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隱名代理
❶ 民法典925條的理解和適用
第九百二十五條【委託人介入權】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合同直接約束委託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受託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隱名代理的規定。
【條文理解】
本條保留了《合同法》第402條的內容[1],但卻經歷了一個相當激烈的爭論過程。由於本條規范的是委託人與受託人及第三人之間的外部關系,突破了委託合同的相對性,與僅規范委託人和受託人內部關系的條款有著明顯不同;且在效果歸屬上,本條又與《民法典》第162條極為相似,均發生代理歸屬效果。因此,在《民法總則》和《民法典》編纂過程中,關於本條的規范定位和體例編排,觀點不一。
一、關於本條的規范定位和體例編排
關於規范定位,有觀點認為本條確立的是間接代理制度,[2]有觀點認為本條是對英美法隱名代理制度的借鑒,[3]也有觀點認為本條是直接或者公開代理的特殊形態,還有觀點認為本條既不屬於間接代理,也不屬於隱名代理,在比較法上沒有先例[4]。關於體例編排,有觀點認為本條與大陸法系的意思表示理論並不沖突,體繫上應置於總則的代理部分;有觀點認為,本條應繼續保留在合同分則中,沒有抽象到要在總則中去規定的必要。規范定位是決定體例編排的重要因素,為更好理解本條文,我們先簡要介紹一下隱名代理和間接代理。
隱名代理和顯名代理相對應。顯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明確地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該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直接對被代理人發生。隱名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其代理人身份為相對人知悉,在這種情況下,也發生代理的效果,即該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直接對被代理人發生。在英美法系,隱名代理和顯名代理屬於公開代理的范疇,但對此理論界也有不同的認識。在大陸法系,一般堅持代理的「顯名主義」原則,有的國家也規定了隱名代理。如《德國民法典》第164條第1款規定,此項表示是否明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或者依情形,此項表示是否應當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並無不同。《日本民法典》第100條規定,代理人未表示為本人而為的意思表示,視為為自己而為。但相對人明知或者可知代理人為本人而為的,准用前一款(代理)的規定。一般認為,大陸法系的隱名代理和顯名代理都屬於直接代理范疇。
間接代理與直接代理相對應。關於間接代理,也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所謂間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法律行為,並符合《合同法》關於間接代理構成要件的規定。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並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同第三人為法律行為。[5]也有觀點認為,所謂間接代理是兩大法系的學者為了進行比較法分析而創造出來的學理概念,其實大陸法系在立法上並不存在間接代理,大陸法系所謂的間接代理就是行紀,涉及兩個合同(行紀合同與行紀實行合同)、三方當事人(委託人、行紀人、第三人),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法律行為並承擔法律效果,原則上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間不發生法律關系。[6]
關於本條的規范定位到底為何?筆者認為,盡管本條和本法第926條最早源於《國際貨物銷售代理公約》等有關規定,但從代理歸屬效果看,本條具備代理權要素且客觀上充足了代理公開要素,與第162條(顯名代理)的代理歸屬效果相同,唯一區別在於是以代理人名義還是以被代理人名義,因此本條屬於直接代理中的隱名代理。對此,立法機關在《民法總則》的制定過程中,也持此態度。立法機關認為,《合同法》第402條實際上規定的是隱名代理,[7]屬於直接代理,而不是間接代理。在間接代理中,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該行為的效力直接在代理人和相對人之間發生,然後再由代理人將取得的權利義務轉移給被代理人,因而間接代理不會在被代理人和相對人之間直接設定任何權利義務關系。實際上,間接代理並非真正的代理,不會產生代理的三方關系。《合同法》所規定的行紀就是典型的間接代理。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才會發生代理的部分效力(如《合同法》第403條)[8]。《民商審判會議紀要》第2條(關於《民法總則》與《合同法》的關系及其適用)中,對此問題也有提及,認為本條是屬於隱名代理,第926條屬於間接代理。
在體例編排上,在《民法總則》制定過程中,關於本條和本法第926條(《合同法》第403條)置於何處的問題,引發了一番爭論。有的意見認為,在《民法總則》中僅規定顯名代理即可,隱名代理和間接代理應當在《合同法》中作規定;有的意見建議,在《民法總則》中規定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有的意見建議,《合同法》第403條規定的特殊情形的間接代理也應當在《民法總則》中規定。從《民法總則草案》前面三個審議稿中,我們可以看到,立法機關採納了第二種意見,對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都作了規定。其中,關於隱名代理的內容規定在《民法總則草案(一審稿)》第142條:「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三人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民事法律行為直接約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確切證據證明該民事法律行為只約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除外。」可見,隱名代理系從《合同法》第402條直接改造而成,將之從《合同法》中拿出,置於《民法總則》部分。但在審議的過程中,體例編排又發生了變化。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民法總則》時,有的意見提出,隱名代理也沒有必要規定在總則中,在《合同法》中規定即可。因此,最後通過的《民法總則》中刪除了隱名代理的規定。[9]這也正是本條沒有列入本法總則編,而置於合同編委託合同中的原因。
❷ 間接代理和隱名代理
法律客觀:
《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條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虧困孝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合同直接約束委託人和第三人,但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受託人和第三人的除外。第四百零三條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間接代理,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法律行為,並符合《合同法》關於間接代理構成要件的代理。其本質特徵在於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而非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法律行為。間接代理分為顯名的間接代理與隱名的間接代理。(一)顯名的間接代理1.特徵。根據《合同法》第402條的規定,顯名的間接代理具有以下特徵:①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合同;②第三人於訂約時「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③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有效。2.法律效果。(1)原則上,受託人與第三人訂立之合同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委託人,即該合同的當事人為委託人與第三人,而不是受託人與第三人。(2)作為例外,如有確切證據證明,受託人與第三人約定該合同只約束受託人和第三人的,則該合同的當事人為受託人和第三人。受託人接受第三人的履行後,再基於委託合同將受領的權利和義務移轉給委託人。(二)隱名的間接代理1.特徵。根據《合同法》銷稿第403條的規定,隱名的間接代理具有以下特徵:①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合同;②第三人於訂約時「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③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合法有效。2.法律效果。(1)原則上,以隱名間接代理方式所訂立的合同,只能約束受託人和第三人,與委託人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委託人接受第三人的履行後,再基於委託合同將受領的權利和義務移轉給委託人。(2)作為例外,在下列兩種情況下,以隱名的間接代理方式所訂立的合同,經一定的程序後,其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委託人。①委託人行使介入權。(a)介入權的行使條件與法律效果。合同訂立後,如果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此即委託人的介入尺敏權)。委託人一旦行使介入權,則該合同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委託人,委託人成為合同的當事人。此時,第三人也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b)介入權的阻卻事由。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委託人不得行使介入權,該合同只能對受託人和第三人直接發生效力。如此規定的目的在於保護第三人訂立合同的自由權。②第三人行使選擇權,並且選定委託人作為合同相對人。(a)選擇權的行使條件與法律效果。合同訂立後,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但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選擇權屬於形成權,第三人一旦選定委託人作為合同的相對人,則委託人直接承擔該合同上的權利和義務。此時,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b)如果第三人並不選定委託人作為合同相對人,則該合同當事人依然為受託人與第三人。
法律主觀:
隱名代理是指在代理關系中,被代理人隱名直接由代理人與客戶簽訂合同的制度。被代理人的產品給買受方造成損失的,被代理人需要顯名承擔法律責任,代理人一並承擔連帶責任。
❸ 合同法第四百零二、三條,提到隱名代理制度,請問什麼是隱名代理制度。
狹義的代理僅指行為人以本人的名義進行的代理,即直接代理,也稱為顯名代理;廣義的代理,還包括
間接代理
,即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
民事法律行為
,爾後將該行為效果間接歸於本人的代理,也稱為
隱名代理
。
❹ 《合同法》第402條
你好。
這個屬於代理。代理的定義中關於「名義」的問題是這么定義的:「代理人一般應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代理行為」。比如隱名代理(本案就是隱名代理)
本案中,代理是指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關系,這個和名義沒有直接的關系,例如委託人可以要求受託人以受託人的名義行使行為,這個也屬於代理。而受託人只要向第三方披露委託人的存在,並且第三方有理由相信這個行為是由委託人委託的,則可以要求委託人受合同的約束。
附上代理的特徵:1.代理行為是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民事法律行為。
2.代理人一般應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代理行為。
3.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獨立為意思表示。
4.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
附上代理的分類,注意最後的隱名代理:
分類依產生的根據不同,分為:
一
①委託代理,又稱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權進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是根據法律的規定而直接產生的代理關系,主要是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而設定,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③指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有關機關的指定而進行的代理,如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一方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而沒有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之間相互推諉,或法定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有利害沖突的,由法院另行指定代理人的代理。代理人享有的代理權是指定的,與被代理人的意志無關,無須委託授權。
二
①本代理
②再代理。再代理又稱復代理,指代理人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轉托他人實施代理的行為。與此相對,由代理人親自進行的代理則為本代理。
三
①顯名代理。所謂顯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進行的代理行為,必須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義進行。
②隱名代理。所謂隱名代理,是代理人雖未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但實際上有代理的意思,且相對人明知或應當知道,從而在法律上亦發生代理的效果。
有問題可以繼續聯系我。
❺ 未披露本人的代理行為是什麼意思
未披露本人的代理行為,指的是隱名代理,又稱間接代理。是指在代理關系中,被代理人隱名,直接由代理人與客戶簽訂合同。
比如,電器產品的代理商制度, 如果被代理人的產品給買受方造成損失,則被代理人顯明,承擔法律責任,代理人也要承擔連帶責任。當被代理人無力賠償或無法賠償,由代理人墊付。
《合同法》第402條和第403條針對特定的民事活動規定了隱名代理的適用效力,即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情況,依法產生代理的法律後果。並且根據第三人知道和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代理關系的不同,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從中可知,隱名代理在中國立法上的構成條件包括: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代理人是在被代理人的授權范圍內實施隱名代理行為;代理人實施隱名代理行為是以其與被代理人之間的約定或法律允許隱名代理為前提的。
❻ 民法典隱名代理的法律規定
隱名代理,又稱間接代理。指在代理關系中,被代理人隱名,直接由代理人與客戶簽訂合同,如電器產品的代理商制度。 如果被代理人的產品給買受方造成損失,則被代理人顯名,承擔法律責任,代理人也要承擔連帶責任。當被代理人無力賠償或無法賠償,由代理人墊付。
一、隱名代理包括兩種形式:
1、一是「本人身份不公開的代理」;
2、二是「本人身份公開但本人姓名不公開」的代理。
二、比較法上隱名代理
1、隱名代理芹脊羨為大陸法與英美法普遍承認。大陸法上,隱名代理規則為歐洲各國法律普遍接受。
2、以德國法為例,其為保護意思表示相對人的利益,使其能夠知悉自己的交易對手,故奉行代理中的公開原則。
3、據此,代理人代理行為時,應當以一定的方式使相對人知悉其所做的意思表示的法律後果不是由他自己,而是由被代理人承擔。
三、對於隱名代理的處理結果,可概括為兩個方面:
1、如果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的,則該隱名代理產生與顯名代理相同的法律效力,即第三人與代理人所訂立的合同直接約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2、如果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的隱名代理並非必然產生顯名代理的效果,而是要通過被代理人行使介入權或者第三人行使選擇權而形成相應的法律後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二十五條嫌拍 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合同直接約束委託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受託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第九百二十六條 受託人以野磨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是,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是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❼ 民事訴訟中法定代理人違背被代理人意思
一、隱名代理人
中國《民法通則》在一般意義上確認了顯名代理。
而《合同法》第402條和第403條則針對特定的民事活動規定了隱名代理的適用效力,即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情況,依法產生代理的法律後果。並且根據第三人知道和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代理關系的不同,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
從中可知,隱名代理在中國立法上的構成條件包括: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代理人是在被代理人的授權范圍內實施隱名代理行為;代理人實施隱名代理行為是以其與被代理人之間的約定或法律允許隱名代理為前提的。 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隱名與顯名是相對而言的,它反映的是代理行為與代理關系問題。
從傳統意義上講,大陸法系主張顯名主義,即在代理行為中,代理人必須充分表達「以本人名義」的意思表示,這也是一個民事法律行為有效成立的基本要素,即只有表明「以本人名義」這一效果意思,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歸於本人才有理論依據。長期以來,顯名主義直接指導了大陸法上的代理立法,將不以本人名義的代理行為排斥在代理關系之外,並以間接代理即行紀制度專門調整那些為本人利益計算但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而就傳統理論而言,普通法上的代理構成則不以顯名為必要,由於沒有法律行為理論原理的指導和束縛,認為代理權是發生代理的依據,對於那些有代理權但不以本人名義進行活動的行為仍然可能發生代理並由本人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這就是普通法上的隱名代理。
隱名代理的發生,除了代理權必須真實存在的條件外,還須藉助普通法通過判例所確立的兩項權利即本人的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這兩項權利成為隱名代理關系中本人與第三人權利義務關系的聯結點。所謂隱名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享有代理權的前提下,既不披露本人的姓名,也不表明自己的代理人身份;或者披露自己的代理人身份,但並不以本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而本人仍然將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
隱名代理是普通法上代理理論的特色,是相對於顯名代理而言的。它與大陸法系代理理論中的間接代理相近似。
范圍:《合同法》第402條將其適用范圍限於「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訂立合同的行為。僅從文義解釋,僅在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行為時,方有隱名代理適用的可能。隱名代理為大陸法與英美法普遍承認。大陸法上,隱名代理規則為歐洲各國法律普遍接受。[1](p.428)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