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2500億美元合同法
A. 現在是不是正在下
現在是不是正在下
雖然老百姓各種主要商品消費有升級的趨勢,但是因為住房支出快速增長,達到了10.8%的增速,並且是特別額增長最多的支出,而其他各種主要消費支出增速都不到7%。所以會讓人的獲得感降低,從而產生「消費降級」的感覺。
文章來源:深圳寧南山
最近,不管是從宏觀層面的各種新聞,還是從身邊的感覺來看,都比較一致地認為,當前經濟形勢感覺不太好,經濟總體在下行。當然這個下行,僅僅是指增速。
我自己有不少群,裡面基本是深圳中產,從直觀感覺上來看,討論貸款,房產等的熱度都降了不少。
從數據上來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下降到6.5%,達到了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較低值,9年前的2009年排名前列季度經濟增速為6.4%,現在的經濟增速差不多是金融危機時候的水平了,我們看第四季度表現會怎麼樣,當然了,我們也要注意到,雖然增速已經和2009年的低谷差不多,但是現在的中國,比起2009年體量已經是兩倍多了。
內憂與外患
外患就不用說了,這個中美Trade war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而且目前看不到問題解決的前景,因此要做好後續征稅范圍和強度不斷擴大的准備。
前面的7月6日,8月23日,9月24日三個不斷升級的關稅時間節點之後,下一個時間節點就是2019年1月1日,2000億美元中國出口美國商品的稅率從10%增加到25%。
因此在11月和12月,這2000億美元對應的商品,中國公司還會大規模的對美國出口,目的是為了避免25%的高關稅。
而在1月1日之後,這2000億美元加上之前已經生效的500億美元,總計就是2500億美元徵收25%關稅了,那麼就是50%的中國對美國出口成本上升了四分之一,因此中國對美國出口預計將會出現下降。
另外一個影響是美股下跌帶來的市場信心問題,如果美國經濟出現下行,作為中國較大出口市場的美國市場需求疲軟,那麼相當於對中國出口又施加了一次類似於加增關稅的負面影響。
而再看我們內部,由於消費目前已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而現在我們較大的麻煩是,這個核心現在出了點問題。
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的經濟增長,消費貢獻了78%,投資貢獻了31.8%,凈出口由於順差有所縮小,前三季度貿易順差縮小28.3%至1.44萬億元。因此貢獻是負值-9.8%,拖累了經濟發展。
換句話說,前三季度我國6.7%的增速裡面,消費貢獻了5.23個百分點,投資貢獻了2.13個百分點,進出口貢獻了負的0.657個百分點。
理論上說,如果我國今年在進出口方面能夠保持平穩,順差變動不為負值的話,那麼我國經濟增速可以達到7%以上。
作為最為核心的消費,1-9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2萬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9月當月同比增長9.2%,增速較8月加快0.2個百分點,讓人稍微心安,沒有繼續向下跌破9%的增速關口。
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長期保持在10%以上,今年可以說是歷史性的向下「突破」了10%的關口,這個事件可以說具有非常大的意義,我國政府的很多行為,可以說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有關。
我國在2014年的時候,社消增速(名義值,下同)為12%;2015年社消增速下降為10.7%;2016年社消增速下降為10.4%;2017年社消增速下降為10.2%;2018年1-9月社消增速下降為9.3%。
對於一個居民收入還在不斷增長的大國來說,增速平台四年間從12%下落到了9%,這個核心數據的下降可以說過於快了,尤其是今年,一年的時間增速下滑了0.9個百分點,而從2015-2017年增速雖然也在下滑,但是兩年時間下滑為0.7個百分點。也就是今年以來社消增速下降的加速度還在加快,這不是正常的信號。
特別是今年5月份,社消增速在該月更是降到了8.5%的谷底,一舉下降到了8%這個平台,加上貿易戰帶來的外部壓力,影響市場信心,內部+外部同時出現困難和壓力,這並不是好事情。
到底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
消費降級這個說法,從今年5月份開始火起來了,因為一篇叫做「這一屆年輕人開始消費降級了」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而這篇文章出現並且成為爆款的今年五月份,恰好是今年以來社消增速的較低點,這是巧合嗎?我們可以說是巧合,但是此文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也是需要注意的。
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其實從數據上來看,並沒有那麼復雜,我們知道一些事實,就能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排名前列個事實:2018年1-9月,不含汽車類商品的零售總額增速是在逐季提高的。
我們扣除掉汽車類商品的話,社消零售總額增速第二季度比排名前列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
我國今年社消零售總額增速出現了平台級別的下滑(下降一個百分點),其主要原因為前三季度汽車類商品銷售額同比僅增長0.2%,而去年同期增速為高達6.2%,可以說汽車的銷售額決定了我國社消增速數據,進而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總體增速。
而且這個作為我國消費風向標的汽車銷售數據,呈現逐月下滑不斷增快的趨勢,我國汽車銷售額,注意是金額,4月份還是增長3.5%,從五月份開始,出現了連續的下滑,注意不是增速下降,就是特別銷售額下降,5月份為-1%,6月份-7.0%,7月份-2.0%,8月-3.2%,9月更是-7.1%,從5月-9月,連續五個月呈現汽車銷售額下降的態勢。而且從目前各方面的情況來看,10月-12月肯定也會下滑。
第二個事實:房價猛漲導致中國居民的借錢規模上升了一個平台級別。
那麼為什麼汽車消費出現了下滑呢?
我們肯定首先想到的汽車購置稅優惠取消,從2018年1月1日開始,汽車購置稅恢復到10%的水平,而2017年是7.5%,但是這個顯然並沒有太大說服力,成本的變化確實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但僅僅是2.5%的價格變化,不足以讓汽車市場發生這么大的改變。
實際上2017年1月1日,汽車購置稅也是從2016年的5%上調到了7.5%,也是上調了同樣的2.5個百分點,去年汽車銷售額增速依然達到6.2%。
我國一年賣出2000多萬輛汽車,即使按照10萬元的平均價格計算,總共兩萬多億元的市場,2.5%的價格變化,僅僅是新增幾百億的成本而已。
真正值得懷疑的,是是房價上漲帶來的居民消費能力弱化,因為汽車是居民購買的僅次於住房的大宗商品,也可以說是單價最為昂貴的消費品。
而房價上漲帶來的中國居民負債水平上升,較先影響到的就是最貴的商品消費,那就是汽車。
2015年開始的中國房地產過熱,對中國居民的家庭收支情況帶來了非常顯著的變化。
中國老百姓財富,從雙增長變成了2016年及以後的單增長。什麼是雙增長?中國老百姓的財富其實主要就是兩大部分,住房和現金(不只是手裡的現金,還包括存款之類)。
在2015年及以前,中國住戶不僅有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富增加,也享受著不斷累積增加的現金財富,因此是住房+現金的雙增加。
經過了2015年開始的房價猛漲,到了2016年和2017年,中國居民財富狀況出現了逆轉性的變化。
為了更直白的顯示,中國老百姓在過去的幾年錢的流向,製作下圖:
我們從上表可以清楚的看出來,從2015年開始,中國老百姓的新增借債在爆發式上升,這些錢可是要加上利息之後償還的,因此必然會擠占消費增長的空間。
而且從2016年開始,出現了新增貸款總額大於新增銀行存款的情況。
到了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住戶貸款增加5.69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85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83萬億元。而中國住戶存款增加5.64萬億元。
依然是新增貸款>新增存款的態勢。
當然了,我們必須要注意,上表中的新增銀行存款雖然是中國老百姓現金的最主要部分,但中國老百姓並不總是把錢存在銀行,其他還有股市和基金等。
比如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居民熱門儲蓄方式的貨幣基金,以余額寶為例,2017年1月1日余額為8083億元,2017年12月31日余額為1.58萬億元,一年時間增加7700億元,另外就是騰訊的理財通,不過規模小得多,雖然2014年就上線了,但是一直到2017年末,基金管理規模也才3300億元。
也就是余額寶+理財通兩大巨擘,2017年一年也新吸收了8000多億居民的現金,雖然不能和新增銀行存款4.6萬億比較,但是也很可觀了。
但是不管是老百姓存到銀行的4.6萬億,還是存到余額寶+理財通的8000多億,跟這一年中國老百姓超過7.13萬億元的新增貸款比起來,都大大相形見絀了。
簡單的說,就是中國居民每年新增的貸款,從2013-2014年的3萬億這個平台,到2016年一舉躍上了每年新增6萬億元以上,到2017年一舉躍上了每年新增7萬億元的平台,而2018年前9個月也已經達到了5.68萬億元,全年繼續保持在7萬億元的高位沒啥問題。
而這些迅猛增加的貸款,主要是流向了房子。相對於汽車購置稅帶來幾百億的成本變化,這幾萬億的成本才是真正的大頭。
換句話說,中國老百姓因為房價猛漲,相比2015年以前,每年多借了三四萬億元的貸款用來購房,而令人悲哀的是,盡管多支付了這么多錢,我國居民買到的房子居住品質並沒有明顯提升,甚至可以說變得更差,更差的標志之一就是大城市新購房者的購買戶型面積在向下移動,生活空間更加狹小。
我身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三年前沒有下定決心買房,這幾年盡管省吃儉用又存了些錢,買到的房子還不如三年前看中的那套。
中央顯然是意識到了問題,2018年7月31日,中國中央政治局開會,出現了「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這句話。我當時感覺終於意識到問題開始糾偏了,因為終於認識到房地產市場確實存在問題了。
8月4日,我按照原定的發稿計劃發了「中產階級不滿意」一文,迅速成為熱文,這篇文章其實之前就已經開始寫了,只是沒想到那個星期剛好政策開始糾偏轉向。
不過讓我驚訝的是,網上居然還是出現了反對的聲音,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覺得房價還不夠高?
第三個事實:房地產和汽車產業,汽車對中國到底有多重要
汽車產業是我國產業升級的核心主戰場。
根據財聯社8月9日的消息,貴州省統計局發現今年上半年,貴州省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僅僅增長6.3%,低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4.9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4.4個百分點。
而且進一步的數據顯示,自今年2月起到5月,該省限額以上汽車零售額增速呈逐月回落態勢。為了解貴州省汽車零售市場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貴州省統計局專門組織調研組,實地走訪了貴陽、遵義等重點地區的重點零售企業,調查發現:房價上漲,是導致該省汽車銷量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汽車產業到底有多重要?
10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美國已經與加拿大、墨西哥達成了一項新的貿易協議——《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以取代原有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在美國官方發布的USMCA Statements and Fact Sheets有四個,分別是綜述,製造業,農業,農業市場准入及乳製品。
我對其中製造業的部分非常好奇,於是仔細閱讀了全文,發現這個關於製造業的部分,講的幾乎全部都是汽車產業,
UNITEDSTATES–MEXICO–CANADA TRADE FACT SHEET Rebalancing Trade to Support Manufacturing
鏈接如下: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fact-sheets/2018/october/united-states%E2%80%93mexico%E2%80%93canada-trade-fa-0
而對汽車產業,規定75%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必須在北美製造,並且規定要求40-45%的汽車和零部件由每小時薪水至少16美元的工人製作。
美加墨貿易協定製造業的部分,汽車成了特別的主角,這背後的原因並不奇怪,作為美國產業先進核心的ICT信息產業,僱傭能力並不強,不管是美國電子品牌例如惠普,蘋果,戴爾等的設計研發,還是美國各大軟體公司程序員,製造業的崗位並不多,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電子硬體製造,轉移到了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
這里所說的硬體製造,不只是富士康,昌碩,偉創力這樣的代工廠,也指各種電子產品零部件,比如攝像頭,顯示面板,金屬殼,PCB板,被動元件,FPC等等。
看蘋果的2018年200大供應商就知道,778家工廠裡面,美國本土只剩下57家,基本以半導體等製造工廠為主。
無怪乎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建立工廠,特朗普親自到場參加奠基,誇郭台銘是全球最偉大的商人。因為美國人內心非常渴望重振美國的電子製造業。但是說實話,這方面和中國競爭,很難。
在電子產業為美國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的情況下,作為僱傭大戶的汽車產業就對美國製造業可以說至關重要了,不只是汽車的整車製造廠,也包括汽車的各種零部件製造廠。
以比亞迪為例,其在美國加州蘭卡斯特的工廠規模並不大,年設計產能為1500輛,實際產量遠不到這個值,但是到2017年底,按照比亞迪自己的說法,他們已經在當地僱傭了超過800名員工,當地的犯罪率甚至因此而下降,可見汽車工廠對就業的帶動能力。
而汽車這個產業升級的主戰場,我國恰好是在汽車產業方面進展較為緩慢,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國內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45.6%,到2017年的43.9%,總體居然還處於下滑的狀態。這還是SUV市場爆發的結果,國產品牌在SUV領域表現還可以。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8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38.2%,又一次跌破了40%的關口。
如果單看轎車,我國國產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更是出現大幅下滑,2010年還有30.89%,到2017年只有19.87%了。
目前在處於自主品牌淘汰期的我國汽車工業,上汽和吉利兩大自主核心主力,從9月份的數據來看,即使是作為自主龍頭的吉利,銷量增速也僅有14%了,而1-9月卻是高達37%的高增速,增速出現了大幅下滑。
另外一個自主主力上汽乘用車,9月售出新車5.2萬輛,同比僅僅增長4%。而1-9月上汽乘用車累計銷量達50.9萬輛,同比增長40.9%,增速也出現了大幅下滑。
雖然說是自主的龍頭企業,但是和國際巨頭比還非常弱小,目前全球汽車品牌龍頭企業,是1000萬輛的年銷量,以較大的自主品牌吉利為例,銷量只有全球銷量王大眾或者豐田的15%不到,趕超之路還很遠。
對比下消費電子產品,這個差距就小得多,聯想在筆記本銷量長期盤踞世界排名前列,華為小米等企業智能手機銷量都紛紛過億台,2018年Q2,華為智能手機全球銷量甚至已經達到了全球銷量較高的三星75%的高位。
因此我國汽車產業,一個是本身和世界先進品牌差距就大, 一個是升級趨勢動力還不強勁,現在還處於整合階段,自主品牌份額長期得不到提高,甚至出現下降。
房地產過熱,影響了居民消費力,同時帶來汽車銷售寒冬,對我國產業升級的最主力戰場勢必會造成很大影響,還是那句話,市場是商業公司力量的源泉,這個源泉出現枯竭,會極大影響企業的發展。
中國汽車品牌,做到歐美日品牌同一水平,可以說是中國復興的標志之一,本來發展就艱難而緩慢,如今又受到消費減弱的影響,可以說非常讓人遺憾。如果汽車產業超不過美國,我很懷疑我國如何在整體上擁有超過美國的國力。
第四個事實:加快速度,用5000億元為中國居民補血,但是還是不夠
非常顯然,嚴厲遏制房價上漲,同時通過各種手段為中國居民補血,對沖房價猛漲帶來的這幾年中國國民借錢急劇增多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中體會最為明顯的,就是今年以來個稅改革執行速度有所加快,2018年8月31日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到10月1日就開始執行5000元起征點了,而不是再等兩個月到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才開始執行。
8月31日,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在回答關於個稅起征點的問題時,說出了兩個數據:
1:僅以起征點從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月5000元這一項因素來測算,修法後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占城鎮就業人員的比例將由現在的44%降至15%。
2:起征點提高到每月5000元,從總體上來講,我們的稅收一年大致要減3200億。
副部長說的3200億,顯然是以2017年的數據計算的,2016年我國個稅收入10089億元,同比增長17.1%,2017年全國個稅收入11966億元,同比增長18.6%,按照過去兩年個稅18%左右的增速,今年個稅收入估計會超過14000億元,按照同等比例估算,光是起征點上升到5000元,今年減稅就可以達到3700-3800億元。
實際上減稅並不只有這些,還有六個項目的專項扣除,個人繼續教育,子女教育費用,贍養老人,租房,首套房貸,大病。這六個項目中,房租和房貸是二選一的關系,而且扣除差不多,房貸按照1000元每月免稅額,房租按照800-1200元每月免稅額,中值也是1000元。
由於房租和房貸是二選一,所以實際上是五項扣除,這五項裡面大病和個人繼續受教育兩項的情況很少,95%以上的人都不會有這樣這兩項,所以其實對95%的中國人來講,專項扣除主要是三項:
住房支出1000元每月,子女教育1000元每月和贍養老人2000元每月。這三項主要項目裡面,有兩項是30歲以下年輕人涉及不多的:
1:贍養老人限定了是60歲以上,所以30歲以下年輕人一般不能免除。
2:子女教育這個30歲以下年輕人也涉及不多,畢竟小孩上學(學前教育)要3歲以後了,除非你二十五六歲就結婚並且生孩子。
可以說這個專項扣除對「上有老,下有小,還房貸或者租房住」的30歲以上中年人受益較大。他們絕大多數人起征點達到了9000元每月(5000元+贍養老人2000元+房貸1000元+1個小孩上學1000元)。
所以你看到各種官方媒體上計算專項扣除的時候,肯定都是拿這個群體來進行計算,比如央視財經在計算專項扣除免稅的時候,是這樣計算的:
北京的小明每個月到手工資2萬元,個稅修訂前,按照3500元起征,每個月納稅3120元;起征點上調到5000元,每個月納稅下降到1590元;考慮專項扣除(1個小孩1000元,北京租房1200元,贍養老人2000元,繼續讀在職研究生400元)後,起征點變成了9600元,每個月納稅為830元,總共降低73.4%。
在央視財經的這個例子裡面,雖然沒有直說,但是小明就是個小孩3歲以上,並且老人年齡大於60歲的30歲以上人士。
當然,30歲以下的年輕人,雖然很少有小孩和老人兩個扣除項,但是起征點也同樣達到了6000元以上(5000元+1000元房租或者房貸),大部分人都不會繳納個稅了。
所以總的來看,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減稅大約3700-3800億元,加上各種專項扣除的話,一年減稅應該在5000億元以上,這個真的算是大紅包了。
有的公司工資發的比較早,10月份的工資現在已經發了,有個兄弟就直接說,這個月到手多了一千多元,一年算下來,相當於得了一個1.5萬元以上的大紅包。他是個年齡已經超過35歲的大齡單身漢,因此後面還可以抵扣老人贍養個稅。然而跟每年7萬億的新增居民貸款比起來,這個幅度雖然能夠讓人感受到驚喜,但是還是不夠。
最近三個月的幾件大事,可以說是看中央政府對待經濟發展幾個舉措:
1:一個會議: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該會議是部署下半年的經濟工作,明確的提出「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這是遏制居民的現金繼續流向房地產,阻止居民繼續大規模借債,以穩定消費增長。
B. 中美2500億大單,是啥意思
貿易互動,雙方都有投資。
內容大致有中國和美國一起投資建廠,幫助美國阿拉斯加等地區開采天然氣以及頁岩油,提供工作崗位,然後中國按投資比例獲得天然氣與頁岩油資源。
此次涉及此類能源類項目的投資總額超過1400億美金,佔比超過50%。
中國購買美國高端晶元及土豆,還有民航飛機等。
美國則投資中國的煤礦業等項目,合作開采與運用技術等。
總的來說美國是想縮小貿易逆差,因為現在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非常非常的大,大約在30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之間,而中國是想獲得技術和資源。
基本上就是一場互相利用的交易,各取所需罷了。
再者2500億美元是中美貿易投資總額,不是中國一家出的,而且並不是立即付款的,都是事情做了或者做完了才會結賬。
說什麼交保護費的那些人,不是蠢,就是壞,其他的我不說了。
C. 中美2500億大單是不是保護費
平息美國人民憤怒的,因為最近幾年中國人賺了美國太多錢,美國人都開始自發抵制國貨了,這次這么大宣傳就是給美國人看的,我也給你錢賺,不要經濟制裁我哦,這筆單子,其實損失並沒看上去那麼大,主要是為了拉攏川普給他個人情,讓他在朝鮮問題上通融一下,因為一旦朝鮮開戰東三省會布滿朝鮮難民,損失可就不是這么一點點了。川普其實過得並不像是表面那麼輕松,這筆單子瞅上去很大,但美國主流媒體隻字未提甚至封鎖消息,很多美國群眾都要跑到英國媒體上看采訪視頻,因為美國媒體跟川普不是一個派系,在整個過程中甚至造謠來詆毀川普,比如川普把魚食掉進水裡就被美國媒體狂罵,但真實情況據說是安倍先倒的,川普只是跟著學,但是美國媒體只截取川普倒魚食那一段說他不尊重日本傳統丟,{所以拉攏下川普很重要,多個朋友多條路。}這些錢看上去雖然多,其實細研究非常值得回味,多了不能說,因為國內懂中文的外國人很多說多了破壞國家戰略,[記得我說的---只是瞅上去很多]另外更正下下面這位朋友的回答,這錢真不是老百姓出的,因該是外匯買的,這些錢不是稅金,只能說是老百姓勞動換來的,但本身不是人民幣,更不可能大規模兌換成人民幣,沒聽說誰用美金當本位貨幣的除了辛巴威,當然換成黃金再以此抵押印成人民幣倒是可以花,只要你不怕物價失控就行,那就總之涉及很多經濟知識,不要想當然。。不過經濟交流本身卻有交保護費嫌疑,但沒看上去這么多,比如購買波音飛機就是變相交點,但是沒有很多。老慣例而已。查查往年數據就知道,交了十幾年了。都是小錢
D. 美國收到2500億了嗎
在為期兩天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間隙,6月7日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北京一個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決定向美國投資者提供人民幣2500億元(約合385億美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額度,用於買中國股票和債券。
這是中國首次授予美國這一額度。通過RQFII機制,海外機構可以使用離岸募集的人民幣資金,投資中國在岸資本市場。隨著中國加大努力拓展人民幣的海外使用,並吸引資金迴流境內,此次向美國提供2500億元人民幣投資額度,規模僅次於香港。易綱表示:中國決定給予美國如此巨額的RQFII額度,是考慮到美國市場的龐大體量。此前也給予過香港、新加坡RQFII額度。將簡化QFII和RQFII的申請,方便外資更多進入中國。美國官員們也稱,中國首次向美國提供2,500億元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可用於投資中國股票、債券以及其它資產,加深了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金融聯系和相互依賴關系。
E. 美國為什麼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1月30日發布消息,美國已經正式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TO),反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理由是中國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
對此,在12月1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回應稱,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這個概念,並不存在於世貿組織的多邊規則當中。
耿爽還強調,某些國家和人員試圖將兩者加以聯系,明顯是在混淆視聽。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明確規定,自2016年12月11日起,在對華反傾銷中,採用替代國價格計算傾銷幅度做法必須終止,這一點是非常明確和不容置疑的,所有世貿組織的成員都應該重信守諾。
《華爾街日報》11月30日的報道指出,中美之間這場交鋒「干係重大」,因為如果一國被貼上「非市場經濟」標簽,將意味著其他貿易夥伴可以更自由地對這個國家徵收高額關稅。文章還擔心,美國此舉可能加劇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系。
不過,上海交大國家戰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忻華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認為,此次美國正式在WTO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會產生特別嚴重的影響。因為美國和歐盟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態度早就很明確,中國國內肯定已經做好充分的准備,所以目前的震盪不會很大。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與經濟研究院前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也對澎湃新聞表示,美國一直持有一種打壓中國的心理,尋找各種理由限制中國,而不是從長遠角度去解決問題。過去15年中國嚴格執行了入世議定書所有應盡責任,但是美歐等國家不願意放棄約束中國的手段。
美國早已否認世貿組織權威
這是美國首次就這一問題公開亮明立場並闡釋理由,不過中美這場交鋒早在去年12月就已經開始。
中國商務部此前曾多次強調,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的相關規定,WTO成員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應於2016年12月11日終止。但當時美國、歐盟、日本等國相繼表示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去年12月美日歐等國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後,中國於去年12月12日向WTO發起申訴。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對美國的申訴隨後陷入停滯,但對歐洲的申訴將進入聽證環節。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今年6月份曾向美國國會表示,該起申訴無疑是目前美國在WTO最嚴肅的申訴事務。
忻華認為,中國針對美歐發起的申訴「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為,實際上美國早就已經公開否認了WTO的權威。即便申訴最後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製做出對中國有利或者批評和否定美國的決議,也沒有辦法執行。
忻華進一步認為,早在奧巴馬時代,美國政府就希望繞開世貿組織,另外創造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多邊貿易體系。美國還沒有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引起過多的震盪,但是已經不再把世貿組織的體系當回事了。
「今年3月1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出台的「美國總統2017年貿易政策議程」中已經明確的規定,如果世貿組織的規定、法條或者任何決定,在白宮看來有違美國利益的話,美國是絕對不承認的。」忻華說。
今年10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其在鋁箔反傾銷調查中開展的「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調查結論,其中仍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
中國商務部分別在10月31日和11月3日就美國的做法發表聲明。中國商務部表示,美方無視《中國加入議定書》第15條到期的規定,依然堅持其錯誤做法,在自中國進口產品反傾銷調查中繼續使用「替代國」方法,違反其在世貿規則下的義務。
忻華認為,美國此次明確表明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除了其所為的中國不滿足市場經濟的要素之外,也有現實利益的考慮,即擔心一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產品的「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將不再那麼容易。
根據中國商務部信息,美國、歐盟是對中國採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世貿組織成員之一。《華爾街日報》援引經濟學家估算,美國和歐盟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已經讓中國製造商在出口方面損失幾十億美元,他們的部分商品要繳納遠高於100%的關稅。
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略沒有改變
數周以前,特朗普剛剛進行了他的首次訪華之旅,這次訪問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中美貿易問題。特朗普一直對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感到十分不滿,尋求各種手段縮小貿易赤字。而在與中國簽署了超過2500億美元的商業合作協議之後,特朗普轉而表示不再就貿易不平衡問題怪罪中國,而將責任推給了此前幾屆美國政府。
不過,《金融時報》11月30日稱,特朗普目前在國內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批評,被指在對華貿易方面動作遲緩。
而訪問結束才幾周,特朗普政府就重新在貿易問題上做起了文章。11月28日,美國商務部對自中國進口的通用鋁合金板自主發起「雙反調查」(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此次調查意義非同一般,據商務部網站消息,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11月29日就此發表談話說,這是25年來,美國商務部第一次自主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美方此種做法在國際貿易的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中方對美方此舉表現出的貿易保護傾向表示強烈不滿。而《金融時報》則將此舉稱之為美國對中國的「新一輪貿易攻擊」。
與此同時,11月30日,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戴維?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在紐約的一場活動上指責中國,稱中國未能兌現入世時開放市場的承諾,為此建立的這雙邊關系的框架也沒(對解決問題)發揮作用。
馬爾帕斯30日還對《金融時報》表示,美中全面經濟對話處於「停滯」狀態,目前沒有重啟商談的計劃。
忻華指出,包括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一系列調查在內的舉動,都是整個特朗普的宏觀戰略中的一部分。特朗普上台之後要增加美國製造業,以此解決就業等問題,就必然要加強對中國各種各樣的出口抵制。
忻華認為,在特朗普當政時期,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可能難有順暢的環境,中美貿易必然會遇到非常多的挫折,彼此之間的爭端將會不斷出現。
F. 免2500億關稅對中國影響
對中國有著很深的影響,重擊!面對2500億美元關稅大山,化工行業准備好了嗎?
期貨小編09-11 16:02閱讀:46750條評論
導語伴隨著8月23日第二批16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清單的實施,我國化工行業開始正面應對此次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自2018年3月22日美國單方面挑起迄今為止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已歷時5個多月,期間反反復復,一度升級到劍拔弩張的對峙局勢。那麼化工行業會受到怎樣的波及呢?
截至目前,美國對自中國進口商品已加征和擬加征25%關稅的商品總金額共計約2500億美元,佔2017年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總額的49.4%;中國對美國進口已加征和擬加征關稅的商品涉及金額約1100億美元,按照中國商務部統計,約佔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商品總額的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