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實際談談經濟法未來

實際談談經濟法未來

發布時間: 2023-06-18 15:55:20

A. 結合現實,談談經濟法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經濟法已被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首先,我國頒布和施行了大量的重要的經濟法法律。這些法律是適應國家經濟調節的需要而頒行的,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位,關繫到社會經濟的總體結構和運行,而且同其他部門法性質的法律規范相分離,獨立組合為性質較純一的法律規范性文件。其次,我國已確立了經濟法基本法律制度。如國家介入社會經濟生活實行國家干預、調節的總的法律原則,被國家立法所確立;建立了經濟法體系構成中的重要的具體經濟法法律制度;已頒行的各種具體經濟法規范及已建立的各種具體經濟法制度,相互協調、配合,貫徹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共同執行規范和保障國家經濟調節的使命。

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
我國經濟法之所以是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是因為它在保障和促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發展。根據《憲法》規定的原則,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等。這些經濟法律、法規的頒布、施行,極大的促進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2)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一是從法律上保證經濟體制改革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二是為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貫徹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證;三是以法律手段保護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
3)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為了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我國先後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涉外稅收、涉外金融、涉外經濟合同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4)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恰如其分地估價經濟法的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現實意義。由於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諸多經濟關系日益復雜,這些經濟關系在總體上需要各類法律的綜合調整,因此僅靠任何一個部門法都不足以實現法律體系的調整目標,必須有經濟法同其他相關的部門法配合,才能共同實現法律體系的輸出功能。

B. 在21世紀,經濟法學科有哪些新的發展

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辟了我國國際法發展的新時代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下簡稱「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是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對國際社會而言,將日漸興起的中國納入全球體系是一個歷史性的挑戰。對於中國自身而言,在國際社會中爭取與其充滿活力、不斷增長的經濟相稱的地位,也是一個歷史性的挑戰。

加入世貿組織前後,先是為人世而後為履行人世承諾,中國政府不僅在國內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全民普及世貿組織知識的活動。而且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立法清理工作,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並廢除其中被確認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500多項法律法規,修訂了其他多項法規,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規19萬多件,很多國際規則與國際慣例被納入中國國內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積極履行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承擔的義務,不斷完善對外貿易法律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對外貿易體制,規范了對外貿易經營者的權利和義務,健全了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和國際服務貿易管理制度,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貿易調查制度和對外貿易促進體制,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完善了貿易救濟制度以及海關監管和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制度,確立了統一、透明的對外貿易制度。」

2011年8月31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談及中國入世十年時認為,中國領導人把WTO的要求看作對中國增長模式進行結構改革的催化劑。那些改革在減貧、提高收入、創建新企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在減貧方面的成績使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的減貧目標完成了一半。「中國的世貿組織成員資格是完全徹底的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以規則為基礎的體系和爭端解決程序,不僅拆除了引起多方面緊張的導火線,而且掃除了中國迅速融入全球經濟的障礙。當初中國是進口『全球秩序』:中國引進了先前存在的主要由美國設計的政策、規則和制度。當時的中國更像一個只能適應國際貿易條件的中小型經濟體,如今的中國已經是與美國、歐盟比肩的世界三巨頭之一。中國現在不僅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和頭號貨物出口國,而且也是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法學研究(特別是國際法研究)提供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機會,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新環境,使我國法學研究(特別是國際法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發展時期。縱觀十年來的成就與挑戰,人世對我國法學研究(特別是國際法研究)有如下主要影響。

(一)入世不僅使世界貿易組織法成為我國法學研究的新領域,而且對我國法學研究提出了新挑戰

世界貿易組織被視為推動國際和諧甚至全球治理的國際相互尊重的催化劑。世界貿易組織法律秩序是一般國際法原則(特別是國家主權平等、善意履行義務、國際合作、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條約解釋的習慣規則等)的具體運用和體現。世界貿易組織法律秩序包括一套法律規則、一個貿易體系、一個世界貿易共同體。它具有兩大基本特色:有效的規則和強制執行機制。世貿組織法律制度是一種貿易實力與法律規則、原則與例外、強行性規則與任意性規則、對等規則與不歧視規則等組成的剛柔相濟的多邊貿易法律體系。世貿組織法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開放性與自足性、動態性與穩定性、專門性與多學科性、政策性與法律性。目前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制中有關術語、制度的法律化進程遠未結束,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的世貿組織法,有待於進一步規范化、法學化,世貿組織研究法學化進程還未形成成熟的法學體系。圍繞世貿組織法的法學定性,國內外稱謂繁多:世界貿易法、國際貿易公法、世貿組織法、全球貿易一體化法、超國貿易法、跨國貿易法。國外研究世貿組織的方法眾多:從政治分析、經濟分析、政治經濟學分析、理性選擇理論、公共選擇分析,國際體制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法學方法,到法與經濟學方法、多學科或交叉學科方法。其中,法學、經濟學和政治學及其交叉學科的協同作戰,日益成為一種主要的研究趨勢。現在,結合經濟、法律和政治三個學科並以世貿組織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個新的國際貿易管制學(intemational trade regulation),正在歐美學者的推動下興起。

我國是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貿易大國,也是一個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進程中的轉型經濟國家,不僅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是世貿組織的新成員。根據世貿組織各項協議,我國享有眾多權利,但同時也承擔諸多義務,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過程中,在市場開放和法律制度方面,作出了大量承諾;我國已經全面參與世貿組織事務,包括貿易政策審查機制和多哈回合談判;我國作為起訴方、應訴方和第三方參與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活動。由於我國在世貿組織中的獨特地位(介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介於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與一般轉型經濟國家之間,介於貿易大國與貿易中小國之間),我國願意並能夠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發揮建設性橋梁作用。隨著貿易糾紛與磨擦伴隨我國貿易額急劇上升而增加,我國需要運用不斷增強的貿易實力與積極的貿易政策與法律,通過世貿組織處理有關貿易糾紛與磨擦,維護世界多邊貿易體制與我國權益。我國法學研究面臨下列挑戰。

第一,既要考慮「世貿組織協定在我國國內法中沒有直接效力」、「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善意履行世貿組織成員義務」、「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等執行世貿組織協定和處理世貿組織事務的相關政策,又要探討通過修改和制定有關法律賦予這些政策明確的法律含義,並對這些政策的貫徹落實確定必要的操作性法律規范。

第二,同時要在國際法、行政法、經濟法、知識產權法、憲法、法理學及其他法學領域進一步加強對世貿組織法對中國法治進程正反兩方面影響的研究,結合對主要世貿組織成員貿易法與政策與世貿組織法相互影響的比較研究,重點研究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重大貿易政策調整、法律改革和國際貿易活動中的主要貿易糾紛與新問題(如市場經濟地位、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核心勞工標准、食品安全、公共健康、人民幣匯率問題)。對於CEPA、ECFA和其他區域自由貿易安排以及最 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國際貿易行政案件司法解釋,要根據世貿組織法和國際貿易關系的新情況,結合我國實際,從法學角度予以認真深入具體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不僅要考慮盡可能運用國際法與國內法調動與整合國家、企業(包括各種協會與行會)和大眾的力量以維護我國權益,而且要大膽地確定對外貿易法律體系的開放進取與規則定向的政策導向,有力地推進我國現行經濟體制與對外貿易法制的進一步實質性改革,一方面提出對我國有關法律、政策及機構進行改革和調整的具體建議,另一方面科學論證我國包括國內機制、雙邊機制和多邊機制及其相互促進與協調的貿易政策與法律的理論架構,構築我國從世界貿易大國向世界貿易強國發展的新型對外貿易法律體系。

(二)入世促使我國對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的政策從消極轉向積極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表明中國接受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強制管轄,不僅開創中國國際爭端解決的先例,而且是我國對國際法的態度改變的一個重要標志。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具有強制性的管轄權。在此以前,中國尚未在任何國際條約或協定中同意將其有關糾紛交付任何國際爭端解決機構公正審查、獨立裁判,必要時最終施加制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就必須接受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對中國而言,這是史無前例的。

人世初期,中國無法像歐美發達成員以及印度、巴西和南非等發展中成員那樣參與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活動,而是抱著認真學習和培養人才的態度,以第三方的身份參與爭端解決機制,積極備戰,同時尋找合適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全面參與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過渡期的結束在客觀上逼迫中國從被動應戰向主動出擊轉變。「從2006年開始,中國參與世界貿易體系的形式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重在修改國內立法以與世貿組織規則和紀律保持一致轉向更具對抗性的方式。」最突出的特點是,最初中國以第三方身份頻繁參與爭端解決活動,而幾乎不作為當事人出現。除2002年以搭便車方式投訴美國鋼鐵保障措施外,2004年作為被告與美國之間的集成電路增值稅案以雙方協商解決告終。中國被視為一個易於妥協的被告和很不情願的原告。它樂於坐在世貿組織的後排,很少通過多邊途徑解決貿易爭端。但從第6年開始改變,截至2012年2月底,中國申訴8起,應訴23起,以第三方身份參與89起。在WTO爭端解決活動中,現在的中國,不僅是活躍的第三方、易於妥協的被告,而且是主動出擊的原告,更是模範的執行方。隨著日益深入地參與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活動,中國政府提高了對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認識水平,增強了通過世貿組織解決國際貿易摩擦的信心,越來越自覺地把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視為執行本國貿易政策的重要工具、有效參與並影響世貿組織全球貿易治理的一種重要途徑,既表明了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積極態度,又從維護世貿組織規范和規則中獲得了重大利益,也體現了重視利用多邊法律手段解決貿易摩擦和推進國際貿易法治的政策取向。

C. 學經濟法學的感受和收獲有哪些

學經濟法學的感受和收獲如下:

1、學習經濟法之前,經濟法律給我的印象往往是比較實質性的意義,比如哪些經濟行為或事情可為或不可為,哪些行為或者事情符合規定,哪些行為或者事情會受到法律法規的制裁。而通過老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積累的經驗。

在講解中穿插引用了許多生動的關於經濟法不同方面的案例,並且通過多媒體,讓我們在聽的同時,看到了許多的真實糾紛實況。經濟法包括企業法公司法證券法合同法票據法企業破產法而三資企業法是重點等的內容。我們學得津津有味,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經濟法對維護社會的正常穩定所起到的貢獻。

2、通過經濟法課程的學習,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我還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對待。它使我對法律法規有了一定的認識。

同時也更正了自己以前許多錯誤的觀點,對我自身的經濟法律知識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同時也是法律社會的背景下,這樣的一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

3、通過一個學期《經濟法》的學習,讓我們意識到經濟法對我們生活以及將來步入社會工作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過開設這門課程,讓我們長了不少見識,應該說學到了很多應該懂得的生活知識和法律知識,增強了我們維護自身利益和權益的意識,為我們將來步入社會作了一定的鋪墊。

不過要把經濟法學好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對於我們來說它是一門新學科,它與我們以前了解的民法行政法等有區別也有聯系,因此我們應該對經濟法的概念作用范圍具體實施等認真分析與比較。

4、我通過學習這一個學期的經濟法。知道它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和認識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調節市場的法律原則和理論基礎,也讓我們知道經濟法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法律有機聯系整合統一的紐帶。

學好經濟法可以讓我們運用法律武器規避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從而確保國家經濟健康穩步快速發展,同時,也為我們以後的經濟行為提供可行的模本。

5、經過幾周的學習,我們把《經濟法學》這門課基本學完了,但我說的「學完」僅僅是指本學期我們不用再課堂上學習《經濟法學》了,而真正掌握了多少、會應用多少,這是因人而異的。

《經濟法學》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我們不能僅停留在課本的理論知識上,先積累理論知識,以便以後能夠實際運用才是我們學習它的主要目的。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珍惜課堂上的學習,還要在今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時刻關注經濟法。

D. 急!100分急求談經濟法的重要性,要1500字以上,被採納按質量+100以上!

在我國經濟法屬於新生事物,也屬於熱點事物。法學界對於經濟法理論的研究、討論非常熱烈,而且經濟法也以其熱門程度成為近幾年從業人數最多的法學專業之一。雖然如此,在某些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上與西方國家相比顯然還很不到位,還存在許多模糊認識,追本溯源,其原因主要產生於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基礎不同。經濟法產生於20世紀初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經濟完全自由化,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出現了自身所不能調節的壟斷、不正當競爭等一系列問題,要求國家出面予以調節,以彌補市場自身的缺陷,由此產生了以政府幹預,調節市場失靈為主要功能的經濟法。而對於我國來說,在經歷了長期的計劃經濟後,正在向市場經濟轉變,市場經濟體制尚未發展成熟與完善,對於什麼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缺陷等問題,還處於摸索階段,有的甚至是將國外的某些理論生搬硬套。這就決定了我國對經濟法理論的研究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甚明了的地方。2、在我國法學領域的研究中,存在著封閉性、政治性(為政治服務)和非實踐性(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等特點。因此對經濟法的研究往往不注重與其他部門法的比較分析,且不考慮經濟法實踐的效果問題,使得經濟法雖然在研究人數上占優勢,但仍然很難成熟起來。因此,在經濟法的理論問題上依然存在許多爭論。

下面筆者僅就經濟法的獨立存在問題從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經濟法的價值兩方面發表一下個人觀點。在闡述之前,先讓我們來明確一個問題,即經濟法究竟是什麼——經濟法的本質問題。

經濟法的本質是經濟法的一個基本范疇,也是經濟法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之一,它是所有從事經濟法學研究的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可以說經濟法的本質是討論其他理論問題的前提。

在法學界對經濟法的本質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1、需要干預經濟關系論;2、社會公共干預論;3、協調主義論。而對經濟法本質最激烈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干預主義與協調主義」。

持干預主義觀點的學者認為,經濟法的宗旨和理念就是干預市場經濟運行,是對市場運行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進行的規制,是運用國家權力干預自然狀態的市場活動以避免不完全競爭,外部性等市場失靈的問題,以及重新分配社會財富以求經濟公平。

筆者更多的傾向於協調主義。不錯,經濟法確實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市場不能克服自身缺陷、強烈呼籲以國家之手予以干預的前提下而產生的(其產生確實有一定的國家干預性),但是,對於經濟法的本質,我們不僅要從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的實質來看,更要結合我國經濟法產生的社會背景——在經濟體制改革後才出現。如果說經濟法的本質是干預主義,那麼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前的那種計劃經濟,不正是完全的國家干預嗎?為什麼那時卻沒有經濟法產生呢?干預主義,它過分的強調了經濟法對「市場失靈」的方面調控,認為市場對自身的缺陷無法彌補,需要國家的參與來對其進行補正,通過政府的政策來干預經濟。是「以『國家之手』來代替『市場之手』[2](無形的手)來滿足各種經濟性的,及社會協調性要求而制定之法」。這就要求國家或說政府是「純理性」的,是「完美無瑕」的。但實際上,政府本身仍然存在許多不能克服的致命缺點。第一、官僚主義。政府部門屬於非盈利性機構,並沒有像盈利性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提高生產效率的需求,其工作效率與利益沒有直接聯系,使他們並不存在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互相「扯皮」、「踢球」的現象層出不窮,無形中加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又達不到管理的效果;第二、信息滯後性。與市場一樣,政府在對市場運行進行調節或規制時,必須要先以一定的市場信息為基礎,來判斷該採取哪種方法來調整以及調整之後要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結果。但政府的信息來源主要靠各個基層機構層層傳遞,這就決定「市場失靈」現象的出現與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之間有一個時間差,不能很好地及時調整;第三、利益非普遍性。政府制定的政策不可能照顧所有人的普遍利益,必然會使某些人得利,而對另一些人不利。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就會為了自己能在政府政策中處於利益優勢,「拉關系,走後門」,浪費市場資源,嚴重干擾了政府做出政策的准確程度和可信性,而不是用於生產上,產生了資源浪費。另外,對於政府來說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並且由於政府任期較短的原因,使得每屆政府在對市場進行管理時,著眼點往往固定在本屆政府執政時期內的政績,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視甚至妨礙了市場的長期利益。因此使得某些時候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參與不僅不能彌補市場的缺陷,反而更加降低了市場的效率,使人們在對市場失靈迫切需要政府幹預的同時,對政府自身的問題憂心忡忡。因此,對於經濟法來說,不能片面的強調「國家之手」或「市場之手」,其本質應是平衡協調,即一方面,經濟法是市場存在缺陷情況下的一種法律救濟;另一方面,它必須在確認政府對市場失靈的干預的同時,對政府幹預的缺陷加以糾正和限制,在市場和政府之間求得平衡,協調兩者關系,兼顧兩者的利益。

經濟法這一協調本質對經濟法的其它理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而且通過經濟法的本質我們也可以看出,經濟法在現實生活中的獨特意義。

一、從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看經濟法的獨立存在

調整對象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此部門法與彼部門法的區別。簡單來說「調整對象」就是該法律所調整的一定的社會關系。

許多否定經濟法獨立存在的法學家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包括在民商法和行政法領域中的,因此應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分解開來,分別劃入民商法和行政法門下。我們說這種觀點是不能被接受的。誠然,在現實中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表面上確實與民商法、行政法的調整對象類似,但並不能據此否認經濟法具有獨立的調整對象。況且,現實社會是紛繁復雜的,大量的社會關系需要不同部門法從不同角度予以調整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而且的確存在某些「獨立」的社會關系,已有的老部門法(如民商法、行政法)已經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調解,而必須由一種新型部門法——經濟法調整。在這里所說的「獨立」並不意味著「絕對專有」,而應被理解為是一種「共性」[3],相當於同一類型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同一類的社會關系需要經濟法予以調整,這「同一類型的社會關系」就是經濟法調整對象。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一類與民法所調整的平等、自願的財產關系相區別的經濟關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單一的受國家計劃的指導,國家對企業讓利放權,企業的自主權進一步擴大,但追求利潤的特性使得企業更願意從事那些獲利豐厚、負擔風險較小、成本較少的行業。因此便產生了一種兩極分化的趨勢,對於那些社會公共事業,那些高風險、高投入、基礎性行業,由於商人追求利益、規避風險的天性而缺乏投資慾望,企業不願意經營;另一方面,那些盈利好,回報好的行業,企業經營相對過於密集,迫使市場資源分配極不均衡,造成社會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為了維護社會的基本秩序,保護全體社會的公共利益,國家擺脫了高高在上的地位,搖身一變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投入到這些行業中來,動用財政力量對社會投資比例進行再分配,暗中調整、控制市場的運行,對市場經濟進行間接的管理,以達到平衡社會利益目的。「而這種具有社會性和管理性內在結合的性質的經濟關系,已經超出了民法(私法)調整的原則;同時又兼具行政法(公法)調整對象類似的某些特點,確切地說,它是一種公私利益協調兼顧與融合的產物」。是國家運用「宏觀調控之手」對市場運行進行間接調控的表現,而這種經濟關系只能有經濟法來調整。

此外,對於市場上為數眾多的經營者,一方面他們的組織形式、產權責任等經濟組織內部的經濟關系,需要國家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予以規制;另一方面,他們嚴格遵守「有競爭,就會有壟斷,就會有不正當競爭」這一市場辯證法。市場「無形之手」造成的惡果必然要求「國家之手」給予調節。在這一領域中往往要求國家直接針對個案,制定相關法律,杜絕以後該類案件的發生。但這種干預並不是行政法意義上「基於國家公共權利」作用的政府行政行為,而是對社會進行調控。是基於社會公眾的長期、持久利益的保護而著眼的一種經濟管理行為,是政府運用指導、監督、計劃等手段,對市場運行在微觀上予以直接規制。

當然,總的來說除了上述各種經濟關系外,對於在市場經濟中政府過度運用權利傾向,政府自身利益和偏好的擴張性、官僚性等政府經濟行為,經濟法更應予以規制,以防止因權利過渡膨脹和權利至上而損害市場主體利益。

總之,雖然立法者為了達到對某一類社會關系的有效調整,往往在同一法律中將民事、行政、刑事等各種調整方法根據需要進行有機結合、綜合使用,但仍不妨礙各部門法擁有自己獨特的調整對象。經濟法則主要調整國家和政府、生產經營者、消費者之間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關系。當然,並不是說只要是有關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關系,經濟法都要予以調整,對於那些市場能有效調整,經濟法不能克服市場缺陷的情況,或經濟法克服市場缺陷成本過高的情況,就沒有經濟法予以調整的必要了。

二、從經濟法的價值看經濟法的獨立存在

「單純的實在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當它能夠符合人們的主觀願望,符合它的存在基礎時,它才能實際的對社會發生效用和影響,此時法律面臨的問題,是它能否符合人們的主觀評價,及法律能否滿足社會主體的需要,及法律是否能夠發揮社會效用,這就是法律的價值問題」。[4]則經濟法的價值就是人們當初在設置經濟法成文法時最初的動機,為了滿足當時社會的那些需要而設立的,及經濟法設立之後運用到社會實踐生活中來所起到的作用,達到的效果。

首先,經濟法的產生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社會總體效益的追求。在近代,人們曾經認為個體效益與社會整體效益是一致的,社會整體效益只是全部個體效益簡單的相加,只要達到了個體效益最大化就能促進社會總體效益最大化的實現。人們為了追求個人效益的最大化,對個人權利進行絕對保護,使得個人本位的民商法統領經濟生活,財產所有權絕對和契約自由的原則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因此,個人行為只要是雙方基於合意產生,法律一般是不給予限制的。由於每個經濟主體均只從自己的利益、認識能力出發進行意思自治,不可避免的是資本和生產過分集中,很快便出現了壟斷,不正當競爭的現象。當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去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他們雖然表面上並沒有傷害了某個公民、法人的利益,而實質上卻妨礙了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損害了社會整體利益,也就是說他們是通過侵犯社會整體利益,侵害市場秩序,而侵害公民、法人的個人利益。實際上,對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明顯不能是社會總體利益最大化,進而還有可能妨礙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因此,經濟法為了滿足人們對社會整體利益的渴求,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與均衡,而代替民法對經濟領域進行調整。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平衡基礎上的社會利益至上,並最終體現為社會公正、效益、經濟安全這三個具體價值目標。l、社會公平——社會利益的核心。經濟法不像民法那樣以個體權利的保護為邏輯,追求個體在權利上、地位上的絕對平等,是競爭條件和利益獲得的機會公平,它要求市場競爭的維護者建立和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使每個經營主體,不管是強者或弱者,均有平等的機會進入市場,參與到競爭中來,並且所擔負的經濟代價和取得收益回報的條件是相同的,以至於在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領域、特別行為和經濟弱者的具體人格予以傾斜性保護,通過干預、協助,增強弱者地位,使弱者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能同強者抗衡(如承認優勝劣汰與實行公力扶持,鼓勵自由競爭與反對市場壟斷等),是以形式上的不平等達到實質結果的平等,從實質上為實現社會主體生存、發展機會均等創造條件,使大家在競爭中處於同一起跑線;2、效益———社會利益的基礎。它要求經濟法必須保障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實現對特定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益最大化。用有限的資源生產更多的社會產品,為全部社會成員個體謀求更多的社會福利,從而通過對社會利益的促進而實現對個人利益、集體利益乃至國家利益的保護和增長,即只有在全社會總體效益增長的前提下,個體利益的增長才是真正高效益的增長,從而實現最大的公平、整體的公平;3、經濟安全———社會利益的保障。要求經濟法在運用國家之手對社會經濟進行積極干預,克服市場機制本身的缺陷,維護促進市場機制本身的積極因素,在抑制和克服市場機制的消極因素的同時,更要重視強調政府幹預經濟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也就是說要更加註重對政府權利的限制,使國家經濟權利介入市場活動必須符合法定的目的和程序,要依法調制、適度調制,防止以社會利益至上為借口,隨意侵犯市場主體私人利益。

總上所述,經濟法具有與舊部門法相區別的獨特的調整對象和法律價值,經濟法超越了民商法的局限性,成為一個全新且獨立的法律部門,對於民商法及行政法所不能調整的領域給予規制,完善了我國的法律體系,並且與其他部門法一道為繁榮現代市場經濟做出自己的貢獻。

E. 國際經濟法就業前景

國際經濟法是國際貿易和法律的一個交叉學科。不但要學習國際經濟和貿易的知識,也要學習國際經濟法的知識。旨在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競爭與挑戰的運營操作的國際貿易人才,並且使其具備系統管理運營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適應國際商務環境的並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實用型、復合型的管理專業人才。

就業前景:

1、國家法律部門、監管部門。如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等。

2、外交部、商務部、駐外使領館、外國駐華使館、涉外機構、政府、行政事業等單位。如烏干達共和國駐華大使館。

3、國際貿易公司、進出口公司。

4、國際商務公司、外資企業、三資企業、跨國公司中國分公司、境外中國公司等。

5、國內民營企業、經濟金融機構等。

6、法律研究部門、教學單位等。
1、國際經濟法研究生就業挺不錯的。
2、國際經濟法方向的學生畢業後以涉外法律事務為主要職業,可在涉外行政和司法部門、涉外經濟貿易企業、涉外律師事務所、涉外司法案件等領域工作。

(一)國家法律部門、監管部門。如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等。
(二)外交部、商務部、駐外使領館、外國駐華使館、涉外機構、政府、行政事業等單位。如烏干達共和國駐華大使館。
(三)國際貿易公司、進出口公司。
(四)國際商務公司、外資企業、三資企業、跨國公司中國分公司、境外中國公司等。
(五)國內民營企業、經濟金融機構等。
(六)法律研究部門、教學單位等。

3、可見畢業生的選擇就業方向很多,並且薪資待遇也不錯,就業前景很好。

F. 經濟法學專業怎麼樣

經濟法學專業與國外同類學科相比,我國經濟法學的研究,無論是在發展速度還是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從總體上來說,都是處於領先的地位,因此舉世矚目。經濟法的研究成果,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立法、經濟守法和經濟執法起著巨大的作用。在中國未來的法制和法治發展中,經濟法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6)實際談談經濟法未來擴展閱讀

專業學位

本專業是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

研究方向

本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經濟法總論、財稅金融法、企業和公司法、競爭法、涉外經濟法

本方向是關於經濟法基本理論的研究。所做的基本工作,是力求對經濟法涉及的各基本問題做出科學、透徹的闡述,以期對我國法學的'發展有所建樹;內容主要有:經濟法的概念和各相關范疇,經濟法的價值和基本原則,經濟法和經濟法學的體系,經濟法的法律關系,經濟法律責任等。

1.研究立足於調整對象的經濟法基本定義,以確保經濟法學的科學性。

2.以主客觀統一作為法的部門劃分標准,論證經濟法作為法的部門和學科存在的客觀性和必要性。

3.在經濟法與其他法部門的關系方面,著重研究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論證在公共經濟管理領域,經濟法與行政法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是經濟內容與行政控權的關系。

4.立足於經濟法部門,研究經濟法和經濟法學的體系。在學術研究中摒棄泛經濟法觀念,盡管不反對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觀念和用語。

5.基於公有財產關系主導的現實,研究公有主體角色錯位和經營管理不善傾向下如何法治和善治,確立責權利統一的經濟法原則,將經濟責任製作為我國經濟法的基本范疇之一,在此基礎上構建我國的現代經濟法。

本研究方向已經和將要取得的突破,是將泛經濟法漸次精確為有特定研究對象的成熟法學學科,用短短的二、三十年走完傳統學科百餘年乃至數百年的建設歷程。

G. 試述通過學習經濟法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及職業生涯規劃有哪些影響

學習了,經濟法,首先能夠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字知識能力。讓自己了解到更內多在國家在對經濟方容面所做出的一些規定。其實對於自己日後從事商業方面或者企業方面的一個工作是有重大的意義的。能夠明白,哪些是能夠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同時也要符合民事和刑事方面的一些規定。

H. 經濟法就業前景與方向

1經濟法學專業考研就業前景
隨著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我國法制建設也處在一個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時期,特別是我國「入世」以來,社會對法律專門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各經濟組織、律師事務所對法律專門人才的需求尤為突出。

法學專業對人才高素質、高學歷需求較高。他們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還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跨學科的行業知識。隨著近年來對法學人才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法學類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就業情況並不樂觀。但高學歷的法學專業研究生,特別是與經濟、國際交往相關聯專業的研究生,就業前景廣闊。

2經濟法學專業考研畢業就業方向
在法學類專業中就業率最高的是經濟法學。主要到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

法學專業是朝陽學科,從社會需要來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從法律系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

3經濟法學專業考研熱門院校
經濟法學專業考研學校排名 學校名稱
1 中國政法大學
2 北京大學
3 中國人民大學
4 西南政法大學
5 華東政法大學
4經濟法學專業介紹
經濟法學是一級學科法學下設的二級學科。此學科在法學體系中是一門新興的、獨立的學科主要研究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新中國的經濟法學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與國外同類學科相比,我國經濟法學的研究,無論是在發展速度還是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從總體上來說,都是處於領先的地位,因此舉世矚目。經濟法的研究成果,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立法、經濟守法和經濟執法起著巨大的作用。在中國未來的法制和法治發展中,經濟法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I. 你認為學習經濟法對今後生活和實際工作有什麼意義

學習經濟法可以避免一些經濟糾紛和陷阱,避免陷入經濟困境,讓自己的財富越來越多。

J. 經濟法對傳統法學理論的超越與突破有哪些

商法調整對象:在商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過程中發生的經濟管理關系和市場交易關系;在商事主體內部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調整對象:在市場交易和市場監管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與商法的關系是存有爭議的。但在大陸法國家和普通法國家,在有商法典的國家和無商法典的國家,在國外和我國爭論的焦點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說,在國外,經濟法和其他法的關系主要是同商法的關系。在我國經濟法與商法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因為,在西方國家中都有較完備的商事法律制度,社會是典型的商業社會,一切都早已商事化。就是有民法典的國家,也由於民法商法化,從而使民商矛盾弱化。而經濟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律制度,要突破舊有法律部門的劃分疆界,從古典商法規范中引申出來的原理重新組合為一個新的整體。這樣,在西方社會經濟法與商法的矛盾就顯得比較突出。

1.從不同經濟法概念所引起的爭論

在西方國家中,如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他們往往把經濟法概念分為較窄或較寬的兩類。但不論較窄或較寬都與商法有關。

就較窄的經濟法概念而言,認為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施加直接干預的全部法律規則,即政府對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商品化進程中進行管理和干預的法律。這種法屬於公法或經濟公法。而商法是調整私人經濟關系的法律,屬於私法。在經濟法中,不包括商法。即使存在商法自製體系的國家,經濟法也可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這種觀點在法國、德國都占壓倒優勢。但是這種狹義概念在事實上要想劃清哪些是政府幹預經濟的規則,哪些是調整私人經濟關系的規則,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把法律劃分為自由經濟的私法和國家調控經濟的公法是自相矛盾的。即使國家為了對經濟施加影響而制定經濟法時採取嚴格的態度,也不免在有些方面涉及到私人利益。這樣,國家對經濟施加干預時,又不得不介入私法領域。這正如法國C.讓泰所說:「在經濟法中,『法』不是法律規則的首要淵源和基礎,那是從屬的方法,是實現經濟目的的手段。它只是使法律有了特定的環境。它的特點是多變性和懲戒性。」1這種多變性往往導致政府「自由決定權受到頌揚」,市場主體「個人合法權益的正常保證越來越少」。所謂懲戒性,主要是通過國家對經濟施加影響,確保對重要經濟部門的控制。在管理方法上,除直接積極的「強制性許可」外,更加越來越多的採用間接手段。此外,經濟法的學問和藝術,應更多地研究協同合作的作用,把有利害關系的參與者組織起來,形成協調的規模經濟成就。狹義概念雖然認為經濟法是個獨立的部門,但認為經濟法是統治經濟的專制措施和法律框架,而且認為經濟法只涉及宏觀經濟關系,不包括私人經濟的微觀經濟關系。這樣經濟法只能是經濟公法。

廣義經濟法概念認為,經濟法的使命在於管理經濟生活,尤其是管理生產和財產的流通2,並認為經濟法的使命是規定全面的經濟生活。這一概念的主要精神是把經濟作為擴大商法的使用范圍和更新傳統商法的一條新途徑。經濟法只是把刑法、民法及社會法中與經濟活動有關的精神融合到古典的商法中去,是對傳統商法的發展,從而形成一系列不同規則的獨特的法律精神。按照這樣的觀點,不僅使經濟法和商法及有關商事企業法得以區分,而且使商法由於未注入全新的理論而使它的傳統體系和形象顯得蒼白無力。實際上就是把經濟法包含在商法之中,建立大商法體系,從而取消經濟法的獨立地位。這種理論和觀點在比利時最為突出。在比利時,經濟法的概念首先是用來指「商業和工業的自由以及願望自主,以實施國家經濟政策的全部規則」3。重商主義認為經濟法是商法的延伸,並認為,在商事活動規則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商法有被使用范圍更廣的法律——即被經濟法吞並的先兆。因此應更新拯救商法,建立起以商法為中心的經濟法律秩序。另外,有人認為經濟法的內容是適用於企業的全部規則(不論是公法規則,還是私法規則),不過這種企業規則主要是指用商業方法經營的企業,因此,商法與經濟法相結合,但以商法為主。這種方法對商法的更新未賦予全新的理論,而是對經濟法採取合並的辦法,這是不可取的。另外,還有人認為「經濟法其基礎就是傳統的商法。但加進了現代經濟引出的許多規則」4。這樣又把經濟法分為「一般的」經濟法和「特別的」經濟法。同時它觀察經濟活動的方法不是按照某一法律規則的觀點,而是按照從事某種特定的經濟活動,適用一定的經濟形勢和需要所引出的一系列不同淵源規則的所有人的觀點。根據這些范圍較寬的概念,經濟法既屬公法,又屬私法。既涉及宏觀經濟關系,又涉及微觀經濟關系。現在范圍較寬的概念在多數國家占上風。甚至長期堅持較窄概念的德國也有一種擴大調整范圍的強勁趨勢。不過這種廣義的概念,也招來一些批評,如批評比利時的廣義概念是一種雞尾酒調劑方法的概念,未能指出它的實質性缺陷。

另一種是以市場經濟的方法為基礎來確定經濟法與商法的關系。這種觀點認為,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法律已不能充分適應新的需要,主張保留傳統商法體系的基本部分,並使之成為經濟法的核心,這也是為商法、經濟法和其他部門法並立存在而且自成體系尋求根據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是更新商法,也不是把商法改名為經濟法,而是主張商法完全取消或成為經濟法的特別法。而經濟法則自成一個嶄新的、獨立的法律規范體系。這一經濟法新概念主要是以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為契機,它受到歐洲絕大多數法學家的賞識,並受到歐盟獨創性的實踐探索。

這一思想,認為經濟法與商法是不同的兩種法律模式。經濟法是政府對經濟干預主義模式的產物,商法是政府對經濟奉行不幹預主義模式的產物。經濟法是組織經濟、發展經濟的法律,它超越傳統的公法與私法之分,在對宏觀經濟關系進行調控的同時,對微觀經濟關系進行間接的監督管理。這種對經濟的組織、調控、監督、管理、保障,不論對國有、私有或混合經濟都一概適用,它以政治經濟學所及的范圍為基礎,它的重大主題是國家對經濟施加影響使市場經濟具有充分的活力。並且使經濟法律規范能直接影響經濟制度、權利義務、經濟效益。通過經濟法規的制定,建立起共同的經濟政策,共同的國內市場和某些部門的特殊規則,並最終導致某種程度的法律整體化。

在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經濟法方面,歐盟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他們以相同的市場經濟觀為基礎,力爭各成員國在法律制度上保持一致。他們的原則是逐步創造本身足以保證生產最合理分配的條件,聯盟旨在形勢需要的情況下,才對經濟施加直接影響,並且只用「有限干預的方法」來完成使命。他們在建立共同市場方面,制定了農業、貨幣、貿易、投資、銀行、運輸等共同政策。他們在建立共同市場經濟法規方面,制定了禁止歧視,建立共同關稅同盟,使商品、服務、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取消開業和提供服務的限制,有關傾銷和濫用支配地位的規定,國有企業和商業企業的壟斷等。這些都成為「一般的」經濟法。而對煤、核能等特殊部門,則做出特別規定,這些被稱為「特別的」經濟法。同時歐盟法優於國內法,這樣實際上是歐盟法逐漸取代了各成員國的國內經濟法。這是歐盟發展經濟法的一條重要途徑。這種經濟法自成體系,與傳統民法和商法,公法和私法,實體法與程序法毫不相干。這種經濟法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社會整體本位理論基礎之上的。

在英美國家,經濟法與商法的情況則是另一種格局。在英國可以說既無獨立的商法概念,又無獨立的經濟法概念。英美法強調實用性,概念對它們關系不大。所以,他們的法律也不重視公法與私法的本質區分。商法在美國經過長期的演變,與普通法結合後在18世紀末才形成。英國至今無統一的商法典,只有一些單行商事法和一些商事判例法。在二戰後,他們認為商法體系不能適應新的需要,學術界提出「企業法規」新概念。不過這種企業法規更重視商業者創立的法規,並力圖加強與經濟生活相聯系的商法的制定和深化。至於經濟法的概念,在英國還只是學術性概念。他們認為經濟法只是國家對商業、工業和金融領域進行干預的法律。傳統商法和經濟法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對待經濟活動的基本態度。商法的基礎是雙方按自己的獨立意志自由經營自己的交易事業。而經濟法的基本哲理是統治經濟論,即對自由意志進行必要的限制。經濟法介於商法和行政法之間,它與商法共同對經濟事務進行調整。隨著政府對經濟干預的不斷加強,認為經濟法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甚至會成為商法和企業法規之外的一個法律部門。英國現在不僅有國防經濟法概念,而且把財政法規、競爭法規、物價法規、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法規視為國內經濟法。在美國,同樣不喜歡法律門類的概念論,美國的商法首先是在憲法中規定了商業條款,這一條款賦予國會管理經濟和商事活動的決定權。從商業條款開始,逐漸涉及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制定了《統一商法典》,並基本被各州所接受。正如施米托夫所說:「該法典在精神上是現代化的,處理方案是切實可行的,概念上是綜合的。它是西方世界最先進的商法。」5

美國至今雖還未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但它最早頒布了反托拉斯法、食品和葯品管理條例,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時頒布了各項經濟措施令,還有證券管理條例、運輸管理條例等,這些都被認為是「聯邦經濟法」。尤其美國比其他任何國家都重視「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更有助於其他各國經濟法的發展。

在我國,目前經濟法與商法的爭論可說不是主要的。因為在我國從古到今商人作為一個社會集團,從未取得獨立的法律地位。我國也從無獨立的商法典,國家也從未實行過國家商業本位政策。中國在歷史上是以儒學思想為主導思想的國家。儒學以禮、義、仁為主導思想,總認為治生、經營、求利等商事活動,與義與理與道相沖突,並在價值論領域總是把天理與人慾對立起來,這樣又嚴重阻礙了商業的發展。所以長期形成了輕商抑商政策。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也曾形成「工農兵學商,一起來興商」的局面,但仍然不是以商業為本位作為國策。雖然也制定了一些按傳統習慣屬於商事法性質的單行法,但實際上是未定疆界的共管地。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雖然商法被國家定為一門獨立的法學課程,使它在高等學府的課堂正式登堂入座,但商法仍是一種學科體系,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法有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但歷史傳統慣性勢力是不可低估的。目前,中國的商法還只是形式意義上的商法。

商法按傳統觀念屬於私法,所以它與民法有著血肉聯系。但現代商法又具有公法性,所以它與經濟法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像商事貿易管制制度、商事主體登記制度、商業會計制度等,既可屬商事法律制度,又可屬經濟法律制度。

2.從經濟法與商法的歷史發展軌跡看兩者的關系

商法在歷史上是一個古老的概念。早在中世紀,在地中海、西歐和北歐地區,隨著航海、貿易、殖民主義的發展,在一些城邦國家,商人階級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集團。他們成立各種商人基爾特行會,組織自己的法庭,選舉自己的裁判官,制定自己的市政管理規則和交易規則,並向政府購買各種特許經營權。他們所控制的城市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自治體,他們已享有廣泛的對內對外的貿易經營權。商人在法律上已獲得獨立的人格,這時的一些城邦國家也推行商業本位政策,已形成許多海陸性的商事習慣法。如流行於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康索拉度法(LexConsolato),流行於大西洋沿岸的奧列隆法(LexOleron),流行於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威斯匹法(LawsofWisby),這些都是當時的海事習慣法規匯編和海事判例匯集,並把它們稱為歐洲人的著色文化。

另外在歐洲大陸上有各種城市法,如1244年的《威尼斯條例》、1331年的《米蘭條例》、1415年的《佛羅倫薩條例》、1353年英格蘭的《商業中心法》等。除此之外,還有教會頒布的各種教規,國王、領主頒布的單行法規。上述構成以維護商人利益為中心的商人法,它是後來歐洲商法的前身和主要淵源。

17世紀以後歐洲率先制定了獨立的商法。如法國路易十四於1673年制定了《商事敕令》,1681年又制定了《海事敕令》,開創了獨立商法的先河。更為重要的是1807年制定了《法國商法典》,這更是商法法典化的嚆矢。後來德國於1897年又制定了《德國商法典》。以後其他一些國家,紛紛效仿法、德的商法典,制定了本國的商法典。現在世界上有八十多個國家有獨立的商法典。可以說19世紀是一個「商法時代」。美國的統一商法典雖然頒布較晚,但它樹起了商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商法在理論上和制度上已形成較完備的體系,具有固定的內容。

經濟法與商法比,它的史齡則較短。一般認為,經濟法產生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尤其在立法方面,除原捷克斯洛伐克制定了《經濟法典》外,至今尚無其他國家有單獨的經濟法典,甚至有的國家至今還不承認這個概念。在理論上也尚未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不過事物的發展往往是後來者居上。經濟法雖然產生較晚,但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新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它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是非常活躍的法律部門,對協調各類經濟關系,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從經濟法與商法的調整對象看兩者的關系

商法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也有區別。商法是調整營利性主體在商事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商事關系。這種商事關系的重要特點是它的主體的商人性、目的的營利性、方式的營業性、組織的企業性。所謂商人性,即商事關系的主體主要是各種商人,凡無商人參加的活動,不構成商事關系。法律上究竟如何確定商人?有採取主觀主義取向的——如德國,也有採取客觀主義取向的——如法國,也有採取折衷主義取向的——如日本等。總之,要具備商人或商行為的人才適用商法。所謂營利性,就是商事活動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它要受限制,不是任何團體、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能從事商事活動。反之,凡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活動就不是商事活動。所以自古以來就有無利非商之說。所謂營業性,即商事活動都必須以營業的方式去從事。商法上的營業性要求目的的營利性、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同一性。不具備營業性的活動也不屬商事關系。所謂企業性,主要是指商人的組織形式是各類企業。企業是多元產權所有者從比較優勢出發自願聯合所組成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權益共同體。它絕不單純是一個經濟細胞,企業在市民社會中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經濟人,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明框架和經濟決策單位。

企業與多種法律法則有聯系,但主要是與商法和經濟法發生關系,但兩者各有側重。經濟法調整的主要是有關企業資格的審查、產權的界定、企業融資、稅收、財政、審計、環保以及其他監督管理等,尤其是有關影響企業的宏觀發展的管理等方面。商法對企業的調整主要是把它作為商事主體——商人對待。並且企業多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這與商人的本質屬性是一致的。至於企業的營業活動更是商法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各種商行為的主要體現。可以說商法調整的對象——商事活動的商人和商行為,集中體現在企業身上。

經濟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以國家權力去干預、調控、組織和管理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經濟法之所以必要,主要是它可使國民經濟協調、穩定、快速和持續發展。可以說它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調控器」。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雖與商法也有一定的交叉,但像物理學中的數學一樣不是主要的。

關於企業作為商法的調整對象,在國外有的學者認為由於以商人為調整對象的主觀體系已經過時,商法應以企業為調整核心。因為它揭示了商人和商行為這一商事法律關系的核心內容,所以受到很多學者的重視和認同。

但是,也有人認為,從法律政策性和法律技術上著想,取消商人概念不利於保持商法自身特點,也不利於商法的存在和發展。因為商人是個法律人格概念,它既是企業財產所有者,又可以是企業權利享有者和義務承擔者,甚至是企業的具體經營者,這不論從習慣上和理論上都較為吻合。相反企業概念,至今缺乏法律界定,在立法技術上也不如商人概念概括性、抽象性強。盡管企業與商人有內在聯系,但企業不等同於商人。有些雖名為企業,但並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是以營業的方式進行,有的行為也不是商行為,這樣的企業不具備商人的本質特徵。同時,企業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它與許多法律規則有聯系,如在商法中,首先要確定這家公司,是否屬商業公司,是否必須履行商人的義務。在投資法中要選擇企業擁有 產權最有效的形式。在稅法中選擇哪種企業形式對納稅最有利。在勞動法中它關繫到企業雇員的招聘、解僱等勞資關系,在民法中,關繫到企業的民事行為能力,在經濟法中,關繫到企業設立的監督管理以及對企業的宏觀調控和微觀監督,等等。這種綜合性的調整對象,更容易使商法失去特色,同時也容易與其他法發生摩擦,這樣不利於商法的發展。

4.結論:經濟法和商法將殊途同歸

縱觀歷史,法律經歷了合——分——合的過程。古代都是諸法合一,近代則走向諸法分立,到現當代人類社會又趨向於法的統一。所以國際上制定了許多國際公約,其主旨在於克服各國國內法的沖突。應該認識到,當今社會,經濟生活已滲入到各個法律領域,許多社會關系,往往不是由哪一個法律部門調整。尤其在普通法中,從來就不重視法律部門概念之分,也不重視公法、私法概念之分,也許法律部門的劃分是人類的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在未來社會里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更需要綜合性的法律,但更多的是經濟法律。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經濟社會,而且是一個知識經濟社會,法律與經濟將更加緊密結合。法律到處都建立在一種經濟利益關系基礎上,而且這種經濟利益決定著法律的結構。可以說在法律自身和它所吸收的經濟成分之間存在著某些不可分性。現在把法學和經濟學結合起來研究已普遍存在。那種怕在法律的基因上播種經濟的染色體,或者怕在經濟的基因上播種法律染色體都是違背客觀事實的。現在是法學家和經濟學家攜手聯合的時候了,應當在經濟現實與法律規范之間架起一座互通彼岸的橋梁。同時在法學領域內部,尤其在經濟法、商法之間架起一座互通彼岸的橋梁。在這里,筆者借用德國學者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19世紀的商法,就是20世紀的經濟法。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