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諸葛亮之道

社會與法諸葛亮之道

發布時間: 2023-05-21 06:49:35

㈠ 諸葛亮在治國、治軍過程中提出了哪些原則和方針

諸葛亮注意把則毀行法和教化孫物備結合起來,三令五申各種法律條令,努力做到人人皆知。諸葛亮歷行法治,科教嚴明,賞罰必信,使蜀漢政治清明,逐步穩定蜀漢秩序。

為了維護蜀漢的統治,增強國力,諸葛亮推行「務農植谷,閉關息民」的政策,促進農業的發展。

為了解決軍糧,諸葛亮在漢中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

諾葛亮重視水利建設。組織人力,在成都市西北郊的柏河上修了一條九里長堤,人們稱它「諸葛堤」。

諸葛亮實行鹽鐵官營政策,還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使蜀錦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諸葛亮反對奢侈浪費螞談,提倡節儉,主張豐收之年不浪費,平時注意儲備,以防災荒。

諸葛亮生活在割據勢力爭雄的年代,他十分重視軍隊建設。他認為,治理軍隊是保護國家,鞏固政權的大計。

諸葛亮重視士兵在戰爭中的作用。

諸葛亮不僅嚴格訓練和教化士卒,還注意對將領的教育。他寫了《將苑》一文,人們稱它是將之道。

諸葛亮還十分重視軍隊訓練。經過諸葛亮嚴格訓練的軍隊,「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諸葛亮在治國、治軍過程中提出的原則和方針,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㈡ 諸葛亮的七條「知人」之道分別講的是什麼

"志"就是"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即向對方提出是非不同的問題,觀察其志向"變",就是"窮之以辭辯而現其變",即向對方提出笑晌復雜的難題,考察他對問題的解答、應變能力"識",就是"咨之以計謀而現其識",即向對方征詢計策,以觀察其見識"勇",就是"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即告訴對方有艱難險阻的存在,考察其是否有臨危不懼的精枯氏神"性",就沒升散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即考察其在醉酒之後所顯示的品性和本色"廉",就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即把對方安置在有利可圖的位置上,考察其是否廉潔"信",就是"期之以事現其信",即托對方辦事,考察他是否守信用。

㈢ 諸葛亮有哪些為人處世之道

有清廉的智慧:高風亮節,不謀私利。從《言家事》中看出,身為蜀國丞相,他卻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有教育的智慧:「好拆子弟衣食,自有餘饒」,可見諸葛亮不為下一代積累物質財富,卻對下一代諄諄教誨,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教導子女要寧靜致遠,淡泊明志,才能增長自己的才幹梁困;有學習的智慧:「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深謀遠慮,也是日積月累的學習而達到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友渣棗增長自己的才幹,只有帶著心志才能獲得學習的果效

㈣ 諸葛亮是蜀國不可或缺的人才,諸葛亮治蜀的措施都有哪些

1、經濟:「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即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經濟,推行與民休養政策,重視手工業生產,促進了鹽、鐵、錦業的發展。
2、政治: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提出「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的法制原則,且執法甚嚴,堅持任人唯賢,吏治清明。
3、軍事:重視兵器的製造和科技的發展。他親自指導設計出適宜於山地運輸的工具木牛流馬,改進連弩。

㈤ 諸葛亮依法治國為何失敗

諸葛亮以用法嚴峻著稱,但奇怪的是,被諸葛亮「嚴刑峻法」懲罰過的人,卻在聽說諸葛亮去世時都垂淚涕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諸葛亮,早已被歷代史籍所稱頌和被後代各階層人士所推崇,但他作為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和成功的法治實踐家的巨大成就,卻尚未被人們廣泛地熟識接受。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與「人治」始終是一對矛盾。同樣是出於維護政權的需要,儒家系統強調的是人治,法家系統強調的是法治。

但所謂人治,並不是不講原則,儒家所主張的「道」,就是他們所理想的社會原則,《論語》中提出「守死善道」,荀子則明確說過「從道不從君」「從道不從父」。但他們立足於宗法血緣關系,又主張「尊尊」「親親」,所謂「尊尊」「親親」就是講「情」。所以當「情」與「法」相沖突的時候,他們就只有讓「法」屈從於「情」,孔子就明確地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所謂「隱」,就是包庇。因此,在整個封建時代,徇情枉法是自然而普遍的現象,讓國家的法規很多時候成了一紙空文。

所謂「法治」,核心的特點就是排斥「情」的干擾作用,中國古代的法家是如此主張,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也曾極其明確地強調:法律是「全沒有感情的」。但是完全地拋棄「情」,又是違背人類天性的,所以在中國古代的輿論上,法家並不怎麼受歡迎,連司馬遷也批評他們「刻薄寡恩」。

比較來看,無論是過於「人治」,還是過於「法治」,對於整個國家的長久穩定都不是好事,但是其中的「度」,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能夠把握,就像「在兩個雞蛋上跳舞」,踩碎哪個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而諸葛亮治國思想中最大的特點,恰恰是做到了既嚴於法,又重於情。

作為具有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諸葛亮,在東漢末年軍閥混亂、諸侯爭立的時代,在他跟隨先主劉備輾轉創業,後又託孤輔政20餘年治理蜀漢的政治和軍旅生涯中,形成「德主刑輔」為主,仁政與法治並舉,恩德與威嚴兼用,以正統儒家思想為核心、法家思想為手段的完整系統的思想體系。

內儒外法、厲行法治、適勢定法、並存剛柔、執法嚴明、寬嚴有度、刑不擇貴等方面的立法精神及執法准則,既是其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法治思想的明顯標志。

危急時刻,方顯英雄本色

雖然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很早就居於高位,但真正掌握大權,成為實質上的「一把手」,是在劉備去世之後。

夷陵之戰後,蜀漢內外交困,形勢愈加危急。曹魏從北方窺視,欲乘蜀之新敗加以攻滅;孫吳扼守荊州,使諸葛亮不能東向。以匡扶漢室旗號起家的蜀漢苟安一方,進退兩難。內部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錯綜復雜,特別是益州舊地勢力待機而行,樹欲靜而風不止,領受先主遺詔的諸葛亮十分清楚當時的局勢。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推行法治、增強國力、鞏固政權已成為蜀政的迫切要求,諸葛亮這時總揆百官、獨擔大任所面臨的任務就十分艱巨。同時也應看到,正是因為局勢的危殆,修明政治的難為,方顯出諸葛亮的英雄本色,其封建法治才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可貴的亮點。

建國之初,諸葛亮受劉備之命,會同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共造《蜀科》,開始了立法工作。由於文獻無征,我們今天已無從知曉《蜀科》的具體內容。不過,有學者利用其他材料進行推測,我們可以據此窺知《蜀科》的大略情況與諸葛亮的思想相一致。同時,諸葛亮還曾作「八務、七誡、六恐、五懼」,皆有條章。

治軍方面,則在《武侯兵法》中立有輕、慢、盜、欺、背、亂、誤七禁,並且對這「七禁」作了詳細說明,有此者斬之。這樣,諸葛亮的法治政策就有了法律條文上的保證,首先做到了「有法可依」。

諸葛亮急症猛葯,重典治國,時人譏為「惜赦」,即在赦免他人罪行方面十分吝嗇。面對這種非議,諸葛亮溯古察今,闡明隨便赦宥的危害,要求赦不妄下,體現了其法治的嚴肅性。

誠然,赦宥作為調整社會矛盾的一種手段,有時也會起到收攏人心、穩定社會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去嚴明法治,公平賞罰,而只寄希望於通過頻繁的赦免來求得臣民歸心,那隻能是捨本逐末,根本無法消彌固有的矛盾,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歷史上這類教訓很多,諸葛亮之前的劉表如此,其後的後主劉禪也是這樣,這也就是老祖宗「治亂國用重典」政治智慧的最好體現。

嚴刑峻法下的人性光輝

諸葛亮以用法嚴峻著稱,但奇怪的是,被諸葛亮「嚴刑峻法」懲罰過的人,卻在聽到諸葛亮去世時都垂淚涕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在具體的案例中,就能看到諸葛亮可貴的執法精神與方法。

比如我們都能熟知的「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諸葛亮與馬謖關系非常好,在平定南部的少數民族時,馬謖還曾提出過極有益的建議,馬謖是諸葛亮極為看好的青年俊才。但是因街亭的失責,諸葛亮堅決地依法將其處死。另一方面,在他死後,諸葛亮又「親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以至於使「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再從諸葛亮整個政治上看,他在蜀國以「立法施度」、「科教嚴明」著稱,所謂「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他的這種做法,得到百姓的擁戴,據陳壽說,諸葛亮死後,「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州和益州的老百姓,說起諸葛亮時,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何以會如此呢?陳壽總結說:「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又引孟子的話說:「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所謂「用心平」也即「開誠心,布公道」,就是清楚地表明嚴格的執法,是出於國家的利益,而非出於私心私利。所謂「勸戒明」、「以逸道使民」、「以生道殺人」,就是對被處罰者來說,也使他能清楚地明白,嚴格地執法,是從根本上對他的關愛和維護。

在馬謖被斬之後,諸葛亮未株連家人,而是將馬謖的後代視若己出,安頓好馬謖的家庭生活,實現了「情」與「法」的交融。

在一個本質上「非法治」的時代,諸葛亮能夠「依法治國」,如同淤泥之中盛開的蓮花,十分了不起。諸葛亮不但做到了保證法律的正常運行,堅決用法律來治理國家,還做得非常好,數千年歷史,就此一家,別無分號。

陳壽評價諸葛亮是「用心平而勸誡明」。「用心平」就是公平,「勸誡明」就是公開。雖然諸葛亮用法嚴厲,卻造就了一個三國中治安最好的國家,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法律智慧也值得後人去深思。

但為何諸葛亮依法治國這么完美卻沒有一統三國呢?

1,

蜀國內部矛盾太激烈,而是蜀國人才過於貧乏,諸葛亮對人才要求條件太高。諸葛亮對有缺點的人才不敢放手使用的結果,如魏延。蜀國用一州之人對八州人才本身就夠艱難,再加上苛刻的用人表准導致。當時諸葛亮以身作則的去清廉,導致整個蜀國人跟著一起吃苦。

2,

諸葛亮當時的依法治國和現在的依法治國不同,當時他們講究的法是公平,公正,公開,但最後還是在一人的統治下的王法他們的法首先是保證帝王的權力。而現在的法是約法。

一.約法的目的,首先保證公民的權利(是權利不是權力)

二.約法成立了之後任何人都不能凌駕與此法之上,(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

㈥ 諸葛亮如何以法治蜀令出必行治理國家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有荊州不少地方,以後又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力量發展得非常快。此間,諸葛亮為劉備鎮守後方,安撫民眾,供給軍備糧草以及兵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貢獻。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蜀漢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一手處置,實際上諸葛亮已成了蜀漢政權的主持者。

「內修政理」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策略步驟,在劉備集團跨有荊、益,諸葛亮負責治理西蜀之後,這個問題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來了。

為了維護劉備集團在益州的統治,為了蜀漢政權的長治久安,諸葛亮首先把實行法治擺在「內修政理」的首位,這是針對益州當時「亂」的局面而採取的強有力措施。

益州原來的政治狀況很不穩定,在劉焉、劉津統治益州時期,法令鬆弛,政治腐敗,地主豪強和官僚專橫自恣,侵奪百姓,魚肉人民,因而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在公元188年,即劉焉擔任益州牧之時,就曾經發生了以馬相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雖然被鎮壓,但階級矛盾並沒有緩和,那種「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繼續縱容豪強官僚欺壓、侵凌百姓的局面還是愈演愈烈。

這種嚴重的「亂」的局面,勢必大大不利蜀漢政權的穩固;嚴厲打擊豪強的不法行為,就是諸葛亮解決「亂」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益州地方的土著豪強,魚肉鄉里,侵奪民田,正是諸葛亮要著力打擊的對象。

諸葛亮以法治蜀的思想內容,具體體現在他主持制定的《蜀科》的法典上(今佚)。在《蜀科》上的相應條文,規定了對蜀土著豪強採取抑制並打擊的措施。而在實踐上,諸葛亮也執法嚴明,依法行事,不避權貴,不徇私情,刑罰有準,輕重比較適當。如對破壞法紀的蜀中豪強彭蕡,堅決鎮壓,毫不留情;對以私廢公、放肆專權的李嚴、廖立等,繩之以法,該罷官的罷官,該刑罰的刑罰;對挑撥是非、妖言惑眾的來敏,堅決予以革職。這些典型事跡,顯示了諸葛亮執法如山、鐵面無私的政治家作風。相反,對於嚴明奉法、法廉自持的官吏,如蔣琬、費禕等,則大加褒揚、提拔。

正因為諸葛亮實行法治、打擊豪強的政策,因而引起了地主豪強的不滿和反對,他們攻擊諸葛亮「刑法峻急」,是不「度德量力」,吵吵嚷嚷地要諸葛亮「緩刑弛禁」。時為蜀郡太守、揚威將軍的蜀中代表人物法正,對諸葛亮這么雷厲風行地打擊蜀中豪強也不甚理解,並且站出來替他們說話,他引用漢高祖入關「約法三章」實行寬民之治的事例,寫信給諸葛亮。信中說:「從前漢高祖入關,除去秦朝嚴刑苛法,約法三章,寬禁省刑,關中老百姓,都感念高祖的恩德,如今我們剛剛用武力占據益州,還沒有給地方上帶來恩德,就施用刑禁權威,這是很不好的。按照主、客的關系,我主認為應該多施行點恩德,把刑罰、禁令放寬些,以慰藉他們。」

法正的信,引出了諸葛亮著名的反映他的法治指導思想的文章——《答法正書》,書中這樣說:

先生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代的情況是實行暴政,虐待人民,因而逼得人們不得不起來造反。針對這種情況,漢高祖採用了寬刑弛禁的辦法,來減輕人民的負擔,這是對的。現在益州的情況和秦代大不相同。劉璋暗弱,自從劉焉以來,就放縱地方豪強官僚,使他們專橫跋扈,任所欲為,因而德政不舉,減刑不肅,君臣之道也就逐漸被破壞了。給這些官僚們以高官,寵愛他們,他們地位高了,反而不覺得可貴;服從他們,施以恩惠,恩惠達到頂點,他們反而傲慢無禮,這就是政治弊病的來源。現在我們以法來威脅他們,法行之後,人們才能夠知道什麼是恩德;限之以官爵,官爵提升之後,人們才能夠知道爵位的尊貴,行法和恩寵相輔並行,上下的次序才能夠維持正常,政治才能夠得到清明(原文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

這封書信批評了法正看問題的片面性,批駁他生硬地套用漢高祖「寬禁省刑」的做法,諸葛亮指出:秦時跟現在不同,關東和益州的情形不一樣;現在就是要嚴明賞罰,嚴格按法制辦事,才能徹底糾正劉焉父子遺留下來的邪惡風氣。諸葛亮在這封書信中強調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拒絕了法正的建議,這是很有見地的。

據《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及《伊籍傳》等書記載,諸葛亮為了整頓吏治,還親自撰寫了《二務》、《帥戒》、《六恐》、《五懼》等法律條例,一條一款羅列分明,使蜀漢大小官員知務其所「務」、戒其所「戒」、恐其所「恐」、懼其所「懼」,使大家勤於職守,這種「先教後誅」的做法受到當地及後世眾多的頌揚和稱道。晉人習鑿齒就贊嘆地說:「法行於不可不用,別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三國志•蜀書•李嚴傳》裴注)

正因為諸葛亮賞罰分明、執法如山,因而即使被諸葛亮懲處過的人,對他還是感恩戴德,口服心服,以至當他去世以後,竟如喪考妣,痛不欲生。比如李嚴與廖立二人就是如此。

李嚴(後改名李平),是劉備臨終前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佐劉禪,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蜀漢高級官員。在諸葛亮北伐時,他負責供應軍需物資,在軍糧供應不上,他假傳聖旨要諸葛亮退兵,這種貽誤軍機,弄虛作假的行為被諸葛亮發覺,上書劉禪;將他免官為民,流徙梓潼郡。李嚴服罪之後,諸葛亮並不搞株連家人的做法,還是讓他的兒子李豐照常為官,並且一直做到朱提太守的職位。李嚴聽到諸葛亮病死的消息,不禁悲痛萬分,情急之下,他也發病身亡。

廖立在劉備在世時就擔任長沙郡太守。這個人自命不凡,口出狂言,「誹謗先帝,詆毀眾臣」,肆意攻擊蜀漢的朝政,指責諸葛亮,挑撥群臣不和。諸葛亮上表罷了他的官,流放到江山郡。諸葛亮病死,廖立痛哭嘆息地說:「我沒有希望了,恐怕要老死在這邊遠地區了。」

諸葛亮的厲行法治,使蜀漢文武官員大都能兢兢業業、勤於職守,而力戒弄虛作假、干犯法紀之事,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吏治逐漸得以清明,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穩定,蜀漢的社會經濟得到繁榮,而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安定。史書上記載,說是當時蜀國「道不拾遺,強不侵弱」。史書上的說法當然有誇大的地方,但在三國時期,蜀漢政府是一個較好的政府,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而諸葛亮治蜀的做法也是卓有成效的。在這里,我們還可以舉出與諸葛亮同時代及稍後的兩位人物的言論來予以證實。

一位是蜀漢官員張青。張高原先是劉津的謀臣,蜀漢之時,官至益州郡太守,此人雖精明能幹,但他自以為是,總認為別人不對,諸葛亮多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使他受到感動,他由衷地嘆道:「諸葛亮宰相公正嚴明,賞罰不分親疏遠近,無功者不能得賞,貴勢者不能免罰,這是人人奮勉的重要原因啊!」(原文見《諸葛亮文集》卷2與《張裔教》)

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志》作者陳壽。陳壽是西晉時代的史學家,他的父親曾被諸葛亮判處髡刑(剃去頭發)。但他在《三國志》中寫諸葛亮時,還能秉持公心,去除個人恩怨的成見,以公正的史筆寫道:「(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開誠布公道……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於此可見,諸葛亮用法治蜀深得人心!

㈦ 作為現代人,應該如何學習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以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為劉備的復興漢室理想注入了強心劑,指出了發展路線圖!

諸葛亮聰慧敏學、低調沉穩,思想縝密、學識淵博,特別是他對劉備的忠心,為了劉備完成匡扶漢室江山的理想,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以來名氣最大、名聲最好的人物之一。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諸葛亮的律己,體前舉現在他的大公無私方面,體現在他的恪守為臣之道、秉持公正嚴明的立場上面。他是心裏面,永遠裝的是蜀國的發展、大漢的復興,真正地做到了心底無私天地寬。

諸葛亮為了蜀漢的事業,經常征戰再外,很少回家,子女全靠妻子撫養。可能,有人會說,他慎帆這么做有點太不顧家了的,沒有盡到做丈夫、父親的責任。

我們要知道,家國永遠是一體的,有國才有家,無國何來家。在三國那個混亂的年代,沒有國怎麼會有家?諸葛亮為了蜀漢統一大業而連年征戰,正式為了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能夠有一個安穩和諧的家?

當然,諸葛亮的身上還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

㈧ 諸葛亮的治國觀點有哪些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人,是中國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和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諸葛硅曾做過太山郡郡丞(郡守的助手)。諸葛亮幼小時,母親章氏病故,7歲時父親猝然離世。從此,諸葛亮兄弟成了孤兒,全靠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帶著諸葛均遷居到襄陽附近的隆中隱居下來,過著邊耕邊讀的生活。他愛讀兵法和先秦法家著作,反復閱讀《申子》、《韓非子》等著作,用心研究各種學派的觀點和主張。

在隆中時,諸葛亮已極有才幹。他自比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樂毅,這反映了他的政治志向。

諸葛亮經常和石廣元、徐庶、孟公威、崔州平、龐統等有才華的年青人交往,切磋學問,議論國事前畢御,成了摯友。他還經常找當時頗有聲望的大名士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等請教。龐德公稱他為「卧龍」。諸葛亮在隆中度過了10個春秋(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這一時期,當時割據荊州的劉表,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認為劉表是個庸碌之輩,便謝絕了。

諸葛亮在隆中期間,東漢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地的割據勢力連年征戰,擁地稱雄,經過十多年的混戰,曹操先後削平董卓、袁術、袁紹、呂布之流,占據了北方;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占據了江東;劉表占據了荊州地區。當時劉備(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涿都汲縣人)勢單力薄,先後投靠過曹操、袁紹、劉表,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是,他並不甘心做別人的附庸,一心想獨立發展自己的勢力。為此,他到處禮賢下士,廣攬人才。

劉備在襄陽時,當地的名士司馬徽向他舉薦過諸葛亮。後來又從自己器重的謀士徐庶那裡知道諸葛亮是個傑出的人才,決定到隆中拜訪諸葛亮。207年冬天,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但都沒遇上他。可是劉備為了找理想的助手,第三次去茅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在自己的茅廬接待了他,並且把自己長期深思熟慮的統一天下的謀略說了出來。

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兩州,謀取西南各陣統治者的支持,後取孫權,對抗曹操,進而統一全國的隆中對策。劉備為有如此理想的助手而深感欣慰,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自己打天下。諸葛亮慨然應允。

諸葛亮跟隨劉備來到新野,幫助清理游戶,擴充軍隊,他的各方面才能,很快在實踐中顯示了出來,劉備器重諸葛亮,對一切軍國機密大事,都和他商量決斷,兩人「情好如密」。

公元208年7月,曹操統帥20萬大軍南征劉表。劉表病卒,劉琮搶先自立為荊州牧。劉琮被曹操的聲勢嚇破了膽,驚惶之餘,遣使投降。

劉備慌忙南撤,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劉備軍隊被打敗。當此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扭轉了局勢。

公元208年11日,孫、劉聯軍(共5萬多人)會師後,統歸周瑜指揮,接著沿江而下,迎擊敵人,與曹軍在赤壁相遇。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的勝利和曹軍的失敗而告終。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一戰役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勝利的基礎是「孫劉聯盟」。諸葛亮在成敗的關鍵時刻,出使柴桑,正確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說服孫權,促成孫劉聯盟,為赤壁大戰的勝利立下了頭功。

赤壁大戰以後,劉備勢力大增,領兵進擊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今湖南境內)。江南四郡紛紛不戰而降,劉備乘機占據了荊州南部的慧岩大片土地。郡下諸臣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劉備領兵屯駐油口(今湖北公安南),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類似總參謀長),並委派他督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注意安定三郡的社會秩序,「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公元214年,劉備佔領益州。劉備自稱益州牧,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協攬軍政事務。諸葛亮全力以赴協助劉備治理巴蜀。諸葛亮充分發揮卓越的治國才能,發展經濟,訓練軍隊,使劉備的勢力大增。

公元217年,劉備占據漢中而結束戰事,自立漢中王。

公元221年4月,諸葛亮勸說劉備即位,建蜀漢國,以爭取政治上數含的主動。劉備在成都稱帝,立劉禪為皇太子,以諸葛亮為丞相。稱帝三個月後,即領兵伐吳,為襄樊之戰中被吳軍擒殺的關羽報仇,諸葛亮、趙雲苦諫卻無濟於事。

公元222年,吳蜀交戰,吳軍連破蜀軍40餘營,劉備大敗,率殘兵敗將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公元223年2月,劉備病危,便派人赴成都,詔諸葛亮到白帝城,「苦嗣子劉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表示竭盡全力,忠心輔佐幼主。同年四月,劉備病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從此,諸葛亮全面擔負了治理蜀漢的重任。

諸葛亮縱觀天下風雲變化,根據蜀漢的國力與兵力,制定了正確的外交路線和治國方針,以確保主動,共御強敵。對外採取和東吳恢復吳蜀聯盟的關系。根據當時的國力,諸葛亮暫時對南中叛亂採取撫而不討的政策,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公元225年3月,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平叛。諸葛亮採取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平定了南中之亂。諸葛亮恩威並施,七擒孟獲,使孟獲心悅誠服地率眾投降,同時也贏得了西南少數民族的心。

諸葛亮南征,不僅取得了平叛南夷的勝利,而且較好地解決了蜀漢中央與地方、統一與分裂勢力之間的矛盾和蜀漢政權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此後,諸葛亮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鞏固了南中的安定。

平定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加緊訓練兵馬,准備北伐。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諸葛亮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第二年春,親自率兵,北駐漢中,乘機進擊曹魏。

北伐臨行前,諸葛亮給劉禪上了《出師表》,闡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希望蜀漢政權能夠貫徹執行。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街亭失守,箕谷失利,戰局對蜀軍不利。諸葛亮感到蜀軍不宜再打下去,便率余部退回漢中。

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諸葛亮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為了嚴肅法紀,做到賞罰分明,他忍痛處死了違犯軍令、導致戰爭失敗的馬謖。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進行第二次北伐,公元229年,公元231年二月,三、四次北伐相繼失利。

經過幾年的戰爭,蜀漢的人力、物力損失很大,諸葛亮推行「休士勸農」「教兵講武」整頓內政,准備條件。經過三年的准備,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殺出斜谷口,占據武功,在五丈原扎營,進行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相持。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一套女服,想激怒他迎戰,但未能奏效。兩軍在渭水相峙了100多天。八月間,諸葛亮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把戰爭引向敵區,掌握戰役的主動權,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取得了「以攻為守」的效果。

諸葛亮病逝時年方54歲,根據其遺囑,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沔水定軍山。安葬他時,後主派大臣弔唁贈他「忠武侯」的稱號,後人又稱他為「諸葛武侯」。

諸葛亮在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中,輔佐劉備父子治蜀顯示了非凡的治國才能。

諸葛亮把選拔人才看作是國家興亡的大事。他反復強調「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的「賢」的標准一是有才能,能治軍治國;二是忠於蜀漢政權,能夠貫徹蜀漢的方針政策。

諸葛亮「用人不限其方」,廣攬人才,使蜀漢朝中官員來自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割據集團。

諸葛亮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他勸張爽、尹默、譙周等人從事教育。蜀漢建立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培養封建階級的各方面人才。

諸葛亮執政過程中,深感民亂始於政亂,即始於豪強官僚的專橫自恣。諸葛亮親自主持制定了《法檢》、《科令》、《軍令》、《蜀科》等法令條例,並頒布執行。

諸葛亮執法的特點是,不避權貴,不徇私情,而且刑罰有準,輕重適當。在執法過程中,諸葛亮還注意把「威之以法」和「服罪輸情」結合起來,給人以出路和希望。

諸葛亮還注意把行法和教化結合起來,三令五申各種法律條令,努力做到人人皆知。諸葛亮歷行法治,科教嚴明,賞罰必信,使蜀漢政治清明,逐步穩定蜀漢秩序。

為了維護蜀漢的統治,增強國力,諸葛亮推行「務農植谷,閉關息民」的政策,促進農業的發展。

為了解決軍糧,諸葛亮在漢中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

諾葛亮重視水利建設。組織人力,在成都市西北郊的柏河上修了一條九里長堤,人們稱它「諸葛堤」。

諸葛亮實行鹽鐵官營政策,還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使蜀錦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諸葛亮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節儉,主張豐收之年不浪費,平時注意儲備,以防災荒。

諸葛亮生活在割據勢力爭雄的年代,他十分重視軍隊建設。他認為,治理軍隊是保護國家,鞏固政權的大計。

諸葛亮重視士兵在戰爭中的作用。

諸葛亮不僅嚴格訓練和教化士卒,還注意對將領的教育。他寫了《將苑》一文,人們稱它是將之道。

諸葛亮還十分重視軍隊訓練。經過諸葛亮嚴格訓練的軍隊,「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諸葛亮在治國、治軍過程中提出的原則和方針,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的運籌帷幄的風采,寧靜淡泊的氣度,謙虛務實的作風,「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和品格。難怪歷代「端推諸葛亮是全人」,說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忠貞的典型。

㈨ 誡子書中諸葛亮提出的治學之道是

《誡子書》中,諸葛亮的治學之道是 。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凳神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亮粗禪期望盡在此敬塵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熱點內容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觀 發布:2025-01-12 02:26:07 瀏覽:496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
古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2 01:10:23 瀏覽:489
行政法哪些法規重要 發布:2025-01-12 01:08:44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