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法名稱解釋
Ⅰ 經濟法的名詞解釋
經濟法的名詞解釋如下:
在我國,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因此,有觀點認為,經濟法屬於社會法的范疇。
經濟法最早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
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存在我們看來屬於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不注重法律部門的區分,沒有民法的概念,更沒有經濟法這一概念。因此,要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學界對經濟法的解說。
Ⅱ 經濟法學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1、中國經濟法P11
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體。
2、經濟關系P7
有關確立工業企業的法律地位,以及調整由工業企業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企業變更P49
企業組織結構上的調整(改組)和其他登記事項的變動。
7、集體所有制企業P74
是指生產資料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商品經濟組織。
8、鄉鎮企業P83
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棚旅陵)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
9、私營企業法P96
確認私營企業的法律地位,調整國家機關對私營企業的宏觀調控關系以及私營企業與其他經濟組織的市場運行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0、合夥企業P104
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各個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
11、個人獨資企業P113-114
是指依照《個人獨資企業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鎮沖受到法律保護,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12、外商投資企業法P124
是指調整外商投資企業在設立、經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13、中外合資經營企業P126
是指中國合營者與外國合營者依照中國法律的規定,鏈戚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並且按照出資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以及虧損的企業。
14、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P127
是指調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合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5、中外合作經營企業P140
是外國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同中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依照合作企業法,用書面合同規定權利和義務,在中國境內共同舉辦的經濟組織。
Ⅲ 經濟法的含義 名詞解釋
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和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西方國家,經濟法出現在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家對經濟運行採取不幹預的政策,經濟生活完全由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到自由資本主義末期和壟斷資本主義初期,壟斷組織迅速擴大,使市場經濟所固有的競爭機制和自發調節失去了應有的效應,自由競爭的環境被破壞殆盡,資本主義私有制固有的根本矛盾和社會矛盾集中激化和爆發出來,這些都嚴重地威脅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因此,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放棄對經濟生活不加干預的政策,實行全面干預,把「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協調起來,開始實行國家於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政策。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就是國家通過法律來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規范市場主體和市場運行,西方國家的經濟法由此而產生。
在我國,經濟法是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成長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性質,要求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對於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中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需要有一個從全局出發,以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和總量平衡為基礎,直接作用於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法律制度來調整,這種法律制度就是經濟法。我國經濟法的蓬勃發展,直接源於改革開放,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經濟法將發揮更為重要的積極作用。
本文來自學習網(www.gzu521.com),原文地址:http://www.gzu521.com/campus/article/servant/200612/126521.htm
Ⅳ 經濟法的概念是什麼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立法目的】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Ⅳ 經濟法名詞解釋
經濟法名詞解釋是調整國家在管理與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的體系是由多層次的、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通常認為經濟法的體系應採取如下的結構:企業組織管理法、市場管理法、宏觀調控法、社會保障法。
四、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五、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
Ⅵ 經濟法解釋名詞
1.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指在市場交換活動中,通過叢賣供求雙方自願且自主原則下形成的價格,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著資源配置和個體行為的寬鄭手一種經濟體制。
2.壟斷:壟斷是指某一企業或團體通過國家授權、自身實力或其他渠道,控制某種產品或服務市場供給,較長時間內保持對市場的支配力量。
3.消費者權益:消費者權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的過程中享有的合法權利,包括知情權、自由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安全權和投訴維權等方面。
4.司法拍賣:司法拍賣是指在司法機關的指導下,通過公開競拍的方式出售有爭議或者被法律裁定屬於執行范圍內的財產。
5.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指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具有知識慎嫌性質的產權,它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資本形式,具有交易、保護和維護等多種功能。
6.新三板:新三板是指中國股票交易所掛牌公司股票分層設立的一種市場,包括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等,其提供了一種融資、融創新的渠道。
7.網路購物:網路購物是指通過互聯網購買商品和服務的一種交易行為,具有便捷、快速、低價等諸多優點,是當今趨勢和主流之一。
8.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是指通過網路和信息技術實現商務活動的一種新型模式,包括在線購物、網路支付、電子合同、電子商務物流等方面,具有無時間、無空間、跨越國界等優勢。
Ⅶ 名詞解釋:經濟法
1.經濟關系: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關系的總稱。
2.經濟法:中國經濟法是有關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體(總稱)。
3.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經濟管理關系即縱向經濟關系。包括國家(國家機關及其授權組織)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宏觀經濟管理關系以及企業等社會組織自身的微觀經濟管理關系。
4.經濟聯合關系:是指企業等組織進行合並、兼並(歸並)改組經濟實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5.經濟協作關系:是指各組織之間進行生產協作,業務往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6.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對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及對經濟法制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
7.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發生的,由經濟法律、法規確認和調整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存在和運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統一的關系。
8.經濟法主體:經濟法主體即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是指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9.原生權利:是指經濟權利主體依照經濟法律、法規、命令等直接取得的,不必依賴特定義務主體的行為即可行使和實現的權利。
10.取得權利:是指經濟權利主體必須通過參加經濟法律關系,通過特定義務主體為特定行為,才能獲得的權利。
11.經濟職權: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它們的領導人員、法定代表人等在組織管理經濟活動中所依法享有的與本身職務相連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權利。這種權利具有一定的行政權力性質,故亦稱經濟權力。
12.經濟法律關系客體:一般指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和目的。
13.經濟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事實。經濟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兩類,事件是指不依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與其主觀意志、行為無關的那些可以引發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行為是由組織或個人所為的、受其主觀意志支配的那些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活動。
14.經濟法律行為:是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產生並依法運行的最主要的經濟行為。
15.經營協調關系:專指經濟法所調整的那部分橫向經濟關系。
16、組織內部經濟關系:指在企業等組織之間所發生的裂扮一些重要的經濟關系
17、涉外經濟關系: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
18、中國經濟法:中國經濟法是有關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肆晌灶體(總稱)。
19、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及經濟法制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
20、經濟法的體系:是指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有時也指經濟法學體系,是在經濟法規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各種經濟法規性質的異同、關系的親疏,按一定的標准和序列,分層次、分系統排列組合而成的統一體。
21、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和經營協調過程中,由經濟法律、法規確認和調整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存在和運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統一的關系。
22、廣義上的經濟法主體: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23、狹義上的經濟法主體:是指根據經濟法律、法謹襲規獲得的主體資格和主體制度。
24、權力機關:是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機器常務委員會。
25、管理機關:是指經濟管理機關,包括國務院、各部委及各級人民政府等。
26、社會組織:是指具有獨立地位、實行獨立核算或獨立預算,從事經營、管理活動的組織,亦即企業單位、事業單位、農村經濟組織、社會團體等。
27、內部組織:是指企業、公司和其他經濟組織的內部組織。
28、工業產權:指人們依法對應用於商品生產的流通中的創造發明和顯著標記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區和期限內享有的專利權。
29、財物:是指經濟法主體能夠控制、支配的,經濟法允許其進入經濟法律關系運行過程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的實物形態的物品,以及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和有價證券。
30、經濟行為:是指經濟主體通過經濟法律關系進行一定的經濟活動,以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或效用目的的行為。
31、智力成果:是指人們用腦力勞動創造的非物質財富。
32、企業:企業是由一定的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而成,依法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性活動,進行獨立核算的經營性的經濟主體。
33、個人獨資企業:是指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34、合夥企業: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的普通合夥和有限合夥企業。
35、合作社:是指不以盈利為經營宗旨,以成員的互助合作為要旨,決議事項時貫徹「一人一票」的平等和民主原則,限制資金分紅,實行按勞動或按貢獻分配的集體所有制性質的企業。
36、國有企業:是指企業的資金全部或部分屬於國家所有,並為國家直接或間接控制的企業。
37、社會企業:是指通過經營獲得盈餘,並將其用於扶助弱勢群體或促進社區發展等公益性企業。
38、全民所有制企業:指由中央或地方的一個財政主體或一個國有企事業單位設立的,利用全民所有的財產從事經營活動,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制的企業。
39、集體所有制企業:指企業的財產歸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成員集體所有,由集體投資或社員入股集資設立的企業。
40、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指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
41、鄉鎮企業:指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
42、外商投資企業:是指全部或部分由境外投資者投資,依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企業。
43、企業國有資產:是由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
44、關聯方:指本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近親屬,以及這些人員所有或者實際控制的企業。
45、資產評估:指由經授權的評估機構按照合法的程序和專業規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自產某一時點的價值進行評估和估算。
46、國有資產轉讓:指依法將國家對企業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轉移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無償劃轉國有資產的除外。
47、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指國家以出資人身份依法取得國有資本收益,並對所得收益進行分配而發生的各項收支預算,是政府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
48、合夥企業: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普通合夥企業和有限合夥企業。
49、合夥企業財產:是指合夥企業存續期間合夥人的出資、以合夥企業名義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財產。
50、合夥企業的外部關系:指合夥企業與第三人的關系。主要是指企業與其債權人或第三人的關系。
51、合夥人的對外代表權:指合夥人執行合夥企業事物並對外代表合業的權利。
52、合夥企業債務:是合夥企業在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因合同行為或者侵權行為而產生的對於第三人的債務。
53、入伙:指合夥企業存續期間,非合夥人加入合夥企業,取得合夥人身份,成為合夥人的民事法律行為。
54、退夥:指合夥企業在存續期間,合夥人退出合夥企業,導致合夥企業變更或者終止的民事法律行為。
55、:指採取普通合夥企業的形式設立的,以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為客戶提供有償服務,合夥人依照《合夥企業法》的特殊規定承擔責任的專業服務機構。
56、有限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企業由普通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組成,普通合夥人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夥人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責任。
57、合夥企業清算:指合夥企業符合合夥人約定或法律規定的禁止、解散條件或者合夥企業出現其他客觀事實狀態時,清算人依法對合夥企業的財產及債權債務進行清理、清償和分配的行為。
58、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指中國合營者與外國合營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並按投資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和虧損的企業。
59、合營企業的注冊資本:指為設立合營企業在登記主管機關登記的資本總額,其應為合營各方認繳的出資額之和。
60、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指中國合作者與外國合作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共同舉辦的,按合作企業合同的約定分配收益或者產品,分擔風險和虧損的企業。
61、外資企業:即外商獨資企業,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62、公司:指依法設立的,以盈利為目的,由股東投資形式的企業法人。
63、無限公司:又稱無限責任公司,指由兩個以上股東組成,全體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公司。
64、兩合公司:指一部分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另一部分股東對公司債務僅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的公司。
65、股份有限公司:指將公司全部資本化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認購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
66、股份兩合公司:指由一個以上的無限責任股東和一個以上的有限責任股東組成,公司的資本被劃分為等額股份的公司。
67、有限公司:又稱有限責任公司,指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的公司。
68、人合公司:指以股東的能力、財力、聲望和信譽等作為公司信用基礎的公司。
69、資合公司:指以資本的結合作為公司信用基礎的公司 。
70、人合兼資合公司:指以公司資本和股東個人信用作為公司信用基礎的公司。
71、母公司:是指通過持有股份或通過其他方式控制其他公司的公司。
72、子公司:是指其控制股份為另一公司持有,或通過其他方式受另一個公司控制的公司。
73、總公司:又稱「本公司」,指有權管轄公司的全部內部組織,如各個分部門、分公司、科室、工廠、門市部等的總機構。
74、本國公司:凡是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登記成立的公司,不論外資佔多大比例,均是本國公司。
75、外國公司:凡是依照外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登記成立的公司,均是外國公司。
76、有限責任公司:指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
77、公司法:指規定公司法律地位,調整公司組織關系,規范公司在設立、存續、變更與終止過程中的組織及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8、股東:指持有公司資本的一定份額並享有股東權利的人。
79、股東權:又稱股權,是指股東基於其股東資格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並參加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
80、股東的財產權:指股東的投資收益權,即股利分配請求權和剩餘財產分配權。
81、股利分配請求權:指股東基於公司股東的資格所享有的請求公司向自己分配股利的權利。
82、剩餘財產分配權:指股東在公司清算時請求公司向自己分配公司剩餘財產的權利。
83、公司新增資本的優先認購權:指公司新增資本或發行新股時,原有股東享有的優先於非股東認購的權利。
84、股東的表決權:是指股東基於其股東地位而享有的就股東(大)會的議案作出一定意思表示的權利。
85、股東的轉讓權:指股東將自己持有的股權轉讓給他人的權利。
86、股東會(股東大會)的自行召集權:指持有公司有表決權股份總數的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東享有的向公司董事會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並在董事會拒絕召開會議時依法自行召集會議的權利。
Ⅷ 什麼是中國經濟法
我國經濟法概念受大陸法系國家德國,日本以及蘇聯的影響,一直以來也沒有統一定論。我國經濟法概念的核心之爭,在於經濟法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A.否定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概念.
a.綜合經濟法說,也稱為貨綜合法律部門說。這一學說由王家福教授和王保樹教授於20世界80年代提出,認為經濟法調整的並非單一的經濟關系,它是以經濟民法的方法、經濟行政方法、經濟勞動方法調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勞動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多種基本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律規范之「集合」或「總和」。由此構成「綜合的法律部門」。
b.學科經濟法說。認為在法的體系下並不存在「經濟法」部門,所謂經濟法無非是運用民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等基本部門法的手段來調整經濟關系的經濟法規,或者說,經濟法是對各種經濟法律的概括。但是,經濟法作為一門學科是必要的,因此傳統的法學在經濟的法律調整方面缺乏綜合研究,建立以經濟法規為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學科,可以彌補傳統法學學科的不足。
c.經濟行政法說。認為經濟法是行政法中調整經濟行政管理關系的一部分法律規范,是行政法的一個分支,不應該獨立成整體為法的部門。王利民、梁慧星教授認為,經濟法就是經濟行政法。
B.肯定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概念。
a.需要國家干預論。代表性人物李昌麟認為,經濟法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失靈而制定的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言之,經濟法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此學說不斷發展和完善,歷經了「國家干預-適度干預-謹慎干預」的理論進程,對我國經濟法的概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b.國家協調說。代表性人物是楊紫煊,認為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但是應當注意到,現代國家介入經濟生活的方式不僅僅表現為一種協調,有時可能是強制性的。
c.縱橫統一說。這一學說源自蘇聯法學家拉普捷夫的經濟法思想,代表人物是劉文華、史際春,認為我國經濟法是調整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內部及其相互之間,已經他們與公民之間,在經濟活動中鎖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d.密切聯系說,也稱作管理-寫作說。這是由縱橫統一說發展而來並為《民法通則》頒布後法學統編教材採納的一種經濟法學說。其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關系以及與經濟管理關系密切聯系的經濟協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張經濟法只調整上述橫向經濟關系的以部門,即與經濟管理關系有密切聯系的那部分經濟協作關系。
e.宏觀調控說。該說認為,我國經濟法是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間接調控的部門法,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性經濟關系主要由民法調整,國家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之間的社會公務性直接管理經濟關系由行政法調整。
綜合眾家所長,目前我國經濟法權威採用的概念是: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義:經濟法屬於法的范疇,屬於國內法的體系,但他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
Ⅸ 名詞解釋:中國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的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Ⅹ 經濟法名詞解釋
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根據經濟法的規范發生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經濟法體系:由多層次的、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經濟法的制定: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制定(包括修改和廢止)經濟法律規范的活動。
經濟法的實施: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和國家司法機關實際施行經濟法律規范的活動。
經濟守法:國家協調受體遵守經濟法律規范的活動。
經濟執法:國家協調主體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執行經濟法律規范的活動。
經濟司法:國家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處理經濟法案件的活動。
在我國,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
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1.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2.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