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帶案例論文百度文庫

合同法帶案例論文百度文庫

發布時間: 2023-08-14 14:27:47

A. 案例關於合同法

案例1: 2003午10月,周某與某公司簽訂了為期1年的勞動合同。合同約定,實行計件工作制,每件產品0.5元,日定額80件。不能完成定額,將從已經加工的件數中扣除相當件數的加工費。由於周某沒有加工該產品的經驗,不了解加工每件產品需要花費的時間,公司招聘人員也沒有做相應的解釋,便草草地簽訂了合同。在工作過程中,周某發現加工每件產品至少要花費10分鍾,每天工作8小時根本無法完成定額。周某向公司提出降低勞動定額並適當增加每件產品的加工費,遭到公司拒絕。周某遂向公司提出終止勞動合同。公司告知周某,違反勞動合同必須支付違約金。雙方經多次協商未果,2004年1月,周某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終止該合同的效力。
案例2 :張某於1998年6月受聘於某公司,雙方簽訂了為期2年的勞動合同。2000年6月,勞動合同到期。由於公司業務較為繁忙,雙方沒有解除勞動關系,同時也沒有續訂勞動合同。2000年8月,某公司向張某下發了《終止勞動合同 通知書》,張某在通知書上簽了字。此後,張某在辦理工作移交手續期間,因病住院治療。張某向某公司提出:暫緩解除勞動關系,順延至醫療期滿。某公司認為,張某已經在《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上簽字,雙方的勞動合同關系已經解除。張某在勞動合同關系解除後患病,與公司無關,公司不能給予其醫療期待遇。張某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請仲裁,請求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
案例3: 張某是某軸承廠技工。2004年2月,張某在工作中因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受到車間主任的批評。張某不服氣,遂在加工軸承的過程中故意違反安全操作規定,致使多個軸承報廢。同事對其進行勸說,但張某置若罔聞,仍然違章操作,發生意外。在意外中,張某受傷致殘。事後,張某要求享受工傷待遇。工廠認為,張某是蓄意違章發生的意外,不能按工傷對待,拒絕為張某申請工傷認定。張某向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經調查核實,認定張某所受傷害不屬於工傷。張某遂提起行政復議。
案例4:2001年3月,劉某被某公司錄用為經理秘書,合同期限為6年。合同約定:從錄用之日起3年內劉某不得結婚,否則公司有權解除勞動合同。一年以後,因劉某男友單位集資建房,為了報上名,劉某與男友結了婚,不久懷孕。
公司以劉某違反合同為由,於2002年6月4日作出了解除與劉某所訂勞動合同的決定,並沒收了其簽訂勞動合同時交納的抵押金5000元。劉某不服,向當地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案例5: 2004年年底,「北大假博士」劉志剛(曾用名劉育豪)偽造了北大的本科、碩士、博士學歷,應聘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以下簡稱鄭州航院)教師職位,該學院信以為真,即與劉志剛商談招聘事宜。為了能讓劉志剛畢業後到學院工作,鄭州航院決定讓其畢業前即可上班。2004年12月份,劉志剛到鄭州航院上班,學院按博士生待遇支付給劉志剛4萬元安家費,三個月工資6000元,並分配120平方米住房一套。劉志剛上班後,多次以自己是北大博士為由,要求提高待遇,不斷和學院提出需要配置電腦、列印機和科研啟動資金等要求。鄭州航院經向北京大學查詢,發現受騙遂向公安機關報案。法院最終以詐騙罪判決劉志剛3年6個月有期徒刑並處罰金4000元。
案例一:1、勞動合同關系不同於一般的合同關系,它屬於一種特殊的合同關系。《勞動法》中對勞動合同的規定相對《合同法》來說就是特別法,只有在特別法沒有規定的時候才適用一般法。
2、本案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用人單位不能要求職工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且雙方如果約定試用期的話,在試用期內可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
3、一般顯示公平的合同解除應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這里顯然屬於勞動合同糾紛,所以應該向當地勞動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案例二:1、視為沒有約定合同期限,雙方均可隨時提出終止勞動合同。但有的地方規定要求用人單位提出終止勞動合同的要提前三十日通知。
2、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會註明合同解除的日期的。
3、下列情形不得解除勞動合同:(一)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負 傷,在國家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 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
(四)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案例三:1、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2、工傷實行的是無過錯賠償,除非三種法定情形不得認定工傷外,均得認為是工傷。三種情形是: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6條的規定,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情形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二是醉酒導致傷亡的;三是自殘或者自殺的。所以本案應認定為工傷。

B. 急求一篇有關合同法的論文,要3000字以上

合同的相對性及其突破

引言: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第121條確定了合同相對性的歸責原則,這里的合同相對性,又稱合同關系的相對性,是合同關系不同於其他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特徵之一。傳統的合同相對性理論認為,合同僅於締約人之間發生效力,對合同外第三人不發生效力;合同締約人不得以合同約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項,任何一方締約人不與第三人發生權利義務關系,否則合同無效。然而,隨著現代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商業貿易空前繁榮,嚴格恪守合同相對性原則越來越難以滿足平衡社會利益,體現司法公正,社會經濟生活對合同的社會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1]為了適應現實的需要,提高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張了合同的效力范圍,表現在立法和司法上,受合同效力影響的第三人范圍越來越寬,合同相對性原則也逐漸受到了沖擊,出現了許多合同相對性的例外情況,有學者將其稱為「合同相對性的突破」,本文將從合同相對性的歷史演進和突破表現對其略作探討關鍵詞:合同 相對性 突破

正文:

一、合同相對性的歷史演進

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學理上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目前比較權威的解釋是以王利明先生給的定義:合同相對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基於合同向對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不能向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也不能擅自為第三人設定合同上的義務,合同債權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護。在大陸法系中,合同相對性源至羅馬法的「債的相對性」理論,認為債是當事人一方請求他方為給付行為的法律關系,債權是只能對特定人產生效力的請求權。這種由特定權利人向特定義務人請求為或不為特定行為的特性,就是「債的相對性」。而合同是債的形式之一,因此,具體到合同的效力范圍上,這種相對性原則的主要含義是:合同僅於締約人之間發生效力,對合同外第三人不發生效力;合同締約人不得以合同約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項,任何一方締約人不與第三人發生權利義務關系,否則合同無效。這一規則對現代大陸法系的債法產生了很大影響,理論上,都將其視為債權自身性質所決定的一種當然原則。

二、合同相對性的突破表現:
合同相對性確立以後,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現代大陸法系國家的合同立法對合同相對性規則已有所突破,合同相對性理論也同時得到發展和完善。

(一)第三人侵害債權

所謂第三人侵害債權一般是指合同外的第三人明知合同債權的存在,仍然故意以損害他人債權為目的,實施某種侵權行為,致使債權人的債權部分或全部不能實現並致債權人損害的行為。侵害債權的情況在實務中時有發生,但我國現行法律沒有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經濟活動日益密切,民事行為之間的關聯性不斷增大,各種權利相互沖突、相互影響的機率也隨之增多,如果債權受到第三人的侵害,僅僅因為債權是相對權而不賦予債權人基於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則債權人的利益將很難得到保障,明顯違背了有侵害必然有救濟的法理。但是,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范圍應該嚴格受到控制,侵害債權應同時具備以下要件:第一,第三人侵害的必須是合法債權。如果是不合法債權,即使侵害了,也不用承擔責任,因為非法債權不受法律保護。第二,第三人實施的侵權行為具有違法性,並致使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如果第三人的行為是合法的,即使導致合同不能履行,也不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而是要承擔其他的刑事責任。相應的,合同不能履行並非是第三人的非法行為所致,也不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所以說,必須是第三人的非法行為和合同不能履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才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

(二)債權保全制度。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些債務人為了逃避債務,或隱匿轉移財產、或低價轉讓乃至無償贈與財產,或怠於行使自己的債權乃至放棄自己的債權,這些行為均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但按照傳統的合同相對性原則,由於債權人不能將自己的意志滲透到債務人與第三人的合同行為中,影響債務人與第三人的「契約自由」,因此其對此是束手無策的。這種利益上的失衡,必將導致整個合同領域交易安全的喪失,於是,為了在債務人的意思自治和債權人的期待利益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維護誠信原則,便自然地產生了債的保全制度。此制度的基本原理在於,賦予債權人對債務人或相關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權利一—代位權和撤消權。其中代位權是指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對第三人的權利並危及債權時,債權人得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該權利,請求第三人履行義務。撤消權則是指債務人為逃避債務將自身財產無償贈與或以不當低價轉讓給第三人時,債權人得向法院申請撤消,宣告行為無效。

(三)「租賃權的物權化」

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即出租方將財產所有權轉移給第三方時租賃合同對新的所有權方繼續有效。這是民法理論上的「買賣不破租賃」規則,使得依據租賃合同產生的租賃權(債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物權的效力。根據債的相對性,租賃合同應只對出租人和承租人有效,當第三人買受租賃標的成為不動產所有人時,買受人非租賃合同的締約人,故不應受合同約束,得隨時取回租賃標的物。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城市擴張、房荒問題的出現,各國為解決社會矛盾,多設定「買賣不破租賃」的例外規定,即出租人將租賃標的物讓於第三人時,原租賃合同對受讓人繼續有效。最初《德國民法典》第571條規定「買賣不破租賃」規則適用於土地租賃,後擴及一切不動產。
(四)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合同

「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制度」的意思是指特殊關系的第三人因債務人債的履行而受到損害時,不但可以向債務人主張侵權責任,而且可突破債的相對性,要求債務人承擔合同上的責任,以更好地保護其利益,此種請求權的基礎建立在基於誠信原則而發生的保護、照顧等合同附隨義務之上。也就是說,債務人所負的合同上的義務,不但指向債權人,而且指向與債權人有特殊關系的第三人。這是德國判例與學說創立了「附保護第三人作用之契約」制度,以加強保護與債權人具有特殊關系第三人的利益。該制度雖加強了對第三人的保護,但也有加重債務人責任之虞,故第三人的范圍應嚴格限制,通說認為第三人包括親屬、勞工、僱傭、租賃等具有人格法上特質之關系負有保護、照顧義務的人」。因而,我們可以看出,「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

(五)債權不可侵性理論的建立。

依傳統理論,物權是可對標的物直接支配的絕對權,可以對任何第三人主張權利,並得排除任何第三人對物權的妨害;債權是僅得向特定當事人請求給付的相對權,不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也就沒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效力。為了保護債權免受不法行為的侵害,有必要進一步建立新的權利理論,[3]故學者主張承認債權的不可侵性。英國1853年判決Lumley V Gye案,創立了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先河。該案原告Lumley與某演員訂有在原告劇院演出數月的合同,並規定該演員不得去其他劇院演出。被告Gye明知此合同存在,仍誘使該演員違反合同。法院判決認為被告Gye侵害合同關系乃不法行為,應向原告Lumley承擔責任。此後,該判例所創立的第三人不法侵害債權理論為多國接受。不法侵害債權,指第三人故意損害他人債權為目的,妨害債務人履行債務的行為。[4]根據債權不可侵理論,不法侵害債權的行為發生後,債權人得以債權為由提起損害賠償之訴,追究第三人的責任,這使債的效力得到擴張,及於一切侵害債權的第三人。這也是對合同相對性的重大突破。
(六)關於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訂約人並非為自己而是為他人設定權利的合同。此種合同的法律特徵為:(1)第三人不是訂約當事人,他不必在合同上簽字,也不需要通過代理人參與締約。(2)該合同只能給第三人設定權利,而不得為其設定義務。(3)該合同的訂立,事先無須通知或者徵得第三人的同意。第三人利益合同屬於利他合同一種,如果債務人不履行義務,第三人和債權人均可以請求其承擔責任。正是由於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將對第三人發生效力,所以,此類合同是合同相對性的例外。

(七)代為清償

代為清償,又稱清償代位,是指與債的履行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而在其清償范圍內取得債權人權利的制度。第三人的代為清償行為,可基於法律的規定,也可基於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但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代為清償都突破了債的相對性原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第三人履行了依債的相對性只能由特定債務人履行的債務,突破了債務履行主體相對性的限制;(2)第三人在代為清償後,於其清償范圍內,取得債權人的地位和權利,對債務人享有求償權,突破了債權請求主體相對性的限制。當然,以代為清償的方式突破債的相對性,並非可以任意為之,它須滿足一定的條件:(1)必須依債的性質可由第三人清償;(2)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沒有不得由第三人清償的特別約定;(3)代為清償不違背公序良俗,不損害債權人債務人利益。

(八)披露制度的確認。 我國《合同法》第403條規定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披露制度的確立也是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一種突破。

此外,代理、保險、信託作為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特例逐漸脫離合同相對性的約束,成為各自獨立的制度;同時,債的轉讓也被視作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

三、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本質

綜上所述,雖然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情形多種多樣,然而從根本上講就是合同效力是否在特定情況下及於第三人的問題,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合同主體涉及第三人。合同主體的相對性,是指合同關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於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而在債權物權化的情形中,第三人可以租賃權對抗房屋買受人。又如在「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契約」中,第三人可以請求債務人承擔合同責任,而許多國家則直接賦予了消費者直接起訴生產者的訴權。 其次,合同權利義務涉及第三人。合同內容的相對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規定以外,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享有某個合同所規定的權利,承擔合同規定的義務,除合同當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張合同上的權利。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當事人雙方可約定向第三人利益為給付,或經第三人同意為其設定給付義務;在債權保全中,合同權利與義務同樣對第三人產生了約束力;債權的轉讓則將合同權利或義務直接涉及第三人。

第三,合同責任涉及第三人。合同義務的相對性必然決定合同責任的相對性,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發生,合同關系以外的人不負違約責任,合同當事人也不對其承擔違約責任。從這一點上看,上述突破情形只有「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契約」突破了合同責任的相對性,使生產者對消費者直接承擔違約責任。各國多通過嚴格區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來解決合同相對性所面臨的困難,如產品責任制度、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然而,合同相對性規則並不是絕對地排斥第三人的責任。如在保證合同中,當被保證的債務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時,債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保證人履行合同或承擔違約責任。再如,債務轉讓合同中,由第三人取代債務人成為合同關系的主體,新債務人將承擔全部債務。可以認為只有當第三人自願承擔合同義務成為合同當事人,才負違約責任。

史尚寬先生曾言:由個人自覺,及於社會自覺,契約之意義及價值,漸自社會立場加以重估。[3] 因而,法律應該確立以合同相對性原則主體,同時,承認合同相對性的突破,更加充分、完善的保護財產的流轉。而確立這種模式的意義:一方面,加強債權的保護,擴張了債的效力,承認債的發生、履行方式的多樣性,促進了合同的有效履行,提高了民事交易效率,有利於社會財富增長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在債的關系與社會其他關系的互動層面上,由極端地強調合同自由、尊崇意思自治不受干預,轉變為兼顧社會公正,更加註重合同當事人與第三人利益、社會利益的合理平衡。
我國《合同法》對第三人利益合同沒有專門做出規定,合同法作為規范合同關系的一般法,理應對第三人利益合同做出具體規定,所以,從世界各國和地區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發展分析,以及從我國的實際需要出發,我國立法確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

C. 關於合同法的論文

以下筆者將對這兩種觀點分別予以檢討,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辨析-物業管理合同與相似民法制度[8]

(一)、物業管理合同與委託合同

先看委託合同。按《合同法》三百九十六條的規定,委託合同是委託人和受託人約定,由受託人處理委託人事務的合同。根據該章的其他條款的規定,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明確委託合同的特徵。

1、合同由委託人和受委託人簽定,此兩方當事人為委託合同的主體。

2、受委託人的主要義務是處理委託人的事務。

3、受委託人應當按照委託人的指示處理委託事務。

4、委託合同有有償、無償之分。

5、受委託人在處理委託事務時,因不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託人要求賠償損失。

6、委託人和受委託人可以隨時解除委託合同。[9]

對應物業管理合同的內容和特徵,不難看出二者存在以下主要區別:

1、委託合同的目的是以處理委託人事務為目的。所謂委託人的事務,一般是指與委託人有利害關系,委託人若不委託處理就不得不親自為之的事務。反觀物業管理關系中的管理服務,其實質是作為管理服務人的物業管理公司所提供的專業化、技術化的有償服務,由於物業管理具有需要專業化、技術化的技術服務的特點,作為業主、業主委員會並不都能夠親自來處理,同時對於一個大型的住宅區而言,如果每一個業主都事必親躬,那麼住宅區的秩序就無法維持。可以看出,物業管理事項與被委託事務存有明顯差別。

2、《合同法》第三百九十九條明確規定:「受託人應當按照委託人的指示處理委託事務。」這實質上是規定了受託人的忠實義務。但物業管理的管理服務並不是完全按照業主、業主委員會的指示處理的,物業管理公司在物業管理的管理服務工作是依據合同約定的范圍、項目,遵循物業管理的法律、法規以及物業管理行業的規范,獨立自主地開展物業管理服務的經營活動的。在物業管理公司開展的物業管理服務的經營活動中,業主、業主委員會只有監督權,而沒有干涉和指揮權。物業管理公司也沒有服從業主、業主委員會指示的忠實義務。

3、委託合同中受託人在委託合同范圍內所獲得的法律後果,歸屬於委託人,因此委託合同由委託人承擔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百零七條還規定:「受託人處理事務時,因不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託人要求賠償損失。」而物業管理則不同,無論是侵權責任還是違約責任一般都要由物業管理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各自分別承擔自己的責任。

4、委託合同是諾成合同、非要式合同。委託合同的成立只須雙方當事人達成意思一致即可,無須以一定物的交付或一定行為的完成為要件,訂立合同也無須遵循固定的形式;而物業管理合同則是要式合同、格式合同,必須依照物業管理法律、法規所規定的招標投標的方式來確定物業管理公司,簽署物業管理合同,並且一般要求要採用物業管理示範文本,最終合同的相關內容和履行還要接受城建、市容、及居委會等相關機關的監督。

5、委託合同與物業管理合同在合同存續期限上有較大差異,被委託人處理的事務往往比較單一,時間比較短;而物業管理則不同,物業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是系統的、專業化的服務,這個服務是長期的、連續不斷的、反復進行的,如果物業管理合同簽署的期間較短,就可能因物業管理公司追求短期效應,採取不恰當的方式從事物業管理,從而不利於物業管理設施的長期保養。此外,出於物業管理關系的特殊性,物業管理一方當事人不得象委託合同當事人那樣可以隨時解除合同

6、兩種合同採用的報酬支付方式不同,物業管理收費的方式與委託合同不同。物業管理收費方式一般是依據業主公約以及物業管理合同的規定由業主或住戶按月交納。而委託合同所規定的費用是將處理事務的費用與給委託人的報酬分別規定的,處理事務的費用可以預付,也可以由受託人墊付,而後由委託人償還,對與報酬則採用完成委託事務後支付或無償委託不支付報酬,這種支付費用及報酬的方式顯然與物業管理收費有著巨大的差別。

7、委託合同一般是基於委託人對受託人的特別信任為前提條件建立的;而物業管理合同則是通過招標投標之後獲得的,物業管理人一般皆需要獲得一定的資格認定證書方可以成為物業管理合同的招標對象。

8、委託合同可以為有償合同,也可以為無償合同,而物業管理合同一般皆為有償合同。

從以上的諸多方面,可以明顯看出物業管理合同與委託合同存有若乾重大差異,物業管理合同遠非委託合同之一種,現在實踐和理論中以委託合同為物業管理合同定性的做法曲解了物業管理合同的本質特徵,混淆了基本的法律關系,對於實踐中物業管理糾紛的解決貽害不淺。

(二)物業管理合同與代理權授予行為

代理,指代理人於代理許可權內,以本人(被代理人)名義向第三人所為意思表示或由第三人受意思表示,而對本人直接發生效力的行為。[10]代理為一項民法上擴張和補充民事主體行為能力的重要制度。在代理的分類中,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授權而發生的代理,即委託代理(意定代理),是最常見、最廣泛適用的一種代理形式。實踐中有些人認物業管理合同為代理的委託合同,也有人認為物業管理合同為代理權設定行為之一種,並得出物業管理行為為代理行為的結論,這其實也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對物業管理合同性質的誤解,以下從物業管理合同的性質和物業管理行為的具體內容兩個方面予以澄清。

首先,一般情形下,委託合同是產生委託代理授權的原因和基礎[11],在上文中,筆者已經用足夠的篇幅表明了物業管理合同不是一種委託合同,退一步說,即便在物業管理合同中有相關的委託條款,但其一,此不能作為對整個合同定性的依據,其二,理論通說皆認委託合同並不必然地產生代理權,只有在委託人作出授權的單方行為後,代理權方才發生。因此物業管理合同與代理權授予行為自當不同。

其次,在物業管理活動中,物業管理公司通常都是沒有代理權的。物業管理活動中雖然有涉及到法律行為,但一般都不需要物業管理公司來代理,而且物業管理活動中的大量活動是根本就不涉及法律行為,根本就沒有必要進行代理。因此,代理行為與物業管理活動不存在因果關系,不能用代理的概念來解釋物業管理活動。

再次,民法理論皆認代理人獲得相應的報酬系基於委託合同,而代理行為非為營利性行為,這一點與物業管理制度的目的有著重大沖突,而且代理是以被代理人的信譽為前提的,否則,相對人就不能安全地進行交易。何況代理的最終效果只能是提高被代理人的信譽。現代社會,物業管理向規范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如果將物業管理歸屬於代理行為,那麼,物業管理企業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物業管理活動,最終效果就應該只是提高業主、業主委員會的信譽,在這種代理結果之下,物業管理企業就不會有動力來下大力氣從事這些活動,顯然,代理的這種效果不符合物業管理的實際。[12]

最後,在物業管理關系中,物業管理公司與業主或業主委員會簽定物業管理合同後,物業管理公司從事的物業管理活動是以自己的獨立意志為前提的,在具體事項的 管理操作中並不需要依照業主或業主委員會的意思行事,這一點也與代理存在重大差異。

D. 求一篇合同法和招投標方面的論文

《合同法》與招投標

問過好多招標代理機構的年輕人,整個招標投標程序操作至全過程結束的目的是什麼?大都一臉的茫然加疑惑,部分人能回答:省錢。這種答案不能不說是行業中的悲哀了,其實答案只有三個字:簽合同。

招標投標的整個過程是一個為簽訂合同做准備直至合同簽訂完成的過程。招標代理則是招標代理機構受招標人委託為招標人尋找一個完成招標項目的合同當事人,即選一個有能力又經濟的合作夥伴。

既然是簽訂合同的過程,就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行事。《合同法》中第十三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要約-承諾」是合同訂立的基本過程,是受法律保護的。一旦要約成立(即到達受約人處),發出的一方即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同樣,承諾成立,發出承諾的一方也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招標投標就是通過招標方式,完成「要約-承諾」的全過程,用於約束簽訂合同的雙方當事人。

看似簡單,其實具體落實到招標投標活動中的各個階段,對比起來就比較復雜了。現在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以下簡稱《招標投標法》)中規定的「招標投標」與《合同法》中規定「要約-承諾」他們之間的關系分析一下。

一、招標公告和投標邀請書

在招標投標活動中「招標公告」和「投標邀請書」是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是引誘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一種特殊方式。它不是要約的意思表示,只是要約邀請,屬於事實行為,不是法律行為。

在招標投標活動中「要約邀請」引誘的不只是一個要約人,而是不少於三個,所以應當廣而告之。要約邀請不承擔法律責任,如果你不想向我發出要約,可以不參加招標投標活動,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按照我「要約邀請」中的提示,即通過「招標公告」或「投標邀請書」了解項目情況,了解向招標人發出要約的有關事項。

二、編制和發售招標文件

編制、發售招標文件,招標文件中對項目情況進行詳細闡述,並初步規定(這里是規定,不是協商)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使要約人了解更詳細的項目情況。

招標文件算「要約」、 「要約邀請」 還是「承諾」,現在還有些爭議。一般大家習慣把它算做「要約邀請」,即我編制招標文件邀請你來向我發出要約,你要是不想向我發出要約,可以不參加投標,即不遞交投標文件。它符合《合同法》的「要約邀請」條件。可招標文件中又有一些受要約人和要約人雙方應負的法律責任在裡面。例如合同部分,大家都知道,合同是附在招標文件里的,是承諾人的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而要約邀請不屬法律行為,招標文件的解釋順序一般又在投標文件前,也就是說此處的本應「承諾」的內容跑到「要約邀請」裡面去了,還有要約的內容也攙雜其中,所以單講招標文件是「要約邀請」還有些問題。大部分行內人士認為招標文件是要約邀請內容的具體化,是要約邀請的繼續,是要約邀請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個人認為招標文件有別於合同法的「要約邀請」,它包含了部分「承諾」的成分和本應要約人發出的要約信息。它應該屬於合同一方當事人即招標人的提前承諾,雖然不受《合同法》的約束,但在《招標投標法》中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在開標前十五天受其約束,不得隨意改動。這是一般法與特殊法的關系問題,有些盤根錯節。

《招標投標法》有其特殊性,依據《招標投標法》的第十三條、第二十八條規定,在招標投標活動中發出要約的要約人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法人或其他組織,是准備通過競爭來獲取承諾的多個當事人,招標文件是向多個投標人發售的,它不是《合同法》中所指的合同雙方的哪一方,因為合同的另一方還沒有確定,即要約人還沒有確定。

招標文件自發售之日起至提交投標文件截止時間至少十五日至,這一段時間招標文件還可以認定為「要約邀請」,因為還可以做必要的澄清和修改。但開標前十五日後,招標文件對招標人產生了的約束力,此時只認定是事實行為而沒有法律行為,在招標投標活動中就有些太隨便了,不能因為招標人發出的招標文件,在法律上認定為「要約邀請」,沒有法律行為,就可以在承諾前迴避或逃避責任,對於做為參加投標的要約人和當事人的投標人來講,就談不上公平了。在實際項目操作中,有很多招標人對這個十五天的規定極端的不重視,經常隨意修改招標文件的內容,其實與只認定招標文件是「要約邀請」有很大關系關系。

招標文件有好多內容是招標人自己給自己規定的法律責任,所以不能單單將招標文件認定為「要約邀請」或「要約」。它是由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即招標人做出的部分「要約邀請」加部分的「提前承諾」揉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是合同的組成部分。

三、遞交投標文件

遞交投標文件截止、開標是要約到達的時間即要約生效時間。其實,對於投標人來講遞交投標文件截止時才是比較重要的時刻,因為要約人的所有法律責任在這一時間成立,遞交投標文件截止時(包括投標文件的修改和撤回均應在這一時刻之前),即要約成立。

《合同法》第十三條規定要約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招標過程中生效時間即為投標截止時間,即開標時。《合同法》規定了撤消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同時,也就是說投標截止後就不可以撤回投標,當然也就不可以補充和修改投標文件,投標截止時(開標時)發出要約的投標人,已經接受了要約邀請,作出了要約的意思表示,法律行為成立。投標人受其約束,不可隨意改變法律條件,在招標投標活動中為投標人實質性響應招標文件要求,並不得隨意改變,如改變將按違約處理,承擔響應責任。

四、評標、推薦和確定中標人

評標、推薦和確定中標人的過程,是從眾多發出要約的人中選出最優秀的法律意思表示人,接受要約的過程。對各要約人的意思表示進行評比直至確定中標人,即要約—承諾。整個過程在《合同法》中沒有時限要求,只在《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了「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這里可理解為雙方的事先約定。《招標投標法》也沒有對其作出明確時間限制,只是規定了發出《中標通知書》後簽訂合同的時間,但《招標投標法》有其特殊性,它使要約人和承諾人在招標投標活動中受投標有效期的約束,所以各部委又在各種辦法和規定中相應制定了部分時間的限制,而且各部委之間的規定各有差異,不好掌握,是個有待統一解決的問題。

五、發出《中標通知書》

發出中標通知書,即招標人做出了承諾,它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發出通知後是否可以理解為招標文件中的合同就成立了,其實不然,招標文件中的合同是一個不完善的合同,如果代理機構認真負責些,業主又比較明白,那麼合同會嚴謹和完整些,如果文件編制膚淺粗糙,那麼合同的簽訂便十分麻煩和困難。此時已經承諾確定了中標人,再談合同細節內容,互不相讓,這時候再回頭看招標文件的性質時,還能看做只是「要約邀請」嗎?對雙方來說,它還含有一部分「要約」和「承諾」在裡面。

還有一個經常被業主和代理機構以及監督機構忽視的問題,即《招標投標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由招標人向中標人發出中標通知書。此處的「招標人」有可能是業主,也有可能是招標代理機構,還有可能是他們雙方,看是如何委託的了。在招標活動實際操作中,招標代理機構往往習慣以自己的名義向中標人發出《中標通知書》,此項工作就由代理機構代勞了。那麼,代理機構有權向中標人發出中標通知書嗎?我個人認為,如果招標人全權委託代理機構,並對中標結果予以認可,還是可以的,但往往代理合同在雙方權利和義務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我看招標代理機構不去自以為是的代理此事也罷。

誰來做出「承諾」是《合同法》中規定的法律地位主體能否成立的重要條件,所以以招標代理機構名義發出中標通知書,總歸不符合法律規定,有些篡權的味道。中標通知書是承諾人的第一承諾,是確定合同主體的第一個正式文件,可不能兒戲。如果中標人收到的中標通知書是以招標代理機構名義發出的,那麼一旦發生問題,招標人可以否認其合法性,到時約定俗成的東西,就沒有法律依據了,官司難打。雖然此類事情極少發生,但合同主體還是清楚點比較好,這也是招標人的權利。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一個投標人,中標通知書所加蓋的紅章是招標代理機構的,我會放心嗎?我又不是與你們招標代理機構簽訂合同,你哪有權利向我的要約做出承諾,承諾人是項目業主,講的通俗些,是支付給我工錢的人,我哪裡會承認你。

現在是買方市場,投標企業競爭太激烈,大家都不去計較這些,趕快簽了合同,我投標人再也不用與代理機構打交道了。簽訂合同後,承諾的主體確定下來,大家即可按照合同履行責任和義務,下步工作也就按部就班了。

了解了以上內容後發現,以《合同法》解釋招標投標的過程,其中有一個問題不好確定,就是招標文件的定位,是否理解為「要約邀請」,還是「承諾」?我想不好加以定義。那麼如果算做「要約邀請」,只是招標人一方的意願,是否能理解為雙方的前期溝通,那麼是否需雙方協商法律責任?而不是招標人自己說了算。倒是理解為「提前承諾」或含部分「要約」比較合適,招標人已經將自己簽訂合同後的法律責任和部分承諾事先寫在里頭了,例如:工期、付款方式、計價方法等,並且規定了一段時限的法律約定,就不能只認作是「要約邀請」了。看來,兩部法的融會貫通還是個復雜的問題,或許法已經到了該重新修訂的時候了。

二○○六年十月

E. 關於合同法的小論文

一、合同法的立法指導思想

從立法指導思想入手,然後分析這部法律,對我們每一個法官律師、學校教員來說,掌握這部法律可能更深入。立法指導思想是在立法方案中明文規定的。這部合同法的制定與別的法律制定不一樣。新中國歷史上每一部法律的制定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由一個行政部門牽頭,組織一個班子,大家一來就列提綱、設計章節、擬條文,反反覆覆地修改。而這部合同法的制定卻是首先設計立法方案,而立法方案的設計委託給八位專家來完成。八位專家中有兩位法官,一位是最高院的李凡(音)副庭長和北京高院的何新,當時是研究室主任,現在是告申庭的庭長,兩位庭長都是四十歲剛出頭。其他六位同志,年齡最大的是江平教授,他當時六十多歲。其次就是我,當時五十歲剛出頭。接下來就是三、四十歲的,如人民大學的王利明教授〔最年輕的,大概三十多歲〕;吉林大學的崔建遠教授;煙台大學的郭明瑞教授;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的《法學研究》副主編張廣新研究員。我們不是一開始設計合同法的章節,而是大家先來漫談合同法發展的情況,即務虛。大家討論本世紀以來合同法有哪些發展趨勢,其精神實質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些什麼新的制度。在大陸法國家的德國、法國、日本,英美法國家的英國、美國等的合同法中以及在國際公約中比如聯合國的國際貨物銷售公約中有些什麼新的制度、新的創新、新的原則。討論後先擬定製定本法的指導思想。共五個指導思想。

1.制定本法要從中國實際出發。

什麼是中國的實際,經大家討論斟酌,最後定下來四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改革開放;第二個要點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三個要點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第四個要點是與國際市場接軌。只有這四點是中國的實際,其他任何的特徵都不是中國的實際。

確定了中國實際以後,緊接著是要總結我們的合同立法和合同司法的經驗。這就是要總結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制定的《民法通則》、三個合同法以及各個合同條例和一系列實施條例中的經驗和不足。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法院的經驗,尤其表現在最高法院關於《民法通則》的意見、關於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涉外合同法的意見,最高法院平時的解答、批復。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最高法院公報,公報自1985年創刊以來,陸續刊登了一些判決,這些判決當中有一些是有非常典型的意義,創設了一些新的規則。這些都要進行斟酌、分析,凡是成功的、符合中國實際的、符合法理的,我們都要採納。

然後還要廣泛地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的立法經驗和判例、學說,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戰後以來在立法上通過修改法律、修訂法律、制定法律創立了很多新的東西以及很多新的經驗,一些重要的民法典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在戰後都有一些修訂,還有一些單行立法和他們的法院、法官創設的規則,都需要斟酌借鑒。戰後以來發達國家法院同樣面臨著社會關系極度動盪、極度復雜,社會環境極度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新的案件、奇怪的案件在戰前沒有,在法律上沒有相應的規定。而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法官面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案件創設了一些新的規則,新的制度,我們都要盡可能地採納、吸收。

除了國外先進的立法和司法經驗外,不能忽略我國的台灣。台灣的法律是我們國家在1929—1931年制定的,他們的民法典是我們中國當時的民法典,雖然現在叫台灣民法典,但它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並且台灣後來的經濟生活有極大的發展,當我們在經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動盪、動亂時,台灣抓住這個機會發展其經濟。經濟一發展,就產生很多新的問題,因此它的法院和法官也創設了很多新的規則,這些我們當然都要參考借鑒。

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合同立法和司法經驗,要達到的目的,就是使我們的合同法成為反映現代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共同規則。這是在第一個指導思想當中就提出來的目的。我們的法律不能夠關起門來,不能只是由我們的學者、立法者、法官看得懂,外國人看不懂。我們的市場需要和國際溝通,我們的法律不僅要我們自己能夠理解、能夠掌握,也要使國外的企業、企業家、法官、律師能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只有我們採納共同規則才能做到。我們平常說的和國際接軌,它的前提是要法律規則接軌,法律規則不接軌,經濟無法接軌。所以在第一個指導思想上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盡量採納反映現代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共同規則,並與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協調一致。這里沒有說和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完全一致,說的是協調一致。就是說我們並不是照搬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因為我們國家對一些國際公約有保留條款,還有些慣例不見得和我們合適。所以我們提的是協調一致。這是第一個立法指導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2.充分體現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保障當事人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合同法不過就是兩個獨立、平等、自由的當事人在一起共同協商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兩個當事人應該是獨立的、自由的、平等的,如果他們不平等,一個人隸屬於另一個人,合同內容無法決定,如果他們沒有自由,不能支配自己的行動,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也不可能簽訂合同。所以說合同自由是現代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求,沒有合同自由就沒有市場經濟,這一點非常重要。試想一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的企業是不是平等的、獨立的、自由的?不是,我們的企業是處在一個對層次的上下隸屬關系當中,從中央經濟主管部門,比如一機部、二機部、三機部、四機部,一直到七機部、八機部,然後到省一級經濟管理部門,比如機械廳,再到地區一級的經濟管理部門,比如機械局,還有縣、市區的工業局、機械局,等等,都是行政主管機關,最下面一級才是企業。這樣企業處在由上到下的行政隸屬關系的最下一個環節,它上面全是一級一級的行政主管機關,我們叫做多層次的行政管理環節、行政層次或行政機關,企業成為這樣一個行政關系中的最低層。這時,它已經不成其為企業了。八十年代初期我們曾經用一些教材、著作介紹蘇聯的法學,蘇聯的經濟法把企業叫做經濟機關,正是針對這種層層行政管理體系而言的,有一定的道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不再是獨立的生產者,而是一個垂直關系中的一個環節,它的全部活動是嚴格按照從上到下的指令性計劃,還包括上級機關的字條、電話、批示等等,來安排它的生產、交換。

一個消費者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是不是自由呢?不是。我們每一個消費者吃的糧食、穿的布匹、用的東西甚至生活用品,都是按照指令性計劃安排的。我們有購糧本、糧票、布票、糖票、雞蛋票、肉票等等票證,消費生活也完全是按照指令性計劃安排的。

我們廣大農村的農民是不是自由的呢?也不是。農村的生產我們叫做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公社、大隊、生產隊這樣三級上下隸屬關系。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是合一的,生產和行政管理是結合在一起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不見了,那誰是生產單位呢?生產隊作為一個生產的組織、基層單位,就象我們的企業一樣,按照行政指令性計劃來進行的生產。農民去勞動的時候,就象工廠的工人一樣,是按照生產隊的安排去的,上工聽鍾聲、下工聽哨聲,每天做什麼工,全聽生產隊長指示。

在這種行政隸屬關系條件下,就沒有獨立平等的自由的個人,從工業到農業的經濟生活全部按照指令性計劃進行,按照指令來運轉,有沒有合同的地位呢?沒有。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是截然相反的經濟形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盡量砍斷這樣的隸屬關系,要造就獨立自由平等的生產者、市場參加者。我們的擴權讓利,我們企業體制的改革不就是最終使企業從行政隸屬關系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個人嗎?成為獨立的主體參加市場進行生產、交易嗎?我們的農村改革中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歸根到底就是讓農民擺脫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公社體制,成為獨立的生產者,能夠自己獨立決定自己的勞動。這樣看來,我們的改革一開始就是面向市場,全面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是有了這些獨立的、平等的、自由的市場主體。

這些獨立、平等、自由的市場主體怎麼進行活動呢?在市場經濟下,已經沒有嚴格的國家計劃、行政指令把全國的生產、某個行業的生產能夠嚴格來安排,事實上已經做不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是沒有計劃的,是靠市場規律在起作用,物價上升大家就生產這個東西,物價下跌大家就生產別的,靠市場機制來指揮運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能靠猜測這個市場,要靠簽訂合同來組織自己的生產、交換,只有簽訂了合同以後,才能放心地投產,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銷售出去。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同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可以說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關系都要表現為合同關系,唯有合同關系才是市場經濟特徵的反映。

獨立、平等、自由的當事人們自己協商安排其權利義務關系,這樣的關系在法律形式上就叫做合同。因此合同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自由,合同自由是市場經濟本質特徵的最基本的表現。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的自由、農民的自由越來越大,但現存的三個合同法上合同自由不夠,限制特別多。舉例來說,1981年頒布的經濟合同法上,專門規定了合同管理機關,而合同管理機關管理合同有各種手段,特別利害的一招是,合同管理機關可以主動確認合同無效。這些制度嚴格說是計劃經濟的反映,限制當事人的合同自由是和市場經濟直接抵觸的。1993年修改經濟合同法已經把它刪掉了。

我們現在制定新的合同法,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法律能夠體現合同自由這個原則,如果作不到這一點,我們的法律就不可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因此第二個指導思想就是要充分體現當事人的合同自由,只要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要保障當事人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不受行政機關和其它組織的干涉。

當然,合同自由並不意味著對當事人一點限制都沒有,在合同自由的原則下,合同當事人應當受到兩方面的限制:一個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二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對當事人的合同自由作某種限制。後種限制中的特殊情況是說一定要有正當的理由,至於正當的理由是什麼,當時作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正當理由包括:為了保護消費者,為了保護勞動者,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只有出於正當的理由,才能在立法條文上限制合同當事人的自由,實質上也是在限制濫用合同自由。

3.合同法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或前瞻性。

本法制定、實施的時代特點是:在二十世紀末制定,在1999年通過,主要在二十一世紀生效、實施。我們的法律就應該做到有必要的超前性,我們是要面向二十一世紀不能夠只看見眼前的轉軌時期。也就是說,新合同法應當能夠適應我國建成市場經濟後對法律調整的要求,估計到2025年、2030年中國的轉軌時期已經結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基本建成,那個時候我們的市場經濟和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沒有什麼差別,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合同法照樣能夠管用。但這不是說一點也不要修改,或者說不必要制定什麼新的單行法、某種合同專門制定規則,而是說合同法的基本精神、基本制度、基本規則到那個時候能夠管用,能夠符合社會生活的要求。這一點在合同法制定過程中也有爭論,有這樣一種傾向認為我們應該著重考慮目前轉軌時期的一些特點。在討論立法方案時,針對這個問題,大家進行了認真討論研究,最後認為,我們確實要面向二十一世紀,但同時也要兼顧轉軌時期的一些特殊問題。

轉軌時期有哪些特殊問題呢?由於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行政干預還非常嚴重,侵害當事人利益的行為十分多,還有轉軌時期的經濟生活有很多混亂,什麼三角債、賴帳、建設工程合同中收回扣、送紅包,造成建設工程質量低劣,造成橋倒屋蹋,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害。對這些嚴重問題我們在制定合同法時不能夠置之不顧,一定要有充分的注意,要制定出相當的對策。

這是第三個指導思想,即面向二十一世紀和怎麼樣兼顧轉軌時期的一些特殊問題。還提出一點對轉軌時期的那些落後現象我們不能遷就,比如說紅包、回扣在轉軌時期非常普遍,但我們不能通過立法把它變成合法化的東西。

4.新合同法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經濟效率和社會正義。

法律的價值取向就是法律追求的目標。我們的合同法應當既追求經濟效率,又追求社會正義。所謂經濟效率,拿我們習慣的話說就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有利於企業的賺錢;所謂社會公正,是在整個社會不同的階層、人群之間要大體上做到平衡,在一個合同關系當中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要大體平衡。

法律是調整整個社會的,整個社會要有一個基本上的利益平衡。有些人群比如說消費者、勞動者,他們是分散的、弱小的,他們沒有辦法和企業家、大企業、大公司相抗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只講形式上的公正,我們說合同自由吧,你們只要自由協商簽訂的合同就有效,就給以保護,這里的合同自由就僅僅是形式上的自由。實際上,消費者、勞動者他怎麼能夠對抗大企業?試想一個山區出來的男孩子、女孩子進到城裡來打工,當他身無分文,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時候。他看見了一個招工的廣告,他趕緊去求職,這時,他怎麼敢和企業主討價還價,怎麼敢去爭取自己的什麼權利、法律上規定的什麼衛生條件、安全條件、文明生產的勞動條件、最低工資條件等。也就是說,他們的實力在實際上是弱小的,無法和企業抗衡。這時,法律要起什麼作用呢?法律就要支持這些弱小的消費者、勞動者,法律這時不能僅滿足於形式上的自由、公正,還要追求實質上的公正。所謂實質上的公正,就是等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實質上處於不平等狀態時,比如當一方是企業而另一方是勞動者的時候,法律規則首先要考慮保護勞動者、消費者,不能夠採取不偏不倚的態度。

整個立法過程中對這一點是非常重視的,我們不是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率。如果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率,凡是有利於提高生產力、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企業賺錢的,就合法、就保護、就鼓勵、就支持的話,那麼假冒偽劣也是可以發展生產的。眾所周知,有些地方的快速度發展最初就是靠假冒偽劣;有些人的暴發以致於後來成為大企業家,也是靠搞假冒偽劣商品或服務。難道我們的法律上也要承認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嗎?不行。我們不能丟掉社會的正義,社會的正義與公平是法律追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沒有社會正義、公平,就不叫法律,就變成了純粹的技術規則。

任何國家的法律都牢牢抓住社會正義,我們這樣的國家更不用說。我們現在正在建設和發展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所謂社會主義體現在哪裡呢?就體現在我們的法律更加註重社會正義、更加保護勞動者、保護弱者,因此在這個指導思想上提出兼顧經濟效率和社會公正。如果當經濟效率和社會正義發生沖突,難以兼顧時,哪一個優先呢?當然是社會正義優先。貫徹這個指導思想就要求在擬定法律規則時既要注重有利於提高效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又要注重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消費者、勞動者、維護市場道德秩序,決不允許靠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損害消費者、勞動者發財致富。

5.新的合同法要具有可操作性。

我們的教科書都說,法律就是行為規則。合同法首先是當事人簽訂合同、履行合同的行為規則。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法律是裁判規則,亦即法官裁判合同案件時的裁判規則。這就要求這個裁判規則要有可操作性,要求每一個規則、每一個條文要盡可能的有具體的構成要件、法律效果、適用范圍,這樣法官在裁判時才有所遵循,最終能夠保障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法院裁判同樣的案件能夠得到同樣的判決結果,維護裁判的統一性和公正性。

現行的三個合同法可操作性不是很強。有些條文看起來不錯,真的要用來裁判案件的時候就感到模稜兩可,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好些條文象口號一樣。我們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且不說有什麼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干預的影響,就是一個完全公正、正直的法官裁判案件,如果法律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會造成很大的差距,不能保證裁判的統一性和公正性。

F. 關於合同法論文

探析勞動者的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權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勞動法》是勞工人權之法,是促進經濟與社會全面進步之法,但《勞動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勞動法》本身也有爭議的地方。本文針對勞動者的辭職自由-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權展開論述,首先分析了關於此項自由規定的第31條的立法理論基礎,然後著重解析理論界與實踐中適用第31條的問題與缺陷,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勞動法第31條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 勞工保護,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權,預告期,「棄權條款」

我國《勞動法》第31條規定了勞動者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一般情形,具有重要意義,即「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此條文字體現的立法精神,理論界與實務界多給予很高的贊賞。但是,法律的功能不僅是要進行權利宣言,更要追求權利實現。由於《勞動法》第31條規定的內容過於籠統,理解上有歧義,適用多有不便。為此,很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第一部分 《勞動法》第31條的理論基礎

一、勞動法立法意義

法律中每個條文的理論基礎都離不開整體的理論基礎,對於《勞動法》而言,它體現的理念很多,基本的是勞動者的人權保護以及以社會為本位的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兩方面,我國《勞動法》的立法宗旨要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的國情以及與國際社會勞動保護的接軌。市場經濟中,勞動力是一種不同於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在運用民法、經濟法來規范勞動力市場,以保持勞動力市場與整個市場體系相統一的同時,還必須針對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在勞動立法規定勞動力市場的特殊規則,以保護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合法權益,維護勞動力市場的運行秩序。概括地講,我國勞動法的意義有:(1)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勞動及社會保障體制改革。(2)合理配置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3)維護勞動者基本人權。(4)解決勞動爭議,保障社會安定團結。(5)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⑴

二、《勞動法》第31條立法意義

從宏觀的角度把握了勞動法制的意義後,針對本文所要論述的勞動法31條規定,我們便可作進一步的思考,此條實際規定了勞動者的辭職自由,因為不管從推動勞動效率、還是經濟發展、還是勞工保護方面看都有理論上的意義,而且直接體現勞動者的擇業自由,是擇業自由的擴大化處理。

1、人權保護方面。此條規定充分映射了現代勞動立法的理念-保護勞工。現代勞動法誕生於19世紀的「工廠立法」⑵,勞動法的發展史和工人階級斗爭,都可以充分印證勞動法保護勞工的正義追求。我國《勞動法》第31條雖僅為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單項規定,卻使勞動者獲得了充分的職業選擇自由,保障了勞動者的獨立地位,也是對弱者地位的有利救濟,可以說,《勞動法》第31條的規定不僅是勞動自由的法律保障,更使勞動者人格獨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表現。⑶

2、經濟發展方面。此條規定有利於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最大價值。勞動力資源是人力資源,使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最優配置勞動力的最佳手段是市場,是勞動力流動的最佳方式,勞動法是建立維護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制度工具。使人盡其能,按勞分配,使勞動者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相結合,激勵勞動者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從客觀上看,一種資源的組合未必是最優的,需要不斷地調整;從主觀上看,勞動者出於興趣、愛好、專業,待遇等考慮,認定現有的單位和職業不適合於自己時,其工作積極性和效率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也需要實現新的選擇。勞動者享有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自由,就可以積極主動地調整資源的組合方式,為實現新的更優的組合提供了可能。

3、憲政方面。此條規定也體現了我國憲法中表明的有關勞動方面的原則,憲法是根本大法,規定了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因此憲法必然對勞動法起決定性影響。由於勞動關系與勞動制度體現了社會經濟制度的特點,勞動性質反映了不同社會制度的本質,所以憲法對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也規定得比較詳細和具體。根據憲法,此條規定了國家促進就業的原則,也體現了國家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更有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原則。人權理論和人權保障運動的影響,是勞動立法得以興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勞動法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人權保護的落實。
第二部分《勞動法》第31條的解釋與評析

一、理論界爭議的問題

1.《勞動法》第31條是授權條款還是義務條款?

一般而言,授權條款在表述上通常使用「可以」、「能夠」、「有權」等法律用語;義務條款則通常使用「應當」、「必須」、「不得」等詞語。據此斷定,第31條的規定是義務性條款。但若對第31條進行整體解釋和目的解釋,就會發現,本條還是一個授權條款。理由是,「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情形,而這種情形並非指第32條規定的特殊解除有特定的使用條件(即在程序上只需隨時通知,無需提前通知)。從《勞動法》整個內容來考察,也找不到第31條適用的具體情形。基於此,第31條的前半段「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不單純是事實陳述,實際上也是對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授權,確立了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獨立情形。勞動部1994年發布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也解釋為:「本條規定了勞動者的辭職權」。⑷那麼有一個問題不能迴避:提前解約,究竟是勞動者的權利還是義務?如果認為提前解約是勞動者享有的權利,這對用人單位無疑是不公平的,這會導致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條款只能約束用人單位而無法約束勞動者的現象發生,致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勞動者在合同期限內可以隨意解除合同,這將使企業時常面臨著高級客戶經理及技術人才流失的威脅。相反,如果認為不得提前解約是勞動者的義務,那麼,該義務將與《勞動法》規定的權利相違背。⑸我國《勞動法》第31條作為「混合條款」,融權利授予和義務施加於一體,表述方式上不甚妥切,授權內容過於模糊,易造成誤解。

2.「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是程序還是條件?

《勞動法》第31條規定的「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是程序還是條件?直到今天,對這個問題仍沒有明確的答案,有待法律明確規定。
需要的話,請追問。

G. 急求一篇合同法案例分析的論文

案例1.甲乙簽訂了一份借款合同,甲為借款人,乙為出借人,借款數額為500萬元,借款期限為兩年。
丙、丁為該借款合同進行保證擔保,擔保條款約定,如甲不能如期還款,丙、丁承擔保證責任。戊對甲乙的借款合同進行了抵押擔保,擔保物為一批布匹(價值300萬元),未約定擔保范圍。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設甲、乙均為生產性企業,借款合同的效力如何?為什麼?
2、設甲、乙均為生產性企業,甲到期無力還款,丙丁應否承擔責任?為什麼?
3、設甲、乙之間的合同有效,甲與乙決定推遲還款期限1年,並將推遲還款協議內容通知了丙、丁、戊,丙、丁、戊未予回復。丙、丁、戊是否承擔擔保責任?為什麼?
4、設甲、乙決定放棄戊的抵押擔保,且簽訂了協議,但未取得丙、丁的同意。則丙、丁是否承擔保證責任?為什麼?
5、設甲到期不能還款,乙申請法院對戊的布匹進行拍賣,拍賣價款為550萬元,扣除費用後得款520萬元,足以償還乙的本金、利息和費用。乙能否以拍賣所得清償自己的全部債務?為什麼?
6、設戊的布匹因不可抗力滅失;丙被宣告失蹤,其財產已由庚代管。現甲不能償還到期債務,丁償還了乙的全部債權,丁的追償權可向誰行使?為什麼?
參考答案:
1、無效。借款合同屬於違法資金拆借行為,合同無效。
2、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應承擔過錯賠償責任。該過錯賠償責任為不能還款數額的三分之一。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但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各自相應的過錯承擔責任。
3、保證人丙丁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抵押人戊仍應承擔擔保責任。保證合同未約定保證期限的,為主債務履行屆滿之日起六個月,現甲乙推遲還款期限一年,未取得保證人的書面同意,保證人只在原保證期限內承擔保證責任。因超出了六個月的保證期限,故保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而抵押權消滅的期間為主債務訴訟時效屆滿之日起兩年。雖然甲乙推遲還款期限一年,仍未超出抵押權的消滅期間,故戊應承擔抵押擔保責任。
4、保證人丙丁仍應承擔200萬元的保證責任。因為債權人放棄物保的,保證人在放棄物保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
5、可以。同一債權既有第三人提供的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的抵押且未約定擔保范圍的,債權人可向任一擔保人請求全部清償。
6、可向債務人甲和財產代管人庚追償。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就取得了對債務人的追償權。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就取得對其他擔保人的應承擔份額的追償權。戊作為抵押擔保人,其抵押物滅失,抵押權消滅。故其喪失抵押擔保人的身份,丁不能向戊追償。丙已失蹤,其財產由庚代管,財產代管人在訴訟中可為訴訟當事人。故可向庚追償。
案例2. A地甲公司與B地乙公司簽訂一份書面購銷合同,甲公司向乙公司購買冰箱200台,每台價格是1500元。
雙方約定由乙公司代辦托運,甲公司在收到貨物後的10日內付款,合同的違約金為合同價款的10%,並且約定了因合同發生糾紛由合同簽訂地C地的法院管轄。但是,在合同簽訂後,乙公司因為資金不足,發生生產困難,沒有能夠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交付貨物。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支付違約金,乙公司拒絕,雙方發生爭議,甲公司提起訴訟。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雙方約定合同的簽訂地的法院為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該管轄協議是否有效?
2、如果雙方當事人約定C地為合同的履行地,並且約定合同履行地的法院為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請問此時就本案而言,C地的法院是否因此而取得管轄權?為什麼?
3、本案件中,如果雙方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協議,那麼,甲公司可以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
4、如果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僅僅約定了合同的履行地為C地,並沒有約定管轄協議,此時甲公司應當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
5、如果雙方當事人為了平等地保護雙方的利益,在合同中約定因為合同發生糾紛,當事人可以向原告住所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法院提起訴訟,那麼,此時甲公司可以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
6、如果乙公司已經交付了貨物,合同的實際履行地是D地,但是,甲公司沒有能夠按時支付價款,雙方發生爭議,乙公司提起訴訟,此時,乙公司向D地的法院提起了訴訟,甲公司應訴答辯,沒有提出異議,此時D地的法院是否因此而享有管轄權?
7、如果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並沒有約定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而是在合同發生糾紛後,才書面約定了合同簽訂地的法院為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此時的管轄協議是否有效?
參考答案:
1、該管轄協議有效,因為是在書面合同中約定了合同簽訂地的法院為合同糾紛管轄法院,不違反專屬管轄和級別管轄等特殊規定,具備了管轄協議生效的條件。
2、此時C地的法院取得管轄權,因為雙方當事人約定C地的法院為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並不違反法律的禁止規定,而且也符合管轄協議的生效條件,因此,C地的法院取得管轄權。
3、如果雙方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協議。那麼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合同糾紛應當由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意見》的規定,因為合同糾紛提起訴訟,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而且雙方當事人的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當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因此,在當事人雙方沒有約定管轄協議的情況下,因為本案件中的合同沒有實際履行,如果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沒有約定合同履行地或者是合同中約定的合同履行地與原告住所地和被告住所地均不同,則原告只能向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就是向B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此時,甲公司應當向被告所在地D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理由同上題答案。
5、此時雙方當事人約定的管轄協議無效,甲公司只能按照法定管轄向被告住所地或者是合同履行地的法院提起訴訟。同時,考慮到本案中的合同沒有實際履行,因此,此時應當按照上述第三題的情況處理。因為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訴訟法意見》規定,合同雙方當事人選擇的協議不明確或者選擇了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或者是標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中的兩個以上法院管轄的,選擇管轄的協議無效,此時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法定管轄處理。
6、此時D地的人民法院取得管轄權。雖然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但是原告沒有向約定的管轄法院提起訴訟,被告在答辯期間沒有提出管轄權異議,應當視為雙方當事人放棄了管轄協議。
7、此時的管轄協議依然有效,因為管轄協議可以作為購銷合同的一部分,也可以獨立於購銷合同。只要當事人雙方書面約定,符合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並且不違反法律關於管轄協議的禁止性規定,管轄協議就具有法律效力

H. 合同法案例分析

買賣合同、共有關系
個體戶張某、王某二人於1999年10月1日從汽車交易中心購得一輛「東風」牌二手卡車,,共同從事長途貨物的運輸業務。二人各出資人民幣3萬元。同年12月,張某駕駛這輛汽車外出聯系業務時,遇到李某,李某表示願意出資人民幣8萬元購買此車,張某隨即氫車賣給了李某,並辦理了過戶手續,事後,張某把賣車一事告知王某、王某要求分得一半款項。
李某買到此車後,於同年年底又將這輛卡車以人民幣9萬元賣給趙某。二人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趙某某租車給李某使用,租期為1年,租金人民幣1萬元,二人簽定協議後,到有關部門辦理了登記過戶手續。
趙某把車租賃給李某使用期間,由於運輸缺乏貨源,於是李某准備自己備貨,因缺乏資金遂向銀行貸款人民幣5萬元,李某把那輛卡車作為抵押物,設定了抵押,雙方簽訂了抵押協議,但沒有進行抵押登記。
次年11月趙某把該車以人民幣1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錢某。12月趙某以租期屆滿為由,要求李某歸還卡車,李某得知趙某把車賣給錢某,遂不願歸還卡車,主張以人民幣9萬元買回此車,趙某不允,遂生糾紛。
現問: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什麼財產關系?
(2)張某、李某的汽車買賣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3)李某、趙某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該約定是否有效?為什麼?
(4)李某與銀行的抵押合同能否生效?為什麼?
(5)李某主張買回卡車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為什麼?
(6)截止糾紛發生時,該卡車所有權歸誰享有?為什麼?
答案: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按份共有關系。
(2)有效。因為張某擅自處分共有財產,該合同初為效務待定合同,後經王某默認而得補正,轉為有效合同。
(3)有效。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4)不能生效。一是因為李某無權以他人所有之物設立抵押,二是因為未辦理抵押登記。
(5)不能。因為承租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以同等價格為條件。(6)歸趙某所有。因為趙某尚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卡車所有權並未轉移。
解題思路
本題雖然人物眾多,但彼此之間的法律關系比較簡明,案情發展脈絡呈流線型,考生只要依情節按圖索驥,依次回答每個問題即可。
法理詳解:
(1)、(2)張某、王某按份投資購買卡車,共同從事運輸業務,依法成立按份共有關系。按份共有又稱分別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分別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民法通則》第78條規定;「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
既為共有關系,共有財產全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因此,共有財產的處分,必須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一個或者幾個共有人未經全體共有人的同意,擅自對共有財產進行法律上的處分的,對其他其有人不產生法律效力。但如果其他共有人事後追認該行為,則該處分行為有效。《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不效。」本案中王某事後得知後,要求分得一半款項的行為表明,王某是追認了張某的無權處分行為。
(3)、(6)《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超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另有約定的除外。」第(3)問所列情形即屬於本條所指的「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情形,即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標的物移轉時間,而不受「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的束縛。而第(6)問則應適用「標的手所有權自標的手交付時起轉移」的約束,依本案案情交待,糾紛發生之時,標的物尚在承租人李某手中,因而趙某並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故錢某並未取得所有權,此時卡車所有權仍歸趙某所有。
(4)依《擔保法》第41條及第42條第(四)項規定,以汽車設立抵押的,應當辦理抵的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另外,抵押人應對抵押物依法具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不得非法在他人之物上設立抵押。(5)承租人享有優先購買權,是以在同等條件下為前提的。本案中錢某出價10萬元,李某出價9萬元,顯然不構成「同等條件」。

I. [案例範文 案例分析]案例及案例分析

求法律案例分析範文1500字左右
案例:2004年6月15日,四川省成都市某臨街小百貨店的老闆魏某准備回家吃午飯,剛剛邁出店門,突然就有一個東西砸在自己的頭上,疼得他大叫起來,趕緊用手捂住頭部,鮮血從手中流了出來。

他的妻子和兒子急忙上前扶住,發現其頭部砸傷。

同時發現,「肇事者」原來是從樓上掉下來的一隻圓盤大小的烏龜。

魏某的小百貨店在小區的一樓,上面還有2到7層是居民住宅,烏龜肯定是住在2至7層的居民在陽台上飼養的。

魏某兒子拿著烏龜從2樓找到7樓敲門讓鄰居認領,但是這些鄰居均不承認自己飼養烏龜。

報警後,魏某表示,希望養龜的住戶能夠自覺承認,承擔責任,如果無人承認,他將向2至7樓居民集體索賠。

請用侵權法的相關原理對本案進行分析。

分析 這個案件雖然簡單,但是在法律上卻非常復雜,主要涉及的是本案究竟是動物致害,還是一般的物件致害的問題。

我國《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的是動物致害的侵權行為及其責任,本案造成損害的是烏龜,當然是動物。

但是,這個烏龜又不是一般的動物致害,而是在樓上墜落下來造成的損害,因此又比較接近《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的建築物的懸掛物、擱置物脫落、墜落造成損害的物件致害責任。

前者是無過錯責任,後者是過錯推定責任。

更為復雜的是,本案致害物烏龜的所有人不明,目前還沒有查明究竟誰是烏龜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如果最終無法查明這一點,那麼就有可能存在魏某所說的有可能是烏龜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樓上6戶居民承擔連帶責任,因為這又接近建築物拋擲物的侵權責任。

對此究竟應當怎樣適用法律,確定侵權責任,我的意見是: 1.本案的實質確實是動物致害的侵權行為。

不論怎樣,這個案件造成損害的都是烏龜,是動物,而不是其他沒有生命的物。

但是這個案件與一般的動物致害侵權行為有所區別。

《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的動物致害侵權責任,說的是動物的自主加害,是因為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動物沒有管理好,而使動物由於其本性,自主加害於他人。

而本案則不然,是因動物管理不當在樓上墜落,造成他人損害。

盡管如此,這個案件終究是動物造成的損害,適用《民法通則》第127條確定的規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確定侵權責任,是有道理的。

因此,只要烏龜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行為具有違法性、造成了損害、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就構成侵權責任。

2.但是,本案畢竟與一般的動物致害侵權行為有伏指纖所不同。

因此在確定其侵權責任的時候,應當參考《民法通則》第126條的規定,這就是,烏龜是在建築物上由於墜落而造成的損害,因此可以按照墜落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規則處理。

如果確認墜落的烏龜是何人所有或者何人管理,那麼就應當由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

對此,盡管沒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但是缺仿卻對下面的意見逗旦具有指導意義。

3.如果經過警方偵查也無法確定烏龜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那麼,這個案件就極類似於建築物拋擲物的侵權責任。

在重慶法院判決的建築物拋擲物的侵權責任案件中,一個高層建築上有人拋擲一個煙灰缸,造成過路人傷害,無法確定究竟是該建築物的哪一個人所為,因此,法院為了保護受害人損害賠償權利的實現,確定由該建築物的不能證明自己沒有實施這個行為的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這就是建築物拋擲物責任的規則。

盡管有很多人反對這個案件確立的規則,但是,法理認為這樣的規則是合理的,從保護受害人的角度上說是公平的。

當然,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的物件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中,沒有規定這個規則,因為存在很大的爭議。

如果無法查清致害的烏龜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但可以肯定一點,就是烏龜必然是魏某樓上2至7樓的居民之一所有或者管理,不可能是他人。

因此,為了保護受害人的損害賠償權利得到實現,也就是依據民法同情弱者的原則,可以參照物件致人損害的建築物拋擲物的規則,確定由2至7樓的6戶居民對魏某的損害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其中有人能夠證明自己從來沒有養過烏龜,也就是不可能實施這樣的管理不當的行為的,可以免除自己的責任。

結論 可見,這個案件在適用法律上的復雜程度,沒有現成的規則可以適用。

因此,要經過以上這些復雜的過程才能夠確定。

至於其損害賠償責任的確定倒是簡單,就按照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的確定標准確定即可,沒有特殊的規則。
舉個例子可以不,國內的。

新媒體設計的案例。

謝謝。

()首先我要寬容態度綜合實踐課程新事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試行課改種教育實驗綜合實踐內涵需要家實踐理解、拓展斷完善要始用各種條條框框束縛住教師手腳要充肯定校實施綜合實踐課程積極性、能性創造性(二)我知何何候妨嘗試先原點我必須重新思考設置綜合實踐課程終目僅僅增加門課已綜合實踐課程設置加強課程間聯系增強課程綜合性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手操作能力、社實踐能力綜合化課程發展趨勢特別階段更要課程實施利於培養幾種能力筆者認必要拘泥於具體概念形式(三)面新課程改革形唯書、唯課改綱要、課程標准聖經、金科玉律教條式進行理解執行與相實踐則鮮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所現些化模式原於每校情況情況各相同許校甚至完全具備設綜合實踐課程條件些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漸變式應該允許應該給予理解引導發展刻容緩重復所我、必須先積極穩妥改革與發展再逐步規范由性認識升理性認識制宜推廣實施模式(四)課改呼喚教育者實踐智慧實踐精神實踐精神值我每尊重課改理念先進事實艱難復雜說全都種模式千面、千篇律利於課改深入進行甚或導致課改受挫綜所述些模式現需要我進行科析與實踐驗證些模式存較缺陷條塊割式存理由原助於我析思考利於我更深入理解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所現問題些化實施模式都各自優缺點既能盲目推崇能棍打死同校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借鑒並機整合些模式比系列專題式系統與自助課題式靈相結合條塊割式深入與改造整合式全面相結合記錄本式實施模式則完全貫穿其各種實施模式記錄綜合實踐課程足跡實踐程我應充發揮各種模式優點盡量避免各種模式缺點使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模式越越優化優化程同先進課改理念真紮根課改實踐程具特色教育理論孕育、形發展程
【行政案例分析範文】有誰會寫行政管理方面的,進行案例分析的論文....
1、什麼是教學案例 (案例也是論文!)教育教學案例是對包含有解決某些疑難問題,某些原理、方法、策略運用的教育教學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滲透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現在教育教學理論、方法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和教師教學行為發生的變化,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實踐性經驗。

在我看來, 教學案例應提取於教學,用之教學,提取於個人,用之於大家。

2、案例結構 (1)背景:包括發生了哪些問題或困擾事件,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和案例問題:主題是本案例的核心理念,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確定主題。

案例問題是圍繞著主題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能夠闡述案例的主題,揭示各種困惑,鏈接有關理論,啟發讀者的討論和反思。

(3)情境與細節描述:環繞主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剪裁情節,有針對性地描寫特定的內容,把關鍵細節寫清楚,做到引人入勝。

(4)教學結果: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

(5)詮釋與研究:多角度地解讀和評析,回歸到教學基本面。

(6)問題討論:設計討論作業單,供今後案例教學時其他教師討論,開放而無終結。

3、教學案例與教案、 教學設計 、教學實錄的區別一般來說,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比較容易理解。

教案和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過程的反映。

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相近,它們的區別也體現了案例的特點和價值。

同樣是對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是有所選擇的。

至於怎樣選擇,就要看案例撰寫的目的和功能了。

4、寫好案例的幾點建議。

(1)要具備充分的素材 案例能不能寫的生動,勾起讀者學習、研究的興趣?與案例是否有鮮活的、真實的素材有關。

所以我們教師要想寫好案例,必須做好課堂觀察,認真、細致的、全面的記下課堂的師生活動情況,然後,根據案例的主題需要,裁減素材。

教師就好比一位裁縫,必須先有好的布料,然後根據衣服設計的風格量體裁衣。

要想掌握充分的素材,一般老師是用筆記課堂實錄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不大科學,畢竟手寫的速度比較慢,課堂上的一些突發的、精彩的片斷有時很難及時描繪。

如有條件,最好攝像機記下當時的情景,然後再通過錄像觀察,記下課堂實錄。

(2)要具有獨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

因為,選擇復雜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種結構要素也好,都是從一定的觀察角度出發,在一定的思想觀點的引導下進行的。

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

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煉去領悟和掌握。

案例能夠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適合於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第一線教師來寫作。

要寫好案例,首先要有實踐的基礎和經驗的積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寫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索。

一篇好的案例,可以勝過許多泛泛而談。

說到底,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做」出來的。
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實施案例範文
對啊 我是學生會的 以前寫的一些活動方案也許可以 十六中2008年少先隊辯論賽活動方案 活動時間,辯方由攻方任意指定:初一、初二各班教室 活動人員?少先隊決定舉辦一場以「中學生應該注重遵守紀律還是主張個性」為辯題,展開一場校園辯論賽。

由於初三本周要月考,所以不參加活動。

本次活動利用每個班的班會課,以每一個班為單位展開,一名主持人負責過渡: 隨著現代化的到來,教育方式越來越開放,很多同學都注重崇尚自我個性,而忽視了一些校紀校規,不得中途更替。

在比賽過程中,是有利於教育的,不受次數限制,攻辯雙方必須單獨完成本輪攻辯:正反方二、三辯各有且必須有一次作為攻方。

雖然校紀校規約束了學生的自我個性,但是有利於學校的管理,也是有利於教育的。

那麼我們在自我個性於校紀校規中應該如何選擇呢,以便於辯手准備材料: 1正方一辯發言 3分 2反方一辯發言 3分 3 正方二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1分30秒 每個提問不超過10秒 4 反方二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1分30秒 每次回答不超過20秒 5 正方三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1分30秒 6 反方三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1分30秒 7 正方一辯進行攻辯小結 2分 8 反方一辯進行攻辯小結 2分 9 自由辯論(正方先開始) 10分鍾(雙方各5分鍾) 10 觀眾向反方提問一個問題 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鍾 11 觀眾向正方提問一個問題 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鍾 12 觀眾向反方提問一個問題 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鍾 13 觀眾向正方提問一個問題 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鍾 14 反方四辯總結陳詞 4分鍾 15 正方四辯總結陳詞 4分鍾 注,然後選出一名優秀辯手進入復賽。

活動准備:初一、初二所有同學 活動簡介,以下是比賽流程: 班會課開始後,主持人開始主持,開始辯論,包括裁判、辯手的座位。

活動內容。

每班選出4名正方辯手和4名反方辯手,主持人准備一段開場白。

在班會課開始前,布置好教室黑板和桌椅,2名主持人,3名裁判。

辯手應准備好辯論材料: 本次活動應提早發布消息。

但是不容置疑,培養自我個性是開放教育的重要內容:第五周 活動地點,另一名主持人負責計時。

辯論完後,評委負責評出勝利方和一名最佳辯手標准如下: 項 目 語言表達能力(3分) 辯論藝術技巧(4分) 個人形象氣質(3分) 得 分 正方一辯 反方一辯 正方二辯 反方二辯 正方三辯 反方三辯 正方四辯 反方四辯 項 目 主旨突出(5分) 富有創意(2分) 配合默契(3分) 得 分 正方整體 反方整體 最後每班班長在第二次開會時上報各班的最佳辯手
法律案例分析範文給寫一篇吧,多謝了
一.***大學畢業後的十年規劃 (2005年-2015年,20歲至30歲) 美好願望: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方 向: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總體目標:完成碩士、博士的學習,進入**著名外資企業,成為高層管理者。

已進行情況:讀完碩士,進入一家外資企業,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二.社會環境規劃和職業分析(十年規劃) 1、社會一般環境: 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中的重要角色。

經濟發展有強勁的勢頭,加入WTO後,會有大批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企業也將走出國門。

2、管理職業特殊社會環境: 由於中國的管理科學發展較晚,管理知識大部分源於國外,中國的企業管理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中國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經過系統培訓的高級管理人才。

因此企業管理職業市場廣闊。

要在中國發展企業,必須要適合中國的國情,這就要求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和環境動態適應相結合。

因此,受中國市場吸引進入的大批外資企業都面臨 著本土化改造的任務。

這就為准備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員提供了很多機會。

三.行業環境分析和企業分析 1、行業分析: 本人所在**公司為跨國性會計事務所。

屬管理咨詢類企業。

由於中國加入WTO,商務運作逐漸全球化,國內企業經營也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因此這類企業在近年來引進中國後得到迅猛的發展。

2、企業分析: **公司是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屬股份制企業,企業領導層風格穩健,公司以「誠信、穩健、服務、創新」為核心價值觀,十年來穩步在全球推廣業務,目前在全球10餘個國家、地區設有分支機構。

公司2000年進入中國,同年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

經營中穩健拓展業務的同時重點推行公司運作理念,力求與發展中的共同進步。

本人十分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發展戰略,但公司事務性工作太過繁忙,無暇進行個人自我培訓,而且提升空間有限。

但總體而言,作為第一份工作可以接觸到行業頂尖企業的經營模式是十分幸運的,本人可能在本企業實現部分職業生涯目標。

四.個人分析與角色建議 1.個人分析: (1)自身現狀: 英語水平出眾,能流利溝通;法律專業扎實,精通經貿知識;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思維敏捷,表達流暢;在大學期間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有很強的學習願望和能力。

(2)測評結果(略) 2.角色建議: 父親:「要不斷學習,能力要強」;「工作要努力,有發展,要在大城市,方便我們退休後搬來一起居住生活。

」 母親:工作要上進 ,婚姻不要誤。

老師:「聰明、有上進心、單純、乖巧」,缺乏社會經驗」 同學:「有較強的工作能力」,「適合做白領」。

…… 五.職業目標分解與組合 職業目標:著名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1.2005-2008年: 成果目標;通過實踐學習,總結出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企業管理理論 學歷目標:碩士研究生畢業,取得碩士學位;取得律師從業資格、通過GRE和英語高級口譯考試 職務目標:外企企業商務助理 能力目標:具備在經濟領域從事具體法律工作的理論基礎,通過實習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接觸了解涉外商務活動;英語應用能力具備權威資格認證;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發表5篇以上論文。

經濟目標:在校期間兼職,年收入1萬元;商務助理年薪5萬 2.2005年-2010年: 學歷目標: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 職務目標:外資企業部門經理 能力目標:熟練處理本職務工作,工作業績在同級同事中居於突出地位;熟悉外資企業運作機制及企業文化,能與公司上層進行無阻礙地溝通。

經濟目標:年薪10萬 3.2005年-2010年: 大學生職業規劃範文 信息來源:招生就業指導處 點擊數:29287 發表時間:2008-10-8 一.意義: 有了成功的目標。

明確自己人生的大目標,對把握好目標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認真策劃人生每一步。

有道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千真萬確。

對自己做的或將要做的事沒有任何准備,就是在為失敗做准備。

(1)學歷目標:大專畢業(以後有必要了 還有要"充電"。

(2)經濟目標:年薪25萬 (3) 方 向: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建立自己的公司(生化) 三.社會環境規劃和職業分析(三年規劃) 1、社會一般環境 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中的重要角色。

經濟發展有強勁的勢頭,加入WTO後,會有大批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企業也將走出國門。

2、管理職業特殊社會環境 由於中國的管理科學發展較晚,管理知識大部分源於國外,中國的企業管理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中國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經過系統培訓的高級管理人才。

因此企業管理職業市場廣闊。

四.大學三年規劃: 1.職業目標:(2006-2008年) (1)職務目標:先從學生會干,勤工儉學,逐步了解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2)能力目標:掌握專業知識,了解其他方面對自己有用的 知識。

(3)經濟目標:在校期間兼職,年收入1萬元左右; 一年級:為試探期和定向期:首先要適應由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重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其次,要開始接觸職業和職業生涯的概念,特別要重點了解自己未來所希望從事的職業或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進行初步的職業生涯設計;熟悉環境,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大熱推廣做了很多成功案例,誰能舉幾個例子了解下嗎?
大熱推廣公司確實是涉及多個領域,包括:食品飲料、酒、保健品和快消品及零售、家電、汽車、金融、地產等。

像是 宜人貸P2P整合營銷、百威風暴電音節整合營銷推廣、浙江衛視《王牌對王牌》新媒體營銷、#歐麗薇蘭#微博話題營銷、方太廚電微信代運營、瀘州老窖微博代運營等項目都是他家公司做的推廣哦!而且很成功哦!
法律案例分析範文1500字左右
【案情簡介】 李女士和她的丈夫張先生婚後擁有一套房屋,最近他們為了購置新房決定將房子賣掉。

張先生與中介公司簽訂了《房屋買賣居間合同》,委託中介公司尋找買家,掛牌價為230萬元,簽約後張先生就到國外出差一個月。

劉先生通過中介看了這套房子覺得非常滿意,但希望價格再能便宜一點,通過雙方幾次協商,李女士最後同意以138萬元賣給劉先生,雙方又簽訂了《房地產買賣合同》,為此劉先生支付了定金20萬元。

誰知簽約後半個月,張先生就從國外回來了,當他得知房價為138萬元,覺得太便宜了,於是找到劉先生,告知劉先生這是他們夫妻的共同財產,李女士一個人無權處分,要求解除合同,但劉先生認為李女生有權簽訂合同,且已經交付了定金,堅決要求履行這份合同。

雙方協商不成,為此劉先生起訴至法院,要求履行《房地產買賣合同》。

【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系爭房屋系李女士和張先生的夫妻共同財產,共同同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義務。

在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對共同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應為無效。

法院判決購房合同無效,李女士返還劉先生定金20萬元及其利息。

【律師評析】 所謂共同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人,對全部共有財產不分份額地享有平等的所有權。

共同共有財產關系一般發生在互有特殊身份關系的當事人之間,較為典型的是基於夫妻關系而發生的夫妻共同財產關系,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共有等共同共有財產形式。

根據法律規定,部分共同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擅自處分共有房屋的,要看事後該處分行為是否獲得其他共同共有人的追認。

獲得其他共同共有人追認的,該處分行為合法有效。

沒有獲得追認而擅自處分共有房產的,合同無效。

目前法律實務中存在著如下幾種共有形式:1、家庭共有:夫妻是一種人身關系。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屬於夫妻共同共有,另有約定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夫妻共同共有:家庭成員相互之間,也是人身關系,是一定范圍內的親屬關系。

不能把親屬關系都當成家庭關系。

如張某與其妻、子一同居住,其父、母單獨居住。

張某的家庭成員就只有3個人,而不是5個人。

家庭共有財產,屬於家庭成員共同共有的財產。

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基於農村共同生產生活而產生幾代同堂的現象,其共同居住人對家庭財產是共同共有。

3、尚未分割遺產形式的共同共有:共同繼承的財產,在繼承開始以後,遺產分割之前,數人(相互之間是親屬,是同一順序繼承人)對遺產享有共有權的財產。

一般認為,這種共有是共同共有。

在購買房產時,一定要核實所購房產是否屬於共有,買賣共有房產的一定要取得全體共同共有人的一致同意。

為規避最終認定為共有房產而產生合同無效的法律風險,購房人可以採取如下措施:1、如果是房產證上的產權人是多個人的,一定要核實每個人的身份,並由每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上簽字,除非有公證的委託書,否則不同意代簽字。

2、如果房產所有人是在婚狀態,且房產證上產權證為一個人名字的,也需要其配偶在房屋買賣合同上簽字,或者由其配偶出具房屋並非夫妻共同共有財產的聲明。

3、如房產所有人系單身,且房產證上產權人為一個人名字的,需要該所有人到民政局開具單身證明。

4、為防止出賣人故意隱瞞其他共有人,買受人可以讓出賣人出具一份無其他共有人的承諾,並明確約定違反承諾的違約責任。

【法條鏈接】 1、《合同法》(1999年) 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89.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

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

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2001年) 第十七條 婚姻法第十七條關於「夫或妻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的規定,應當理解為:(一)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

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

(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

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十八條 婚姻法第十九條所稱「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夫妻一方對此負有舉證責任。

4、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二手房」買賣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2005年) 第二條 未經房屋共同共有人同意,出賣人對外簽訂的 「 二手房 」 買賣合同,效力如何認定? 答:審判實踐中,經常遇到房屋共有人以其他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為由,主張其他共有人對外簽訂的 「 二手房 」 買賣合同無效。

對此問題,應區別不同的情形分別處理。

一是房屋出售時,權利登記僅為出賣人一人的...

J. 合同法案例

合同法案例:

Adam是一個未成年人,為了與Ann訂婚他預定了一個價值昂貴的價專值,當然在他的能力屬范圍之內。結果事後,珠寶商卻拒絕交貨,理由是Adam是未成年人不具有訂約的能力,所以合同無效。
(a)問雙方合同成立了沒有?Adam能不能要求珠寶商承擔違約責任?為什麼?

答:雙方的合同不成立,Adam不能要求珠寶商承擔違約責任。合同不成立的原因是合同行為屬於民事行為的一種。就合同行為而言,一個有效的合同必須:

  1. 締約當事人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 當事人就合同主要條款達成合意。

  3. 按法律規定需要具備相關形式要件的,符合形式要件。

而根據我國法律,未成年人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從事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顯然買昂貴的戒指屬於大宗交易,超出了其民事行為能力范圍。所以合同不成立。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修改了多少處 發布:2024-11-17 16:26:29 瀏覽:667
魔法學院頁游 發布:2024-11-17 16:11:07 瀏覽:371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 發布:2024-11-17 16:10:10 瀏覽:156
學道德模範做有德之人手抄報 發布:2024-11-17 15:27:12 瀏覽:533
魏亞南律師 發布:2024-11-17 15:04:24 瀏覽:207
明朝司法程序 發布:2024-11-17 14:13:51 瀏覽:549
民事訴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17 12:40:18 瀏覽:449
勞動法對於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規定 發布:2024-11-17 12:10:34 瀏覽:12
合同法最新修訂日期 發布:2024-11-17 11:57:47 瀏覽:367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