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

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

發布時間: 2023-02-11 07:38:21

1. 司法考試多選真題及答案解析「卷一」

多項選擇題。每題所設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正確答案,多選、少選、錯選或不選均不得分。本部分含51—85題,每題2分,共70分。

51.“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維持社會秩序。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關於這段話的理解,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

B.法律的起源與社會發展的進程相一致

C.馬克思主義的法律觀認為,法律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

D.解決社會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維持社會秩序屬於法的規范作用

5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8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關於該條文,下列哪些判斷是正確的?

A.規定的是法的溯及力

B.規定的是法對人的效力

C.體現的是保護主義原則

D.體現的是屬人主義原則

53.張某與王某於2000年3月登記結婚,次年生一女小麗。2004年12月張某去世,小麗隨王某生活。王某不允許小麗與祖父母見面,小麗祖父母向法院起訴,要求行使探望權。法官在審理中認為,我國《婚姻法》雖沒有直接規定隔代親屬的探望權利,但正確行使隔代探望權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故依據《民法通則》第7條有關“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的規定,判決小麗祖父母可以行使隔代探望權。關於此案,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A.我國《婚姻法》和《民法通則》均屬同一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均是“基本法律”

B.“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的規定屬於命令性規則

C.法官對判決理由的證成是一種外部證成

D.法官的判決考慮到法的安定性和合目的性要求

54.下列有關“國法”的理解,哪些是不正確的?

A.“國法”是國家法的另一種說法

B.“國法”僅指國家立法機關創制的法律

C.只有“國法”才有強制性

D.無論自然法學派,還是實證主義法學派,都可能把“國法”看作實在法

55.楊某與劉某存有積怨,後劉某服毒自殺。楊某因患風濕病全身疼痛,懷疑是劉某陰魂糾纏,遂先後3次到劉某墓地掘墳撬棺,挑出劉某頭骨,並將頭骨和棺材板移埋於自家責任田。事發後,檢察院對楊某提起公訴。一審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02條的規定,認定楊某的行為構成侮辱屍體罪。楊某不服,認為墳內劉某已成白骨並非屍體,隨後上訴。楊某對“屍體”的解釋,屬於下列哪些解釋?

A.任意解釋

B.比較解釋

C.文義解釋

D.法定解釋

56.秦漢時期的刑罰主要包括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等,下列哪些選項屬於徒刑?

A.候

B.隸臣妾

C.棄市

D.鬼薪白粲

57.清乾隆年間,甲在京城天安門附近打傷乙被判笞刑,甲不服判決,要求復審。關於案件的復審,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應由九卿、詹事、科道及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等重要官員會同審理

B.應在霜降後10日舉行

C.應由大理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會同審理

D.應在小滿後10日至立秋前1日舉行

58.①美國《獨立宣言》與《美國聯邦憲法》給予了人權充分保障

②法國《人權宣言》明確宣布“人們生來並且始終是自由的,並在權利上是平等的”,該宣言成為此後多部法國憲法的序言

③日本《明治憲法》對公民自由權作出充分規定,促進了日本現代民主政體的建立

④德國《魏瑪憲法》擴大了人權范圍,將“社會權”納入到憲法保護范圍

關於各國“人權與憲法”問題的說法,下列哪些選項不成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9.關於如何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完善我國憲法的權力制約原則,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從法律上構建起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

B.從制度上為各種監督的實施提供條件和保障

C.完善權力配置,恰當地建構各種權力關系

D.限制和縮小國家權力范圍,擴大公民權利

60.根據《憲法》的規定,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B.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包括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

C.國家可以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無償徵收或徵用

D.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61.根據我國憲法規定,關於公民住宅不受侵犯,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該規定要求國家保障每個公民獲得住宅的權利

B.《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0條規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視情節給予不同時日的行政拘留和罰款。該條規定體現了憲法保障住宅不受侵犯的精神

C.《刑事訴訟法》第69條規定,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該條規定是對《憲法》規定的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合理限制

D.住宅自由不是絕對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嚴格依法對公民住宅進行搜查並不違憲

62.根據《憲法》的規定,關於公民納稅義務,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國家在確定公民納稅義務時,要保證稅制科學合理和稅收負擔公平

B.要堅持稅收法定原則,稅收基本制度實行法律保留

C.納稅義務直接涉及公民個人財產權,憲法納稅義務具有防止國家權力侵犯其財產權的屬性

2. 法的經濟社會根源是什麼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是市場缺陷的存在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3. 法律是如何起源和發展起來的

法律是如何起源和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起源的學說:
(1)法不是從來就有的,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
(2)在原始社會,社會組織的形態經歷了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的發展,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是道德規范、宗教規范和習慣,它們與階級社會的法是根本不同的。
(3)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分化和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產生的根源有以下三個:
(1)經濟根源:私有制的產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階級根源:階級的產生。
(3)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導致原始社會既有的社會規范無法適應社會沖突,為了維護新的社會秩序,國家產生了,法也產生了。

(3)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擴展閱讀:
法律的歷史和文明的發展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連。
古埃及的法律——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有一部約可被分成十二篇的民法典。
這部民法典是基於瑪特的概念,傳統、修辭語法、社會公平為其特色。
西元前約1760年時,在漢謨拉比的統治下,古巴比倫法成文法了,並將寫上法典的石碑放在市場上供眾人觀看;此一法典現被稱為漢謨拉比法典。
但和埃及法律是由歷史學家從爭訟紀錄中拼揍出來一樣,漢謨拉比法典也只有少許的文獻殘留下來,且大部份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流逝掉了。
舊約聖經大概是仍然和現今法律系統有關的最古老的法律體系,可追溯至公元前1280年。
它採取道德責任的模式,作為對良好社會的建議。
古雅典(古希臘的小城)是第一個由除了婦人和奴隸之外的廣大公民所組成的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8世紀時。
當時的雅典並沒有法律科學,且古希臘也沒有和「法律」有關的字眼以做成指涉的抽象概念。
但古希臘法包含了對雅典式民主發展政制上的革新。
羅馬法很大程度受到了希臘學說的影響。
它形成了當代法律世界的橋梁,在羅馬帝國的盛衰之間的時代里。
羅馬法在查士丁尼一世時進行了主要的成文法工程,編成了《民法大全》。
這部法典在黑暗時代時遺失了,直到11世紀才被重新地發現。
中世紀的法律學者自此開始研究羅馬法規,並使用其中的概念。
中世紀時的英國,國王權威的判決開始發展成了先例的體系,這成為了英美法系。
同一時間,在全歐洲,《商人法》形成了,使得商人可以用相似的規范,而非零碎的地方法來交易。
作為當代商業法先趨的《商人法》強調著合同的自由和財產的可讓與性。
當18世紀、19世紀,國家主義興起之後,《商人法》即並入了國家新的民法典之中。
法國的法國民法典和德國的德國民法典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民法典。
相對於英國的一般法之中充滿了大量的判例法,可以寫在小本書籍中的法典較易於輸出以及供法官使用。
然而,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有會同的趨向。
歐盟法即以條約作為其成文法典,但又由歐洲法院發展其判例。
古印度和古中國有不同的法律傳統,且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法理學派和實務。
《政事論》(約編於公元100年左右,雖然也包含一些較早的資料)和《摩奴法典》(公元100年至公元300年)是印度的基本條約,被認為是可信賴的法律指引。
摩奴的中心哲學為容忍和多元,並流傳在整個南亞之中。
印度教傳統和伊斯蘭法在印度變為大英帝國的一部份時被一般法取代掉。
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和香港也在那時接受了一般法。
東亞的法律傳統則反應了對世俗與宗教影響的一種獨特的混血。
日本是這之間第一個開始將其法律系統依西方世界現代化的國家,引進了少許的法國及大量德國民法典的概念。
這也部份反映了德國民法典在19世紀末期逐漸興起的實力。
相似地,傳統中國法律也在清朝末數年開始轉向西化,在民法典的制定上,參考日本民法典,引進了德國民法典的立法模式,制定了中國當代第一部民法典。
該法典仍然適用於中國台灣地區。
不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中華民國時期所制定的六法全書,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架構很大程度地受到蘇聯的社會主義法律所影響,其型式主要在於犧牲私法而擴大了行政法的領域。
不過隨著工業化的加速進行,中國的法律架構已經開始出現變革,至少在經濟上(若非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話)的權利上面。
1999年的新合同法顯示出其對行政優先的立場轉向。
更甚者,在歷經了十五年的協商,中國於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而隨著合同法、物權法等法律的制定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制定將指日可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的起源

4. 法的起源的主要原因

在法有沒有起源的問題上,基本的觀點分為兩種。
一種觀點認為法沒有起源問題。理由是說,有人類社會就有人類社會的社會規范,法就是人類社會的社會規范,法是與人類社會同在的,只要有人類社會就必然有法存在,法無所謂起源問題,它是從來就有的,是永世不滅的。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法有起源問題。理由在於:如同任何事物一樣,法也有發生、發展、消亡或轉化問題。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恆地存在下去。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產生的,其後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當著社會發展到法所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不復存在的歷史時代,法也就隨之消亡而退出歷史舞台。
前一種觀點混淆了法與社會規范的界限,把法與社會規范完全等同起來,以為法就是社會規范。這在方法上是混淆了法與社會規范的種屬概念,在理論上是違背了事物發展規律,在事實上則是有悖於法的起源和發展的實際。後一種觀點在方法上、理論上和事實上則是可以成立的。法的確屬於社會規范的范疇,但法只是社會規范的一種,而不是所有社會規范的總稱。在社會規范這個整體或體系中,除卻法這個重要的成員之外,還有諸如習慣、道德、宗教戒律以及與社會秩序密切相聯的其他種種社會規范。並且,社會規范作為一個整體是與人類社會共始終的,只要有人類社會就必然會有社會規范,並且有的社會規范如習慣和道德的確是任何社會都是存在的;但社會規范同時也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不同時代和國情之下的社會規范所包括的要素或所包涵的具體種類的社會規范,是有分別的,有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和發展就是同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條件直接相聯的,它們並不是與人類社會共始終的,法就屬於這種並非與人類社會共始終的一種社會規
范。
在這個問題上,同樣存在著顯豁的分歧,並且不同的觀點相當之多。這些不同的觀點,大體上都是在法是起源於精神還是起源於物質生活條件這個標志上顯示出分野。
有人認為法是起源於神的意志,古代埃及的法老就被認為是太陽神與人間女子結合所生的地上的神,他的命令就是神意、就是法。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在序言中說,漢穆拉比王的一切權力都是神給的,《漢穆拉比法典》就是代表神意的。有人認為法是在自然狀態下人們相互訂立社會契約的產物,是人類意志、理性、自身的產物,是正義、公平觀念的產物。另一些認為法是由民族精神特別是由習慣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的,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還有人認為,法是心理規律、心理因素作用的結果。
同這些認為法是起源於精神的觀點相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唯物辨證的方法考察法的現象,闡明了法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不知法和國家為何物的社會,這就是原始社會;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在階級和國家產生的同時,才產生了法。
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1、法的起源的經濟根源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社會大分工和產品交換。開始的交換帶有偶然性和任意性,沒有一定的規則。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剩餘產品日漸增多,交換逐漸擺脫了偶然性和任意性,產生了一定的規則和秩序。這種規則和秩序起初表現為習慣。以後,隨著生產力和交換的進一步發展,隨著貿易的興起、高利貸和典當抵押制的出現,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等經濟活動不斷發展變化。新的經濟生活需要有新的行為規范來進一步規制日常生產、分配和交換活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的人們為固定有利於自己的新的經濟關系,也需要有新的行為規則。這樣,原來的氏族習慣就逐漸被新的規則所代替,這種不再是全體氏族成員意志體現而首先是一部分人的意志體現的規則,就是法。對於這種新情況,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寫道:「在社會發展的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
2、法的起源的階級根源
社會經濟的發展引發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法是在產生了私有制,出現了階級,在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社會末期,青銅器的出現,特別是鐵器的發明和使用,使生產工具大為改觀,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由此而產生了個體勞動,出現了剩餘、私有制和剝削,並進而產生了階級。社會上的人逐步分裂為窮人和富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兩大對立階級。原始社會分裂為階級社會。原始社會的各種社會關系被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統治與統治的新的社會關系所取代。原來體現全體氏族成員意志和利益的原始社會規范,已經不能調整階級社會新的社會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其階級統治,不僅需要建立國家政權,而且需要憑借國家政權認可或制定新的社會規范,規定人們應做什麼,不應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並且用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得以實行,使人們的行為符合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新秩序。這種新的社會規范就是法。

5. 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正確還是錯誤的

正確。
由於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必然產生法,國家與法都是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是法產生的根本原因。

6. 法的起源的產生背景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恆存在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 ① 生產力的發展、② 社會經濟的發展、③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④ 國家出現而產生的,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一)根源·法產生的根源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所代替。法的產生有著經濟的、階級的、社會的根源,同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以及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具體而言:
1.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從法的最初起源看,正是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導致了法的產生。法是為了維護某種所有制、調整一定經濟關系和秩序的需要而產生的。
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發生了三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產品的交換,逐漸促進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進而使得財富向少數人的積累,公有制因此逐漸地解體了。
後來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隨著公有制的解體,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在這些所有制的背後,存在著各種不同利益的集團,其中在對抗性的所有制經濟關系中,還存在著兩個對抗性的社會利益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各個不同利益的社會集團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著保護一種所有制和反對另一種所有制的斗爭,這就使社會的經濟秩序陷入混亂之中。如何才能調整這些經濟關系呢?如何才能迫使廣大勞動者——奴隸服從當時奴隸主所有制的勞動條件進行生產呢?靠原來的習慣顯然是不行了。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經濟條件,同時也是為了避免社會各集團在毫無限制的沖突和爭奪中同歸於盡,於是就根據本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一些特殊的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來維持社會秩序,以保護奴隸制經濟的發展,限制甚至消滅那些不利於奴隸制發展的經濟,這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就是法。可見,法是為了維護某種所有制、調整一定經濟關系和秩序的需要而產生的。
2.階級的產生是法產生的階級根源。法是為了維護和調整一定階級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以前,人們的關系是平等、互助的關系,那時的習慣也是符合氏族公社全體成員利益的,人們能自覺遵守。後來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隨著公社制度的解體,私有制和階級開始產生。私有制的發展促使私有者吸收更多的勞動者為其創造剩餘產品,戰俘不再被殺死而是作為奴隸保留下來,奴隸制開始萌芽了,隨著個體勞動發展成為普遍現象,產生了個體家庭私有制和子女繼承製,社會逐漸向兩極分化:一些氏族部落首領通過剝削和掠奪而成為貴族和奴隸主,而廣大自由民由於貨幣、高利貸以及土地所有權和抵押的開始出現而淪為債務人,進而淪為奴隸,社會逐漸分裂為奴隸主與奴隸、貴族與平民、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他們由於根本利益沖突而進行著不可調和的斗爭。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習慣已不能調整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關系了,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它的統治地位,除了組織國家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外,還把它的階級意志制定為法,把被統治階級的活動約束在一定范圍內,並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以及統治者與同盟者的關系。顯然,這種維護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特殊社會規范,沒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是不行的。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需要有表現為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來調整新的社會關系,需要一種特殊公共權力來確定和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於是法就應運而生了。
3.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維持社會秩序。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二)標志·法產生的主要標志
① 特殊公共權力系統即國家的產生、② 權利和義務觀念的形成與③ 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是法產生的三個主要標志。
1.特殊公共權力系統即國家的產生。國家的產生徹底改變了社會規范的特徵。在原始社會,社會規范即習慣是人們在共同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是憑借氏族成員內心的信念、自幼養成的行為慣性以及氏族首領的威信來保證實施的,其作用的范圍限於本氏族,而現在社會規范中的法則是國家這種凌駕於社會之上的特殊公共權力系統認可、制定、實行並用強制力保證實現的,法的適用范圍則依國家權力所及的地域來界定。
2.權利和義務觀念的形成。原始社會的習慣是從維護氏族生存的共同需要中形成的、世代沿襲並變成人們內在需要的行為模式。依習慣行事,是無所謂權利和義務的。
現在,社會成員之間卻形成了權利和義務觀念,出現了權利和義務的分離。這種分離,
首先表現為在財產歸屬上有了「我的」、「你的」、「他的」之類的區別;其次,在利益(權利)和負擔(義務)的分配上出現了不平等,即出現了特權;再次,在享有權利履行義務上出現了明顯的差別,有的人(貴族和富人)僅享受權利,而大多數人僅承擔義務。
3.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在原始社會,氏族內部圍繞著生產、分配、婚姻的糾紛或爭執,一般情況下由氏族成員即當事人自己自行解決,氏族之問的爭端和沖突如邊界爭執、人身傷害、財產搶奪,則往往通過戰爭來解決。
在法產生之後,一切當事人不能自行解決的嚴重沖突而要通過法律訴訟來解決,由此出現了司法活動和不斷專門化的司法機關。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標志著公力救濟代替了私力救濟,文明的訴訟程序取代了野蠻的暴力復仇,使得人們之間發生的爭端可以通過非暴力方式解決,從而避免或極大地減少了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惡性循環的暴力復仇現象,社會的發展建立在理性基礎上。
(三)區別·法與原始社會規范的區別
法與原始社會規范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兩者有著許多共同點:
① 兩者都屬於社會規范,是調整一定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② 都要求人們普遍遵守,並且有一定約束力;
③ 都根源於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由各自的經濟基礎所決定;
但兩者又有根本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產生方式、反映利益、保證措施、適用范圍】
1.兩者產生的方式不同。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原始社會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發形成的。
2.兩者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法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原始社會規范反映原始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和意志。
3.兩者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原始社會規范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傳統力量和氏族部落領袖的威信保證實施的。
4.兩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法適用於國家主權所及的地域內的所有居民;原始社會規范只適用於同血緣的本氏族部落成員。

7. 法律的起源

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法的起源問題,存在過神創說、暴力說、契約說、發展說等。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1、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從法的最初起源看,正是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導致了法的產生。法是為了維護某種所有制、調整一定經濟關系和秩序的需要而產生的。

2、階級的產生是法產生的階級根源。法是為了維護和調整一定階級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3、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維持社會秩序。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7)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擴展閱讀

法的產生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歷史過程,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一般規范性調整到法的調整的發展過程。

2.法的產生經歷了從習慣到習慣法、再由習慣法到制定法的發展過程。

3.法的產生經歷了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渾然一體到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分化、法的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

8.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8)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

現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於,而且更有賴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於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現代國家治理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

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

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於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於法治社會的供給。

沒有法治社會培養、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於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法治中國」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9. 法產生的根本原因

法律分析:1、經濟根源。社會分工、商品交換和私有制的出現和發展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原始社會發展到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並最終導致了階級的分化,私有制、國家和法的產生。法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引起生產關系發生變化的結果。2、階級根源。新興的奴隸主階級為了調整社會分裂為階級以後的社會關系,鎮壓奴隸階級的反抗,保障社會的安定,鞏固自己在政治上、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在需要建立國家的同時,也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反映本階級意志、保護本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代替原始習慣。這種為適應調整階級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的新的行為規范就是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熱點內容
拆迂預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10:17:07 瀏覽:430
人力資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9 10:00:40 瀏覽:900
交強險無責任賠償限額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19 09:35:05 瀏覽:878
經濟法戰略聯盟的類型 發布:2024-11-19 09:33:59 瀏覽:129
現代勞動法不包括什麼制度 發布:2024-11-19 09:24:33 瀏覽:358
勞動法被解僱不滿一年怎麼賠償 發布:2024-11-19 09:23:49 瀏覽:283
盜竊公家財產的法律責任的聲明通知 發布:2024-11-19 08:55:25 瀏覽:85
刑事訴訟法的審判原則 發布:2024-11-19 08:21:56 瀏覽:766
雙方簽字的備忘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08:03:05 瀏覽:494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發布:2024-11-19 07:48:45 瀏覽: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