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可變更可撤銷
可變更、可撤銷合同是指欠缺某種合同生效要件,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意思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對合同內容予以變更或使合同效力消滅的合同。
一、可變更、可撤銷合同性質:
1.主要違反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要件。
2.形成訴權:變更、撤銷權行使主體為法院或仲裁機構。
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法定情形:
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當事人一方[即雙方當事人]均享有撤銷請求權。
(1)重大誤解: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2)重大誤解構成要件:
A.合同一方或者雙方對合同主要內容發生了重大誤解;
B.合同雙方均無主觀上的故意;
C.合同一方基於重大誤解而訂立合同;
D.誤解必須是重大的。
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合同:當事人一方[即雙方當事人]均享有撤銷請求權。
(1)合同的顯示公平: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利用自身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等情形,在與對方簽訂合同中設定明顯對自己一方有利的條款,致使雙方基於合同的權利義務和可觀利益嚴重失衡,明顯違反公平原則。
(2)雙方簽訂的合同中設定了某些看似對一方明顯不利的條款,但設立該條款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其實質恰恰在於衡平雙方的權利義務。在此情形下,合同一方當事人以顯示公平為由請求撤銷該合同條款的,不應予以支持。
(3)顯失公平的撤銷權條件:
A.有償合同;
B.合同雙方權利義務顯著不平等,明顯背離公平原則;
C.該不公平系一方利用優勢或者對方沒有經驗所致。
【提示】認定顯示公平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察:
①合同對一方當事人是否明顯不公平:
A.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是否對等;
B.一方獲得的利益或者另一方所受損失是否違背法律或者交易習慣等。
②合同訂立中一方是否故意利用其優勢或者對方輕率、沒有經驗:利益受損一方是否因為無經驗或者對合同相關內容缺乏正確的認識能力,或者因某種急迫的情況,並非出於真正的自願而接受了對方提出的合同條件。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僅受損害方享有撤銷請求權。
(1)欺詐構成要件:
A.合同一方具有欺詐的故意;
B.合同一方實施了欺詐行為;
C.合同向對方因此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
D.合同向對方的錯誤意思表示與欺詐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2)脅迫: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
A.須有脅迫的故意;
B.須有脅迫行為;
C.脅迫缺乏正當性:脅迫的手段具有非正當性或者目的具有非正當性;
D.相對人因脅迫而產生恐懼,並因此訂立了合同。
(3)乘人之危:一方當事人乘對方處於危難之機,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可以認定為乘人之危。
A.相對方處於危難或者緊迫需要之際;
B.合同一方乘人之危;
C.雙方因此訂立了合同,該合同明顯嚴重不利於相對方
Ⅱ 什麼是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它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因意思表示不真實,專法律允許撤銷權人屬通過行使撤銷權而使已經生效的合同歸於無效的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的范圍:
(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
(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3)因欺詐、脅迫而訂立的合同;
(4)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
(2)合同法可變更可撤銷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Ⅲ 《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對於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有什麼定義上的區別
當然不正確了!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是無效合同;
你應該分清楚,《合同法》調整的是合同行為;《民法通則》除了合同行為外,還調整其他民事行為。
《合同法》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有: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民法通則》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有: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和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屬無效民事行為。
如果要評價合同行為只需要看《合同法》怎麼規定,要是評價合同行為以外的其他民事行為才需要看《民法通則》。
Ⅳ 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的種類
根據《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我國可撤銷或可變更合同的種類有:
1、可變更或可撤銷合同中受損一方行使撤銷權或變更權的合同,是指權利人即受欺詐、脅迫方以及被重大誤解、顯失公平、乘人之危方的撤銷權。
《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但是,受欺詐、脅迫以及被乘人之危方的行為是無效還是可撤銷?《民法通則》將其規定為無效的民事行為,而《合同法》將其規定為除損害國家利益的外,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權利人即受害方有選擇民事行為效力的權利,可以保持其繼續有效,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該民事行為而歸於無效,進一步體現了合同自由的原則。
2、與善意相對人訂立的可撤銷合同,是指效力待定合同中善意相對人在對方為追認前行使撤銷權而形成的可撤銷合同。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此時,善意一方行使撤銷權,便形成了可撤銷合同。
3、贈與人行使撤銷權形成的可撤銷合同。《合同法》第192條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贈與人在法定情形之下,可以單方行使撤銷權利,使民事法律行為溯及地消滅,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恢復到未發生時的狀態。其目的在於保護權利人即贈與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
Ⅳ 《合同法》中關於可變更和可撤銷的合同
1、合同是否顯失公來平,並不是自由你說了算,而是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等具有專業資質的專門機構說了才能算的,所以要請求變更或撤銷。
2、如顯失公平,可以通過對合同條款進行變更使其變得公平,不一定非要撤銷,所以要請求是變更或者是撤銷。
3、合同條款部分顯失公平,不等於全部顯失公平,可對其中一些條款進行撤銷,不影響其它合同條款的效力,所以要請求是變更或者是撤銷。
Ⅵ 屬於《合同法》規定可以變更或撤銷的合同為( )。
C
ABD都屬於是無效合同,C屬於是可能變更可撤銷合同。可撤銷合同的種類包括:(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Ⅶ 根據《合同法》,下列各類合同中,屬於可變更或可撤銷合同的是( )。
正確答案:C
解析:以下對效力待定合同、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加以對比解析:效力待定合同與無效合同的主要區別在於:無效合同具有違法性,自始無效,不會因其他行為而產生法律效力;效力待定合同並無違法性,只是效力不確定,取決於有權人是否追認。
效力待定合同不同於可撤銷合同,二者主要區別於:可撤銷合同在未被撤銷前具有效力,效力待定合同是欠缺某種生效要件,是否有效未確定;可撤銷合同只能通過法院或者仲裁機構進行撤銷,效力待定合同不必通過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而是通過私人之間的行為(追認、催告)或者一定事實來確定合同效力。效力待定合同在訂立時是無效的,只有經過追認才轉化為有效合同,未經追認,就永遠處於無效狀態。可撤銷合同具有履行效力。
此外,從形成原因上看,效力待定合同主要是當事人不具備簽訂此合同的相應的權利。構成可撤銷合同的法定原因是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和趁人之危。無效合同形成的原因是違法:一方以欺詐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考題中常把無效合同與可撤銷合同的情形互為干擾項。需注意,並非所有通過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都是無效合同,只有損害了國家利益才導致合同無效。只損害當事人利益的合同是可撤銷合同。
Ⅷ 根據《合同法》什麼合同是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版(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權(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Ⅸ 可變更或可撤銷合同有哪些
《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但是,受欺詐、脅迫以及被乘人之危方的行為是無效還是可撤銷?《民法通則》將其規定為無效的民事行為,而《合同法》將其規定為除損害國家利益的外,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權利人即受害方有選擇民事行為效力的權利,可以保持其繼續有效,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該民事行為而歸於無效,進一步體現了合同自由的原則。 2、與善意相對人訂立的可撤銷合同,是指效力待定合同中善意相對人在對方為追認前行使撤銷權而形成的可撤銷合同。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此時,善意一方行使撤銷權,便形成了可撤銷合同。 3、贈與人行使撤銷權形成的可撤銷合同。《合同法》第192條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贈與人在法定情形之下,可以單方行使撤銷權利,使民事法律行為溯及地消滅,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恢復到未發生時的狀態。其目的在於保護權利人即贈與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