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社會現象

經濟法社會現象

發布時間: 2023-08-01 21:13:16

1. 經濟法律事實的分類

法律分析:經濟法律事實分為行為和事件兩種類型

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終止要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是有相應的法律規范;

二是經濟法主體;

三是出現了經濟法律規范中假定出現的情況即經濟法律事實。

(1)經濟法律事實是指由經濟法律規范作規定的,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終止的客觀情況。(從以上表述中注意:經濟法律事實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它屬於客觀情況,客觀存在著的;二是它導致某種法律效果的出現,或使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

(2)經濟法律事實分為行為和事件兩種類型。

①行為是以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的、有意識的行動。按其與法律規范的要求是否一致,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

②事件是不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引起的事實。由自然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為絕對現象,由社會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為相對事件。

提示:自然現象引起的事實稱為絕對現象,是因為不是人力所能阻止自然現象(如果洪水、台風、火災等)的發生引起的事實。

法律依據:《經濟法》第一條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第二條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第四條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四、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第五條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2. 經濟法律關系產生的法律事實


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直接原因是法律事實,或稱經濟法律事實。

經濟法律事實可以分為兩類:
①事件,是指不以經濟法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能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
例如:甲、乙簽訂10萬元的合同,雙方約定,甲向乙支付10萬元,乙於07年2月1日交付貨物,但是在07年1月20日發生強烈地震。,此時的地震就屬於事件。
②行為,是指以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的,為達到一定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活動。
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有作為法律依據的經濟法律規范,即依據什麼發生、變更和消滅。
2.有經濟法主體,即誰承擔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權利與義務。
3.有經濟法律事實出現,即什麼原因引起發生、變更和消滅。經濟法律事實可以分為(客觀)事件和(主觀)行為兩類:
(1)事件是指不以經濟法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能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兩種。自然現象稱為絕對事件;社會現象稱為相對事件。
事件的出現都是不以人們(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徵。
(2)行為是指以經濟法主體意志為轉移的,為達到一定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活動,包括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
經濟法律關系的特徵:(1)經濟法律事實是客觀事實的一部分,那些不為法律規范所規定,不能引起任何法律後果的客觀事實不是經濟法律事實。(2)經濟法律事實中,事件與行為的區別在於是否以經濟法主體的意志為轉移。(3)有的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只需一個法律事實出現即可成立;有些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則需要兩個以上的法律事實同時具備。




3. 《經濟法基礎》考題練習,附知識點總結


2022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復習工作正火熱進行,考生要想穩拿60分,在單選題上是不能丟太多分數的,下面深空網給大家出幾道《經濟法基礎乎州》單選題,看看正確率如何。
《經濟法基礎》
Q
(2)選項ABD均屬於行政機關有權要求相對人承擔「行政」責任。
Q
相對事件(社會現象):如爆發戰爭、重大政策的改變等。
Q&A
4、【單選題】下列法律事實中屬於法律事件的是()。
A 經濟管理行為
B 簽訂合同
C 戰爭
D 發行股票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猛頃握】
法律事實包括法律行為和法律事件。選項ABD屬於法律行為。
Q&A
5、【多選題】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作不同的分類,其中包括( )。
A 國際法和國內法
B 根本法枝慶和普通法
C 一般法和特別法
D 實體法和程序法
正確答案:ABCD
【答案解析】
【考點】法的分類。
【解析】選項ABCD都是正確的。

4. 經濟法在社會經濟中的特有作用

經濟法的來特有功能,主源要包括社會經濟協調、利益資源分配、維護市場秩序以及宏觀管理規范的集成功能。與經濟學追求效率優先、社會學追求行為公平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法的適用特點不同,具有比較優勢。改善民生與社會和諧發展。
(一)、經濟法的平衡協調功能
經濟法的經濟社會屬性與公私融合屬性決定了經濟法在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平衡協調功能。經濟法調整經濟生活既以平衡協調為目標,也以平衡協調為手段,促使社會與私人、私人與私人之間達成某種共識和妥協,以實現最大化的社會福利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經濟法的穩定風險功能
當經濟社會轉型期同時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外部經濟沖擊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內部市場結構調整問題時,穩定經濟風險尤為重要。只有在經濟法框架下,充分發揮其穩定經濟風險的特有功能,才能營造法治規范的市場環境,解決內部供需關系平衡問題、消費群體收入差距過大問題、發達國家轉嫁經濟風險問題和有效抵制貿易保護等問題,從而推動經濟平穩運行和較快增長,為改善民生和積累社會財富保駕護航。
(三)、經濟法的提升效率功能
經濟效率的提升取決於市場主體經營自主的私權利和國家介入干預的公權力之間在制度上的高效合理與運行上的規范系統。

5. 為什麼說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經濟法產生的一般基礎和條件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或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加以組織協調的職能,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謂一定歷史階段,就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的時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走向壟斷和社會化發展階段,生產手段和經濟實力不斷集中,產生了壟斷集團,限制並惡化了競爭環境,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通過法律手段對此進行干預,由此形成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現象,產生了新的部門法——經濟法。
從實證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形式上的經濟法(稱為「經濟法」法律現象),或實質上的經濟法(體現國家權力對經濟活動干預協調的法律現象),都比較集中地出現在19世紀末之後,也就是說經濟法作為部門法劃分應肇始於19世紀。因此,認為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的觀點具有歷史合理性。我們可以這么說:作為國家管理經濟的法律現象,可以上溯到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的「諸法合體」法律狀態時期,而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則是人類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事情

6. 按照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條件不同,經濟規律可以區分為哪些類型

可分為三種類型:
①存在並在一切社會形態中發揮作用的規律是普遍規律。比如,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節約勞動時間。
②在某些社會形態中存在並發揮作用的規律是普遍規律,如價值規律。
③只在一定社會形態中存在和發揮作用的規律是特殊規律,如剩餘價值規律、按資本分配規律、按勞動力價值分配規律和按勞分配規律。
拓展資料:
經濟法也叫「經濟法」。它是社會和經濟現象之間普遍的、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聯系。它顯示了社會和經濟發展過程的本質。包括生產力運動規律、生產關系運動規律,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規律。 經濟法從屬於自然法。
按照其歷史時期的長短,可分為:
(1)在一切社會經濟形態中發揮作用的共同經濟規律。它們是經濟運動過程的共同本質在所有人類社會經濟形態中的體現。例如,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本質規律。
(2)在某些社會經濟形態中起作用的共同經濟規律是經濟運動過程的共同本質在某些社會經濟形態中的體現,如價值規律。
(3)在特定社會經濟形態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規律,是經濟運動過程的特殊本質在一定社會經濟形態中的體現,如資本主義社會的剩餘價值規律。
(4)在一定社會形態的一定階段起作用的獨特的經濟規律。例如,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第一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
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經濟現象。在社會經濟現象的各種聯系中,既有偶然的聯系,也有客觀的規律性聯系。 客觀規律性的聯系對經濟現象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就是經濟法。經濟規律的作用具有必然性。經濟學家將這種必然性描述為「強行為自己開辟一條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2頁)。在同樣的經濟條件下,經濟規律將繼續再現。

7. 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有哪些

商場打折,「滿300送300電子券」比「滿300省300現金"能帶來的營業收入會更好,但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許會因為買不到合適的索性不消費。

「經濟」一詞在4世紀初的東晉時期正式使用。「經濟」一詞是「經濟狀態」、「經濟狀態」、「援助世界」、「援助人民」、「經濟援助人民」等詞的組合和簡化,寓意「治國安邦」。它是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獻中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名中有一句話叫「文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里經濟就是經濟的意思。

經濟學:

經濟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創造、轉化和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經濟學。

根據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的政治經濟,為了突出一個類的地位和作用在經濟活動中,政治經濟自發研究價值或經濟法的法律從某個方面,而科學的法律經濟學有意識地研究價值或從整個經濟法。對稱經濟學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法;從對稱經濟學的角度看,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再生只是經濟法的拓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最優配置和再生背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而不是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再生水平。停留在資源優化配置和再生水平上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經濟學。

8. 下列社會現象中,屬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有( )

經濟法抄是調整國家襲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和對經濟活動進行協調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是國家為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維護經濟秩序而制定的,經濟法的本質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協調,如打擊走私、外匯管理、金融管理、產品質量、證券管理等等。
經濟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經濟關系,是國家在宏觀調控和協調社會經濟運行中發生的經濟系。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9.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產生、特點、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極具創新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依據這一理論,黨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進行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和開放性等一般特徵。它是實現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義:經濟法屬於法的范疇,屬於國內法的體系,但他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經濟法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興法律部門,在當前我國已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改革目標模式的情況下,進一步探討經濟法在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整中的作用及其與民法的關系,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經濟法的產生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汪首鏈的法律部門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從而出現了某種新的經濟關系,而且這種經濟關系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主要矛盾,採用原有的 法律方法無法調整的結果。

在建國初期,我國社會經濟運行完全照搬蘇聯模式,實行高度的計劃經濟。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對所有產品都統一實行計劃管理,從采購、生產到銷售,全部按照國家計劃進行,市場在經濟運行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1979年實行改革開發方政策以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不再束縛經濟的運行,而是積極的鼓勵和發展市場經濟。市場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發揮的作用與日俱增,原有的社會經濟模式被打破。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保證市場在社會經濟運行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又要克服市場本身的不足,國家要在宏觀上對市場進行調整和干預,這樣,我國的經濟法就順應時代的發展,產生並迅速的發展起來了。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核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發展,我國的經濟法理論研究也不斷走向深入,特別是關於經濟法的核心問題的研究相當活躍。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經濟法的核心問題進行了闡述,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其中,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經濟合同法說、計劃法說、企業法說、宏觀調控法說和競爭法說。

(1)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和核心,建立充分而公正的市場競爭機制,是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有效競爭是能夠實現的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應是一種有效競爭,它以市場主體的意思自治、企業自由為條件,以平等、公平和有序為標志[17].任何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對市場主體自由意志的過度壓制和經濟優勢以及競爭自由的濫用,均會造成對有效競爭的破壞。

(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和國家干預的基礎、方式雖然各不相同,但其功能、作用和目的卻是一致的,均是為了促進有效的市場競爭,使稀缺的經濟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使社會資源效用最大化和社會成本最低化。在市場機制條件下,市場主體以意思自治為基礎,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展開公平有效的競爭。然而由於市場交易過程中機會主義的存在和競爭導致壟斷的極大可能性,致使完全的市場調節對自由競爭形成扼制而導致市場機制的失敗。國家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其目的是為彌補市場的缺陷,恢復經濟主體間的有效競爭。

(3)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就其范圍和力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情況:第一、干預不足,指國家對社會經濟干預的力度不夠,不能有效克服和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無法管制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經濟優勢和競爭自由的濫用;
第二、干預過度,這種干預限制了市場主體充分發展的合理空間,國家權力過度干預市場,形成對市場主體自由意志的限制,從而最終導致了對公平競爭的扼制;
第三、干預困孫適度,指國家干預既芹顫能充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又能保證市場主體的自由發展和有效競爭,即真正實現了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有機結合。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干預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應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

判斷國家干預的合理性即其適度性,我們不能從國家干預本身得出結論,而應從其作用的對象和目的進行分析。如前所述,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的目的均是為了促進有效的市場競爭,使稀缺的社會經濟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因此,國家干預的適度性,應以市場主體的意志自由和有效競爭為標准。在市場調節下的公平有效競爭的理性范圍內,主要由市場進行調節,通過公平有效的競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企業的優勝劣汰;
而一旦超出公平競爭的范圍,出現不公平競爭或壟斷的後果或可能時,市場自身對此已經無能為力,必須由國家進行干預,以恢復有效競爭。只有充分保證公平有效競爭的市場秩序的國家干預,才是適度的國家干預。因此,國家干預的范圍應僅限於市場缺陷領域,並以克服和彌補市場缺陷、恢復經濟主體間的有效競爭為度。

國家干預是經濟法的基本特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法律形式即是以經濟法為主體的法律規范。上述關於國家干預的目標、范圍、力度的分析,也即是對經濟法的目標、范圍、力度的分析。因此,經濟法的核心即為建立和維護規范的市場體系,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建立和維護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

確立經濟法中競爭法的核心地位,對我國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經濟法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確立經濟法的競爭法核心,有利於將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行為和企業的微觀經濟運行行為有機結合起來。實際上,社會經濟運行是一個包括宏觀和微觀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離不開政府,政府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的宏觀經濟行為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且其中的一些經濟指標已成了社會經濟運行的晴雨表。但宏觀經濟的運行依賴於微觀經濟,作為宏觀經濟指導的宏觀經濟政策來源於微觀經濟領域,宏觀經濟行為的承受者是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個人,其效果也只有通過微觀經濟領域才能體現出來。因此,以確認和規范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為任務的經濟法,必須立足於微觀經濟領域,通過對經濟主體意志和行為的考察和對有效競爭的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維護,實現國家的宏觀經濟目標。經濟法恰能體現經濟法的此種特點與要求,它通過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的意志和行為的描述和公平、公正、有效競爭狀態的追求,構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和發展的宏觀經濟環境,將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克服了企業法論和宏觀調控法論所導致的「兩張皮」現象。

其次,確立經濟法的競爭法核心,有利於構建科學的經濟法框架體系。當前有的學者認為我國經濟法的框架被設計得過於龐雜,不僅包括了環境法、勞動法、經濟合同法和工業產權法,還包括了商事法的許多內容,如企業法、票據法、保險法等,認為應在凈化中把握經濟法,將經濟合同法和工業產權法歸於民法,商事法、環境法、勞動法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如前所述,經濟法的本質是確認和規范國家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建立和維護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之法,經濟法的核心是競爭法,以此為標准,我們可以建立以競爭法為核心的經濟法律體系。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作用

(一)保障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的多種經濟成分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其他經濟成分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

我國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成分、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公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憲法沒有結合各個部門、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和其他經濟形式的具體情況作具體規定,也沒有規定對侵犯權利行為的具體處罰內容。經濟法把憲法的有關原則規定進一步具體化。例如明確國家經濟管理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和個體生產經營者的法律地位,確定各經濟主體對社會主義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許可權和職責,規定他們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建立經濟法律關系的各種權利和義務,怎樣做好以責任為中心的權、責、利相結合,實行有獎有罰、賞罰分明的獎懲制度。對於各種違反經濟法規,損害國家、集體財產的違法活動,經濟法規定了明確的經濟制裁辦法,刑法及某些經濟法則規定了打擊那些嚴重經濟犯罪行為的具體條款,從而有力地保護了社會主義公共財產和其他經濟組織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促進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

(二)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增強經濟活力

企業管理是搞好微觀經濟活動的根本措施,是我國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經濟法規定的經濟核算制是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業必須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同時,規定了必須合理安排和科學地組織生產,掌握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法,在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對於企業不計成本、不計消耗、浪費嚴重,造成損失的現象,以及在履行經濟合同中的違法情況,還規定了經濟制裁。總之,經濟法要求企業一切經濟工作都要把經濟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各種生產經營責任制和一整套符合客觀經濟規律要求的管理制度,促進企業認真改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企業素質和勞動生產率。

(三)促進對外經濟聯系,發展國際經濟合作

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時,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方針。當代科學的進步,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日益發展,促使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不斷加強,任何一國,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在考慮發展本國經濟時,都必須著眼於國際關系的總體。我國經濟法是正確體現對外開放政策的具體法律規范,它調整我國利用外資和外國技術過程中與外國政府、外商之間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我國已經公布了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對外經濟關系的法律、法規,在維護國家主權,堅持平等互利與外國政府、公司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交流科學技術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今後隨著對外經濟往來的擴大和需要,還要逐步制定更多的對外經濟關系的法律、法規,使其成龍配套,不斷健全。將合理利用外資,吸收先進科技成果,以及發展商品出口業務,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等涉外工作,進一步引向社會主義法制軌道。

總之,經濟法與民法一樣,也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原因在於,當代發達的市場經濟、以及我國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是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經濟法的存在就是要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秩序,它對於實現經濟體制調整,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發展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熱點內容
執行法院查封房子 發布:2025-01-11 07:37:27 瀏覽:912
勞動法員工大病辭退賠償 發布:2025-01-11 07:16:06 瀏覽:506
用拖鞋打法官 發布:2025-01-11 06:53:26 瀏覽:644
法院存案年限 發布:2025-01-11 05:23:12 瀏覽:134
規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發布:2025-01-11 05:12:44 瀏覽:242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