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第374條

合同法第374條

發布時間: 2023-08-04 23:29:00

1. 求合同法案例分析題答案

《合同法》第374條: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375條:寄存人寄存貨幣、有價證券或者其他貴重物品的,應當向保管人聲明,由保管人驗收或者封存。寄存人未聲明的,該物品毀損、滅失後,保管人可以按照一般物品予以賠償。
(1)說明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並舉例合同法的規定。
(2)本案健身房寄包是否屬於無償保管合同,本案應如何處理?
案件解析
(1)違約責任以無過錯責任為規則原則,過錯為例外。過錯責任的情形主要有:
1.贈與合同:
《合同法》第189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客運合同中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毀損責任:
《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保管合同:
《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倉儲合同:
《合同法》第394條規定:儲存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倉儲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此案例中的健身房寄包非無償合同,因為健身房是營利性場所,雖然寄存包不收費,但是其為顧客提供免費儲存櫃是為了其盈利服務的,事實上把儲存物品的成本已經計入服務成本,故應當認定為有償合同。在這個合同的履行中,委託人未盡到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所以其只能請求按照一般物品請求賠償。

2. 我讓同學替我保管筆記本電腦,無償保管,後來他竟用來通宵打游戲導致毀損,請問我可以要求承擔賠償責任嗎

問:我讓同學替我保管筆記本電腦,無償保管,後來他竟用來通宵打游戲導致毀損,請問我可以要求承擔賠償責任嗎?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無償保管意外損壞,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無償保管人只有在具有故意和重大過失的情況下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只要能夠證明自己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無償保管人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保管人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保管義務的下列情形,應承擔賠償責任:

一、轉移保管責任,改變保管地點所造成的保管物的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三百六十九條規定,除緊急情況或者為保護寄存人利益的以外,不得擅自改變保管場所或者方法。該法三百七十二條規定,保管人違反前款定的,將保管物轉交第三人保管,對保管物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二、因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

《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條定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貴重物品未向保管人聲明,承擔一般物品的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三百七十五條規定,寄存人寄存貨幣、有價證券或者其他貴重物品的,應當向保管人聲明,由保管人驗收或者封存,寄存人未聲明的,該物品毀損、滅失後,保管人可以按照一般物品予以賠償。

3. 論 違 約 責 任|論責

論 違 約 責 任

內容提要:本文從違約責任概念入手,通過對違約責任形態,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及其與其他責任的區別的分析理解,以我國《合同法》為例,論述了對違約責任的認識和規定。

目錄:

一、違約責任概述(概念,特徵,性質)

二、違約責任形態

三、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含免責)

四、違約責任歸責原則

五、違約責任與其他民事責任的區別

六、結束語

關鍵詞: 違約責任 歸責原則 合同法 違約責任承擔方式

正文:

一、違約責任概述

違約責任即違反了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1999年3月1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 對違約責任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補充, 其中的違約責任制度吸收了以往三部合同法行之有效的規定和借鑒了國外的有益經驗, 體現了我國違約責任制度的穩定性、連續性和發展性。

在英美法系中違約責任通常被稱為違約的補救,而在大陸法系中,則被包括在債務不履行責任之中,或被視為債的效力的范疇。

在我國違約責任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約責任是晌敬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所產生的責任。這里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違約責任產生的基礎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若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則無違約責任可言;其二是違約責任是以違反合同義務為前提,沒有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便沒有違約責任。

第二、約責任具有相對性。這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才能發生,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不負違約責任。

第三、約責任具有可確定性。根據合同自願原則,合同當事人可以

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的方式,違約金的數額等,但這並不否定違約責任的強制性,因為這種約定應限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

第四、責任主要具有補償性。違約補償是指違約責任旨在禰補或補償違約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

第五、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形式。我國民法通則中的「民事責任」包括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可見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核心內容,需要強調的是違約責任僅是一種民事責任,不包括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方式。更不能對違約人的人身進行傷害。

關於違約責任的性質

違約責任在學術界、司法界素有爭議,主要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違約責任是一種補償責任,違約方所支付的違約金、賠償金之和,只能相當於受害方造成的實際損失。我國《合同法》草案三次審議稿採用了這一觀點,草案第115條二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視為違約的損失賠償」,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20條二款也作出類似的規定。第二種意見認為違約金是對違約行為的一種法律制裁,具有懲罰性,違約方所支付的違約金,可以高於對方造成的實際損失,強制違約方付出較大的代價,以教育和促使當事人自覺履行合同。第三種意見認為,違約責任既具有補償性,又有懲罰性,以補償性為主。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其理由:

1. 從違約責任的內在要求看,違約責任是一種違約行為的法律後果,其要求違約方承擔守約方因合同不能履行而造成的損失。這種損失一般是可以預見和計算的,但也不排除尚有不能確定的利益損失,包括可能得到的利益損失,這宏薯部分不確定的利益損失的賠償蔽謹者,從某種意義上說帶有懲罰性。

2. 從違約責任的立法目的看,是為了維護合同的嚴肅性,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違約行為的客觀後果往往會給對方造成實際損失,但有些違約行為不一定就有實際的損害後果,特別是預期違約行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會很少,甚至為零,對這種違約行為如果按照補償性的觀點,就可不承擔責任,這顯然不妥,既達不到「特殊預防」的目的,更不能起到「一般預防」的作用。

3. 從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看,雙方在簽訂合同時都希望對方能按約履行合同,使其從中得到預期的效益,同時雙方也都表明,一旦違約願意受到懲罰,包括彌補對方的損失,在約定違約金數額時均有過磋商,即使未言明,也是心照不宣的,故違約責任給予一定的懲罰並不違背當事人的意願。

4. 從社會效果看,如果將違約責任僅限於補償性,一旦發生糾紛訴至法院或仲裁機關,將化很多時間去弄清一方的實際損失,而有些違約確難以查清其造成的損失。如果認為違約金具有一定的懲罰性,就無需拘泥一些細小的問題,就可根據當事人的約定及時作出裁決,只是當約定違約金過高過低時才予以變更,這樣有利糾紛的解決,也可減少舉證、質證的麻煩,符合訴訟經濟原則。正如義大利民法第1382條規定的「適用違約金條款時無需對損害進行舉證。

5. 從我國的現行法律規定看,原《經濟合同法》和《擔保法》、《合同法》均有定金制度的規定,如果收取定金的一方違約需加倍返還定金,這加倍顯然是一種罰則,而不是支付定金當事人的實際損失。雖然定金是一種擔保方式,不能等同於違約責任,但這「雙倍定金」無疑也是違約的法律後果,從某種意見上說也是一種違約責任。

6. 從國際慣例看,根據《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規定,違約責任也

帶有懲罰性,而不僅僅是補償性,如通則第7、4、13條規定「(1)如果合同規定不履行方當事人應支付受損害方當事人一筆約定的金額,則受損害方當事人有權獲得該筆金額,而不管其實際損失如何。(2)但是,如果約定金額大大超過因不履行以及其他情況造成的損害,則可將該約定金額減少至一個合理的數目,而不考慮任何與此相反的約定」。這里法條關於「不管其實際損害如何」和「大大超過」才可減少的規定已足以說明違約責任不僅是補償性,而且帶有懲罰性。從《美國統一商法典》的修訂情況看,也趨向只要違約,不管是否有實際損失,就應支付違約金。我國99年《合同法》採納了違約責任補償兼懲罰這一觀點, 合同法第114條明確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將原草案115條二款「約定的違約金,視為違約的損失賠償」一句刪去,確認了違約責任性質以補償性為主,兼有懲罰性。這樣的規定是科學的, 也是可行的。

二、違約責任歸責原則

民事責任的認定必須依循一定的歸責原則,合同法上的違約責任也要遵循歸責原則。歸責就是責任的歸屬,歸責應該是一個含有動態過程的行為。歸責原則乃是歸責的規則,它是確定行為人的民事責任的根據和標准,也是貫穿於整個民事責任制度並對責任規范起著統率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歸責原則是指在進行違約行為所導致的事實後果的歸屬判斷活動時應當遵循的原則和基本標准。

各國民事立法在合同責任的歸責原則方面, 主要採納了過錯責任或者嚴

格責任(又稱無過錯責任)原

則, 不同的歸責原則的確定, 對違約責任制度的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合同法上, 嚴格責任與過錯責任是相對立的歸責形式。一般認為, 大陸法系沿襲了羅馬法後期的傳統過錯原則, 強調要有債務可歸責事由(即過錯) 才能承擔合同責任, 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導致債務不履行時, 債務人可免除責任; 而英美法系則奉行嚴格責任原則, 認為只要沒有法定的免責事由, 當事人違約後即要負損害賠償責任, 主觀上無過錯並不能成為抗辯事由。

在我國新合同法頒布以前,關於我國應採取何種違約責任曾經展開了廣泛的爭論。直到1999年新合同法頒布,《合同法》第104條規定:「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 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我國才確立了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當然作為補充也存在過錯責任原則。

嚴格責任的確立, 是合同法的一個重大舉措, 它使得我國合同責任制度有了很大的變化。實行嚴格責任有其合理性:其一, 《民法通則》及《涉外經濟合同法》和《技術合同法》已經把違約責任規定為嚴格責任。其二, 嚴格責任是合同法的發展趨勢。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5條和

第61條、國際統一私法協會起草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7.4.1條、歐洲合同法委會起草的《歐洲合同法原則》第101條和第108條等都規定了嚴格責任。其三, 嚴格責任具有顯而易見的優點。實行嚴格責任可以方便裁判, 有利於訴訟經濟, 有利於促使當事人嚴肅對待合同, 有利於增強當事人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其四, 嚴格責任原則更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違約責任發生在預先有密切聯系的當事人之間, 合同關繫上的權利義務

完全是由當事人自己商定的, 當然完全符合當事人雙方的意願和利益。法律確認合同具有拘束力, 在一方不履行時追究其違約責任, 不過是執行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而已。因此, 違約責任與一般侵權行為責任比較, 應該更嚴格。確立無過錯責任原則對於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合理分擔損失, 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維護合同紀律, 進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培育與發展, 確實比過錯責任原則能起更大的作用。

嚴格責任原則明確規定在我國合同法的總則中, 是違約責任的主要歸責原則, 它在合同法的適用中具有普遍意義。但我國違約責任採用的是多元的歸責體系。在嚴格責任原則下, 如對債務人承擔的責任無任何限制, 則對債務人過於苛刻。這將限制人們參加交易活動的積極性, 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因而, 在堅持嚴格責任的前提下, 按照合同法律的特別規定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合同法》分則中, 多處使用「故意」、「重大過失」、「過錯」等主觀心理上的概念, 並規定因這些主觀因素, 當事人一方承擔或不承擔民事責任。《合同法》的有些條文雖未出現過錯的字樣, 但要求主觀上存在過錯才承擔責任的, 也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其中有些屬債權人的過錯, 但大多數屬債務人的過錯, 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綜觀合同法分則, 涉及過錯問題的有下列幾類:(1)債務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損害的,才承擔責任。這類合同主要是無償合同, 如《合同法》第189條、第191條、第374條, 第406條規定的贈與合同、無償保管合同、無償委託合同等。(2)因債務人過錯造成對方損害的, 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例如《合同法》第303條和第320條的規定等。這些條文都明確規定, 債務人有過錯才承擔責任, 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 而且直接出現了「過錯」的字樣。(3)因債務人過錯造成對方損害, 且在合同法的條文中未出現過錯字樣, 但在主觀上確實存在過錯的。如《合同法》第374條、第394條

的保管合同和倉儲合同中, 保管人保管不善即相當於保管人有過錯, 故應承擔違約責任。(4)因對方過錯造成的損失,違約方可不承擔責任。這種情形主要體現在《合同法》第302條、第311條和第425條等條文中。此條不是以違約方有無過錯作為違約方是否承擔責任的構成條件。而是在這種情形下,法律賦予違約方以抗辯權。違約方可以證明該違約後果系對方過錯行為所致,而與自己的違約行為無關。嚴格來說,這不是過錯責任原則,只是違約的一種特殊情形。

過錯責任原則主要出現在分則中, 在分則有特別規定的時候適用。也就是說, 我國合同法雖然採用嚴格責任和過錯責任二元的違約歸責原則體系, 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嚴格責任規定在總則中, 過錯責任出現在分則中; 嚴格責任是一般規定, 過錯責任是例外補充; 嚴格責任為主, 過錯責任為輔。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時, 才可適用過錯責任, 無特別規定則一律適用嚴格責任。

三、違約責任形態

傳統合同法理論認為,違約分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兩者均為實際違約的情形。這次《合同法》借鑒了英美合同立法的經驗,確認了預期違約制度。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我國違約責任的形態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預期違約。即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行為。預期違約最早來源於英國法庭的判例,即1853年奧徹斯特訴戴納特爾案。後被英美法系國家廣

泛採納,並形成一項制度。因此我國《合同法》第108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 對方可以在履行期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可以看出預期違約分為明示違約和默示違約兩種形式,且守約方有選擇權,可以積極要求賠償,也可消極等待。

2、實際違約。在履行期限到來後,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都將構成實際違約。實際違約行為有以下幾種類型:

(1)拒絕履行。即完全不履行, 指在合同期限到來後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我國合同法第107條所提及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就是指拒絕履行的行為,拒絕履行的特點是,一方面當事人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義務,如果僅是表示履行部分義務則屬於部分不履行;另一方面,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合同義務無正當理由。一方嚴重違約使另一方訂約目的不能實現的,或著造成期待利益的嚴重損失的也等同拒絕履行。在一方拒絕履行的情況下,另一方有權要求繼續履行合同,也有權要求其承擔違金和損害賠償金。但是否有權解除合同,《合同法》94條似乎沒有明確規定,而只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根據該條的精神,一方拒絕履行以後,其行為以轉化為遲延履行,另一方則有權解除合同。

(2)遲延履行。即指合同當事人的履行違反了履行期限的規定。廣義上包括債務人遲延履行和債權人遲延履行。債務人遲延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期限屆滿, 或者在合同未定履行期限時, 在債權人指定的合理期限屆滿, 債務人未履行債務。債權人遲延履行表現為債權人對於債務人的履行應當接受而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 即遲延接受履行。我國合同法第96條

關於遲延履行的規定採納了廣義的概念,既凡違反履行期限的都可稱為遲延履行。

(3)、不適當履行。即指雖有履行但履行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的違約情形。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給付兩種情形。瑕疵履行是指一般所謂的履行質量不合格的違約情形。加害給付, 是指債務人因交付的標的物的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財產損害的行為。分別規定於《合同法》第112條和第113條。另外,債務人未按合同約定的標的、數量、履行方式和地點而履行債務的行為,主要包括:(1)部分履行行為;(2)履行方式不適當;(3)履行地點不適當;(4)其他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這些也應當屬於不適當履行。我國合同法沒有採取大陸法系的瑕疵擔保責任,而認為不適當履行是一種獨立的違約行為,違約當事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而非違約方則可以選擇各種違約的救濟方式維護其權利。

(4)、部分履行。所謂部分履行,是指合同雖然履行,但履行不符合數量的規定,或者說在數量上存在不足。這種情況下非違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支付違約金,如果造成了損失,非違約方有權要求賠償損失。一般情況下不必要解除合同,除非債權人能夠證明部分履約已構成根本違約,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

四、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

違反合同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根據《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從實際出發,我們認為承擔違約責任的具體方式應該包括:

1、實際履行。對「實際履行」之界定, 各國存在較大分歧。大陸法把實際履行作為主要救濟方法, 一方當事人違約, 另一方當事人可要求其履行或請求法院判決其履行合同規定的特定義務, 而不允許其以金錢或其它方法代替履行。英美法把實際履行作為輔助救濟方法, 一般僅限於法院判決並強制違約方履行義務, 而且只有在損害賠償不是一種充分的補救方法時才採用。我國亦規定了實際履行,稱為「繼續履行」,作為一種違約後的補救方式,《合同法》第109條、第110條等條款規定,金錢債務應當實際履行,非金錢債務在特殊情況下不適用實際履行。特殊情況即指「法律上或事實上不能履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履行費用過高、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實際履行可以和違約金、損害賠償、定金責任並用,但不能和解除合同的方式並用。因為解除合同旨在使合同關系不復存在,債務人不再負履行義務,所以它是與實際履行對立的補救方式。

2、採取補救措施。如質量不符合約定,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如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非違約方可根據標的性質和損失的大小,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採取修理、更換、重做、退貨、減少價款或報酬等措施。另外,《合同法》第112條規定,受損害方在要求違約方採取合理的補救措施後,若仍有其他損失,還有權要求違約方賠償損失。

3、賠償損失。又稱為違約「損害賠償」,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依合同規定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它是一種最重要最常見的違約補救方法。違約賠償具有以下特點:(1)損害賠償是債務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所產生的責任。(2)損害賠償原則上僅具有補償性而不具有懲罰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訂立合同時,當事人可以約定違約時應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作為損害賠償,也可以約定損害賠償的方法。(4)以賠償當事人實際遭受的全部損害為原則。違約損失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損害賠償具有典型的補償性,它以違約行為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事實為基礎。沒有損害事實就談不上損害賠償。這是損害賠償不同於違約金的根本所在。賠償損失也有一定的限制,即損害賠償額應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 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 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即合理預見規則。

4、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在合同債務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時,向對方當事人支付的一定數額的金錢。 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金,未約定則不產生違約金責任,且違約金的約定不應過高或者過低。違約金具有以下特點:(1)由當事人協商確定。(2)違約金數額預先確定。(3)違約金是一種違約後生效的責任方式。

5、定金。定金是指合同當事人為了確保合同的履行,依據法律和合同的約定,由一方按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預先給付對方的金錢或其他代替物。定金的特性:(1)我國合同法規定的定金在性質上屬於違約定金,適用於債務不履行的行為。(2)定金是一種獨立於其他責任形式制裁措施。(3)定金具有從合同性質,它以主合同的存在為必要條件。我國合同法第115條、116條規定了定金條款,對同時約定定金和違約金的,規定當事人可選擇適用其一。

除此之外,《合同法》第117條和第118條還規定了免責事由,免責事由只有一個——不可抗力。只有發生了不可抗力,才可部分或全部免除當事人的違約責任,並且這種免責是有條件的,即發生了不可抗力的一方必須及時通知對方,採取措施減少損失的擴大,並在合理期限提供證明,否則將不能免責。

五、違約責任與其他民事責任的區別

違約責任是合同法中重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之一,為了更好的理解違約責任,下面就違約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別作一簡要論述:

1、違約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二者是《合同法》責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二者之間存在著根本差別:第一, 二者產生的前提不同。締約過失責任是在締約過程中而不是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或雖然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而被確認無效或撤銷的時而產生的民事責任,

違反的是合同前義務, 而違約責任是以合同有效成立為前提的違反的是合同義務, 是約定義務。第二, 歸責原則不同。締約過失責任以行為人的違反誠實、忠實、保密等義務,在主觀上有過錯為要件, 實行過錯責任原則。而違約責任, 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條件, 實行嚴格責任原則。第三, 責任方式不同。締約過失責任只有賠償損失一種, 而違約責任有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 強制履行等方式。第四, 賠償損失的范圍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是信賴利益的損失, 而違約責任賠償范圍是履行利益的損失。

2、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違約責任和侵權是民事責任的兩種主要方式, 盡管二者存在著競合的情況, 但二者之間有著重要差異:第一, 二者產生的前提不同。違約責任是基於合同而產生的違反合同的責任; 而侵權責任是基於行為人沒有履行法律上規定的或者認可的應盡的義務而產生的責任。第二, 二者的歸責原則不同。違約責任奉行嚴格責任原則即無過錯責任原則; 而侵權責任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 只有在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情況才可以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或公平原則。第三, 免責條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 除了有法定的免責事由以外, 還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免責事由; 而在侵權責任中, 其免責事由只能是法定的。第四, 責任形式不同。違約金、定金等責任形式只能適用於違約責任; 而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只能適用於侵權責任。第五, 賠償范圍不同。違約責任是一種財產責任, 因而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 而侵權責任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 還包括精神損害的賠償。第六,舉證責任不同。合

同責任中,受害人只需證明對方違約即可,不必證明其有過錯,而侵權責任中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過錯問題舉證。第七,對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合同責任中,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債務人首先應對債權人負責,然後再向第三人追償,侵權責任中行為人僅對因自己的過錯致他人的損害後果負責。此外,在時效期限、訴訟管轄等方面,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也存在著區別。

六、結束語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育成熟,違約責任制度也必將更加完善。新《合同法》對違約責任制度的規定雖有不盡完善之處,但在與國際法規和國際慣例接軌方面大大前進了一步,並且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其內容也更加全面、合理、科學。

參考書目:

陳小君主編:《合同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修訂版

王利明、催建遠主編的《合同法》,2001年自考教材

李晶:《論違約責任的性質及歸責原則》,載《貴州大學學報》2000年5月第18卷第3期。

肖力:《論違約責任歸責原則》,載《山西省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夏秀淵:《英美法的嚴格責任和我國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載《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

崔建遠主編:《合同法》修訂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第2版。

4. 甲方購買乙方貨物,乙方在送貨時發生了交通事故,應有誰承擔責任

一般來講,貨物的損失不是由承運人承擔,乙方幫甲方運貨,甲方和乙方是合同關系,雖然不一定簽訂了合同,但合同關系是確實存在的。如果出現了交通事故,要看是什麼樣的情況下,一般有運輸人承擔主要責任。而貨物的損失一般由收貨人承擔。當然也要看運輸人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發生了交通事故。以下條款僅供參考:
《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320條規定:因托運人托運貨物時的過錯造成多式聯運經營人損失的,即使托運人已經轉讓多是聯運單據,托運人仍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406條規定: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貨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該承擔賠償責任,但保管室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117條第1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不可抗力主要指:1、自然災害。如地震、滑坡、洪水、火災等。2、政府行為。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戰爭等。

熱點內容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
執行法院查封房子 發布:2025-01-11 07:37:27 瀏覽:912
勞動法員工大病辭退賠償 發布:2025-01-11 07:16:06 瀏覽:506
用拖鞋打法官 發布:2025-01-11 06:53:26 瀏覽:644
法院存案年限 發布:2025-01-11 05:23:12 瀏覽:134
規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發布:2025-01-11 05:12:44 瀏覽:242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