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社會作用的體法的客體
⑴ 簡述法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
法的本質包括:
1、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表現。
2、法所專反映的統治階級屬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3、經濟以外的因素對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哲學,藝術等。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法律作為社會關系調整器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經過法的規范作用而產生的。法的社會作用圍繞兩種基本職能和三個領域展開,即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領域。
(P.S.:注意區分法律的社會作用和規范作用。法的規范作用為指引、預測、評價、強制、教育五大作用。)
⑵ 什麼是法律法律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主體,什麼又是客體
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具體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
法律詳細地規定了人們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或者禁止做什麼,人們只有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辦事,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否則,一旦違反它,觸犯它,將給自己帶來不利後果。在我國,法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6、規章;
7、國際條約。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商法、訴訟法等部門法比較齊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框架。
全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
⑶ 法律里的主體和客體究竟是什麼意思
一、法律關系的主體。
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
二、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又稱權利客體、義務客體。它是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聯系在一起的中介,沒有法律關系的客體作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關系。因此,客體是構成任何法律關系都必須具備的一個要素。
成為法律關系客體應滿足下述三個條件:
1、必須是一種資源,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因而被認為具有價值。
2、必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無代價地佔有利用。
3、必須具有可控制性,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為一定目的而加佔有和利用。
(3)法的社會作用的體法的客體擴展閱讀:
法律關系的特徵:
1、法律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前提的社會關系
法律關系是由於法律規范的存在而建立的社會關系,沒有法律規范的存在,也就不可能形成與之相應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與法律規范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法律規范是法律關系存在的前提,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的存在就不可能產生法律關系。
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法律規范只能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才能得以實現。法律規范只規定人們的行為規范和相應的法律後果,它所針對的對象為一類人,因此具有普遍適用性。只有當人們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或者說符合一定的法律事實時,才形成了針對於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2、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法律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的重要區別,就在於它是法律化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一種明確的、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權利和義務可以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也可以是由法律授權當事人在法律的范圍內自行約定的。
3、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手段的社會關系
通過社會輿論和道德約束來實現的社會關系具有不穩定性和非強制性。而在法律關系中,一個人可以做什麼、不得做什麼和必須做什麼都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反映國家對社會秩序的一種維持態度。當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就意味著國家意志所授予的權利受到侵犯,意味著國家意志所設定的義務被拒絕履行。
⑷ 法律的作用特徵
法律行為來具自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⑸ 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
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法律上所稱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有生命並具有法律人格的個人,包括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法人是與自然人相對稱的概念,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組織。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又稱權利客體、義務客體或權利客體。它是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聯系在一起的中介,沒有法律關系的客體作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關系。
一、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
1、憲法原則: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
2、法治原則: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3、民主原則: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用立法的形式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真實的主人,正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
4、科學原則: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
二、我國目前立法監督的方式如下:
1、改變或撤銷政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2、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3、審查和批准政府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決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
4、對政府機關及其主要領導人提出質詢和詢問;
5、視察和檢查政府工作;
6、組織對特定問題的調查;
7、罷免或撤銷有關人員職務;
8、受理人民群眾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申訴、控告、檢舉和意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