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社會保障法形考四
『壹』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法律主觀:
簡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答:聯系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3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首先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會保障法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區別1調整對象: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2法律部門:在中央,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級政府都設有處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行政機關或具體工作部門。3關系的主體: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4立法目擾清掘的:勞動法的目正豎的主要是為了協調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社會全體成員在遭受各種意外和風險時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安全。5解決程序:社會保障法緩核引發的勞動爭議,由於具有某些私法關系的特點,主要適用民事程序來解決;勞動法爭議引發的爭議,由於具有較強的公法性,應主要採用行政訴訟程序。
『貳』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簡述工會在勞動法監督檢查方面的權利有哪些
1、知情權 ; 2、橘廳寬獨立調查權; 3、要求、建議權;4、建議伏備組織職工撤離危險現場權; 5、參與事故調查,並向有關部門提圓亮出處理意見權; 6、支持舉報控告權; 7、輿論監督權
『叄』 誰有電大開放性教育2010年秋行政管理本科 形成性考核及作業評價社會保障學 (2004年春)答案
看看這個是你需要的嗎?如果不是你可以加我QQ告訴我具體的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 D 2 C 3 C 4 C 5 B 6 B 7.A 8 D 9 C 10 C
二、辨析題
1、×「社會福利」改為「社會救助」
2、√
3.×「政治因素」改為「經濟因素」。
×「福利國家型」改為「社會保險型」
5.×「中國」改為「前蘇聯」
三、簡答題
1.答:公平性特徵;社會化特徵;福利性特徵;
多樣性特徵;法制規范性特徵;剛性發展的特徵。
2.答:以政府介入的程度分三大階段:
(1)慈善事業時代或前社會保障階段
(2)濟貧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階段
(3)現代社會保障階段
3.答:(1)立法先行
(2)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協調發展
(4)多樣化發展
4.答: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主要表現在:
(1) 對象不同
(2)權利和義務關系不同
(3)保障水平不同
(4)管理與實時方式不同
(5)保障目標和手段不同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穩定功能
(2)調節功能
(3)促進發展功能
(4)互助功能
(5)其他功能
結合實際論述酌情給分。
2、答案要點:
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新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保障明顯不足。
(2)立法滯後
(3)責任模糊
(4)新制度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結合自身看法談見解。
電大天堂【社會保障學】形考作業二:
1 C 2 C 3 A 4 A 5 C 6 B 7 C 8 B 9 A 10 B
二、辨析題
1、√
2、×「間接的、被動的、保守的卻又是必要的投資選擇」改為「直接的、激進的、風險型投資」
3、×「提供經濟幫助」改為「經濟援助與服務相結合」
4、×「英國」改為「德國」
5、×「勞動者必須參加養老保險」改為「勞動者必須參加養老保險並承擔相應的繳費義務」
三、簡答題
1.答:內在價值:(1)法律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通過法律規定可以使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2)法律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可以使社會保障主體的權利義務獲得一種確定性。
外在價值:(1)法律對權利義務能夠起到資源配置作用,只有通過法制化,才能使社會保障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職責明確化。
(2)只有通過法制化,才能使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運作。
2.答:
(1)人權保障原則
(2)公平優先原則
(3)權利和義務相結合原則
(4)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原則
(5)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
3.答:(1)預算管理;(2)財務管理;(3)投資管理;
4.答:
(1)保障范圍:廣覆蓋原則;
(2)保障內容:經濟援助與服務相結合原則
(3)保障水平:適應經濟發展和剛性增長規律相協調原則
(4)保障責任:權利義務相結合原則
四、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法律規范與政策限制
(2)政府對社會保障基金運營的監管
2、答案要點:
(1)目標設定
(2)政策建議
電大天堂【社會保障學】形考作業三:
一、選擇題
1 B 2 B 3 C 4 A 5 C 6 C 7 A 8 D 9 C 10 A
二、辨析題
1、×「8%」改為「20%」
2、×「保障失業者的基本生活」改為「增強勞動者抵禦失業風險的能力」
3、×「生活水平越低」改為「生活水平越高」
4、×「無過失補償原則」改為「個人不繳費原則」
5、×將「周期平衡」與「即期平衡」調換位置
三、簡答題
1.簡述醫療保險的特徵。
答:(1)醫療保險具有普遍性;
(2)醫療保險涉及面廣而更具復雜性;
(3)醫療保險屬於短期的、經常性的保險;
(4)醫療保險是通過醫療服務和費用補償來實現的;
(5)醫療保險的發生頻率高,且費用難以控制。
2.簡述醫療保險費用支付的特點。
答:(1)醫療保險的支付環節將醫療保險的提供者與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連接起來,成為二者直接發生經濟關系的紐帶。
(2)醫療保險機構與定點醫療單位的費用支付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
(3)醫療費用的補償是有限補償。
3.簡述失業保險的定義及其特徵。241
失業保險是旨在通過能為符合條件的勞動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關服務來增強勞動者抵禦失業風險能力的一個社會保障系統。
(1)化解的風險不同
(2)造成風險的原因不同
(3)目標與功能的單一性和多元性
(4)具有周期性
(5)參保人數的動態變化性
(6)失業不單單提供經濟幫助
4.簡述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特色。
答:(1)《工傷保險條例》是中央政府頒布的行政法規,他僅次於國家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2)擴大了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
(3)工傷保險基金管理的走向范圍
(4)規范了工傷認定
四、論述題
1、醫療保險模式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特點?
答案要點:(1)國家管理模式
(2)社會醫療保險模式
(3)社區合作醫療保險模式
(4)儲蓄醫療保險模式
(5)多元化醫療保險模式
祥見217-225頁。
2、試述中國失業保險制度的演進過程及發展方向。258
答案要點:(1)中國失業保險制度的演進
(2)失業保險制度的發展
(3)失業保險制度逐漸走向完善
祥見258-260頁
電大天堂【社會保障學】形考作業四:
一、選擇題
1 D 2 A 3 C 4 A 5 D 6 B 7 C 8 A 9 C 10 B
二、辨析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平均工資」改為「上一年平均工資」
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改為「民政部」
3、√
4、×將「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位置顛倒。
5、√
三、簡答題
1、簡述社會救助的概念及特徵。
答:社會救助概念見290頁。
特徵:最低保障原則、按需分配、權利義務單向性、救助對象全民性。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1)生存權保障原則
(2)普遍性原則
(3)「保底」原則
(4)法制化原則
3、簡述社會福利的特徵。
答:(1)政府的主導性
(2)對象的全民性
(3)目標的高層次性
(4)實現形式的多樣性
(5)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性
4、簡述企業年金的不同分類方法。
答:(1)單個企業創立的企業年金和油多的企業創立的企業年金
(2)個人繳費企業年金和個人不繳費企業年金
(3)強制性企業年金、自願性企業年金和集體談判決定的企業年金
(4)積累制的企業年金和現收現付制的企業年金
四、論述題
1、中國傳統社會福利制度的弊病是什麼?344
答案要點:(1)制度結構的斑塊狀,與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基本原則相背離。
(2)工資分配與福利分配相混淆
(3)實施范圍的身份限制,表明了制度的非公平性。
(4)資金嚴重短缺,福利方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5)職業福利嚴重異化。
2、中國的住房公積金是一種怎樣的員工福利計劃?
答案要點:住房公積金計劃是依據國家法令所建立起來的一項由國家建立的、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繳費責任的強制性住房儲蓄計劃。祥見381頁。
『肆』 什麼叫做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穩定社會和安邦興國的根本大計,是一件「關乎國運、惠及子孫」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雖然人們都認識到了社會保障在社會層面的重要性,而對其法律層面的認識還不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對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與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的優勝劣汰和職工的下崗、失業已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社會經濟現象,妥善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是推進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一、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簡介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勞動法是調整勞動者與資本所以者之間社會關系的法律制度。
1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共性
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而且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便是德國俾斯麥頒布的社會保障法典,也是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存狀況為基本動因的。
2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3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所涉及的對象
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而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社會保障的對象應當是該社會的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幫助的人。同時,社會保障也對社會成員中的特殊對象給予特殊幫助。社會保障的特殊對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業、患病、傷殘、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斷收入來源而需要社會特殊幫助者。這些成員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與競爭能力,使收入中斷、減少或喪失而影響了基本生活,從而得到社會給予的特殊保障。
二、國家該退位的地方應當退位
在勞動法的調整上,我國長期來存在的問題是行政因素過重,在改革過程中雖有較大的改進,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國家仍需進一步退位。目前,勞動關系中還存有大量的行政審查,例如:在勞動關系建立時一些地方執行強制鑒證,招、退工的行政審查程序;在勞動報酬中實行的工資總額管制;在特殊工時中實行的行政審批等等,使勞動關系建立與運行中融入大量行政因素。勞動關系的產生、結束與運行不應當是三方關系,而只應當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雙方關系。尤其要突破的是國家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規定每個勞動者只能建立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
當著現實邏輯與觀念邏輯發生沖突時,需要重新審視的恰恰是觀念的邏輯。「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這種觀點在計劃經濟時代無疑是恰當的。在那時,一個勞動者出現了多重勞動關系,國家將很難進行統一的管理。今天,當著勞動力通過市場來進行配置,為了使人盡其才,一個人存在多重勞動關系恰恰是一種常態。正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進行全方位的突破。
允許一個勞動者同時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勞動關系,對我國的勞動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會帶來有益的影響。在用工管理方面,應當允許一個勞動者同兩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當然兩單位工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現行的工時制度;在工資管理方面,各地在公布和調整最低工資時,應同時公布月最低工資標准和時最低工資標准,如果一個職工每天在甲乙各工作四小時的話,甲單位或乙單位都只按月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五十來執行;在社會保障方面,繳費關系應當與工資關系掛鉤,以養老保險為例,每個勞動者固然只能有一個個人帳戶,但應要求多個用人單位根據勞動者工資的一定比例向這一勞動者的個人帳戶繳納養老保險費,從而保障勞動者的利益。
『伍』 圖片中是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一個論述題,還請各位網友幫忙解答,謝謝
其實這道題目是有爭議的
1,關於第一條提問,本身是存在爭議的
理由: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解釋,勞動合同法規定的一般勞動者屬於狹義的勞動者,其中「學生」身份的人其職業是被認定為「學生」而非一般勞動者,因此全日制在校生不能認為是一般勞動者。由於不能認定一般勞動者身份,也就很難認定可以成為勞動合同主體。
但是根據原勞動部意見第四,第十二條的相關解釋,由於馬紅麗已經取得畢業生推薦表,而且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勞動關系的行為明顯,應當認定雙方有意向建立勞動關系,可以視為勞動關系建立且有效。
月長石個人意見: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對臨近畢業的畢業生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界定存在嚴重爭議,在法律未修改的前提下,月長石個人認為馬紅麗不具備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資格。理由上面已經闡述。
2,根據第一條解釋,本案中馬紅麗與該用人單位之間存在的關系應當視為一般勞務關系而非法定的勞動關系,可根據合同法進行約定,而不能適用於勞動合同法。
3,由於無法認定勞動關系,自然不存在勞動爭議。
4,因為馬紅麗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不屬於勞動關系,不存在勞動爭議,因此仲裁應當駁回馬紅麗的訴求。
而由於沒有勞動關系存在,用人單位行為也就不存在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情況,適用於合同法。
另外,本案月長石個人認為由於法律的界定,馬紅麗和用人單位沒有建立勞動關系,但不代表馬紅麗和用人單位之間不存在關系。一般勞務關系在出現糾紛時,適用於民法,侵權責任法及合同法,如馬紅麗的損害確實和用人單位存在直接關系,馬紅麗可另行向法院起訴主張賠償。
PS:月長石這里的解釋是基於認為馬紅麗不具備勞動關系建立主體的資格而做出的判斷,但由於這一點目前存在很大爭議,尤其是馬紅麗已經取得畢業生推薦表。目前已知部分地區出台的規定是認為這種情況已經可以認為畢業,而有些地區則認為只有持畢業證書後才能認定其畢業生身份,因此本案如果真實發生,實際判決可能要根據地方不同而決定。
『陸』 淺談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期末論文
目前,隨著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快速的發展,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論文,供大家參考。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論文篇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研究》
摘要:如何引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在大學階段做出適合自己興趣、性格、能力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科建設的重點。通過分析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管理存在的課程設計不合理,缺少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心理輔導健康 教育 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了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以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 總結 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事業奮斗目標,並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並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並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每個人的職業生涯是有限的,如果不做一個切實可行的規劃,勢必影響個人事業的成功。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正處在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 職業規劃 既要有較高的奮斗目標,又要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隨著高校的擴招, 畢業 生的就業問題日益嚴峻,許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由於缺乏對專業和自我的合理認識與定位,職業決策和選擇能力不足,難以找到理想工作。因此,應利用各種途徑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進行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指導。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計不合理、內容簡單
目前,大部分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課程的設計並不十分合理。很多學校只是硬性執行國家的政策精神,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教師的配備、課程的設計方面沒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教師的本身素質不高。學校過於重視專業培養目標,授課地點僅限於課堂之內,採用教與學、講與聽的形式,內容也只停留在政策宣傳、形式分析、技巧傳授上,理論性強,而忽略了職業生涯顯著角色假定性訓練,以及對職業、社會的適應性訓練,實踐性較差,專業性特色不突出,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得不到大學生的認同,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意識淡薄,職業技能較弱,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體系不完整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是依靠幾個教師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建立一整套輔導體系。目前,我國的各高校還沒有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按比例投入資金和人力來發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職業教育。人員配備極其缺乏,僅有幾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老師,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為每一個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輔導,並且專職的專業授課教師也很少,都是由輔導員以及一些其他專業教師兼任,自身的理論性差,對學生的專業情況並不十分了解。
(三)缺少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求職存在盲目性
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特長,是將要選擇的職業是一個人的職業規劃的基礎。很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是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和通過別人的評價來了解自己和自己將選擇的職業的,這就最終導致了求職的盲目性。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職業測評與職業規劃是近幾年才在國內出現的測量個人職業興趣、性格與職業發展潛力的科學 方法 。對於大多數高等院校而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大多是兼職的,而且主要的工作目標是盡可能地為畢業生提供一個工作崗位,大多數指導教師不具備職業指導師的資格,也不知道該如何幫助畢業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其次,目前國外的一些測評軟體中的常模並不完全適合我國的大學生,而國內的測評軟體的常模做的還不很全面,所以,應該針對不同地區、針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開發更加細致和有針對性的測評軟體。
(四)職業生涯心理輔導健康教育不完善
在就業壓力逐年增加的社會背景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很多學生面對就業壓力出現了心理焦慮的情況,因此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發現自身的潛在能力和專業優勢,更不能設計好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配備的教師較少,並且專業性也不強,還僅僅停留在解決上門咨詢的學生層面,面對的學生面很窄,並且比較被動,更沒有專門針對大學生生涯心理的專業輔導。在當今這種就業壓力下,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加強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心理健康及學生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對策
(一)加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理念建設
要樹立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開發學生潛能,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教育理念。大學生職業生涯是以引導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取得職業生涯及人生的成功為目標的科學的教育活動,其教育的開展必須以科學的、先進的理念為指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職業生涯走向成功。其直接目的在於充分挖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潛力,充分發揮、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能和素質中的有利因素,促成自我的最大化、全面發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職業生涯教育應立足於學生自我、職業機會與職業世界的全面分析,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潛力,並開發自我的潛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個性化、系統化、長期化的教育活動,貫穿於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特別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我的主體作用,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發自內心的接受,自覺、自願、自主的參與。同時,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連續、系統的活動,僅依靠學校教育,或是 家庭教育 、社會力量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施過程中,應樹立系統觀,以學校為核心,整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力量,群策群力、齊抓共管,才能保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地開展。
(二)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由於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是新近引入的理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一理論比較陌生。只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方面的課程建設才能做好其他的相關工作,它是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理論的必由之路。職業生涯規劃課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要從大一做起,分年級從不同側重點實施,讓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深入大一學生,促使他們有意識地去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促使學生在新的高度結合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事業,清楚將來在就業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以及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素質、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同時,結合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好學校各方面的資源,如教學環節中的實習、寒暑假的 社會實踐 、參觀學習等,將教學、講座、活動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職業網路;邀請有豐富 經驗 的企業家和專家學者與大學生共同交往,讓學生深入社會,體驗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職業,達到對外部環境更為全面、客觀的認知。
(三)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建設
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它會因為每一個個體的具體情況和所能依賴的條件不同而有所不同。課程建設只能起到普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知識理論的作用,具體到個人的人生定位和職業道路的選擇,更需要有個性化的咨詢指導。因此,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建設成為必然。同時,由於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對未來職業世界只有籠統的、模糊的感性認識,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解難免有不足之處,只有加強面向個體、個性化的咨詢輔導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職業輔導咨詢可以視學校的具體情況設在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學院,由經驗豐富的專業咨詢人員從事這項工作。除了個別咨詢外,也可以針對一些普遍的、共性的問題進行團體咨詢。
(四)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測評建設
“知己”是指對自我的認知,“知己”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只有建立一個切合實際的自我觀念才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然而,自我認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個體在成長過程當中對自我的能力、興趣、個性等方面都會有一些感性上、經驗上的自我體察,但是,這種自我的認知很多時候是帶有主觀性的。因此,它還必須藉助心理測量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科學的手段測評自我的能力、興趣和個性,以建立一個更為科學、客觀的自我觀念。測評建設主要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生涯診斷(包括自我評估和環境評估),設定職業生涯的目標,選擇職業生涯路線,實施、評估和反饋五方面。既給予測評對象科學、客觀、公正的測評和解釋,又給予測評對象完整、科學的自我認知,幫助學生澄清疑惑,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外部環境協助其明確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曉君.試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人生發展[J].高教論壇,2005,(3).
[2]魏曉華,程春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芻議[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3]丁德智.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探討[J].科技創業月刊,2006,(7).
[4]李兵寬,劉啟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建設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5,(1)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論文篇二:《法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培養》摘要:從打造法學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理論依據出發,以西北政法大學為例,提出了法學院校應依靠自身力量創建體現法學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辦學理念和專業建設思路,並對專業課程結構進行了設計。
關鍵詞:勞動與社會保障;培養目標;課程設計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下簡稱“勞保專業”)是教育部1998年在新修訂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新增設的專業。該專業設立時間雖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到目前為止,全國開設勞保專業的高校已達110多所。其中,30多所高校具有碩士點,近10所高校具有博士點,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梯隊。
西北政法大學是一所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建、由陝西省人民政府主管的高等法學院校。是全國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西北地區法學研究的中心。學校於2000年9月申辦勞保專業並於同年10月獲教育部批准,2001年9月正式招生,是法學院校設立勞保專業的典型代表。與其他院校相比,法學院校的師資背景、科研背景、專業設置並不具備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優勢,但在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法學院校的勞保專業能否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能否真正地滿足於市場需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已的辦學特色。
一、打造法學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理論依據
本文認為,法學院校的勞保專業應該定位於法學特色,這既是基於學校的學科優勢和辦學經驗而設定的專業特色,又是基於社會保障事業蓬勃發展及其所導致的社會保障法律人才供不應求而設定的專業特色。
(一)打造法學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需要
從中國社會保障立法的發展過程來看,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還相當落後,存在明顯的不足:首先,社會保障立法工作落後,尤其是基本立法不足,缺乏系統性,沒有形成應有的法律體系;其次,社會保障立法層次較低,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頒發大量的通知、規定、復函等,實行調控和管理;再次,社會保障立法各地不統一、不協調,弱化了法律的穩定性與權威性。同時,傳統的社會保障法律機制在立法原則、內容構造、保障范圍等方面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與市場經濟對社會保障要求的適應性有一定差距。因此,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今後我國社會保障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發展趨勢[1]。打造法學特色的勞保專業,培養專業能力突出的法律人才,是保證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根本條件。
(二)打造法學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順利運行的保證
社會保障制度的順利運行不僅需要大批高素質的立法人才,而且也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司法人才。古人說,徒法不足以自行。即法律制定得再好,如果沒有嚴格公正的執法,制度依然無法正常運行。我國傳統觀念認為,只有社會保障立法過程才需要法律工作者,而忽視了司法過程中法律工作者的重要性。正是因為司法參與社會保障的不足與缺位,才造成了制度運行的不公和失范[2]。因此,國家必須加大社會保障法律人才的培養力度,確保制度實施中對大量司法人才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對社會保障基層工作者的法律指導,及時解決法律條文於實施中的難題;才能幫助 文化 程度參差不平的廣大社會保障受益人解讀法律條文,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同時,消除其對制度的不信任。
(三)打造法學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法學院校學科優勢和教學經驗的體現
法學院校有著不同與其他院校的整體環境和整體優勢。教師的專業背景、科研背景,學校的專業設置、學術氛圍均以法學為主,法學是該類院校的強勢專業,在此環境與背景下的勞保專業理應依託學校的整體優勢,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資源,突出專業的法學特色。另外,法學院校還有著豐富的法學教育經驗與方法,從而保證了社會保障法律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法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設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既要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又要注意挖掘專業自身的優勢。根據上文分析,我們認為,法學院校勞保專業的總體培養目標應該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備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專業知識,通曉中外勞動與社會保障理論和務實,掌握現代管理技術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在各級政府部門、政策研究部門、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社區服務部門,以及勞動仲裁機構、司法部門、律師事務所等,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實務操作和法律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構建多層次發展平台,滿足專業學習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職業選擇能力
首先,應與法學專業接軌。社會保障關系盡管應由獨立的法律部門來調整和規范,但它與勞動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又密不可分。為了使學生在通曉中外社會保障法的基礎上,熟練解決社會保障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協調問題,在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的同時,應加強其他法律課程的學習。一方面體現法學院校的優勢資源,突出專業的法學特色。另一方面滿足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提升其職業選擇能力。
其次,應與經濟學專業接軌。社會保障是通過經濟手段來達到特定社會目標和政治目標的制度安排,其本身亦可視為一種經濟活動。這種內在的關聯決定了經濟學科對社會保障專業的重要性。
再次,應與公共管理專業接軌。社會保障分配的資源往往來自於政府公共財政,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保障作為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具有充足的理由。
(二)建立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重視專業業務實踐,提高學生職業上手能力
勞保專業屬於應用層次的社會科學。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為了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一是要加強校內的實訓環節,通過建立設備齊全、規范的社會保障服務模擬大廳和勞動爭議、 保險 模擬法庭,讓學生親自參與處理,掌握基本的社會保險操作技能和庭審程序;二是要與用人單位合作辦學,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將學生分批分次安排到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崗位頂崗值班,提升其職業上手能力。
(三)適應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方向,培養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專門人才
人才培養必須與市場需求相一致。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需求既是專業發展的動力,也是專業生存的條件。沒有市場的專業,是社會資源的浪費[3]。因此,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培養方向既要源自於市場需求,又要在動態考慮學生就業去向和市場求人意向的基礎上及時進行調整。
三、法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結構與體系
(一)課程設置原則
1.實基礎。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構建學院公共基礎課平台和學科基礎課平台。避免“厚基礎”造成的“窄口徑”和“寬口徑”帶來的“薄基礎”。
2.強專業。以崗位群需要為導向,強化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方向課程學習的同時,突出專業法學特色。避免“同質化”培養造成的惡性競爭。
3.重應用。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重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業務操作技能的培養,使其能敏銳地發現既有問題和潛在問題,並熟練地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二)課程結構體系
按照上述原則,法學院校勞保專業的課程體系應分成理論課程組群和實踐課程組群。
1.理論課程組群。由基礎課、專業課、特色課和選修課組成:1)基礎課。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公共基礎課是為保證學生的身心素質和思想素質的培養,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而設置的。除開設以“兩課”為代表的相關公共課程外,還應增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導論課程”,幫助學生認識、了解所學專業,盡快適應大學的 學習方法 和專業課學習的特點;專業基礎課是根據專業課對相關學科的要求,作為專業課的先修課程而設置的。目前,我校在開設管理學原理、行政學原理、西方經濟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同時,還開設了法學原理課程,使學生能初步掌握法學的一般理論和基礎性知識,了解現代法學研究的發展動向與思潮,為特色專業的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2)專業課。是根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求而設置的。包括勞動經濟學、勞動關系學、社會保障理論、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與救濟等課程。3)特色課。是各院校根據自己的專業特色定位而選擇開設的。法學院校的勞保專業定位於法學特色。鑒此,必修環節里除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外,還應增設與其密切相關的經濟法、行政法、刑法等課程。一方面突出專業特色的同時,能夠使學生熟練解決社會保障法與其他相關法律部門的協調問題;另一方面,避免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相脫節;第三,保證特色專業的培養質量,避免選修課堂上的“選而不修”、“掛名選修”現象。4)選修課。是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揮學生的個性潛能而設置的。為了克服盲目設課,浪費資源,學無所用等現象,我校結合市場及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將本專業選修課程分成素質提升和專業延伸兩大板塊,開設了秘書學(公文寫作)、電子政務、社會調查與統計、保險學、風險管理、社區管理、比較勞動法學、合同法、民事訴訟法學等課程,較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和社會的多元化需求。
2.實踐課程組群。法學院校勞保專業的實踐課程應由課程實驗、模擬實訓、基地實踐三大環節構成,各環節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緊密相連、相輔相成。1)課程實驗。以專業基礎課、方向課和特色課為對象,採用案例分析、專題討論和實地考察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其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初級能力。2)模擬實訓。一是通過校內社會保障服務模擬大廳,舉辦各項社會保險業務的模擬實訓,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體驗並掌握社會保障具體管理流程;二是利用校內優勢資源,定期舉辦勞動爭議、保險模擬法庭,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專業知識靈活、准確地運用到法庭庭審的現場模擬中,實現法律專業與法律教育的統一。3)基地實踐。將學生分批、分次安排到預先建立好的校外實習基地頂剛上班。通過職位實踐,一方面,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應用緊密銜接,增強專業建設的動力和生機;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縮短其進入社會後的適應期。
參考文獻:
[1]齊海鵬.社會保障[M].沈陽:東北 財經 大學,2010:98-99.
[2]白維軍.對我國社會保障管理人才需求的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0,(5):32-34.
[3]趙俊康、馬培生.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4):45-47.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勞 動與社 會保 障 法論 文”
『柒』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社會撫恤的內容具有綜合性,其中屬於社會范疇的有哪些
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勞動者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或喪失勞動收入時,能從社會獲得經濟補償和物質幫助,保障基本生活。從社會保險的項目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這三個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主要來源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政府給予資助。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災害的生活困難者提供無償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發展看,社會救濟先於社會保險。早在1536年,法國就通過立法要求在教區進行貧民登記,以維持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國制定了濟貧法,規定對貧民進行救濟。中國古代的「義倉」也是一種救濟制度。這些都是初級形式的社會救濟制度。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救濟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
(三)社會福利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向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中需要給予特殊關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國家對從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屬,如軍人及其親屬予以優待、撫恤、安置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
『捌』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內容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有關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以及失業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等。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分為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和法律救濟三部分,共三編二十一章,系統地論述了勞動法基礎理論、勞動法的產生和發展、勞動法主體、促進就業和職業培訓、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勞務派遣和非全目制用工、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職工民主管理、社會保障法基礎理論、社會保障法的產生和發展、社會保障法主體、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勞動爭議處理、勞動保障監督、勞動保障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隨著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頒布和實施,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相繼出台,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立法不斷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力求使學生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問題,全面反映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現狀和最新發展,並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對現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闡述與分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玖』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案例題,求答案,回答的好可以追加分
第一、1)不能。因為謝某和皮革廠的爭議屬於勞動爭議,對於勞動爭議來說,勞動爭議仲裁是必經程序,所以,謝某必須先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後,才能起訴。
(2)該條款無效,勞動合同有效。根據工傷保險法的規定,對於已經發生的職業傷害事實,即使僱主沒有任何過失和直接責任,也應當承擔善後處理和經濟賠償責任。而且,僱主承擔的是無條件賠償責任,即無論職工個人有無違反操作規程的因素,僱主均應依法賠償經濟損失和得到必要的醫療服務待遇。另外,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合同的內容必須合法,要符合工作地安全和衛生等方面的法律規定。部分內容違法的合同僅該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內容的合法性。
(3)不能,因為根據《勞動法》第29條的規定,勞動者在患職業病或因公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部分上市勞動能力的,用人單位不能解除勞動合同。
第二、(1)試用期為1年違反勞動法規定。勞動法規定勞動合同期限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而不是1年。
(2)合同中規定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需提前60天通知用人單位,這一約定違法。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需提前30天通知用人單位,而不是60天。
(3)試用期內不得單方提出解除勞動合同,這一規定違法。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內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4)勞動者要求解除勞動合同須徵得廠方同意,這一約定違法。勞動法規定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並沒有規定必須徵得用人單位同意,因此廣方不負責轉移檔案關系的約定也是違法的。
第三、1)屬於工傷,符合《工傷保險條理》規定條件
2)不可以
3)
我盡力了 就找到這么多答案 想自己答 但是勞動法 才剛開始學 怕誤導你
『拾』 求兩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題目答案:
1.(1)單位辭退吳某等30名員工不合法。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單方合法解除勞動合同的事由之一是「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但符合這一條的前提是「經過另行安排工作(即調崗)或培訓後仍不能勝任工作時」才能予以解除(即辭退),此處甲公司未另行安排吳某等人工作或再次培訓就以不能勝任為由解除勞動合同的做法違法;(2)應當支持,理由同上;(3)該案中甲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吳某等人作為勞動者可以選擇兩種主張:一是主張繼續旅行勞動合同並要求甲公司另行安排工作;二是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即接受辭退)但應主張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賠償金。如果用人單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以「不能勝任工作」合法解除勞動合同的,也應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現在家公司未符合法律規定的「不能勝任工作」的解除勞動合同情形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相當於上面提到的基礎勞動合同經濟補償兩倍的賠償金。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的計算方法是按勞動者在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的支付一個月工資,但最多不超過12個月。
2. (1)單位以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辭退王某,應當提供證據證明有哪些錄用條件,王某為何不符合錄用條件,如果單位不能舉證,則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不能據此辭退王某;(2)2011年10月,李某已過試用期,屬於與用人單位的勞動合同存續期間(即正常用工期間),回家探親路上受傷屬於「非因公負傷」,根據《勞動合同法》,勞動者患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過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才可予以辭退。本題中用人單位未與李某另行安排工作就與之解除勞動合同的做法違反法律規定,李某應當要求為繼續履行合同(另行安排工作)或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3)不妥當。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而不支付加班工資的做法構成勞動者可隨時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支付補足相關加班工資並配合勞動者辦理轉移手續,這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劉某可以要求用人單位辦理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手續,支付所欠的加班工資並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因為是由於用人單位過失而由勞動者單方提出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