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中的難點
⑴ 法制中國的難點是什麼
法制中國的難點如下:
人治和法治。盡管從價值觀念上講,每個人都毫不猶豫地認同法律權威高於個人意志的法治,但在目前改革開放這樣的社會變革時代,人治卻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現象,它與衷心期盼的法治價值目標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個人本位」理論認為,社會的邏輯起點和價值起點是個人,法律的設立在於對個體權利的保護。反映在民法領域,便是以權利為中心,構築權利保障體系。「社會本位」理論認為,社會的邏輯起點和價值起點是社會、集體而不是個人,個人只有處於社會集體之中才有其自身價值。因此,法律應該促使個人在行使權利之際,承擔增進社會福利、鞏固國家安全和維持公共秩序的義務。這種觀念尊崇國家,高揚權力。
立法超前與觀念滯後。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是:19世紀四、五十年代魏源等開始注意中西政制之別,贊揚民主制度又「公」又「周」,六十年代馮桂芬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批評專制制度不如立憲制度通達民情,七十年代個別改良派如鄭觀應等發出開議院的議論;八十年代部分洋務派如張樹聲等提出立憲問題。個別改良派(如何啟)開始宣傳「公平」思想;九十年代出現了戊戌變法;二十世紀初先是清末法制改革,爾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崛起,民主思想的激盪。
法制中國其實質是建立一套培育、適應、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並實現「法治國」價值目標。
⑵ 我國法律社會學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
我國法律社會學的發展應注意的問題如下。
1、如何界定我國的社會法,對待第一個在學士界頗有爭議的問題,面對社會上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議與評述,王教授堅定表達自己認重各個法律機制,輕范圍的觀點。
2、如何重視社會法的中的中國特色,王教授從問題的提出、時代背景的中國特色、舉例集體勞動關系三個方面來講解,表達了自己認為中國的立法在借鑒西方經驗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中國特殊問題的觀點。
⑶ 學習法學的難點在哪
記理論知識不難,難的是應用。法學門類廣泛,知識量極大,大學四年你不可能熟練掌握每一個部門法,但培養起法律思維後,你至少能大致判斷每種類型的法律事件該如何處理。還有法學學生面臨的司法考試,號稱中國文科第一難,囊括了所有法學門類,所有部門法,是以後就業不得不面對的。
⑷ 依法行政中面臨的重點、難點和解決途徑,有哪些
首先,依法行政中面臨的重點、難點:一方面,基層公務員業務能力和素質參差不齊,依法行政落到實處難以達到規定的要求和標准;另一方面,公民的法制意識和個人素質千差萬別,對推動依法行政可能會起到阻礙作用。
其次,解決途徑:一方面,要增強對基層公務員的培訓和指導,同時提高公務員進入機制,提高整體素質。另一方面,加大對法律法制的宣傳和推廣,推進依法治國,提高公民素質。
⑸ 法社會學的問題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2、哲學基礎是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3、法社會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西方法律社會學產生的背景分析
1:從19世紀未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各種社會矛盾趨向激化,戰爭、經濟危機等災難頻繁來臨;舊的利益結構急劇變動,新的利益結構正在形成,新舊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這些社會問題都需要法律進行回應與解決。法學家和社會學家感到用17、18世紀形成的傳統思想已不可能解釋日益變化著的社會需要,必須沖破傳統的概念法學、分析法學的束縛。通過調整法學的結構,創立新的理論,如果法學與社會脫節,仍然在傳統的思維空間和法律范疇內工作,仍然只是注釋現有的法律,不為國家的立法和司法服務,不為政府解決蜂湧而至的社會問題出謀劃策,不去考察法律的實踐效果,法律就沒有多大用處。
2: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民主法治理想之間產生的空距越來越大,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關注以往法律沒有涉及的領域,如勞動、福利、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公共交通法、經濟法等社會立法不斷制定出來,「法律的社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法律的社會化」的主要內涵是:古代和中世紀的法律精神是義務,強調人民服從國家的權力。從17、18世紀「天賦人權」的觀念流行以來,法律精神轉向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進入20世紀後,資產階級要求充分利用國家權力和各種法律手段來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法律不僅要注意保護個人利益,而且更應強調保護社會利益,因此用「社會化的法律」代替強調個人權利、自由的法律。法律社會化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立法,如勞工法、最低工資法、環境保護法、住房法等,這是20世紀初席捲西歐、北美的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
這些社會化問題和法律實踐當然要求對法學理論作出調整,如果法學研究依然與現實生活脫節,象分析法學那樣局限於現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進行純粹的法律探討,機械地注釋成文法和判例法,不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見,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法律實踐的需要。社會法學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和積極的社會推動下,並藉助於社會學家提供的新觀念和方法應運而生的。
3: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貫主張把法放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理解。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斯多德的社會觀念,從中世紀的阿奎那到啟蒙學者對人和社會本質的看法,都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因子。自17-18世紀開始就有不少學者認識到應在法與社會的關系中或在法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法律。如英國哲學家休謨在《人性論》一書中就認為,法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制度,它起源於社會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一直試圖探討社會環境對法的影響,強調地理、氣候、國土和人口等自然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注意在社會現實中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的相互關系,並把法的精神解釋為「法律同各種政制、風俗、氣候、宗教、商業等等應有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孟德斯鳩被奉為法社會學的先驅。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和英國法學家梅因等歷史法學家也很重視探討法的發展動力,強調法與社會環境和在社會環境與社會歷史中發現法的真諦,當然,休謨、孟德斯鳩和歷史法學家們的論述只是預示著社會法學,還不能把他們的學說冠以「社會法學」之名。
4、法律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來源於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社會學。他們認為確保知識內容可靠或科學的唯一途徑,是將知識建立於觀察經驗的基礎之上,哲學不應以抽象推理而應以「社會學」為根據,知識的進步只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社會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啟發了一大批學者運用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觀察和研究法與和法律制度。
⑹ 學法學的難點
學法的難點在於理解和應用。海量的法條及理論背起來只能算是累,因為這是每個學法的人都要面對的,算不上難點,何況把學法理解為對法條的死記硬背既不現實也不正確。學法的目的不是讓你在別人面前倒背如流地說出某某法第幾條的內容是什麼,而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知道有某某法以某種形式對此加以規制,也就是學以致用。這就是學法的真諦,同時也是其難點。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平時理論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在國家司法考試中卻不能取得理想成績的原因。在學法過程中,一方面要扎實地掌握基礎理論,了解相關法條,另一方面要逐漸培養法律思維,善於用法律視角觀察和分析問題,多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自己的法學素養。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單純的背誦就能解決的。
⑺ 法社會學的知識點如此紛繁復雜且晦澀難懂,要怎樣復習
在復習過程中,尋求知識中的要點,抓住要點也就抓住了問題的主幹。如復習課文時,就可以把重點詞、每段的關鍵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等用醒目的顏色標上記號,使這些詞句作為記憶的支撐點,抓住幾個關鍵詞句,也就抓住了整篇課文的內容;
⑻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難點有哪些1500字以上,有一定論證
(一)公民法律素質有待提高
現階段,我國社會成員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法制意識欠缺,與學法、懂法、知法、用法的差距很遠,民主意識不濃,法制觀念淡薄的情況很嚴重,甚至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不懂法律、不學法律、知法犯法、以權壓法的現象屢屢可見。執法隊伍群體的職業素質較差,群眾對一部分執法人員缺乏職業道德甚至濫用職權、敲詐勒索、徇私枉法的批評常見報端。
(二)法律制度不盡完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新時期建設需要,我國立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但很多法律質量不高,效果不佳。許多法律、法規制定的過於籠統,法律本身的邏輯結構不嚴密,條文規定過於原則,在執行中缺乏可行性。在法律體系內部,由於對立法活動協調和監督不夠,對某些過時的法律法規沒有及時清理,造成一些法律、法規的內容相互抵觸,影響法律的整體和諧。在法律之間的相互關繫上,基本法和單行法之間,法律法規與實施細則之間,原則規定與具體措施之間,還沒有完全配套,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出現了「斷層」和「缺項」。
(三)依法治國方略實施不夠徹底
現行黨的領導體制在遇到法律和黨的新政策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忽視法律的權威,體現黨的意志的法律在實施過程中經常受到某些地方黨組織的干擾,這些干擾往往以堅持黨的領導的名義進行,原因就在於現行黨的領導體制為其提供了制度條件,其結果是法律和中央權威受到影響。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權力機關其實際權力並未完全到位,作為立法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行使立法權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權力資源和程序保障。根據憲法規定,行政機關由權力機關產生並接受其監督,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干預太大,因而導致一部分法律帶有明顯行政部門利益的色彩,使法律的公正性、權威性、可行性受到影響。司法機關相對獨立性程度較低,抗干擾能力較差,無法從制度上保障司法機關獨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權,維護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
(四)封建思想觀念根深蒂固
我國是一個具有二千多年封建專制歷史的國家,受儒家思想影響嚴重,人治思想還深深紮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甚至許多人民群眾還習慣於某個人說了算的政治格局,特別是黨的許多中高級領導幹部,為了取得榮譽、職位和利益,口說法治,實行人治,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口是心非,弄虛作假,欺騙百姓的現象十分嚴重。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一個非常艱難復雜的過程。確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模式,僅僅是走向法治的起點,真正步入法治的軌道還要做出更大更多的努力。
三、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主要措施
(一)要加強根本大法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如果憲法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要求會流於形式。現行《憲法》是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可是它是否真正成為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級黨組織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的根本活動准則,也就是說,使憲法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成為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還是一個更為艱巨的任務。首先要加強對根本大法的宣傳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深知維護憲法的極端重要性,增強憲法意識,依據憲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次,要嚴格執行憲法。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重要的是各級黨政機關帶頭落實憲法規定。
(二)要加強黨的建設
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領導核心。依法治國,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改革黨的領導體制,使之與依法治國的要求相適應。黨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必須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依照法定程序和國家機關發生關系,在此基礎上要形成制度化的法律關系,依法對國家實施領導。必須根據依法治國的要求,認真研究現行黨的領導體制與依法治國的矛盾,改革現行黨的領導體制,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使黨和國家的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探索黨的領導的實現方式。
(三)要加強法制建設
進一步完備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力求做到:一要層次分明。按照調整不同類別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自身的重要性,決定不同層次的立法;要把調整同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盡可能集中在一部法律或法規之中,避免不同法律、法規調整范圍的交叉、重復;要集中精力先把各個法律部門的主要法律制定出來,形成整個法律體系的框架。二要體系完整。凡是本系統的法律,要加以分門別類,有綱有目,完備齊整。既要有根本法,又要有單行法;既要有實體法,又要有程序法;既要有國內法,又要有國際法。總之,凡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規章都要一應俱全,不留空白。這不僅是保證法律的統一性,適用的可行性和整體的功能性的重要條件,而且也是法律體系的內在要求和其發展的客觀規律。三要體例統一。這是就法律規范性文件的外部結構形式的規格、標准而言。如法律的名稱、制定機關、發布機關、發布日期等,力求規格一致,標准統一,科學化、規范化、定型化。這樣,對於全國各種表現形式的法律、法規、規章,只要從名稱上就可將其內容、適應范圍和效力等級看得一清二楚。
⑼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難點有哪些
筆者認為:1,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約2500年歷史長河中從未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甚至連一個真正的我們以為的漢族也是後來學者加上的,我們國人在歷史上就是自私自立的,麻木不仁的,這是造成我們近代不具備民主法治的最終原因,無論誰上台都會人人為我,人不為我天誅地滅。當年的孔聖人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推廣人首先要愛家人其次親人再其次有血緣關系的人,一直到所有人,也正是他這一點成就了他也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傳統文化基礎。2,2500年以來形成的人治文化深深地刻在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就連建國以來的文化教育工作也是以人治宣傳為主包括以德治國執政為民,稍有法治的理念為主 3,由於不重視法治的宣傳和教育,造成了官僚主義對於法律的蔑視,試看中國現行的地方條例條規,文件精神,都是下位法大於上位法,縣官大於總理 4,由於狹隘的家庭意識造成的國民的麻木,膽小,忍耐的性格使得人治可以分而化之,無人再去理會法治對於社會的進步性,5,高層的開明統治階級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上去了,人治和法治沒多大區別,高層的既得利益階級更加不願意進行法治,法治會讓一切公開
⑽ 學習法律專業重點難點是什麼
1。必要的背誦記憶是必須的,否則是無法學好法律的,特別要形成相應的法言法語才行;2。重點科目有法理、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等;3。難點是法理和法條的記憶。以上是個人的看法,供你參考,不過筆者通過自學考試已經獲得了法律本科和律師本科畢業證書及通過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