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的區別

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3-01-17 00:14:16

A. 簡述經濟法與民商法的區別

1、調整對象不同

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

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指行政機關中的經濟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

3、調整方式不同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

4、本質功能不同

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5、價值取向不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1)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的區別擴展閱讀: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為保護重心,為解決民商法、行政法均無法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而產生。它的本質是國家管理經濟的法,是平衡協調國民經濟運行的法。

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生活發揮著機制效用功能,即從更高層次上全面、一體、綜合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它通過引導、促進、保障和制約途徑來指導預測、激勵限制、整體協調與個別規制經濟活動。可以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沒有經濟法,整個經濟秩序將重復本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磨難」。

參考資料:

經濟法-網路

民商法-網路

B.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部門法

經濟法自產生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經濟立法的發展得到了快速發展。盡管如此,經濟法學界對於經濟法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仍然存在很多爭議。其中核心就在於:經濟法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而對這一問題的正確認定,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經濟法的體系、適用范圍等問題的認識,從而會影響到經濟法方面的教育、研究和法制建設,進而會影響到整個經濟法學的未來發展。本文就此談一些初淺的看法,以期能拋磚引玉。
法律部門的劃分無論是對立法、司法實踐還是對法學研究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在這個原則性問題上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我們在立法、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所作的努力都可能變成無用功。筆者認為法律部門的劃分最主要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將其劃分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否有必要;二是如此劃分是否可行。以下將對此一一論述。
首先來看必要性。要求一類法律規范能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就需要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機能,並且這種機能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備的,或具備但替代成本過高。這就涉及到經濟法和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問題。因為國家對經濟關系的調整與國家行政管理關系往往存在交叉與重疊,經濟法常常表現為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並以公法的形式出現,因而往往與行政法相混淆。固然,經濟法中確實有公法的因素,尤其是表現為經濟生活需要干預時。但是經濟法里也有私法的內容,不全是公法的內容。經濟法的這種跨公法、私法領域的特性決定了它與民法和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門的區別。經濟法具有統一綜合和分工分業兩大機能,既能夠組織國民經濟統一運行,又能夠推動社會專業化分工,不斷產生新的生產部門和行業。這兩種機能是現代民商法,行政法,社會法等其它部門法所不具備的,並且可以說這兩種機能是對現代民商法,行政法,社會法等其它部門法的超越,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經濟法有必要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法律部門的劃分是否可行主要是從調整方法和調整對象上來說的。我國劃分法律部門的標準是從前蘇聯引進的。前蘇聯曾經就法律體系問題進行過三次較大的討論。通過第一次討論,人們普遍認為,劃分法律部門的標准應當是調整對象,而不應當將調整方法作為輔助標准。第二次討論的結果是,承認將調整方法作為劃分法律部門的輔助標准。而在第三次討論之後,有人對法的體系由法律部門組成這一傳統觀念都提出了懷疑。現在我國多數學者贊同第二次討論的結果,同時認為,在劃分法律部門時僅依靠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這兩個客觀標準是不夠的,還應考慮一些原則,這樣才能使法律部門的劃分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對這一觀點筆者是認同的。畢竟調整對象才是核心,調整方法相對於調整對象來說是次後的。
那麼我國經濟法到底有沒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呢?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進行了探討。有的學者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包括經濟管理關系、維護公平競爭關系以及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三類。有的學者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可以具體界定為四類: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市場運行關系;組織內部經濟關系;涉外經濟關系。還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具體分為企業組織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宏觀調控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四類。而北大劉瑞復教授認為各國法學界對於不同的法的不同調整對象尚無法理出頭緒來,經濟法的情況也是如此。但是他認為經濟法是有其獨特的調整領域和調整范圍的。[①]綜上,不管人們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在理解上存在怎樣的差異,或者在表述上有怎樣的不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經濟法具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它調整的是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並且這種經濟關系是有一定范圍的,而不是一切經濟關系。我國有一些人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調整經濟關系的不只是經濟法,對其調整的法,是作為「諸法合體」的法。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其中就包括平等主體間的經濟關系,而行政法、刑法等實體法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關系進行調整。
筆者認為,將經濟法的調整范圍限定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是比較科學的。也即北大劉瑞復教授的觀點。通過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主要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經濟組織關系、經濟活動關系、經濟競爭關系、經濟調控關系、經濟管理關系、經濟監督關系涉外經濟關系。這七種關系在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中相互聯系,形成統一的整體。而調整上述七種經濟關系所形成的法制度、法形式和法方法的總和就是經濟法。

C. 簡述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與區別

一、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1.民法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民法和經濟法在經濟關系調整中相輔相成,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公共道德」和「公序良俗」條款等,是民法與經濟法的分界和聯結點:一邊是經濟法以維護宏觀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會經濟秩序為己任,另一邊是民法對在此良好環境下自由從事活動的主體行為加以規范;被認定違反了這些彈性條款的行為,即超出民法調整的范疇而需由經濟法中的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經濟合同法和各種管理性的法律作具體調整。
它們在調整對象方面的交叉,源於以下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由於二法都處在市場關系之中,而某種市場關系的形成又往往呈現錯綜復雜的情況,這就必然導致二者在調整對象上的部分重疊與交叉,調整對象的交叉又需要民法和經濟法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面上共同去維系社會關系的存在;二是由於某個具體的法律關系,單靠一個法律部門的作用是難以形成的。因此,民法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決定了二者存在的互補性。
2.經濟法和民法在調整宗旨、作用和方法上的互補性。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它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其理念是自由主義,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而經濟法以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為其立法宗旨,即站在社會整體的角度,通過法律對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消除極端個體權利本位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以解決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的矛盾,促進經濟良性發展。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以意思自治為核心,注重機會均等,即以抽象的人格平等為基礎建立的公平理性,是以平等求公平,以個體為本位,給經濟個體以完全的意志自由,保證個體權利的充分實現,僅依靠市場經濟的自發作用,來實現社會經濟的理想狀態。而經濟法以國家管理和調節經濟為其調整對象,它給主體以相對特權追求結果的大體公平,從社會利益出發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以社會權利為本位,保證社會整體利益,通過國家採取種種措施,彌補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缺陷,實現經濟的理想狀態。
二、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
1.利益本位的不同。法的利益本位亦即法在利益保護上的出發點與立場。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典型的私法,以個人利益為本位,以確認和保護私人利益為其價值追求的目標,對平等主體的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從而維護民事主體的權利。但其對個人利益的無盡追求,往往又導致社會經濟運行的無序化,給社會利益造成損害。經濟法的本質則是社會法,它以社會為本位,把社會經濟總體效益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在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的同時,維護社會經濟總體利益。它是公權及於私人經濟領域的法律,其產生最終突破了公、私法劃分的二元結構模式。從產生之初,經濟法就是國家站在全社會高度,從國民經濟的整體出發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與調控的產物。由於經濟法所體現出的「社會公益性」如此明顯,以至於在個人與國家各自的領域之間,已經形成了以社會為過渡體的一個獨立存在於其他法域的獨特法域,這恰恰是屬於經濟法的領域。可以說,經濟法的產生,改變了社會利益的配置模式,從極為宏觀的角度維護著社會經濟利益。
2.二者的調整對象不同。按照法理學的理論,任何部門都有其特定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在管理經濟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經濟法和民法的調整對象雖都具有經濟性內容,但前者是一種關於國家經濟管理和協調的權利義務關系,後者則是在民間經濟活動中,主體進行經濟交往中各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雖然兩者都涉及經濟領域,但前者是國家管理涉及民間社會經濟領域,是「公」及於「私」,後者則完全處於民間社會經濟領域之中,是「私」的領域內部關系。前者主要調整公共性經濟關系,著眼於宏觀的秩序和效益。一般不涉及個人的人格、財產和交易關系;後者則主要調整平等、等價的產權關系和流轉關系,著眼於微觀的交易安全。
3.二者的調整方式和手段的差異。民法是純粹以個人為本位的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的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按自己的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預,但民法其完備的微觀經濟行為規則又很難解決經濟壟斷、資源配置不當,弱者特別保護等現代經濟中的新問題,這就需要經濟法採取一系列彈性的綜合調整經濟的手段,通過引導,控制社會經濟的良性運行,使經濟法能夠適應經濟形勢的不同需要,成為社會經濟關系的良好「調節器」。

D. 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基本內容

經濟法與民商法
經濟法與行政法
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
經濟法與民法的兩者都調整經濟關系,兩者的一些概念、原則、制度、手段可以通用。區別在於① 民法與經濟法調整的內容不同。② 民法以個體權利為本位,在微觀經濟領域,經濟法以社會責任為本位,在宏觀經濟領域。③ 民法與經濟法的主體系列各不相同。
經濟法在調整經濟關系時,必要時也採取行政手段。但經濟法與行政法又有所不同,具體表現為:①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 關系不同於行政法所調整的行政管理關系。②經濟法主體之間的關系與行政法不同。③經濟管理法律關系追求的是一定經濟目的與經濟效益,行政法的目的在於使得控制行政權力,提高行政效率。

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調整經濟關系,但二者也有著很大的區別:① 經濟法主要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關系,國際經濟法多是跨國的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② 經濟法的調整方式多為綜合方式,國際經濟法的則多為民事方式③ 經濟法的責任方式多種多樣,國際經濟法的責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責任方式。

要點精解
1、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個比較鑒別的問題,其更多的關繫到經濟法是否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存在,1980年代中期,在法學界就曾經有過民法與經濟法的大討論。如今法學界一般認為經濟法具有獨立性,經濟法的范疇也從「大經濟法」理性回歸到我們今天對經濟法的理解上來。2、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有著其特殊的理念、本位、調整對象,調整方式以及基本原則等內容。社會本位就是其最重要的一個特徵之一,基於國家、社會、個人的三元結構劃分,經濟法在社會層面擔負起了重任,與行政法和民商法共同構成了現代性的法律體系。3、經濟法以其新穎性和活力形成了這樣一種手段,這種手段可以用來突破法律部門之間舊有的疆界,並把從不同的傳統規范、尤其是從傳統的商法規范中引申出來的各種原理重新組合一個整體。這也是其與其他部門法相比的一個重要特徵。

復習指導
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前幾年一直是考研命題中的熱點,一般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識點。比較困難的是一些比較邊緣的題目,例如:試論述消費者權益法是經濟法的一個部門。這就不僅要求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著比較好的把握,更是要對什麼是經濟法,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有何種聯系和區別都要有著熟練的運用。可見對經濟法基礎理論的掌握是應付此類綜合性較強的考題的關鍵。

E. 如何認識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法

1、經來濟法與其他部門法自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個比較鑒別的問題,其更多的關繫到經濟法是否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存在,1980年代中期,在法學界就曾經有過民法與經濟法的大討論。如今法學界一般認為經濟法具有獨立性,經濟法的范疇也從「大經濟法」理性回歸到我們今天對經濟法的理解上來。
2、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有著其特殊的理念、本位、調整對象,調整方式以及基本原則等內容。社會本位就是其最重要的一個特徵之一,基於國家、社會、個人的三元結構劃分,經濟法在社會層面擔負起了重任,與行政法和民商法共同構成了現代性的法律體系。
3、經濟法以其新穎性和活力形成了這樣一種手段,這種手段可以用來突破法律部門之間舊有的疆界,並把從不同的傳統規范、尤其是從傳統的商法規范中引申出來的各種原理重新組合一個整體。這也是其與其他部門法相比的一個重要特徵。

F.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比較

經濟法與社會法具有重要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最本質區別在於經濟法的經濟性和社會法的社會性。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經濟法調整的范圍是需要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經濟性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包括調整對象的經濟性、法益目標的經濟性、運行機制的經濟性、效果評價的經濟。社會法的社會政策目標與社會法的社會效益指標決定了社會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其調整對象是經濟性的社會關系,這表明經濟法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針對的是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同時,並非所有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都由國家干預,國家僅在需要時對這些關系進行干預。而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則是顯著社會意義事項,其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例如教育權利保障關系就涉及文教領域等非經濟領域,即社會性的社會關系。
(三)經濟法與社會法的目標不同。由於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及根本屬性的不同,導致其目標的存在屬性也不同,經濟法起源於市場失靈以及原有法律解決能力的欠缺,其目標在於通過國家的適當干預而解決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失靈問題,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社會法的目標主要在於救助弱者、反對歧視。經濟法側重於在經濟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社會法側重於在社會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
(四)經濟法與社會法的公平觀不同。經濟法倡導積極公平觀,而社會法主張消極公平觀。
經濟法認為只有經濟發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勢群體才會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會法的公平觀主要關注的是對已形成的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扶助,因為它是一種弱者保護機制,是一種利益分配的平均正義立場。
(五)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方式不盡相同。經濟法的調整方式似乎更為復雜和多樣化,主要通過指令性調整方式、指導性調整方式和以私法主體身份介入經濟關系進行干預等。社
會法則主要通過傾斜待遇、團體契約、強制性最低標准等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對貧困人員提供廉租房等等。
經濟法與社會法存在以上的區別,這對於我們釐清兩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啟發價值,對於立法和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另外,科學的全面的認識經濟法和社會法的關系,還應關注兩者的共同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社會性和現代性。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社會性。包括以「社會公共利益」位本位,經濟法與社會法在各自領域中, 通過不同方式協調各種利益關系, 以達到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責任的社會性,。隨著法律的「社會化」進程, 傳統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現了以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社會公益和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的社會責任;調節機制的社會性,在人類社會中, 不僅需要以市場調節機制為特徵的競爭機制, 更需要以社會調節機制為特徵的合作機制,以實現社會生活的健康、穩定和有序。所謂社會調節機制, 是指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團(非政府組織) 以社會公信力為媒介完成的一種社會生活交往模式。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現代性。經濟法與社會法, 同其他傳統部門法相比, 具有獨特的「現代性」。換言之,,伴隨著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現代化變遷,,整個社會中的現代性因素不斷增加;法作為一種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和符號系統,必然會對此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反應。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經濟法與社會法, 自然有著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的現代性特徵。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現代性、法域歸屬上的現代性、制度構成上的現代性。這三方面都源於現代社會的屬性特徵,體現反應現代社會的要求的。

G. 經濟法作為一個新的法律現象和法律部門,請區別於傳統法律部門在

法法的調整對象

H. 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

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如下:

(1)經濟法與憲法的關系從總體上說,兩者之間是根本法與普通法的關系。憲法中的相關規范,是經濟法規范確立的基礎;經濟法規范,是憲法規范的具體化。

(2)經濟法與民商法的關系隨著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等二元結構的日益明晰,經濟法與公共經濟、公共部門的對應關系,以及民法與私人經濟、私人部門的對應關系,也都日漸清晰。

由此使得兩類部門法的區別更加明晰,並形成了兩類部門法在法律調整上的互補關系。兩類部門法只有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提供,才能共同實現對各類復雜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

(3)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從差別的角度來看,兩者的不同主要有:第一,調整對象不同。行政法調整行政關系,經濟法主要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

第二,宗旨、手段不同。行政法主要解決行政領域的問題,特別是政府失靈的問題,經濟法則主要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市場失靈的問題。

(4)經濟法與社會法的關系經濟法與社會法作為兩個獨立的部門法,其調整對象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

(5)經濟法與訴訟法的關系隨著經濟法研究的日益深入,有關經濟法上的權利救濟或糾紛解決等問題,如何通過訴訟的途徑來解決,也自然會凸顯其重要性。

I.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現代性特徵

經濟法同各類傳統部門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精神追求上的現代性 ①伴隨著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巨大變遷,新興的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差異日顯,並尤其體現在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或宗旨等方面。 ②經濟法既不同於更側重於保護私人利益的傳統私法,也不同於更側重於保護國家利益的傳統公法,它更追求一種「和諧」或稱「協調」,這是經濟法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的一種基本精神。 ③經濟法的價值取向不同於傳統的部門法,經濟法本質上是社會本位法,以社會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之維護為目標。 (2)在背景依賴上的現代性 ①經濟法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不同於傳統的部門法,經濟法產生於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積極的調控與規制,這就使得經濟法產生的經濟基礎為現代的市場經濟。 ②經濟法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經濟法產生於高度社會化的時代,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的多元化和抽象化都使得經濟法的價值目標為社會本位。 ③上述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是經濟法賴以產生的重要背景,而這一背景與傳統部門法是不同的。 (3)在制度建構上的現代性 ①制度形成上的現代性。經濟法制度的形成,與經濟政策的聯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強的「政策性」,這是以往的傳統部門法所不具有的。 ②制度構成上的現代性。從制度構成上看,經濟法不僅包含了大量的實體法規范,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程序法規范不斷滲入。這是經濟法所要解決的日益復雜的現代問題對程序性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效率價值的追求。 ③制度運作上的現代性。經濟法的制度運作主要是體現在行政領域,而不是司法領域,這與傳統部門法的案件大量有司法機關來審理是有很大不同的

熱點內容
關於心道德事的心得 發布:2024-11-19 17:14:24 瀏覽:202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2024-11-19 16:51:51 瀏覽:748
經濟法中半數以上是含半數嗎 發布:2024-11-19 16:38:46 瀏覽:741
勞動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發布:2024-11-19 16:29:35 瀏覽:735
合同法的第59條 發布:2024-11-19 16:29:34 瀏覽:296
公司培訓合同法的通知怎麼寫 發布:2024-11-19 15:59:01 瀏覽:513
法院職工編制 發布:2024-11-19 15:23:49 瀏覽:202
民法典取姓 發布:2024-11-19 14:51:27 瀏覽:461
湖南法律碩士報考點的選擇 發布:2024-11-19 14:21:19 瀏覽:512
司法考搜狐 發布:2024-11-19 14:19:01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