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與法鏡子
❶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8篇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篇1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築好的防護牆安全地保護著。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後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觀後感《紀錄片鏡子觀後感》。我們為了一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於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篇2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製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鏡子紀錄片觀後感400字網路
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於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後融入了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篇3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鏡子》,講述的是我是這個年齡段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叛逆行為。
類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將視線放在家長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數已經輟學在家還幾個月了,節目的開始,便是家長們那充滿焦慮無奈的眼神,在那氣氛的背後還充斥著希望。當一組又一組的問題家庭出現在節目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一句又一句的傷人話語,一滴又一滴的淚水落滿家長的臉頰。問題少年無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螞培教育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所謂糾偏所)。而家長們也被要求為期6天的教育課程。
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問題暴露無遺,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們這一代人無情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適合襲物前他們的發展,而這些家長也大多是中上階層的商人亦或是領導,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們的潛意拍清識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彷彿人已經變成一件物品,這與一個瓶子無異。
他們教育方針中都出現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這一據傳承了幾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給孩子們劃定一條線—你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為感慨,作為同樣處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人,人生目標已經潛移默化的轉變為——讀書,學習,考大學。確實,一個沒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徑就是讀書,這無可厚非,不可置疑。類似的紀錄片竟引發了對於傳統教育的反思,質疑。在我看來,理念並沒有錯,幾代人對於教育的剖析已經極言深刻,這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相輔相成。只是在這樣一群少年的身上,這樣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厭煩讀書,想要自由,(博眾樂罷了)。我並沒有涉獵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發,淺思簡言,難登大雅之堂。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篇4
近期,央視12頻道播出了教育記錄片《鏡子》,有多處的中小學校對家長統一做出要求,讓孩子家長進行搜索觀看。影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實例告訴我們,每個極端孩子的背後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家長難辭其咎。
人們認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學有所成。家長往往就簡單粗暴的用自己價值觀來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覺的就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說,沒有去關心孩子內心是否快樂,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家長就要進《家長課堂》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家長認為:應該多照照鏡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長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將心比心,交流溝通,變命令為商量。要以自己為表率,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培養孩子樂於助人、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的好品質,不讓孩子沾染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老師認為:家長和孩子不小心發生沖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爭取做到:態度不粗暴,語言不過激,從孩子角度來尋找對策,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目標有差距時,家長首先要安慰並告訴孩子「比學不比強」,盡最大努力學習了就可以了,結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養孩子正面應對挫折的勇氣。
輿論認為:教育無定法,永遠在路上。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有學校的科學管理,加上孩子家長謙虛謹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們就一定會擁有快樂而又充實的學生生活,每個孩子的將來就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篇5
「我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我們是如此的相似。」這是一位孩子對自己的父母說出的話。央視10年打造紀錄片《鏡子》,給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作為一名資深教師,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接觸過很多的家長和孩子。很多的家長在和我溝通的時候都會和我說一些關於孩子的教育或是學習上面的一些問題,我發現很多的家長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面的問題的時候是無力的。家長認為是對孩子的好的事情但是孩子卻偏偏不會向著家長所規劃的方向去走,當孩子出現問題了,幾乎沒有家長反思過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確,而是一味的去責怪孩子。其實家長不知道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而家庭則是社會的鏡子。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我們的家長並不欠缺教育,但是欠缺愛的認知。很多的家長的愛就是控制,將這份愛物化了,導致我們愛已經扭曲了,滿滿的愛最後變成了慢慢的傷害。為了幫助各位家長解答這方面的疑惑,今天我就和各位家長分享一部央視紀錄片《鏡子》在這部紀錄片裡面我相信家長們一定能有所啟發。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篇6
央視十二套三集紀錄片《鏡子》所反映的是當下備受關注的家庭教育問題,描述了幾個問題孩子和問題家庭,揭示出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也說明通過一定的教育,問題孩子還是能夠有所好轉的,但同時也強調,家長的改變和家庭氛圍的改變是其中比較關鍵的因素。總之,這個紀錄片所涉及的問題,引人深思,發人深省,使人們對家庭教育的問題不能不認真面對和謹慎處理。
關於家庭教育,在當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一切的社會問題無不是根源於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說根源於完全失敗的家庭教育。這個觀點可以說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應該說,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因為人們的頭腦已經清醒了,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了。但是什麼是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如何實施家庭教育?有哪些真正切實可行的理論和方法?這些問題目前沒有形成共識?現狀是多數家長還在延續錯誤的觀點和方法,而且對此茫然不覺。不僅如此,有些家長還回過頭來埋怨孩子,把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說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聽話,這就無葯可救!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很多專家確實是對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說卻沒有公認的觀點和看法,更何況很多所謂家庭教育專家和機構還夾雜著功利性,這怎麼教別人做好家庭教育呢?眼下關於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論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讓本就迷惑的家長無所適從,往往花了錢卻受不到什麼效果。
關於家庭教育,很多專家學者開始從中國傳統教育中尋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教育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帶著批判的態度看待中國傳統教育,怎麼能夠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教育呢?在我看來,現代的人是矛盾的,想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卻又無能為力,想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又帶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於是在現代科學和傳統文化中間矛盾著、徘徊著、痛苦著!
其實,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幾千年不變,在整個傳統教育中處於紮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是極為科學有效的,這從中華民族歷朝歷代各行業都名家輩出就能夠證實。可是現代人總想發明,總想創造、總想標新立異,認識不到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從這個方面看,當代社會的家庭教育要想回歸正確的軌道是需要時日的,也是需要付出點代價的,若不碰個頭破血流是不會死心的,是不會老老實實的接受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的。但是總有一天會接受,我相信這是一定的!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篇7
最近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央視cctv—12頻道《天網》欄目上映,該紀錄片分三集講述了各種「問題」孩子被強制帶入訓練營的事情,讓人感受頗多。筆者並非心理專家、也非教育相關職業,所以本文僅僅是帶大家了解一下這是一部什麼樣的紀錄片,以下內容為業余觀點。
看完前兩集,筆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家長本身就存在「問題」?這些「問題」難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個「問題」孩子背後,沒有一個「問題」家庭?究竟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家長的責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難道這些孩子不想做一個陽光少年?為什麼我的童年和別人不一樣?本紀錄片都給您帶來詳細解答!
筆者記得片中有這樣的情節「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學,為什麼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也許,紀錄片《鏡子》能給你帶來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鏡子》一樣,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 子,也是整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地強加,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對家長對學習都產生了較大的抵觸,到最後出現基本無法正常溝通的局面。這個時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進某些機構進行「特訓」。面對圖中的場景,家長心裡肯定也是非常難受,他們也知道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過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齡的孩子更強。當孩子渴望得到家長關心的時候,你們往往表現的是不耐煩?孩子對於家長的表現是最為在意的,你們的一些行為,一些語言都會對成長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家長總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誠的去和他去溝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麼。但是這些始終是片面的猜測。
孩子也認為家長過於意識強加,讓自己在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主見。自己買的東西回家就被家長丟掉,自己的想法還沒說完,就被他們否決。
其實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長的理解,得到家長的愛,但是家長的錯愛往往造就了這些「問題」孩子。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篇8
國內知名實戰派心理咨詢專家張久祥在《鏡子》走進石家莊第二中學活動中表示,「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以下是我個人對於《鏡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師都是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興趣等等,孩子也易於接受和成長。可是周末的兩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長的溺愛,沒有規律的學習和生活,把在學校五天培養出來的好習慣給忘掉了。只有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成長為可以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棟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受父母的影響最大。你讓孩子不亂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後卻隨手把衣服扔在沙發上,還口口聲聲地讓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會照你說的做嗎?不讓孩子看電視、上網玩游戲,可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卻目不轉睛的.看著放大音量的電視節目或坐在電腦旁忘我地玩著各種游戲,孩子的心裡會怎麼想,能感覺到平衡呢?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或者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輕聲地做些家務,讓孩子感覺到他(她)寫作業時父母也沒有清閑,這樣孩子的心裡會有一種平衡感,也願意寫作業了。
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哪怕再忙,家長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說說話,聊聊天,給孩子講講故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要注意講究科學方法:首先要善於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輕松。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高興;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洩,並表示同情;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這樣,孩子便樂意向您傾訴,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❷ 央視紀錄片《鏡子》,觸及靈魂的家庭教育
一部紀錄片,讓中學停課半天,甚至讓家長也必須陪同孩子一塊觀看。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觸動到我靈魂的片子,我個人也從事了很久親自教育的工作與咨詢,深深了解親子問題背後的本質,也協助過很多家長去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看到這部片子,我還是被觸動了,不知道各位家長看完的感觸會是什麼樣子呢?
這是一部只有三集共90分鍾的紀錄片。
短短一個半小時,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
內容簡介: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陷入困境,父母無奈將孩子送入特殊學校「改造」,卻意外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我只是你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你們的樣子!!」
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家明,15歲
是個網癮少年,不願上學,黑白顛倒。
家明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
可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
張釗,17歲
因談戀愛已輟學4個月,
還阻止父母在家裡住,
被制止後,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澤清,14歲
澤清是三個孩子里最小的,
但卻是表現得最平靜的,
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他沉迷於網上下棋,
面對母親的關心,他竟罵她「賤」,甚至動手。
看似三個典型的「問題少年」,出現的這種問題會被社會批鬥,唾棄,但「問題少年」的背後,卻是幾對「問題父母」。
三對家庭,窮富各異,社會地位各異,教育背景各異,他們的教育模式,都存在著不一的缺失。
一、父母的控制欲
片子的開頭就是一位學生的獨白,內容如下:
「我是一個機器人,只要輸入程序我就會照做,曾經我的主人不論吩咐我什麼,我都會乖乖去做,風雨無阻。在他們眼中,我是一個好機器人,轉眼十七年過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開始不聽使喚。無論主人輸入任何修復程序,主人手足無措了,他們將我所有的程序都刪除一空,無論好壞。」
機器人沒有思想,不論如何支配,機器人都不會有任何情感,它不會想著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會考慮怎樣才是自己喜歡的生活,它沒有個性,甚至沒有思想,但孩子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現代社會的孩子受到太多家長的關注,承載了太多家長的期待。
現代社會里,太多家庭的孩子成為了家長的工具,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與價值感。在夫妻關系中,夫妻雙方應該是彼此的情感寄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逐漸減少,但彼此依然需要情感的寄託,從那一刻起,孩子成為了夫妻之間情感的新的寄託渠道。然後,越來越多的關注到了孩子身上,希望從孩子身上得到需要的滿足,控制者孩子的一切,不讓他逃離,不讓自己失去這情感的寄託。這種情況下換來的結果有二,一是父母的勝利,孩子順利成為媽寶,從此失去主權,過著與父母共生的日子;二是孩子奮起反抗,堅持要成為自己,這樣的孩子也就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
孩子除了是父母情感的寄託,還會成為家長夢想的承載,由於對我們自己人生的不滿意,從而控制孩子的人生道路,為他安排好每一步,讓他走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成為自己想讓他成為的那個人。當有人提出反對,我們會用所謂的人生經驗去辯駁,告訴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道路走就可以了,總有一天你會感謝我,明白我的付出。於是你不斷的去為孩子一步一步的安排人生,實現理想,永遠停不下來。就像是驢在拉磨,當驢停下來不再拉磨,它就不再有價值。所以你不允許孩子逃離,因為一旦孩子逃離你的控制,你就像驢失去了磨盤,只剩下被屠宰的命運。
為何不嘗試著將情感寄託回到自己伴侶的身上,為何不嘗試著在自己的范圍內實現自我價值,讓孩子逃脫牢籠,好好的喘一口氣。
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也不要將孩子物化,變成你的私人物品。
二、無法擺脫的焦慮感
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坑害了多少中國家庭,似乎這句話規定了人生就是一場百米賽跑,必須竭盡全力,沿著唯一的直線去跑,不允許孩子在任何一個地方減速,因為減速就會輸掉人生的比賽。但是人生不應該更像一場拉力賽嗎?從出發到終點的路線都是由每一位車手自由選擇,也許選擇的道路崎嶇不平,我們會爆胎,會陷入沙坑,但是只有到終點的前一刻,我們才知道哪條路才是最好的。
當陷入沙坑時,我們只是奮力去刨沙,卻沒有觀察好地形和地質,你奮力去刨的過程,也許會讓車子越陷越深,從而徹底失去了前進的能力。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等一等,看一看,找到最合適的方法,然後一起去克服。有時停下來,才是最快的選擇。
所以,學著放下我們心中的焦慮,去試著陪孩子完成他們自己選擇的路,當車子被迫停下,我們冷靜下來去陪他一起解決,你可能就是最快到達終點的那一個。
三、父母過低的評價
片子中張釗與家明受困於父母過低的評價,張釗的父母感覺孩子能力差、膽子小,感覺他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而在對張釗的采訪中,他自己說在高二還沒結束的時候就已經將他父母認為他不可能的事都幾乎做了個遍,三條高壓線——帶手機,談戀愛,打架,三件事都去觸碰了。在家明的采訪中,他哭訴父母只是把他當作幼稚的孩子,不同意他做的任何決定,於是他故意傷害自己,就是想告訴爸媽,他很堅強。
這兩個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價值感,但是在家長那裡卻從來沒有獲得過肯定,在父母過低的評價之下,他們採取了過激的方式去證明自己,一切的行為,都只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
父母的低評價的原因,一種是上文說到的控制欲作祟,給予孩子低的評價,從而讓其認為自己還太弱,必須依附於父母生存,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另一種是父母對孩子認識的滯後,沒有意思到孩子經歷過青春期滯後心理層面的飛速發展,還停留在他們是小孩子的狀態去對待他們,從而以過去的標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所以,是否可以嘗試去肯定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有價值的。
四、情感的缺失
第三集中的那首歌,似乎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
「有時候只想找個人傾訴,哭著笑著都不再感到孤獨,Oh my friend!我始終明白你的心情,別總把痛藏才心的最深處。握住我的手,就不會再無助,風風雨雨我們一同上路。「
當孩子在學校里感到壓抑,回家傾訴的時候,你卻告訴孩子為什麼別人不壓抑,只有你壓抑;當孩子興致勃勃跟你說出自己夢想的時候,你卻告訴孩子,別做夢了,趕緊回去學習。父母們都在愛著孩子,我也堅信父母們一定是愛著孩子的,但是父母在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愛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情感的需要。孩子也需要在自己無助無望的時候,有一顆大樹可以依靠,有一個人可以傾訴;孩子也需要在自己開心的時候,多一個人分享自己的快樂。
當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建立這種情感模式,沒有穩定的情感輸出,將會影響他的一生,因為他不知道怎會再去向別人表達情感,也很難再與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關系。而情感的過度壓抑,最終的走向,就是抑鬱。
片子最後對每個重點人物的後續現狀都給了展示,其實也證明了一點,每個人的改變都沒那麼容易,能保持改變後的狀態更不容易。
如果你還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請預防這些事情的發生。如果你已經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希望您能耐心的去改變、去成長。
在生活中,父母,夫妻,子女這些角色都不需要專業的考核證書去證明所擁有的身份,但都在不經意中給我們安排了這些不需要學習、考試就能擁有而且期限是一生的角色。請記住,愛和自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也以此文,獻給我的父母,我知道你們在我選擇叛逆的時候,有多難放手!
感謝你們,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❸ 央視家庭教育題材《鏡子》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首都文明辦未成年人工作處處長常建軍在《鏡子》走進首都師范大學活動中評價認為,《鏡子》這部片子反映出真實的社會現實問題,是關乎孩子成長、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大問題。這個片子播出,必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讓全社會更加重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應做好發行宣傳活動,在學校、婦聯、家長中廣泛播出,擴大影響。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CCTV-12)將於2017年4月19日至21日每晚20:07播出紀錄片《鏡子》的三集電視版。同時,紀錄片《鏡子》將於2017年4月19日中午12點通過央視網進行網路首映,在19日至21日期間分段播完。
❹ 如何評價紀錄片《鏡子》
2017年4月16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紀錄單元的影片放映活動先期展開。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它將於另外四部優秀的紀錄影片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央視紀錄片《鏡子》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紐特教育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鏡子》這部影片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鏡子》這部影片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❺ 觀看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後感【1】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葯,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後感【2】
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9點鍾,在老師的帶領下,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也紛紛落座,他們將在這里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鏡子》是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和製作才最終完成。該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這是中國首部深刻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為了讓社會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紀錄電影《鏡子》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開啟了進校園活動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鍾的放映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都牽動著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情緒。
隨著禮堂燈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觀影感受:「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台,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劉彭芝校長的`強烈共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片中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與劉彭芝近年來的倡議不謀而合。2015年6月9日,劉彭芝校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從教育家長開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觀影後,劉彭芝再次強調,「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長,不要光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一個「問題」的孩子就有一個「問題」的家庭。而且我們家長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獨生子女家長,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他有資格生孩子,但是沒有資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訪談》著名主持人沙瑪阿果的主持下,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製片人、《鏡子》總導演盧釗凱,《鏡子》導演范永東與在座的師生和家長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問:「我對片子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人生不止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我又在想,我們真的能選擇其他路嗎?」
一位家長對於當下孩子們能夠選擇的路徑較為樂觀:「我覺得社會越開放,選擇機會越來越多。不像我們成長階段,選擇很少。」
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階段的感悟:「合理地把興趣愛好放在不同階段,這是學習最好的時期。」劉彭芝校長把選擇和獲得自由的基礎聯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書,那麼念的書比較多、知識比較廣,將來進入社會就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一個人興趣會不斷提升、不斷變化,所以你會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為了我們社會、我們國家做更好的貢獻,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在場的師生難抑觀影後的激動心情,就影片內容積極提問求解。在問答中,主創團隊還就創作背景和創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鏡子》導演范永東透露了獲取片中家庭支持的關鍵:「拍攝過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沖突,但是我們團隊每一個人在抱著真誠幫助這些家庭的信念上,獲得了家長的信任。」
《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也吐露了心聲:「作為媒體,我們想通過該片讓更多的人關注家庭情感教育的問題,能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有更多人願意思考,願意做一些事情,我想我們這個片子初衷就達到了。我們在片子里講,包括家長講的『問題』孩子,所有出現 『問題』的字幕都是打引號的,因為在我們創作者心裡,這些孩子都不是問題孩子。」為何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通過該影片,主創團隊希望整個社會能更加關注「問題」孩子這個現象的存在。並能對「問題」孩子背後所折射出的「問題家庭教育模式」進行正視與關切。劉彭芝校長也強烈希望通過該影片的播出,能有更多的家長正視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國家也應加快相關立法的腳步,保障孩子、家長的受教育權及其他權利。真實電影《鏡子》用心講述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❻ 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講的什麼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由中央電視台社版會與法頻道出品權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通過客觀冷靜的真實紀錄,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張同道說,「現在我們的很多紀錄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鏡子》是一味葯,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❼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800字(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鏡子紀錄片觀後感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1
國內知名實戰派心理咨詢專家張久祥在《鏡子》走進石家莊第二中學活動中表示,「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以下是我個人對於《鏡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師都是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興趣等等,孩子也易於接受和成長。
可是周末的兩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長的溺愛,沒有規律的學習和生活,把在學校五天培養出來的好習慣給忘掉了。只有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成長為可以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棟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受父母的影響最大。你讓孩子不亂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後卻隨手把衣服扔在沙發上,還口口聲聲地讓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會照你說的做嗎?不讓孩子看電視、上網玩游戲,可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卻目不轉睛的看著放大音量的電視節目或坐在電腦旁忘我地玩著各種游戲,孩子的心裡會怎麼想,能感覺到平衡呢?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或者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輕聲地做些家務,讓孩子感覺到他(她)寫作業時父母也沒有清閑,這樣孩子的心裡會有一種平衡感,也願意寫作業了。
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哪怕再忙,家長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說說話,聊聊天,給孩子講講故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要注意講究科學方法:首先要善於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輕松。
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高興;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洩,並表示同情;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這樣,孩子便樂意向您傾訴,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2
看完《鏡子》這部紀錄片,我深受震撼,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不管作為父母還是老師,教育之「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片中的每一副畫面、每一段對白都讓我五味雜陳,都牽動著我的思緒,也讓我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滌和教育。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作為老師和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影片中家明對父母的「聲聲控訴」也讓我淚水雨下,懺悔不已。我不由想到自己剛當班主任時完全沒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異,只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更沒有一顆寬容之心,擺出的完全是一副嚴肅的面孔,只要發生了一些事情,對學生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忽略了一個高年級的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點,沒有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他們有時下課打鬧也是宣洩的一種方式,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子,他們需要這種身體的碰撞以宣洩自己這種生理的成長的需要。後來通過自己的學習,才深深的意識到那時的孩子並不是逆反,所謂的逆反只是自身的成長速度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了。後來自己又教高年級時,我完全換了一種方式對待這樣的孩子。
記得剛送走的畢業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我自己認為處理得較藝術。一位學生頂撞學校的保潔人員,班裡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現象,不尊重別人的辛苦付出。我一直反思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這個班是我從一年級開始帶著,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帶領學生背誦國學經典,並讓孩子踐行,盡量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自認為非常重視孩子的思想、德行教育,讓孩子先做人後做事,再學習。六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簡單的說教似乎對他們的心靈沒有觸動,暴風驟雨式的批評只會讓孩子害怕一會兒,有的孩子甚至會暗笑老師的這種處理方式,老師拿我沒有什麼辦法?不就是發一頓火嗎?俗話說「教不嚴,師之過,學生出現的問題一定是我這個當班主任的沒有教育好學生。於是我馬上讓學生把保潔阿姨請到了我們教室,首先我代表學校對保潔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感恩他們讓學校變得如此美麗、整潔,並向保潔人員一鞠躬。然後讓全體學生向保潔人員鞠躬,表示感恩。最後讓頂撞的學生向奶奶道歉,此時的學生鴉雀無聲,靜的一根針掉在地上也能聽見,此地無聲勝有聲。我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改變孩子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希望通過我的以身示範,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要勇於承擔責任,做錯了事情,就要先反思自我,而不是據理力爭。自此以後,我班孩子再也沒有出、發生過這樣不尊重保潔人員的現象。我想這樣的教育就是尊重和包容的教育,就是對學生生命的教育。
看完《鏡子》這部紀錄片,讓我更加知道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而是應當是向學生傳送生命的氣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不斷擴大自己的格局,接納、寬容孩子的不完美,用一顆滿滿的愛心,改變自己,滋潤、澆灌孩子的生命,讓生命成為生命本身,只需靜待花開。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3
大致把央視拍的《鏡子》這部紀實的紀錄片看完了。總長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的信息含量是相當大的。
有點題外話,這部紀錄片已經相當震撼了,能夠把很多不忍直視的問題披露出來,這個相當難得了。而且是在央視這樣的主流媒體!是不是說明有關方面已經對當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開始了反思,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啊!所以說是首都的一部分學校甚至聽課來看這部片子。其實這部片子跟我們大武漢有很大的關系,片中的這個學校就在咱們武漢,裡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漢的孩子,很多場景畫面都讓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這塊。不知道我們武漢的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有沒有看過這個片子,咱不停課看一看?其中的澤清的爺爺還是湖北大學的副教授,與我也扯的上一點點關系。可能這樣的片子的負面信息太大了,讓咱們武漢有點丟臉?也許吧,無論如何,這部紀錄片確實是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讓家長反思,其實裡麵包含的內容囊括了方方面面。應該是值得整個社會的反思。
這個學校收錄的都是所謂的「問題少年」逃學,叛逆,迷戀網路等等。家長和學校已經束手無策了,只能藉助於第三方力量。而從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對父母的控訴,這個是主線。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其實不光是片子中的這些家庭的問題,應該來講是代表了我們當前中國社會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維模式。
只是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況比較嚴重而已,走了一點極端而已,與他們的個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關系!其實不用慶幸自己的孩子沒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樣,個人感覺這個比例不會是少數,而心理問題都暗藏於很多類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沒有一個誘因和條件來爆發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點。我們只能說是感到慶幸吧。而目前的所謂的「安全問題」形式的嚴峻,已經是我們當前教育的「警報」在拉響了!如果長此以往,只能會讓家長和學校焦頭爛額,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更復雜的問題!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4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鏡子》,講述的是我是這個年齡段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叛逆行為。
類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將視線放在家長的身上。影片中的孩子多數已經輟學在家還幾個月了,節目的開始,便是家長們那充滿焦慮無奈的眼神,在那氣氛的背後還充斥著希望。當一組又一組的問題家庭出現在節目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一句又一句的傷人話語,一滴又一滴的淚水落滿家長的臉頰。問題少年無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所謂糾偏所)。而家長們也被要求為期6天的教育課程。
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問題暴露無遺,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們這一代人無情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適合他們的發展,而這些家長也大多是中上階層的商人亦或是領導,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彷彿人已經變成一件物品,這與一個瓶子無異。
他們教育方針中都出現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這一據傳承了幾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給孩子們劃定一條線—你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為感慨,作為同樣處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人,人生目標已經潛移默化的轉變為——讀書,學習,考大學。確實,一個沒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徑就是讀書,這無可厚非,不可置疑。類似的紀錄片竟引發了對於傳統教育的反思,質疑。在我看來,理念並沒有錯,幾代人對於教育的剖析已經極言深刻,這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相輔相成。只是在這樣一群少年的身上,這樣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厭煩讀書,想要自由,(博眾樂罷了)。我並沒有涉獵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發,淺思簡言,難登大雅之堂。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5
國內知名實用心理咨詢專家張久祥在石家莊二中《鏡子》的活動中說:「這是我在央視看過的最有落地的節目,和心理學有關。它直接指向父母和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靈魂深處的穴位,最親密的接觸。」以下是我在《鏡子》上的親身經歷:
首先,父母應該重視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學校每周的五天教育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興趣,孩子容易接受和成長。但周末的兩天,孩子很容易被家裡的父母寵壞,學習生活不規律,忘記了在學校培養的五天好習慣。只有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蓬勃地成長,才能長成能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棟梁。
第二,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是受父母影響最大的。你叫孩子不要扔衣服,回家就扔在沙發上,一直叫孩子整理衣服。孩子們會照你說的做嗎?不允許孩子在網上看電視和玩游戲,但是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卻在盯著放大了音量的電視節目或者坐在電腦旁邊忘我地玩各種游戲。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覺得平衡嗎?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要這樣做。最好的辦法是陪孩子做作業,或者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父母安靜的看書看報做點家務,讓孩子覺得父母做作業不清閑,這樣孩子心裡會有一種平衡感,願意做作業。
第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交流。即使很忙,父母也應該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聊天,聊天,給孩子講故事。親子溝通要注意科學的方法:第一,善於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關注和需求,才能給他們有針對性的關心和幫助,讓他們以後的交流更容易。孩子告訴你開心的事,你應該開心;孩子告訴你不開心的事,你要讓他發泄,表示同情;當孩子告訴你一個你不感興趣的話題時,你要耐心地聽,以示你注意到了他的對話。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和你說話,父母也能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6
下午觀看了社會與法頻道的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感觸良多。
其中有一個孩子沉迷於網路,不與外界溝通。父親墨守成規,教育上過於刻板,父母經常吵架,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基本上在看電視,不關注孩子。因為知道機構會有「家長課堂」,才答應參加機構的訓練營。他在片中說了一段話:我覺得實際上要待81天的是他們,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
這位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確實是需要改進。一個問題孩子後面,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和有問題的家庭教育。表面是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實際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長。片中的訓練營設置「家長課堂」是很有必要的,這對家長觀念的改變有一定的幫助。
但是就像一個孩子說的那樣,訓練營結束後一小段時間內,爸爸改觀是蠻大的,但是沒多長時間肯定又會恢復到原樣,畢竟四十多年都這樣,怎麼可能通過6天的「家長課堂」就完全改正。
確實是這樣的,改變一個人觀念不容易,何況是幾十年來堅信的觀念,而且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觀念。那單單把孩子的問題歸結到父母身上又有什麼意義呢?
作為一個已經長大了,還只是孩子、未為人父母的我,知道父母觀念難以改變這個事實,也完全了解他們肯定是愛我的,只是他們在愛的方式上可能不太正確。但是我要擁有我想要的生活,這就要靠自己了。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遺傳因素大家相差的不多,環境我們難以改變,但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我們要去做什麼,我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片中的一段話: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作為孩子不能一味地去抱怨父母,我們要去理解父母的這種愛、客觀地去認識父母。其實每一個人的成長,最主要的是在於自己。所以作為孩子,要把成長的動力回歸到自身,為自己的成長負責,這樣我們才能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片中還有一段話: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十年來,每一個家庭都在承載著獲取物質的壓力,似乎我們都像連軸轉的機器和齒輪一樣,必須奔跑在獲取金錢的道路上。而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成果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精神的構建是滯後了。
這或許也是我國主要矛盾變化的一個原因。2012年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看來心理學專業的前景不錯啊~~~
;❽ 紀錄片鏡子觀後心得總結5篇範文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下面由我來給大家分享紀錄片鏡子觀後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紀錄片鏡子觀後心得1
國內知名實戰派心理咨詢專家張久祥在《鏡子》走進石家莊第二中學活動中表示,「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以下是我個人對於《鏡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長要重視 家庭 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師都是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興趣等等,孩子也易於接受和成長。可是周末的兩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長的溺愛,沒有規律的學習和生活,把在學校五天培養出來的好習慣給忘掉了。只有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成長為可以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棟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受父母的影響最大。你讓孩子不亂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後卻隨手把衣服扔在沙發上,還口口聲聲地讓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會照你說的做嗎?不讓孩子看電視、上網玩游戲,可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卻目不轉睛的看著放大音量的電視節目或坐在電腦旁忘我地玩著各種游戲,孩子的心裡會怎麼想,能感覺到平衡呢?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或者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輕聲地做些家務,讓孩子感覺到他(她)寫作業時父母也沒有清閑,這樣孩子的心裡會有一種平衡感,也願意寫作業了。
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哪怕再忙,家長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 說說 話,聊聊天,給孩子講講 故事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要注意講究科學 方法 :首先要善於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輕松。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高興;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洩,並表示同情;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這樣,孩子便樂意向您傾訴,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紀錄片鏡子觀後心得2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盧釗凱、范永東執導的紀錄電影《鏡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紀錄片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還參加了一系列進校園活動,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瞬間引發廣大師生和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紀錄電影《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專家評價,「《鏡子》是一味中葯,給社會提供 反思 、給生命提供力量。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於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後,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去哪裡?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於電影始終。」盧釗凱說,做紀錄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要會「選擇」。《鏡子》選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真實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重新審視了當今時代中國家庭所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的另一位導演范永東表示:「我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精神構建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隨著持續的深入探討,我希望這個線索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設的一把鑰匙。」
紀錄片鏡子觀後心得3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分享了觀看《鏡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實,因為這種跟蹤拍攝中間沒有太多的造作……我覺得這部片子值得中國的家長們看一看,因為對於孩子教育的啟示還是蠻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以下是我對於《鏡子》的一些心得:
一、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長,最最離不開祥和安全的家庭環境。首先是和諧安寧的家庭氛圍給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與幸福感。要讓孩子全面發展,和諧家庭至關重要,建立溫馨的家庭。才能讓他們有信心、有興趣學習,在家中,不但要給孩子和諧愉快的學習空間,而且還要盡可能地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有愛心。再次,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學習和游戲。 文化 知識固然重要,但游戲對孩子來說必不可少,父母要讓孩子在學習和游戲中得到成功的喜悅,使孩子在學習和游戲中充分找到樂趣。讓孩子覺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給孩子一個愉快的成長空間。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
初中階段是孩子們「翻坎」的階段,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心情比較著急、浮躁。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了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平時與孩子相處時總會發現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願,有時甚至無理取鬧。但父母應該給孩子辯白表達的機會,耐心地聽取孩子的意見,要讓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說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過錯,進而主動改進。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付諸的行動往往起著關鍵性作用。同時,學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養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要引導孩子無論干什麼不但要用心而且要盡力,即使結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當孩子有了錯誤時,家長也不要過於斥責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擔錯誤的勇氣,然後再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會造成什麼後果,以後應如何改正錯誤。多鼓勵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們的進步,肯定他們的成績,不要盲目地批評他們的努力和失敗。給孩子樹立信心,自信心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不能夠讓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為其可能失敗,而應該讓孩子樂於做一件事,因為其可能成功。正因為這是一個漸進的培養過程,因此,需要我們無論在生活的小事上,還是在游戲、學習中,都需要始終注意這一點。生活中,孩子需要幫忙,需要愛,作為父母不是全盤代替,而是進行合理的關懷和訓練,要讓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動樹立的,而不是別人能給予的,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紀錄片鏡子觀後心得4
最近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央視CCTV-12頻道《天網》欄目上映,該紀錄片分三集講述了各種「問題」孩子被強制帶入訓練營的事情,讓人感受頗多。筆者並非心理專家、也非教育相關職業,所以本文僅僅是帶大家了解一下這是一部什麼樣的紀錄片,以下內容為業余觀點。
女兒今年6周歲半,剛上小學一年級,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最深的體會是:
一、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
家是孩子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絕不能經常在孩子面前拌舌頭吵嘴,那樣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自卑甚至厭惡的心理。不僅會疏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在同伴之間還可能會出現偏激行為現象。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溫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在這方面,我們是以實際行動讓女兒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
二、逐步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很重要
女兒從3周歲起上幼兒園,步入正規的教育系統,我們要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礎,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她一些優良品德,藉此也可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當代獨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給她講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付諸於實際行動,讓她知道尊敬長輩的道理;告訴她幫助別人是件很開心的事,讓她知道應該助人為樂;在和小夥伴之間嬉戲時要相互謙讓等等。閑暇時,常和女兒做連句的游戲,我說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兒連下句:「我馬上把她扶起來。」……樂此不疲。
三、讓孩子「自己來」,培養孩子的動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是否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人重視與否,教育方法正確與否,首先是觀念問題。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學習上不斷加大壓力,生活上關懷備至,卻將良好行為習慣置之腦後,聽之任之。我認為孩子愛勞動良好習慣尤為重要。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和勤勞的品德,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責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質和各種能力。因此,在我女兒很小時,我就開始讓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 家務活 。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絹、洗襪子、整理床鋪等,當然,孩子幹活常常不一定能夠干不好,就此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准去評價他們。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長就要充分肯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讓孩子少一點壓力,多一份輕松。在學習之餘要注意讓孩子適當放鬆,每晚抽出半小時進行散步、慢跑,並利用這一時間,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並經常和孩子談心,隨時觀察其身心的變化,善於利用生活小事,敞開心扉,學會用欣賞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於捕捉她身上的閃光點,不要將子女與別人的孩子相比,將子女的現在和過去進行比較,縱向看進步,及時發現和肯定自己孩子所獲得的任何一點成績,使孩子感受到我們的贊美和鼓勵,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果,就會有什麼樣的收獲,因此,我真誠地希望家長們撒下的是美麗、善良、友愛的種子。讓美麗、善良、友愛的花開滿孩子的心田。不要讓「望子成龍」的心理變成孩子的壓力,順其自然,因材施教,讓孩子輕輕鬆鬆學習,要相信: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
紀錄片鏡子觀後心得5
看完前兩集,筆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家長本身就存在「問題」?這些「問題」難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個「問題」孩子背後,沒有一個「問題」家庭?究竟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家長的責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難道這些孩子不想做一個陽光少年?為什麼我的童年和別人不一樣?本紀錄片都給您帶來詳細解答!
成人是目標。學會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終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決不能讓孩子成為知識豐富而性格古怪,對父母沒有感情,對他人 、社會漠不關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無論犯有多大的錯誤,要和他講道理。我對孩子一直是堅持這個教育原則,讓他們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下,從小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最起碼應該成為有益於社會的合格公民而適應現代社會。
家長是鏡子。「天才」不能創造,但家長只要不失時機地去發現、培養,開發孩子天賦中的特長,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獲得成功。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天然教師,也是監護人,同時是夥伴、朋友和榜樣。孩子的 言行舉止 無不體現著家長們的思想意識形態。「當父母不容易,當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實確實如此。如何當好家長,我認為,首先,努力「學會關心」。家長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地關愛社會、國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愛幼,相幫謙讓,寬容大度,待人和氣。其次,要加強自身修養。家長應堅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規范,自覺地將完善自己道德品質的實踐活動示範於孩子。再次,要創造和諧環境。教育環境的優劣是孩子成長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諧的家庭和社會,那麼家庭生活氣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視,家庭長輩品行道德的心靈潛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適當表揚和鼓勵中生活,他將學會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將學會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將學會公道;在爭吵、埋怨、偏愛和缺乏溫暖中生活,他將學會詭辯、責怪、妒忌和冷漠……,這種現實是「無言之教」。不是危言聳聽。
孩子是老師。家長應善於學習孩子們的優點和長處。孩子們有很多「可愛的缺點」值得大人們學習。如蓬勃向上的朝氣,好問好學的 學習態度 ;不保守,善於接受新生事物的特點;少世故,對人對事的真誠直率;對新科技和新型玩具等未知知識一學就通、一玩就會的本領等等,他們在這些方面的優點都是值得家長學習的。孩子的這種優勢,作為家長應充分的給予肯定、鼓勵和贊揚,不可忽視、指責、抑制,以至於扼殺。
尊師是關鍵。老師是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系統教育的主體,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是孩子們幸福的締造者,心靈的撫慰者和醫治者。對於我來講體會很深,我的孩子處在單親家庭中,尊師敬親的感情較薄弱,學業基礎不夠穩定,但是他的老師注入了大量的真誠愛心,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千方百計、苦口婆心地強化學校教育,使我的孩子在品德、智力、身體都得到了較全面的發展,彌補了我們家庭教育的不足,這樣的老師倍受我、孩子和社會的尊敬,那麼這樣的「園丁」培養出來的花朵無疑會更加鮮艷。
紀錄片鏡子觀後心得相關 文章 :
★ 2020紀錄片《見證》觀後感
★ 《武漢日記》紀錄片觀後心得1000字範文精選5篇
★ 《武漢日記》紀錄片觀後心得及收獲5篇大全
★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5篇
★ 2020紀錄片《武漢戰疫紀》觀後心得體會5篇精選
★ 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800字精選5篇
★ 2019《本色》張富清紀錄片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 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觀後感12篇
★ 紀錄片《見證》個人觀後有感5篇大全
★ 紀錄片《武漢日記》個人觀後心得與感悟5篇匯總
❾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關於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精選5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1
看完了《鏡子》這部紀錄片,引發的是更長時間的思考,沒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適合父母觀看看,討論的就是家庭教育問題。一些平時生活里的非常常見的家教觀念、方法、習慣,在一些孩子身上發生了那麼嚴重的後果,日積月累,最後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絕望。鏡頭記錄了這一個個就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家庭樣本。那種郁悶、迷茫、掙扎、絕望,讓觀看片子的也身為父母的人,產生內心共鳴,去思考。
把片子作為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面對這面「鏡子」,自問「我身為父母,也有這樣的問題嗎?」
思考1:「最該進培訓營的是我爸媽,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換了你,你說你可能同意嗎?」
思考3:「我們家孩子是留守兒童,出了問題,沒啥說的;可他們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著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這么嚴重的問題,這怎麼說?」
思考4:「我小時候家裡窮,我奮鬥打拚,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時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樣,我錯了嗎?」
思考5: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連石頭都能被打動,為什麼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人還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幾千年的歷史,教育理論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對於教育的研究,幾千年的探討,不可謂不深入;那為什麼還是爭論不減?教育問題有答案嗎?為什麼今天還是有問題少年?問題出在哪裡?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對孩子的引導,當和孩子的發生沖突時,怎麼辦?都知道要多傾聽和溝通。那當溝通不成時,又該怎麼辦?
思考9:「他們是未成年人,教育他們是父母的權利和責任,錯了嗎?我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路,錯了嗎?我都是教他學好,他偏偏不學好,是我的錯嗎?」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2
14歲的澤清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媽媽是學醫的有留學經歷,爸爸是事業單位,本科畢業,這樣的幾乎的頂級配置的高知家庭,澤清說,我來是因為有跟蹤報道,因為這樣有存在感;我來是因為這里有家長課堂,我覺得他們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為他們付出了這么多。
澤清的爸爸說:這個家庭需要改變,但我覺得我不需要改變,至少不用改變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長課堂時說,公司領導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著我面試呢!你們誰會同意讓孩子不上學去當背包客,難道讓我放棄他不管他的學習么?
媽媽說,我覺得江校長說的兒子的關鍵在家長課堂上,我覺得太誇張了,沒有那麼多。
心理咨詢師李老師說:「我們做律師需要執照,開車需要考駕照,可是我們做父母卻不需要,但這是我們要做一輩子的職業,父母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也需要學習。」
那麼需要學習的是什麼呢?
1、尊重個體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因為他們除了是我們的孩子,還是他們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樣尊重他們,包括尊重他們的感覺。
2、正確表達愛
當江老師帶著兩個教官去接家明的時候,大家看到一個細節,家明在家裡聲嘶力竭的喊著「讓我見他們!讓我見我爸媽!」,而門外的父母拿掉眼鏡趴在牆邊掉眼淚。
他們不愛對方么?愛,只是用這樣扭曲的形式表達出來了,反彈回去讓他們自己也難受。愛的正確表達,就是帶著愛一點點的放手,讓孩子在引導而非控制的環境下尋找自己的人生。
3、糾正行為前先連接感情
鄰居有個老太太想要老頭名下的房子,未果,這個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戶前大罵老頭子,幾乎沒有間斷過,左鄰右里不甚其煩。大家覺得這個挨了罵的老頭子會開開心心的把房子給老太太么?你自己會對批評你的領導說:領導你批評的太對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話去做了,你對我太有幫助了」你不會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會在被批評指責的情況下心甘情願去改正錯誤。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們,要和他們做朋友。
4、請把指責變成鼓勵,把命令變成啟發式提問
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用腦子想問題解決問題,哪怕問題並沒有解決甚至更糟,要給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好機會。
5、言傳身教
家庭環境是競爭的還是友好的,取決於父母。孩子從一出生就通過觀察在學習處理關系,看到父母總是指責對方他學到的是什麼?所以一個問題學生背後,肯定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至少是有問題的父母。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3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准、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遊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裡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遊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麼呀!我也會,有什麼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於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於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像與表達。
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範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復印件,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4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製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於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後融入了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篇5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築好的防護牆安全地保護著。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後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為了一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於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