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經營合同受合同法調整嗎
① 企業承包協議屬於合同法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只要鋒指雙方真實自願,做出合法的意思表示,則合同就是成立的。所以企業與業務員之間簽訂的業務風險承包協議雖然適用不過分析起來還是橘基擾要看具體條款的是合同。
雖然適用不過分析圓旦起來還是要看具體條款的
② 企業經營權承包適用合同法什麼法律關系
全民所有來制工業企源業
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全民所有制小型工業企業租賃經營暫行條例》,由企業和企業上級主管部門處理。
我們認為來信中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企業法人與其內部的經營部門之間簽訂承包經營合同,是該企業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由此發生的糾紛,屬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問題,應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企業規章處理,而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依據經濟合同法第二條之規定,該法僅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合同。
③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受不受到法律保護,適用於合
答:農村土地承包合同適用《合同法》,該法第二條,本法所稱游虧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液洞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也是設定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因此應當適用。而農村土地的承包的主體與方式等方面應該鬧磨枯是適用《農村土地承包法》
④ 在農村租賃土地,如何判斷應當適用土地承包法還是合同法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請高手指點。
在農村租賃土地,應同時適用土地承包法和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雙方當事人的姓名、住所;
(二)流轉土地的名稱、坐落、面積、質量等級;
(三)流轉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流轉土地的用途;
(五)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六)流轉價款及支付方式;
(七)違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根據上述條款可知,二者並不沖突,可以同時適用。
土地承包法與合同法的區別如下:
一、制定主體不同。
土地承包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2年8月29日通過。
合同法與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
二、調整范圍不同。
合同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土地承包法調整的是發包人、承包人、承租人等土地使用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三、法律性質不同。
土地承包法具有行政法性質。
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 下列各選項中,不受我國《合同法》調整的合同關系類型是( )。
【答案】:BD
不受合同法調整的主要關系類型如下:有碼團旦關身份關系的合同(如婚姻)、有關政府行使遲擾行政管理權的行政合同、或橋勞動合同以及政府間協議。選項B屬於勞動合同,D選項中當事人雙方並沒有債權債務的關系,因此也不屬於合同法調整的范圍。
⑥ 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的法律性質
[摘要]土地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地權穩定性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農民對土地的投資行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適當流轉又有利於農地資源的充分
[摘旁州要]土地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地權穩定性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農民對土地的投資行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適當流轉又有利於農地資源的充分和高效利用。本文從具體法律入手分析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考察現行立法的不足,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土地承包經營權 物權 債權 流轉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物權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法人、其他組織(非法人組織)、自然人等一切農業生產經營者依照承包合同和法律規定取得的對農民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單位、農業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土地(指耕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等進行佔有和以耕作、養殖、竹木或畜牧為生產方式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農業目的生產經營使用並獲得收益的權利。[1]其產生的根源是農村內部自發形成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經營權產生以後,就成為法學界研究的對象,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它的法律性質,究竟是物權還是債權。有的認為承包經營權是債權,因為它直接來源於承包經營合同;有的則認為它是一種物權,只有這種認定才有利於承包經營權的穩定;有的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承包經營權是集體土地使用權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從現實的角度看,承包經營合同只是設立農地使用權的一種形式,而農地使用權的內容和限制由法律直接規定,當事人不得以合同加以改變。[2]由此衍生出對承包經營權命運的不同主張,一種認為今後農地發展對方向應完善農村承包經營權,理由是,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是鑒於當時我國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為解決農民溫飽問題而確定的分配土地的方式。它雖然不是一種高級的物權形式,但與我國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宜。另一種主張,將其規定為一伍慧種用益物權,以用益物權代替承包合同關系。理由是,在我國農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時,農民在土地上僅僅享有債權法意義上的經營權,但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農民對集體土地的使用收益權利日益強化,其物權屬性日益顯著。從關於承包經營權的性質及命運的不同觀點可以看出,對於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並沒有統一的認識。這種模糊的認識來源於國家有關行政機關對農業用地使用權的規定多採用實用主義的做法,也歸因於理發的矛盾和沖突。筆者認為,在財產權領域,其整體趨勢已發生了從重視財產歸屬向重視財產利用的漸變,以債權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定性已不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突破和例外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在法律觀念上僅僅注重所有權確認權利歸屬的功能,忽略了它促進財產動態利用、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從而使土地成為一種僵死的財產。」 [3]因此,承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是承包經營權穩定發展的需要,也是法律服從社會進步所提出的正當要求的反映。
1、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直接支配性。
《物權法》草案(下文簡稱草案)第128條、第131條和第134條規定,承包方依法享有對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以及分割、合並的權利;《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6條第1款規定,承包經營權人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第54條規定,當發包方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違反本法規定收運橘蔽回、調整承包地,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此外,《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 (徵求意見稿)》第14條規定,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截留、扣繳應歸承包方所有的承包土地直接經營收益,承包方請求返還的,應予支持。承包方因此受到損失並請求賠償的,應予支持。可見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對所承包的土地有在法律和承包合同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實際支配、控制的權利,即承包方可以自己的意思,而無須他人的配合對農用土地進行管領,這正符合了物權是「直接支配一定之物,而享受利益之排他性權利」。而債權則表現為對特定人的請求權,只有通過他人的給付行為才能實現債權。在債務人沒有履行之前,債權人既不能實現其權利內容,也不得對標的物進行直接支配。
2、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排他性和對抗性。
草案第135條第1款,承包期內,發包人不得收回承包地。136條第1款,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排除了發包人對承包經營權的侵害。《農村土地承包法》第9條規定,國家保護集體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強調了承包方享有的是一種絕對權。《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 (徵求意見稿)》第24條又進一步規定,發包方以家庭承包的承包方通過轉包、出租、互換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未經其同意或者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無效的,不予支持。 由此可見,法律規定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種對世權,以不特定的人為義務主體,通常情形下,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在內的發包方都不得任意侵犯和防礙承包經營權人行使其的權利,這種效力可以對抗一切人。這也是物權排他性和對抗性的具體體現。而債權由於其相對性,對權利人保護的效力責僅及於債權相對人,如果採用債權說,那麼,承包權將不能對抗外界的種種干預,行政權、發包權強行攤派、亂收費甚至任意撕毀合同,侵犯農戶利益的現象仍會大量存在,激勵機制無從產生。
3、土地承包經營權內容的法定化。
草案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享有承包地的使用權、收益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第128條);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第131條); 承包方對於在其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土地包經營權依法被收回時,有權獲得相應的補償(第135條第4款);《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承包經營權人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第16條第1款); 承包地被依法徵用、佔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第16條第2款)等。這些規定都體現了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權利和義務除了合同的約定以外,法律也對其進行了直接規定。即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允許發包方和承包方通過土地承包合同具體約定承包經營權的內容,以適應實際生產需要。[page]
權利內容法定是物權法定的應有之義。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問題,部分不贊同物權說的學者認為,只要繼續沿襲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框架,農民對土地權利的物權化在現實中就很難操作,因為既然是土地的集體所有制,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之間就是一種發包方與承包方的關系,也就是一種具有實質債權含義的合同關系,因此,會使法律上的物權含義在實際操作中被虛化。這需要我們正確理解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承包合同之間的關系。承包經營合同導致物權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設立,我們認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物權,但並不否認承包經營合同是債權合同,承包經營合同和其他合同一樣,仍要適用合同法有關規定,受合同法調整。承包經營權內容法定化並不排斥承包合同在具體確定承包經營權內容方面的作用。它們分別是問題的兩個方面。[4]且由於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通過轉讓取得,「四荒」土地可以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承包合同不再是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唯一方式;《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 (徵求意見稿)》第7條更進一步規定,沒有訂立書面承包合同,但已經發包方同意並實際承包經營一年以上的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自實際承包經營時取得承包方的權利義務,所以再僅依據承包合同的性質來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顯然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學的。
4、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的是物權保護方式。
草案第129條規定,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承包方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第133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轉讓的,不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是基於法律行為取得、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方式,必須經過簽訂承包合同和履行登記手續兩個環節。根據這兩條規定,土地承包合同成立,不一定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在沒有依法進行公示之前,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效力僅及於發包方和承包方之間。這也正是物權當中對不動產變動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4條規定,發包方有「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違反本法規定收回、調整承包地」、「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行為之一的,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從承包方的角度考察,停止侵害請求權、排除妨礙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物的返還請求權是使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或恢復圓滿狀態所必須的,與絕對權不可分離,「它們屬於絕對權的效力,屬於絕對權的防禦系統。」[5]綜上所述,從理論上來講,土地承包經營權具備物權的基本特徵,應當認定為物權;從實踐上來講,土地承包經營權為物權更有利於保護承包人的利益,維護土地承包制度的穩定發展。
二、現行立法中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債權特性依然較強,物權特性較弱。
1、現行立法的矛盾沖突及缺陷。
按《民法通則》規定,農戶以同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土地承包合同的方式取得承包經營權,承包合同時其得到土地承包經營的法律依據。新的《物權法》(草案)雖然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放在「用益物權」編中,也不再直接規定承包合同是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但第129條第1款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自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第132條則規定,「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應當符合法律規定並經發包人同意;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出租、互換等,應當報發包人備案。」這種規定是和《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 (徵求意見稿)》第24條的規定相違背的,也是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相悖的。首先,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從土地所有權分離出來的權利,旨在使土地使用者具有排他性權利;其次,在用益物權設定後,用益物權人與用益標的物所有權人之間應是平等的而非隸屬的法律關系。但草案的規定沒有突出其物權特性,給予承包人和發包人不平等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就使農民不能對抗來自發包人的干涉和侵害,另一方面,發包方又可以利用在合同締約過程中甚至是履約過程中的優勢地位,任意設置限制性條件(如限制農民對種植作物的選擇權),承包權不能真正具有對抗所有者的排他效力。相反,承包合同和法律的規定卻有可能成為所有者干涉農民行使土地權利的「合法依據」,既限制了土地效用的發揮,又壓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較弱的物權特性進一步阻礙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環節的通暢。
土地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就業保障。並且由於我國土地所有權不進入市場,土地使用權時地產市場的唯一載體,具有承載土地民事流轉的功能。[6]所以在我國農地資源十分緊缺,按戶承包的分散小塊土地又不能適應機械化和集約化生產要求的情況下,隨著就業機會的增多,農業經營又對農民的吸引力下降,帶來了農村耕地撂荒的情況;同時,由於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農民又不願完全放棄承包經營土地,而繼續保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就意味著必須繳納各種稅負和提留,因而農民對一個完善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交易制度有著迫切的需求。但目前草案第132條轉包、轉租、互換等規定須經發包人同意或向發包人備案等限制性的規定卻給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正常流轉帶來了障礙。這種情況下,農民可能採用交易成本最小的方式,如利用親戚朋友關系託付耕種或者一塊民風民俗的約束轉包、轉租等私下教育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又對受託方、轉承包方、專承租方的利益沒有足夠的法律的保障,從而壓抑了他們的積極性,抑制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市場流轉。
三、立法建議
在農村,建立土地用益物權制度是我農村土地制度的一項制度性變革,賦予農民以土地用益物權,享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事權利,可以使農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事主體,提高農民的法律地位和社會地位。「根據現行土地使用權制度的缺陷以及用益物權制度的特性,以系統的用益物權制度替代與完善現行的土地使用權制度,是我國土地使用權制度變革中的必然選擇。」[7][page]
1、名稱上改用農地使用權。
基於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在名稱上不宜繼續沿用這一概念,理由如下:第一,承包經營權本身不是一個法學概念,其基本含義在理論上不清晰,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如當承包經營權人轉包時,就會產生兩重土地承包經營權,一重是物權性質的,另一重卻是債權性質的。第二,承包經營合同只表示權利發生的原因,其並不能涵蓋這一物權性權利所包含的內容。第三,從《土地管理法》第4條第3款「前款所稱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地、養殖水面等」的規定,可以看出,草案第128條指向的實際就是農用地。因此,完全可以考慮用「農地使用權」代替「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樣,既可以明確其用益物權的法律性質,又可使其適用范圍清晰可見。
2、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取得程序。
農地使用權的取得程序應該符合平等、公平的民法原則,以從根本上改變農地發包程序的行政屬性,使農地使用權的取得充分體現私法自治的精神。集體土地的發包權應屬於農民集體的全體成員,而非基層政權或少數鄉村幹部。因此,有關集體農地發包的重大事項均必須由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按一定的程序表決決定。雖然草案第136條和《土地管理法》第14條和第15條分別對承包期內調整出本地的和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承包經營土地時的集體決定程序進行了規定,但都沒有對集體組織內部成員承包土地是初始合同的訂立進行程序上的規定,這無疑是一大遺憾。因為承包初始合同的訂立是否公開、透明,更關繫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應當將此比照以上規定確立相應的程序,即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承包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須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以在程序上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3、直接規定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戶。
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戶,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建立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在承包期內,農戶對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的使用權、收益權和流轉權,有權依法自主決定承包地是否流轉和流轉的形式。這是農民擁有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的具體體現。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農戶流轉土地,也不得阻礙農戶依法流轉土地。由鄉鎮政府或村級組織出面租賃農戶的承包地再進行轉租或發包的「反租倒包」,不符合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應予制止。
農戶的土地收益包括承包土地直接經營的收益,也包括流轉土地的收益。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應當是有償的。土地流轉的轉包費、轉讓費和租金等,應由農戶與受讓方或承租方協商確定,流轉的收益應歸農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
土地流轉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必須健全制度,按規范程序進行,避免隨意性。確定流轉關系後,應當簽訂合同。[8]
4、明確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終止後的法律後果。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地的有效利用關繫到國計民生,閑置土地或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皆為現實所不允許。在合同期內只要使用權人未按規定開發利用土地或擅自將農業用地改為非農業用地,集體所有者就有權終止合同並依法辦理農地使用權終止登記;因違約而終止農地使用權的,可以根據違約的情節和後果以及其做出的土地投入,給予適當補償或不補償。那麼,在承包期滿時,集體土地所有者能否收回農地使用權?如果允許收回,對原土地使用權人在期滿前存在的可期待利益如何補償?被收回的農地又如何處置?由於這些問題都涉及到農地使用權物權化發展的穩定性與全面性,所以需要由法律對此直接加以規定,以便使農地使用權形成一個物權化的完整體系。
參考文獻:
[1]丁關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性質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1999(7)
[2]王衛國:《中國土地權利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頁。
[3]呂來明:《走向市場的土地》[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頁。
[4]施晶文:試析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J].2004(5)。
[5]崔建遠:絕對權請求權抑或侵權責任方式[J].法學,2002(11)。
[6]王衛國:《中國土地權利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頁。
[7]梁慧星:《中國物權法研究》(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頁。
[8] 中共中央關於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
范紅麗
⑦ 受合同法調整的合同是()。
【答森滾案】:D
2021、2020版教材P124 / 2019版教材P123
《民法典》規定,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衡者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此攔余規定。。
⑧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下列各項中,屬於《合同法》上規定的合同的是()
【答案】:D
考點是《合同法》的調整范圍。《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尺中滾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培斗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規定。」A項,陵余由《勞動法》調整。B項,承包經營合同本質上是管理關系。C項,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也有專門的法律調整。
⑨ 律師你好:我承包村裡的土地還沒到期,現在村裡想收回,這樣的違約合同從法律上講能不能阻止對方違約
第一,如果你和村裡簽訂了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了,那麼依據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之規定: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村委會的行為是屬於違法的。
根據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條規定: 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你可以根據上次法定程序來維護自身權益,同時可以根據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發包方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二)違反本法賀備凳規定收回、調整承包地;
(三)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四)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五)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
(六)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
(七)剝奪、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八)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
依法要求對方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二,如果你沒有和村裡簽訂承包合同,那麼在一般情況下,應當認定承包合同不成立,合同不成立,當然對方的行為也就構不成違法和侵權了禪旅。但是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三十六條滾罩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了主要義務,對方已經接受的,該合同成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承包方和發包方沒有簽訂書面合同,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只要承包方或者發包方履行了主要義務,而對方予以接受,即使沒有簽訂書面形式的土地承包合同也是有效的,你依然可以按前面所依據的法律維護你的權益。
⑩ 土地承包經營合同適用合同法嗎
不適用,農村土地承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