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理解
㈠ 限行 承租人要求解除合同合理嗎
承租人提前解約合同在存在著約定或者是不可抗力的原因情況之下是合法行為。如果沒有約定或者法定情形的話,那麼提前解除合同是屬於一種違約的行為,必須要為此承擔違約的責任。一、承租人提前解約合同是否合法?
承租人提前解約合同在存在著約定或者是不可抗力的原因情況之下是合法行為。出租人提前解除合同糾紛賠償應該按照合同約定的內容進行賠償,如果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違約金的,可以按照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承租人可以向出租人要求賠償違約金。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是什麼?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一百一十七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一百一十八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一百一十九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一百二十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我們國家對於租賃合同當中所作出的規定是租賃的內容肯定是約束雙方當事人的,所以不能夠隨意的提前的解除勞動租賃合同,當然了,這也不是特別的絕對的。如果由於不可抗力原因所導致的情況之下,可以提前解除。
㈡ 合同法中的定金與訂金有什麼區別。
首先,「訂金」在法律上並沒有嚴格的界定,從文字的理解上來說,「訂」的含義是訂立、預訂之意。
而「定金」在法律上有比較嚴格的界定。所謂定金,是指合同當事人為了確保合同的履行,依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雙方的約定,由當事人一方在合同訂立時或者訂立後履行前,按照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不超過20%),預先給付對方當事人的金錢或其替代物。它是作為債權擔保的一定數額的貨幣,它屬於一種法律上的擔保方式,目的在於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
定金依法律性質不同可以有多種分類,如證約定金、成約定金、違約定金、立約定金等。我國定金在《擔保法》上是債的一種擔保方式,在《合同法》上是承擔違約責任形式之
一,其基本法律性質是違約定金,並具有擔保合同履行的性質。「定金」的作用有兩種情形:簽合同時,對定金必需以書面形式進行約定,同時還應約定定金的數額和交付期限。給付定金一方如果不履行債務,無權要求另一方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如果不履行債務,需向另一方雙倍返還債務。債務人履行債務後,依照約定,定金應抵作價款或者收回。
1、合同正常履行時,定金充作價款或由交付方收回;
2、合同不履行時,適用定金罰則:即交付方違約的,無權收回;接受方違約的,應雙倍返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當事人交付留置金、擔保金、訂約金、押金或者訂金等,但沒有約定定金性質的,當事人主張定金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根據最高法院在2000年12月8日公布的"關於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定金的類型和適用主要有如下幾種:
1、訂約定金。「解釋」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了訂約定金。訂約定金即立約定金,其設立是為了擔保主合同的簽訂。訂約定金的特點是,其法律效力的發生與主合同是否發生法律效力沒有關系。凡在意向書一類的協議中設定了訂約定金,其法律效力自當事人實際交付定金時就存在,在其所擔保的訂約行為沒有發生時,對拒絕訂立主合同的當事人就要實施定金處罰。
2、成約定金。「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了成約定金。作為主合同成立或生效要件而約定的定金,稱之為成約定金。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有成約定金的,定金未交付,則合同不成立或不生效。若當事人約定定金並明確表示定金的交付構成合同的成立或生效要件的,該定金具有成約定金的性質。但是,為了鼓勵交易,如果主合同已經履行或者履行了主要部分,即使給付定金的一方當事人未按約實際交付定金,仍應當承認主合同的成立或生效。
3、解約定金。「解釋」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了解約定金。解約定金是指以定金做為保留合同解除權的代價,即支付定金的一方當事人可以放棄定金以解除合同,接受定金的一方當事人也可以雙倍返還定金以解除合同。需要注意的是,當事人一方雖然以承擔定金損失解除了合同,但在守約的當事人因合同解除受到的損失大於定金收益的情況下,解約方仍然應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
4、違約定金。
《擔保法》第八十九條對違約定金作了規定,"解釋"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二十二條對違約定金作了補充規定。違約定金是指以定金的放棄或者雙倍返還作為違反合同的補救方法而約定的定金。《擔保法》規定以當事人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作為適用定金罰則的條件,"解釋"進一步對"不履行"分不同情況作了不同規定。一是明確規定違約定金處罰的條件不但要有遲延履行等違約行為,還要有因該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落空的結果,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二是主合同部分得到履行,部分沒有履行,一方當事人因此受到了損失,但是合同的目的沒有完全落空,這時,既要對不完全履行合同的當事人進行定金處罰,又不能使定金全部被罰。三是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第三人過錯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能否適用定金罰則的規定。對於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適用定金罰則。因合同關系以外第三人的過錯,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適用定金罰則。當事人一方受定金處罰後,可以依法向第三人追償。
而訂金在法律上是不明確的,也是不規范的,在審判實踐中一般被視為預付款,即使認定為一種履約保證,這種保證也是單方的,它只對給付方形成約束,即給付方對收受方的保證。若收受方違約,只能退回原訂金,得不到雙倍返還;若給付方違約,收受方會以種種理由把訂金抵作賠償金或違約金而不予退還。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擔保法》規定,定金與訂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交付定金的協議是從合同,依約定應交付定金而未付的,不構成對主合同的違反;而交付訂金的協議是主合同的一部分,依約定應交付訂金而未交付的,即構成對主合同的違反。
2、交付和收受訂金的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債務時,不發生喪失或者雙倍返還預付款的後果,訂金僅可作損害賠償金。
3、訂金的數額在法律規定上有一定限制,例如《擔保法》就規定定金數額不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20%;而訂金的數額依當事人之間自由約定,法律一般不作限制。
4、定金具有擔保性質,而訂金只是單方行為,不具有明顯的擔保性質。
可見定金和訂金雖只一字之差,但其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是不一樣的,訂金不能產生定金所有的四種法律效果,更不能適用定金罰則。
㈢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違約金和定金,能否同時適用。
根據現行相關法律規定,違約金和定金,不能同時適用。因《合同法》第118條已明確規定:「當事人既主張約定違約金,又主張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條款。」
㈣ 違約金與定金同時約定,適用哪一個有哪些規定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定金或者違約金條款。」由於我國《合同法》規定的定金是違約定金,它與違約金在目的、性質、功能等方面都有相同性,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兩者不能並用,否則,不僅將會給違約方強加過重的責任,而且責任後果與違約所實際造成的損失相比相差很大,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在當事人既約定了違約金又約定了定金的情況下,應當允許並且只能由守約方選擇一種對其最有利的責任形式,而不能兩者都同時選擇適用。關於賠償損失與定金罰則能否並用問題。《合同法》沒有加以規定。司法實踐中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既然《合同法》明確規定違約金與定金罰則不能並用,而違約金就是預定的損失賠償金,因此賠償損失也不能和定金罰則並用。另一種觀點認為,賠償損失與定金罰則應當並用,但是要受到限制,即兩者並用時,不應使非違約方獲取不當利益,通常以兩者並用不超過合同標的價金總額為限。理由如下:1.定金罰則與賠償損失是不同的責任形式,定金罰則兼具擔保和懲罰功能,它的適用不以當事人違約實際造成損失為前提,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獨立於賠償損失責任予以適用。2.定金罰則與賠償損失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賠償損失以完全賠償為原則,當兩種責任形式並用時,可能出現定金擔保利益和損失賠償金之和超過守約方實際損失的情形,依照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對此予以限定是必要的。3.違約金並非預定的損失賠償金,因為預定的損失賠償金必須是以損失的實際發生為前提,但違約金的適用僅以一定違約行為發生為前提,因此《合同法》規定違約金與定金罰則不能並用並不能推導出賠償損失與定金罰則也不能並用的結論。4.如果當事人選擇違約金條款,當違約金不足以彌補其損失時,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要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如果當事人選擇定金條款,當定金不足以彌補損失時,按照前述兩者不可以並用的觀點,當事人的損失將得不到救濟。這樣顯然會引致《合同法》所保護法益之失衡,亦有體於公平原則。當然,為有效實現定金的擔保功能,定金罰則與賠償損失並用時,應首先適用定金罰則。只有當適用定金罰則不足以彌補當事人損失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合同的約定和當事人的請求判令違約方再賠償損失。
㈤ 簽完合同沒有履行一般賠付多少違約金
簽訂合同,違約金的賠償金額一般由雙方共同約定,但是最高不能超過所造成的損失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超過百分之三十的話,當事人是可以要求法院判決降低賠償金金額的。當然如果約定的違約金低於損失,法院也可以判處提高違約金。一、簽訂合同,違約金的定額要求
一違約金違約金,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按照法定或約定賠償另一方造成損失的行為。
1,雙方同時不履行合同義務,相互承擔違約賠償責任.
2,違約金的種類,有法定違約金和約定違約金責任二種.
3,違約責任承擔的方法;
(1)應當承擔繼續履行
(2)採取補救措施
(3)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4)約定的違約金,一般不可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
二、違約金法律規定
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違約金是為了對被違約的一方進行補償才設立的,但是為了平衡違約方和被違約方的利益,需要給違約金設立一個定額,這在法律中也是有規定的。違約金的訂立不該超過所造成的損失的百分之三十。這是平衡雙方權益的一個合理的度。
㈥ 雙倍返還定金後還需要賠償損失嗎
該合同約定房屋的成交價格為50萬元,在簽訂合同當時,乙方支付與甲方2萬元定金,並約定余額待過戶手續辦理完畢後付清。簽訂合同時,因為甲方表示需出差兩月,所以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待甲方回來後再辦理過戶手續。兩個月後,甲方回來,乙方立即催促甲方辦理過戶手續,但此時房價瘋漲,該房屋現市場價已漲到60萬元。甲方即向乙方表示需加價5萬元,否則解除合同並雙倍返還2萬元定金。乙方認為如果這么賠償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現在即使拿了他賠償的定金也無法買到同樣地段同檔次和品質的房子。處理這類案件有一種意見認為,既然定金是履約的擔保,那麼收受定金的一方當然可以選擇雙倍返還定金來解除合同,而繳納定金的一方則可以選擇放棄定金來解除合同。因此,上述案件中,作為賣方的甲方可以選擇放棄定金來解除合同。我認為,這種理解是欠妥當的。這等於在鼓勵合同的買賣雙方違約,我們現在假設,如果房價跌了,比如變成40萬了,那麼現在買方就可以以放棄2萬元定金為代價解除合同了。這不但不利於保護商品交易的正常秩序,而且還鼓勵訂立合同的雙方不誠信的行為。我認為,如果發生上述案件,作為守約方,不僅可以提出依據定金罰則索賠,同時在定金之外還可以提出損失賠償。主要分析如下:
首先,法律不禁止定金和損失賠償同時適用。我法律涉及定金和損失賠償金的規定,主要見於我國《合同法》。我國《合同法》對於違約發生的金錢性質的賠償規定有三種:定金、違約金和損失賠償金。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也就是說,按該條規定,定金和違約金條款不能同時適用,但並未禁止定金和損失賠償不能同時適用。
其次,除非當事人有特別約定,否則根據《擔保法》規定的立法精神,我國的交易習慣以及司法實踐的普遍認可,我國定金的一般性質應當為違約定金。也就是說定金具有違約金的性質。而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也就是說違約金的數額,是可以依據損失的數額進行調整的。以此,那麼定金既然具有違約金的性質,當定金與實際損失差距較大時,當事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調整。
最後,《擔保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將依據定金罰則解除合同和解除合同後的處理方式是分開的。依據《擔保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定金交付後,交付定金的一方可以按照合同的約定以喪失定金為代價而解除主合同,收受定金的一方可以雙倍返還定金為代價而解除主合同。對解除主合同後責任的處理,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依據該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以喪失定金為代價或雙倍返還定金為代價解除合同,但是解除合同後責任的處理需依據《合同法》。按《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在解除合同後有損失的還可以要求賠償。
㈦ 關於合同法,請問合同法的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六條的內容是什麼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版數額權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