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解釋第20條

合同法解釋第20條

發布時間: 2023-04-18 20:36:25

① 買賣不破租賃合同怎麼辦

法律主觀:

可鄭局以直接 訴訟 來要求處理, 買賣不破租賃 起訴的法律效力規定如下: 《 合同法 》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 合同的效力 。 《解釋》第20條規定,租賃房屋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承租人請求房屋受讓人繼續履行原 租賃合同喊虛讓 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租賃房屋具有下列情形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一)房屋在出租前已設立 抵押權 ,因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發生所有權變動的; (二)房屋在出租前已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的。 根據上述規定,買賣不破租賃是指租賃房屋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原租賃合同對承租人和新房主繼續有效,承租人有權請求房屋受讓人繼續履行原租賃合同。 但是,買賣不破租賃受到約定限制和法定限制: ①當事人另有約定除外:買賣不破租賃受當事人另有約定限制; ②事先抵押許可權制:受房屋在出租前已設立抵押權,因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發生所有權變動的,買賣不破租賃受限制; ③事前查封限制:房屋在出租前已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的,」買賣不破租賃「受限制。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百一十六條【承租人對租賃物轉租】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可以將租賃物轉租給第三人。承租人轉租的,承租人與出租人之間的租賃合同繼續有效;第三人造成租賃物損失的,承租人應當賠償損失。 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七條【超過承租人剩餘租賃期限的轉租期間效力】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將租賃物轉租給第三人,轉租期限超過承租人剩餘租賃期限的,超過部分的約定對出租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出租人與承租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百一十八條【推定出租人同意轉租】出租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承租人轉租,但是在六個月內未提出異議的,視為出租人同意轉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五條【所有權變動不破租賃】租賃物在承租人按照租賃合同佔有期譽橋限內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② 你幫我查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93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0條,

刑法:

第一復百九十三條【貸款詐制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的;

(二)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的;

(三)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的;

(四)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者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


合同法: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

(一)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

(二)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

(三)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四)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③ 簡述合同的相對性原理及例外情形的基本法律關系

一、合同的相對性,指合同僅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拘束力,合同的效力僅及於合同當事人。包括主體的相對性、內容的相對性與責任的相對性,內容有:①合同債權人只能請求合同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不能請求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②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無權請求合同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③合同債務人因第三人違約的,仍應對合同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債務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另行解決。
合同相對性原理的學理基礎:①自我決定,自我拘束。合同債務人僅對自己願意受到拘束的對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②維持合同當事人請求權與抗辯權之間的平衡。
二、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
1.合同保全。《合同法》第73條規定的代位權、第74條規定的撤銷權,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合同債權人在法定條件成就時,得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主張權利。
2.買賣不破租賃。根據《合同法》第229條與《城鎮房屋租賃合同解釋》第20條,租賃期間,租賃物的所有權(因買賣、贈與、繼承、企業合並)發生變動的,原租賃合同對新的所有權人繼續有效,即新的所有權人應法定承受原租賃合同。
3.(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分包人的連帶責任。《合同法》第272條第二款規定:「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可以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解釋》第25條規定:「因建設工程質量發生爭議的,發包人可以以總承包人、分包人和實際施工人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
4.非法轉包、違法分包情形下,發包人對實際施工人的責任。《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解釋》第26條規定:「實際施工人以轉包人、違法分包人為被告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5.單式聯運合同。《合同法》第313條規定:「兩個以上承運人以同一運輸方式聯運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應當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損失發生在某一運輸區段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和該區段的承運人承擔連帶責任。」。須注意:多式聯運合同中,實際承運人與多式聯運經營人不承擔連帶責任,沒有突破合同相對性的問題(《合同法》第321條)。

④ 仲裁之後是否可以行使代位權訴訟

文/郭佑寧
仲裁條款是仲裁機構對糾紛進行主管的前提,具有排除法院主管權的效力。債權人代位權制度作為一種債的保全制度,允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直接介入債務人與次債務人的債權債務關系,而依《合同法》第73條規定,此種介入僅有訴訟一種方式,即代位權訴訟。
由此,在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訂立仲裁條款的情況下,若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極有可能產生訴訟與仲裁的主管沖突。典型表現是,債權人對次債務人提起代位權訴訟,債務人、次債務人以訂有仲裁條款為由,主張法院不具有主管權。對此,司法實踐存在截然相反的兩種做法,理論上也爭議較大。本文不揣淺薄,在既有討論的基礎上也作了一些思考,望就教於方家。
一、司法實踐的兩種做法
一些法院認為,債權人不受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仲裁協議的約束,有權直接對次債務人提起代位權訴訟。其主要理由可以歸結為兩點:
1、《仲裁法》第4條規定:「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因此,仲裁協議具有相對性,只能約束訂立仲裁協議的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不能約束非當事人的債權人。這是法院駁回次債務人仲裁主管抗辯時依據的最主要理由(例如:廣東高院(2013)粵高法立民終字第500號民事裁定、西安中院(2015)西中民四初字第00567號民事判決、浙江永康法院(2014)金永商初字第4651號民事判決等)。
2、代位權是債權人基於法律規定而享有的權利,而根據《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代位權只能通過訴訟程序行使,因此債務人與次債務人的仲裁協議不得限制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前述廣東高院裁定、寶雞中院(2014)寶中民立終字第00006號民事裁定、山東濰坊高新法院(2015)開商初字第15-1號民事裁定)。
上述理由不無道理,但不夠充分。一方面,仲裁協議的相對性已在理論和實踐上被不同程度地突破,此為各國革新仲裁立法、鼓勵仲裁發展的一大潮流,故有必要進一步說明為何此種突破不適用於債權人代位權。另一方面,代位權系法定權利不受仲裁協議限制,並不能必然推導出代位權的行使方式不受仲裁協議約束,例如理論上探討的債權人以代位仲裁的方式行使代位權,或者在代位權訴訟的框架下,仍允許次債務糾紛單獨通過仲裁程序解決。
另一些法院則認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仲裁協議,可以對抗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其主要理由包括:
1、仲裁協議系債務人與次債務人自願達成,允許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相當於否定了仲裁協議的效力,干預了債務人與次債務人的意思自治,故就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應由仲裁機構認定,法院無權審查(例如:佛山中院(2013)佛中法民二終字第468號民事裁定、上海浦東法院(2014)浦民二(商)初字第1774號民事判決)。
2、《合同法解釋一》第18條第1款規定:「在代位權訴訟中,次債務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可以向債權人主張。」據此,次債務人可以向債務人提出的仲裁主管抗辯,也可以向債權人提出(例如:上海二中院(2014)滬二中民四(商)終字第S914號民事裁定、福州中院(2014)榕民終字第4029號民事裁定)。
3、仲裁協議的相對性並非絕對,《仲裁法解釋》第9條肯定了仲裁協議在債權債務轉讓情形下對受讓人的效力,而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實際上取代了債務人的地位,其地位與債權受讓人相似,故《仲裁法解釋》第9條可以類推適用(例如:甘肅慶陽法院(2016)甘10民終111號民事判決)。
4、在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存在仲裁協議的前提下,允許債權人提起代位權慧野訴訟將給當事人惡意規避仲裁協議留下空間(例如:福建長樂法宴緩院(2014)長民初字第490-1號民事裁定)。
上述否定債權人有權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理由看似有理,但難經仔細推敲。第一,仲裁協議的意晌碧模思自治范圍僅包括債務人與次債務人的法律關系,而我國代位權行使的法律後果是在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直接建立聯系,兩者內涵外延有別,將仲裁協議的自治范圍擴張至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正當性存疑。第二,次債務人對債權人可以主張的抗辯是否包括程序性抗辯,並非已有定論,例如債務人和次債務人可以約定管轄法院,但《合同法解釋一》第14條明確規定債權人代位權訴訟由次債務人住所地法院專屬管轄,次債務人顯然無法再依其與債務人之間的管轄條款而提出管轄異議。仲裁條款與管轄條款均為當事人對爭議解決方式的自主選擇,不許次債務人提出管轄抗辯而允許提出仲裁主管抗辯,兩者區別處理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不足。第三,行使代位權與債的轉讓存在根本區別,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而債的轉讓中受讓人已取代轉讓人的法律地位,直接與對方當事人建立法律關系,所以將《仲裁法解釋》第9條類推適用於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情形並不妥當。最後,以防範惡意規避仲裁協議為由拒絕債權人提出代位權訴訟,有掛一漏萬之虞,也將訴訟與仲裁截然對立起來,故不足取。
二、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不受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仲裁協議約束
(一)次債務人與債務人所訂仲裁協議的效力難以擴張至債權人
如何劃分代位權行使中訴訟與仲裁的主管界限,核心是確定債務人與次債務人訂立的仲裁協議的效力范圍。理論上,仲裁協議的效力范圍包括對人的效力、對事的效力、對法院的效力和對仲裁機構的效力。對人的效力是指仲裁協議可以約束哪些主體,對事的效力是指仲裁協議確定了哪些爭議事項可以提交仲裁,兩者從實體意義上界定了仲裁協議的效力范圍。對法院的效力、對仲裁機構的效力是指,仲裁協議排除了法院的主管權並賦予仲裁機構主管權。後兩種效力以前兩種效力為基礎,故仲裁協議的對人效力、對事效力是考察其效力范圍的核心。
關於對事效力,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仲裁協議僅涉及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次債務關系),不涉及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主債務關系)。傳統大陸民法的代位權采「入庫規則」,代位權旨在保全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其行使效果為次債務人向債務人清償,故司法審查的范圍限於次債務關系。但是,《合同法解釋一》第20條確立了「直接清償規則」,代位權的行使效果是次債務人直接向債權人清償,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因此,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司法審查的范圍既包括次債務關系,也包括主債務關系,而後者顯然不是仲裁協議涵蓋的事項。
關於對人效力,將調整次債務關系的仲裁協議的效力擴張至債權人,也欠缺正當性。綜觀各國理論和實踐,仲裁協議擴張的情形包括合並與分立、繼承,債的轉讓與清償代位,代理或委託,關聯方,利他合同中的第三人等,雖具體有別,但上述情形都有一個共同點,即能夠在爭議發生前,事先確定或推定非仲裁協議的簽訂者同意提交仲裁,因此擴張仲裁協議的效力並未背離作為仲裁製度基石的仲裁自願原則。但是,債權人通常不會在爭訟前與次債務人就代位權的行使形成仲裁合意,而債權人行使代位權通常也是債權難以直接實現時的無奈之舉,顯然難以推定其有願受仲裁協議約束之意思。
(二)債務人、次債務人對避免主管沖突負有更大責任
上述分析初步表明,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應不受仲裁協議的約束,但這也意味著,債務人、次債務人可能無法基於仲裁協議而排除法院主管。由此不得不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是,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權利與債務人、次債務人排除法院主管的權利,誰更值得保護?或者說,債權人可能因存在調整次債務關系的仲裁協議而無法提起代位權訴訟的風險,與債務人、次債務人因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而不得排除法院主管的風險,如何分配更為妥當?
風險分配的公平原則與經濟原則要求,誰更易於預見風險,誰更有能力管控風險,誰對於風險發生負有更大責任,誰就更應承擔風險發生導致的不利後果。具體至本文議題,債權人一般不能預見、控制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仲裁協議,且往往因無法直接從債務人求償而被迫提起代位權訴訟,所以債權人通常無力預見及避免代位權訴訟與仲裁的主管沖突。相比而言,債務人、次債務人應當認識到,次債權本質上屬於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因而存在被代位追償的可能,而且,債務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次債務人怠於履行到期債務客觀上也是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主要誘因與法定要件之一,故債務人、次債務人對各方陷入代位權訴訟及其由此產生的主管沖突負有更大責任。由此,在處理主管沖突時,債權人值得優先保護。
綜上,循規范分析與價值衡量兩條路徑,本文都得出了「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不受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仲裁協議約束」的一般性結論。
三、代位權訴訟不排除次債務糾紛在一定條件下仍通過仲裁程序解決
實踐中,不少次債務人系因正當事由未清償到期債務,亦或債務人、次債務人即將申請仲裁解決次債權債務爭議,這些情形下,完全排除債務人與次債務人的仲裁安排,也不盡合理。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二他字第19號答復指出:「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與債務人、次債務人之間的合同糾紛屬於不同的法律關系,債務人和次債務人之間事先訂有仲裁條款的,債務人或次債務人有權依據仲裁條款就雙方之間的合同爭議申請仲裁,債權人並非該合同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無權對此提出異議。審理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依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中止代位權訴訟,待仲裁裁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再恢復審理。」可見,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雖不受調整次債務關系的仲裁協議的約束,但代位權糾紛的實體審理並不完全排除次債務糾紛通過仲裁程序解決的空間。
然而,不問條件地允許債務人、次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另行提起仲裁,可能導致債務人、次債務人惡意利用仲裁協議拖延代位權訴訟。因此,有必要限定次債務糾紛在代位權訴訟之外另行通過仲裁程序解決的條件。遵循保護債權人的價值取向,同時兼顧債務人、次債務人的仲裁合意,可作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根據最高法院民二庭上述答復意見,債務人與次債務人應當事先訂立仲裁條款。仲裁協議是在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後才簽訂的,債務人、次債務人不得主張先行通過仲裁程序解決次債務糾紛。
第二,債務人、次債務人就次債務關系申請仲裁應當有時間節點限制。關於具體的申請節點,有觀點認為應當參照《仲裁法》第26條的規定,債務人、次債務人應當在首次開庭前向法院提交仲裁協議,否則視為放棄仲裁協議。最高法院在作出前述答復的分析中則認為:「次債務人提出存在仲裁協議的主張並非是要對抗法院對代位權訴訟的管轄權,可以看做是就其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提出抗辯,主張依據雙方事先訂立的有效仲裁協議解決相關爭議,在性質上可被視為當事人對相關事實的舉證行為,應當受限於《民事訴訟法》有關舉證期限的約束要達到阻卻代位權訴訟繼續審理的後果,次債務人除了應在舉證期限內提交仲裁協議外,還應在此期限內提起仲裁申請。」(郁琳:《代位權訴訟司法管轄與仲裁管轄沖突的解決》,載《商事審判指導》2013年第4輯(總第36輯))
第三,仲裁標的應為次債權債務關系,而且,如債務人申請仲裁,仲裁請求應當與債權人主張代位行使次債權的請求內容有重合;如次債務人申請仲裁,仲裁請求應當指向次債權的消滅、減損或行使障礙。舉例來說,如債權人主張代位行使的次債權是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多筆到期貨款,則債務人慾中止代位權訴訟,其仲裁請求內容可以是全部貨款,也可以是部分貨款,但不得只是逾期付款違約金;次債務人慾中止代位權訴訟,其仲裁請求可以是確認無需支付貨款,付款條件不成就,貨款數額應減免等,但不得只是與貨款本身無關的其他請求(如貨物質量不達標的索賠)。
第四,債務人、次債務人另行就次債務關系申請仲裁,不影響債權人對次債務人財產採取保全措施。
第五,在中國農業銀行匯金支行訴張家港滌綸廠代位權糾紛一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4期),法院認為,根據《合同法解釋一》第20條(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人民法院審理後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的規定,進入代位權訴訟程序後,債務人即喪失了主動處分次債務人債權的權利,代位權行使的後果直接歸屬於債權人,次債務人如果履行義務,只能向代位權人履行,不能向債務人履行。本文認為,著眼於代位權的債權保障功能,公報案例的這一論述同樣適用於債務人另行提起仲裁的情形。由此,即使仲裁裁決次債務人應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次債務人也不得直接向債務人履行,而應根據代位權訴訟的判決結果最終確定履行對象。

⑤ 合同法第二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 (一)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 這個怎麼解釋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訂立合同的條件.希望對方能完全接受此條版件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權的一方稱為要約人,受領要約的一方稱為受要約人.
要約實際上就是一個要求與人簽訂合同的通知,而沒有法律上的要約通知的概念,二者也可理解為一個意思.
合同法第二十條(一)款的意思是:當要約發出人收到對方拒絕該要約的書面通知那麼,該要約就失效了.

⑥ 勞動合同法20條

勞動合同法20條規定是勞動者在試用脊拿期限內的工資不能夠低於本單位相同的勞動工資崗位,或者是合同約定的工資的80%。同時以上的這些規定的工資也不能夠低於最低工資標准。這實際上對於試用期勞動者進行保護。
一、勞動合同法20條規定是什麼?
勞動合同法第20條規定的內容是: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員工無過失的情況下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
二、相關內容規定是什麼?
勞動合同法針對濫用試用櫻旁搭期、試用期過長問題做出了有針對性的規定。
在用工過程中,濫用試用期侵犯勞動者權益的現象比較普遍,包括什麼樣的勞動崗位需要約定試用期,約定多長的試用期,以什麼作為參照設定試用期等,實踐中比較混亂。用人單位通常不管是什麼性質、多長期限的工作崗位,也不管有沒有必要約定試用期,一律約定試用期,只要期限不超過勞動法規定的六個月即可,用足法律規定的上限。
有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一年期限的勞動合同,其中半年為試用期;有的生產經營季節性強的用人單位甚至將試用期與勞動合同期限合二為一,一般長,試用期到了,勞動合同也到期了;有的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往往被不止一次約定試用期,換一個崗位約定一次試用期。
(一)限定能夠約定試用期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最短期限,並且在勞動法規定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的基礎上,根據勞動合同期限的長短,將試用期細化。具體規定是:
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個月以上的,可以約定試用期。也就是說,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能夠約定試用期的最低起點是三個月。
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這是針對用人單位不分情況,一律將試用期約定為六個月,勞動合同法的具體措施。
需要說明的是,勞動合同期限長短不是約定試用期的唯一參照。
實踐中,很多工作本來不需要試用期過長,勞動者就能勝任,裝卸工、建築工地小工、力工等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三天就行。但有些用人單位動輒規定試用期為三五個月,甚至半年,惡意用足法定試用期限上限,這加重了勞動關系的不平等性,增加了勞動者的職業不確定性和經濟負擔。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勞動合同法》是對勞動者進行保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律法規,在這個法律法規當中明確的規定了在試用期也是需要對於勞動者進行保護的具體表現,在在勞動者公司啟清方面是不能夠低於合同當中所約定的80%。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條適用於只有勞動關系的員工嗎

你說得對勞動合同法地第二十條只適用於具有勞動關系的員工因為二十條已經明確寫了本條適用於與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確定了勞動關系的員工

熱點內容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