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合同法一方違約責任

經濟合同法一方違約責任

發布時間: 2023-02-10 10:10:04

『壹』 違約責任的賠償范圍和標准

違約賠償的范圍和標准
1.商定賠償范圍。根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違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經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增加違約金;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適當減少。當事人約定遲延履行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2.一般法定賠償范圍。按照法律的一般規定確定損害賠償的范圍。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不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3.特殊法定賠償范圍。基於特殊立法政策的法律特別規定的損害賠償。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不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的,賠償損失的數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而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五百七十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不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七十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貳』 我國《涉外經濟合同法》關於違約責任的規定是什麼

問:我國《涉外經濟合同法》關於違約責任的規定。

校解析答案: (1)賠償損失。當一方違反合同時,另一方有權要求賠償損失。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於對方因違約所受到的損失,在國際貨物買賣中應包括利潤損失,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2)中止履行合同。如果一方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確切證據時,可以暫時中止履行合同,但應履行合同。如果一方沒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確切證據而中止履行合同,則應承擔違反合同的責任。

(3)支付違約金。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一方違反合同時,應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對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違約金是對違反合同的損失賠償。如果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或低於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當事人可以請求仲裁機構或法院予以適當減少或者增加。

(4)解除合同。如果一方違反合同,以致嚴重影響了訂立合同所期望的經濟利益,另一方有權解除合同。如果一方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在被允許推遲履行的合理期限內仍不履行合同,另一方亦得解除合同。一方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不因解除合同而受到影響。

(5)其他合理的補救措施。

《線性代數(經管類)》79分,最後一門終於考完了,在網校上了本科的《高等數學(一)》和《高等數學(二)》,一門78分,一門79分,都是一次過關,太高興了。李茂老師和高瑞老師講課,覺得一點也不難!

我是江蘇的考生,今年第一次報考,10月份報了4門,全部過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72分,《現代商務談判》72分,《危機管理》62分,《人力資源管理(一)》64分。戒驕戒躁,繼續努力,爭取早日畢業。

『叄』 違約損害賠償金的范圍

違約損害賠償金的范圍

違約損害賠償金的范圍,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時我們需要藉助法律手段來解決爭端,維護自己的利益。下文分享的是違約損害賠償金的范圍。

違約損害賠償金的范圍1

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有哪些

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是指在發生違約情事以後,在請求損害賠償時應如何確定損害的范圍,根據什麼原則來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 【損害賠償范圍】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1、約定賠償范圍。

依當事人的意思而定的損害賠償,《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 【違約金】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2、一般法定賠償范圍。

依照法律的一般規定確定損害賠償的范圍。《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涉外經濟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答》(1987年10月19日)對涉外經濟合同的違約責任規定「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

除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或合同另有規定外,違約一方當事人賠償另一當事人因此所受到的損失,一般應包括財產的毀損、減少、滅失和減少或消除損失所支出的費用,以及合同如能履行可以獲得的利益(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就是指利潤)。

但不得超過違約一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由此可見,在合同當事人沒有約定賠償時,則應適用法定賠償。

3、特別法定賠償范圍。

由法律基於特殊的立法政策而特別規定的損害賠償。

違約損害賠償金的范圍2

違約金是指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或者法律直接規定,一方當事人違約的,應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錢。

違約金的標的物是金錢,但當事人也可以約定違約金的標的物為金錢以外的其他財產。違約金具有擔保債務履行的功效,又具有懲罰違約人和補償無過錯一方當事人所受損失的效果,因此有的國家將其作為合同擔保的措施之一,有的國家將其作為違反合同的責任承擔方式。

債權人或債務人完全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債務時,必須按約定給付他方的一定數額的金錢。違約金是債的擔保的一種,也是對違約的一種經濟制裁。違約金的設立,是為了保證債的履行,即使對方沒有遭受任何財產損失,也要按法律或合同的規定給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標准依法定或雙方在合同中書面約定。

違約金有兩種:

①懲罰性違約金,其作用全在懲罰,如果對方因違約而遭受財產損失,則違約一方除支付違約金外,還應另行賠償對方的損失。

②補償性違約金,是對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他方違約可能遭受的財產損失的一種預先估計,給付了違約金,即免除了違約一方賠償對方所遭受的.財產損失的責任;即使損失大於違約金,亦不再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35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經濟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如果由於違約已給對方造成的損失超過違約金,還應進行賠償,補償違約金不足的部分。」

違約損害賠償金的范圍3

一、關於懲罰性違約金的認定有哪些?

(一)須有合法有效的主合同和違約金條款

違約金條款依其性質,屬於從合同,從合同的效力依附於主合同,況且,違約的發生,也必以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為前提。所以,如果主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不被追認時,違約金合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另外,違約金條款也必須符合民法典規定的合同的成立要件,同時與《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的強制性規定不相違背。

(二)須有違約行為的存在

違約包括履行不能、拒絕履行、履行遲延、不完全履行等情形,但違約的形態與違約金的性質沒有必然的聯系,究竟為哪種違約約定了懲罰性違約金,得依當事人的意思和法律規定而定,如只籠統約定違約時應當支付懲罰性違約金,原則上應該認為包括所有的違約形態,但守約一方可以舉證排除。

(三)違約人具有過錯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的區分。過錯責任原則強調違約人主觀上有過錯才應當對違約行為承擔責任,嚴格責任原則強調客觀上的違約行為是違約人承擔責任的基礎。

一般而言,大陸法系對違約責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普通法系則採取了嚴格責任原則。過去,我國的法律採取了過錯責任原則,違約金的支付必須有債務人的過錯存在。新民法典對違約責任採取了嚴格責任原則,違約金責任的承擔並不以過錯為前提,但懲罰性違約金的支付仍應以過錯為歸責原則,理由如下:

1、懲罰性違約金的目的在於給債務人心理上製造壓力,因而應當以過錯為條件。如果違約人極盡謹慎及勤勉義務,仍對其進行處罰,與懲罰性違約金的目的不符,法律似乎也有強人所難之嫌。

2、與英美民法典的非道德化相對,大陸法系的違約救濟理論體現了強烈的主觀道德取向,違約人的主觀過錯不僅決定了違約責任的成立,而且決定著違約責任的范圍。

違約行為的可受責難性,才使得懲罰性違約金的存在具有了法理基礎,而過錯正是可受責難性的原因所在。另外,以過錯為原則也可以避免懲罰性違約金讓違約人承擔不可預見風險的弊端。以過錯為條件,自然就沒有不可預見之說,使懲罰性違約金體現更多的公平。

(四)關於損失

懲罰性違約金與損害無關,自然也就不需要以損害的存在為前提。

二、什麼是懲罰性違約金和補償性違約金

(一)懲罰性違約金。懲罰性違約金,是固有意義上的違約金,又稱違約罰。此種違約金於違約時,債務人除須支付違約金外,其他因債之關系所應負的一切責任,均不因之而受影響。債權人除得請求違約金外,還可以請求債務履行或者不履行所生之損害賠償。

(二)賠償性違約金。賠償性違約金,是當事人雙方預先估計的損害賠償總額,又叫做損害賠償額的預定。由於債權人於對方違約而請求損害賠償時,須證明損害及因果關系。

而此類舉證,不但困難,且易產生糾紛,因而當事人為避免上述困難及糾紛,預先約定損害賠償數額或者其計算方法,不失為良策,一方面可以激勵債務人履行債務,另一方面,如發生違約,則其責任承擔簡單明了。此種損害賠償的預定,也是一種違約金。此種違約金,如相當於履行之替代,則請求此種違約金之後,便不能夠再請求債務履行或者不履行的損害賠償。

懲罰性違約金是行為人違約之後,依照合同支付的懲罰性違約金。懲罰性違約金的認定必須要有合法有效的主合同和違約金條款並且要有違約行為的存在。而且,違約人須具有過錯,但不一定造成損失。以過錯為條件,可能只是超過合同內規定的期限,但不一定造成損失。

『肆』 民法典中經濟合同法違約責任怎麼規定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民法典的相關法律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違約方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伍』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簡單的說分為兩大類
一是過錯責任原則,有過錯才承擔責任,這種責任又分為過錯推定原則和一般過錯原則
二是無過錯責任原則,沒有過錯也要承擔責任,學界也在理論上分為絕對無過錯原則和相對無過錯原則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違約責任的免責事由有哪些

您好,
我國《合同法》確定了嚴格責任原則。《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違約的責任。」這里所確定的即為嚴格責任原則。
所謂嚴格責任,又稱無過錯責任,是指違約發生以後,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應主要考慮違約的結果是否因違約方的行為造成,而不考慮違約方的故意或過失。《合同法》中把歸責原則確定嚴格責任的理由主要有:第一,嚴格責任的確立並非自《合同法》開始,在《民法通則》以及《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中也有關於嚴格責任的規定。第二,嚴格責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強合同責任感的優點。第三,嚴格責任原則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因為違約責任在本質上是以合同義務轉化而來的,是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時追究其違約責任,是在執行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因而應該實行嚴格責任原則。第四,確立嚴格責任,有助於更好地同國際間經貿交往的規則接軌。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
但是在法律有特殊規定時,也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我國合同法在一些分合同中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如《合同法》第180條規定供電人未按照法定和約定的供電質量標准安全供電時,造成用電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222條規定承租人因保管不善造成租賃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等若干種過錯責任違約情況。
一般來說,免責事由可分為法定的免責事由和約定的免責事由。
法定的免責事由是由法律直接規定,不需要當事人約定即可援用的免責情形,包括一般的法定免責事由和特別的法定免責事由。前者是指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不可抗力,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後者是指法律特別規定的其他免責事由。關於特別的法定免責事由,我國《合同法》的主要規定有:第311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有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毀損、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394條第2款規定,「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1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約定的免責事由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免除責任的情形,這種約定稱為免責條款。原則上說,雙方當事人的約定不存在無效事由時,應承認其效力。但是,免責條款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否則無效。我國《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造成對方人身傷害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無效。第40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權利的免責條款無效。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很重要嗎

1、歸責原則直接決定著違約責任之構成要件。採納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就意味著過錯乃是構成違約責任的一般要件。而采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則表明其責任的構成不以過錯為要件,違約方是否存在過錯並不影響其對違約責任的承擔。
2.、歸 責原則決定了舉證責任由誰承擔。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下,非違約方僅就違約方不履行義務或履行義務的不符合約定的事實負舉證責任。而同時採納過錯推定的 方式,要求違約方承擔反證自己主觀上沒有過錯的舉證責任。而在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下,則一般不要求違約方負上述之舉證責任,也即一般不考慮其違約方的主觀 過錯。
3、歸責原則決定了免責事由。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中,不可抗力是主要的免責事由,但債務人因遭|受意外事件且不存在個人過錯時也可以免責。而在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中,法定的免責事由主要是不可抗力。
4、歸責原則對違約責任的大小也有一定之影響。由於過錯責任原則要以過錯為違約責任的一般要件,因而對於違約後損失的承擔上也必然要參照雙方當事人過錯的大小。而采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則一般不考慮雙方的過錯程度。

違約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是什麼?

1、根據現行相關法律規定,歸責即對法律責任之歸屬的確定,是確定行為人責任的根據和標准。確定責任的時候,必須遵循一定的歸責原則,方可以正確的認定責任。
2、在違約責任制度中,對當事人違約行為責任的追究,一般歸責原則是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違約後果或是其它作為判斷標准,正是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旨意所在。

違約責任與締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有何不同

違約責任是違反了合同的約定而須承擔的責任,條件是合同已經成立,尚未履行完畢,
而締約責任的的歸責是基於違反了先合同義務從而給對方造成損失而要承擔的責任,合同並未成立,只是雙方有締約的意向,這種責任也是建立在誠實信用的原則之上的.過錯方應給對方做出相應的賠償(信賴利益,但不超過合同正常履行時所能獲得的利益),
如果受害方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過錯,那基於該過錯造成的損失應由起本人承擔!

違約責任的規則原則

歸責即對法律責任之歸屬的確定,是確定行為人責任的根據和標准。確定責任的時候,必須遵循一定的歸責原則,方可以正確的認定責任。在違約責任制度中,對當事人違約行為責任的追究,法律是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違約後果或是其它作為判斷標准,正是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旨意所在。
兩大違約歸責原則的對比
1.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應當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此原則將過錯視為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體現了強烈的道德價值取向,即有過錯即有責任,無過錯則無責任。這有利於貫徹誠實守信、遵守諾言、尊重他人勞動和財產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依該原則,只要合同當事人盡到了適當的注意,即使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也可以依法不承擔責任。同時,每個主體對自己的過錯行為負責,也有利於強化人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從而有利於正當地實施交易行為,鼓勵正當交易和競爭。此外,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可懲罰有過錯的當事人,並可對其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過錯責任原則雖具有上述優點,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即當事人在違約時可獲得較多免責的機會。而由於當事人在訂約時很難預知未來可能出現的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情況,當這些情況又不可歸責任於違約方時,就使合同的履行難以保障;並且有時當事人有無過錯很難判斷,這就可能會使有過錯的當事人卻得到了無過錯的認可,從而逃脫違約責任,放縱了違約行為。
2.嚴格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是指不論違約方主觀是否有過錯,只要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合約定,就必須承擔違約責任。嚴格責任原則是以實際損害結果為要件的一種歸責原則,它不注重於對過錯的懲罰,而注重於補償債權人的損失。這樣即使在另一方當事人無過錯(自己也沒有違約)的情況下也可得到合理補償,從而避免了因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而產生的弊端。相比過錯責任,實行嚴格責任原則,免去了當事人證明有無過錯的困難,利於訴訟和仲裁。其次,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即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的行為與違約責任直接聯絡,互為因果,利於增強當事人責任心和法律意識。其三,嚴格責任原則更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講,合同中雙方約定的義務,就是雙方當事人為自己制定的法律,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並無法定的免責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其四,嚴格責任原則是現代法中合同法制發展的趨勢。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許多重要的合同方面的國際公約,也都採取的是嚴格責任原則。
但是嚴格責任原則在立法缺乏彈性條款,並且也欠缺傳統民(商)法上的公平理念。

試述違反勞動法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 二故意責任原則和過失責任原則
三過失責任原則和無過失責任原則 四 故意責任原則和非故意責任原則
就是指在勞動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一方違反了《勞動法》的規定或雙方的約定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一)違反勞動合同的民事責任
違反勞動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勞動合同當事人的一方或雙方違反合同所規定的義務而引起的法律後果。
1、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勞動法》第九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勞動法》第一O二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3、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動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一般是指用人單位的故意,因而造成勞動合同無效。·由於用 人單位故意簽訂無效勞動合同,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當然就應當賠償損失。
(二)侵權的民事責任
(勞動法》中侵權的民事責任,是指用人單位因侵犯勞動法律、法規所保護的勞動者或其他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勞動法》規定的勞動法律關系中的侵權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
1、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侵權責任。
(1)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按勞取酬、休息休假的權利。另外,法律還規定了婦女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這些權利都是法律賦予勞動者享受的正當權益,也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基本。人權,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侵犯。
(2)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執行職責的工作中受到損害的民事責任。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執行職責的工作中受到的損害,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因為勞動者是為用人單位完成一定工作的,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提供適於服務的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實行勞動保護,保護勞動者在完成工作中不致受到意外的傷害。勞動關系是基於勞動合同產生的,但勞動者享受勞動保護的權利不應也不能剝奪。這種補償責任雙方不得預先免除,即使雙方在勞動合同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勞動中的傷亡不負任何責任」,這一條款也是違法的,因而也是無效的。那麼,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執行職責的工作中受到損害的民事責任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呢?要弄清用人單位應負責任的歸責原則,首先就要弄清什麼是過錯責任、什麼是無過錯責任。過錯責任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歸責原則的民事責任。也就是說,只有在行為人故意或過失造成勞動者損害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沒有故意或過失,則不承擔民事責任。無過錯責任是與過錯責任相對應的。無過錯責任也叫結果責任,即只要有損害發生,就應當負民事責任。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只要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到了損失,不管用人單位在主觀上有無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用人單位的侵權責任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即用人單位只要侵害了勞動者的權利,給勞動者造成了損害,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除非用人單位能夠證明這種損害是由勞動者本人故意造成的。這是因為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勞動者受到的損害是發生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往往很難證明他所受到的損害是由用人單位管理不善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如果要勞動者證明用人單位有過錯,那麼,勞動者就很難得到賠償了。另外,我們社會主義的勞動法是保護勞動者的利益的,更應該從勞動者的利益出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在處理用人單位侵權的民事責任時,除非用人單位能夠證明勞動者受到的損害是由他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否則,都應當給予勞動者以適當的補償。
2、用人單位因建立新的勞動合同關系而侵害其他用人單位權利的民事責任。《勞動法》第九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所謂連帶賠償責任,就是數個債務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向債權人償還全部債務的義務。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就形成了侵權行為,原用人單位是債權人,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就是連帶債務人。在這種情況下,原用人單位就可以要求新用人單位或勞動者賠償全部損失。

論合同責任的歸責原則

違約責任,又稱為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所應承擔的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民事責任。違約責任制度在合同法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合同當事人的意志之所以能夠產生法律拘束力是以違約責任制度的存在為前提的。正是因為有違約責任的強制性作為保障,當事人的合意才能夠象一把「法鎖」一樣拘束他們自己。①本文擬就我國《合同法》中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等問題作簡要的分析和論述。
一、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概述
違約責任中的歸責是指合同當事人因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債務的行為發生以後,應依何種根據使其承擔責任。此種根據具體體現了法律的價值判斷。例如,針對已經發生的行為,法律是以當事人的過錯,還是以已經發生的違約後果作為判斷標准,明確認定違約當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該種明確責任的過程,即責任的判斷過程,就是違約責任的歸責過程。在歸責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正確認定責任的一定的法律原則,即是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因此,所謂歸責原則,乃是確定違約當事人的民事責任的法律原則。②各國立法對合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
合同法中的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的義務,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時,以當事人主觀上有無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過錯責任原則最初產生於羅馬法。公元前287年,羅馬平民會議通過了保民官阿奎利烏斯提交的一項法案,即《阿奎利亞法》。這部法典中,明確規定了過錯責任的內容,確定了「對偶然事件誰也不負責任」和「無過錯則不受處罰」等原則。此後,在《阿奎利亞法》規定的基礎上,通過法學家的學術解釋和裁判官的判例,羅馬法形成了較為系統和完備的主觀歸責體系。③大陸法系國家較多採用過錯責任原則作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如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規定「債務人如無其他規定,應就其故意或過失的行為負責任」。
合同法中的嚴格責任原則,是指違約發生後,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不考慮當事人有無過錯,即不考慮當事人主觀上有無過錯或過失,而是只考慮違約後果是否因當事人的行為造成的一種歸責原則,其特點在於不考慮違約當事人的主觀狀態,只要當事人的違約行為與違約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違約責任即告成立。嚴格責任原則多為英美法系國家採用。如美國《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260(2)規定,「如果合同的履行義務已經到期,任何不履行都構成違約」。
實踐中,不同的歸責原則的確定,對違約責任制度的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直接決定著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根據過錯責任原則,當事人主觀上的過錯是違約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嚴格責任原則則一般不以當事人的主觀有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盡管在某些情形下過錯並不是在違約責任的歸責中絕對不能考慮的因素。
第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決定著舉證責任的負擔和內容。通常情況下,採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國家和地區的合同中,以違約當事人有過錯為責任要件,即所謂有過錯即有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但在訴訟中,為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減輕其過錯舉證負擔,一般都採用過錯推定的方式,即不要求非違約方舉證證明違約方有過錯,而是在查明違約事實時,即推定違約方有過錯,使其承擔違約責任。同時,允許違約方就自己無過錯舉證,如果違約方能夠證明自己對於違約沒有過錯,即可獲得免責。採用嚴格責任原則的國家和地區的合同法中,由於不以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違約方則無必要證明自己沒有過錯。
如上所述,一般認為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分別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作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但是,實踐中,該兩類原則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並非是相互排斥的。隨著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交往的日益密切,交易關系的日益多樣,造成違約發生的原因及違約所致的後果日益復雜,違約責任歸責原則已呈現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以能夠更好地體現法律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經濟秩序。
二、我國《合同法》中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有關規定
根據《合同法》第107條規定,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我國對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適用嚴格責任原則,這一原則的確立有著一定的發展過程。
眾所周知,最早制定的《經濟合同法》關於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採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即「由於當事人一方的過錯,造成經濟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違約責任」。後來制定的《民法通則》、《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對此有所發展,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採用了嚴格責任原則,如《民法通則》第11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也都是這樣規定的。鑒於此,新《合同法》為統一立法和實踐的不同理解和做法明確規定違約責任的歸責採用嚴格責任原則,理由如下:
第一,適用嚴格責任原則,違約責任的構成僅以當事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為要件,違約方免責的可能性在於證明有免責事由的存在。因此,在訴訟中,非違約方只須證明違約方未履行合同義務的事實,違約方如無證據證明有免責事由,則應依法承擔違約責任,由於不履行和免責事由均屬於客觀存在的事實,其存在與否的證明與判斷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因此可以方便裁判,有利於訴訟。
第二,嚴格責任原則之下,有違約行為就有違約責任,有利於促使當事人嚴肅對待合同,維護合同的嚴肅性,並防止在過錯責任原則下違約方尋求無過錯以逃脫責任的現象,增強當事人的責任心。
第三,嚴格責任原則更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發生有著顯著的區別。侵權責任一般發生在不存在直接聯絡的當事人之間,法律上要求侵權行為人承擔責任就不應僅以損害發生為前提,在損害事實之外還應該另有理由,即可歸責性。過錯就是侵權責任的可歸責性,只有對造成的損害按照過錯責任原則追究責任,才不至於不適當限制人們的行為,從而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與侵權責任不同的是,違約責任是由合同義務轉化而來的,本質上是出於當事人雙方約定,這本身就使違約責任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和說服力。因此,合同責任理應嚴格。④
第四,符合國際上合同法發展的趨勢。英美法系國家一向以嚴格責任作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大陸法系的一些國家,如德國也從過錯責任向嚴格責任原則發展。《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公約》對違約責任同樣採用嚴格責任原則,作為參加國,該公約已對我國生效。最近幾年公布的由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法學家共同參與擬訂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和《歐洲合同法原則》也都採用了嚴格責任原則。因此,我國《合同法》採用嚴格責任原則,既與我國參加的國際公約接軌,也符合國際合同立法的要求。
應當注意的是,《合同法》對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原則上適用嚴格責任,但在《合同法》的分則中對某些特殊的情況則規定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如《合同法》第189條、第191條、第222條、第265條、第303條、第320條、第374條、第394條、第406條關於贈與合同、租賃合同、承攬合同、運輸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等的規定。上述例外並未改變嚴格責任原則在我國《合同法》中的主導地位。
綜上所述,我國《合同法》關於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已經形成了以嚴格責任原則為主,過錯責任原則為輔的多元化的科學歸責體系,既符合國際合立法的發展趨勢,也更好地適應了保護合同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立法目的。
三、違約責任的免責事由
所謂免責事由,是指免除違反合同的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的原則和理由。免責事由總是與一定的歸責原則和責任構成要件聯絡在一起,它以既定的歸責原則和責任構成要件為前提。由於免責事由的成立足以推翻根據責任構成要件所作出的責任成立的判斷,所以,它實際上是對歸責事由和責任構成要件適用的否定。⑤因此,對免責事由的限定是違約責任歸責過程中一個主要的問題。
一般來說,免責事由可分為法定的免責事由和約定的免責事由。法定的免責事由是由法律直接規定,不需要當事人約定即可援用的免責情形,包括一般的法定免責事由和特別的法定免責事由。前者是指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不可抗力,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後者是指法律特別規定的其他免責事由。關於特別的法定免責事由,我國《合同法》的主要規定有:第311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有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毀損、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394條第2款規定,「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1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約定的免責事由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免除責任的情形,這種約定稱為免責條款。原則上說,雙方當事人的約定不存在無效事由時,應承認其效力。但是,免責條款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否則無效。我國《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造成對方人身傷害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無效。第40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權利的免責條款無效。
應該說,我國《合同法》對免責事由的規定已形成體系,但並不能說完善,典型的如沒有規定合同目的落空的免責事由⑥,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加以探索和研究。

民事責任中的歸責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就是關於歸責原則的闡述。在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體系是由: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所構成。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樓上的請勿誤導!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無過錯即無責任。《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要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
(三)公平責任原則是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的歸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和民通意見有3處規定體現了公平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第132條、民通意見第155條、157條。希望此解答能給你以幫助!

試述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不同主體的歸責原則不同:1、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1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為無過錯責任原則。2、根據《產品質量法》42條「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為過錯推定原則。

『陸』 經濟合同法違約責任怎麼規定

違約責任規定如下: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根據《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柒』 違反經濟合同的責任形式包括哪些

承擔經濟合同違約責任的方式
(一)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
1.違約金《經濟合同法》第35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經濟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所謂違約金,是指經濟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時,按照法律規定或雙方約定的比例,必須向對方支付的一定數量的金額。
違約金具有兩種性質:一是懲罰性質,即當事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無論是否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都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向對方支付違約金。二是補償性質,即彌補給對方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違約金的計算方法是:
應支付的違約金=違約價金×違約比例
或=違約金額×每天提取比例×遲交天數
2.支付賠償金
所謂賠償金,是指經濟合同當事人由於一方違約並給對方造成損失,如果支付違約金後仍然不能彌補給對方造成的損失時,還應補償其不足部分。這種補償違約金的不足部分,稱為賠償金。《經濟合同法》第35條規定:「如果由於違約已給對方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違約金的,還應進行賠償,補償違約金的不足部分」。
3.返還定金
定金既是證明合同成立保證合同履行的擔保形式,又是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的一種方式。《經濟合同法》第14規定;「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無權請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雙倍返還定金。」如果雙方當事人違約,接受定金的一方只需返還定金。
使用定金方式承擔違約責任時,應正確理解「不履行合同」一詞的含義。在司法實踐中,通常把「不履行」理解為沒有履行,而不是沒有按期履行。
4.繼續履行合同
違約方在承擔經濟責任後,無論是支付違約金還是支付賠償金,都不能代替經濟合同的履行。根據《經濟合同法》第35條規定,違約方在支付違約金、賠償金以後,如果「對方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應繼犢履行」。如果違約方不履行,可請求有關國家機關強制其履行。
5.支付保管費、保養費」
在購銷合同中,需方逾期提貨、供方提前交貨;在加工承攬合同中,定作方超期領取定作物或修理的物品等,應向對方支付保管費、保養費。
6.償付多支的運雜費用
在貨物運輸合同中,供方錯發到貨地點或需方錯填或臨時變更收貨地點,均屬違約行為,應承擔多支付的運雜費用。
7.信貸制裁
信貸制裁是指在借款合同中,當借款方不能按照規定的用途使用貸款時,金融機關有權按照有關規定加付利息、提前收回一部或全部貸款的一種制裁措施。這種制裁只能由貸款的專業銀行、信用合作社等國家金融機構行使。
8.價格制裁
由於一方違約造成經濟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時,應按照《經濟合同法》第17條規定:「執行國家訂價的,在合同規定的交付期限內國家價格調整時,按交付時的價格計價。逾期交貨的,遇價格上漲時,按原價格執行;價格下降時,按新價格執行。逾期提貨或逾期付款的,遇價格上漲時,按新價格執行;價格下降時,按原價格執行。執行浮動價、議價的,按合同規定的價格執行。」這里所指「逾期交貨」、「逾期提貨」、「逾期付款」都是由當事人的主觀故意或過失所致。如果不是由於當事人的主觀過錯,而是由於不可抗力的外因所致,則不應採用價格制裁的方法。
9.單方有權解除合同
單方直接宣布解除經濟合同的方法是法律賦予受害方當事人的一種特殊權利。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從嚴掌握。只有在當事人發生嚴重違約行為,並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如《經濟合同法》第44條規定:「擅自將租賃財產轉租或進行非法活動,出租方有權解除合同。」第46條規定:「投保方如隱瞞被保險財產的真實情況,保險方有權解除合同或不負賠償責任。

『捌』 經濟合同違約責任如何劃分

經濟合同法已失效,《民法典》對於違約責任的規定是:當事人一方存在違約行為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玖』 簡述合同法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指由於當事人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而引起的違約責任;賠償實際損失原則,指違約方因自己的違約行為而在事實上給對方造成的經濟損失;全面履行責任原則,指違約方承擔經濟責任(如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金等)後仍應按合同要求全面履行;法定其他原則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熱點內容
拆迂預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10:17:07 瀏覽:430
人力資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9 10:00:40 瀏覽:900
交強險無責任賠償限額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19 09:35:05 瀏覽:878
經濟法戰略聯盟的類型 發布:2024-11-19 09:33:59 瀏覽:129
現代勞動法不包括什麼制度 發布:2024-11-19 09:24:33 瀏覽:358
勞動法被解僱不滿一年怎麼賠償 發布:2024-11-19 09:23:49 瀏覽:283
盜竊公家財產的法律責任的聲明通知 發布:2024-11-19 08:55:25 瀏覽:85
刑事訴訟法的審判原則 發布:2024-11-19 08:21:56 瀏覽:766
雙方簽字的備忘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08:03:05 瀏覽:494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發布:2024-11-19 07:48:45 瀏覽: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