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64條和第65條
⑴ 勞動合同法第65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五條內容是,被派遣勞動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與勞務派遣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被派遣勞動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的,用工單位可以將勞動者退回勞務派遣單位,勞務派遣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用工是我國的企業基本用工告棚閉形式。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形式,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相關規定的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的崗位;輔助性工作崗位是指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替代性工襪裂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可以由其他勞和粗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具體比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五條【勞務派遣中解除勞動合同】被派遣勞動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與勞務派遣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被派遣勞動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的,用工單位可以將勞動者退回勞務派遣單位,勞務派遣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
【勞動者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⑵ 怎麼情況下突破合同的相對性原則
我國民法領域關於合同相對性突破突出表現在以下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中:
合同的保全 :
代位權 債權人代位權制度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可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請求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權的權利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代位權具體規定在《合同法》第73條。 代位權的成立要件是:
1、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並屆期滿;
2、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債權也已到期;
3、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即不具有人身性;
4、債務人存在怠於行使到期債權的事實;
5、債務人怠於行使債權已經危害到債權人的債權。 為了保護自己債權得以實現,債權人可以自己的名義起訴次債務人,原告是債權人,被告是次債務人,法院可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
(2)合同法第64條和第65條擴展閱讀
違反合同的責任的相對性的內容包含三個方面:
一、違約當事人應對因自己的過錯造成的違約後果承擔違約責任,而不能將責任推卸給他人。
二、在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債務不能履行的情況下,債務人仍應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債務人在承擔違約責任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債務人為第三人的行為負責,既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體現,也是保護債權人利益所必須的。
三、債務人只能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應向國家或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
應從兩個方面理解合同相對性原則:
1、主體的相對性。即指合同關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於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
2、內容的相對性。即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規定以外,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享有合同規定的權利,並承擔該合同規定的義務,當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張合同上的權利,更不負擔合同中規定的義務。
在雙方合同中,還表現為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權利義務相互對應,互為因果,呈現出「對流狀態」,權利人的權利須依賴於義務人履行義務的行為才能實現。
⑶ 什麼樣的合同屬於涉他合同
論涉他合同
朱保東*
對於涉他合同的概念,有人將其翻譯為Contract Related with A Third Person(1)。依此英文翻譯,涉他合同即是與合同外的第三人相關聯的合同。涉他合同既包括合同效力的渉他性,又包括合同主體的渉他性。前者指合同為第三人設定了權利義務,典型者如保險合同,後者則僅指合同的履行中有第三人介入,第三人並未因介入合同而獲得獨立與合同當事人的新的權利義務,典型者如合同轉讓。因後者與當事人權利義務無渉,故學人鮮作專題研究,以致在探討涉他合同或者渉他契約時把後者直接從相關概念中剔除出來,而僅指前者。如台灣著名的民法學者鄭玉波先生即認為 「涉他契約為其內容涉及第三人的合同。包括兩種情形:其一,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使第三人向另一方為一定給付,此謂『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其二,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第三人為一定給付,此謂『向第三人給付之契約』」。(2)大陸學者尹田教授等人也采此一見解。為論述方便,下文所述若無特別說明均隨通說,特指合同效力的渉他性。本文將從涉他合同的歷史沿革並結合我國合同法的總則和分則的規定來論述我國合同法關於涉他合同的立法規定及立法展望。
一、歷史沿革
台灣學者通常將涉他合同分為「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和 「向第三人給付之契約」。而大陸學者則將後者稱作利他合同或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為給付,第三人由此取得直接給付請求權的合同。(3)而對前者大陸學者多以負擔合同言之。英國於1999年11月通過了合同第三人法案【contracts (Right of Third Psrties)Act】則可稱作利他合同概念法典化運動的產物了,其比中文利他合同概念更精準地表述出此類合同的法律特徵。國外關於利他合同立法和司法實踐活動相對較早。羅馬法即對合同相對性規則進行了突破,即「向第三人給付並不為債權人帶來利益……當締約人與履約人有利害關系時,更准確地說當向第三人給付是一種本來就應由締約人履行的給付,因而完全可以說後者實質上是在為自己締約時,為第三人的利益締約是有效的」(4)但羅馬法僅在少數例外情況下(如買賣合同中買賣雙方為照顧被轉讓物的承租人而達成的協議;贈與合同中贈與人受贈與人約定,由後者在一定時間後向某個第三人返還物品的協議等)才承認第三人有訴權(5)。作為繼受羅馬法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多在其民法典中對利他合同制度予以確認。《法國民法典》第1121條規定:人們為自己與他人訂立契約或對他人贈與財產時,亦得為第三人的利益訂立條款,作為該契約或贈與的條件,如第三人聲明願享受此條款的利益時,為第三人訂立契約的人不得予以取消。德國民法改變了法國民法的作法,將第三人利益條款予以獨立化。《德國民法典》於第二編「債的關系法」第二章「因合同而產生的債的關系」中專設一節(第3節)詳細規定了「第三人履行給付的約定」,從而建立了完備的利他合同制度。該法第328條規定:「當事人得以契約訂立向第三人為給付,並使第三人有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關於利他合同有效的理由,在德國民法上甚有爭議,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承諾說,即當事人共同為要約,第三人對之為承諾;二是代理說,即依無權代理之關系,說明第三人取得權利的理由;三是傳來說,即以第三人系受受約人權利的讓與;四是直接取得說,即第三人因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而直接取得權利。第三人為何直接取得權利,有謂為對於第三人的單獨行為;有謂合同行為;有謂為契約得為對於當事人以外之人發生有利益之法律效力,此為契約說,為今日之通說。(6)此外《日本民法典》第537條、《瑞士債法典》第111、112條、《俄羅斯民法典》第140條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268至270條亦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在英國法中,並沒有承認利他合同的一般規則,但在司法實踐中,利他合同的效力受到廣泛的重視,並以判例的形式得到確認。在立法上,1996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法律委員會提出《合同法〈第三人保護〉》的議案草案,並於1999年在英國議會通過,利他合同獲得了立法上的依據。其理論依據為「法定允諾說」,即通過法律擬制來認可(被允諾人)債權人之外的第三人也享有訴權。
在美國法中,紐約上訴法院在1859年勞倫斯訴福克斯一案中即已承認第三人訴權,並在以後的波爾訴比爾、塞瓦訴蘭薩姆等案例中得到進一步確認。1932年的美國《第一次合同法重述》和1980年的《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對利他合同制度加以完善和發展,擴大了受益第三人的范圍,使利他合同得以在更廣的范圍上予以適用。(7)
可見,不論是在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涉他合同的效力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二、我國合同法總則是否規定了涉他合同
新的合同法出台後,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第64條、第65條的規定即是涉他合同立法條款。甚至一些參加合同法立法的學者亦持此見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總則)》的作者們認為「本條(第64條)規定的是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一些國家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已有規定,但《民法通則》及被廢止的三個合同法均無規定,我們是第一次在法律中加以確認。」且 「由於合同當事人已經約定向第三人給付,第三人可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即第三人有直接向債務人請求給付的權利。」(8)然而依較權威理論,向第三人給付之合同的法律特徵有:(1)合同約定受領給付的第三人一般不受行為能力的限制;(2)合同使第三人對於債務人取得直接請求給付之債權;(3)債權人同時享有請求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之權利。(9)合同法第64條:「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按其字面意思並采反對解釋,則第三人在債務人未向其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無權向債務人主張違約責任。而事實上該條說違約責任其實就是合同責任,而非僅指違約金責任,該條顯然不符合上述第二個特徵。故合同法第64條並不是涉他合同中的向第三人給付之合同。
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 本條符合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的法律特徵。但因與國外或台灣地區的相關規定有所區別。如法國民法典第1120條規定:「但當事人可以接受使第三人為一定行為的約束,如第三人拒絕為該行為時,約定使第三人為一定行為之人,應負賠償責任」,這意味著當事人就第三人接受合同條件作出擔保,稱為擔保允諾。台灣民法典規定的「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得對債務人產生「使第三人給付」之義務;而我國新合同法所規定的「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情形,對債務人不能產生前述相同之義務,而只能產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違約責任。可見,合同法第65條規定仍缺乏必要的渉他性,對第三人無任何法律拘束力。
合同法第73條、第74條分別規定了代位權、撤銷權的合同保全制度。因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債的保全也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10)。在本合同,主債權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向次債務人行使求償,其間存在兩個合同關系,一是主債權人同次債權人的合同,二是次債權人同債務人的合同,就通過法律規定的形式賦予主債權人法定的權利,就是代位權和撤消權去保護自己權利,這個法定的行為就是利他合同的根據,但沒有次債務人同債務人設立合同的行為,仍不能稱之為利他合同。況且債權人行使合同保全行為僅是其本合同權利的擴張而非增加,故並非涉他合同。
正如上文界定涉他和同概念時指出的那樣,合同轉讓也只是當事人的更替或增加,並不曾單向地為新介入合同的當事人增減權利義務,需要新介入者的同意,也不是通說意義上的涉他合同。
綜上,合同法總則並無涉他合同的規定。
⑷ 簡述合同相對效力原則及其突破。
【答案】:(一) 所謂合同相對性,在大陸法系中通常被稱為債的相對性,它主要是指合同關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基於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與合同當事人沒有發生合同上權利義務關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據合同向合同當事人提出請求或提出訴訟,也不應承擔合同的義務或責任,非依法律或合同規定,第三人也不能主張合同上的權利。合同相對性的表現:
(1)涉他合同,規定在《合同法》第64、65條。(2)債權轉讓(《合同法》第80條)與債務承擔(《合同法》第84條),在這里債權轉讓有一種形式,債務承擔有兩種形式:①從第三人的地位上看,第三人是債的主體,一旦發生債權轉讓或債務承擔,第三人就介入合同,成為合同的當事人。②從違約責任上看,在新加入的債權人、債務人與原來的主體之間產生違約責任,因為這時第三人成為合同新的當事人,他就有資格接受違約責任或者承擔違約責任了。(3)第三人原因導致的違約,規定在《合同法》第121條。(4)加害給付中的違約責任,規定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加害給付是指在合同履行中由於瑕疵履行而導致人身損害的情形,這種情況下也體現了合同的相對性。(5)轉租合同中的違約責任,規定在《合同法》第224條。(6)承攬合同中的違約責任,規定在《合同法》第253條第2款以及第 254條。(7)多式聯運合同中的違約責任,規定在《合同法》第317、318條。
(二) 合同的相對性的運亂突破,即債權效力及於第三人的情形。
(1)合同保全,規定在《合同法》第73、74條。①代位權:債權人以自己名義向次債務人起訴,債務人為第三人。②撤銷權:債權人撤銷了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使債權的效力及於第三人。(2)建設工程合同中的賀則分包人的違約責任,規定在《合同法》第272條第2款,總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3)單式聯運合同中旁拍檔的區段承運人的違約責任,規定在《合同法》第313條,兩個以上的承運人以同一種運輸方式聯運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應當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損失發生在某一運輸區段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和該區段的承運人承擔連帶責任。
⑸ 合同法第64,65條規定是否屬於涉他合同的規定
是的,就是涉他合同。
涉他合同,意思就是除了當事人之外另外還為第三人訂立的合同。
《合同法》第六十四條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法》第六十五條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⑹ 合同法就合同當事人在合同生效後,正確履行合同有何規定
1.合同履行的概念
合同履行,是指合同當事人雙方依據合同條款的規定,實現各自享有的權利,並承擔各自負有的義務。合同的履行,就其實質來說,是合同當事人在合同生效後,全面地、適當地完成合同義務的行為。
2.合同履行的原則
《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合同當事人履行合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全面、適當履行的原則
全面、適當履行,是指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包括履行義務的主體、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以及履行的方式、地點、期限等,都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
2)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我國《民法通則》的基本原則,也是《合同法》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原則,它貫穿於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終止等全過程。因此,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要講誠實,要守信用,要善意,當事人雙方要互相協作,合同才能圓滿地履行。
3)公平合理,促進合同履行的原則
合同當事人雙方自訂立合同時起,直到合同的履行、變更、轉讓以及發生爭議時對糾紛的解決,都應當依據公平合理的原則,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善意地履行通知、協助和保密等附隨義務。
4)當事人一方不得擅自變更合同的原則
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合同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變更合同。《合同法》在若干條款中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合同的變更,分別作了專門的規定。這些規定更加完善了我國的合同法律制度,並有利於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合同履行中條款空缺的法律適用
1)合同條款空缺的概念
合同條款空缺,是指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約定有缺陷,依法採取完善或妥善處理的法律行為。
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對合同條款的約定應當明確、具體,以便於合同履行。然而,由於某些當事人因合同法律知識的欠缺,對事物認識上的錯誤以及疏忽大意等原因,而出現欠缺某些條款或者條款約定不明確,致使合同難以履行,為了維護合同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法律規定允許當事人之間可以約定,採取措施,補救合同條款空缺的問題。2)協議補充、按照有關規定或者交易習慣
《合同法》第61條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協議補充,是指合同當事人對沒能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合同內容通過協商的辦法訂立補充協議,該協議是對原合同內容的補充,因而成為原合同的組成部分。
●合同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是指在合同當事人就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合同內容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情況下,可以依據合同的其他方面的內容確定;或者按照人們在同樣的合同交易中通常或者採用的合同內容(即交易習慣)予以補充或者加以確定。
3)合同內容不明確,又不能達成補充協議時的法律適用
《合同法》第62條規定:「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
●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
●履行地點不明確的,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履行方式不明確的,按照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履行費用的負擔不明確的,由履行義務一方負擔。「
4.合同中規定執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法律規定
《合同法》第63條規定:「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在合同約定的交付期限內政府價格調整時,按照交付時的價格計價。逾期交付標的物的,遇價格上漲時,按照原價格執行,價格下降時,按照新價格執行。逾期提取標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價格上漲時,按照新價格執行,價格下降時,按照原價格執行。」
5.合同履行中的第三人
依據法律規定,合同履行中,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原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債務法律關系並不因此而變更。
1)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
《合同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向第三人履行債務,即債務人本應向債權人履行債務,而由於債權人與債務人通過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但原債權人的地位不變。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合同也被稱作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
依據法律規定,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2)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
●《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是指經當事人雙方約定由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並不因履行債務而成為合同的當事人。
●第三人替代債務人履行債務,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且未給債權人造成損失或增加費用,此種履行在法律上是有效的。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必須符合一定條件:第一,與向第三人履行的情況相同,在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時,該第三人並沒有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僅是債務履行的輔助人;第二,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時,必須經當事人協商一致,特別是徵得債權人的同意;第三,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時,對債權人不得造成消極影響,即第三人代為履行不能損害債權人的權益。
●依據法律規定,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⑺ 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若第三人不履行債務則
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內三人不履行債務或容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所以法院不能追究第三人的違約責任,更不能強制執行第三人的財產。
⑻ 債權法法條分析題怎麼做
在債權債務關系中,如果處理不當是很容易發生糾紛與矛盾的,為了更好的保障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利,很多國家都頒布並實施了一系列關於債權的法律來進行管理,那麼,債權法的案例分析是怎樣的?下面跟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債權法的案例分析新疆xx公司將500包長絨棉通過鐵路運至鄭州准備出售,委託鄭州的**公司將棉花存放於當地倉庫,並約定在棉花出售後按售價比例給**公司提成。**公司將棉花存放於鄭州北營倉庫,並將倉單的復印件、發票等憑證寄回給xx公司。半月後,xx公司找到買家某紡織廠,雙方簽訂了500包長絨棉的買賣合同。合同約定先由紡織廠交付總價額50%的價金,xx公司收到該款後將委託**公司把全部貨物的倉單背書給紡織廠,紡織廠在提貨並驗收以後一個月內付清餘款。過了首付款的約定期限多日,xx公司仍未收到紡織廠的首付款,卻打聽到一個消息,該紡織廠因嚴重虧損將被其他企業收購。xx公司立即致電**公司,沒有xx公司的書面確認通知書,不得將棉花的倉單交給任何人。數日後紡織廠派人到**公司取棉花倉單,並出示了與xx公司的買賣合同和由某銀行簽發的付款保證書。**公司見到合同及付款保證書,就將倉單背書給紡織廠,在紡織廠取完貨給了回執後,就立即向xx公司要提成。xx公司立即回了個電傳:沒發給你們書面確認書怎麼就隨便放貨,他們首付的錢還沒給呢,如果這筆錢要不回來就要你們賠償!
根據以上案情,請回答下列問題並簡要說明理由。
1、xx公司與紡織廠買賣合同約定的是哪種類型的交付,所交付棉花所有權從什麼時候起轉移?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本題中xx公司與某紡織廠簽訂了長絨棉的買賣合同,但合同約定先由紡織廠交付總價額50%的價金,xx公司收到該款後將委託**公司把全部貨物的倉單背書給紡織廠,紡織廠在提貨並驗收以後一個月內付清餘款。因此xx公司與紡織廠買賣合同約定的是擬制交付。棉花所有權自**公司在倉單上背書並經保管人簽字或蓋章並轉移給紡織廠時轉移。
2、在紡織廠提交付款保證書並請求交付時,xx公司有何理由拒絕向紡織廠交付貨物?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先行履行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拒絕其履行的抗辯權。先行履行抗辯權的成立要件包括:
(1)雙方因同一合同互相負有債務;
(2)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
(3)他方未為先給付義務。
本題中xx公司與某紡織廠簽訂了長絨棉買賣合同,並約定紡織廠先交付總價額50%的價金,xx公司收到該款後將委託**公司把全部貨物的倉單背書給紡織廠,紡織廠在提貨並驗收以後一個月內付清餘款。因此在紡織廠提交付款保證書並請求交付時,xx公司可以行使先行履行抗辯權拒絕向紡織廠交付貨物。
3、**公司未經xx公司同意向紡織廠交付倉單要承擔什麼責任?
根據合同法第三百九十六條規定,委託合同是委託人和受託人約定,由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的合同。本題中xx公司委託**公司將棉花存放於當地倉庫,並約定在棉花出售後按售價比例給**公司提成,故在雙方之間成立委託合同。根據合同法第三百九十九條、第四百零六條規定,受託人應當按照委託人的指示處理委託事務。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本題中xx公司在得知紡織廠因嚴重虧損將被其他企業收購後,立即致電**公司,沒有xx公司的書面確認通知書,不得將棉花的倉單交給任何人。但數日後紡織廠派人到**公司取棉花倉單,並出示與xx公司的買賣合同和由某銀行簽發的付款保證書後,**公司將倉單背書給了紡織廠。因此,**公司作為受託人沒有按照委託人xx公司的指示去做,違反了雙方之間的委託合同,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4、紡織廠在取得倉單但未付款以前對棉花有沒有所有權?為什麼?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本題中xx公司與紡織廠之間的買賣合同約定先由紡織廠交付總價額50%的價金,xx公司收到該款後將委託**公司把全部貨物的倉單背書給紡織廠。因此,紡織廠在取得倉單但未付款以前對棉花有所有權。因為倉單是物權憑證,經背書轉讓後貨物的所有權發生轉移。
二、債權法的基本原則
1、債務人以其一般財產為債權人提供一般擔保,法律為防止債務人財產不當減少而危及債權人利益而賦予債權人撤銷權和代位權,但這並未損害債的相對性原則。首先,撤銷權和代位權為保全債權而存在,其產生並無債權人與第三人之間契約上的原因;其次,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僅得以本人名義請求第三人向債務人履行約定,以保全債務人財產進而獲得自己的債權實現的可能,第三人履行的依然是他與原債務人的約定,債權人不得繞過債務人直接要求第三人向自己請償;再次,債務人當然有權處分自己的財產,但他與第三人的交易,有損債權人利益時,侵權人可行使撤銷權使之無效,顯然債權人所為僅限於合同雙方,第三人並未對原債權人承擔什麼合同上的義務,債權人也並未因此而獲得任何合同上的現實利益,他獲得的僅是債權得以實現的可能而已。
2、由第三人履行和向第三人履行並未沖擊債的相對性,《合同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履行不符合約定,應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就《合同法》第64條而言,第三人雖有受益,但合同權利和義務仍只在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分配,第三人無法向債務人直接主張權利,其性質相當於德國民法中「經由被指令人而言為交付」,也有學者稱之為「不純正的向第三人給付契約」。就《合同法》第65條而言,第三人的履行僅僅作為合同一方履行其義務的方式而已,並不影響當事人本應承擔的合同義務與責任。
3、法律中「賣買不破租賃」、「承租人優先購買權」等都是租賃權物權化的表現,租賃權所表現出的排他性是源於其物權性,而非對債之相對性作出的例外規定。
三、債權法包括什麼呢
目前在我國沒有出台單獨的債權法,在其他法律如民法典合同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有涉及到關於債權的法律條文。
以上是為您詳細介紹的關於債權法的案例分析的相關內容,通過對以上債權法的案例分析,相信大家對於債權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國目前沒有單獨的債權法,關於債權的相關法律分散在合同法、民法典等法律中,若您還有什麼法律疑問,歡迎咨詢專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