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道德

社會與法道德

發布時間: 2023-02-15 13:03:35

① 社會公德與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都是防止威脅人們共同生活的搗亂行為。

1、在人類公共生活方面,除了法律維護外,社會公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公共生活以及社會交往的許多方面的關系要依靠甚至主要是依靠社會公德的力量來加以調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社會公德都在發揮其職能。

2、 法律是社會政治生活的核心內容,它體現著我們的文化並反映出我們的價值標准。在人類社會,無論是國家的政治生活還是個人的經濟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規范和秩序狀態下進行,但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活動不可能是完全自覺的在規范和秩序下進行,這就有必要對人們的活動做出規范。

3、在現代社會,具有權威性的規范就是國家制定的有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法律對社會生活的作用體現在為人們行為指明方向,當人們在行為當中出現各種糾紛的時候,由法律來加以調整和解決。我們很難想像在現代社會沒有法律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代法律所形成的人類有秩序生活的狀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② 法律和道德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在中國社會 法律完善 卻無人實施 所以治理上沒有起到多大效果 但還是要說 有進步的 最起碼比清朝好了許多 道德對社會起很大作用 可惜現在沒人講道德

③ 法律與道德在當今社會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賽

即使道德存在這樣一些嚴重的問題,從道德本身的作用來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說下面六點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對那些無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對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覺的生存,人的根本特點是追求。所以社會應當提供給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會不能只有強制而沒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沒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沒有理想。社會應是一個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覺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動社會;是一個富於自覺創造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法律強制的社會。法治是對人最起碼的要求,德治才能實現人的高層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種追求性的、自覺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強制的被動性的人生。人是一種發展與提升,而不是一種限制與壓抑;人應當追求最佳與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內。由此可見,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無益於人與社會的更大發展的。由於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繩索,而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會,可能更能顯現法的作用,但是卻會造成執法成本的增加,還可造成法的松馳。這因為,沒有道德做為基礎的法制,將會是問題叢生的法制。這因為,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可以互相制約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難佳,因為二者是相相輔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的層次。「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對「依法治國」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將更有利於「依法治國」的進一步加強。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缺少道德甚至違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為良法,雖然這樣的缺少道德內涵的法律可以被稱之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獲得依法治國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來說,道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沒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法治。這因為,道德先於法治,而且道德廣於法治,因此道德重於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如果忽視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個社會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政呢?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法呢?道德不倡,執政與執法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德高望重,權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養才能獲得正義感、義務感等道德情感,才能獲得道德動機的確立。因此,立法和執法人員提高了執法守法的覺悟和境界,才能夠自覺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方針。如果沒有道德做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執法又有誰能放心呢?所以,「無德者不可能執好政」、「無德者不可能執好當」,應當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共識。

其六,道德不只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自律,而必定會外化為社會行為,只有注重道德,社會更加地注重道德,執政與執法才會受到更多地社會道德輿論和道德崇尚的制約。道德輿論也是一種社會權力(所謂「第四種權力」),也具有外在的強制力。為什麼一些官員「不怕上告,就怕上報」呢,就是懾於輿論這一社會權力的道德壓力。常言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沒有不注重自己名聲的,所以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權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強制威力的。

僅從上羅列的幾點,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視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種嚴重的失誤。這因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④ 人類社會中道德和法制哪個更重要有何依據

我認為兩者應該同等重要,並不存在哪個更重要的結論,這樣的結論才是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

兩者應該處於同一位置。

很多人總是在爭論道德和法治兩種到底哪一個更重要,但是我始終認為兩者無論在哪一個方面來講都是處於同一個位置的。道德與法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就好比如月亮與太陽都是同時存在的。哪怕消失任何一個人類都無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道德與法治對於社會的穩定而言也同樣如此。道德是法律的底線,法治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制約人的行為。一個遵守法律的人不一定會去遵守道德,畢竟兩者在很多方面都還存在著局限性。因此不存在哪一個更重要的學說。

⑤ 比較法律與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表現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社會法律與社會道德的關系

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一、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質、任務和目標。
1.有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和階級本質。
思想:都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都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體現。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2.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有著共同的任務和目標。
二、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和互相補充關系。
1.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關系主要表現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來要求,使之得到強化。
②社會主義法律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並運用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其實施。我國法律把嚴重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規則的行為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和打擊。
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把「遵紀守法」作為社會美德來倡導,對破壞法紀的行為加以譴責。
2.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補充,主要表現在:
社會主義法律所沒有或難以涉及的地方,社會主義道德卻能發揮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覺守法、護法。
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提高了,就會轉變守法觀念,變「要我遵守」為「我要遵守」。
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有助於人們更自覺地與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
補充:
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規則。
1.形成的方式完全不同。
2.依靠的力量完全不同。
3.發揮作用的廣度和深度也不相同。

⑦ 76當今社會法律與道德誰更重要

我個人認為:
第一、法律和道德都是重要的,要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第二、法律具有強制性和普遍約束力,實施了違反法律的行為,將受到法律的嚴懲。道德不具備強制性,主要依靠人們自覺遵守,違反了公共道德,並不會導致實際的懲罰結果。
第三、我個人認為,法律和道德在調整社會關系和秩序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是不相同的,法律應該基於優先、主要的位置;道德可能出於輔助或從屬的位置。法律是必須要有的,法律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是「雪中送炭、不可或缺」;道德是有重要作用的,道德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是「錦上添花、越來越好」。只要法律切實發揮作用,就能維護基本的社會秩序;如果沒有法律或法律不能切實發揮作用,社會秩序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維護。關於社會道德水準的高低,並不會涉及到影響社會秩序的程度。
第四、綜上,我的答復是:一是法律與道德都是重要的;二是法律的作用比道德更重要些。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⑧ 社會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一個討論已久的問題,是法理學核心的問題之一。「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不是法哲學的局部問題,而是貫穿於整個法哲學的全局問題。從探討法律的性質和特徵,法律的淵源,一直到法律的推理,法律的效力和實效,無不涉及到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因此,法律和道德這一主題有廣泛而復雜的內容 。」法律並不是「一些臨時合同,法律的實際意義卻應該是促成全邦人民進行正義和善德的制度 。」「人類社會生活的特徵之一是它有明確的道德觀念。……只要是道德觀念,就必然包含『……應當如何……』的形式。這種形式是一切法律規范的源泉 。」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羅馬法學家、阿奎那、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康德與黑格爾等法學家在尋找適合人類的社會制度時,都涉及到了一定的道德觀念。進入近代之後,價值法學強調的主旨是法律的道德性問題,是法律中道德價值的追求。對此,價值法學代表富勒、羅爾斯、德沃金等人分別通過其偉大著作向世人進行了闡述。而實證主義代表人物奧斯丁、凱爾森等主張道德與法律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規范,各自適應不同的生活領域,應該把價值判斷和實證分析分裂開來。如奧斯丁強調:「法理學的科學只涉及實在法,或嚴格意義的法律,而毫不考慮這些法律的善或惡 。」在中國,法治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美好的追求之時,法律成了道德的對立物。「以德治國」的提出,「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意識形態上的偏激,但同時也帶來了它的副作用——我們社會特有的逆反心理被調動起來了,法學界對道德等社會規范的排斥更帶上了一些社會批判的味道 。」筆者認為在我們理想當中的法治社會,道德扮演的角色不是法律的對立物,法律和道德在法治社會中是一種同一關系。它們具有交融性、同向性和非對抗性。本文試圖從通過對道德的特點和功能的分析入手,論述法治社會中法律和道德的以上三個同一性,讓我們認清法律和道德在法治社會中的真實關系。 一、 道德的特點及其功能 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括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善與惡、好與壞、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倫理觀念、思想、原則、標准,包括在倫理觀念、思想、原則、標准指導下人的行為所形成、體現的情感、風格、情操和習慣 。 (一) 道德的特點 1、道德的評價方式是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等等。人做為社會中的主體,在評價身邊發生的事件時,其道德上的出發點往往是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等等基本的道德標准。就如我們看待某人在國家受到侵略時叛離國家和民族這一類事件時,我們會認為他是邪惡的,是非正義和恥辱的。 2、道德調節利益關系時,通常強調他人的利益和國家、集體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利益。道德在人們內心起到一種暗示的作用,會使人在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偏向於他人和集體的利益。 3、道德受社會的影響,並在社會中普遍存在。道德具有社會性的根源和基礎,受制於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尤其是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在社會中,道德所產生和發揮的作用是廣泛的普遍的一般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集團,任何一個組織都要受到道德規范的引導、調控和約束,自覺地承擔責任,履行義務。 4、道德依靠人們的觀念、社會的輿論和某些良善風俗維持,而不同於法律是依靠強制力來實施。道德彷彿個人心中的天平,依靠社會輿論、良善的風俗習慣來支持。例如犯罪人自己在犯罪後其內心的自我譴責對犯罪人的影響很大。 5、道德多元化,層次化。有社會必存在道德,整個人類也具有共同的道德規范和道德理想。但是因為人的民族性、階級性,集團性;文明的階段性,社會發展的不同步性、不平衡性,因為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差異,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並存的格局。如一個民族、社會可能同時存在正常的、先進的、補充的、落後的道德形態,一個民族、社會的道德可依其自身的要素而形成不同的等級、層次。富勒的名著《法律的道德性》中曾有義務的道德與追求的道德,法律的內在道德和外在道德之分。「人們追求的至善生活是經過平衡的多元目標 。」 (二) 道德的功能 1、 調節功能 即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及活動,調節和協調眾人之間的關系。道德標准能夠使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道德是人類社會基本的調控方式,沒有道德的存在和運作,社會難以形成統一整體。 2、 教化功能 道德可以運用評價和鼓勵的方式造成社會輿論形成社會風尚、樹立道德觀念、塑造理性人格,使人從內心深處感觸到一種教化的力量。可以通過評價、激勵、褒貶等等方式,造成社會輿論,形成社會風尚,樹立道德榜樣,塑造理想人格,來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念、道德境界和道德行為。 3、 約束功能 人們內心形成的道德標准、道德理想等會使人形成自我約束的功能,對某一件事的正當性產生認識後,會讓人形成做與不做的行為。它指明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時應遵循什麼原則和規范,應依據什麼標准評判是非、善惡、榮辱,通過把人的行為、關系區分為正義非正義、善惡、好壞,褒贊正義、善、好,貶損非正義、惡、壞而形成正當合理的社會秩序的。它以喚醒人們的良知、人的羞恥感、人的內疚感而實現自我控制和社會控制。 二、法治社會中的法律和道德具有同一性 (一)交融性 「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 。」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和道德具有相互交融的性質。「法律和道德最初就是一體的,在原始氏族社會,繼禁止性規范之後,才出現了以道德為內容的義務性規范,再往後便是我們所熟悉的成文法的歷史。這三者並不是毫不相干分別獨立存在的,而是社會規范在其歷史進化過程中的三種表現形態,是統一的、完整的 。」 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教授在《法律帝國》一書中舉了一個很經典的案例:1882年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的祖父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下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死了他的祖父,以便按照遺囑來繼承這筆遺產。他的罪行被發現後,他被定罪,判處監禁。但他能否繼續按照遺囑繼承其祖父的財產,紐約州遺囑法對此並未作出明確的規定。他祖父的女兒們要求遺產管理人取消埃爾默的遺產繼承權。她們爭辯說,既然埃爾默殺害了立遺囑人,那麼法律就不應賦予埃爾默以任何遺產繼承權。圍繞這一案件,法官律師,法官與法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埃爾默的律師指出,如果法院剝奪埃爾默的繼承權,等於法院是在更改遺囑,用自己的道德信仰取代法律:雷格法官也支持埃爾默的繼承權,主要理由是不能因殺人而改立遺囑者的意願,只要這種立遺囑人的意願是真實的。而最後此案以另一位法官厄爾占優勢票數的觀點取勝,並確立了這樣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因此,遺囑法應被理解為否認以殺人罪來獲得遺產繼承權。本案中不能夠站在法律之外談道德,亦不能在道德之外談法律。「法律和道德代表著不同的規范性命令,然而它們控制的領域卻在部分上是重疊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道德中有些領域是位於法律管轄范圍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道德判斷影響的 。」可見,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交融的。 (二)同向性 法律和道德同為重要的社會規范,其價值追求是同向的。都具有追求社會中的秩序與自由的同一個方向性。 -

⑨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道德包含法律。
從規范的力度角度來講,法律的規范力度要大於道德的規范力度。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區別如下:
1、法律與道德起源和存在的時間不同;
2、法律與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
3、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不同;
4、法律與道德的使用范圍雖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
5、法律與道德的外部約束力不同。
社會主義法與社會主義道德的聯系:
1、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的價值指導;
2、社會主義道德對法的實施的促進作用;
3、社會主義道德可以彌補社會主義法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的不足。
社會主義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作用:
1、社會主義法以法律規范的形式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原則和要求加以確認,使之具有法的屬性;
2、社會主義法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法律與道德之間具有密切聯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同時,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不同部分,法律與道德又有顯著的區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八十五條 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
(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
(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第一千條 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
行為人拒不承擔前款規定的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在報刊、網路等媒體上發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書等方式執行,產生的費用由行為人負擔。

熱點內容
2015年計劃生育條例婚假 發布:2025-01-13 15:33:02 瀏覽:118
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修訂草案 發布:2025-01-13 15:09:37 瀏覽:296
規章標語 發布:2025-01-13 15:04:54 瀏覽:731
法律非法學考什麼 發布:2025-01-13 15:04:08 瀏覽:602
關於教師體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15:02:49 瀏覽:905
部隊幹部轉業法規 發布:2025-01-13 14:59:57 瀏覽:977
發錯微信應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3 13:54:22 瀏覽:341
司法邵武人 發布:2025-01-13 13:52:51 瀏覽:879
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都適用勞動法調整 發布:2025-01-13 13:40:31 瀏覽:716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