求意見稿的規定,公司最高權力已轉向他人之手。」甚至引發報界報道的美商會等資方「"從中國撤資」"的威脅論。最終通過的《勞動合同法》中已將「應當經……討論通過"」刪去,用「"平等協商確定」"代替。
六、明確了用人單位強迫勞動的四類情況
《勞動合同法》加重用人單位的違法成本還有以下五種類型:
(一)、用人單位未將勞動合同文本交付勞動者的情形被納入到行政處罰范圍,並輔之賠償責任。
第八十一條 用人單位提供的勞動合同文本未載明本法規定的勞動合同必備條款或者用人單位未將勞動合同文本交付勞動者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二)、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2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三)、明確用人單位強迫勞動等四類情形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有以下四類情形,將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包括: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違章指揮或者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勞動者的;勞動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給勞動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
(四)、用人單位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將受處罰。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者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扣押勞動者檔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五)、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1、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
2、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
4、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
勞動法是我國勞動法律體系中關於勞動合同的專項性法律,與勞動者切身利益相關的企業規章制度,必須通過法定程序後才能生效。
社會保障法:從國內有關社會保障法的著述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⑴社會保障法是高速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⑵社會保障法即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維護社會安全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⑶凡是依據社會政策制定的,用以保護某些特別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進社會大眾福利的立法,就是社會保障法;⑷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為了保證有困難的勞動者和其他社會成員,以及特殊社會群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並逐步提高其生活質量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作業
1d,2b,3c,4a,5d,6b,7a,8b,9d,10a,11c,12b,13c,14d,15c
3. 求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學習心得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穩定社會和安邦興國的根本大計,是一件「關乎國運、惠及子孫」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雖然人們都認識到了社會保障在社會層面的重要性,而對其法律層面的認識還不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對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與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的優勝劣汰和職工的下崗、失業已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社會經濟現象,妥善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是推進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一、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簡介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勞動法是調整勞動者與資本所以者之間社會關系的法律制度。
1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共性
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而且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便是德國俾斯麥頒布的社會保障法典,也是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存狀況為基本動因的。
2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3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所涉及的對象
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而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社會保障的對象應當是該社會的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幫助的人。同時,社會保障也對社會成員中的特殊對象給予特殊幫助。社會保障的特殊對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業、患病、傷殘、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斷收入來源而需要社會特殊幫助者。這些成員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與競爭能力,使收入中斷、減少或喪失而影響了基本生活,從而得到社會給予的特殊保障。
二、國家該退位的地方應當退位
在勞動法的調整上,我國長期來存在的問題是行政因素過重,在改革過程中雖有較大的改進,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國家仍需進一步退位。目前,勞動關系中還存有大量的行政審查,例如:在勞動關系建立時一些地方執行強制鑒證,招、退工的行政審查程序;在勞動報酬中實行的工資總額管制;在特殊工時中實行的行政審批等等,使勞動關系建立與運行中融入大量行政因素。勞動關系的產生、結束與運行不應當是三方關系,而只應當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雙方關系。尤其要突破的是國家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規定每個勞動者只能建立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
當著現實邏輯與觀念邏輯發生沖突時,需要重新審視的恰恰是觀念的邏輯。「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這種觀點在計劃經濟時代無疑是恰當的。在那時,一個勞動者出現了多重勞動關系,國家將很難進行統一的管理。今天,當著勞動力通過市場來進行配置,為了使人盡其才,一個人存在多重勞動關系恰恰是一種常態。正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進行全方位的突破。
允許一個勞動者同時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勞動關系,對我國的勞動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會帶來有益的影響。在用工管理方面,應當允許一個勞動者同兩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當然兩單位工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現行的工時制度;在工資管理方面,各地在公布和調整最低工資時,應同時公布月最低工資標准和時最低工資標准,如果一個職工每天在甲乙各工作四小時的話,甲單位或乙單位都只按月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五十來執行;在社會保障方面,繳費關系應當與工資關系掛鉤,以養老保險為例,每個勞動者固然只能有一個個人帳戶,但應要求多個用人單位根據勞動者工資的一定比例向這一勞動者的個人帳戶繳納養老保險費,從而保障勞動者的利益。
三、國家該進位的地方應當進位
與勞動法相比,我國社會保障法的突出的問題是國家有一些該到位的領域尚未到位。
首先,立法者沒有設置有效的刑事立法來保障社會保險費的徵收。我國在修改後的刑法中並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保險制度的各類違法行為予以明確規定,而只是混同於普通刑事犯罪行為。
其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缺乏承擔「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任務的主體資格。事實上,許多地方和主管部門運用社會保險基金搞生產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或是財政挪用並逾期不歸已成司空見慣的現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本難以有所作為。
再次,長期以來,國家將理應承擔的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的成本予以轉嫁。對於穩性養老金債務,各國一般都認為是國家的應承擔的責任。所謂隱性養老金債務,是指一種養老金制度終止實施時應承擔的現時退休者的養老金和根據在職職工過去工作年限所承諾的未來養老金的支付責任。
最後,由於我國將社會保險法作為勞動法的調整對象,社會保險爭議也完全按勞動爭議來處理。事實上,用人單位不繳納養老保險,不能僅視為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應當視為侵犯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受到侵害的勞動者雖也可以提起勞動爭議程序,以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但更應通過行政訴訟程序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規定有利於明確國家責任,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在用人單位不依法按時足額征納或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必須承擔有關責任,而並非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扮演「守夜人」角色。由於勞動者利益受到侵犯時,國家須承擔先行支付的責任,就會促使有關部門提高社會保障的強製程度。
總之,明確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相互關系,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也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如何構建與完善?這是每位從事社會保障及相關法律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4. 圖片中是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一個論述題,還請各位網友幫忙解答,謝謝
其實這道題目是有爭議的
1,關於第一條提問,本身是存在爭議的
理由: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解釋,勞動合同法規定的一般勞動者屬於狹義的勞動者,其中「學生」身份的人其職業是被認定為「學生」而非一般勞動者,因此全日制在校生不能認為是一般勞動者。由於不能認定一般勞動者身份,也就很難認定可以成為勞動合同主體。
但是根據原勞動部意見第四,第十二條的相關解釋,由於馬紅麗已經取得畢業生推薦表,而且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勞動關系的行為明顯,應當認定雙方有意向建立勞動關系,可以視為勞動關系建立且有效。
月長石個人意見: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對臨近畢業的畢業生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界定存在嚴重爭議,在法律未修改的前提下,月長石個人認為馬紅麗不具備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資格。理由上面已經闡述。
2,根據第一條解釋,本案中馬紅麗與該用人單位之間存在的關系應當視為一般勞務關系而非法定的勞動關系,可根據合同法進行約定,而不能適用於勞動合同法。
3,由於無法認定勞動關系,自然不存在勞動爭議。
4,因為馬紅麗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不屬於勞動關系,不存在勞動爭議,因此仲裁應當駁回馬紅麗的訴求。
而由於沒有勞動關系存在,用人單位行為也就不存在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情況,適用於合同法。
另外,本案月長石個人認為由於法律的界定,馬紅麗和用人單位沒有建立勞動關系,但不代表馬紅麗和用人單位之間不存在關系。一般勞務關系在出現糾紛時,適用於民法,侵權責任法及合同法,如馬紅麗的損害確實和用人單位存在直接關系,馬紅麗可另行向法院起訴主張賠償。
PS:月長石這里的解釋是基於認為馬紅麗不具備勞動關系建立主體的資格而做出的判斷,但由於這一點目前存在很大爭議,尤其是馬紅麗已經取得畢業生推薦表。目前已知部分地區出台的規定是認為這種情況已經可以認為畢業,而有些地區則認為只有持畢業證書後才能認定其畢業生身份,因此本案如果真實發生,實際判決可能要根據地方不同而決定。
5. 關於勞動和社會保障自考試題
全國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試題
自考考試網 更新:2011-8-27 編輯:靜子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中,規定具體行為規則的部分,被稱為( )
A.假定 B.處理
C.制裁 D.適用
2.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情況或現象,被稱為( )
A.法律沖突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為 D.法律事實
3.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勞動保障部內設機構或者其他機構認為需要制定勞動保障部部門規章的,應( )
A.向勞動保障部報請立項 B.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C.向國家司法機關報請立項 D.向國家權力機關報請立項
4.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規章施行的,( )
A.應當自公布之日起20日後施行 B.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
C.可以自公布之日起即時施行 D.必須自公布之日起即時施行
5.根據勞動關系所具有的隸屬性和人身性的特徵,由國家制定勞動標准,明確勞動的基本條件,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說明的是勞動法基本原則中的( )
A.勞動關系協調的合同化 B.勞動條件的基準化
C.勞動者保障的社會化 D.勞動執法的規范化
6.依法徵收社會保險費,並按照規定支付社會保險待遇的主體,被稱為( )
A.管理人 B.監督人
C.投保人 D.保險人
7.按照行政檢查的內容為標准,可以將勞動保障行政檢查分為( )
A.主動檢查和被動檢查 B.一般檢查和特定檢查
C.聯合檢查和單項檢查 D.全面檢查和專門檢查
8.在行政強制執行的方式中,遲延繳納罰款屬於( )
A.代執行 B.代履行
C.執行罰 D.直接強制
9.勞動保障監察是由法定的專門機關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進行的監督檢查,這體現了勞動保障監察的( )
A.強制性 B.專門性
C.行政性 D.法定性
10.為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公示義務,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及其監察員應當依法遵守( )
A.罰繳分離制度 B.迴避制度
C.聽證制度 D.告知制度
11.我國勞動保障監察查處用人單位違法行為程序的第三步是( )
A.案件處理 B.立案
C.案件移送 D.調查取證
12.其作用主要是維護勞動保障法制和政令的統一,解決勞動保障規范性文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的勞動保障行政執法監督制度是( )
A.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實施情況的報告制度
B.重大具體勞動保障行政行為的審核制度
C.勞動保障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制度
D.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執行情況的檢查制度
13.就某一方面的內容,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專門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獨立實施監督檢查的一種方式,稱為( )
A.自查 B.獨立檢查
C.抽查 D.聯合檢查
14.法律責任構成的核心要素是( )
A.因果關系 B.責任主體
C.違法行為 D.損害後果
15.最嚴厲的一種法律責任是( )
A.民事責任 B.行政責任
C.刑事責任 D.管理責任
16.行政復議的受理、審查和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必須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時限,按期執行有關的程序,並作出裁決,這體現了行政復議的( )
A.便民原則 B.合法原則
C.及時原則 D.公正原則
17.行政復議程序的第四個步驟是( )
A.行政復議的受理 B.行政復議的申請
C.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 D.行政復議的決定
18.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宣告授予發明專利權無效或者維持授予發明專利權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屬於( )
A.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B.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C.高級人民法院管轄 D.最高人民法院管轄
19.我國的《勞動法》頒布於( )
A.1991年 B.1994年
C.1998年 D.2003年
20.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 )
A.兩年 B.一年
C.六個月 D.三個月
21.行政賠償義務機關向行政賠償請求人支付賠償金以後,依法責令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受委託的組織或個人承擔部分或全部賠償費用的法律制度是( )
A.行政賠償 B.行政追償
C.行政追懲 D.國家賠償
22.在勞動保障部門使用的行政文書中,適用獎懲有關人員的是( )
A.部令 B.決定
C.公告 D.通報
23.勞動保障行政機關行政執法文書中,適用於勞動保障行政機關接到舉報或者發現行政管理相對人有輕微違法行為,暫不作出行政處罰,以書面形式令其在一定期限內自行改正的是( )
A.《勞動監察限期改正指令書》
B.《關於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規行為的行政處理決定書》
C.《關於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規行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D.《行政復議受理通知書》
24.國際勞工組織1936年的第52號《帶薪休假公約》規定,凡適用本公約人員連續服務滿一年後,有享受工資照付年假的權利,假期應有至少( )
A.6個工作日 B.7個工作日
C.10個工作日 D.15個工作日
25.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章程,國際勞工組織最正式的監督程序是( )
A.定期監督 B.申訴
C.控訴 D.直接接觸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按照法律規范的強製程度,可以把法律規范分為( )
A.義務性規范 B.禁止性規范
C.強制性規范 D.任意性規范
E.確定性規范
27.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包括(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民事基本制度
C.犯罪和刑罰 D.基本經濟制度
E.地方性事務
28.下列屬於勞動保障行政許可事項的有( )
A.從事補充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的資格認定
B.勞動仲裁員資格的考核認定
C.技工學校設立審批
D.企業實行特殊工時制度的審批
E.外國人入境就業審批
29.我國勞動保障監察的內容涉及勞動保障工作的各個方面,有( )
A.就業管理 B.職業介紹管理
C.社會保險管理 D.工資管理
E.勞動合同管理
30.從監督的內容來看,對行政主體的監督主要是( )
A.對法人遵守行政法律法規的監督 B.對行政主體行為合法性的監督
C.對公民個人遵守行政法律法規的監督 D.對其他組織遵守行政法律法規的監督
E.對公務人員遵紀守法行為的監督
31.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繁多,在行為責任方面,主要有( )
A.責令改正 B.通報批評
C.停止違法行為 D.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
E.履行職務或法定義務
32.行政復議參加人包括( )
A.申請人 B.鑒定人
C.被申請人 D.證人
E.第三人
33.下列關於「行政訴訟中的被告」正確的提法有( )
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B.由行政機關口頭委託的組織所做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C.非行政機關與行政機關共同作出行政決定的,共同構成被告
D.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該派出機構作為被告
E.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34.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侵犯公民人身權的行政賠償范圍包括( )
A.對不符合拘留條件的人實施了拘留
B.拘留超過了法定的期限
C.行政機關實施了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措施
D.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
E.使用槍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的
35.在關於社會保障的國際勞工公約中,正確的提法有( )
A.在農業中規定實行強制疾病保險制度,其津貼待遇包括免費治療和提供葯品及器械
B.對殘廢者提供康復服務的義務
C.強調給達到規定年齡(不小於60歲)受保人支付老年年金
D.對失業者支付津貼
E.本國人和非本國人在社會保障的9個部分享有平等待遇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社會保險法
37.行政行為
38.勞動保障行政處理
39.勞動保障行政爭議
40.行政賠償制度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簡述法的作用。
42.簡述我國勞動保障監察的職責。
43.簡述勞動保障法律責任的特徵。
44.簡述行政訴訟的特徵。
45.簡述國際勞工組織的宗旨。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試述勞動保障行政執法監督的特徵。
47.試述社會保險行政爭議的主要特點。
6.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作業二如何理解充分就業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二者共同促進我們國家的就業勞動法有利於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社會保障法有利於提高失業勞動者的素質,促進再就業。
7.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課程講什麼內容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是法學學科重要的部門法。本課程內容分為勞動法和社會保版障法兩大部分權。勞動法部分主要講解勞動法的基本知識和原則,勞動者在就業中、用人單位在招工中應當遵守的法律規定,勞動合同在訂立中應當注意的法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方式,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合同的法律責任。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工資的內容、工資支付中引發勞動爭議的問題,事故的預防和責任及處理方式。職業病的責任承擔女工的「四期」保護及其相關待遇。勞動爭議處理的一般程序,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勞動爭議處理中應當注意的事項。社會保障法部分主要講解學習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和意義,了解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的內容,重點講解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法律制度。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全面准確地掌握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能夠勝任司法實踐和用人單位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事務。
8.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內容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有關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以及失業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等。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分為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和法律救濟三部分,共三編二十一章,系統地論述了勞動法基礎理論、勞動法的產生和發展、勞動法主體、促進就業和職業培訓、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勞務派遣和非全目制用工、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職工民主管理、社會保障法基礎理論、社會保障法的產生和發展、社會保障法主體、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勞動爭議處理、勞動保障監督、勞動保障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隨著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頒布和實施,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相繼出台,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立法不斷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力求使學生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問題,全面反映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現狀和最新發展,並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對現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闡述與分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