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英美法系案例
① 合同法案例分析 擔保抵押案例
案例:某縣水泥廠和服裝廠達成一份聯營協議,約定由服裝廠向水泥廠注入資金200萬元,水泥廠每年支付給服裝廠利潤20萬元,兩年後歸還服裝廠的出資,並且服裝廠的利潤分配不受水泥廠盈虧的影響。協議達成後,為保證水泥廠能正常履行協議,水泥廠請當地化肥廠以其自有廠房向服裝廠提供抵押擔保,並就抵押事宜到有關登記機構辦理了抵押登記。 [問題]
1.抵押權是否已成立?為什麼?
2.如果化肥廠明知聯營協議有問題仍提供抵押擔保,應承擔什麼責任? 分析:抵押權的從屬性
解答:
1.抵押權並未成立。《擔保法》第5條規定:「擔保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本案中,由於水泥廠與服裝廠之間的協議明為聯營,實際上是借貸合同。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法人之間借貸是非法的,屬無效行為,因此主合同實際上是無效合同,抵押合同作為從合同自然也無效,抵押權不成立。
2.化肥廠應承擔過錯賠償責任。《擔保法》第5條規定:「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果化肥廠明知主合同有問題仍提供擔保,應認定其主觀上有過錯,並應根據其過錯程度承擔過錯賠償責任。
② 英美法系國家的合同是什麼
英美合同法名詞解釋:
英美法系國家主要是英美兩國關於合同的判例法、制定法所體現的合同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
合同法在英美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英國、美國沒有成文的合同法,只有少數制定法。合同法的淵源主要是判例。關於合同的有關規定也體現在英國貨物買賣法、美國統一貨物買賣法及美國統一商法典中。英美法系唯一成文的合同法是1872年的印度合同法。在英美法中沒有法律行為的概念和債的概念,英美法系的「合同法」如同財產法、侵權行為法構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體系。關於訂立合同的各項有效要件,或是關於合同權利義務的履行和不履行的後果,全部規定在合同法中。英美法系各國的合同法是以諾言為核心建立起來的。英國《不列顛網路全書》給合同下的定義是:「合同是可以依法執行的諾言,這個諾言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美國《合同法重述》也認為合同是一種有法律效力的許諾。相對於大陸法系的「原因」,英美法中稱為「對價」。規定任何合同要有約束力的話,要麼是有對價,要麼要式合同。除蠟封簽字合同外,對價是英美法中合同成立的3個要素之一:要約、承諾、對價。
對價就是一方為給付,另一方也為給付,它可以是立約人獲得法律上的利益,也可以是受約人受到法律上的損害。信銷重要的是對價的價值無須相當。根據法律規定,有效的對價必須是:(1)在立約人與受約人之間進行,不能由第三人承擔,立約人只能對受約人承諾利益;(2)合法;(3)具備某種價值;(4)對立約人來說,是允諾將來的利益,而不是過去的利益。
至於現在的利益,英美兩國規定不同。
英美法規定蠟封簽字合同無須對價,除此之外,其餘都是簡式合同,需要對價。簡式合同不是不要式合同,英國規定票據合同、分期付款合同、海上保險合同等簡式合同都陸首要以書面形式作出。
一般除法律規定者外,對合同形式無特殊要求。英美合同法採用違反「公共政策」的概念判定合同違法,包括違反成文法和普通法。凡違反普通法的合同都是違反公共政策的合同。英美法對合同的解釋實行表示主義,強調只能從合同條款中或雙方公開講話中來探明雙方的意思。
法律還允許對合同條款進行默示推定,即使沒有列入書面合同之中的凡一些法律或習慣所規定的內容,也可推定為合同中的默示條款。關於合同的訂立,要約和承諾是合同成立的要件,在英美合同法中有重要意義。
對於要約,原則上規定對要約人無約束力,在被承諾之前隨時可以撤回或更改其內容,但美國統一商法典規定不可隨意撤回要約。對於已經生效的承諾規定不可撤回。
對於合同成立的時間,英美法實行發信原則,即合同自受約人發出承諾之時成立,不論要約人是否收到這個承諾。法律規定可為合同的履行設立擔保制度。
對違約金,區分懲罰性和賠償性兩種性質。英美法對合同的履行規定了條件。
根據先決條件、後決條件和同時條件決定合同的履行、暫停、修改或解除。對於合同的不履行,英美法將它分成兩類:一是根本違約,違反合同的根本有效條件,這時另一方有權要求解除合同;二是非根本性違約,違反合同的擔保,即違反合同的一般條件,此時另一方可以要求賠償損失,但不能要求解除契約。
違反合同或擔保,可以主張直接的損害賠償、間接的損害賠償、附屬的損害賠償。損害賠償是對違約的最普遍的救濟。
如果非當事人的過錯,發生了不能預見的與訂約時情況根本不同的意外事故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當事人可以依「合同落空」主張免除違約責任。合同可依雙方協議、履行、違約、履行不能或法律規定而消滅。
總之,英美法系的合同法和其他法律一樣,基本上由判例構成,對有些合同採用制定法方式加以規范,如英國《租售合同法》、《陸路及鐵路運輸法》、《貨物供應默爾條款法》、《公平貿易法》、《限制貿易慣例法》等等。英美合同法具有以下特點:(1)英美合同法由判例法和制定法兩部分組成。
判例法闡述一般的合同原理和原則,據主導地位;制定法側重於規范典型合同,據輔導地位;(2)英美合同法賦予法官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加重公共政策對合同自由的干預;(3)英美合同法沒有用債法概念限制合同法,更沒有將合同視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而是早坦數將合同視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4)英美合同法體現了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
③ 合同案例: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
合同案例: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
2004年4月27日,山東省東營市某化工公司與阜新某裝飾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合同約定:購銷貨物為60噸,單價12500元;接需方電話通知送貨;結算方式為5噸鋪底,滾動付款(化工公司的解釋為第二次貨物到達驗收時付第一次的貨款,第三次貨物到達驗收時付第二次的貨款,以此類推),貨到兩月內結算所有貨款;合同履行期限從2004年4月27日到2005年4月27日止。合同簽訂後,2004年4月29日化工公司向裝飾公司發貨10噸(僅發貨一次),裝飾公司收貨,此後裝飾公司也未通知其發貨,2004年7月1日裝飾公司付款20000元,餘款一直未付,後化工公司以裝飾公司預期違約不付餘款為由於2004年11月14日訴至法院,請求對方支付剩餘貨款。法庭審理中原告僅向法庭提交購銷合同及收獲單據各一份。
【分歧】
該案在審理過程中對“貨到兩月內結算所有貨款”的理解不一,對裝飾公司是否構成預期違約產生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裝飾公司構成預期違約,進而構成實際違約,應向化工公司支付剩餘貨款。按雙方約定送貨方式為接需方電話通知送貨,但從2004年4月29日至2004年11月14日在長達半年之久的時間內,裝飾公司仍未通知化工公司送貨,使化工公司產生不安全感。2004年7月1日裝飾公司主動付款20000元,此應視為裝飾公司對付款方式變更為每批貨到後即行結算,此時“貨到兩月內結算所有貨款”的約定應理解為每批貨到後結算每批貨款,包括鋪底款,致此裝飾公司已構成實際違約,應向化工公司支付貨款。
第二種意見認為,裝飾公司不構成預期違約,更不構成實際違約,對原告的訴請應駁回。雙方結算方式的約定意思非常清楚,2004年7月1日裝飾公司付款20000元的行為,僅是一種單方主動付款行為,並非是對原結算方的更改,“貨到兩月內結算所有貨款”的約定應是最後一批貨到時即滿合同約定60噸時對最後一批貨款連同上批的貨款及鋪底款全部結清。裝飾公司長期未通知化工公司送貨,縱使化工公司產生不安全感,此也不能認定化工公司成立不安抗辯權,同時該合同為有效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內裝飾公司可隨時通知化工公司提供第二批貨,以履行合同。
【分析】
律師認為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該案案情並不復雜,但裡面涉及到兩個法律問題即預期違約和不安抗辯權問題。
我國《合同法》引進了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同時繼承了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這是立法上的完善和進步。所謂預期違約亦稱為先期違約,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兩種形態。明示毀約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屆至之前,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而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毀約是指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當事人雖未向對方聲明將不履行合同,但其自身的行為表明其不履行合同。很明顯逾期違約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履行其到來之前,其是對諾言的違反,具體到雙務合同則是指對雙方約定的違反。就本案而言,化工公司在合同生效後在合同履行期限內僅向裝飾公司送貨一次,雙方約定的結算方式為滾動付款,也就是後批貨物送到驗收時結算前一批貨款,而本案雙方簽訂的合同有效期屆滿日為2005年4月27日,在此日(包括該日)之前裝飾公司完全可依據合同約定要求化工公司供第二批貨物,如化工公司如約供貨,則結算第一批貨物的權利可成就。但在化工公司起訴前,對方並未向化工公司明確表示解除合同或不再要貨,化工公司也未提交其他證據以證實對方以其行為表明停止履行該合同,同時結合化工公司對於滾動付款的解釋,不能認定裝飾公司不付款的行為構成逾期違約。相反,如果此時裝飾公司按合同約定要求化工公司供貨,若化工公司不供貨,則化工公司構成部分違約。當然,如果化工公司在供完首批貨時,發現裝飾公司有《合同法》第68條規定的情況,即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此時裝飾公司通知化工公司供貨,則化工公司若掌握上述情況的確切證據時可中止履行合同,同時通知對方。若對方提供了擔保,則化工公司應當繼續供貨;若中止履行後,裝飾公司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擔保的,則化工公司可以以此主張解除合同並要求裝飾公司支付第一批貨款,即行使不安抗辯權。
《合同法》第68、69條的規定反映的是不安抗辯權的問題。所謂不安抗辯權是指在雙務合同中,一方向另一方先為給付,當後履行的一方當事人財產狀況明顯減少或惡化並可能影響其履行義務時,應當先為給付的一方可以在對方未履行或提供擔保前,拒絕履行其義務。其又稱拒絕權,具有留置擔保的性質。在對方履行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之後,不安抗辯權歸於消滅。不安抗辯權的發生需具備三項要件:一,雙務合同的雙方的債務的履行時間不同,一個在先,一個在後,如果是同時履行,則只能產生同時履行抗辯權;二,雙務合同成立後對方的財產狀況發生惡化;三,對方財產明顯減少,有可能影響其給付義務的履行。具體到本案,很顯然化工公司系提供第二批貨物在先,裝飾公司支付第一批貨款在後,而需方長時間不通知供方供貨,供方對需方的經營及履約能力產生擔心與不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供方如果沒有確切證據證實需方具有《合同法》第68條規定的四種情況,此時輕易的行使不安抗辯權,是不合時宜的,也是錯誤的。
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都是在雙務合同中運用的一項法律制度,它為善意簽約人提供了一種自我保護,同時在宏觀上具有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功能,但兩者是不能等同的,在審判實踐中,對不安抗辯和預期違約較難區分,因此有必要對兩者進行比較。
1、適用的前提條件不同。
預期違約制度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債務之履行存在先後順序為前提,無論雙方當事人是否有義務先行作出履行還是同時作出履行,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在對方預期違約時中止履行合同而尋求法律救濟。相反,不安抗辯權行使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當事人的債務履行順序存在先後之分。若沒有履行時間的先後順序,則僅僅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則不會發生不安抗辯權的餘地。正是因為如此,故而法律將行使不安抗辯的權利賦予先行履行的一方,而對方則無權行使。但具體到明示預期違約上,該制度主要是涉及不安抗辯制度所不能包容的內容,即不安抗辯的適用條件之一是他方的財產於訂約後明顯減少或出現其他不能履約的惡化情況,有難為對待給付之虞,而明示預期違約則是一方無正當理由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表示其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這里無履行債務時間的先後之別。
④ 一個合同法的案例,急求解答
不成立。因為A撤銷邀約的通知到達B處B還沒有做出承諾。所以撤銷邀約是有效的,因為邀約被撤銷所以邀約失效。
⑤ 誰知道英美法合同中格式之爭的經典案例Dorton v. Collins & Aikman Corp.到底講了些什麼啊!!求中文解釋
合同法:
<<U.S. Court of Appeals, 6th Circuit, 1972>> 概要:
"Dorton (plaintiff), who did business as Carpet Mart, purchased carpets
from Collins & Aikman Corp. (Collins) (defendant) for three years
before bringing an action against Collins for fraud and
misrepresentation regarding the quality of the carpets. Collins moved to
enforce an arbitration clause that was printed in small print on the
reverse side of all of its sales acknowledgment forms. These forms were
sent to Dorton in response to Dorton』s telephone orders and were
received by Dorton in almost all cases prior to Dorton』s receipt of the
carpet shipment. Dorton accepted each of the carpet shipments without
objecting to the terms on the sales acknowledgment forms. Relying on
U.C.C. § 2-207(3), the district court found that no binding arbitration
agreement was formed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denied Collins』 request for
a stay. Collins appealed the denial of a stay."
⑥ 關於訂約能力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主要國家如何規定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關於要約和承諾規定的特點和區別
劉金華律師
要約和承諾是合同訂立的基本規則,也是合同成立必須經過的兩道程序、兩個階段。任何一項合同,都要經過這兩個階段。使得協議雙方取得意思表示的一致,始告成立。這一過程被稱為交易磋商。西方兩大法系,即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因為各自的法律傳統和理念不同,表現在這兩方面的程序的規定上也有各自的特點和不同,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關於要約(offer)
要約又稱為發盤、出盤、發價或報價等,使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的願意按一定
的條件與對方訂立合同的建議和意思表示。關於要約的概念和構成要件等,兩大法系國家無大的差異,只是在要約法律效力上各有不同的規定。
1、在要約開始生效的時間上的不同
要約的生效時間即是要約從什麼時間開始生效。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對此采
用了不同的規則。英美法系採用的是發信主義,即要約人發出要約以後,原則上對要約人無拘束力,要約送達受要約人時並不發生法律效力,在受要約人做出承諾時,要約才產生效力。《美國統一商法典》對此還有所變通,該法典規定在貨物買賣合同中,商人已經簽字發出的要約,要約人仍須受其要約的約束。大陸法系採用的是到達主義,又稱為受信主義,使之要約必須到達受要約人之時才能產生效力。大陸法大都採納第二種觀點。《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公約》第15條規定:「(1)發價於送達被發價人生效。(2)一項發價,即使是不可撤銷的,得予撤回,如果撤回通知於發價送達被發價人之前或同時到達被發價人」,可見,該公約採納了到達主義。我國民法主要繼受大陸法系,在要約生效的時間方面,採納了到達主義(見《合同法》第16條)。
2、在要約的撤回和撤銷上的不同
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在發生法律效力之前,要約人慾使其不生法律效力而取消要約的意思表示。
在英美法中,原則上要約是能撤回的。如:A對B保證,假如B先付1000美元的話,A約定在30天以內的任何時候,把A所有的畢加索的畫以100萬美元賣給B。這一案例,如在英美法看來,若B不付1000美元,A就可以自由的撤回要約,那麼,當B付了1000美元之時,A從即刻開始,三十天以內,不能再由此撤回要約。在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是承認這一期間,要約對要約人的拘束力。如日本,首先,即使B不支付1000美元,作為A到明確B不付1000美元為止,要約是不能撤回的。如果兩大法系在要約已經送達到受要約人,在受要約人作出承諾之前,要約人是否受其要約的約束,是否可以撤銷其要約或者變更要約的內容等問題上,分歧很大。
英美法系認為,在上述情況下,要約人原則上不受其要約的約束,他可以在受約人對要約表示之前的任何時間內,撤銷其要約或變更其要約的內容。即使要約人在要約中規定了有效期限,他仍可以在期限滿之前的任何時間內將要約撤銷。因為英美法系認為,在此情況下,要約人作出的允諾沒有獲得對價的支持,要約人可以不受其要約的約束。我國合同法借鑒了該經驗。因為允許要約人撤銷要約有利於使要約人根據市場情況的變化從事靈活的交易活動,有利於避免和減少因要約內容不全、市場環境變化等各種因素可能造成的對要約人的損害。
大陸法系的德國法律對此問題的規定與英美法系的規定完全不同。它認為,要約在到達受約人後,要約人須受其要約的約束。如果要約中有有效期的規定,要約人在有效期內不能撤銷或變更其要約;如果要約中沒有規定有效期,則依通常情況在可望答復期間之前,要約人不得撤銷或變更要約的內容,採納德國法這一原則的還有巴西、瑞士、希臘等國。
(二)關於承諾(acceptance)
兩大法系國家在承諾問題上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承諾的生效時間和撤回上。
1.確定承諾生效的時間標准上的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除法國外)採納到達主義,或稱送達主義,即承諾的意思表示於到達要約人支配的范圍內生效,合同即告成立。如《德國民法典》第130條規定,在相對人以非對話方式向其為意思表示時,意思表示從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英美法採納了送信主義,或稱為發送主義,在美國也常常稱為「信筒規則」,是指如果承諾的意思是以郵件、電報表示的,則承諾人將信件投入郵筒或電報交付電信局即發生效力,由於在合同成立時間上的不同,因此根據送信主義所成立的合同,應比送達主義成立的合同,在時間上要早。因此,英美法的規則有利於促進交易迅速達成。但是根據送信主義,要約人在未收到承諾的情況下,就要受承諾的約束,特別是要將承諾在郵寄和電訊丟失或延誤的責任轉嫁給要約人,這對於要約人過於苛刻,對維護要約人的利益並不十分有利。
2.在承諾的撤回上的不同。
根據大陸法的送達主義,承諾人發出承諾以後,可以撤回承諾的通知。只要撤回的通知先於或同時與承諾到達要約人,則撤回有效。例如根據《德國民法典》第130條:「如撤回的通知先於或同時到達相對人,則意表示不生效力」。而根據英美法的送信主義,承諾在承諾通知送達時即已生效,所以受約人一旦將承諾的信件丟進信筒,或者將承諾的電報交給了電信局,承諾已經生效,承諾人不可能再撤回他的承諾通知,即使承諾人的撤回通知先於或同時與承諾通知到達於要約人,撤回也是無效的。英美法認為,承諾人不享有撤回權是合理的,因為它可以防止承諾人在發生承諾與最終撤回承諾之間,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而投機取巧。例如,承諾人先用書信向要約人表示承諾,一旦市場價格下跌,就用電話通知要約人撤回承諾。而大陸法認為不受約人撤回承諾既不符合受約人的意志,也不利於使當事人根據市場交易的變化而作出是否訂約的決定。
從以上分析可見,兩大法系所採用的規則確實存在著諸多區別,總的來說,大陸法的規則有利於交易安全,而英美法的規則有利於交易迅速達成。兩種規則究竟孰優孰劣很難作定論。我國作為大陸法系的國家,在制定統一的《合同法》時,在要約和承諾等方面吸收了英美法系的一些制度和規定,例如關於要約的撤銷的規定,較成功地作了融合兩大法系規定的嘗試。
大陸法系,又稱為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羅馬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它首先產生在歐洲大陸,後擴大到拉丁族和日耳曼族各國。歷史上的羅馬法以民法為主要內容。法國和德國是該法系的兩個典型代表,此外還包括過去曾是法、西、荷、葡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日本、泰國、土耳其等國。舊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法律,大陸法系以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和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為代表形成了兩個支流。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它首先產生於英國,後擴大到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到18世紀至19世紀時,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英國法被傳入這些國家和地區,英美法系終於發展成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英美法系中也存在兩大支流,這就是英國法和美國法。它們在法律分類、憲法形式、法院權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歷史傳統方面有以下差異.
1、法律淵源:大陸法系為制定法;英美法系為判例法。
2、法典編纂:大陸法系均有成文法典;英美法系則多為單行法規、判例法。
3、法律結構和法律傳統:大陸法系把法分為公法(憲法、刑法和行政法)和私法(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則把法分為普通法(制定法)和衡平法(判例法)。
4、適用傳統:大陸法系中先確定事實後再去遵循法的規則;英美法系則多參照以往的判例。即大陸法系是由一般到個別;英美法系則由個別到一般。
5、訴訟程序:大陸法系強調職權主義,法官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英美法系則強調當事人主義,法官處於消極、中立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雖為大陸法系國家,卻在訴訟程序上與英美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