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上欺詐的認定
⑴ 欺詐合同如何正確認定
法律分析:1、行為人在主觀上有欺詐侍弊咐的故意。這種故意反映在行為人要約或承諾過程中。要約邀請中的故意,不屬於合同欺詐行為。2、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即要約或承諾表示的意思是虛假的信息,且在老純合同履行中未就虛假信息予以更正。3、相對人因受欺詐而對要約或承諾的條件產生卜鬧錯誤的認識。4、相對人在因受欺詐而對要約或承諾的條件產生錯誤認識的基礎上與行為人訂立、履行合同。5、行為人因欺詐成就合同獲取了非法的、不正當的或若不實施欺詐不可實現的利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⑵ 勞動合同欺詐的認定
勞動合同欺詐的認定
勞動合同欺詐的認定,現在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對於社會上的不公平,或者是觸犯到自己的個人權利,都是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的,所以我們要熟悉法律,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勞動合同欺詐的認定。
勞動合同欺詐的認定1
一、勞動法中欺詐如何定義?
勞動合同中欺詐的定義: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8條的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而合同欺詐的標準是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以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變更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無效。
那麼,怎麼判斷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是存在欺詐行為呢?
1 、如勞動者不具有履行勞動合同的資格,卻未如實告知用人單位,勞動者屬於欺詐行為,勞動合同應確認無效;
2 、勞動者不具有履行勞動合同的能力,但在訂立勞動合同時卻故意隱瞞或提供虛假情況,在此後亦無法勝任工作,勞動者可認定為欺詐行為,雙方所簽勞動合同應確認無效;
3 、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時雖未向用人單位如實說明情況,但在履行合同期間能夠勝任工作,且並未使用人單位的利益受損,則勞動合同不宜確認無效。
二、勞動合同欺詐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同時,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8條規定,「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其次,依據《勞動合同法》第38條第一款第五項、第39條第五項以及第46條第一項規定,如果是因用人單位存在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勞動者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如果是勞動者存在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用人單位也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且無需向勞動者支付任何經濟補償。
再次,《勞動合同法》第86條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被確認無效而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勞動合同一旦被確認無效,如果是因用人單位的過錯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勞動者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報酬、社會保險、經濟補償以及其他勞動者應當享受的待遇。
大家可能會認為只有用人單位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才存在欺詐、威脅等。實質上,合同義務是雙方的,雙方都應當按照誠實信用的原則履行各自的義務,否則合同無效後將會產生對有過錯方不利的後果。而在《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中,也明確規定了不管是單位還是勞動者均有義務如實告知對方真實情況,不得隱瞞作假。
勞動合同欺詐的認定2
勞動者以欺詐手段訂立勞動合同的認定與處理是怎樣的
以欺詐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或可撤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 【勞動合同的無效】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 【以欺詐手段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勞動合同欺詐的認定3
一、勞動合同詐騙罪的認定是怎樣
(一)本罪與一般合同糾紛的界限合同糾紛與合同詐騙罪有許多相似之處:
第一,兩者都產生於民事交往過程中,並且都以合同形式出現;
第二,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對合同所規定的義務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第三,合同詐騙在客觀上表現為虛構事實或者隱瞞事實真相,合同糾紛中的當事人有時也伴有欺騙行為;
第四,兩者都是非法佔有特定物。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是區別兩者的關鍵。
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
1、考察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有無履行合同的能力。
2、看行為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有無欺騙行為。
3、看行為人在簽訂合同後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行動。
4、看行為人在違約以後是否願意承擔違約責任。
5、考察行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
(二)本罪與詐騙罪及其他詐[騙]犯罪的界限,區分合同詐騙罪與詐騙罪及其他詐[騙]犯罪的界限,關鍵在於詐騙行為是否是在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產生的,則構成合同詐騙罪。
二、合同詐騙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1、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3、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4、接受對方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擔保財產後逃逸的;
5、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財物的。
三、合同詐騙罪的量刑標準是什麼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合同詐騙涉及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金額方面的具體劃分,「數額較大」是指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1萬元以上,單位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數額巨大」,是指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5萬元以上,單位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數額特別巨大」,指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30萬元以上,單位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200萬元以上的。
⑶ 欺詐行為的認定和處罰
法律分析:欺詐行為指的是「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在民事上主要指的是訂立合同過程中的欺詐,合同欺詐的行為表現為合同當事人一方為了獲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虛假情況,或歪曲、掩蓋真實情況,使相對人陷入錯誤認識,並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訂立、履行合同的行為。其所引發的民事法律責任,一般而言會導致合同被撤銷。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撤銷後就是返還不當得利的後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法》 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⑷ 合同欺詐的認定責任
合同欺詐的認定責任
合同欺詐的認定責任,現如今是法治社會,民事糾紛並不少見,違法犯罪的人也註定會被繩之以法,如果人們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最好的方式就是採取法律手段來解決,接下來具體看看合同欺詐的認定責任。
合同欺詐的認定責任1
一、合同欺詐的責任都有哪些
1、合同無效。當事人一方採取欺詐手法,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從而在對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況下雙方所簽訂的合同,是無效合同。無效合同不受國家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對當事人雙方沒有法律約束力。
2、返還財產。指合同當事人在欺詐性的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對已交付於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請求權,而已經接受財產的合同當事人則不論是否具有過錯都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返還的范圍是因該合同而取得的財產,包括實物、貨幣等。
3、賠償損失。欺詐性的合同往往造成受欺詐方經濟利益的損失,欺詐方應當賠償受欺詐方因欺詐行為的實施所遭受的損失。賠償損失的范圍一般應包括:一是訂立合同的費用;二是履行合同的費用;三是合理的間接損失。
二、遇到合同欺詐怎麼辦
1、協商變更和解除合同。協商變更,包括對合同的內容進行修改或者補充。協商解除,是雙方通過協商,在合同關系有效期限尚未屆滿前提前終止合同。
2、不予履行。不予履行適用於被欺詐方發現已簽訂的合同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對方有欺詐嫌疑,雙方簽訂的合同可能為欺詐性的無效合同的場合。在這種場合,被欺詐方應暫不履行合同規定的內容,如不予發貨,不予付款,以免造成財產無法返還。
3、中止履行。適用於被欺騙詐方已經開始履行,但尚未履行完畢,發現合同可能為欺詐性合同,對方有欺詐嫌疑的場合,被欺詐方應當暫時停止履行。
4、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如果被欺詐方在履行前或正在履行中發現合同屬於欺詐性的合同,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該欺詐性的合同無效。
在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發現對方有欺詐嫌疑的,要及時起訴;在起訴前做好充分准備,包括收集證據、寫好起訴狀等;在發現欺詐方可能處分或轉移已經履行的財產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訴訟財產保全。
5、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合同欺詐的案件有許多都是觸犯刑律的,欺詐方應負刑事責任。在發現欺詐方隱匿財產不能履行或欺詐方潛逃之後,被欺詐方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並積極提供各種線索,收集有關合同欺詐的證據,協助司法機關快速偵破合同欺詐案件,以挽回因合同欺騙詐所遭受的經濟損失。
無論是合同的民事欺詐還是刑事欺詐都是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本文主要介紹了合同的民事欺詐責任。根據民法和刑法的規定,在問題發生時,可以採取一定的補救措施,因此,合同當事人如果遇到合同欺詐應及時補救,必要時最好請律師協助解決。
合同欺詐的認定責任2
合同欺詐的責任如何承擔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以欺詐的方式簽訂合同的,受害人申請撤銷合同後,欺詐方要返還取得的財產,無法返還的折價賠償。
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
1、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當事人已經約定管轄的,以約定為准。
2、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的,通常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3、《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4、《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5、《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
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6、《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
因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對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訴訟,
如果合同在我國領域內簽訂或者履行,或者訴訟標的物在我國領域內,
或者被告在我國領域內有可供扣押的財產,或者被告在我國領域內設有代表機構,
可以由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者代表機構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合同欺詐的認定責任3
合同欺詐怎麼認定?
合同欺詐行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表面上是合法的,行為人通過訂立、成立、履行合同行為使自己的行為合法化;另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本質是非法的,行為人的行為破壞了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對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詐行為的二重性使合同欺詐行為成就的合同在法律上是一個矛盾體,從而使其成為利用合同從事違法活動的一種典型的違法行為。
合同欺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根據其性質不同,合同欺詐包括兩種即民事欺詐和刑事意義上的欺詐。認識上,人們對合同欺詐行為易產生混淆,如合同欺詐與合同犯罪相等同。
合同民事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或誤導對方基於此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以簽訂合同達到欺詐的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8條規定:
「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新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也重申:「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從《民法通則》頒布至今,我國關於民事欺詐的規定也見於許多單行法規,如《公司登記管理條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企業破產法》、《保險法》等,這些無疑是對我國民事欺詐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合同欺詐需要承擔哪些責任?
合同欺詐行為主要有三方面的法律責任:侵權民事責任、違法行政責任和犯罪刑事責任。
1、合同欺詐行為的侵權民事責任
侵權行為,一般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和人身,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合同欺詐行為具備侵權民事責任的主客觀要件。
(1)對於返還財產,可以由受害人主張,以有利於受害人為原則,決定是否返還,實現減少受害人「財產的損失和浪費」的目標。
(2)對由於欺詐行為使受害人對預期不利的規避決策失誤致使規避沒有實現,或因欺詐而決策失誤致使預期利益無法實現或不能全部實現的,應當賠償損失。
(3)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應適當損償。按照民事協商原則和調解原則,這種責任制度將使受害人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同時體現了法律的威嚴。
2、合同欺詐行為的違法行政責任
合同欺詐行為的干擾使相對人的意思按照欺詐行為人設計的模式運行,相對人表達的意思實際上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行為人的意思。它破壞了合同當事人的地位平等,破壞了等價交換的原則,破壞了交易的自願性,破壞了社會信用。合同欺詐行為使參加交易的人沒有安全感,使市場運行缺乏穩定的信用支持。
合同欺詐行為的行政法律責任,要承擔一定的懲罰性經濟義務,通過經濟懲罰強制教化;對嚴重違法的要吊銷營業執照,實行市場禁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警示作用。
3、合同欺詐行為的刑事責任
合同中的欺詐行為屬於民法和合同法調整范圍,其承擔的是一種民事責任。但合同中的欺詐行為如果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及應受刑罰處罰性這三種性質時,行為人承擔的就不只是民事責任,還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⑸ 用人單位勞動合同欺詐認定
法律分析:欺詐作出的定義是: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咐旅搭。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衡拿。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六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條 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鎮純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⑹ 如何認定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
合同詐騙是以簽訂或履行合同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合同欺詐由於客觀原因未能履行主觀上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合同詐騙行為人與合同欺詐當事人對待合同履行的態度是不同的,出於非法佔有的目的通常無履行能力且不實際履行合同義務或僅履行少量義務,以騙取更多財物。
具體如下:
1、行為人履約誠意和行為,如果行為人簽訂合同後積極為履約作出努力,或經過努力後雖不能大部分或全部履約,但自願返還已取得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或願意承擔違約責任,說明行為人具有履約的誠意和行為;
2、簽約後行為人根本不考慮如何履行合同,或者以履行其中一部分為誘餌,對其餘部分不再履行,也不退還已取得的對方當事人的團納陵款物塌戚,則可判斷其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和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茄胡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⑺ 關於合同欺詐的法律認定
法律分析:合同欺詐簡單的來說就是指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履行合同或者簽訂合同的過程中間,通過隱瞞真相、設定陷阱、虛構事實等手段騙取對方財產的行為。合同欺詐行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表面上是合法的,行為人通過訂立、成立、履行合同行為使自己的行為合法化;另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本質是非法的,行為人的行為破壞了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對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詐行為的二重性使合同欺詐行為成就的合同在法律上是一個矛盾體,從而使其成為利用合同從事違法活動的一種典型的違法行為。合同欺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根據其性質不同,合同欺詐包括兩種即民事欺詐和刑事意義上的欺詐。認識上,人們對合同欺詐行為易產生混淆,如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犯罪相等同。合同民事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或誤導對方基於此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以簽訂合同達到欺詐的目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⑻ 欺詐行為的法律認定
【法律分析】:合同民事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或誤導對方基於此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以簽訂合同達到欺詐的目的。合同欺詐行為的行政法律責任,一是要承擔一定的懲罰性經濟義務,通過經濟懲罰強制教化;二是對嚴重違法的要團州吊銷營業執照,實行市場禁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警示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差弊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虛或族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⑼ 合同欺詐的認定及賠償
合同欺詐的認定及賠償
合同欺詐的認定及賠償,在簽訂合同的時候,必須要求雙方主體資格平等,如果一方存在欺詐行為,被欺詐的一方肯定是想要為自己維權得到合理的賠償的。那麼合同欺詐的認定及賠償是什麼呢?
合同欺詐的認定及賠償1
一、合同欺詐怎麼認定
合同民事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或誤導對方基於此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以簽訂合同達到欺詐的目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為無效的民事行為。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二、合同欺詐要負哪些民事責任
1、合同無效。當事人一方採取欺詐手法,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從而在對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況下雙方所簽訂的合同,是無效合同。無效合同不受國家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對當事人雙方沒有法律約束力。
2、返還財產。指合同當事人在欺詐性的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對已交付於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請求權,而已經接受財產的合同當事人則不論是否具有過錯都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返還的范圍,法律規定是「因該合同而取得的財產」,包括實物、貨幣和按有關規定折價的勞務或者利益等。
3、賠償損失。欺詐性的合同往往造成受欺詐方經濟利益的損失,欺詐方應當賠償受欺詐方因欺詐行為的實施所遭受的損失。賠償損失的范圍一般應包括:一是訂立合同的費用;二是履行合同的費用;三是合理的間接損失。
三、合同欺詐如何賠償
主要方式有返還財產和賠償損害。對於返還財產,可以由受害人主張,以有利於受害人為原則,決定是否返還,實現減少受害人財產的損失和浪費的目標。對由於欺詐行為使受害人對預期不利的規避決策失誤致使規避沒有實現,或因欺詐而決策失誤致使預期利益無法實現或不能全部實現的,應當賠償損失。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應適當賠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損害賠償的范圍】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合同欺詐的認定及賠償2
合同欺詐的法律認定
合同詐騙罪的數額標准及認定:
根據《刑法》第224條的規定,合同詐騙的數額是否較大,是構成合同詐騙罪的必要條件,即合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實施合同詐騙行為所騙取的財物,必須達到「數額較大」,其行為才能構成合同詐騙罪;而合同詐騙的數額是否巨大、特別巨大,則是對合同【詐】騙犯罪分子判處較重刑罰的必要條件之一。
對合同詐騙「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具體數額標准,刑法未作明確規定,目前也沒有明確司法解釋。各地在審理合同詐騙案件中,常遇到定罪量刑數額或者具體犯罪情節如何掌握的問題。
目前我省公、檢、法會同有關部門,經調查研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針對合同詐騙的犯罪數額、情節。
提出如下意見:合同詐騙罪的個人詐騙「數額較大」為1萬元以上不滿5萬元,「數額巨大」為5萬元以上不滿50萬元,「數額特別巨大」為50萬元以上;單位詐騙「數額較大」為10萬元以上不滿50萬元,「數額巨大」為50萬元以上不滿200萬元,「數額特別巨大」為200萬元以上。
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市場主體及整個社會的經濟條件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這個規定的意見是否與形勢發展的客觀現實相符合?因此,建議最高人民法院應對合同詐騙罪的數額標准盡快作出明確、具體的司法解釋。此外,在作出解釋規定時還應將個人合同【詐】騙犯罪與單位合同【詐】騙犯罪的數額標准區別開來。
區別的原則是:個人合同【詐】騙犯罪的數額標准,應低於單位合同【詐】騙犯罪的數額標准。
合同欺詐的認定及賠償3
合同欺詐如何賠償
律師解答
合同欺詐的賠償是如果合同被撤銷後,欺詐方因被撤銷的合同獲得的財產要予以返還給被欺詐人,不能返還的要折價進行賠償;欺詐方還需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條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