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關於社會法的題

關於社會法的題

發布時間: 2023-05-18 13:44:07

勞動法及社會保障法考試題目,幫忙啊。

1、A
2、你漏了哦
3、C
4、D
5、C
6、C
7、C
8、A
9、B
10、D
11、ABC
12、ABCD
13、ABCD
14、ABCDE
15、ABCDE
16、CD
17、CE
18、CD
19、ABCE

⑵ 生活中經常遇見哪些有關社會保障法的問題

一、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
二、社會保障法的體系
三、社會保障法的地位
四、社會保障法的本位
五、社會保障法的本質
六、社會保障法的價值
七、社會保障組織體系的基本框架
八、社會保障權的構成要素
九、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
十、社會保障基金的制度創新

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農村改革、企業改革、價格改革、財政改革、金融改革等早已邁出大步,社會保障改革卻跚跚來遲,社會保障立法更是落後於市場主體立法、市場規制立法和宏觀調控立法。這可能是許多理想的改革措施難以出台或者出台後施展不開、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令人高興的是,最高決策層和改革設計者已開始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改革和立法在近年來漸成熱點。於是,我們就社會保障法的若干基本問題試作探討,希望得到同仁的批評,更希望藉此批評來改變法學界低瞧社會法地位和冷談社會法研究的局面。

一、 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
在中國,「社會保障法」這個概念是80年代後期才出現的,尤其是1992年明確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以後,法學界在研究和設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時更是不斷提及。這些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視。理論研究和現實需要的情況表明,對社會保障法是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已基本形成共識。但是,由於對「社會保障」的內涵與外延的不同理解,學術界對社會保障法的理解也稍有差別:(1)有的將社會保障法理解為社會保險法,認為「社會保障法是規定職工勞動者在其發生特殊困難時給予一定物質幫助的法律,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及其應用范圍,用於包括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等的求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課題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理論思考和對策建議》,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6期。)(2)有的認為「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法律,」(沈宗靈主編:《法理學》第337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模糊了「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概念。(3)有的認為「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定的總稱」(覃有土、樊啟榮編著:《社會保障法》第69頁,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這種表述則過於寬泛和籠統。(4)有的認為「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為了保障有困難的勞動者和社會其他成員以及特殊社會群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並逐步提高生活質量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史探徑:《我國社會保障法的幾個理論問題》,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4期)該定義的內涵比較具體,基本上能涵蓋社會保障的內容,但對內涵的表述不夠准確。鑒於上述不同定義,我們認為,關鍵在於對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障關系的理解。

(一) 社會保障的界定
社會保障的涵義,在不同國家的立法例中往往不盡相同。綜觀各國立法所規定的社會保障項目,可以認為,社會保障是指國家為了保障社會安全和經濟發展而依法建立的,在公民由於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災害、戰爭等原因而生活發生困難的情況下,由國家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分配,提供物質幫助,以維持公民一定生活水平或質量的制度。其要點有:(1)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和社會。即有責任向全體公民提供社會保障的主體有兩個層次,一是國家作為全社會的管理者、全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國民收入的分配者,有責任組織社會力量為公民維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質量提供保障;二是企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作為社會勞動力資源的使用者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獲利者,有責任出讓部分利益,通過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機構為公民維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質量提供保障。(2)社會保障的權利主體是生活發生困難的公民。生存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任何公民,無論什麼原因而陷於貧困,都有權要求國家和社會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其獲得生存的條件。(3)社會保障的方式是通過國民收入分配來提供物質幫助。即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機構將通過征稅、收費等方式所籌集的資金,用於向生活發生困難的公民提供貨幣、實物、勞務等形式的幫助。(4)社會保障的目的是滿足公民維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質量的需要,以保障社會安全和經濟發展。即社會保障有兩個層次的目的,其表層目的是保障公民在生活發生困難時仍能獲得維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其深層目的是通過滿足公民維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質量的需要,進而為實現社會安全和經濟發展創造條件。(5)社會保障的依據是相應的法律規范。即社會保障的規則由立法規定,享受社會保障是公民的法定權利,提供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的法定責任。
根據上述涵義,在界定社會保障的外延時,應當注意下述幾點:(1)社會保障不只限於社會保險。社會保障的方式有保險式和非保險式兩大類。保險式社會保障,即社會保險,是利用保險機制來實現社會保障,需要有廣泛和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求保障人、投保人和受保障人(即被保險人)之間存在一定契約關系,並且要求受保障人(即被保險人)承擔相應的義務,宜為多發生性、常規性風險提供保障。因而,它一般適用於給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提供保障。非保險式社會保障,即在不宜運用保險機制提供保障或者社會保險不足以有效保障的領域或層次,宜由國家和社會以單向提供幫助的方式予以保障,如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由於社會風險的原因和形式復雜多樣,不具備保險機制適用條件但需要社會保障的現象大量存在,現代社會對非保險式社會保障的需要有擴大趨勢。因而,在強調社會保障的地位時,不能忽視非保險式社會保障,更不能忽視新出現的非保險式社會保險項目,如大學生貸學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等。(2)社會保障不只限於城鎮社會保障。在呈現城鄉二元經濟格局的我國,難以建立一元體系的社會保障,城鄉社會保障的水平、財源、方式必然不同。盡管如此,不應當把農村居民排斥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也不宜把農村居民排斥在由國家提供財源的社會保障范圍之外。在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應當構建農村社會保障,特別是應當強調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責任,力求使農村居民享有與城鎮社會保障項目對應的社會保障。(3)社會保障不只限於國家基本保障。社會保障固然以國家基本保障即國家直接組織和面向全社會並且統一水平和規則的社會保障為主幹,同時還應當重視具有局部性、內部性、差別性的社會保障的補充作用。以社會保險為例,在城鎮,已構建了國家基本保險為主、用人單位補充保險為輔的體系;在農村,由於經濟形式、人口規模、國家財力、生產力水平等原因,現階段國家未能提供基本保險,只宜將村民合作保障充當社會保險的主要形式。(4)社會保障不只限於普惠性保障。社會保障當然是惠及全民的制度,無論公民有無特殊貢獻,只要生活發生困難,國家和社會都為其提供基本生活或最低生活保障。但同時,為鼓勵公民對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也有必要給對國家和社會有特殊貢獻者的優惠的社會保障待遇,例如,對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者實行離休制度,對軍人及其家屬、烈士家屬、勞動模範、見義勇為者等實行優撫制度。
(二) 社會保障關系的界定
作為社會保障法調整對象的社會保障關系,是指參與社會保障過程的各種主體相互之間以供給和管理社會保障為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其主要特徵表現在:(1)社會保障關系是發生在社會保障過程中的社會關系,換言之,只有構成社會保障運行系統中某種要素的社會保障關系,才屬於社會保障關系。(2)社會保障關系是以實現公民的社會保障利益為目的的社會關系,即是說,各種社會保障關系都是圍繞著如何使公民獲得社會保障利益而展開和運行的。(3)社會保障關系是體現社會連帶責任的社會關系,參與社會保障供給和管理的各種主體,特別是政府、社會保險事業單位和企業,共同對公民獲得社會保障利益承擔連帶責任。(4)社會保障關系是以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為軸心的社會關系整體,即是說,社會保障過程中的各種社會關系大多以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為一方當事人,正是由於社會保障機構參與各種社會保障關系,才能夠形成統一的社會保障供給系統和管理系統。(5)公民所參與的社會保障關系是兼有人身關系屬性和財產關系屬性的社會關系,即公民的社會保障利益一方面是與自身生存不可分離,具有人身利益屬性;另一方面是以獲得物質幫助為內容的財產利益。
如果從主體的角度來界定,社會保障關系包括下述幾類:(1)行政機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主要指各級政府及其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代表國家對公民承擔社會保障職責的關系。(2)行政機關與社會保障事業單位和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指各級政府及其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對社會保障事業單位和用人單位等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主體向公民履行社會保障義務進行管理、監督和財力支持的關系。(3)社會保障事業單位與公民之間的關系,主要指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等事業單位向公民給付社會保障待遇和提供相關服務的關系。(4)社會保障事業單位與社會保障資金繳納或投資、捐贈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指用人單位向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繳費的關系,企業等單位向社會保障事業單位投資或捐贈的關系,以及公民向社會保障事一單位繳費或捐贈的關系。(5)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即用人單位向其勞動者履行社會保障和勞動福利義務的關系。(6)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主要指各級政府及其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為執行國家的社會保障職能而分工、配合和制約的關系。(7)社會保障事業單位之間的關系,主要指社會保障經辦機構與社會保障服務機構之間以及不同項目社會保障事業單位之間就社會保障供給而分工、協作和制約的關系。(8)公民之間的關系,主要指公民之間互助共濟的關系。
如果從內容和性質的角度來界定,社會保障關系包括下述幾類:(1)社會保障基金形成關系,即政府和社會保障經辦機構通過各種法定渠道向社會保障基金供給主體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的關系,具體表現為特定的稅收關系、財政補貼關系、繳費關系、捐贈關系等形式。(2)社會保障待遇給付關系,即政府有關部門或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直接或間接向符合條件的公民給付社會保障待遇的關系,直接給付通常表現為政府有關部門或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直接向公民發放一定貨幣或實物;間接給付通常表現為政府有關部門或社會保障經辦機構通過有關服務機構向公民提供一定服務。(3)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關系,即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將社會保障基金的積累部分向特定領域投資,以實現保值增值的關系,如購買國債、委託特定機構投資等。(4)社會保障財務管理關系,即在社會保障基金籌分配、使用過程中發生的預算、決算、核算、結算等管理關系,既有財政、審計等部門對社會保障財務活動的管理關系,也有社會保障系統內部的財務管理關系。(5)社會保障管理、監督關系,即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有關非政府監管機構對社會保障業務活動實施管理、監督的關系,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管理、監督。(6)社會保障爭議處理關系,即社會保險爭議處理機構與社會保障爭議當事人(或其他人)之間因處理社會保障爭議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社會保障關系還可分別從不同角度作出多種分類。例如,依社會保障項目不同,可分為社會為社會保險關系、社會福利關系、社會救助關系、社會優撫關系;依社會保障對象不同,可分為城鎮社會保障關系、農村社會保障關系和軍人社會保障關系。
二、社會保障法的體系
社會保障法體系,可以從法律規范體系和法律形式體系兩個層面來理解。我國現行社會保障立法,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體系均不完整。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過程中,如何設計社會保障法體系的結構,是從總體和宏觀上把握和指導社會保障立法所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法律規范體系的結構
從法律規范體系的層面設計我國社會保障法體系的結構,應當考慮下述幾個因素:(1)社會保障的項目。眾多的社會保障項目一般分為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四大類別,各大類社會保障項目又可作進一步的分類。為使各種和各類社會保障項目都有專門的法律制度來規范,社會保障法體系的結構當然要與社會保障項目的分類相對應。並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不斷出現新的社會保障項目,如下崗職工再就業和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貧困學生貸學金等,社會保障法體系的結構當然要及時反映所出現的社會保障項目。(2)社會保障的通用性問題。各社會保障項目都有許多共同的問題,其中有的問題特別重要而需要有專門的法律制度來規范,如組織體系問題、基金問題、爭議處理問題等,在社會保障法體系中就有必要設置通用於各種社會保障項目的若干法律制度。(3)社會保障的城鄉差別。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二元結構在我國相當長時期內還會存在,因而,城鄉社會保障必然存在制度差別。社會保障法體系的結構當然要反映這種差別,就與城鎮社會保障有重大差別的農村社會保障項目設置專門的法律制度。(4)社會保障的軍民差別。軍人在各國都是一種重要的特殊群體,對社會保障有不同於一般公民的特殊需求。因而,在社會保障法體系中應當給軍人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以特別法的地位。(5)社會保障與相關法律制度的關系。社會保障涉及面廣,與經濟、社會的多個領域相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受到多種相關法律制度的規范。社會保障法體系的結構對此應當有所反映。
(二)法律形式體系的結構
社會保障法的法律形式體系,又稱社會保障法規體系,其結構在世界范圍內呈現多樣化格局,主要有三種模式:(1)多法並立平行模式。即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社會保障項目,制定若幹部平行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分別調整某類或某一社會保障項目的社會關系。其特點是多部社會保障單行法律法規並存,互不隸屬,共同規范社會保障。這種模式由德國首創,「鐵血宰相」俾期麥於1883年頒布《勞工疾病保險法》、1884年頒布《勞工傷害保險法》、1889年頒布《老年及殘廢保險法》,這三部法律於1911年合並,另增加《孤兒寡婦保險法》,成為著名的「社會保險法典」。我國台灣地區亦采此立法體例,先後頒布有《勞工保險條例》、《軍人保險條例》、《公務人員保險辦法》、《退休人員保險辦法》、《私立學校教職工保險條例》、《社會救助法》、《職工福利金條例》、《殘疾人福利條例》、《兒童福利條例》、《老人福利條例》等一系列有關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及社會福利的法律法規。(2)一法統馭多法模式。即統一制定—部法律綜合規定各類社會保障項目的基本問題,作為社會保障法部門的基本法,再依據基本法就各類社會保障項目分別制定若干單項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這種體系由一法統馭、多法並行,呈現層次性,有利於社會保障法的一體化、全民化以及立法形式多樣化。這種模式由美國首創,羅斯福新政時期於1935年頒布《社會保障法》。這種模式,既有利於宏觀層次規范的相對穩定性和統一性,同時,又是一個發展和開放的體系,當產生新的社會保障項目需求時,可以基本法為依據進行立法。(3)混合立法模式。采此模式的國家,既頒布部分社會保障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同時將另一些社會保障項目納入到其他部門法體系中進行規范,從而形成了一種混合性的社會保障立法模式。此種模式既不利於社會保障立法的整體、系統、協調地發展,也破壞了社會保障法作為獨立部門法的發展格局。
我國長期以來的社會保障立法系「分散立法」體例,至今還沒有一部關於社會保障的綜合性法律,只有就某種社會保障項目作出專門規定的少量法規和個別法律(如《殘疾人保障法》,體系不完整,層次低,多以「暫行」性法規的面目出現,沒有統一性、穩定性和權威性。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正步入宏觀設計和整體推進的關鍵階段,亟需重構社會保障法規體系,圍繞其模式選擇出現了許多爭論,其主流觀點有兩種:
一種是「一法統馭多法」模式論。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立法應由「多法並存」的分散立法模式走向「一法統馭多法」的綜合立法模式,即由社會保障基本法從宏觀上協調、統一和指導各種單行法及地方立法。其必要性和意義在於:(1)傳統社會保障立法在內容上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格格不入,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的諸多問題需要重新規范。例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社會保障職責上的分工,多部門分管社會保障的協調,不同社會保障項目之間的職能劃分和銜接,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布局和統一管理,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單行法律法規不能解決的。(2)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具有長期性、根本性和全面性,不是臨時的政策、具體的措施抑或局部的規定,因此,必須由社會保障基本法作出整體規定,不能零星片段、不求統一、立一條算一條。(3)社會保障制度應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實施,因而社會保障法不應具有地方性,但我國近期以來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及其立法,走著「中央試點指導、地方立法為主」的路子,客觀上形成了地區之間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平衡。因此,需要有一個基本法對地方立法進行統一、協調並指導其發展。綜上所述,持此論者主張,同其他部門法體系一樣,社會保障法體系應當以基本法為中心來構建,因此,制定社會保障基本法是社會保障立法的首要任務和當務之急。(森永俁、劉豪興:《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建設問題》,載《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5期。)另一種是「多法並立平行」模式論。認為在國外三種模式中,混合式立法顯然是缺陷最大的一種立法模式,但選擇一法為主的母子法結構還是選擇多法並重的立法結構,應當根據各國的具體國情來決定。從中國的現實國情出發,由於社會保障的內容廣泛和多部門管理,以及以往的立法慣例、立法結構和經驗,要制定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作為母法,再在些基礎上制定若干社會保障法子法,顯然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因為這種立法模式會徹底破壞現行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格局,造成新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建設的成本高昂化。而從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需要出發,亦並非只有母子法結構才是最佳選擇。因此,盡管國際勞工局在《展望21世紀:社會保障的發展》中曾經建議將「分散的社會保障法律應綜合並盡可能匯集起來」,(國際勞工局:《展望二十一世紀,社會保障的發展》第7頁,勞動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但這種建議因社會保障內容的廣泛性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也無法做到,中國就更不能以此為依據了。有鑒於此,持此論者主張按照多法並立平行的原則來建立中國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即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不屬於任何其他法律部門,而是與其龐大的領域及獨特的運行規律相適應,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時,根據社會保障體系的六大子系統,在尊重現有立法格局與立法傳統的基礎上,分別制定《社會保障法》、《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等多部平行的社會保障法律。這種立法格局不僅符合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在要求,而且同樣能夠收到集中、有效的效果。(鄭功成著:《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道路》第485—486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透過上述爭論,我們不難發現,二者在社會保障法的主要內容上已達到共識,即中國的社會保障法系統由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等構成,爭論與分歧的焦點在於要不要社會保障基本法,以及是先制定社會保障基本法還是社會保障單行法律?
筆者認為,我國社會保障法應選擇一法統馭多法模式其意義在於:(1)有利於社會保障立法的整體、全面、系統的規劃和完善,從而推進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科學合理地發展;(2)有利於通過社會保障基本法的統帥作用,克服社會保障法系統內的沖突與矛盾,以實現系統內的整體協調和平衡;(3)有利於社會保障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我國形成和發展,從而推進我國社會保障法理論的繁榮與發達。
但是,我們還應充分地認識到,一個理想的社會保障法規體系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俾斯麥的社會保障立法歷程也給我們這樣的啟示。「鐵血宰相」俾斯麥於1883年頒布《勞工疾病保障法》、1884年頒布《勞工傷害保險法》、1889年頒布《老年及殘廢保險法》,這三部法律於1911年合並,另增加《孤獨寡婦保險法》,成為著名的「社會保險法典」,經由一個由單項分步立法走向綜合立法模式的變遷過程。我國社會保障立法,在步驟上亦可採用先分步單項立法然後統一的方式。
三、社會保障法的地位
(一)公法與私法的劃分與社會法
自古羅馬烏爾比安提出公法與私法的分類以來,西方法律體系中便有了所謂公法與私法的「兩分法」,並沿襲至今。有的學者認為,在近代國家和社會,國家和市民社會是分離和對立統一的;與此相適應,近代法分為公法和私法兩個范疇,兩者分別在各自獨立的范圍內發揮著保障市民權利的作用。但到本世紀,則產生了介乎公法與私法之間的「第三法域」,此即社會法域(以社會保障法為主體)([日]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第31頁,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他們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許多國家通過立法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以致出現了所謂的「法律的社會化」,因而在市場規制、社會保障、勞動關系等方面,形成了作為中間法域或稱第三法域的社會法,如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和環境法等。它們與近代社會形成的行政法民法等傳統法律部門是不同的。由於它們產生於現代且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因而可稱之為「現代法」。
從上述公法與私法的分類及其發展過程不難得見,把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的二元論,是以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二元結構為基礎的;而把法律分為分法、私法和社會法的三元論,則是分別將國家、個人和社會作為公法、私法和社會法的「本座」。三元論看到了國家、個人和社會的不同,認識到了社會法域確實更偏重於社會,並因而與公法和私法屬下的法律部門有不同之處,但這只是社會法獨立於其他法律部門的主要原因。作為一個法律部門的社會法,它與公法和私法並非同一層次的概念,並且,社會法自身的發展與公法、私法的發展本來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社會法雖然更具有社會性,更強調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平,以實現其在謀求社會福祉的基礎上促進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目標,但這仍不過是國家的社會職能在法律上的體現,況且國家和政府本身就是社會法的重要主體。因此,社會法從傳統的法律分類的角度,在實質上仍屬於公法,或曰在原則上屬於公法的范疇,它的獨立是在公法中的獨立。([德]漢斯·F·察哈爾:《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社會法》,載《國外法學》1982年第1期。)
(二)社會法與社會利益
社會法是一個新興的門類。起初,這一概念是相對於個人主義法律觀而言的一種學說。法國學者狄驥等人認為,根據社會連帶關系,個人權利具有社會性,個人負有一定的社會義務。在德國,第一次世紀大戰結束後,試行了所謂重要工業社會化政策,採取社會干預(包括國家干預和社會團體干預)的政策,來管理和糾正自由放任所帶來的各種弊病。在日本,社會法一詞開始也僅意味著對個人絕對所有權和契約自由的修正。後來,也蛻變為「統制經濟法和社會福利法的路上去了。」(參見潘念之主編:《法學總論》第40—41頁,知識出版社1981年版。)鑒於此,現在所說的社會法,往往是指有關市場秩序和社會保障的法律類別。我國學者認為,「社會法與市場經濟的競爭性所帶來的社會公害,使風險分散、轉移,讓公眾來承擔以減少損失,體現社會互助合作精神,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參見孫笑俠:《論傳統法律調整方式的改造》,載《法學》1995年第1期。)社會法的出現與勃興,就在於它是與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利益相聯系。社會利益的主體是公眾,即公共社會。社會公共利益的主體既不能與個人、集體相混淆,也不是國家所能完全替代的,盡管社會利益表現在權利形式上,其主體可以是公民個人、法人、利益階層或國家。在利益分類中,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四者是並列關系,社會利益是公眾對社會文明狀態的一種願望和需要,其內容也不象人們所說的那樣抽象得不可捉摸。它包括:(1)公共秩序的和平與安全;(2)經濟秩序的健康、安全及效率化;(3)社會資源與機會的合理配置和利用;(4)社會弱者利益(如市場中的消費者利益、勞動者利益等)的保障;(5)公共道德的維護(這在任何市場經濟國家及其任何發展階段都顯得特別突出);(6)人類朝文明方向發展的條件(如公共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等等方面。(參見孫笑俠:《論法律與社會利益》,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4期。)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可以相互轉化,社會利益通過法律確定為權利時,就轉化為個人利益、法人利益。利益主體雖然本質上是社會公眾,但表現在法律上的權利主體卻是個體。如環境保護本是社會公共利益,但經法律確認為環境權時,這一權利則由自然人或法人來行使。同時,個人利益也能轉化為社會利益。當個人利益和個人權利被侵害達到一定的普遍性,具有經濟秩序或社會正義的普遍和典型意義時,就可能轉化為社會利益。比如向農民打「白條」,假葯害人等,所侵犯的是社會利益。 心

⑶ 社會法的性質是什麼選擇題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於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和總目標的理解,下列哪一選項是不正確的?

A.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的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B.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C.總目標包括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和高效的法律實施體系

D.通過將全部社會關系法律化,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保障

2.東部某市是我國獲得文明城市稱號且犯罪率較低的城市之一,該市某村為了提高村民的道德素養,建有一條「愛心互助街」,使其成為交換和傳遞愛心的街區。關於對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原則的理解,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道德可以滋養法治精神和支撐法治文化

B.通過公民道德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能為法治實施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C.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更要強調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

D.道德教化可以勸人向善,也可以弘揚公序良俗,培養人們的規則意識

3.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要求推進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下列哪一做法沒有體現這一要求?

A.在《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中,立法部門就處罰幅度聽取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意見

B.在《種子法》修改中,全國人大農委調研組赴基層調研,徵求果農、種子企業的意見

C.甲市人大常委會在某社區建立了立法聯系點,推進立法精細化

D.乙市人大常委會在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制定中發揮主導作用,表決通過後直接由其公布施行

4.建設法治政府必然要求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關於建設法治政府,下列哪一觀點是正確的?

A.明晰各級政府事權配置的著力點,強化市縣政府宏觀管理的職責

B.明確地方事權,必要時可以適當犧牲其他地區利益

C.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是促進全面履行政府職能、釐清權責、提高效率的有效制度

D.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行政機關擺脫具體行政事務,加強宏觀管理

5.對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行為作出禁止性規定,是保證公正司法的重要舉措。對此,下列哪一說法是錯誤的?

A.任何黨政機關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均屬於干預司法的行為

B.任何司法機關不接受對司法活動的干預,可以確保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C.任何領導幹部在職務活動中均不得了解案件信息,以免干擾獨立辦案

D.對非法干預司法機關辦案,應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推進嚴格司法,應統一法律適用標准,規范流程,建立責任制,確保實現司法公正。據此,下列哪一說法是錯誤的?

A.最高法院加強司法解釋和案例指導,有利於統一法律適用標准

B.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可以促進法庭審理程序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C.在司法活動中,要嚴格遵循依法收集、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

D.司法人員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是指司法人員僅在任職期間對所辦理的一切錯案承擔責任

7.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使人民群眾內心擁護法律,需要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某市的下列哪一做法沒有體現這一要求?

A.通過《法在身邊》電視節目、微信公眾號等平台開展以案釋法,進行普法教育

B.印發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責任表,把普法工作全部委託給人民團體

C.通過舉辦法治講座、警示教育報告會等方式促進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

D.在暑期組織「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模擬法庭巡演」,向青少年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

8.近年來,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利用手中權力和職務便利收受巨額賄賂,根據黨內法規和法律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並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此,下列哪一說法是錯誤的?

A.這表明黨員領導幹部在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時要牢記法律底線不可觸碰

B.依照黨內法規懲治腐敗,有利於督促黨員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依法辦事

C.要注重將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進行有效銜接和協調,以作為對黨員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法律制裁的依據

D.黨規黨紀嚴於國家法律,對違反者必須嚴肅處理

9.臨產孕婦黃某由於胎盤早剝被送往醫院搶救,若不盡快進行剖宮產手術將危及母子生命。當時黃某處於昏迷狀態,其家屬不在身邊,且聯系不上。經醫院院長批准,醫生立即實施了剖宮產手術,挽救

⑷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試題

1、商場要求「吳某需先交200元風險抵押金,如果吳某違約,則200元押金不再退還」。
2、試用期內約定為容6個月。因為本合同約定的期限才2年,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
3、試用期工資低於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
4、約定勞動者「患病住院懷孕」,用人單位有權解除勞動合同,並且不對吳某進行任何經濟補償。屬於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

⑸ 2018年社會工作者《政策與法規》試題及答案

大家做好准備迎接考試了嗎?誠意整理「2018年社會工作者《政策與法規》試題及答案」,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總會有豐碩的收獲!歡迎廣大考生前來學習。

2018年社會工作者《政策與法規》試題及答案

1.某現役軍人孫建軍勇斗歹徒犧牲,後被認定為烈士,如按一次性撫恤金的發放標准應為( )

啟游A.24個月工資

B.36個月工資

C.60個月工資

D.80個月工資

E.100個月工資

2.符合條件的烈士遺屬的定期撫恤金發放時間始於( )。

A.軍人死亡的當月

B.軍人死亡之日

C.批准為烈士的第二年年初

D.批准為烈士之目的下一個月

E.批准為烈士之日

3.開展退伍義務兵安置工作貫徹的原則是( )。

A.就近安置

B.自願原則

C.從哪裡來、回那裡考試用書

D.量才而用

E.妥善安置、各得其所

4.現役士兵按兵役( )分為義務兵役制士兵和志願兵役制士兵。

A.種類

B.性質

C.級別

D.軍銜

E.期限

5.下列服現役的人員中不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的是( )。

A.士官

B.警察

C.文職幹部

D.義務兵

E.軍官

6.士官服現役滿( )年,可作退休安置。

A.10

B.20

C.25

D.30

E.40

7.民政部門推動社區服務工作開始於( )。

A.20世賣巧紀80年代初

B.20世紀80年代中期

C.20世紀80年代末

D.20世紀90年代初

E.20世紀90年代中期

8.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居民委員會的成員之間是( )。

A.等級關系

B.從屬關系

C.指導關系

D.合作關系

E.協助關系

9.根據我國的法律,每屆居民委員會的任期為( )。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六年

E.七年

10.關於居民委員會的選舉,我國法律規定影響居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因素是( )。

A.宗教信仰

B.民族

C.性別

D.家庭出身

E.被剝奪政治權利

【參考答案】1.D 2.E 3.C 4.B 5.B 6.D 7.B 8.D 9.A 10.E

11.居民會議由( )召集和主持。

A.街道辦事處

B.居民小組長

C.居民小組代表

D.民政局

E.居民委員會

12.居民會議通過一項決定,需要滿足下列( )條件。

A.贊成票超過應出席人員的半數

B.贊成票超過應出席人員的三分之二

C.贊成票超過出席人員的半數

D.贊成票超過出席人員的三分之二

E.全體一致同意

13.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 )頒布的。

A.1994年

B.1996年

C.1998年

D.2000年

E.2002年

14.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由( )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

A.國務院

B.各地人民政府

C.民政部門

D.行政部門

E.其他

15.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上述籌備申請書之日起( )日內,做出批准或不批准決定。

A.30

B.45

C.60

D.80

E.90

16.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於( )人民幣。

A.800萬元

B.600萬元

C.400萬元

D.200萬元

E.100萬元

17.基金會理事任期由章程規定,每屆任期不得超過( )年。

A.7

B.6

C.5

D.4

E.3

18.公募基金會每年用於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收入的( )。

A.50%

B.60%

C.70%

D.80%

E.90%

19.國際上都對捐贈財產用於公益事業的行為,給予必要的優惠,其中最主要的做法是( ) 方中旁鍵面的優惠。

A.稅收

B.進口環節

C.出口

D.貸款

E.其他

20.《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 )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A.年齡

B.性別

C.學歷

D.已婚

E.能力

【參考答案】11.E 12.C 13.C 14.A 15.C 16.D 17.C 18.C 19.A 20.B

⑹ 社會法包括哪些法律

問題一:社會上的法律有那些 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違法民事法律規范的事情,也即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糾紛。這樣的糾紛主要包括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以及締約過失責任。
第二種,違反刑事法律規范的事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犯罪。比如,殺人放火搶劫 *** 等。
第三種,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事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違反交通法規,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違反依法行政原則等。

問題二: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包含哪些法律法規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二、行政法規
14、《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15、《關於修改〈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
16、《失業保險條例》
17、《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
18、《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19、《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20、《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
23、《工傷保險條例》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25、《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三、行政法規性文件
27、《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28、《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29、《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工教育的決定》
30、《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
31、《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32、《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四、部門規章
33、《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
34、《〈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若干具體范圍的解釋》
35、《關於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36、《勞動部關於頒發〈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的通知》
37、《勞動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的通知〉》
38、《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
39、《關於印發〈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的通知〉》
40、《關於印發〈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通知》
41、《關於頒布〈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的通知》
42、《勞動部職業培訓實體管理規定》
43、《勞動部關於印發〈就業訓練規定〉的通知》
44、《〈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實施辦法》
45、《關於印發《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的通知》
46、《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47、《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
48、《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49、《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
50、《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
5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貫徹實施〈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
52、《境外就業中介管理規定》
53、《關於貫徹落實〈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通知》
54、《社會保險稽核辦法》
55、《最低工資規定》
56、《關於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做好民辦職業培訓工作的通知》
57、《集體合同規定》
58、《勞動保障部、建設部關於印發〈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59、《勞動保障部關於貫徹落實〈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的通知》
60、《關於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若干規定》
61、《勞動保障部、建設部、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建設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的通知》
62、《勞動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63、《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
五......>>

問題三:現有的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有哪些 主要有:《勞動激》《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社會保險法》《就業促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

問題四:法律對社會的作用有哪些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法的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問題五:法是社會規范嗎?還是說社會規范包含了法?(注意我說的是法不是法律!) 法是社會規范的一種。

問題六:我國現行最新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方麵包括哪些法律法規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二、行政法規
14、《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15、《關於修改〈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
16、《失業保險條例》
17、《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
18、《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19、《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20、《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
23、《工傷保險條例》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25、《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三、行政法規性文件
27、《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28、《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29、《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工教育的決定》
30、《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
31、《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32、《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四、部門規章
33、《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
34、《〈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若干具體范圍的解釋》
35、《關於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36、《勞動部關於頒發〈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的通知》
37、《勞動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的通知〉》
38、《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
39、《關於印發〈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的通知〉》
40、《關於印發〈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通知》
41、《關於頒布〈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的通知》
42、《勞動部職業培訓實體管理規定》
43、《勞動部關於印發〈就業訓練規定〉的通知》
44、《〈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實施辦法》
45、《關於印發《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的通知》
46、《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47、《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
48、《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49、《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
50、《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
5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貫徹實施〈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
52、《境外就業中介管理規定》
53、《關於貫徹落實〈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通知》
54、《社會保險稽核辦法》
55、《最低工資規定》
56、《關於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做好民辦職業培訓工作的通知》
57、《集體合同規定》
58、《勞動保障部、建設部關於印發〈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59、《勞動保障部關於貫徹落實〈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的通知》
60、《關於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若干規定》
61、《勞動保障部、建設部、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建設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的通知》
62、《勞動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63、《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

問題七:中國部門法都包括哪些 樓上過時了,標准答案是:
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問題八:中國社會特色的主義法律體系的法律部門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指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幹,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問題九:社保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國家的大法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各地還有一些地方法規和相關規定,具體你咨詢下當地的社保局。

問題十:國家關於社會力量辦學的法律,法規,規章有哪些 一、教育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二、教育行政法規
1、教師資格條例
2、幼兒園管理條例
3、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4、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三、教育部門規章
1、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2、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3、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
4、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
5、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四、相關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⑺ 自考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試題

兩個都選D

⑻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案例分析題,求助。

1、企業轉產可以作為企業情勢變更情形之一,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的原因
2、企業版以此為理由解除勞權動合同,需要證明企業確實因變更業務,無法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同時需要先與勞動者協商變更勞動合同,無法就變更達成一致的,方可解除勞動合同
3、張某可以要求企業與其協商變更,單位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要求企業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

⑼ 社會保險法案例分析習題(求詳解)

1,可以參加生育保險;
2,應該是不能享受生育保險的(不太確定)
3,生育津貼=生育前12個月繳費工資/30*產假天數(繳費不足12個月的按照實際繳費月數計算)

⑽ 面試題:「談談你對社會保障法有什麼看法」該怎麼去回答

首先,頒布社會保障法,是中國法制完善的必然趨勢,社會保障直接關系回到國民生活水平,關答繫到是否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問題,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社會要平穩發展就需要解決大後方問題,而這項大後方問題就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
其次,社會保障法的出台,是我國法制進步的表現。
最後,社會保障法作為一部法律出台,能規范的保障國民利益,使社會保障能有法可依

熱點內容
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 發布:2024-11-18 13:46:06 瀏覽:598
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背誦 發布:2024-11-18 13:43:29 瀏覽:38
北京海淀區海淀街道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11-18 13:27:49 瀏覽:247
同謀罪刑法 發布:2024-11-18 13:20:20 瀏覽:696
國際商法知識產權英文版 發布:2024-11-18 13:19:15 瀏覽:922
規章可分為 發布:2024-11-18 13:18:59 瀏覽:122
依法治鎮建議 發布:2024-11-18 13:16:01 瀏覽:977
南翔法院 發布:2024-11-18 13:03:14 瀏覽:772
國內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8 12:58:06 瀏覽:979
教師資格中教育法的社會作用 發布:2024-11-18 12:53:19 瀏覽: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