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德國社會保險三法內容

德國社會保險三法內容

發布時間: 2023-03-23 06:31:37

Ⅰ 19世紀80年代德國頒布了哪些社會保障法令,其對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有何意義

意義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的產物它以19世紀80年代德國制定並實施有關社會保險法令為起始標志經過20實際上半夜的發展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個由多子系統構成並同時得到發展的體系於40-50年代進入成熟期70-8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等諸影響因素的發展變化各國又先後進入改革發展與完善階段。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當時歐洲國家先後邁入工業社會工業生產逐漸取代農業生產而占據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市場經濟取代了小農經濟社會結構日益走向復雜化職工則逐漸成為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主體。工業生產的社會化和規模化促使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從鄉村進入城鎮工作與生活並構成一個日益龐大的無產者階層以往作為家庭或個人風險的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等特定事件也開始演變為一種社會風險。因此各國執政者不得不將建立新的安全機制與保障機制提到重要位置來考慮從而促使能夠適應工業社會需要的各種社會保險制度成為新的政策選擇。社會保險制度首先產生於德國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社會保險制度的產生與形成階段有著如下一些特徵①社會保險在性質上是權利義務結合型②社會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會成員的後顧之憂③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④保障過程的強制化規范化 以社會保障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實踐內容為依據則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大發展階 1社會救助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只有救災濟貧活動目的在於化解部分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在社會保險制度建立之前均可以歸入這一階段。 2社會保險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並非不要救災濟貧措施而是適應工業社會的需要社會保險制度成為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主體。它從社會保險制度開始到社會保險制度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止其目的在於解除社會成員的後顧之憂從而在保障內容與目標上是第一次質的飛躍。 3社會福利型發展階段當人們的後顧之憂獲得化解後關注的領域必然是如何進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這是社會福利所要解決且能夠解決的問題因此社會福利將逐漸成為社會保障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從而進入社會福利型發展階段。

Ⅱ 俾斯麥當政時,德國最早通過的社會保險法是什麼法

是德國,在19世紀80年代,當時執政的德國俾斯麥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令:
1883年,頒布《疾病社會保險法》
1884年,頒布《工傷事故保險法》
1889年,頒布《老年和殘障社會保險法》
上述法令的頒布,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最完整的社會保險體系的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由此產生。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Ⅲ 德國的社會保險制度優缺點

首先,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德國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呈現出緊密相連、相互適應的特點,從而有利於促進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工業化開始發展,德國成為經濟發展較快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在德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問題隨之嚴重化,德國政府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最早建立起社會保險制度;20世紀20~30年代,德國社會經濟從初步發展走向大危機帶來的蕭條和動盪,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呈現出從初步發展到陷於動盪進而轉變為法西斯專制管理與發展同時並存的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社會經濟經歷一個從恢復和重建到快速發展的過程,德國社會保障政策也經歷一個從恢復和重建到走向福利國家的趨勢,進而出現社會保障制度既發展也改革的過程。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德國經濟發展變化之間的密切聯系和相互適應,既有利於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也有利於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道路呈現出明顯的統一化。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道路是指一個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中所選擇的基本制度路徑,尤其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是選擇全國統一的制度,還是選擇差別性的制度。任何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道路都有其重要作用和影響,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道路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選擇得是否合理亦即是否適合本國國情的差別。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道路呈現出明顯的統一性。1911年的社會保險法典奠定了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道路統一化的基礎,1919年的魏瑪憲法確立了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統一化發展道路的法律基礎,法西斯政府的社會保障政策強化了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道路的統一化,戰後德國社會保障政策則進一步推動著社會保障制度沿著統一化的發展道路前進。再次,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變化明顯受到國家干預理論發展變化的影響,使得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體現出強烈的國家干預色彩。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階段與國家干預理論的發展階段基本吻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新歷史學派提出多種強化國家干預的社會政策建議,主張建立社會保險制度,以適應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所導致的社會問題的發展變化,使得德國成為最早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西歐國家;20世紀20~30年代,德國社會經濟理論從以前的有限的國家干預走向極端化國家干預,法西斯主義對這一時期的德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表現出法西斯專制管理與發展同時並存的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從極端的國家干預主張轉變為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德國社會保障政策也經歷一個從恢復和重建到走向福利國家的趨勢,進而出現社會保障制度既發展也改革的過程。最後,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共同責任原則。政府、僱主與雇員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責任機制對社會保障基金來源、津貼水平、覆蓋范圍、制度模式、基金安全、保障觀念、改革道路以及制度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產生直接影響,進而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徵。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始終遵循政府、僱主與雇員間共同責任的原則。無論是在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初建時期,還是在法西斯專制集權時期,抑或是在戰後快速發展時期,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始終堅持和遵循政府、僱主與雇員共同責任原則,僱主責任與雇員責任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中始終處於重要地位,但政府責任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明顯表現出來,這種責任機制使得德國的社會保障基金具有自助化特徵,除了工傷保險費由企業單方面負擔外,德國養老、醫療與失業保險費用均由僱主和雇員共同負擔,政府只對各種社會保險項目的虧空給予補貼並承擔社會救助的資金。同時,德國社會保障的管理也呈現出高度的自治化,德國社會保障實行政府與互助團體合作管理,除失業保險以外的各種社會保險均由勞資雙方共同參與管理與決策。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Ⅳ 為什麼濟貧法是萌芽,而德國的一系列法案才是形成

社會保障制度在西方有180年的歷史,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社會救濟制度等,其核心是社會保險制度。

國外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

1、萌芽階段,代表國家是英國。16世紀前後,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進入工業化早期,伴隨著圈地運動後,農民被迫離開土地,部分淪為流民,無家可歸,社會矛盾突出,政府被迫考慮救濟貧民問題。1601年,英國政府頒布伊麗莎白《濟貧法》(也稱舊《濟貧法》),標志著社會保險制度的萌芽。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規定政府有義務對貧民進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存權利。舊《濟貧法》確認國家負有救濟貧民問題的責任,並形成了一種社會救助制度,但是救助對象有限,救助水平是低層瞎悄次的。

2.形成階段,代表國家是德國。德國統一後,統治階級極欲進行對外擴張,但當時國內矛盾重重,勞資關系惡化,產業工人風險突出。當時德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頒布了三項法案:1883年頒布了《疾病保險法》,1884年頒布了《工傷事故保險》,1889年頒布了《老年和殘障保險法》,從而完成了當時世界上第一份比較完備的工人社會保障計劃,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這三項法案受到工人普遍歡迎,有力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德國的現代社會保險制度從性質上看,是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了保障對象的權利與義務,從內容上涵蓋了疾病、工傷和老年這三項勞動者所面臨的最主要的社會風險,從體制上明確了權利與義務相統一,以交費作為享受保險的條件,保險費用多方共同負擔等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所具備的基本原則。因此這種社會保險制度比社會救濟制度更具現代意義,成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誕生的標志。此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分別建立起現代社會保險制度。

3.發展階段,代表國家是美國。受1929年-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遭到重創,大量工人失業,老年人的養老儲蓄化為烏有,傳統的社會救濟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美國總統羅施福根據凱恩斯經濟理論,開始大力干預經濟,實施社會保障。1935年8月14日,羅斯福總統簽署《社會保障法》,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典生效。基本內容是失業保障、老年保障和各種津貼。

美國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不僅在實踐中基本解決了美國社會面臨的失業和老年問題,而且在理論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保障」概念,使社會保障從形式到內容都更加完整和統一。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社會保障法,它的頒布標志著西方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此後各國紛紛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4.完善階段,代表國家是英國。二戰時期,英國受到戰爭的影響,傷、殘、病、死、窮等問題特別突出。英國首相邱吉爾委託劍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貝弗里奇教授研究社會保障計劃。1942年,貝弗里奇完成了他的研究報告:《社會保險及相關事務》(俗稱《貝弗里奇報告》)。《報告》提出建立全社會的國民保險制度,國家對公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從生到死的一切安全保障。1944年英國開始制定社會保障計劃,到1948年磨行渣,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完成。艾德禮首相宣布英國第一個建成福利國家。貝弗里奇報告使社會保障性待遇首先被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得以確立,較為完整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與輪廓得到開創性的界定。此後各國均宣布實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會保障進入了全面發展和完善時期。

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

1.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建國以後為適應計劃經濟體制而建立的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內容有國有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和勞保醫療制度、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和公費醫療制度。特點是國家出資、單位管理。其弊端主要有:一、覆蓋面過於狹窄,主要局限於國有單位;二、保障層次單一,國家和用人單位大包大攬,職工不出資,缺乏自我保障意識;三、企業辦社會,分散企業精力,經營虧損時職工權益難以保障;四、保障項目不全,如否認社會主義存在失業,沒有失業保險,國有企業進人容易減人困難,形成大量冗員等。

2. 真正意義上的保險制度改革

我國真正有意義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是從1986年開始。隨著我國帶薯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1986年4月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在我國首次提出了社會保障的概念,提出要有步驟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

1993年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社會保障制度列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的五大環節之一,標志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入體系建設的新時期。

Ⅳ 國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

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與變革一直是國際社會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其研究成果的轉化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我們在關於社會保障的研究過程中,應當縱觀國內外社會保障的理論與實踐,依據國際慣例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簡稱SNA),在國內生產總值(GDP)再分配層次的界定規范,圍繞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要求,博採眾長、改革創新。鑒於上述思考,筆者對國外社會保障制度有了一些理解和認識,並謹借本刊與同行們進行交流,以期對社會保障問題的深入探討。
一、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迄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制度之一。英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包含社會保險、社會補助(住房、兒童、食品、高齡老人)、社會救助(低收入戶、貧窮老人、失業者)、保健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支出方向和行政管理三方面內容構成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即資金來源有個人繳費、僱主繳費、財政預算、國民保險基金投資效益等四個渠道;支出方向體現「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行政管理由全國社會保障部門統一負責。此外,近年來英國政府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整和變革,主要是通過鼓勵發展單位保險和商業保險、調整運行機制、項目實行支出限額管理等方式,達到減輕政府負擔的目的。

二、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社會保障體系包羅萬象,僅社會保險項目就有100多種。擇其要者,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家庭補貼等三個方面,其中以社會保險為核心內容。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有三項:第一,社會保障絕扮要有利於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第二,社會保險要保持在收入再分配的合理范圍內,以維護經濟效率與社會公正二者的內在統一;第三,社會保障應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合理分擔,其將社會保障視為一個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並將國家提負的社會保障任務與並乎灶每個人根據其能力自主決定命運的天然義務嚴格分開。

三、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特點

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由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三部分組成。美國自30年代建立保障制度以來,已形成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主要特點是:

(1)適時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本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國引起了人們對老年生活的普遍關注。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老年人生活處於最困難境地,社會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1934年,羅斯福成立了經濟保險委員會,1936年公布了社會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傷殘保險和老年配偶養老保險。經過幾年准備。在積累了一大筆基金後,於1942年付諸實施,開始支付退休金。二次大戰中沒有新的變動。50年代經濟有了很大發展,1965年增加了老人醫療保險,1972年又增加了殘廢者醫療保險。經過50多年的逐步發展與健全,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2)老年法定退休保險具有強制性、貢獻性和福利性,退休和醫療保險基金有正常來源渠道,能自我調整和自我調整。其退休金的收與支是按照現收現付、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的,根據人口老齡化的預測、退休費支出的需要,不斷調整保險稅稅率,通過自頃殲我調整達到自我循環正常運轉的目的。

(3)發展保險公司經營的自願投保退休金保險,吸收閑散資金增強經濟實力,為人口老齡化做准備。美國的一些人壽保險公司除經營人壽保險、財產保險、死亡保險外、還大力經營集體和個人自願投保性質的私人退休金保險,作為法定退休保險的補充。集體退休保險,由企業僱主為雇員投保,根據企業經營好壞和雇員個人情況投保可多可少,雇員退休後逐月領取。政府通過對退休保險金免稅手段予以支持。並通過投資獲取的利潤,用來彌補膨脹使投保金額貶值的問題,以保證退休者收入,增強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感。

(4)嚴格控制失業救濟金發放標准和發放時間,以利於失業者積極再就業。聯邦立法規定由企業僱主繳納失業保險稅款,雇員不繳。利率由各州自行確定,全國不統一。救濟發放時間,大多數規定需經一周等待期後方可使用,最多支付26周,聯邦法規定在失業高峰期可延長合乎法定救濟周數的50%,即最多追加13周。嚴格限制發放周數的目的在於促使失業者積極再就業。

(5)採取措施,增收節支,迎接老齡化的嚴重挑戰。其研究採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研究管理與效率、保障目標與水平問題,逐步提高保險稅稅率;退休金也要納入個人所得稅范圍之內,把負擔加在高收入者身上;適當降低各項福利待遇水平,使之不要緊跟工資水平的增長;利用退休基金搞投資經營,增中儲備,減少年輕人的社會負擔。

四、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宗旨與內容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宗旨是:「對疾病、負傷、生育、殘疾、死亡、失業、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貧困,從保險方面和國家直接負擔上尋求經濟保障途徑,對陷入生活困境者,通過國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時,謀求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的提高。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保險、國家救濟、社會福利和公共衛生等四個方面

Ⅵ 德國史普魯士三項保險法案有哪些內容

老年保險立法的主要內容是:享受養老金的年齡為70歲。經費來源於兩個渠道:一是由僱主和雇員平均分擔繳納的保險費;二是由帝國財政按年金類別提供的資助。

社會保險的管理機構按行業和地區設立,吸收工會和「僱主協會」參加,雙方互相磋商和制約,民主管理有關社會保險事宜。因此,社會保險機構具有相當的獨立性。

政府在涉及僱主、職工和政府三方面的利益關系中,主要職能在於扮演立法者、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角色。但在社會保險經費入不敷出時,政府也不得不扮演最後出台的角色,即酌情提供資助,彌補虧空,使社會保險得以正常運行。

Ⅶ 德國最初的社會保障立法是

法律分析:德國最初的社會保障立法是在1884年實行的《工人災害賠償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Ⅷ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特點及評價

和德國社會保證制度以及本問題相關的論文如下:
一、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層次清晰,日趨完善,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為基乾的、十分完整的四個組成部分。
(一)社會保險
1、醫療保險。德國醫療保險的任務是保持、恢復或改善受保險人的健康狀況。受保險人應該通過有意識的健康生活方式、通過疾病預防和治療以及康復,避免和戰勝疾病以及殘疾。醫療保險機構通過解釋、指導和提供待遇來支持受保險人,使受保險人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況。幾乎所有的德國國民都參加了醫療保險,未參保率僅為0.3%左右。醫療保險可以分為兩個構成部分,約90%的國民參加的是法定醫療保險,不足10%的國民參加的是私人醫療保險。其中法定醫療保險是基礎,多種私人商業醫療保險為有機補充。義務保險的成員是:所有年工作酬在規定界限以下的工人和職員;失業保險金、失業救濟金、生活費津貼領取者;養老金領取者;在殘疾人工場、慈善機構工作的殘疾人和參加康復措施者;沒有參加家庭保險的大學生;農民醫療保險法中規定的農業企業主和他們共同勞動的家庭成員;獨立經營的藝術工作者、新聞工作者。醫療保險在各州的比率是不同的,大體在11.5%-15.5%之間。雇員承擔50%的保險費,由僱主直接在其工資中扣除代為繳交,剩下的一半由僱主補齊。醫療保險具備社會再分配的功能,月收入低於620馬克的國民可以免交,未工作的婦女、失業的男子和子女也可以免於參加保險,他們作為家庭成員受到保護,即「一人參保保全家」。
2、失業保險。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非常廣而且是強制的,所有參加有償工作的人和正在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人都有參保的義務。勞動促進和失業保險的待遇,在雇員方面主要有:就業指導、介紹培訓和介紹工作、職業培訓補助金、殘疾人參與職業待遇、失業保險全和失業救濟金等等;在僱主方面有:勞動市場指導、介紹培訓和介紹工作、勞動能力降低雇員參加工作時的工資補貼、培訓補貼等。如果願意服從聯邦勞工局安排工作仍未找到工作的參保者,可以按過去一個自然年收入的60%領取,如果有一個以上的子女,保險金比率可以上升至67%。失業保險金的發放期限一般為12個月,年老難以再就業者可以延長到32個月。如果繼續失業,失業者可以申請失業救濟。此後,其需要工作並重新繳納失業保險半年以上者,才可以恢復享受以上待遇。
3、工傷事故保險。其任務首先是預防工傷事故和職業病,通過治療和職業促進使受保險人的健康和工作能力得到恢復,此外,通過提供現金待遇使受損害者和他們的遺屬獲得賠償。受保險人是所有雇員、中小學生、大學生、幼兒園的兒童和從事公益事業者。工傷事故保險的所有費用均由僱主承擔,保險為受害者必要的救治、醫療、康復等資金花費提供補償,也在受保險人在受傷散後不能工作停發工資時提供受害者津貼、養老全。如果受保險人不幸因工傷或者職業病身故的,保險金會向遺屬提供喪葬費、遺屬養老金和孤兒撫恤金。
4、護理保險。德國的人口的老齡化的情況造成了家庭結構改變,對老年人口的照顧和看護已經由家庭層面上升到社會層面。於是在1994年德國頒布了《護理保險法》,該法規定參保人收入在6525馬克以下的,需繳交雇員月收入1.7%的護理保險費,由雇王與雇員各半分擔。參保人年滿65周歲需要護理人員照顧或者進入養老機構的,經相關程序可以由保險支付大部分費用。
5、養老保險。德國的養老保險以法定養老保險為主,其他形式的養老保險為補充。法定養老保險覆蓋德國全體勞動者,包括自由職業者、藝術家在內的勞動者都必須要參加。月收入8700馬克以下的按照收入的19.5%繳交法定養老金稅,僱主與雇員各承擔50%。德國的法定養老金運作採用現收現付的模式養老金的領取年齡為65周歲,可領取相當於退休前工資70%的退休金。如果投保人身故,其配偶又沒有固定收入,可以領取一定的遺屬養老金。
(二)社會贍養和賠償
1、戰爭受損者供養。由於歷史原因,在一戰和二戰中德國方面的受損者眾多。為幫助受害者,德國政府對一戰二戰中的身體受害者提供贍養,供養資金由稅收支出。供養待遇有醫療康復、疾病治療、改行津貼、勞動能力降低至少25%時的健康受損害養老金、護理補貼、特殊情況下的困難補貼、喪葬費和遺屬養老金等。

2、暴力行為受損者賠償。自1976年5月15日起,戰爭致損償法對因暴力行為受損害者和他們的家庭給予救濟。受損害者的待遇與戰爭致損害供養范圍一樣,但是財產損失不予賠償。對於從1949年5月23日至1976年5月14日這段時間的因暴力行為受損害者,在生活困難的情下也給予救濟。
(三)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它被當做是保障國民正常生活的最後一道防線。社會救濟為那些不能從社會保險獲得待遇者獲得的待遇不足以維持生活的人,通過提供社會救濟待遇使他們能夠過上與人的尊嚴相符合的生活。德國社會救濟發放的群體是收入或養老金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的人,或者是有特殊困難的人,如重殘疾人或者孤寡老年人。社會救濟的標準是按照「照常需求」發放,即維持當事人最較低的生活標准為基線。相對應,社會救濟金也分為兩種:日常生活補貼和特別狀況照顧。社會救濟所需資金來源於國家的財政稅收。福利局負責該項工作,同時教會機構、民間慈善團體和紅十字會等提供輔助配合。具體救濟金的日常管理和發放由德國最低級別的行政機構:城鎮政府管理發放。
(四)社會促進
社會促進分為家庭促進、教育促進和住房津貼。家庭促進目的是幫助家庭減輕由於孩子出世後養育子女的負擔,其面向現居住在德國境內、有一個以上(含一個)子女的家庭支付。德國各級學校一般來說大部分費用不需要學生本人支付,但如果在此背景下學生仍然有生活費或者其他費用支付的困難時,他們可以申請教育促進,政府向中小學生提供補貼,大學生可以獲得一半的補貼和無息貸款。住房津貼是為了緩解低收入家庭的租房或者購房經濟負擔的一種補貼。獲得住房津貼需要向市、縣行政機構提出特別申請,一般期限為一年。
二、德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問題
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一直為人稱道,但近年來其受到的詬病越來越多,理由大致如下:(1)個人惰性產生。長時間高福利導致了收入倒掛,有時失業者得收入受益於各式各樣的補貼和福利反而比就業者中的低收入者還多。造成了人們不勞而獲思想的滋生,也推高了失業率水平。(2)不利於企業良性發展。德國工資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處於較高的水平,再加上企業必須為雇員承擔多種保險,造成用工成本高企,企業無力雇傭工人。同時,由於嚴格的勞動者保護措施,企業不得隨意裁員,裁員需要給予員工高額補償,導致企業雇員轉趨謹慎,勞動力市場僵化,不利於企業根據市場調整人力資源的配置。(3)造成國家的負擔。社會福利開支大增,政府不堪重負,赤字擴大,需要通過發行債券、提高稅率等方式緩解,大量的社保資金也擠佔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所需的資本。
三、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德國的社保制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例,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早日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保體系。
第一社保制度的建設要與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水平相一致。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德國的社會福利費用大約相當於同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0%-40%,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比較沉重的負擔。德國經濟不堪重負的教訓表明,社會保障支出不可避免地會侵佔國家的積累資金,如果在社會保障上投資增長過快,可能會造成通貨膨脹、經濟增長乏力的弊端。因此社保制度建設的規模和水平要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相適應,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面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各地區之間的統籌平衡,循序漸進,穩步發展,不可急於求成,盲目冒進。

第二,要花大氣力建立健全維護社保制度良性運行的法律法規體系。德國社保工作之所以能較好的進行,離不開德國完善的社保法律體系。我國要建立法治國家,實行依法治國的前提就是有法可依。而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相對不完善,立法的層次、水平還有改進的空間。從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相繼建立了職工失業保險、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職工工傷保險等制度,但這些制度的實施都沒有正式的法律予以規范,僅僅是依靠國務院下發的規章或者文件。因此,理所應當的把社會保障立法作為今後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下一個階段的立法重點,抓緊制定實施。
第三,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多方參與。政府是社保的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同時也應該將民間慈善機構,非官方的紅十宇會、商業保險公司等納入到社會保障制度中。當前我國的老齡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未富先老」的局面,如果仍然實行我國現行的現收現付方式分配社會保險基金,資金將出現缺口,因此就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來解決包括資金籌集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熱點內容
包攬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22:29:39 瀏覽:548
日本民法典原則 發布:2025-01-12 22:04:20 瀏覽:273
簽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怎麼寫 發布:2025-01-12 21:56:01 瀏覽:818
按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生效後 發布:2025-01-12 21:26:15 瀏覽:941
人類道德的最初表現形式 發布:2025-01-12 21:02:00 瀏覽:377
財政撥款屬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不征稅收入 發布:2025-01-12 20:29:09 瀏覽:577
什麼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01-12 20:26:00 瀏覽:336
招商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20:12:39 瀏覽:931
王哲律師 發布:2025-01-12 20:09:00 瀏覽:161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