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中關於社會本位原則的具體規定

經濟法中關於社會本位原則的具體規定

發布時間: 2023-04-25 11:42:37

1. 什麼叫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抄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法的本位思想。社會公共利益滿足程度是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經濟個體的行為以及市場的運行和社會分配行為緊密聯系的。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為調整原則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產品質量控制、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整時,要以社會利益為本位。

2.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中國經濟法基本原則,多數經濟法學者認為應當包括:

(1)鞏固、發展社會主體公有制和保護多種經濟形式合法發展的原則;

(2)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

(3)責、權、利、效相統一的原則;

(4)國家統一領導和組織自主經營相結合的原則;

(5)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經濟法基本原則,是指對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都具有普遍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經濟法主體進行的一切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經濟法基本原則。

(2)經濟法中關於社會本位原則的具體規定擴展閱讀:

1、構成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普遍性;法律性;經濟法特性。它們反映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本質要求;同時科學地概括了經濟法具體規則的內在連結和精神,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法中價值與具體規則的匯合和融通。並且二原則已為大量經濟法規所昭示,凸顯了公權和私權的有機統一,准確地揭示了經濟法基本原則之特質。

2、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存在的靈魂和基礎,是經濟規律的高級表現形式,這些原則的作用在社會經濟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法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其對經濟法的理論建構與實踐運作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資料參考:網路_經濟法網路_經濟法基本原則

3. 經濟法中社會本位原則的理解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價值取向,屬於社會法,是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制定的,目的在於維護社會正義、交易公平、宏觀效率和公共福利。現代經濟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要求上至國家機關,下至社會組織和個人,都要對社會負責,即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負責。經濟法正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通過對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個體利益的協調,來達到發展社會的目的。
所以,經濟法固有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本位,側重於從社會整體角度來協調和處理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注重社會總體的經濟公平;在效率問題上同時注意個體、團體、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效率和利益,眼前、長遠乃至子孫後代的效率和利益;在秩序問題上同時兼顧個體自由、權利與他人的自由、權利,以及與社會的正常運行發展之間的關系。

4. 經濟法作為獨立的部門法採取什麼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經濟法作為獨立的部門法採取社會本位的基本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個人獨資企業的行為,保護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四條 個人獨資企業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個人獨資企業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

5. 經濟法社會利益本位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於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社會本位要求經濟法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對社會負責,亦即都必須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在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為調整原則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產品質量控制、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整時,要以社會利益為本位。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宗旨的具體體現,是經濟法的規范和法律文件所應貫徹的指導性准則。
1、平衡協調原則
所謂平衡協調原則,是指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要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來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
2、維護公平競爭原則
這是經濟法反映社會經濟之內在要求和理念的一項核心的、基礎的原則。
3、責權利相統一原則
責權利相統一原則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個主管主體和公有制主題所承受的權利、利益、義務和職責 必須相一致,不應當有脫節、錯位、不平衡等現象存在。

6. 請結合實際生活,闡述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1、國家適度干預原則。這是體現經濟法本質特徵的原則。所謂適度干預,就是要求國家授權政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經濟進行干預,這種干預應該積極主動地進行,同時,這種干預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

2、社會本位原則。這一原則又稱為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它是對經濟法干預經濟生活范圍的定位,或者說是對經濟法基本出發點的規定。

3、經濟公平原則。民法和經濟法都將公平作為自己的基本原則,但是,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民法主要強調的是一種機會的公平,而經濟法更注重結果意義上的公平,因而這一原則體現了人類對終極意義上的公平的追求。

4、經濟效益原則。經濟效益原則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和歸宿,也是國家干預經濟運行和經濟立法的終極。

(6)經濟法中關於社會本位原則的具體規定擴展閱讀:

構成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

1、普遍性;

2、法律性;

3、經濟法特性。

其兩大基本原則是適當干預原則和合理競爭原則。它們反映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本質要求;

同時科學地概括了經濟法具體規則的內在連結和精神,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法中價值與具體規則的匯合和融通。並且二原則已為大量經濟法規所昭示,凸顯了公權和私權的有機統一,准確地揭示了經濟法基本原則之特質。

7.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又稱為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它是對經濟法干預經濟生活范圍的定位,或者說是對經濟法基本出發點的規定。每一個法律部門在確定自己調整范圍時,都以維護哪方面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以什麼為本位。行政法強調國家本位,注重保護國家利益; 民法則強調個人本位,注重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缺陷已經表明個人利益只有與社會公共利益平衡發展才能得到實現。因此,經濟法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點,即強調社會本位。它要求個人必須服從社會的需要,個人必須作出利益上的讓步,只要這種讓步合乎社會的正義。

一、經濟法產生的歷史前提

1經濟法的經濟基礎

經濟的發展對經濟法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思想和政策的演變與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思想和體制的變革有的截然不同的歷程,但是都為各自經濟法理論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2經濟法的法律基礎

人類社會的經濟思想和政策經歷了從自由放任到需要政府幹預再到限制政府幹預的變更,人類社會的時代精神經歷了契約倫理到社會正義的變革,與此相應,法律也出現了社會化的需求和趨勢。

3經濟法的思想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經歷了各個不同的階段。19世紀的社會思潮是一種契約的倫理,具有功利主義的傾向,即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人,個人有理性與能力去判斷何種行為對自己有利,何種行為會帶來損害,並能根據自己的所得來衡量自己的所失。「個人的原則是要盡可能地推進他自己的福利,滿足他自己的慾望體系,同樣,社會的原則也是要盡可能地推進群體地福利,最大程度地實現包括它地所有成員地慾望的總的慾望體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 第一條 為了建設高水平的中國特色海南自由貿易港,推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8. 經濟法的原則

經濟法原則有五點,其中包括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保護多種經濟形式,鞏固和發展社會主體公有制經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組織和自主經營共同發展原則

9. 經濟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經濟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經濟法三大原則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一、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由經濟法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御叢正為自己的調整原則,就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價格水平、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產品質量控制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整時都必須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與此同時,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行為時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否則,也是對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背離。

二、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

(一)公平原則

經濟法上的公平,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主體地位平等。主體地位平等是經濟公平的前提條件,無主體地位的平等就無公平可言。

2、交易機會均等。交易機會均等是經濟公平的基本內容。它一方面要求經濟法所提供的交易機會必須向所有經濟法主體開放,另一方面要求經濟法不得為某一或某些主體提供獨占市場的機會。

3、權利義務對等。權利義務對等是經濟公平的核心內容。經濟公平要求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對等是權利和義務在數量上等值性的必然要求。

(二)效率原則

同公平原則一樣,效率原則也是經濟法的重要原則。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公平、自由、正義、有序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高效的社會。沒有效率的社會無論如何也算鎮悔不上一個理想的社會。

作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公平效率,既有相互促進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只要效率而不要公平,最終會降低效率;只要公平而不要效率,這種公平也很難維持長久。

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反映了當代人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生存環境和發展的反思,表達了當代人的一種發展觀,也反映了當代人的超前意識和憂患意識,以及當代人的社會責任感。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構成:

1。資源優化配置原則

2。國家適度干預原則

3。社會本位原則

4。經濟民主原則

5。經濟公平原則

6。經濟效益原則

7。可持續發展原則

補鉀三大原則是什麼

1見尿補鉀,僅是禁食者,一般每天給予生理需要量氯化鉀2~3克即可;嚴重缺鉀者(血清鉀多2<2mmol/L),每日補氯化鉀總量不宜超過6~8g,但嚴重腹瀉,急性腎衰竭多尿期等特殊情況例外.
2補鉀濃度:不宜超過40mmol/L(氯化鉀3g/l);應稀釋後經靜脈滴注,禁止直接靜脈推注,以免血鉀突然升高,導致心臟停搏.
3補鉀速度:不宜超過20~40mmol/h.成人靜脈滴注速度不超過80滴/min.

中國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是近代大陸民法的三大原則。它們代表了19世紀民法的特徵,貫徹在這一時期制定的各民法典之中。

男人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喝酒以不喝醉了為原則。 醉了以不能失身為原則。 失身以不能拍照為原則。 拍了照以不能存電腦里為原則。 電腦壞了以不修理為原則。

會計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求大神幫助

1.合法性原則 2.真實性原則 3.單位負責人負責原則 4.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 5.統一性原則
希望採納

民法的六大原則是什麼

民法總則六大原則包括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綠色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具體介紹

1、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鄭姿事權益。

2、自願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意思自治是現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3、公平原則

所謂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以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公平正義是對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要求。

4、誠信原則

誠實守信是市場活動的基本准則,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則,它和公平原則一樣,既是法律原則,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體誠實不欺,講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

5、綠色原則

這是民法總則新確定的一項法律原則,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創舉,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項原則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新的發展思想,有利於緩解我國不斷增長的人口與資源生態的矛盾。

6、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慨念構成的,要求民事主體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循社會主體成員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准則。這項原則還有一種含義,凡違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

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些基本原則的統領作用?

1、民法基本原則的規定,不僅是為了規范當事人自身行為,更是為了規范民事活動的立法、行政執法、法院及其他機構的司法行為。

2、在立法層面,民法總則中規定的這些基本原則不僅對總則中的全部法律制度發揮統領作用,而且對整個民法典中的法律制度發揮統領作用,甚至還要對包括商事法、知識產權法、社會性立法和很多涉及民事權利的法律發揮統領作用。

3、這些基本原則對於各種下位法的制定應當發揮指導甚至是制約的作用。例如,在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立法機構制定的地方法規涉及民事活動規范的時候,都應注意遵守這些原則。

5、可以說,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為規范民事活動制定的其他法律,其效力次於像民法典這樣的法律的時候,同樣也要遵守這些基本原則,使得下位法符合上位法的要求。

火災自救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三要」主要是指:(1)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環境;(2)要遇事保持沉著冷靜:(3)要警惕煙毒的侵害。平日里要多注意觀察,對住所的樓梯、通道、大門、緊急疏散出口等了如指掌,對有沒有平台、天窗、臨時避難層(間)胸中有數,要讓全家人特別是孩子了解門鎖結構,知道如何開關窗,提醒孩子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用椅子或其他堅硬的物品砸碎窗戶上的玻璃。面對大火,一定要保持沉著和冷靜,採取果斷措施。保護自身和別人的安全,將財產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在開門前要先摸摸門,如果門發熱或煙霧已從門縫中滲透進來,就不能開門:即使門不熱,也只能小心地打開一點點並迅速通過,隨後立即將門重新關上。火災中最大的殺手是有毒煙霧,專家建議,用濕毛巾將鼻子和嘴捂住,盡快撤離火場;如果火勢過大過猛,出口通道已經被濃煙堵住,日沒有其他線路可走,可用濕棉被做掩護,貼近地面,匍匐通過濃煙密布的走廊或房間。
「三救」主要是指:(1)選擇逃生通道「自救」;(2)結繩下滑「自救」;(3)向外界「求救」。發生火災時,利用煙氣不濃或大火尚未燒著的樓梯,疏散通道、敞開式樓梯逃生是最理想的選擇;在遇到過道或樓梯已經被大火或有毒煙霧封鎖後,應及時利用繩子(或把窗市、床單撕扯成較粗的長條結成的長帶子),將其牢牢系在自來水管或暖氣管等能負載體重的物體上,另一端從窗口下垂至地面或較低樓層的陽台上,然後沿繩子下滑,逃離火場。倘若被大火封鎖在樓內,要迅速關閉通向火區的門窗,並向門窗澆水,以減緩火勢的蔓延;並及時通過窗戶向下面呼喊、招手、打亮手電筒簡、拋擲物品等,發出求救信號.等待消防人員到來。
「三不」主要是指:(1)不乘坐普通電梯;(2)不要輕易跳樓;(3)不要貪戀財物。發生火災後,拉閘停電、火將電線燒斷都非常普遍,乘坐普通電梯,無疑將自己困在「囚籠」內;跳樓求生的風險極大,不可輕取,即使要出此下策,也要先向樓下拋擲棉被或床墊,以減少受傷的可能性,然後雙手抓住窗沿,身體下垂,雙腳落地跳下;火災10分鍾後便進入猛烈階段,遇到火災,必須迅速疏散逃生,千萬不可為貪戀財物,尋找物品而耽誤逃生時間。

定置管理三大原則是什麼

定置管理是5S管理的第2個S整頓的實施方法,起源於日本企業;
定置管理是根據物流運動的規律性,按照人的生理、心理、效率、安全的需求,對生產現場中的人、物、場所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使之達到最佳結合狀態的一門科學管理方法。定置管理是整頓環節的重要管理工具。
一、定置管理目的
合理、充分地利用空間和場地。
二、定置管理要點
1、三定原則:定位置、定數量、定區域;
2、設置管理看板;
3、畫線標識;
4、經常檢查定置管理狀態,發現不合格處立即糾正。
三、定置管理「三定」原則
1、定位置:
規定物品堆放、工具放置、通道、班組(個人)工作場地位置。
2、定數量:
對各區域堆放物品、設備、工具的數量加以限制。
3、定區域:
對產品堆放區可具體劃分為合格品區、不合格品區、待檢區等。

10.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於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 社會本位要求經濟法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對社會負責,亦即都必須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在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上,國家代表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但在具體經濟過程和經濟關系中,它是以具體國家機關或者某種經過授權的組織,作為特定的物質利益實體和社會組織的身份、地位出現的。在具體經濟關系中,國家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和權利,對社會負責,不得以不當或過度的行政權力和長官意志,妨礙或損害市場主體及非國有主體依法行使權利,不能非法損害和侵吞其他主體的物質利益。企業和個人等經濟主體也要對社會負責,不能只講權利,不講義務;不得片面強調自身局部利益,置社會利益於不顧,借口對抗行政干預而損害他人或社會整體利益。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不是不講權利,只講責任。相反,它強調並全面貫徹權利(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它主張要正確把握權利(力)、義務設置的出發點和基礎,理解權利(力)的來源和獲取、行使的條件。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企業、個人等,都要首先對社會負責,在對社會盡責的基礎上享有權利(力)、獲得利益。因此,社會本位不是義務本位,更不是企業或個體義務本位。社會本位的思想是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反映社會進步的要求的。

熱點內容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
特別行政法律是我國法的淵源嗎 發布:2025-01-12 12:24:00 瀏覽:841
行政法庭調查質證 發布:2025-01-12 12:07:19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