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基礎第二版教案
㈠ 《經濟法》基礎知識點歸納
《經濟法基礎》
1.貼現利息的計算:
貼現利息=票面金額×年貼現率×貼現期÷全年天數
【提示】貼現期:貼現日至匯票到期前1日(算頭不算尾),承兌人在異地的,貼現的期限應另加3天的劃款日期。
2.增值稅進項稅額計算抵扣歷年試題
(1)購進農產品:進項稅額=買價×扣除率
【提示】後續用於生產或者委託加工9%稅率貨物或者6%稅率的服務的農產品:按照9%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後續用於生產或者委託加工13%稅率貨物的農產品:按照10%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
(2)納稅人購進國內旅客運輸服務未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①納稅人購進國內旅客運輸服務未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航空旅客運輸進項稅額=(票價+燃油附加費)÷(1+9%)×9%
②註明旅客身份信息的鐵路車票:
鐵路旅客運輸進項稅額=票面金額÷(1+9%)×9%
③註明旅客身份信息的公路、水路等其他客票:
公路、水路等其他旅客運輸進項稅額=票面金額÷(1+3%)×3%
3.生產銷售應納消費稅的計算:
(1)實行從價定率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銷售額×比例稅率
(2)實行從量定額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銷售數量×定額稅率
(3)實行從價定率和從量定額復合方法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銷售額×比例稅率+銷售數量×定額稅率
4.自產自用應納消費稅的計算
(1)實行從價定率辦法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1-比例稅率)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比例稅率
(2)實行復合計稅辦法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自產自用數量×定額稅率)÷(1-比例稅率)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比例稅率+自產自用數量×定額稅率
5.委託加工應納消費稅的計算
(1)實行從價定率辦法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材料成本+加工費)÷(1-比例稅率)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比例稅率
(2)實行復合計稅辦法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材料成本+加工費+委託加工數量×定額稅率)÷(1-比例稅率)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比例稅率+委託加工數量×定額稅率
6.進口環節應納消費稅的計算
(1)從價定率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1-消費稅比例稅率)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消費稅比例稅率
(2)實行復合計稅辦法計征消費稅的,其計算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進口數量×定額稅率)÷(1-消費稅比例稅率)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比例稅率+進口數量×定額稅率
㈡ 初級會計經濟法必背知識點
【1】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知識點:法律事實法律事實是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直接原因。
法律事件(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
自然現象(自然事件、絕對事件): 地震、洪水、台風、森林大火等+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3)計稅依據
①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
②每次收入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20%
(4)計稅公式
①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800)×14%;
②每次收入超過4000元的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1-20%)×14%
㈢ 求《法律基礎知識》的教案
法律基礎知識教學大綱(試行)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有關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牛了解和掌握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基本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僅做到自覺守法、依法辦事,而且還能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依法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公民。
二、課程教學總體目標
1.教育學生了解憲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中與學生關系密切的有關基礎知識,初步做到知法、懂法。
2.指導學生提高對有關法律問題的理解能力,對是與非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護權益、依法問違法行為作斗爭的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增強適應依法治國所必需的法律意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三、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
法律基礎知識課介紹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法律基礎知識課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懂得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熱情。
(一)憲法 。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憲法的特徵,了解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了解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系;努力做到維護憲法尊嚴,保障憲法實施。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政權組織形式;人權的涵義;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系。
2.識記:我國憲法關於治國方略的規定;我國的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
3.理解: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國家保障我國公民的基本人權.
運用
1.舉例說明:列舉實例表明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廣泛性。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分析判斷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憲政原則。
教學內容
1.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
(1)規定國家根本制度與基本國策
(2)規定和保障墓本人權
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
我國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
(3)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
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機構體系。
國家機關的相互關系。
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二)行政法
教學日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行政機關的構成及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明確行政違法的構成要件,掌握行政處罰的有關知識,提高遵守行政法規、依法監督行政的自覺性。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行政主體的范圍,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墓本方式;行政許可的涵義;行政處罰的基本程序;行政違法的構成要件。
2.識記:行政處罰的設定權;行政違法的特徵。
3.理解: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
運用
1.舉例說明:通過實例區分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分析判斷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合法.
教學內容
1.行政機關是國家實施行政管理的機關
(1)行政與行政法
(2)我國的行政機關體系
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
(3)行政法律關系及其要素
行政法律關系;行政管理關系和行政監督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的要素:主體、客體、內容。
2.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基本方式
(1)通過抽象行政行為規范和調整社會事務
抽象行政行為的插義。
抽象行政行為的形式。
(2)通過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維護行政管理秩序
具體行政行為的特徵。
具體行政行為的種類。
(3)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行政許可的涵義和種類。
行政處罰的種類、設定權、處罰程序。
3.制裁行政違法,維護社會秩序
(1)行政地違法及其特徵
行政違法的涵義。
行政違法的特徵。
(2).行政違法的制裁
行政違法制裁的涵義。
行政法律責任。
(三1民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內容,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明確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主要民事權利;自覺依法進行民事活動,提高保護自身民事合法權益的能力.
教學要求
認識
1.了解:民法調整的對象;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2.識記: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民事權利的主要內容;合同的訂立程序;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
3.理解:我國民法的摹本原則;民事行為能力分類的意義;合同擔保的形式和作用.
運用
1.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違反平等原則的現象;結合生活實際,指出侵犯公民、法人人身權利的行為主要有哪些,怎樣運用民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合同擔保的運用。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區分承擔民事責任的具體方式。
3.實踐體驗:根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模擬合同簽訂;收集有關資料,結合個人學習體會,說明公民合法財產受到侵犯如何尋求民事司法救濟。
教學內容
1.民法的墓本原則
(1)民法的涵義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平等原則
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權益的原則。
遵守法律和國家政策原則。
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原則。
2.民事主體
(1)自然人
自然人的涵義,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監護。
(2)法人
法人應具備的條件。
法人的分類。
法定代表人。
3.民事權利
(1)民事權利的主要內容
物權及其種類。
債權及其種類;合同的訂立、履行、擔保。
知識產權及其種類。
人身權及其種類。
(2)取得民事權利的途徑
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
4.民事責任
(1)民事責任的種類
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
(2)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和方式
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3)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的過錯,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四)經濟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的企業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以及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明確企業設立的條件、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勞動合同的內容和勞動爭議的解決方式,依法從事經濟活動。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企業的分類;產品質量的監督方式;稅收的種類;訂立勞動合同的基本程序;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
2.識記:企業設立的條件;構成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條件;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的基本內容。
3.理解: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承扒法律責任;依法納稅的重要意義;訂立勞動合同的重要性;違反勞動法應承擔法律責任。
運用
1.舉例說明:企業與其他法人的主要區別;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和征稅對象;發生勞動爭議的解決途徑主要有哪些。
2.分析判斷:結合有關資料或者個人生活經歷,分析產品質量對人們生產、學習、生活的重要性;在什麼情況下,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列舉事例,說明國家對女職工和未成年人實行特殊勞動保護的重要意義。
3.實踐體驗:根據個人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模擬一份個人與用人單位訂立的勞動合同。
教學內容
1.規范市場主體 依法設立企業
(1)企業設立的條件
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
設立企業的必備條件。
設立企業的禁止條件。
(2)企業的法律責任
企業法律責任的主體。
企業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
2.加強質量監督 保證產品質量
(1)產品質量法概說
產品質量法的制定。
產品質量法的基本原則。
(2)產品質量的監督
監督主體。
監督形式。
(3)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生產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4)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法律責任
構成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條件。
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范圍。
3.加強稅務管理 自覺依法納稅
(1)稅收與稅法
稅收的種類。、稅收法律關系。
(2)稅收徵收法
流轉稅法。
所得稅法。
(3)稅收徵收管理法
稅務管理。
稅款徵收。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
4.履行勞動合同 強化社會保障
(1)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勞動法的制定。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2)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勞動者的基本義務。
(3)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的訂立。
勞動合同的內容。
(4)勞動爭議的解決
協商解決;申請調解;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5)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社會保障的內容。
社會保障的立法。
(五)刑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犯罪的特徵和構成要件,明確罪與非罪的界限;理解刑罰在打擊犯罪中的作用;認識幾種常見犯罪的危害發生性,提高同犯罪作斗爭的自覺性。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分類;累犯、自首和立功的構成條件;常見的幾種犯罪。
2.識記:犯罪的特徵;刑罰的種類;刑事責任年齡。
3.理解:犯罪的構成要件;區分罪與非罪的原則界限;刑事責任能力。
運用
1.舉例說明:聯系具體犯罪案例,指出犯罪嫌疑人所觸犯的罪名。
2.實踐體驗:收集案例,體會打擊經濟犯罪的意義。
教學內容
1.犯罪
(1)犯罪的構成要件
犯罪及其特徵。
犯罪的構成要件。
區分罪與非罪的原則界限。
(2)犯罪的分類
根據犯罪客體不同進行分類。
根據犯罪主體不同進行分類。
根據犯罪主觀方面不同進行分類。
2.刑罰
(1)刑罰的種類
主刑和附加刑。
(2)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
(3)累犯、自首、立功
3.與犯罪行為作斗爭
(1)打擊與職務有關的犯罪
(2)打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犯罪
(六)專業法規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與自己所學專業有關的專業法規的主要內容;樹立忠於職守、嚴格依法辦事的觀念;提高依法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
(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由各校根據相關行業特點自行確定。)
(七)訴訟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訴訟途徑的種類及其各自的管轄范圍,知道非訴訟途徑的特徵及法律服務機構的種類;掌握幾種主要非訴訟途徑的運行過程;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訴訟的種類;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行政沂訟的受案范圍。
2.識記:非訴訟途徑的種類;法律服務的機構。
運用
1.舉例說明: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具體糾紛,選擇恰當的解決途徑。
2.分析判斷:結合訴訟案例材料,分析判斷應適用的訴訟程序及確定應管轄的具體機關。
3.實踐體驗: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旁聽審判、實地參觀等活動,體驗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教學內容
1.訴訟途徑
(1)訴訟的種類
(2)受案范圍和管轄
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
(3)審判程序和舉證責任
2.非訴訟途徑,
(1)非訴訟途徑概說
非訴訟途徑的涵義。
非訴訟途徑的特徵。
(2)非訴訟途徑的種類
投訴、調解、裁決、仲裁、復議、申訴。
3.法律幫助
(1)法律服務
法律服務的涵義。
法律服務的機構: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服務所。
(2)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條件、法律援助的機構、法律援助的程序。
四、教學原則和方式方法
1.教學原則
(1)方向性原則。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教學中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與解釋問題,確保理論觀點的正確性。
(2)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向學生普及法律基礎知識是法制教育的基本任務,應當努力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我國憲法和一些主要的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法制觀念教育,讓學生在學法的基礎上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法制觀念,做到自覺遵紀守法。
(3)學科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與其他德育課程相比,法律基礎知識足由多門法學分支組成的專業性很強的課程,也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在教學內容上不能過分強調學科的專業性、完整性、系統性,而應強調和體現它作為德育課的綜合性。要從德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出教學要求,把學科性和綜合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4)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與公民日常活動的聯系非常緊密。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同時,應注意教育和指導學生用法,做到學以致用。
要多選用典型事例和案例進行教學,適度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旁聽審判、模擬法庭、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等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學習,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做事、依法維權、依法問違法犯罪作斗爭等實踐能力。
2.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及思想狀況的差異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採用學生主體參與的啟發式、直觀式、討論式及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特別要注意採用以例說法的方法,有條件的應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
(3)教學方法的評價。評價教學方法要以實現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鼓勵有所創新並取得實效的教學方法。
3.活動建議
配合教學內容,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或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有計劃地舉辦各種法制講座,組織學生開展旁聽審判、模擬法庭、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並通過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及總結等形式考核成績。
4.教學用具
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及教學參考提供的資料開展教學活動,並恰當使用電影、幻燈、照片、錄音、錄像及計算機教學軟體和校園網等進行輔助教學。
5.課時計劃及分配建議
┌———┬—————————┬———┐
│序 號│ 課 程 內 容│學 時│
├———┼—————————┼———┤
│ │法律基礎知識課介紹│ 2 │
├———┼—————————┼———┤
│ (一)│憲法 │ 2 │
├———┼—————————┼———┤
│ (二)│行政法 │ 3 │
├———┼—————————┼———┤
│ (三)│民法 │ 6 │
├———┼—————————┼———┤
│ (四)│經濟法5 │ │
├———┼—————————┼———┤
│ (五)│刑法 │ 5 │
├———┼—————————┼———┤
│ (六)│專業法 │ 3 │
├———┼—————————┼———┤
│ (七)│訴訟法 │ 6 │
├———┴—————————┼———┤
│ 復習考試 │ 2 │
├—————————————┼———┤
│ 機動 │ 2 │
├—————————————┼———┤
│ 合 計 │ 36│
└—————————————┴———┘
法律基礎知識一般每周2學時,總時數為36課時,其叫J教學時間32學時,復習考試2學時,機動2學時。
五、教材編寫和選用
1.教材的編寫、審查和選用
法律基礎知識課教材,由教育部統—組織編寫,在部分職業學校試用後由教育部組織審定。
各中等職業學校應選用國家審定通過的教材。未經批准,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組織編寫和推薦教材
2.教材的范圍
教材包括:課本、教學參考書、教學掛圖、音像教材、多媒體教學軟體、多媒體教學資料。
3.課本的規格
課本作為實施教學大綱的基本工具,必須按照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反映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課本作為教與學的基本工具,應該圖文並茂,既有正文也有輔文、事例,應採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敘述方式,提供新穎活潑的版式設計,文中穿插思考題、判斷題,力求有利於教師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便於學生學習理解。
六、學習評價與考核
1.評價目的
學習評價是通過確認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水平、行為轉變的情況,以考查教學效果,為調節和控制教學過程提供決策依據。
2.評價原則
學習評價應遵循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評價的范圍應包括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識記、理解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評價途徑
評價應採用書畫測評考試與日常觀察相結合的途徑進行。具體方式包括筆試、口試、具體案例分析、法律文書撰寫和實踐活動考查等。
4.評價標准
學習評價標准分為認知水平評價和運用能力評價。
認知水平評價分為「了解」、「識記」和「理解」三個層次,「了解」指知道有關知識和原理;「識記」指對有關的知識和原理能正確認識和表述;「理解」指在識記的基礎上,對有關知識和原理能較全面、深入地把握。
運用能力分為「舉列說明」、「分析判斷」和「實踐體驗」三個層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恰當地舉出事例說明所學的知識和原理,並能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原理分析、解決所接觸到的實際問題。
㈣ 經濟法總論教學設計探討
經濟法總論教學設計探討
經濟法總論理論性過強,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案件的輔助,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經濟法基本理論。在教學中,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法基礎理論,必須對章節進行合理規劃,在講授中注意突出重點難點。
摘要: 在經濟法學的授課過程中一直存在總論和分論的“二張皮”問題,但總論的深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分論具體經濟法律制度的理解和運用。結合經濟法課程的具體情況,介紹經濟法總論教學存在難題的基礎上,闡述經濟法總論的教學設計,並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
關鍵詞: 經濟法總論;教學設計;反思
一、經濟法總論教學存在的難題
經濟法課程作為法學課程的十四門核心課程之一,自我校2002年開辦醫事法律方向以來,一直作為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醫事法律方向的專業課。經濟法課程授課內容分為總論和分論。總論部分包括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等基礎理論。分論部分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講授包括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消法、產品質量法、財政法、稅法、銀行法和勞動法等在內的經濟領域具體法律制度。經濟法課程一直是筆者的主講課程之一,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發現講授總論部分時最為困難。
(一)總論內容過於抽象,不易理解
與分論的具體經濟法律制度相比,總論內容過於抽象,理論性太強。從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到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總論內容涉及的都是經濟法的基礎理論,十分晦澀難懂。而且經濟法作為經濟和法律的交叉學科,還有大量的經濟學名詞需要學生理解,如壟斷、市場障礙、國家調節、宏觀調控等,還有一些學理問題需要理解,如國家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區別,公法和私法的判定標准等,這也為學生學習經濟法課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經濟法學說眾多,缺乏定論
與其他部門法相比,經濟法出現時間較短,人們對現代經濟法的研究不過百年。作為一門獨立的部門法,經濟法的獨立地位至今還受到質疑。而且經濟法內部缺乏權威的定論,學者們紛紛著書立說,可謂眾說紛紜,流派眾多。筆者發現,對於經濟法的一些基本理論學者們沒有達成一致結論。以基本原則為例,民法學的教材中基本原則幾乎一致。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至今沒有定論,人大版、北大版、高教版、政法版的經濟法學著作都不一致。還有經濟法學的調整對象,不同的教材也不太一致,這都讓學生難以適從。
(三)學生輕視總論,沒有學習熱情
由於經濟法總論的'高度抽象性和較強理論化,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在司法考試中,經濟法分值平均佔到40分左右,但只涉及經濟領域的具體法律制度。由於司法考試不涉及經濟法的總論部分,所以學生不重視總論,沒有學習熱情。對於不統一、不系統、司法考試不涉及的總論部分,學生認為沒有學習的必要性。雖然筆者在總論教學中反復強調總論的重要性,但學生的學習態度仍然有待提高。
二、經濟法總論的教學設計
(一)合理安排時間
經濟法課程作為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醫事法律方向的專業課,安排在第六學期,總學時為54學時。由於學時有限,即便經濟法總論部分比較重要,筆者只能講總論部分進行壓縮提煉,突出重點。筆者將經濟法律關系單獨拿出,列為第二章。第一章即為經濟法總論,計劃安排4學時。本章分為五節,包括經濟的含義、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其中第一節用時最短,主要介紹經濟的詞源,讓學生了解我國古語“經濟”的內涵,以及首次“經濟法”進行命名是受日本的影響。第二節用時較長,主要介紹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特別是經濟法的產生時間和產生原因。第三節用時較短,主要介紹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這部分在講授中注意擴展,介紹幾種流行的學說。第四節用時較長,主要介紹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這部分在講授中注意與實際相結合,通過一些實例理解經濟法的立法宗旨。第五節用時較短,主要介紹經濟法與民法、商法、行政法的關系。
(二)豐富教學方法
1.討論教學法
對於理論性較強的總論授課,單一的講授式教學過於單一,加入討論教學法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思維的碰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了加強師生互動,筆者在總論部分設計了幾個議題。如:在講授“國家的能動反應”時,首先詢問學生“我國哪些行業通過國有產業來替代私有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回答後,再詢問“這些行業發展國有產業是否有必要性,為什麼?”。通過提問啟發學生發散思維、開闊視野。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法學高等教育的常用教學手段,其通過生動、具體的案件,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案件的分析和交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經濟法總論理論性過強,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案件的輔助,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經濟法基本理論。比如:以“張明寶酒駕”說明法律受制於社會現實,以“豬肉價格的波動”說明市場缺陷自身無法解決,以“農業學大寨”說明國家干預原則。
3.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指將相關聯的事務,按照一定的標准加以對比,通過分析其差異性,得以正確認識事務的客觀本質。通過比較分析法,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分析同類事務的異同並加深記憶。比如:在介紹“經濟法的產生”問題時,要介紹學界的兩大爭議“經濟法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和“經濟法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後產生”,對比這兩大爭議的原理並分析闡述理由。在講授“經濟法與民法、商法、行政法的關系”時,從起源、性質、主體、職能和內容五個方面進行對比,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部門法的差異。
(三)突出重點難點
經濟法總論比較復雜,所包含的內容晦澀難懂。由於經濟法課程僅有54學時,時間有限,再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所以總論部分計劃安排4學時。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法基礎理論,必須對章節進行合理規劃,在講授中注意突出重點難點。筆者認為總論部分的教學重點包括法與經濟的關系、市場缺陷的表現、整體公平原則、經濟法與民法、商法的關系,教學難點包括經濟法的產生、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在講授重點難點時,注意學生的理解程度,使用視頻、討論等輔助教學。
三、經濟法總論的教學反思
筆者對經濟法總論的教學內容中進行調整並對教學環節進行了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基本完成教學計劃,學生也能夠適應教學設計總體安排,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總體上教學效果良好。但是,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由於時間有限,筆者在講授中稍嫌、語速稍快,而且板書書寫不夠工整,主副板書在分配上不夠合理,缺乏計劃性,在以後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根據內容預先對板書進行設計。其次,在互動式教學中對學生的啟發不夠,以後注意對互動式教學的問題進行斟酌、設計。在討論中,有部分學生沒有參與進來,有開小差的情況,說明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有待提高。最後,教師應注意多搜集司法實踐中真實的案例,應進一步對案例問題進行設計,要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提出問題,進而分析解決問題。
;㈤ 新編經濟法教程的目錄
第一編 經濟法總論篇
第一章 經濟法的基礎理論
第一節 經濟法的概念與調整對象
第二節 經濟法的淵源與體系
第三節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經濟法律關系
【綜合案例】
【習題】
第二章 經濟爭議解決的法律方式
第一節 仲裁
第二節 訴訟
【綜合案例】
【習題】
第二編 經濟法基礎篇
第三章 公司法
第一節 公司與公司法概述
第二節 公司的一般規定
第三節 有限責任公司
第四節 股份有限公司
【綜合案例】
【習題】
第四章 合夥企業法與個人獨資企業法
第一節 合夥企業法
第二節 個人獨資企業法
【綜合案例】
【習題】
第五章 外商投資企業法
第一節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第二節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第三節 外資企業法
【綜合案例】
【習題】
第六章 競爭法與消費者法
第一節 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二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三節 產品質量法
【綜合案例】
【習題】
第七章 合同法
第一節 合同法概述
第二節 合同的訂立
第三節 合同的效力
第四節 合同的履行
第五節 合同的變更與轉讓
第六節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第七節 違約責任
【綜合案例】
【習題】
第八章 工業產權法
第一節 工業產權法概述
第二節 專利法
第三節 商標法
【綜合案例】
【習題】
第九章 證券法與票據法
第一節 證券法
第二節 票據法
【綜合案例】
【習題】
第十章 勞動法
第一節 勞動法概述
第二節 勞動合同
第三節 集體合同
第四節 勞動基準法
第五節 勞動爭議的解決
【綜合案例】
【習題】
第三編 財稅法篇
第十一章 會計法
第一節 會計法概述
第二節 會計核算與監督
第三節 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
【綜合案例】
【習題】
第十二章 稅收法律制度
第一節 稅收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節 流轉稅法律制度
第三節 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四節 稅收徵收管理制度
【綜合案例】
【習題】
第四編 國際貿易法篇
第十三章 國際貨物買賣
第一節 國際貨物買賣概述
第二節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
第三節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簡介
【綜合案例】
【習題】
第十四章 國際貨物運輸
第一節 班輪運輸
第二節 租船合同
【綜合案例】
【習題】
第十五章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
第一節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概述
第二節 國際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條款
【綜合案例】
【習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