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觀後感400字天網

社會與法觀後感400字天網

發布時間: 2023-02-14 06:57:35

①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精選8篇)

《鏡子》是一味中葯,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下文是整理收集的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供大家參考。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篇1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通過客觀冷靜的真實紀錄,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影片講述的是3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說,「現在我們的很多紀錄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鏡子》是一味中葯,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篇2

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這是一部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一部經過十年策劃、兩年攝制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鍾,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武漢一所教育機構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個「問題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啟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後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網路首映後,網友思考發言:這是靈魂的共鳴。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篇3

昨天晚上看了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看後一聲長嘆,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長卻不一定是好家長。今天看完學生的日記,再次印證我的想法,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純真、善良,但家長卻不見得。

陳雪媛的媽媽長期在國外,由爸爸帶著。

劉雨荷的日記寫的非常感人,媽媽的留言也是愛意濃濃。

江謝語哭得最傷心,從她的日記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愛心樹》中的那棵樹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媽媽。

姜淏月的日記讓我一陣唏噓。他說每次考試沒考好,媽媽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舊愛媽媽。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長面對孩子純真的愛,又是怎樣的呢?我想,姜媽媽看到這封信,一定會有所觸動。

看完《鏡子》後,結合同學們的日記,我覺得我不能把孩子們逼在讀書這條路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成功地人生設置了唯一的終點,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老祖宗告訴我們,各行各業都有成才之人。這次讀書,不僅孩子們成長了,我也成長了。孩子和父母本是親密無間的關系,自從進入學校,自從有了考試,多少傷痛和眼淚都是圍繞成績而來,我不能改變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護這種親密的親子關系。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篇4

「我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我們是如此的相似。」這是一位孩子對自己的父母說出的話。央視10年打造紀錄片《鏡子》,給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作為一名資深教師,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接觸過很多的家長和孩子。很多的家長在和我溝通的時候都會和我說一些關於孩子的教育或是學習上面的一些問題,我發現很多的家長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面的問題的時候是無力的。家長認為是對孩子的好的事情但是孩子卻偏偏不會向著家長所規劃的方向去走,當孩子出現問題了,幾乎沒有家長反思過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確,而是一味的去責怪孩子。其實家長不知道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而家庭則是社會的鏡子。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我們的家長並不欠缺教育,但是欠缺愛的認知。很多的家長的愛就是控制,將這份愛物化了,導致我們愛已經扭曲了,滿滿的愛最後變成了慢慢的傷害。為了幫助各位家長解答這方面的疑惑,今天我就和各位家長分享一部央視紀錄片《鏡子》在這部紀錄片裡面我相信家長們一定能有所啟發。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篇5

看過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長一語驚人: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

《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於4月1日、5日和11日開啟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活動,在此期間,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還有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他們將在這里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在整整九十分鍾的放映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都牽動著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情緒。

2017年4月11日下午4點,在鋼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莊第二中學九百名高三年級的學生和九百名學生家長坐滿了主樓前的噴泉廣場。高三學子將在這里與父母互換家書,宣讀成人誓詞,這是屬於他們的成人禮。在父母為孩子們帶上領花和領帶的時候,他們給彼此一個深情的擁抱,這是一個家庭最溫馨的時刻。而就在兩個小時前,中國首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剛在廣場邊的報告廳播映完畢,國內知名實戰派心理咨詢專家張久祥的一句話仍然餘音繞梁。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篇6

之所以取名《鏡子》,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總導演、央視《天網》欄目製片人盧釗凱說。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鍾,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

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簡單的內容卻反映了不簡單的問題。

片子的第一集展現了孩子被強制入學的過程,第二集講述孩子與父母分別上課的情況,第三集交代了課程結束後,父母和孩子回家後的表現及近況。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篇7

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00字 篇8

是什麼樣的片子讓人大附中為此停課半天?

是什麼樣的內容讓學校下通知要求學生家長一起觀看?

這就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

片子在人大附中放映完畢,一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問:「我對片子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人生不止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我又在想,我們真的能選擇其他路嗎?」

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也分享了她的觀影感受:「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台,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

;

②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鏡子紀錄片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1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在中國,不如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們制定出一套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失敗者對自我的救贖。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味地強調「分數」,使得孩子對人生原本的美好、積極的嚮往和期待被無情地抹殺。

我的家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十分嚴厲,我知道他們愛我,但卻時常遭受他們愛的「創傷」。在我成績不如意時,他們並不會選擇給我安慰與鼓勵。反之,斥責、臉色、冷戰,這讓我曾經許多次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夢,於是我堅持。我母親脾氣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盡量溫和。

像我這樣的孩子何其多,能夠自我調節的何其少!

或許成為家庭的鏡子,不一定要將好的與壞的盡皆呈現出來。也許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許你有自己的思維與夢,也許你的父母不會改變,然而你卻決不能讓你的孩子也成為這樣的下一個……

這是中國首部情感教育紀錄片,由《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製作而成。《鏡子》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故事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2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盧釗凱、范永東執導的紀錄電影《鏡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紀錄片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還參加了一系列進校園活動,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瞬間引發廣大師生和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紀錄電影《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專家評價,「《鏡子》是一味中葯,給社會提供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於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後,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去哪裡?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於電影始終。」盧釗凱說,做紀錄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要會「選擇」。《鏡子》選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真實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重新審視了當今時代中國家庭所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的另一位導演范永東表示:「我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精神構建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隨著持續的深入探討,我希望這個線索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設的一把鑰匙。」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葯,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4

近期,央視12頻道播出了教育記錄片《鏡子》,有多處的中小學校對家長統一做出要求,讓孩子家長進行搜索觀看。影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實例告訴我們,每個極端孩子的背後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家長難辭其咎。

人們認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學有所成。家長往往就簡單粗暴的用自己價值觀來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覺的就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說,沒有去關心孩子內心是否快樂,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家長就要進《家長課堂》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家長認為:應該多照照鏡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長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將心比心,交流溝通,變命令為商量。要以自己為表率,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培養孩子樂於助人、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的好品質,不讓孩子沾染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老師認為:家長和孩子不小心發生沖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爭取做到:態度不粗暴,語言不過激,從孩子角度來尋找對策,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目標有差距時,家長首先要安慰並告訴孩子「比學不比強」,盡最大努力學習了就可以了,結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養孩子正面應對挫折的勇氣。

輿論認為:教育無定法,永遠在路上。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有學校的科學管理,加上孩子家長謙虛謹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們就一定會擁有快樂而又充實的學生生活,每個孩子的將來就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5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鏡子》,講述的是我是這個年齡段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叛逆行為。

類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將視線放在家長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數已經輟學在家還幾個月了,節目的開始,便是家長們那充滿焦慮無奈的眼神,在那氣氛的背後還充斥著希望。當一組又一組的問題家庭出現在節目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一句又一句的傷人話語,一滴又一滴的淚水落滿家長的臉頰。問題少年無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所謂糾偏所)。而家長們也被要求為期6天的教育課程。

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問題暴露無遺,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們這一代人無情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適合他們的發展,而這些家長也大多是中上階層的商人亦或是領導,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彷彿人已經變成一件物品,這與一個瓶子無異。

他們教育方針中都出現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這一據傳承了幾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給孩子們劃定一條線—你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為感慨,作為同樣處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人,人生目標已經潛移默化的轉變為——讀書,學習,考大學。確實,一個沒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徑就是讀書,這無可厚非,不可置疑。類似的紀錄片竟引發了對於傳統教育的反思,質疑。在我看來,理念並沒有錯,幾代人對於教育的剖析已經極言深刻,這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相輔相成。只是在這樣一群少年的身上,這樣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厭煩讀書,想要自由,(博眾樂罷了)。我並沒有涉獵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發,淺思簡言,難登大雅之堂。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6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製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鏡子紀錄片觀後感400字網路

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於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後融入了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7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築好的防護牆安全地保護著。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後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觀後感《紀錄片鏡子觀後感》。我們為了一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於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③ 觀看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後感【1】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葯,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後感【2】

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9點鍾,在老師的帶領下,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也紛紛落座,他們將在這里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鏡子》是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和製作才最終完成。該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這是中國首部深刻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為了讓社會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紀錄電影《鏡子》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開啟了進校園活動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鍾的放映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都牽動著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情緒。

隨著禮堂燈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觀影感受:「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台,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劉彭芝校長的`強烈共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片中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與劉彭芝近年來的倡議不謀而合。2015年6月9日,劉彭芝校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從教育家長開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觀影後,劉彭芝再次強調,「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長,不要光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一個「問題」的孩子就有一個「問題」的家庭。而且我們家長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獨生子女家長,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他有資格生孩子,但是沒有資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訪談》著名主持人沙瑪阿果的主持下,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製片人、《鏡子》總導演盧釗凱,《鏡子》導演范永東與在座的師生和家長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問:「我對片子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人生不止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我又在想,我們真的能選擇其他路嗎?」

一位家長對於當下孩子們能夠選擇的路徑較為樂觀:「我覺得社會越開放,選擇機會越來越多。不像我們成長階段,選擇很少。」

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階段的感悟:「合理地把興趣愛好放在不同階段,這是學習最好的時期。」劉彭芝校長把選擇和獲得自由的基礎聯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書,那麼念的書比較多、知識比較廣,將來進入社會就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一個人興趣會不斷提升、不斷變化,所以你會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為了我們社會、我們國家做更好的貢獻,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在場的師生難抑觀影後的激動心情,就影片內容積極提問求解。在問答中,主創團隊還就創作背景和創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鏡子》導演范永東透露了獲取片中家庭支持的關鍵:「拍攝過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沖突,但是我們團隊每一個人在抱著真誠幫助這些家庭的信念上,獲得了家長的信任。」

《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也吐露了心聲:「作為媒體,我們想通過該片讓更多的人關注家庭情感教育的問題,能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有更多人願意思考,願意做一些事情,我想我們這個片子初衷就達到了。我們在片子里講,包括家長講的『問題』孩子,所有出現 『問題』的字幕都是打引號的,因為在我們創作者心裡,這些孩子都不是問題孩子。」為何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通過該影片,主創團隊希望整個社會能更加關注「問題」孩子這個現象的存在。並能對「問題」孩子背後所折射出的「問題家庭教育模式」進行正視與關切。劉彭芝校長也強烈希望通過該影片的播出,能有更多的家長正視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國家也應加快相關立法的腳步,保障孩子、家長的受教育權及其他權利。真實電影《鏡子》用心講述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④ 看中央12的觀後感400

剛才觀看了CCTV-12社會與法頻道中,張紹剛主持的「我建議」節目。今天的話題分為兩個:第一個是就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提出的「目前勞動法對勞動者隨意跳槽行為幾乎未設違約成本,因此企業不願培訓新員工,國家應立法限制員工隨意跳槽,使企業培養新員工所花的時間、代價方面得到更好的法律保護」這個話題,雙方展開討論。其中劉慶峰代表就他的觀點做了補充說明。第二個話題是以就業成功的大學生和仍在等待就業的大學生現身說法,討論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對劉慶峰代表的觀點我表示中立。我認為,剛畢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需要上崗前的培訓,包括企業文化培訓、崗位培訓等等。如果企業培訓後,員工因為企業或自身的因素離職,這將對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也會認為:沒有哪家企業不想留住人才,同樣也沒有哪個人才不想找到一塊適合自己發展的平台。因此,如果企業的管理機制適合人才的發展,那麼企業也就不用擔心員工的離職和人才外流;如果每一個人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全力以赴,出謀劃策,努力成為發光的金子,也就不用擔心得不到重用。
關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認為這句話說的很好,「如果你是一粒沙子,扔到沙灘上,你還能找出那粒沙子嗎?如果把一粒珍珠扔到沙灘上,你一定可以再找到它。」那麼,如果你是一粒沙子,卻想得到珍珠的待遇,那你永遠找不到適合你的工作。先把自己當做一粒沙子吧,用心提高自己,經過鍛煉和磨難,終會把自己打造成為一粒發光的珍珠。正如張紹剛在節目最後說的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或許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剛才觀看了CCTV-12社會與法頻道中,張紹剛主持的「我建議」節目。今天的話題分為兩個:第一個是就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提出的「目前勞動法對勞動者隨意跳槽行為幾乎未設違約成本,因此企業不願培訓新員工,國家應立法限制員工隨意跳槽,使企業培養新員工所花的時間、代價方面得到更好的法律保護」這個話題,雙方展開討論。其中劉慶峰代表就他的觀點做了補充說明。第二個話題是以就業成功的大學生和仍在等待就業的大學生現身說法,討論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對劉慶峰代表的觀點我表示中立。我認為,剛畢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需要上崗前的培訓,包括企業文化培訓、崗位培訓等等。如果企業培訓後,員工因為企業或自身的因素離職,這將對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也會認為:沒有哪家企業不想留住人才,同樣也沒有哪個人才不想找到一塊適合自己發展的平台。因此,如果企業的管理機制適合人才的發展,那麼企業也就不用擔心員工的離職和人才外流;如果每一個人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全力以赴,出謀劃策,努力成為發光的金子,也就不用擔心得不到重用。關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認為這句話說的很好,「如果你是一粒沙子,扔到沙灘上,你還能找出那粒沙子嗎?如果把一粒珍珠扔到沙灘上,你一定可以再找到它。」那麼,如果你是一粒沙子,卻想得到珍珠的待遇,那你永遠找不到適合你的工作。先把自己當做一粒沙子吧,用心提高自己,經過鍛煉和磨難,終會把自己打造成為一粒發光的珍珠。正如張紹剛在節目最後說的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或許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⑤ 社會與法天網殺人案焚燒之迷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一檔製作播出以記錄歷史名案大案為主要回內容的紀錄答片欄目,同時又是記錄中國法治建設進程中典型事件的系列紀實專輯時段,是展播社會法治類紀錄片和系列紀實專題節目的重要平台。在這里,觀眾可以看到那些曾經對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案件的真實記錄,以新的視野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大案、要案、名案。

⑥ 在CCTV12社會與法20130717《天網2013》《消失的夫妻》案例中的一些問題是什麼

《消失的夫妻》女主屍檢報告說明了以下問題:

恐懼比懲罰還要壞,因為懲罰總算有了結局,不管怎麼說,總比懸在那兒,比那種神經緊張,無盡無休的恐懼要好。一個罪人一旦受到了懲罰,他的心情起碼會變得很輕松,千萬不要讓哭泣把你給搞糊塗了,現在已經都說出來了。從前是埋在心裡,埋在心裡比說出來還要壞。

我們接著再談《消失的夫妻》就是那對被謀殺的青年,有網友說,男主在被他們叫去炒菜的時候手裡有一把鐵勺可以作為反擊工具,為什麼他就不珍惜這個機會。

其實這種事攤在你身上,你的結局也會是這樣,對方人多示眾,丈夫就算逃出去,還有妻子在他手裡,你不知當你走出門口的那一霎那,他們是不是就立馬撕票。所以你只能乖乖順從,其實我更關心的是:他們在那長達8個小時的內心究竟是有多強大,丈夫看著妻子被別人揉虐的同時還要給他們做飯吃,你們想想他當時內心有多崩潰。

妻子在痛苦中一次又一次滿足這些畜生後,期盼他們何時走的內心那一秒的度日如年那種恐懼感,如果他們一開始就知道這些獸性還會殺了他們,我相信他們肯定會反抗拼搏,怎麼也是死!

相關介紹:

《天網》欄目是以紀錄大案名案為主要內容的法治紀錄片欄目。欄目以「傳遞正義的力量」為宗旨,節目著力點在於弘揚正義、正氣。用真實的現場構建懸念故事,彰顯邪不壓正的嚴肅主題,突出達到震懾犯罪的效果。

同時,《天網》欄目又是紀錄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重要紀錄片平台。在這里觀眾可以看到那些曾經對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重大法治事件。

⑦ 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安全專題觀後感

    2020年12月2日,我與家長在共同觀看了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安全專題現場直播節目,現場直播令我感觸很深。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我們的城市已變得越來越美麗,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景象隨處可見,然而,由於有些人交通意識淺,在車水馬龍人流不息的馬路上出現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劇,當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在了車下,當你發現一陣陣歡聲笑語淹沒在明亮的汽笛聲中,你看到的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場面時,難道沒有一絲感覺到痛心疾首嗎?道路交通安全的事故依然在持續發生,它是各種事故領域的頭號殺手,而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欠缺太多的安全防衛意識,自我保護意識能力淺,因此我們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形式非常緊迫。

    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多麼脆弱啊!生命是父母辛辛苦苦給予給我們的,我們應給好好珍惜,不能因為一次意料之外的意外而糟蹋生命,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保護好你身邊的家人!

⑧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關於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精選5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1

看完了《鏡子》這部紀錄片,引發的是更長時間的思考,沒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適合父母觀看看,討論的就是家庭教育問題。一些平時生活里的非常常見的家教觀念、方法、習慣,在一些孩子身上發生了那麼嚴重的後果,日積月累,最後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絕望。鏡頭記錄了這一個個就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家庭樣本。那種郁悶、迷茫、掙扎、絕望,讓觀看片子的也身為父母的人,產生內心共鳴,去思考。

把片子作為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面對這面「鏡子」,自問「我身為父母,也有這樣的問題嗎?」

思考1:「最該進培訓營的是我爸媽,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換了你,你說你可能同意嗎?」

思考3:「我們家孩子是留守兒童,出了問題,沒啥說的;可他們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著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這么嚴重的問題,這怎麼說?」

思考4:「我小時候家裡窮,我奮鬥打拚,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時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樣,我錯了嗎?」

思考5: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連石頭都能被打動,為什麼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人還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幾千年的歷史,教育理論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對於教育的研究,幾千年的探討,不可謂不深入;那為什麼還是爭論不減?教育問題有答案嗎?為什麼今天還是有問題少年?問題出在哪裡?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對孩子的引導,當和孩子的發生沖突時,怎麼辦?都知道要多傾聽和溝通。那當溝通不成時,又該怎麼辦?

思考9:「他們是未成年人,教育他們是父母的權利和責任,錯了嗎?我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路,錯了嗎?我都是教他學好,他偏偏不學好,是我的錯嗎?」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2

14歲的澤清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媽媽是學醫的有留學經歷,爸爸是事業單位,本科畢業,這樣的幾乎的頂級配置的高知家庭,澤清說,我來是因為有跟蹤報道,因為這樣有存在感;我來是因為這里有家長課堂,我覺得他們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為他們付出了這么多。

澤清的爸爸說:這個家庭需要改變,但我覺得我不需要改變,至少不用改變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長課堂時說,公司領導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著我面試呢!你們誰會同意讓孩子不上學去當背包客,難道讓我放棄他不管他的學習么?

媽媽說,我覺得江校長說的兒子的關鍵在家長課堂上,我覺得太誇張了,沒有那麼多。

心理咨詢師李老師說:「我們做律師需要執照,開車需要考駕照,可是我們做父母卻不需要,但這是我們要做一輩子的職業,父母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也需要學習。」

那麼需要學習的是什麼呢?

1、尊重個體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因為他們除了是我們的孩子,還是他們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樣尊重他們,包括尊重他們的感覺。

2、正確表達愛

當江老師帶著兩個教官去接家明的時候,大家看到一個細節,家明在家裡聲嘶力竭的喊著「讓我見他們!讓我見我爸媽!」,而門外的父母拿掉眼鏡趴在牆邊掉眼淚。

他們不愛對方么?愛,只是用這樣扭曲的形式表達出來了,反彈回去讓他們自己也難受。愛的正確表達,就是帶著愛一點點的放手,讓孩子在引導而非控制的環境下尋找自己的人生。

3、糾正行為前先連接感情

鄰居有個老太太想要老頭名下的房子,未果,這個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戶前大罵老頭子,幾乎沒有間斷過,左鄰右里不甚其煩。大家覺得這個挨了罵的老頭子會開開心心的把房子給老太太么?你自己會對批評你的領導說:領導你批評的太對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話去做了,你對我太有幫助了」你不會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會在被批評指責的情況下心甘情願去改正錯誤。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們,要和他們做朋友。

4、請把指責變成鼓勵,把命令變成啟發式提問

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用腦子想問題解決問題,哪怕問題並沒有解決甚至更糟,要給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好機會。

5、言傳身教

家庭環境是競爭的還是友好的,取決於父母。孩子從一出生就通過觀察在學習處理關系,看到父母總是指責對方他學到的是什麼?所以一個問題學生背後,肯定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至少是有問題的父母。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3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准、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遊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裡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遊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麼呀!我也會,有什麼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於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於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像與表達。

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範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復印件,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4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製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於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後融入了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5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築好的防護牆安全地保護著。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後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為了一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於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⑨ 怎麼評價節目《天網》

《天網》一部專門記錄大案與要案的法制節目,在目前央視的各大節目中,綜合排名與口碑是比較靠前的。

擁有一批忠實的粉絲,從我看過的集數來看,大多數的每期節目都是來源與真實案件改編,但是有一些有一定的加工成分。

熱點內容
經濟法戰略聯盟的類型 發布:2024-11-19 09:33:59 瀏覽:129
現代勞動法不包括什麼制度 發布:2024-11-19 09:24:33 瀏覽:358
勞動法被解僱不滿一年怎麼賠償 發布:2024-11-19 09:23:49 瀏覽:283
盜竊公家財產的法律責任的聲明通知 發布:2024-11-19 08:55:25 瀏覽:85
刑事訴訟法的審判原則 發布:2024-11-19 08:21:56 瀏覽:766
雙方簽字的備忘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08:03:05 瀏覽:494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發布:2024-11-19 07:48:45 瀏覽:541
南師大經濟法博士 發布:2024-11-19 07:43:29 瀏覽:874
房產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 發布:2024-11-19 07:36:21 瀏覽:910
道德口舌 發布:2024-11-19 07:18:38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