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上的侵權行為

合同法上的侵權行為

發布時間: 2023-01-14 19:29:28

1. 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區別

一、概念區分

1、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2、違約行為

違約行為又稱違反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義務的行為。

二、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的區別

1、侵犯的權利不同

侵權行為所侵犯的是絕對權,其違法性體現在違反法律直接規定的、針對一般人的義務;

違約行為所侵犯的是一種相對權,其違法性表現在當事人違反自已設立的、並針對特定當事人的義務。

2、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不同

侵權行為的侵害人和受害人之間並不存在合同法律關系,只是由於侵權行為的發生,才在當事人間產生侵權損害賠償關系;

違約責任是以合同的有效存在為前提的,只有當存在有效合同,且當事人違反合同規定的情況下,才能產生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3、行為主體的不同

侵權行為的主體在一般情況下是不特定的,行為人可以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能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行為人不具有民事責任能力,不影響受害人享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實現;

違約行為的主體是特定的合同當事人,由於合同當事人必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因此違約行為的主體也只能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4、承擔的責任不同

實施侵權行為將依法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

實施違約行為將承擔違約責任;

兩種責任在性質、構成上均有差別。

(1)合同法上的侵權行為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的聯系:

1、責任競合因某個違反義務的行為引起;

2、某個違反義務的行為既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也符合侵約責任的構成要件;

3、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間相互沖突,即兩者之間既不能相互吸收,也不能同時並存。由於兩者存在重大差異,因此當事人依合同法提起違約之訴,還是依侵權行為法提起侵權之訴將 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

2. 侵權責任糾紛適用合同法嗎

法律分析:侵權責任糾紛具有適用合同法的空間,因為侵權行為可能同時是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行為。自民法典實施以來,合同法已經失效,侵權責任糾紛統一適用民法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3. 侵權責任法和合同法的不同

法律分析: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尊重當事雙方的合意,要求合同當事雙方應當依據合同約定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為營造一種穩定、合理、正常的民事法律秩序,在規定違法情形的時候主要是規定為違約責任,承擔違約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主要是對於被侵權人受到不法侵害時的一種事後救濟,更主要體現在強制性的法律責任,有時候並不要求侵權方實際進行了過錯行為,而僅根據法律推定或規定即可(如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原則中的侵權人並不一定進行了某種過錯行為)。在規定違法情形中,主要規定為侵權責任,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4. 合同糾紛能否適用侵權責任

法律分析:合同糾紛是不會構成侵權的,合同糾紛適用合同法的規定處理,侵權糾紛是由侵權人侵害被侵權人民事權益產生的糾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5. 服務合同糾紛和侵權責任糾紛的區別

合同糾紛和侵權的區別
(一)在構成要件上。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是無過錯責任,而侵權行為一般是採用過錯責任,僅產品、危險、環境污染、相鄰關系等責任為無過錯責任。因此,當事人以違約責任為訴訟理由的,無需舉證對方有過錯;以侵權責任為訴訟理由的,則需證明對方有過錯。另外,侵權行為的構成必須以存在損害後果為必要,其所引起的侵權責任也以損害為構成要件,而違約行為和違約責任,與此不同,違約責任除賠償損失以損害為構成要件外,其餘均不以損害的實際發生為其構成要件。
(二)在賠償范圍上。
合同違約責任的損失賠償額可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如果沒有這種約定,依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賠償損失額應當相當於受害人因違約而受的損失,一般只包括直接損失。而在侵權責任中,賠償范圍原則上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在侵害人格權時,可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不法造成他人死亡的,其賠償范圍可擴大到死者所撫養人的必要的生活費用等。
(三)在責任方式上。
侵權責任既包括財產責任,如賠償損失,也包括非財產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而合同違約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如強制實際履行,支付違約金等。
(四)在免責條件上。
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而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五)在對第三人的責任中有所不同。
違約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向債權人負責,然後才能向第三人追償。而在侵權責任中,行為人僅對因自己的過錯致使他人受損害的後果負責。 綜上所述,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因此,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不法行為承擔何種責任,將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並嚴重影響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看完本文之後就清楚合同糾紛和侵權的區別是什麼了吧。這也是在實際中經常會出現的情況,不管是合同糾紛也好還是侵權也好,我們都需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如果您有其他問題,歡迎咨詢專業律師
溫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規定的合同問題#
點擊這兒
#進行查看!若需幫助可#咨詢合同糾紛律師#

6. 侵權責任法與合同法的區別主要有哪些

隨著《 民法典 》(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頒布,《 侵權責任法 》和《 合同法 》將廢止。 合同法中要保護到的權益是基於雙方的合作意向才達成的,這和我們一般的權益的保護是不一樣的,因為合作存在的權益是特定的,不過在某些 合同違約 的案例中也存在著 侵權責任 。所以,其實也有部分合同違約是涉及到侵權責任法與合同法著倆部法律的。侵權責任法與合同法的區別主要有哪些? 第一,是否存在合同關系不同。 私法自治時常體現在對當事人合意效力的尊重,以及對合同關系的維護方面,所以,合同關系的存在是區分違約和侵權的重要標准。所謂合同關系,主要是指 合同訂立 之後至履行完畢之前的法律關系。 違約責任 的前提是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合同關系。如果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合同關系,則可以考慮原則上適用侵權責任。事實上,侵權責任本身的含義就是指「非合同關系的責任」,因此,歐洲民法典研究組起草的《歐洲民法典草案》就將侵權責任稱為「造成他人損害的非合同責任」,這一點已經蘊含了侵權責任原則上是在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合同關系的情況下所被適用的意思。在前述「美容案」中,甲與乙之間存在一種合同關系,無論該合同是通過書面形式還是口頭形式達成的,甲都是基於合同關系而接受美容手術,如果適用合同責任,甲就需要首先證明合同關系的存在,如果適用侵權責任,只要受害人遭受的損失已經確認,則完全無需考慮合同關系是否存在。 第二,義務來源不同 。 私法自治原則在合同法上體現為允許當事人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並承認這種約定的約束性。因此,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分依據仍然存在於其義務類型為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上。法定義務在學理上常常被稱為「一般義務」,即所謂「勿害他人(alterum non laedere)」的義務。例如,在英國, 侵權行為 的經典定義就是:「因違反法律預先設定的一般義務而產生的侵權責任。」根據制定法,該義務是任何人所應遵守的,且該義務有助於保護任何人,而侵權責任的前提就是此種義務的違反。侵權責任法在設定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財產和人身的普遍性義務的同時,還設定了各種具體的不作為義務,例如,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8條,醫療機構不得隱匿、偽造、篡改患者的病歷資料,否則要推定其有過錯。 與之相反,合同法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極少規定強制性義務,原則上以當事人之間約定的權利義務作為義務來源。在前述「美容案」中,從侵權責任法角度出發,醫療方對於患者的人身安全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而從合同法來看,醫療方應當履行其對患者所作出的在無任何風險的情況下完成美容項目的義務。既然醫療方承諾「美容手術確保顧客滿意」,「手術不成功包賠損失」,這就構成了約定義務的內容,即達到一定的美容手術效果。未能達到此種效果,就應當構成違約。然而,由於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此類案件一般按侵權責任處理,並要求進行事故鑒定,因鑒定又引發新的糾紛,導致本可以直接確定為違約責任的糾紛,反而因鑒定問題使案件變得更為復雜,糾紛難以及時化解。此類情況在產品質量案件中也時有發生。 應當看到,合同法也出現了一些法定的保護義務。此類義務雖已與私法自治理念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它仍然沒有完全脫離私法自治的范圍。保護義務主要伴隨著主給付義務而存在,旨在保障主給付義務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義務只是輔助性的,僅在例外情況下存在。總體上說,合同義務主要是約定義務。在合同義務之中,即使某項合同義務是法定的,它也總是與約定義務存在一種整體上的聯系,合同法中的法定義務可能是服務於約定義務,也可能是約定義務的預備,還可能是約定義務的補充,因此,該法定義務在整體上是為了實現當事人所約定的合同目的,進而實現當事人的利益安排。但由於私法自治在合同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所以,法定義務在合同法中總體上處於一種從屬地位。 第三,責任承擔不同。 根據私法自治,當事人也可以事先就責任的承擔作出安排,只要當事人的約定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就可以適用當事人的約定。這就可以極大地減少法官計算損害、確定責任的困難。一般來說,在合同責任中,當事人常常通過約定來安排違約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這也為事後計算損害賠償數額提供了方便。在前述「美容案」中,乙在其散發的宣傳單上明確承諾,「美容手術確保顧客滿意」,「手術不成功包賠損失」。這一承諾已經加入到合同內容之中。雖然「包賠損失」的提法比較模糊,但是,其意思仍然是明確的,即手術不成功造成的損失,其負有賠償義務。在實踐中,如果合同約定了 違約金 ,那麼只需要依據違約金確立責任即可,這就使責任承擔非常簡便。但是,通過侵權責任法來確定責任,就不能採用違約金,以及通過事先確定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來確定責任,而應當通過《侵權責任法》第15條所確定的法定的侵權責任方式來確定責任。有關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也應當依據法定的標准來計算,當事人私法自治的空間相對狹小。 此外,如果當事人必須採用侵權責任法明確列舉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如請求承擔停止侵害責任),從而排除了對合同責任選擇的可能性,也不能夠事先對責任承擔的形式進行約定。這未必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利益。而完全交由司法機關來裁判,裁判者所作出的判決未必最符合當事人的利益,因此應當依《合同法》第122條由當事人自行選擇。 第四,免責事由不同 由於合同法貫徹了私法自治原則,強調「契約必須嚴守」,只要當事人達成合意,其就應當受到合意的拘束,因此,合同責任中法定的免責事由非常有限。通常來說,僅限於不可抗力。雖然如此,由於合同法具有預先分配風險的功能,因此,法律允許當事人通過事先約定免責事由的方式對其預見的風險事先作出安排。如果當事人通過合同事先做出了安排,就可以有效地規避未來的風險[17]。例如,在醫療合同中(如醫療美容、療養合同),當事人明示擔保達到某種效果,意味著當事人已經自願承擔相應的後果。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因意想不到的風險導致手術失敗,醫療方就不承擔責任,則其也可以被免責。而在侵權責任法中,法律常常規定了較多的免責事由,包括一般的免責事由和特殊的免責事由。在我國《侵權責任法》中,除了該法第三章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外,還包括《侵權責任法》針對各種 特殊侵權 所規定的免責事由。例如,《侵權責任法》第60條就規定了 醫療事故 中的特殊免責事由。在前述「美容案」中,如果適用合同責任,乙的法定免責事由就非常少,其只能通過證明不可抗力的存在而加以免責。但如果適用侵權責任,就可以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三章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和該法第60條規定的免責事由。 在侵權責任法擴張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合同法所貫徹的私法自治原則的功能,重新考察合同法所具有的預先分配風險、確定義務內容、確定責任承擔和免責事由等獨特作用,對我們界分兩法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侵權責任法因為秉持了人文關懷的理念,可以強化對人身權利的保護。但是在當事人已經基於私法自治對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做出了安排,並通過約定確定了相互間的權利、義務以及違反義務的後果時,如果該約定不違反法律、 法規 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就不再涉及到對某方當事人的特別保護問題,而就有必要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例如,對於合同違約損害的賠償,當事人依據合同法就可以自由選擇 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 ,並可以事先對這些責任承擔方式進行約定。如果只能通過侵權責任法來保護合同債權,則當事人就必須採用侵權責任法明確列舉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這就排除了選擇合同責任的可能性,當然也不能事先對責任承擔的形式進行約定。這未必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利益。 尤其是,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情形下,如果當事人已經對權利義務及其責任做出了安排,適用合同責任就更能體現對當事人意思的尊重。從法律上看,當事人做出了允諾,那麼基於禁反言原則,當事人就不能違背其事先做出的允諾,更何況,當事人通過合同對自身的事務做出了安排,以防範未來風險,應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在當事人已經對合同責任做出安排的情況下,「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通過合同自願地對風險進行安排,比起溯及既往地確定侵權責任要更加優越。」[18]因此,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競合的處理原則是一個蘊含了價值判斷的法技術安排。雖然在許多情況下,侵權責任法的適度擴張對於保護受害人的權益、有效救濟受害人是有利的。但是,也不能將侵權責任法的調整范圍無限制地擴張下去,而應當依據具體情形確定是否有必要適用合同責任。 實際上,侵權責任法與合同法的界分是比較復雜的一個課題。上述資料中也是分別從倆者的義務來源、責任的承擔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7. 由於第三方侵權行為導致合同無法繼續履行可否要求賠償

按相關法律抄規定,由於襲第三方侵權行為導致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的,守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賠償守約方相關的損失。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二十一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8. 侵權糾紛的爭議焦點歸納

侵權糾紛的爭議焦點歸納

侵權糾紛的爭議焦點,如今法院案件猛增,只有爭議焦點准確無誤,說理足夠透徹,才能在保證判決結果准確的同時提高審判效率,以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下面一起來看看侵權糾紛的爭議焦點歸納。

侵權糾紛的爭議焦點歸納1

侵犯商標專用權糾紛案例爭議焦點分析

一、在構成要件上。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是無過錯責任,而侵權行為一般是採用過錯責任,僅產品、危險、環境污染、相鄰關系等責任為無過錯責任。因此,當事人以違約責任為訴訟理由的,無需舉證對方有過錯;

以侵權責任為訴訟理由的,則需證明對方有過錯。另外,侵權行為的構成必須以存在損害後果為必要,其所引起的侵權責任也以損害為構成要件,而違約行為和違約責任,與此不同,違約責任除賠償損失以損害為構成要件外,其餘均不以損害的實際發生為其構成要件。

二、在賠償范圍上。

合同違約責任的損失賠償額可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如果沒有這種約定,依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賠償損失額應當相當於受害人因違約而受的損失,一般只包括直接損失。而在侵權責任中,賠償范圍原則上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在侵害人格權時,可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不法造成他人死亡的,其賠償范圍可擴大到死者所撫養人的必要的生活費用等。

三、在責任方式上。

侵權責任既包括財產責任,如賠償損失,也包括非財產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而合同違約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如強制實際履行,支付違約金等。

四、在免責條件上。

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而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五、在對第三人的責任中有所不同。

違約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向債權人負責,然後才能向第三人追償。而在侵權責任中,行為人僅對因自己的過錯致使他人受損害的後果負責。

侵權糾紛的爭議焦點歸納2

歸納爭議焦點的基本方法

(一)排除法

案件爭議焦點的歸納是在庭審過程中作出,應首先認真聽取原、被告的訴辯主張,歸納出雙方當事人無爭議的部分,排除不構成或推定不構成爭議焦點的事實,然後對於雙方陳述有爭議的部分劃定主次,主要爭議的那些事實可以確定為爭議焦點。對爭議焦點的歸納,是一個逐步需要認知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對一些法律關系較為復雜的案件,在我們自己的審理程序安排上可以分階段進行,通過庭審前閱卷初步了解案情,需要的話進行庭前證據交換來部分排除,這樣到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階段就會逐步形成,如此對爭議焦點的層層篩選,能更為准確。

(二)類案分析法

我國雖然不適用判例法,但判例的指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准確適用法律的有效方法,對於指導法官歸納爭議焦點,特別對案情復雜、法律適用困難的案件,分析類似案例,吸取經驗,能更有效地歸納出爭議焦點。

(三)要件分析法

按照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通盤依次檢查,能夠全面、准確地歸納案件爭議焦點。比如還是在侵權糾紛案件中,法官首先明確侵權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即損害事實、過錯及因果關系,對照構成要件依次排查,雙方當事人沒有爭議的作為案件事實予以認定,當事人有爭議的就應當作為爭議焦點,來統領當事人舉證、質證、辯論和認證,就會使庭審過程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取得好的庭審效果。

(四)「倒推法」

這是參照中學時期解幾何題經常用「倒推法」,即倒著推理。正常推理是根據已知的條件推出結論,倒著推理是根據結論向前推出應具備的條件,「倒推法」在尋找爭議焦點上效果也不是蠻不錯的。

仍以前面的污染環境致人損害案件為例:原告主張被告實施露天焚燒秸稈的行為,被告吸入混合性氣體引發中毒性肺炎住院治療,要求被告賠償損失,我們先假設原告的主張能夠成立,查明兩個事實即被告有污染環境的行為、被告人身受到損害,至於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被告需要舉證的部分了。「倒推法」思維方式,其實是要件法分析法的一個延伸,也可以稱為逆向要件分析法。

(五)綜合判斷法

為了避免片面適用某一種方法,造成歸納爭議焦點不準確,庭審法官可以分別適用上述方法,進行篩選,必要時充分利用合議制度、定期的案件討論例會等方式,各抒己見,切實保證案件爭議焦點的歸納質量。

總之,歸納爭議焦點要本著一個原則,從確定的爭議焦點上就能看出下步的審理思路,便於下步的法庭調查。如果確定的爭議焦點,叫人看了不知下步法庭調查從何處下手,那麼這個爭議焦點就可能存在問題。所以,准確地歸納爭議焦點,有利於確定庭審重點,正確引導當事人舉證質證,從而有效地開展庭審活動,提高庭審質量和效率。

侵權糾紛的爭議焦點歸納3

如何歸納當事人的爭議焦點

一是要提高庭前閱卷質量。

法官對當事人所爭議焦點的看法是逐步形成的,包括在庭前閱卷、庭前會議、庭審調查及文書撰寫等各個階段。

因此,法官應當在庭前准備階段仔細審查訴訟材料,通過閱卷,對當事人的.訴求、主要理由、主要事實及存在的主要矛盾瞭然於胸,不要非等到庭審調查階段才根據當事人的訴辯意見歸納當事人爭議的焦點,這對把握爭議焦點十分重要。

二是庭前對雙方當事人訴辯實體法律規范要有必要的准備。

法官既要對支持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實體法律規范進行查找,同時對被告答辯主張所依據的實體法律規范也進行查找,這其實是在為原、被告「找法」的過程。

三是法庭審理階段固定原告的訴訟請求,明確被告的答辯主張。

歸納爭議焦點要本著一個原則,從確定的爭議焦點上就能看出下步的審理思路,便於下步的法庭調查。爭議的焦點往往在明晰原被告的訴辯意見的基礎上,通過雙方充分對抗的基礎上產生的。

因此,要准確的界定爭議焦點,務必明確原被告各自的訴求與主張的事實和理由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全面綜合分析原被告訴辯意見。

9. 生活中會有很多侵權行為,什麼是侵權行為侵權行為有哪些主要特徵

侵權行為是一個外來詞語,其原含義一般是指一種為社會所不容許的違反公共行為規則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具有狹義和廣義兩個范疇。狹義的侵權行為是行為人自己的行為。廣義的侵權行為不僅包括狹義的侵權行為,還包括行為人所控制、管領的對象或人的動靜。這種廣義上的侵權行為是人的行為的延長或延伸,亦構成侵權責任法中侵權行為。比如公司法人對其員工執行職務行為侵權的情形,飼養藏獒的人對藏獒傷害他人負擔責任的情形等,都不是責任人自己直接實施了侵權行為,但是仍然要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原因在於這些情形屬於本法中的廣義的侵權行為范疇。狹義的侵權行為也就是一般侵權行為,廣義的侵權行為就包括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

據此,一般認為民法上的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對受法律保護的權益實施侵害,並對造成的後果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用了侵權行為的廣義概念,調整所有侵權責任的法律適用。同時,該條規定了侵權行為的侵害客體,即「民事權益」,並且對具體的民事權利逐一進行列舉,明確了本法的權利保護范圍。

熱點內容
法院強制公司股份 發布:2025-01-15 08:01:46 瀏覽:993
行政倫理與行政法治的關系 發布:2025-01-15 07:43:23 瀏覽:958
2019新勞動法曠工扣工資 發布:2025-01-15 07:30:13 瀏覽:203
法院執行錯誤 發布:2025-01-15 06:59:19 瀏覽:40
2016年度十大行政法案列 發布:2025-01-15 06:54:38 瀏覽:643
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申論範文 發布:2025-01-15 06:54:34 瀏覽:142
射線裝置防護條例 發布:2025-01-15 06:51:00 瀏覽:806
非全日法律碩士認可程度 發布:2025-01-15 06:29:07 瀏覽:276
開展法律顧問普法講座 發布:2025-01-15 06:28:19 瀏覽:512
司法拍賣輔助機構管理辦法 發布:2025-01-15 06:18:40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