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古希臘法的經濟社會

古希臘法的經濟社會

發布時間: 2023-02-24 15:04:01

① 古希臘和古羅馬法律思想的不同點,古羅馬為什麼可以形成完整、成熟的法律體系,而古希臘沒有

古希臘法律制度
一、古希臘法的含義和特點
古希臘法泛指存在於古代希臘世界所有法律的總稱。其一般特徵是:各城邦國家各自製定和適用自己的法律,且大都是系統的成文法規,內容詳盡,部門完備;缺乏象羅馬法那樣的嚴密法典,審理案件的旨趣不在於法條內容的適用,而在於「公道」的抽象標准,因此在技術上較為靈活;在各城邦法律的沖突中產生了一些古希臘化國家的希臘人普遍接受的法理原則,產生了「普通法」;希臘化的法律由多種邦土法律構成,術語和規則不甚固定和嚴謹;希臘化法律中沖突法比較發達。
二、雅典「憲法」的產生原因及其歷史地位
雅典城邦國家是古希臘世界實行奴隸制民主制的典型。在公元前7——前5世紀,由於平民和貴族的斗爭引起雅典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並由多名商業貴族當選的執政官創立並發展了雅典「憲法」。雅典是個沿海國家,工商業發展較早,對外貿易發達,工商業奴隸主集團勢力強大,而靠土地收入的氏族貴族勢力相對軟弱。兩大集團在爭奪統治權的斗爭中,工商業奴隸主集團得到了廣大農民、手工業者的支持。農民和手工業者是軍隊的核心,又是民主政治的積極要求者。雅典全盛時期自由民總數9萬,而男女奴隸多達36.5萬。階級關系狀況要求統治者要緩和與自由民之間的矛盾,雅典城邦國家最終採取了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制度。
雅典民主制度及其「憲法」由梭倫改革奠定基礎,到公元前5至4世紀進入 最發達時期。其民主性的特點有:形式上允許一切雅典公民參與國家日常活動,公民直接參政、議政和行使司法權;實行公職人員選舉制、任期制,並有較嚴密的監督制度和程序;決定國家重大問題採用集體會議制;這些制度均以法律形式加以確認,公民可通過各種制度來直接捍衛民主制度。恩格斯評價雅典的伯里克利時代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種「高度發展的國家形態」。這種民主政治制度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推動了雅典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並對後來的歐洲民主傳統產生重大影響。但是,雅典民主實質上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有其深刻的階級局限性。當時雅典居民中擁有公民權的不足總人口的1/20,民主制度的實施和貫徹局限在狹小范圍內;農民、手工業者不可能經常放棄生產去開大會,政治權力實際為少數有產政治家掌握;當選公職人員需要在年齡、財產資格、是否欠國家債務等方面具備一定資格,限制了普通公民的當選;民眾大會雖然是雅典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在政治生活中起極大作用,但基本是依統治集團意志運轉,以此來實現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的專政。
三、古希臘邦際關系法和戰爭與和平法
由於古希臘城邦間相互獨立,互不隸屬,在社會經濟或軍事需要情況下城邦之間會暫時結盟,聯盟成員一般保持平等地位。這樣,逐漸產生了一種類似現代國際私法、國際法性質的邦際關系法和戰爭與和平法,成為希臘法律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寶貴財富,為近代的國際法和國際私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淵源。

古羅馬法律制度
一、羅馬法的沿革
羅馬法是古代羅馬奴隸制國家從形成到衰亡整個歷史時期法律制度的總稱。它經過長期演變,成為奴隸制社會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對後世各時代法律有很大影響。公元前510年,羅馬進入共和國時期,並在前451——前450年制定了《十二表法》。該法典整理和發展了以往的羅馬習慣法,具有諸法合體的特徵。除《十二表法》外,民眾大會的立法、元老院的立法、行政長官的告示、法學家的解釋都是共和國時期的法律淵源。公元前27年,羅馬實行帝制。到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羅馬法獲得空前發展。其表現為:皇帝的敕令成為法律;法學家「解答」成為重要的法律淵源;非官方和官方法令集問世。公元529年-534年,在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和去世後的6年時間里,先後編出《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稱《法學階梯》)、《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律》四部法律匯編,中世紀時期合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國法大全》、《羅馬法大全》)。這部法典充滿君主專制主義思想,但是它精確反映了古羅馬帝國的政治法律文化,完整系統地保留了羅馬法的精華,對於歐洲各國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無以倫比的影響。恩格斯稱之為「第一個世界性法律」。
二、法律的定義和分類
羅馬法學家的研究對羅馬法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由於他們受到歷史的局限和宗教神學觀念制約,在討論法律、法學基本問題時,更多地從自然法原則出發,把宗教、法律、道德混為一談,無法揭示法的本質。在具體的法學研究中,法學家憑借羅馬法中較為成熟的理論,把羅馬法分為公法與私法;成文法與習慣法;市民法、萬民法與自然法;市民法與裁判官法;人法、物法與訴訟法等不同的類別。這些分類不完全科學,但有助於法學研究的發展。
三、羅馬私法的基本制度
羅馬私法的結構和體系是以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和私法保護為編制順序,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個部分。
(一)人法制度。人法是關於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種權利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方面的法律。自然人的法律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構成。如果其中的一種或兩種喪失,便成為權利能力不完全的人,羅馬法稱為「人格減等」。當時在羅馬擁有完全人格的公民只佔居民的很小部分。奴隸在法律上被視為物件,不是權利主體。羅馬法規定的婚姻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制度的重視和在家庭關系中夫權的重要。古羅馬法沒有完整的「法人」制度,但已注意到某些團體作為權利主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問題。
(二)物權制度。羅馬法中的「物」是指可以構成人們財產的東西。有時也包括法律關系和權利。依物的不同法律後果,羅馬法將它們分為要式轉移物和略式轉移物、有體物和無體物、動產和不動產等。物權制度包括物權法、繼承法、債法等內容,這些法律制度以及由債法所涉及的契約法在羅馬法那裡都有相當完整的體現,成為羅馬私法中最為突出的法律精華。
(三)訴訟法制度。羅馬訴訟法主要是規定保護私權的法律。雖然它不如人法,物法那樣發達完備,但它涉及內容廣泛,不少規定較為詳盡。古羅馬的訴訟程序經歷了法定訴訟,程式訴訟和特別訴訟的發展階段,並且依據公訴和私訴的不同性質,設計了有區別的訴訟制度,為後世的訴訟法發展提供了先例。
四、羅馬法的歷史地位
羅馬法中包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自由、私有財產權不可侵犯的原則,使羅馬法成為「純粹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沖突的十分經典的法律表現,以致一切後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做任何實質性的修改」。羅馬法中包含的符合商品經濟發展的法權關系,不僅服務於古羅馬社會,而且還直接或間接促進中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從法律文化的角度看,羅馬法為中世紀後期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原則和科學概念,而且它的萬民法也成為近代國際法的最早淵源。

② 古希臘法律思想對西方的影響

第二章 希臘法哲學思想
一、希臘文化

1. 希臘
文化意義上指,包括現代希臘共和國、義大利南部、南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等,共同特徵是與地中海有關。希臘人指「多利亞人」,他們穿早了希臘燦爛文化。希臘是西方文化的搖籃,「言必稱希臘」

2. 希臘文化

1) 希臘文化是海洋文化,以地中海為中心,與海水密不可分。

2) 農業、種植業不發達,主要以商業貿易,海洋貿易作為輕經濟發展方式

3) 城邦制度,有母邦與子邦(殖民)之說

4) 宗教是多神教

5) 邏格斯,主要指理性、知識、科學秩序、尺度

希臘文化是理性、科學文化,有深厚理性、科學傳統

二、希臘法律理念

1. 法律的宗教性

在人類歷史上,各民族都試圖運用宗教深化說明自己的生活,創造自己的社會組織制度和組織形式,從而藉以說明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在內的社會制度的根源、本性。古希臘人也是從神、神話中尋找和論證自己的社會秩序以及法律制度創制的根據的,也可以說,希臘人也是直接藉助神、神話創造自己的政治法律文化,在歷史上可以有很多資料應證

赫拉克列特「晦澀詩人」——人類一切法律都是因為那唯一的法律的存在而存在,身的法律為心所欲的支配一切滿足一切有超越一切

荷馬史詩——人類的法律來源與神、是奧林匹斯山上眾神之首宙斯作為禮物賜予人類,人類也是因為神啟而了解法律,從這個意義上,希臘法律觀念有神秘性,希臘法律最初指神的話語立下的宇宙秩序,因此在希臘早期,法律被看作是神聖的,不可所以違背的至上秩序,一開始法律就被蒙上一層神佑的光輪,是神給人間的法律提借了合法性,權威性的基礎和根據,因此早期希臘每次法律頒布都要托於神意,都要加上「眾神說」、「宙斯說」,法律的頒布也在特定的宗教場所。

神啟法律觀念,實際上確立了人類早期法權威的神學觀、宗教觀,促進了人類制度化的過程,促進人類文明進程,同時告訴我們人類一切權威合法性來自與神聖性。

2. 自然法與人定法的分別

公元前5世紀左右,希臘社會處於變革之中,傳統生活方式思維、行為生活方式、傳統觀念都受到人們的致意批判,希臘人的精神思想風貌為之一變,法律思想方面,人們不再將法律看作神授,而認定為認為的,是為了人們生活便利而設置,可因具體情況而改變,由此可知,當時的人擺脫了神佑思想,還法律世俗基礎的面貌,從人們的行為、社會生活來解釋法律,在其中最集中體現時代思潮的是自然常規、自然法與人定法的關系的爭論。

在法律史上,希臘的悲劇《按提革涅》具有重大意義,所揭示的是自然法與人定法,不成文法與成文法之間的復雜關系,由此也揭示出戲法法律文化基本的範式,從此以後,自然法與人定法成為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內在的問題,並依照引導西方法律制度的變革,推動思想的發展,也告訴我們自然法與人定法這種()代表了西方二元文化的法律文化精神。

自然法與人定法的爭論主要體現在智者文化運動中(第一批智者是「民眾教師」)指揮率先考慮法律的合法性權威性所在,根據來源基礎,將法律還原於世俗的、感性的,法律是人為的,是約定俗成的,只在一時一地,因而法律具有流動性,暫時性,是與普通有效的自然法對立的,法律是與利益直接關系的,是與特定社會利益集團有關系的,是強者之力。在社會中,不正義比正義更有力量,不正義所獲利益比正義更大,這告訴我們,智者學派脫掉法律神佑的外衣,還法律世俗的人文化,推動法律現實化與其法律思想、精神、價值、制度的更變。

3. 法治

很早就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訴諸於法律,希臘各城邦積極進行法制建設,形成非常系統,計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制度。

前670年——德拉古立法——雅典立法

前594年——梭倫立法

前509年——克里斯提尼立法

前480年——伯里克利立法

梭倫立法具有重要重要意義:雅典作為希臘的形象,進入了法制,以法律來控制管理社會的傳統或方式,形成了法制化的社會控制體系

法治理論的形成發展:

梭倫認為,國家最最需要的是法律制度,沒有法律發生內亂是國家最大的災難,梭倫不顧各方面反對,依然立法,指定法律理論。

晚年,柏拉圖非常重視法律:①法律是理性的②法律是規範本性的方式,沒有法律的秩序,人類將是最野蠻的動物③法治是防止權利腐敗的方式,是節制官吏的力量,法律只一條金色的紐帶,是社會中不同力量的監督,具有協調各種關系,因此晚年柏拉圖明確提倡法治,將法律和秩序看最現實國家。

在法律史上,亞里士多德具有重大貢獻:①他明確規定了法治的內涵——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從;人們遵守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法治優於一人之治;法律似乎城邦安全的堡壘,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法律是屏除了慾望的純理性;法律是正義的,對後來西方法治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希臘古法律實踐,希臘人很早就認識到法律不是社會中的權宜之計。而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核心之所。沒有法律管制,人類是野蠻的,人類社會將是無序的。

4. 敬畏法律

亞里士多德提出:法律必須得到普遍服從,單有法律沒有得到遵守,比沒有法律更為惡劣,不僅以法治為自豪,而且以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精神而凌駕與其他公民之上。

蘇格拉底——①蘇格拉底之死由自己的性格決定的。②蘇格拉底是希臘社會兩種價值體系、兩種思想中的沖突,蘇格拉底服從的是理性的,希臘社會服從的是感性的,權利化③蘇格拉底表現敬畏法律,遵從法律不僅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道德義務。

希臘人特別是雅典人具有深厚敬畏法律精神、文化,包括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自覺認同敬畏、遵從法律,自覺從法律為自己行為觀、價值觀為依據,任何人都不要輕易破壞法律,哪怕是自己握有重權,身居高位,哪怕在社會中存在不公正的制度,哪怕法律做出不工整的對待,智者認為人人都要遵守法律,若拋棄法律,每個人都為所欲為,不僅整體制遭到破壞,人們的生活也會降低到野獸的水平,這告訴我們敬畏法律服從法律是人作為人的法律義務,也是道德義務,人必須自覺認同法律,遵守法律。

5. 法律的自由

希臘與雅典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的分歧,在一定意義上構成了希臘精神的內在核心,是希臘人自認為的生命本性,希臘人自稱是自由人,人的生活生存就是自由,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死,就此而言,希臘人認為人有自由的權利不受他人外物的支配而獨立生存。在歷史上,希臘人認識到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認識到胡作非為的危害性,「任何國家,個人的自由將導致極端的奴役」,正因此希臘人明確提倡人是自由的,但在無拘束的生活中必須遵守法律,服從法律。正是由於我們遵守法律,希臘人認識到自由是有界限,必須以一定的法律為基礎,自由就是服從法律的自由,是對自由與法律內在關系的認識,希臘人自以為超越野蠻人

6. 法律與正義

正義是對層面,變化莫測的,也是令人困惑的,古希臘人很早就開始探索正義的內涵,澄清正義的意義,由此形成系統的正義理論,成為西方正義源頭。荷馬史詩中簡單的正義觀念,DLIKE,正義來之於神,是神所賜予人類基本社會制度、社會准則。正義在於貴族與平民之間實現平等、平衡,從而避免兩大階層的沖突,格拉贊里特,正義是邏各斯、理性、尺度、次序,畢達戈拉斯認為,正義是一種數,正義是四,四是第一個偶數自乘數,代表平等,揭示出是對等性。

智者學派認為,正義是強者利益,強權就是公平。柏拉圖認為,在國家中,正義是沒個人擁有自己的東西、從事自己的活動,讓每個人各得其所,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就是平等。希臘思想家重視正義與法律的關系。柏拉圖認為,一個理想的國家,必須是正義的國家,每個人按其各自等級秩序,從事自己活動,各得其所。在理想國家中才有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存在正義與非正義區分,法律是一種中道之權衡本身代表正義理論。具有所劃分的實質正義、程序正義、形式正義。明確提出法律的功能是要維護社會平等公平。因此,所謂法律正義性,一方面指明法律要創建理想化、公平的社會秩序,保障維護每個人行為機器利益,另一方面,法律正義不僅要合法性,必須是正義化,理想化公正性是法律內在品性、標准,也是法律權威性,功能性的規律。

7. 概括:通過以上對希臘法律基本觀念的考察,可以認識到希臘法律精神是理性化傳統,正式這種理性化傳統構成希臘內在品行,沒有理性化就沒有法律精神,沒有希臘理性精神,就沒有西方後來法律文化。

三、柏拉圖的法哲學思想

1. 三部曲

柏拉圖的著作包羅萬象,涉及現代人所有的知識領域,他也是人類偉大的導師,有人評價其著作:柏拉圖以罕見的程度將邏輯思維和抽象四的明辨從令人驚奇的詩意想像和探邃的思想情感結為一體,娓娓到來,形成了一道思想洪流。

其著作是理性與非理性,理性與思辯,邏輯與密度的結合體;其著作大多是對話式

柏拉圖的著作可看作是政治性的,他一生關注的是社會政治問題,是如何構件正義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在徘徊之中,在相對主義的迷茫中,為人們尋求一個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其著作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哲學性的是《理想國》、《政治家》、《法律》這三部著作

《理想國》:柏拉圖以正義為主線,探索主義的社會秩序,社會制度是如何構建、發展、維護的,如何培養、教育人、涉及到辨證法等

《政治家》(晚年):通過探索政治家治國的歷史探索唯一正當的統治方式。書中,他一方面堅持了《理想國》的基本邏輯、基本立場、積極從事理想、正義的社會秩序、社會制度的構建,仍然堅持賢人政治。另一方面,他又試圖超越理想國的理論框架,提出了法治的重要性,必要性這種觀點。《政治家》構成了《理想國》與《法律》相過度的中間橋梁,說明他開始重視法治。

《法律》(最長)探索現實的國家的構建問題,探索一個社會如何在法律基礎上形成,建設和維護,在法律史上這是希臘的網路全書,是後世了解希臘法律制度的信息源、法律文化的信息源。

2. 正義論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批判正義是欠債還錢、勇敢、友誼、智者宣稱強者的利益。他明確認為正義是一種德行,是與善、智慧、勇敢、機智等道德想聯系的內在價值,是個人、社會、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准則。他認為作為個人德行與國家是一致的,可以由小看大,無論對個人、國家來講,他明確規定:正義是每一個人只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兼做別人的事情,各得其所。所謂不正義,是在國家之中每個人沒有辦法按照社會所規定的角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從正義理論建立在社會分工、分層的基礎上。根據其思想一個理想的城邦由三部曲組成,統治者、輔助者、生產者。

他通過正義、對正義的探索形成哲學家的國王的途徑:哲學家運用其智慧,正義來治理國家;國王通過哲學教育運用智慧,正義來治理國家。

3. 正義的實施實現以來教育

柏拉圖:通過教育人才成為守法的公民

1) 正義論是構件社會秩序的根本價值標准,具有強烈現實性,指明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改革目標,柏拉圖的正義論把社會發展力挽狂瀾。

2) 柏拉圖根據「正義論」建立哲學家王國這種政治體系,創造「知識立國「,」技術治國「這是對於社會政治法律制度依次重大建構,是對人政治法律本性的深刻東西

3) 柏拉圖途明確提出正義是一種德行,是智慧、勇敢、機智等品德的統一體。

4) 具有重大缺陷,過於重視社會整體性,忽視個人性,過分突出集體主義,忽略個人主義,過分突出社會生活中道德性,忽略個人平等性,人的權利義務的並存,過分突出社會等級性,不平等性,而忽略個人平等性,等價性,過分突出先驗而忽視經驗性,因此柏拉圖具有分級、否定個人主義,平等主義傾向,具有極其濃厚集體主義國家主義傾向,在歷史上是典型的政治功利主義,在一定意義上具有集權主義。

4. 法律論
理想國中的法律思想,根據《理想國》中設計哲學家國王治理國家不需要法律,正義的執行不需要法律,靠的是哲學家的智慧。

1) 柏拉圖明確表示法律沒有包括最高尚的事物,因此無法推行正義。

2) 理想國是以道德作為根基的,在正義的社會秩序中,從具有道德,不需要法律,認為只要有了美德,即使缺少法律,人也可以依據美德制定出所需要的法律。

3) 對法律的認識是否理性,與理想國要求的理性是不同的

4) 統治者不需要法律,也不需要法律約束,用法律約束優秀之人的手腳,不僅是不恰當的,而且是無意義的,愚蠢的。

5) 在《理想國》中,正義的原則是國家的基本法,哲學家國王所依靠的首先是美德,而不需要依靠法律,美德是本,法律是末,本末不可以倒置,美德是社會的根基,精神支柱,法律是手段,工具,因此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實際上把法律與美德置於從屬地位。「尚律不如尚學,尚法不如尚智」

6) 立法根據全國人利益而非部分人利益,法律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幸福。

7) 一個社會沒有法院法官不稱為社會,城邦不稱為城邦。

8) 柏拉圖認為,如果人們可以根據理性和神的思慧指導生活,社會就不需要法律,指揮次序與法律更有力量,理性是萬物的主宰,但在現實中,難找理性。第一的選擇即是法律次序,第二的是現實,法治的國家,是有法律的,混合的君主制,民主制的,但也是最自由最無法無天的,君主制容易導致獨裁,混合的君主制即是兩種集合。

5. 總結柏拉圖的思想:

1) 充滿理性主義,理性主義色彩,始終堅持社會根基是道,人類通過道德可以性完善,通過道德可以建立理性社會秩序,理性社會秩序可以實現正義,就此而言,柏拉圖最早系統構件了道德共和國,從而成為西方烏托邦思想源頭。

2) 柏拉圖法哲學核心是正義論,開啟西方源遠流長的正義論。

3) 徘徊在人治論與法治論之間,沒有擺脫這種思想困境,與希臘社會尤其是法律秩序有關,也與柏拉圖的思想邏輯,對法律性質、功能、使命的認識有關。

4) 晚年探討法治,重視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功能作用,對亞里士多德有重大意義,構成其法哲學思想起點也促進西方哲學發展。

四、亞里士多德法哲學思想
代表作《政治學》、《雅典政治》、《尼可馬洛倫理學》

1. 亞里士多德現實主義方法論

在人類認識歷史上,有兩種基本認識路線,一種是經驗,實證的,傳統的,現實的,可稱之為經驗主義,另一種是理想的,浪漫的、烏托邦的,可以稱之為理性主義。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分別代表其中一種,柏拉圖是理性主義典型代表,亞里士多德是講演主義代表。在法哲學上,亞里士多德以經驗主義(現實主義)最為思想基礎,曾對人類知識體系作了第一次明確分類,他將科學分為:第一——哲學、物理學、應用性科學(實踐性),包括邏輯學,第二——詩學、修辭學、倫理學。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學基本政治是應用性、實踐性的,必須以傳統現實主義為依據,以經驗方式研究,盡可能廣泛,有經驗材料,根據歷史記載,亞里士多德曾收集158個城邦的實證材料,分別協作每一個城邦的憲政研究。

2. 「人是城邦的動物」

1) 在歷史上,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人是政治的動物」這一命題,這是對人之本性的認識,構成了亞里士多德現實主義法哲學的思想基礎。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天生就有社會本能,天生就具有自然合群的自然性情,具有樂意過社會生活的自然傾向,他說,人天生就願意過社會生活,不能在社會中生存的東西——人,在本性上脫離政治共同體。不能在社會中生存的東西——人,要麼為禽獸,要麼為神,要麼為匹夫,要麼為超人,人必須都在社會中生存,與一定社會共同體相關,因此,人是政治動物這一命題的首要含義是人的本性是社會性。

2) 第二層含義是「人是理性的道德動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唯一具有語言理性的動物,因此可辨別善惡是非,因此人具有倫理道德,如善惡,正是這些觀念,所以人超越其他動物或新的生命力,擺脫了野蠻性、蒙昧性。

3) 人是政治動物即指人是城邦的動物,人是生活在政治同體中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家庭、村莊、城邦是人類自然發展的的三個環節。
城邦的概念:
其人數足以維持自主生活的公民聯合體,追求善、德,重視城邦經濟性,也重視城邦政治性、倫理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作為公民政治共同體不僅為了經濟利益而建立的經濟實體,而且是政治實體,倫理實體,通過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政治機構運作,引導人們快樂自由生活,實現至上。

4) 「人是政治動物」,同時隱含人是法律性的動物,

A. 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通過法律,人們才能成為善兩的人,人一旦趨於完善就是優良動物,一旦脫離法律與正義,人就會墮落成為眼滿的動物。

B. 法律是城邦的支柱,法律是城邦的生命,是城邦安全的堡壘,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法律是人與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永恆之樹,不是可有可無的便利工具,正是因為法律才有善良生活與社會秩序。

3. 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論

1) 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是一種中道之權衡,正義是用來對待他人的,用來處理與人關系的。正義是人們實施正當行為和以正當方式希望擁有正當的東西,在此意義上,正義與法律完全一致,普遍正義就是合法的,正當的。他認為,正義是平等的,人類社會的平等有數量平等(算術平等,與比例平等,幾何平等),因此,兩類特殊正義,指對於比例平等是公配正義。他認為,分配正義指在社會共同體成員中進行婚姻、金錢、名譽財富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配的分配,他認為根據比例平等不同地位、身份到人類所擁有的合理正當分配,那些出身高貴對城邦做出出較大貢獻人,按比例比其他公民享有更多的金錢、榮譽、權利、財富。

A. 所謂分配正義,是分配的比例平等,所謂不正義,就是對比例平等的破壞。

B. 分配正義起點是平等,結果是不平等

C. 分配正義是一種資源配置的基本原則,是對社會制度利益的分配

D. 分配正義注重效益問題

2) 相對數量平等感是交換正義(矯正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是提供交、交易、交換中標准調整其中條件,這種交往具有算術關系,這種算術玻璃關系可以理解為一視同仁。一個人所享有的東西都比原來的東西多視為得,比原來少就是損失,這兩種有一中間狀態是對等,就是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交換正義就是利得與損失的中間狀態。他認為法律是這種一視同仁,法官的工作就是恢復平等,就使利得與損失的均衡,法官是通過刑罰或減少利得對受害人予以補償,違法得利者予以剝奪將非正義的平等恢復平等。

A. 矯正正義也是社會體制正義中一部分

B. 矯正正義就是指相同對待,一視同仁法律中平等原則

C. 出發點是社會中存在非正義、非正當、平等,結果是恢復原來的平等

D. 在歷史上,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非常明確將法律功能與平等聯系在一起,明確提出任務就是恢復平等

3) 亞里士多德提出公平。公平也是一種正義,但不同於正義,公平和正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善,但公平比正義更有力,是因為公平雖然就是正義。並非法律的正義,而是對法律的矯正,這實際上是將法律理解為法律救濟,法律衡平指當法律因其大原則太抽象而不能解決具體案件時對法律的救濟、補償,在法律史上,亞是比較早研究法律抽象化,普遍性、變動性,明確提出法官擁有一定主動性、靈活性,根據法律精神原則處理具體案件,提倡以公平彌補法律的一般性缺陷,以衡平救濟當事人,減輕當事人損失。法官要求較高法律智慧,能根據社會中情理處理有關問題。

4. 亞里士多德的法律觀

1) 法律是什麼?在《政治學》及其他著作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多樣的。

A.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化身,他說法律有好有壞,或者合乎正義的或者不合乎正義的,要使事物合乎正義,需有毫不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是中道之權衡。法律是全邦人民進於善得的永久的制度,法律是正義的化身。

B. 法律是理性的,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奇和理智的體現。

C. 在《修辭學》,法律是一種約定、一種契約,不是臨時協定而是長期契約。

D. 提倡法律不是一種奴役,而是一種拯救,是人自由的根據,不是用來限制自由,而是為了保障維護實現自由。

E. 法律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是城邦安全的堡壘,法律就是社會控制方式。

2) 法律基本特徵
A. 法律是具有公正性,對統治者、被統治者一視同仁。
B. 普遍性,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法律。
C. 法律具有權威性,是國家中最優良統治者。
D. 可變性,亞里士多德認為通過立法方式制定出的成文法不是很周詳的,而是有缺陷的。必須根據人類社會生活經驗進行變革,但這種變革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對法律的變革改進應該是極為不神聖的。
你可以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fb5b001000bj3.html,還有馮象寫的文章也有

熱點內容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
民事訴訟法143條規定 發布:2025-01-13 12:44:07 瀏覽:843
民法典刪除的法律 發布:2025-01-13 12:44:02 瀏覽:711
刑法人員 發布:2025-01-13 12:36:07 瀏覽:865
法院沒給票據 發布:2025-01-13 12:33:17 瀏覽:995
什麼是職業道德含義 發布:2025-01-13 12:32:26 瀏覽:147
江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3 12:31:05 瀏覽:978
上海達堯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13 11:48:29 瀏覽:506
法學會如何 發布:2025-01-13 11:35:25 瀏覽:11
最新貨車法規 發布:2025-01-13 10:48:54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