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本社會實踐工傷

法本社會實踐工傷

發布時間: 2023-01-08 15:01:23

㈠ 工傷保險條例適用范圍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2、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4、患職業病的;

5、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2、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3、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1)法本社會實踐工傷擴展閱讀:

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疑似職業病或者患職業病的,用人單位應當及時送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機構診斷,並及時送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治療。

因醫療條件所限需要轉市外醫療機構的,應當由簽訂服務協議的市級醫療機構提出,經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同意。

同時,用人單位應於事故發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以電話等形式向市或區(縣)人社部門及其參保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報告,並在發生事故7天內,用人單位出具正式的《工傷事故報告書》報社保經辦機構備案或登錄市社保局網上辦事大廳,進行工傷事故備案。

㈡ 工傷事故調查報告範文怎麼寫

工傷事故調查報告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工傷事故調查報告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首先可以描寫調查報告的目的,第二個就是描寫調查的具體過程和數據,第三個要描寫調查報告的結果和分析。
工傷事故調查報告範文篇1:

事故發生後,公司領導及相關負責人立即趕往項目部,成立了事故處理小組,對事故處理進行詳細部署,全力做好家屬安撫工作,盡一切努力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其次,要求現場全面停工,由公司領導組織所有管理人員對現場安全進行拉網式排查整改,尤其對臨邊防護、樓層水平洞口防護、外掛架防護、卸料平台及大鋼模、布料機等進行專項檢查整改,對消防、大型機械設備、臨時用電設備進行了全面檢查。
另外,公司領導主持召開了安全專題會議,強調作業人員的自身防護意識和安全操作技術,並對事故進行全面分析,做出深刻檢討。隨後召開了全體施工人員安全大會和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大會。
通過此次事故的教訓,項目部深刻反省,()將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安全生產工作。
第一、進一步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
項目部總結本次事故的教訓,將進一步細化安全技術交底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班組安全活動制度、安全檢查制度、安全管理獎罰制度、項目傷亡事故報告、調查、處理制度、消防保衛管理制度、現場門衛管理制度、項目動火申請制度、文明施工管理辦法等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分包單位用電及特殊工種管理辦法等安全管理制度。對施工現場存在的重大危險源進行重新識別,並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及安全專項施工方案。
第二、進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樹立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氛圍
除了對勞務分包單位人員進行嚴格入場三級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教育外,項目部還將大力實施職工夜校安全教育培訓計劃。同時,做好各勞務班組班前安全教育工作,對工人進行專業知識以及安全知識的培訓教育等,樹立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氛圍。
第三、強化施工現場安全檢查,杜絕任何安全隱患的存在。
項目部將定期召開安全措施交底會,深入開展落實公司《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組織全體項目管理人員對施工現場進行拉網式檢查,對安全隱患逐一排查,絕不放過。
第四、進一步做好安全防護,全面落實安全防護標准
項目部將加強樓梯臨邊、樓層水平洞口防護、電梯井立面防護、電梯井內水平兜網防護、外掛架防護網防護蓋板、卸料平台錨固及荷載、大模板存放角度及支腿、布料機存放固定、木工房消防器材配備、鋼筋房機具用電等。對查出的安全隱患按「三定」原則進行整改落實。
堅持每日對外掛架、卸料平台等的檢查工作,對外掛架防護、外掛架配件逐一檢查,及時對卸料平台組織驗收,做好驗收記錄,保證安全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
項目部承諾,全體管理人員將認真吸取此次事故教訓,強化內部管理,切實提高各級人員安全責任意識,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並嚴格貫徹執行,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行業規定,調整充實項目組織機構,加強對施工現場的管理檢查和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認真審核從業人員資質和技術能力,及時督促檢查各項施工安全技術措施,進一步明確安全管理責任,全面組織排查施工現場的各類隱患,嚴防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工傷事故調查報告範文篇2:
依照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發生工傷事故應當由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承擔工傷保險賠償責任,這是工傷事故責任的基本處理方式。但由於工傷事故發生在一個多種社會關系交錯的領域,工傷事故本身可能存在民事侵權責任與工傷保險責任的競合,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工傷保險條例》中並無明確規定,學術界和司法實務部門的認識和做法也多有分歧。筆者認為,界定工傷事故賠償責任的法律性質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基本前提,為此筆者不揣淺陋試對其進行分析,以就教於同行。
一、我國對工傷事故賠償責任法律性質的態度
(一)我國立法對工傷事故賠償責任法律性質的認定
我國工傷保險賠償責任的制度規定,經歷了從民事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不重復到並行的變化,與此相應對工傷事故賠償責任性質的認識,也經過了從單純保險責任到認可社會保障與侵權責任雙重性質的過程。雖然在早期的立法中對工傷事故賠償責任的屬性,並無法律上的明確規定,但從《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規定中可以推導出處理工傷賠償關系兼有民事賠償關系的原則—不同責任的不重復負擔即互相抵免原則;對並行立法思想的體現,最早見於20__年我國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52條的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同年頒布的《安全生產法》第48條也規定:因生產安全受到損失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其後出台的20__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對此卻未作相應明確具體的規定。
20__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定,延續了安全生產法的立法思路,明確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勞動者可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和實踐摸索,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續一)》(徵求意見稿)中,對工傷事故賠償請求權作出以下規定: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受到傷害,在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後,又請求用人單位依法給予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傷害,或者被診斷患有職業病,已經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後,又請求用人單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雖然該徵求意見稿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從中我們也能夠發現最高人民法院在處理工傷事故責任問題上的傾向性,以及為解決這一立法遺留問題所作的努力。至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將採取雙重賠償責任兼得的方式處理工傷事故。
(二)對工傷賠償責任性質認識上的理論分歧
對工傷賠償責任性質的認識,集中表現在如何處理工傷保險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之間的關系問題上。鑒於我國工傷保險立法的現狀,學者們對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賠償關系認識上的分歧,主要集中於企業是否應當承擔保險賠償之外的侵權責任,承擔的標準是什麼。而對於因第三人過錯造成工事故的,應允許勞動者分別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的權利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對於兩種賠償之間是否需要採用共同項目抵扣的辦法進行協調,即是否允許勞動者雙重受益仍有分歧。對於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的順序以及是否允許社保經辦機構代位工傷職工求償等問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筆者贊同工傷事故具有社會保障和侵權賠償責任雙重屬性的看法。
二、工傷事故賠償責任雙重性質的理論分析
(一)工傷事故賠償責任首先屬於由社會分擔的保障責任
界定工傷事故賠償責任性質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對工傷事故這一現象給出處理方案,更為重要的是要考察哪一種處理方案更具有正當性。從工傷事故賠償制度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為勞動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平等保護的追求,一直是該制度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實行工傷保險,正是由僱主承擔勞動關系中法定的安全注意義務要求的必然結果。現代社會的工傷保險賠償制度是對僱主過失責任的補充和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社會發展選擇的結果,對工傷事故責任的處理首先應當強調其社會保障屬性,讓工傷職工能夠「傷有所養、死有所賠、遺有所慰」,使工傷職工及其親屬及時得到妥善的救治和普遍救濟。工傷保險賠償標準的法定化以及由保險基金支付保險賠償金的做法,使得賠償結果與具體用人單位的償付能力之間不再有關聯,從而能夠為所有受害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工傷待遇。同時,由社會分擔了原本應由用人單位承擔的防範和化解意外風險的責任,有助於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證基本的社會公正。而工傷表現賠償作為一種社會保障,具有一種較為直接的效應,它可以快速地使受害人渡過難關。舍棄工傷保險賠償不用,反而首先追究可能存在的民事責任,則是一種制度浪費,更是一種低效率的救濟選擇。
然而,首先由工傷保險承擔對工傷事故的賠償責任,在於強調在對工傷事故賠償糾紛的處理過程中,受害勞動者不享有對賠償責任順序上的選擇權。這一點是由工傷保險的強制屬性所決定的。工傷保險賠償權是勞動者享有的法定的具有類似「公法」性質的權利,不存在可處分性,不能以協商等方式放棄或讓與。
強調責任分擔的順序,意味著不排斥其他賠償責任的存在。工傷保險制度的本質不僅為損失填補,更具有生存權的保障理念。其中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而補償功能是次要的,其補償標準的整齊劃一決定了它並不能等同於賠償。可以說,保險「賠償」掩蓋了受害勞動者所受損害的個體差異,在保障標准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其救濟能力的不足則更加突出。禁止可能存在的其他賠償責任的介入,不利於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與我國勞動法的立法宗旨也是相悖的。
(二)工傷事故產生原因的多樣性,決定了侵權賠償責任存在的可能
「工傷」是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因工作受到的意外傷害」。所謂「意外」,是指發生工傷事故的勞動者本身對工傷結果的出現沒有主觀故意,但不排除其他人對工傷損害後果存在過錯。當然對於不可抗力或勞動者單方過錯(過失)造成的工傷事故,其賠償責任由工傷保險獨自承擔,這是工傷保險分散工業災害風險的體現。除此之外,因用人單位過錯或用人單位以外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工傷事故的,都可能發生侵權責任的負擔問題。如用人單位沒有盡到安全注意義務,表現為安全設備設施不健全、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等;或者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都存在過錯,如用人單位指揮勞動者冒險違章作業,勞動者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勞動者為更多賺錢加班加點、疲勞作業;以及由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工作期間的勞動者的人身傷害,如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等。
社會實踐報告在由第三人侵權導致工傷的情況下,若完全以保險責任的承擔來覆蓋侵權責任的補償,因不存在免除侵權人責任的法律和道德基礎而不具有可行性。而當同樣的過錯發生在用人單位身上導致工傷事故的,則可以免除其侵權責任,似有對同一事由因主體差別而有不公平對待的嫌疑。對於事實層面上存在著的保險責任和侵權責任兩種責任,如何在法律上進行處理,既取決於我們對勞動法與民法關系的認識和定位,也與工傷保險的范圍和保障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
(三)賦予工傷事故賠償責任雙重屬性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
首先,我國勞動法和民法屬於兩個並行而獨立的領域的特點,決定了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法律責任可以共存。雖然在理論上對於勞動法與民法之間的關系問題還存在爭議,但從勞動法律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它一直是在民法之外發展,在這一意義上,勞動法的存在是一種獨立的事實。我國的民事立法中沒有對勞動關系進行明確的規范,而《勞動法》第1條就明確規定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盡管民法與勞動法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一直在持續,但是控制和減少職業傷害和救濟遭受職業傷害的勞動者,卻是勞動法和民法所共同擔負的責任,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二者不同的責任制度構成並不存在相互替代關系
雖然在民法體系內部,由於現實生活中的某一自然事實符合多個法律構成要件會產生多個請求權競合問題,存在多種處理方案,但就像民法的賠償要求與刑事犯罪制裁可能並存在一樣,不同法律部門之間對同一現象的調整並不存在相互吸收的問題,否則就失去了各自不同的存在價值。
其次,國外對工傷保險責任與侵權責任關系的處理模式,僅有參考價值,並不足以構成評價我國同類現象的標准。應當承認,在現有對工傷保險責任與侵權責任關系的處理模式中,確認工傷事故責任的雙重法律屬性並實行雙重賠償非各國通例,甚至可以說是少數做法。但無論是實行工傷保險責任覆蓋侵權責任,還是由當事人在二者之中進行選擇,或者是侵權責任作為工傷保險責任的補充,都是其特定的法律發展過程及其現實生活要求的反映。法律制度作為一種文化,它是一種地方性知識。而我國現行工傷保險制度的局限性,為侵權行為法在一定范圍內對勞動者人身傷害賠償發揮作用留下了空間。楊立新教授在分析工傷保險待遇不能替代侵權賠償責任時認為,一是因為保險的數額是固定的,與造成的損害沒有相對應的關系,未必能夠填補工傷職工的實際損害;二是因為保險不能賠償精神損害,這兩點皆是我國工傷保險的軟肋。顯然僅僅依靠工傷保險的單一賠償無法全面滿足勞動者的合理訴求。
此外,不免除用人單位工傷賠償以外的民事賠償責任,可以祈禱威懾作用,有利於加強其安全生產意識,也是確定雙重責任體系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因用人單位沒有盡到安全注意義務而發生的工傷事故,從理論上說是應當可以合理預見而且可以避免該損害的發生的。要求發生工傷事故的用人單位對其過錯承擔責任,這種具有「懲罰」意義的責任的存在,可以促使其更加積極主動的盡其注意義務,努力避免損害的發生。因此,侵權責任的存在有利於預防損害的發生。對於多數中國企業來說尚未建立起「安全投入是能帶來豐厚回報的戰略投資」理念,要求其對工傷事故承擔侵權責任,某種程度上會迫使其權衡利弊,加大安全投入,從根本上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實現工傷保險制度的最終目標。
(四)堅持工傷事故責任的雙重屬性與企業負擔加重沒有必然聯系
將無法預料的風險交由社會承擔的依據不能成為轉嫁可以預見風險的理由。工傷保險實際上是一種轉移工傷賠償的風險和責任的社會共濟方式,「社會統籌工傷保險基金實行不同風險企業和行業之間跨階層風險分擔,本企業或僱主跨時間風險分擔」。之所以實行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目的在於加強對勞動者的生命、健康和財產的保護,保證能夠在遭遇工傷事故時獲得及時的救助和補償,維持其本人或遺屬的正當生活,而不是讓用人單位規避本應由其自己承擔並有能力承擔的責任。在工傷保險中的賠償責任已經由用人單位的個別責任轉化為由社保機構承擔的普遍的社會責任。用人單位即使對自己的員工所發生的工傷事故,也僅負間接的補償責任。只要用人單位依法足額繳納了工傷保險費,就意味其完成了補償責任。如果用人單位能夠依法履行其對勞動者的安全保障義務,就不會發生保險賠償責任之外的侵權賠償責任,當然不存在增加負擔問題,而其對因自身過錯導致的責任承擔,符合基本的社會正義,為理所應當非額外負擔。
上述觀點可能會遇到的反對意見是,工傷保險繳費費率的浮動可以發揮一定的平衡功能,要求有過錯企業額外承擔侵權責任必然加重已有的負擔。的確,按照現行保險條例的規定,工傷保險實行行業差別費率,用人單位的繳費費率與其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密切相關,但這樣的制度安排的效果未能滿足提高勞動者工傷待遇的要求是不爭的事實,其對遏制高工傷事故率的直接作用因缺乏實證研究,無法僅憑想像盲目加以肯定。
應當提及的是,追究工傷事故中的侵權賠償責任,必然實行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以侵權行為人(用人單位或第三人0存在過錯為前提。因此,需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只是個別用人單位,實行雙重責任不會帶來用人單位整體負擔的普遍增高。對於侵權責任,「侵權行為人與受害人可在自願協商的基礎上,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期限、方式、地點以及由第三人保證」,不一定非經訴訟手段解決爭議,所謂的訴訟成本的增加也不是必然的。


工傷事故調查報告範文篇3:
一、工傷事故調查報告
1、工傷事故發生後,負傷者或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報告班組、項目部或公司有關負責人及安監科。
2、項目部或公司負責人在接到重傷、死亡以上事故時,應立即報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職能部門。
3、應盡可能保護現場,迅速採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的擴大。
4、如特殊情況需要對現場進行損壞時,應將現場作標記或記錄。
二、工傷事故調查和分析
1、輕傷和重傷事故,由公司經理或主管安全的副經理組織安全、技術、生產等部門及工會成員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
2、凡由上級機關插手的事故,公司按要求盡最大努力積極協助調查。
3、凡調查涉及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如實向有關人員回答有關的提問,提供有關的證據和證詞。不準弄虛作假,隱瞞事故真相。
4、由本公司處理的工傷事故的調查必須查清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原因、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等。
5、召開事故分析會,確定事故處理的意見防範措施的建議。
6、寫出事故調查報告。
三、工傷事故處理和結案歸檔
1、由本公司處理的工傷事故,必須在事故調查組寫出事故調查報告後由公司召集專門會議研究處理。
2、事故處理結果應向全公司幹部職工公開宣布。並將整個事故處理情況寫出書面材料,向有關部門報告。
3、事故處理必須公正合理、不遷就、不避讓、做到事故「三不放過」。
4、對本公司處理不服的,可向上級有關部門提出異議和起訴。
5、事故處理結案後,由公司安全科負責將各有關材料收集整理,存檔建卡。
6、必須要辦理工傷審批手續的,由公司負責辦理。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㈢ 未滿16周歲,社會實踐受傷算不算工傷

不是工傷。
未滿16歲的學生,社會實踐屬於實習性質,雖身處實習單位,但目的是把課堂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實際運用能力,屬課堂教學的延伸,其身份仍然是學生,仍為學校所管理,是在執行學校的安排。用人單位僅僅是根據學校要求,提供實習場所、環境、條件。學生並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身份,與實習單位並無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規調整,不適用工傷保險條例。
學生在實習中發生事故遭受傷害,應按一般人身侵權損害賠償處理。即根據學校、實習單位、加害人、實習學生自己等四方是否有過錯,來決定民事賠償責任的承擔。有實習合同的,可循學校與企業之間簽訂的實習合同協商賠償事宜,也就是說,依據合同約定的權利與義務並在區分責任的前提下進行賠償,達成賠償協議;無實習合同又協商不了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救濟。

㈣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4000字左右) 求答案

關於當地農村中小學生學習負擔的調查報告
摘要:由於前幾年的「減負」措施的大力實施,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是否有了改變,是否真正意義的做到了減負成為當今社會一個關注的話題,因此筆者於2011.02.12對當地中小學生就學習負擔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現狀
目前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雖然比以前有較大改進,但是仍存在著負擔過重現象,主要表現為:
(1)在校時間過長
大多數中小學生清晨6點左右就起床,下午6、7點才到家,深夜11點多才睡覺,學習時間過長。導致學習效率不高,打疲勞戰,在重點學校的初中與高中畢業生中表現得尤其突出;嚴重影響了正在長身體的中小學生的基本睡眠、體育鍛煉,自然地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2)上課時數過多
有的學校隨意增加課時,每天課時超過教育大綱規定的課時數,加課和變相加課,如周末,寒暑假的補課,有的學校、有的年級不設體育課、早操和課間操;不少學校勞動課名存實亡;不僅學校學習任務重,而且校外學習任務更重,由於學校排名,特別是升學的巨大壓力,迫使家長誘導或強迫自己的兒女參加各種形式的校外輔導班,這樣,多數學生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每天學習10小時以上。如此沒完沒了的學習與輔導,導致學生厭學情緒濃厚,這種情緒在相互感染,也在不同程度地影響校內外的教師,形成惡性循環。
(3)作業多,考試多
中學生有作業的課程至少在8門以上,一般一天內有三到四門課程,每門課程每天有10道以上的題目要做,每兩周要小考一次,每月要大考一次。教師的授道、傳業、解惑之職,被異化為學生無休止的作業和考試,這也是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學質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4)簡單機械的重復性訓練過頻
在中小學現實教學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大量重復性訓練。比如一個字一次就要寫10遍乃至幾十遍,同樣的數學題要反復做許多道,同樣題目的作文要反復寫許多次。
(5)「應試教育」與總體辦學目標不一致,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學力的普遍現象
由於「考分制」的作用,指使「分數第一」的觀點占統治地位。學校、班級和學生按分排名次,造成了一些學校、教師競爭意識的錯誤發揮,從而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加大學習劑量,加重了師生的生理和心理負擔。
(6)來自社會、家庭等壓力
因為當前社會競爭以及就業困難諸因素,使不少家長把期望或賭注全壓在孩子上大學上。他們望子成龍心切、恨鐵不成鋼,有的家長巴不得子女一天24小時都在學習。課外書、電視不讓看,家務事不讓干,孩子在家裡的時間被父母安排得滿滿的,孩子連短暫喘息的空也沒有。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唯讀書論」教育,使德育受到排擠,使對青少年優良品德和健全人格、責任感、勞動意識、創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社會公德等素質教育得不到重視和實施,「博愛、勤勞、誠實、善良」的以人為本的教育難以體現。為求高分,人們在高考和各種考試中「摻假」,影響了中華名族傳統美德誠實的傳承。
(2)封閉式教育,導致學生只能機械、被動地學習,在學校學習十幾年,出來後很可能是只會做題不會實踐的高分低能的人。反之,如果施行開放型教育,放手讓學生參加各項有益活動,訓練多種思維思考和培養各種能力,創造條件讓學生朝著自己的興趣方向發展,讓其主觀能動性伴隨學習的全過程,這樣畢業的學生盡管可能不是那麼循規蹈矩,但完全可能是善於思考、有主見、敢於創新、敢於挑戰自己、敢於嘗試的對社會有較大貢獻的人。
(3)大量大難度的連續緊張的學習,有的學生跟不上。由於以考分排名次並公布,學生考分的隱私權得不到保障,後進生多次被「曝光」,從而使他們的心理負擔加重,自尊心受挫,甚至自暴自棄,嚴重影響了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過早或嚴重的兩極分化,影響和制約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也違背了九年義務教育要求。
(4)在超重的學習負荷下,不少學生身體狀況較差:如近視眼比比皆是;有的學校、班級甚至流行傳染疾病;學生體形發育障礙,比如有的地方沒有休息日地一天十個小時的上課和自習導致學生脊椎彎曲,頸椎骨質增生;神經衰弱、少白頭和精神病患者亦大有人在;由於學業和升學的壓力,甚至有個別學生走上輕生之路。學生體質變差將影響其一生的身體狀況。青少年整體素質下降,又勢必影響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將來對社會產生的負效應是決不可低估的。
三.筆者認為,學生是社會的未來,維護學生的利益,繼續減輕學生的負擔很有必要.原因如下:
其一,當今是高新技術為先導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國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化還沒有完成,又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推行,加之國際形勢動盪不安,落後了就要挨打。國家繁榮、民族振興需求高素質多樣化的人才,教育將發揮以往時代從未有過的關鍵作用。所以,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而且要具有愛國、愛集體、正直、誠實、勤勞、正派、機智、堅強和坦率等優良品質,並掌握一定的社會所須的起碼職業基本技能。「書獃子」將落伍,應試教育已落後形勢的發展。
其二,個性多樣化發展將成為今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培養青少年學生鮮明的個性,並使其個性全面和諧地得到發展,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也是我國由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
其三,青少年學生具有健康的體格至關重要。他們應具備體育的基礎知識、科學的鍛煉方法和鍛煉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具有健康的體魄和標準的形體。而這一切離開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離開大自然美的熏陶是很難奏效的。再則,教師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和心理壓力下,不但沒有時間提高自身素質,身體素質也下降,其平均壽命令人擔憂。
其四,青少年學生年齡小、自製能力一般較差,缺乏持久力,各個方面尚不成熟。從生理學原理講,青少年屬於具體運算期和感知期,抽象思維和理性認識尚處於萌芽階段,各種習慣的培養均具有波動易變的特點,就像脆弱的嫩芽,須精心護理。在此期間,如若施以過重的學習負擔,可能使他們難以承受,還極易形成逆反心理,從此厭倦學習,一蹶不振,釀成終身的遺憾和人才的夭折。青少年學生求知慾強,興趣廣泛,一塊石頭都能引起他無限的遐想和感受到無窮的快樂,把他們整天關在學校里,實在太殘酷了點,他們的天性和靈氣會被磨滅的。
其五,發展智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戰略目標。加大學生作業量,無數次的重復,增加了學習時間,也許會提高學習成績,但容易產生高分低能現象,得到的只是急功近利的片面的短期效應,而立足未來人的全面發展,致力於智力開發,充分挖掘學生內在潛力和能力,對學生的將來會越來越顯示出成功之處,它將使學生終身受益,這種做法追求的是教育的長遠效應.
四. 對於這些情況,筆者有一些小小的建議,僅供參考:
(1) 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也要為教師「減負」。在我國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由於受現代企業制度的影響,曾經風靡一時的推行所謂的「末位淘汰」機制,廣大農村教師因擔心自己本就來之不易的「鐵飯碗」砸在質量上、丟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貪黑長時間同學生泡在一起,致使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學生由此產生厭學、逃學的現象。
(2)深化教育改革,徹底改變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的思想理念。農村中小學教育要與農村實際相結合。國家要著力改革農村中小學課程,設置一些體現農村教育特點的實用性課程,使之在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同時還能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3)有關部門應成立專門的減負督導小組,認真落實「減負」的指示精神,以「減負不減質」為宗旨,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切實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全面均衡學習發展的培養為目標,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在減負工作中,減負督導小組需要積極向廣大教師和家長進行減負宣傳,組織大家學習減負資料,協調減負中出現的來自於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沖突。
(4)規范學生作業管理,改革作業類型。顯而易見,作業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動輒重復性的作業,繁重的課業負擔不僅不能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顯著的提高,還極大的扼殺了其創造了力。為杜絕大量作業對學生學習發展造成的阻滯,有關單位應該大力推進學生作業改革,認真貫徹執行教育部門對學生作業的各項要求。嚴格控製作業量,作業內容符合大綱、教材的要求,難易適度,注重突出訓練重點,創造性的突破學習中的難點,盡量減輕學生負擔。嚴禁以增加作業量的方式來懲罰學生。
(5)杜絕教學輔導資料的征訂。由於各方面原因,大量教學輔導資料涌現,其中更是良莠不齊,許多資料知識盲目的進行知識堆砌,注重於知識的死記硬背,更有甚者,錯誤百出,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完成後,不僅未能得以提高,反而深受其害,因此學校因杜絕教輔資料的征訂。
(6)改革教學評估制度。有關部門應逐漸遺棄排名次並公布的做法,逐步改進分值太細的做法。衡量教師和學生水平的標准,不能單看分數,也要看其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提倡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不做分數的奴隸。落實「重能力、重全面發展」的宗旨,對學生制訂包括分數在內的全方位和多層次考核標准,予以綜合客觀的評估。
(7)子女與家長的關系是在血緣為紐帶的感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影響學生個性的最深厚最持久的一種關系。因此,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健康向上、寬松愉快、豐富多彩的家庭環境,幫助孩子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和勞動觀念,並使其在生活自理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孩子擁有一個能自己安排的時空和小天地,則是非常關鍵的。家長要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方向,遺棄那種「升學是唯一途徑」的錯誤思想,努力培養孩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人才。

調查人:
2010年08月21日

獅灘中小學學生學習負擔問卷回收狀況調查表

問卷施測數: 份 回收問卷數: 份
有效問卷數: 份
一、基本數據
1.性別:
男 人 女 人

2.年級:
小一至小三 人 小三至小六 人
初一 人 初二 人
初三 人
3、寒暑假補課:
寒假 人 暑假 人
都補 人 都不補 人
4、周末補課:
周六 人 周日 人
都補 人 都不補 人
5、一周體育課節數
1節 人 2節 人
3節 人 沒有 人
6、一般早上幾點起床?
06:00~06:30 人 06:30 ~07:00 人 07:00~08:00 人 08:00以後 人
7、一般晚上休息時間
21:00~21:30 人 21:30 ~22:00 人 22:00~22:30 人 23:00以後 人
8、中午午休時間
半個小時 人 一個小時 人 一個半小時 人 兩個小時以上 人
9、一天課時數
5節 人 6節 人
7節 人 8節以上 人
10、一天的家庭作業量
沒有 人 很少 人
一般 人 比較多 人 很多 人
11、哪一門科目花的時間最多?(可以重復選擇)
語文 人 數學 人 英語 人 物理 人
化學 人 歷史 人 政治 人 其它 人
12、 一天一共有多少時間參加學習以外的活動
2小時以下 人 2~3小時 人 3~4小時 人
4小時以上 人
13、多長時間考試一次?
2~3天 人 1周 人 2~3周 人 一個月 人
一個月以上 人
14、每次考試完老師排名次嗎?
排 人 不排 人
15、每次考試完老是公開名次嗎?
公開 人 不公開 人
16、如果你考差了,老師有懲罰措施嗎?
有 人 沒有 人

㈤ 未滿16周歲的參加社會實踐受傷算不算工傷,是不是童工

未滿16周歲的參加社會實踐受傷不算工傷,屬於提供勞務者受害,單位應當酌情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不能作為工傷來認定。未滿16周歲的參加社會實踐不是長期穩定的工作,因此並不屬於童工。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㈥ 未滿十六歲參加勞動就受傷算不算工傷

未滿16周歲的參加社會實踐受傷不算工傷,屬於提供勞務者受害,單位應當酌情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不能作為工傷來認定。未滿16周歲的參加社會實踐不是長期穩定的工作,因此並不屬於童工。《勞動法》第十五條,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熱點內容
民法典規定的家事代理權 發布:2025-01-15 12:58:48 瀏覽:609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
孫國祥行政法違法性判斷 發布:2025-01-15 12:35:34 瀏覽:44
新編行政法理論與實務 發布:2025-01-15 12:31:38 瀏覽: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項選擇 發布:2025-01-15 12:31:37 瀏覽:660
奧地利民法典pdf 發布:2025-01-15 12:29:15 瀏覽:649
個人外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12:13:50 瀏覽:951
如何講道德 發布:2025-01-15 11:55:36 瀏覽:142
讓我們用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5 11:35:34 瀏覽:853
淶水法院 發布:2025-01-15 11:34:38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