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勞動合同法論文2000

勞動合同法論文2000

發布時間: 2023-08-26 17:53:57

『壹』 勞動合同法對於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意義 小論文 1600字以上

一、頒布勞動合同法的意義
勞動合同法是規范勞動關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屬於社會法。近幾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進程加快,企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形式和勞動關系日趨多樣化,勞動用工制度發生深刻變化,勞動用工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勞動合同短期化,用人單位利用自己在勞動關系中的強勢地位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情況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因此,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意義重大。
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為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勞動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為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權益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勞動法律體系。
二、勞動合同法的主要特點
針對這部法律的頒布實施,全社會都充滿了期待。主要是這部法律有其鮮明的特點。一是擴大了適用范圍。勞動合同法在勞動法的基礎上,擴大了適用范圍,增加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作為用人單位,並且將事業單位聘用制工作人員也納入本法調整。還對非全日制用工用了專門規定。二是強調勞動關系雙方應當通過規范形式確立勞動關系。為解決當前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的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規定了應的法律責任。三是引導勞動關系雙方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針對勞動合同短期化導致勞動關系不穩定,勞動者合法權益易受侵害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四是為保證勞動者及時足額取得勞動報酬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救濟手段。在立法上對解決工資拖欠問題作出規定,提出建立工資支付長效機制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五是對競業限製作出了規定。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都會起到制約和保護作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六是對集體合同作了進一步規范。明確了集體合同的訂立程序、效力,並首次在法律層面上明確規定了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以及專項集體合同,這有利於充分發揮集體合同制度在協調勞動關系中的作用。七是對勞務派遣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范。從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義務分配、勞動合同期限、勞務派遣使用范圍、同工同酬、連帶責任等方面對勞務輸出進行了規范和限制,對建立健全我國勞務派遣制度,維護勞務派遣職工權益提供了重要依據。八是加強了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明確了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檢查。對用人
單位和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的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給予細化,並著重規定用人單位的罰則,突出了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主旨,加強了勞動合同制度的普遍推行,有利於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三、認真學習、廣泛宣傳,積極推進勞動合同法實施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勞動合同法是一部好法,但即使是一部好法,如果得不到實施,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好《勞動合同法》,是各級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者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是要樹立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觀念。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財富。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廣大勞動者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奮勞動。不論科學技術如何進步,經濟形式如何變化,勞動都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要在全社會開展勞動合同法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多種形式,有效地提高廣大幹部群眾對勞動合同法的認識。
二是要推動《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實施。《勞動合同法》堅持和突出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工會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多種形式,對廣大職工和企業主加強《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堅持以維護職工利益為基本職責,依法、主動、科學維權,檢查督促用人單位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尊重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是要抓住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主線。要充分發揮《勞動合同法》對勞動關系的規范和調整作用,要加大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的創建力度,緊緊圍繞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等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利益問題,抓住勞動合同、集體合同、職代會、勞動爭議調處等關鍵環節,積極推動建立健全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著力推動用人單位做到各項制度規范合理、職工權益充分保障、雙方協商平等合作、工會作用有效發揮,真正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四是要堅持勞動執法與群眾監督相結合。實施《勞動合同法》,必須強化勞動行政執法和群眾監督。嚴格而有效的勞動行政執法是用人單位依法規范自身行為和遵循法律規定、履行法定義務的重要保證。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群眾勞動法律監督制度,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確保《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

『貳』 勞動合同法律制度論文

勞動合同的法律構造與功能分析
摘要:勞動合同是僱主與勞動者之間就勞動條件與勞動力的相互給付為內容的合意,其特點在於勞資雙方的允諾無法
依靠合同的允諾規則獲得強制執行的正當性,這決定了勞動合同的法律構造與合同有本質區別,就其功能而言,
勞動合同不過是合同的「鏡像」,並不具備通過勞資個體自由合意達致勞動關系穩定運行的制度功能。
關鍵詞:勞動合同;勞動關系;合意
一、問題的提出與分析的路徑
勞動合同長久以來在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中被奉為圭
臬①。在過去上百年的時間里,國內外相關研究汗牛充棟
並已延伸到勞動關系的各個領域②。這些研究雖然分析了
勞動合同各項具體制度和理念特色,但卻忽略了對勞動合
同法律構造與功能等本質問題的深入探求。這種研究缺陷
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合同法研究路徑的依賴。合同法的理論
研究是以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由合意所達成的允諾必須信守
為基礎,而相關制度建設也是以自由合意為基本範式。但
是勞動關系不是一種單純意義上的財產交換關系,上述相
關學術研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並且也都竭力地區分
勞動合同與一般合同以強調勞動合同的特殊性。然而,這
樣的研究將陷入一種困境:如果強調勞動合同的「特殊
性」,那就意味著勞動合同首先是合同,即前者屬於後者,
這就要求勞動合同與合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特殊性僅
體現為制度規則上的調整。但是,勞動合同所規范的勞動
關系與一般商品交易關系沒有本質的區別嗎?如果答案是
否定的,那麼上述路徑就會將勞動合同研究引向歧途。而
這就體現出相關研究的第二個缺憾即對勞動合同的法律構
造缺乏審慎的思考。勞動合同的合意是在怎樣的主體地位
關系中形成的?它的客體與標的到底是什麼?等等諸如此
類的問題,如果不詳加探討,就難以客觀認識勞動合同。認
識尚且模糊,徨論制度建設?
為了突破勞動合同研究的困境,本文將致力於勞動合
同法律構造的研究,從探討勞動合同的客體指向入手,分析
主體雙方的允諾內容,結合主體雙方的交易地位差異,詳細
分析勞動合同的合意過程,形成對勞動合同法律構造的實
質判斷,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勞動合同對勞動關系運行的可
能影響。
二、勞動合同法律構造分析
(一)勞動合同合意基礎的再認識———以勞動合同的
定義分析為路徑
勞動合同的定義在各國立法文件中表述各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16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
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日
本《勞動基準法》第9條規定:勞動契約具有設定勞動者與
使用者之間法律關系以及形成以勞動條件為基本內容的權
利義務之機能[1]。《埃及勞動法》第29條規定:個人僱傭
合同是用於工人為了得到任何形式的工資保證在僱主的管
理和監督下進行工作所簽訂的任何合同。《比利時僱傭合
同法》第2條:僱傭合同是勞動者為了獲得報酬,在一個雇
主的管理,指揮和監督下,從事一項工作而簽訂的合同。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勞動法》第26條:勞動合同是勞動
者和用工者之間有關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等各方權利和義
務的協議[2]。《俄羅斯聯邦勞動法案(2001年1月31日修
正案)》第56條:勞動合同是僱主與勞動者之間達成的有
關下列問題的協議,即僱主有義務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向
勞動者提供某種工作以實現本法案和其他法律、法規、集體
合同、協議、以及地方性勞動法規所規定的按時足額支付給
勞動者工資等(勞動條件),而勞動者也有義務履行該勞動
合同和僱主內部勞動規則所確定的工作職能[3]。從上述
勞動合同的定義可以看出:勞動合同首先是勞動者與僱主
之間的合意。「合意」在合同法中的含義是當事人就合同
的成立,履行、變更和終止等相關事項意思表示一致的過
程。上述外國勞動立法對勞動合同的定義明確了勞動合同
是以僱主提供並實現勞動條件而勞動者給付勞動為內容的
合意。如果以合同法的規則來考量,交易客體必須具備財
產價值的同質性,那麼,勞動條件與勞動之間是否具備同質
性?換言之,勞動合同的客體與合同的客體是否具有相同
的性質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所謂勞動條件是指維持與
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須的相關條件。作為與之交易的對
象———勞動力的交易和使用條件都不同於一般商品。就價
格而言,一般商品之價格所涉及之利益僅為當事人之經濟
利益,而勞動條件對於勞動者而言,其首要的意義是維持生

『叄』 一篇關於勞動合同法的論文

談《勞動合同法》的新規定和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已於2007年6月29日經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28次會議通過並將自2008年1月1日其施行。相對於原先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相關新規定更加有利保護勞動合同中弱者-勞動者的合法利益,但不可避免地勞動合同法還有一些不足之處,現筆者結合自己的辦案實踐和心得,談談勞動合同法的新規定和不足。 一 、新規定及其意義 1.單位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公示制度

筆者曾經代理過一些單位認為員工嚴重違紀而予以開除的勞動糾紛,但結果都因單位缺乏已將相關規章制度公示或告之的證據,仲裁庭一般都以用人單位作出開除決定無合法依據而裁定用人單位開除決定無效。勞動合同法第4條對單位制定,修改或者決定和實施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時應符合的程序加以了明確,用人單位在和勞動者簽訂或履行勞動合同時應該盡告之義務,否則上述單位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對勞動者無約束力,用人單位也不能根據上述單位規章制度對勞動者作出相關決定。 2.事實勞動關系的取消和代替

長期以來,用人單位一直不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或在勞動合同到期後也不辦理續簽勞動合同手續,這在法律上屬於事實勞動關系。在司法實踐上, 勞動者可以隨時終止事實勞動關系,而用人單位提出終止事實勞動關系的,需提前30日,但由此引發的勞動爭議卻不在少數。勞動法僅僅規定了用人不和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行政責任,作為勞動者遭受的經濟損失往往無法得到用人補償勞動,而勞動合同法對事實勞動關系的處理根據時間分別加以規定,明確了用人不和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直接法律責任: 2.1 當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第82條) 2.2當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第12條第三款) 3.勞務合同身份的正式化

作為中國特定的市場經濟的產物,大量的勞務工(民工)的法律問題日益加劇,勞動法對此無任何規定,其他相關的規定卻把勞務合同和勞動合同區分開來,在司法實踐中,由勞務合同引發的糾紛屬於一般的民事糾紛,不屬於勞動糾紛。這往往不利於保護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法第12條明確了原先的勞務合同屬於勞動合同的一種類型,並明確了不得約定使用期,對廣大處勞務工(民工)無疑是一個福音。 4.試用期的明顯縮短

原先的勞動合同法籠統的規定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也即用人單位可以決定勞動者試用期的長短,這對與用人單位簽訂短期合同的勞動者來說明顯不利。勞動合同法第19條根據勞動合同期限對試用期加以了明確規定, 一方面試用期的長短法律化, 另一方面試用期明顯縮短,大大保護了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1) 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2) 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而二個月;(3) 三年以上勞動合同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而六個月;(4) 非全日制用工、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和不滿三個月的勞動合同,不得約定試用期;(5) 無單獨的試用期合同。 5.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新計算方法

原先的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是根據解除的勞動合同已履行的年份來計算的,並規定補償最多不超過12個月工資,也即如雙方簽訂的是5年期的勞動合同,如履行到第4年,用人單位解除了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賠償勞動者4個月的工資。在司法實踐中,這個規定有很大的漏洞,為了規避上述規定,很多用人單位故意和勞動者只簽訂一年期的勞動合同,到期後再續簽一年,這樣如用人單位到時不在需要勞動者時,不需支付任何的經濟補償。針對上述情況,勞動合同法第47條對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計算依據進行了調整,明確經濟補償是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來計算的,並不再規定補償最多不超過12個月工資(除該勞動者工資高於本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三倍的情況外)。勞動合同法第14條第二款第3項則規定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續訂時應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是對用人單位一年一簽的行為徹底打擊。 6.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

原先勞動者為向用人單位追索勞動報酬,需先申請勞動仲裁,然後還有可能經過一審,二審和執行程序,前後時間之長和訴訟成本之高,使得勞動者筋疲力盡,勞民傷財,一些勞動者因付不起巨額的訴訟費和律師費而不得不放棄追索勞動報酬。勞動合同法第30條規定用人單位拖欠或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上述新規定,一方面簡化了勞動者的追索勞動報酬程序,同時大大介少了訴訟成本。 7. 用人單位非法解除勞動合同後勞動者訴訟請求的選擇

筆者曾經代理過一些用人單位非法解除勞動合同糾紛的案件,但勞動者的請求只能是要求確認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無效並繼續履行合同,雖然有些案件最終以雙方終止合同用人單位給予一定補償調解結案,但上述主動權都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如雙方不能達成調解後判決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勞動者一般很難繼續能在用人單位上班,用人單位可以找各種理由為難勞動者。勞動合同法充分考慮了上述勞動者的尷尬境地,第48條規定勞動者即可以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也可要求用人單位根據其工作年限雙倍支付賠償金,這無疑給勞動者一個主動選擇的權利。 二、勞動合同法的不足和建議 1.有關試用期的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19條規定同一用人單位和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但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原勞動合同期滿後續簽新的勞動合同是否可約定試用期無明確規定。〈勞動部辦公廳關於續訂勞動合同是否需要規定使用期的復函〉明確,如改變工種的應重新確認試用期,不改變工種的不再規定試用期。上述規定還是比較合理,不知仍然有效? 2.有關勞動合同無效的確認

勞動合同法第26條第二款規定對勞動合同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確認。上述規定有明顯的不確定因素:1。 選擇由勞動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確認是應該在勞動合同爭議條款中約定呢?還是可由雙方在事後自由選擇?2。 申請確認勞動合同無效的時效是多少?筆者建議上述不足可參考根據民事訴訟法和合同法相關規定辦理,即選擇由勞動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確認是應該在勞動合同爭議條款中約定,申請確認勞動合同無效的時效應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起1年內。具體的相關規定可在即將出台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規定。 3.有關服務期和違約金的約定

勞動合同法第22條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服務期協議,並可約定相關的違約金,其他不得(除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約定違約金。這會引起實踐操作上有很大的社會矛盾。最普遍的是用人單位原先因分配給職工住房而約定的服務期,如因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而變得無效,勢必引起一批跳槽風,這對用人單位也是相當不公平的!在房價飛漲的今天,一套房子的價值應該比諸如專項培訓費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既然雙方就培訓可約定服務期違約金為何雙方不能就住房約定服務期違約金呢?

但法律既已定,暫時不可能修改。用人單位解決上述問題可採取變更原協議的變通做法,將新的協議變更為:勞動者必須服務到一定年限,在完成服務年限前房子產權屬於用人單位所有。 4.有關用人單位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

勞動合同法第12條第三款和第82條分別規定當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和超過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承擔的經濟責任。這對勞動者的確是一種保護,但對用人單位卻有明顯的不公。簽訂勞動合同是雙方的義務,如勞動者故意不簽合同或以各種理由拖簽勞動合同,那用人單位也要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嗎?筆者認為,最高院在頒發勞動合同法的司法解釋時應明確如屬於用人單位原因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在最高院有關勞動合同法的司法解釋出來之前,用人單位如碰到勞動者故意不簽合同或以各種理由拖簽勞動合同,那用人單位應立即終止與該勞動者的勞動關系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有關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

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定在試用期間勞動者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這和勞動法的規定相一致。但在實踐操作中,如何認定試用期間卻是件易事,許多用人單位認為只要他不滿意,在試用期間可任意解除勞動合同,由此產生的糾紛也很多。作為勞動者保護自己的唯一辦法是保存好用人單位招聘時的職位要求以證明自己是符合錄用條件;用人單位同樣需勞動者對招聘時的錄用條件的簽字認可以免到時無法證明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 6.有關非全日制用工的特別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五章第三節對非全日制用工的加以了特別規定,但非全日制用工與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的勞動合同如何區分呢?非全日制用工是按小時計酬,難道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的勞動合同不能按小時計酬計酬嗎?在實踐中上述兩種合同的勞動者大都是民工,但兩種不同的規定卻給了用人單位有可逃避責任的機會。因此筆者建議,最高院在頒發勞動合同法的司法解釋時應明確上述兩種用工的區分以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7. 有關勞動合同法施行後其他法律法規的有效性問題

勞動合同法施行後,本法並沒有規定勞動法同時作廢,同時之前大量的最高院司法解釋、勞動部規章和地方法規/規章如何適用,本法也沒有加以闡述,這會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很多的矛盾和問題。因此筆者建議,最高院在頒發勞動合同法的司法解釋時應明確上述法律的適用問題,以更好地發揮勞動合同法的作用!

『肆』 求一篇勞動法小論文,要求字數2000字以上

勞動法是法學的一個分支。它以勞動法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即勞動法學是關於勞動法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勞動法學是我國法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學習勞動法,我們可以了解我國勞動法學的基本理論和我國勞動法學的社會主義性質以及我國勞動法對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維護勞動關系,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人們遵守和執行勞動法的自覺性。此外,學習勞動法還可以使我們了解勞動法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勞動法律制度改革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保證作用,從而使我們更加自覺地學習勞動法,為我國的勞動法律制度提供理論依據。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對勞動法進行相關的論述. 一,勞動法的歷史 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56年,是我國勞動法的建立和形成時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勞動立法正值我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時期。 第二階段,從1957年到1976年,是我國勞動立法復甦到低谷的時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 第三階段,從1976年到現在,是我國勞動立法的恢復和大發展的時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國家結束了「左」傾和文革的影響,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特別的,1994年7月頒布的《中戶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法規,標志著我國勞動立法步入了輝煌的時代。 二,我國勞動法的本質和作用 1,我國勞動法的本質: 我國勞動法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獨立部門,它主要調整我國的勞動關系,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貢獻。我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著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勞動關系,除了以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勞動關系外,還存在著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關系,私營企業的勞動關系和三資企業的勞動關系等等。所有這些勞動關系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卻體現著根本的共同性,這就是這些勞動關系都受我國社會主義勞動法的調整。我國勞動法體現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國勞動法是社會主義的勞動法,具有社會主義的本質。 2,我國勞動法的作用: 我國勞動法對於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作用。具體的就是:(1)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是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宗旨,《勞動法》第一條明確規定:「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關系,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2)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勞動法》是調整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的法律規范,它不僅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同時規定了雙方的義務。(3)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勞動法》把有關勞動體制改革的任務、方針、政策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已成熟的經驗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用以指導和保證勞動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我國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我國勞動法的調整對象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關系的其他關系。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勞動關系 首先,勞動對於人類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其次,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最後,勞動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勞動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勞動法中所稱的勞動關系是指現實社會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所在單位(即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勞動關系的種類不同,按照不同的角度,勞動關系可以有多種分類法。例如,按照勞動者是否在編,可以劃分為用人單位與正式工之間的勞動關系和用人單位與臨時工之間的勞動關系;按照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全民所有制單位勞動關系,集體所有制單位勞動關系等等。 2,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某些其他關系 我國勞動法不僅調整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而且還調整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某些其他關系。這些關系主要包括:(1)管理勞動力方面的關系,即國家勞動行政部門與單位或者職工之間因就業,培訓等問題二發生的關系。(2)社會保險方面的關系,即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失業狀況下享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權利。(3)處理勞動爭議所發生的某些關系。(4)工會組織和單位行政之間的關系以及有關國家機關對執行勞動法進行監督檢查而發生的關系。 四,我國勞動法的適用范圍 我國勞動法的適用范圍亦稱為我國勞動法的勢力范圍。它是指我國勞動法適用於什麼地方、什麼人、什麼時間。 1,我國勞動法的空間使用范圍 勞動法的空間適用范圍即勞動法使用的地域范圍。我國勞動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勞動關系以及與之有關的其他關系。 2,我國勞動法對人的適用范圍 勞動法對人的使用范圍即指勞動法對哪些人發生效力。我國勞動法適用於基於勞動合同而形成的勞動法律關系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 3,我國勞動法的時間使用范圍 勞動法的時間使用范圍即指勞動法的時間效力。具體地來說就是勞動法生效和失效的時間。我國勞動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伍』 求一篇勞動法的論文

《勞動合同法》----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程延園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教授
2007年6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這部涉及千千萬萬勞動者切身利益、直接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的法律,歷時一年半,經過了四次審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利益博弈、觀點爭鳴、法理思辨貫穿始終。與1994年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相比,《勞動合同法》堅持了《勞動法》確立的勞動合同制度的基本框架,並進一步完善了勞動合同制度,彌補了原有制度的缺欠,在兼顧企業利益的基礎上,促進勞動者就業穩定。它的頒布和實施,對促進我國勞動關系和諧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勞動關系契約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的基本特點。在我國,盡管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推進勞動合同的簽訂,但距勞動關系完全契約化還有相當距離。勞動合同制度確立了雙向選擇的用人機制,勞動關系雙方有權依法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依法規范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等。但由於我國勞動力市場長期供大於求,勞資雙方在談判、要價能力方面存在明顯差別,因此勞動合同簽約率低、勞動合同短期化、濫用試用期和勞務派遣等問題一直存在。為了規范和調控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關系的發展和運行,彌補現行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中存在的缺欠,解決勞動合同制度推行十多年來在用工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勞動合同法》,有助於緩解勞資矛盾,建立和健全規范有序、合法合理、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一、完善勞動合同,規范用工制度
《勞動合同法》在規范用工制度上,實現了突破和創新,其制度安排主要體現在勞動合同制度覆蓋到事業單位聘用制人員,對勞務派遣制度進行規范以及對非全日制用工進行調整。
1. 走向融合,事業單位聘用合同制度與《勞動合同法》接軌
為了保護所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法》進一步擴大了勞動合同的適用范圍,將事業單位聘用制人員納入了勞動合同管理的范圍。《勞動合同法》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這一規定將勞動合同擴大到所有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以外的勞動者,越來越趨於全面保護,將使更多的勞動者得到法律的保護,也能夠使各種類型的單位在用工問題上更加規范和完善。
我國事業單位勞動者有3000多萬人,從2000年開始,國家加大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關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文件,特別是200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的意見》,規范了事業單位聘用合同管理制度。轉換事業單位用人機制,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是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在事業單位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打破了事業單位人員的身份界限,破除了事業單位實際存在的幹部身份終身制以及用工制度上的固定工制,其實質是實行雙向選擇,由過去的行政任用關系向平等協商的聘用關系轉變,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由單純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由國家用人向單位用人的轉變。由於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整體上歸口人事部負責,主要執行國家人事法律政策,在管理體制、人員退出機制、社會保險的接續以及保險金來源等方面均不同於企業,一些配套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使得事業單位在實行聘用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難以解決。《勞動合同法》將事業單位聘用制人員納入其調整范圍,將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擴大至事業單位聘用制人員。這一制度安排的意義在於,它打破了傳統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的界限劃分,有利於建立統一的用工法律規范,從根本上改變事業單位的計劃用工制度和固定工制度,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與《勞動合同法》接軌。
2. 明確非全日制勞動標准,規范靈活用工制度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經濟發展到全球化經濟,傳統的、標準的勞動關系呈現逐漸弱化趨向,「增加彈性」、「放鬆管制」和「經濟全球化」成為勞動關系立法中的關鍵詞彙。呼籲放鬆管制,倡導建立更加自由、更加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就業機制,成為一種越來越強的聲音。隨著我國經濟的多樣化發展,企業類型和用工形式也日趨多樣化,小時工、兼職、輪班等靈活就業形式大量涌現。但是,與用工越來越多樣化現實不相適應的是,我國一直沒有對靈活、彈性用工問題作出法律層面的規范,致使從事靈活就業人員常常面臨維權尷尬。《勞動合同法》將靈活就業作為一個獨立部分,規定非全日制是用工制度的形式之一,對非全日制勞動關系進行規范,專門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工作時間、勞動報酬、合同訂立、社會保險、合同解除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法》規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與全日制用工制度不同,非全日制用工在勞動關系的確立形式、雙重勞動關系、終止的靈活性以及有無經濟補償方面存在差異。非全日制用工,企業與勞動者可以訂立口頭協議;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是後訂立的勞動合同不得影響先訂立勞動合同的履行;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均可隨時通知對方終止合同;企業終止用工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等。這些規定促進了非全日制靈活就業形式的發展。同時,針對非全日制用工缺少法律規制、勞動者權益經常受到侵犯、一些用人單位逃避法律責任等問題,《勞動合同法》對非全日制的試用期以及工資支付作出了限制性規定: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約定試用期;非全日制用工小時計酬標准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標准;非全日制用工勞動報酬結算支付周期最長不得超過十五日等。這些規定解決了靈活就業人員的維權問題。
3. 規制勞務派遣用工,明確勞務派遣中的權利義務
勞務派遣是近年來出現的另一種新型的靈活用工制度。與勞動關系不同,勞務派遣涉及派遣機構、勞動者和接受單位(實際用工單位)三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它是派遣機構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後,依據與實際用工單位訂立的勞務派遣協議,將勞動者派遣到用工單位工作。在經濟全球化和企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選擇包括勞務派遣形式在內的新的僱傭形式,降低用人成本和風險,保證用工靈活性,成為許多國家企業用工制度的一種選擇。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勞動經濟白皮書》(2006年)提供的數據:2000年僱傭的勞務派遣臨時工比例為20%,2005年上升至24%。其中男性比例由9·4%上升至12·5%,女性比例由31·6%上升至40·6%。這說明日本女性雇員中有2/5屬於臨時僱傭者,而在經濟增長的1970年這一數字僅為12·2%。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個正規的員工很難被解僱,現在公司都不願意冒這個風險。企業景氣的時候可以多招一點員工,企業不景氣的時候又可能說聲對不起,明天就不能再來了」。 [1]在日本,正式員工與派遣員工的收入相差一倍左右,而且在保險福利、退休金以及年休假方面也不盡一致。在中國,勞務派遣也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並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通過勞務派遣方式就業的勞動者數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勞務派遣員工與正式員工在勞動關系的歸屬、解僱保護、社會保險繳納、福利待遇、同工同酬等方面存在差異,勞務派遣各方一旦出現糾紛,屢屢出現互相推諉、侵害勞動者權益的情形,因而規制勞務派遣關系成為勞動合同法中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
《勞動合同法》主要從規定派遣機構、接受單位的義務以及被派遣勞動者權利方面對勞務派遣進行規制,引導這種用工形式。《勞動合同法》對派遣單位的規定,主要包括勞務派遣單位的資質、在勞務派遣關系中的地位和相關義務: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五十萬元。在勞務派遣三方關系中,勞務派遣單位承擔用人單位的職責,應當與被派遣人員簽訂不少於二年的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並按月支付勞動報酬,即使在被派遣人員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也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勞務派遣單位應當將派遣協議的內容告知被派遣人員,不得剋扣用工單位按照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人員的勞動報酬,也不得向被派遣人員收取費用。
對實際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勞動法合同法》規定,用工單位應當實際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告知被派遣人員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對在崗被派遣人員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人員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也不得設立勞務派遣單位向本單位或者所屬單位派遣勞動者,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
《勞動合同法》在規定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的義務的同時,特別針對勞務派遣中最受詬病的同工同酬問題,明確規定:被派遣人員享有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被派遣人員有權依法參加或者組織工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為了避免被派遣人員在權益受侵害時用工單位和派遣單位互相推諉,在法律責任的承擔上,《勞動合同法》規定:被派遣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崗位、派遣與退回、參加工會等問題的規定,能有效避免勞務派遣發展的無序狀態,使勞務派遣開始進入按照「游戲規則」規范發展的階段。對使用派遣用工的企業來講,應重新評估勞務派遣用工的風險和利弊,調整用工觀念,使用工既符合法律要求又能夠滿足企業需要。
二、平衡勞資雙方權益,尋求利益契合點
就個別勞動關系的規范而言,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是通過制定勞動標准法進行調整,著眼於保障勞動者基本權利,包括工資、工時、解僱保護、最低就業年齡、安全與衛生標准等。從《勞動合同法》的具體制度安排看,總體上是定位於確定勞動關系標準的法律,包括勞動合同的訂立標准、履行變更標准、解除終止標准以及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這一過程中權利義務的安排和設定。《勞動合同法》側重於規范勞動關系的標准,這就涉及法律對合同雙方干預的「度」的把握,若干預太多,將有悖於合同雙方自由協商的原則;若干預太少,又不足以解決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中的問題。盡管《勞動合同法》具有某些社會法特徵,但終究不能降低其作為公法下的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性質。《勞動合同法》是在社會利益本位下追求勞資和諧、平衡規制,尋求勞資利益的契合點。
1. 尋求勞動關系雙方權利分配的平衡
勞動合同立法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平衡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明確雙方在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合同中的權利義務。如何安排雙方的權利義務是立法的焦點和難點,例如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到底是由勞資雙方協商制定?還是由用人單位單方制定?一直是立法過程中的爭論焦點。《勞動合同法》進一步明確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作出修改完善。《勞動合同法》還要求,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應當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企業制定規章制度不再是企業管理者一方的事情,更不是企業單方就可以決定的事情。在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環節,《勞動合同法》賦予了其民主管理的精神內涵,建立了勞資共決、協商機制。
2. 尋求實體權利與法定程序的平衡
《勞動合同法》通過實體權利和法定程序設定之間的平衡,來尋求勞資雙方利益的契合點,如經濟性裁員的實質條件和法定程序的規定就體現了這一點。經濟性裁員制度本質上屬於勞動合同的無過錯性單方預告解除,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但大量裁員勢必造成大量的勞動者失業,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對經濟性裁員的規定既要允許又要從嚴規制。《勞動合同法》在放寬裁員的實質性條件的同時,從程序上對經濟性裁員進行限制。
《勞動合同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業可以裁員: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這一規定將企業轉產、技術革新、經營方式調整等非經濟原因也納入到裁員的范圍。同時,法律還規定了裁員時對弱勢勞動者的保護,即企業裁員時應當優先留用那些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勞動者,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以及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這一規定適當放寬了對企業裁員的經濟性原因的真實性和嚴重程度的控制,規定了裁員要考慮被裁減人員的家庭負擔、工齡、職業資格、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因素。
《勞動合同法》還規定了裁員的程序性條件,主要包括工會對經濟性裁員的干預力度、預告期、被裁減人員的就業保護等。《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用人單位依法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勞動合同法》從程序條件的設定上,加強了工會在經濟性裁員程序中同僱主的協商功能,強化工會對雇員的勞動保護,確保被裁人員的優先錄用權的實現。《勞動合同法》對裁員條件和程序的規范,是兼顧企業和勞動者的利益,既確認企業可以根據競爭需要裁減人員,又保證被裁減人員獲得補償,個別特困群體享有特殊保護,從實體權利和程序規制方面尋求勞資利益的平衡。
3. 尋求雙方協商與法律規制的平衡
《勞動合同法》通過設定法律底線與確保雙方自由協商來平衡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將雙方的協商限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勞動合同法》對培訓協議的規定就體現了這一精神。法律規定了簽訂培訓協議的條件:「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具體違約金的支付數額由雙方協商約定,但約定違反服務期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勞動者違約時,實際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勞動合同法》一方面規定了簽訂培訓的條件、對違約金的數額和實際支付數額進行了封頂限制,另一方面又授權雙方對服務期的期限和違約金的具體數額進行協商約定,即勞資雙方在法定的范圍內,可以協商約定相關的權利義務。競業限制和保密條款的規定也是如此,《勞動合同法》一方面強制性規定了競業限制的最長期限、人員范圍以及經濟補償金的支付時間和范圍,同時,也賦予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協商約定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相關的事項,並具體約定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違約金的數額、經濟補償金的數額。只要雙方約定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即是合法有效的。
三、增強弱者博弈能力,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否要堅持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一直是立法過程中爭論的焦點。由於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實際處於弱勢地位,勞動合同立法在兼顧企業利益的基礎上,體現了向弱勢勞動者傾斜的精神,以確保公平,促進和諧。《勞動合同法》在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強制性規定,增強了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的博弈能力,強調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立法精神。
1. 不簽勞動合同支付雙倍工資
事實勞動關系是多年來勞動合同制度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據抽樣調查統計,建築業、餐飲服務業的勞動合同簽訂率只有40%左右,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在30%左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不到20%。很多用人單位為逃避法律義務,節省開支,往往不與勞動者簽訂任何形式的勞動合同,發生糾紛時推卸責任,拒不承認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勞動者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針對目前不簽訂勞動合同較為普遍的問題,《勞動合同法》規定,建立勞動關系超過一個月沒有訂立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付二倍的工資。超過一年沒有簽訂合同的,則直接視為雙方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對事實勞動關系是嚴格禁止的,並且加重了處罰力度,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事實勞動關系,體現了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
2. 規定試用期最低工資標准
針對有些用人單位惡意延長試用期限,《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勞動合同法》明確將試用期期限與勞動合同期限掛鉤,即合同期越長,相應的試用期也越長,並針對試用期的工資作了限制性規定,對用人單位濫用試用期以降低成本具有約束作用。
3. 將職業危害條款納入合同必備條款
目前,我國受到職業危害的人數超過2億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工,中小企業職業病危害突出。《勞動合同法》增加了相關條款,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不僅要如實告知有關職業危害的情況,還應將職業危害和防護措施在勞動合同中寫明。
4. 嚴格勞動合同的履行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在拖欠工資問題上,《勞動合同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只要勞動者能夠證明用人單位沒有按時足額發放工資,就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請支付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遏制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的現象。此外,《勞動合同法》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勞動定額標准,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用人單位安排加班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加班費。勞動者拒絕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的,不視為違反勞動合同。
5. 用人單位違法,勞動者可以解除合同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因用人單位過錯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等,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
6. 對勞動者違約責任作了限制性規定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違約金條款作了限制性規定,除違反服務期協議以及競業禁止協議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對違約金的約定作了嚴格的限制。
7. 勞動合同終止,企業也要支付經濟補償
《勞動合同法》規定,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這一規定,改變了《勞動法》規定的合同到期終止企業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做法。勞動合同到期終止,企業不再使用勞動者的,要按勞動者工作年限給予經濟補償。
8. 加大用人單位違法的法律責任
《勞動合同法》在平等保護合同雙方的同時,強調向勞動者傾斜,加大了對用人單位違法的處罰力度。對用人單位延期或剋扣勞動者的工資報酬以及經濟補償金的,《勞動法》規定對工資報酬是加付25%的補償,對經濟補償金的規定是加付50%的補償。《勞動合同法》則將兩者統一起來,並提高了罰則,在50%~100%之間,由勞動行政部門根據不同的情況予以考量。這一規定加大了對用人單位違法的處罰力度。
四、確保公平,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勞動合同法作為促進競爭和保護勞動者的工具,應堅持鼓勵市場經濟以提高國家經濟競爭能力與堅持對勞動力市場管制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原則,在勞動者權益和企業權益之間尋求平衡。完全由市場來調節勞動力供給狀況是不可取的,為了獲得長期經濟繁榮,保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具有重大意義。在一個更加靈活的新經濟環境中,如何妥善處理企業效率與保護弱者的公平之間的平衡關系,是立法解決現實勞動關系問題的關鍵。《勞動合同法》為確保公平,構建和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對勞動合同制度作了突破性的規定。
1. 鼓勵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在施行《勞動法》十三年的過程中,勞動合同短期化一直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很多企業只用勞動者的青春期,嚴重影響了勞動者權益,致使勞動者缺乏安全感和穩定感。《勞動合同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鼓勵和引導用人單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通常,無固定期限合同對勞動者的保障程度更高,企業要解僱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勞動者,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沒有正當理由不得解僱員工,其目的是維持持續穩定的勞動關系,使勞動者能長期規劃其生活、工作和職業,企業也能對員工進行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勞動合同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1)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2)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3)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無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4)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的這一規定,不僅擴大了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人員范圍,而且對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也做了調整。《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在該問題上的主要區別是以前由勞動者求著用人單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而現在則轉變為由用人單位主動找符合條件的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可以預見,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將逐步成為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常態,中長期用工將成為勞動合同用工的主要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不是「鐵飯碗」,穩定的勞動關系也不等於「固定」、「僵化」的勞動關系。長期以來,終身制、「鐵飯碗」是大多數人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認識,其實這種理解並不準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的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沒有確定終止時間並不等於就是「終身」,而是指用人單位要解除合同,必須具備法定的理由,沒有法定理由不能隨便解除合同。也就是說,只要存在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定情形,或者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用人單位仍可以依法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2. 加強工會協調勞動關系的作用
《勞動合同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工會應當幫助、指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並與用人單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履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情況進行監督。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工會有權提出意見或者要求糾正;勞動者申請仲裁、提起訴訟的,工會依法給予支持和幫助。《勞動合同法》的這些規定,進一步指引了市場經濟中政府、工會組織在微觀勞動合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加強工會的力量,努力使勞動者和用人單位趨於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陸』 急求一篇關於法律的2000字左右論文。在線等。。。

例文

論《勞動合同法》及其法律效益的實現
摘要《勞動合同法》從法領域看是社會法從法本位看是社會本位法從法對社會的反映視角看是回應型法《勞動合同
法》的法律效益受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因素以及法治境界的影響,可以通過貫徹回應性,落實主體保和發揮機製作用來實
現。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法律效益回應性
法與時轉則治,法與時宜則有功我國《勞動合同法》是的制定和
實施回應了社會的潮流,符合我國現階段的歷史條件,與國際上保護
勞工的價值觀一致。本文是這一新法的回應,堅持其為良法的觀點,
對其三大屬性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勞動合同法》法律效益實現的途

一、《勞動合同法》的三大良法屬性
筆者從法理上研究認為《勞動合同法》應當是一部良法,具有社
會法,社會本位法,回應型法的屬性。
從法領域來說,基於公法、私法、社會法的三元結構劃分《,勞動合
同法》是社會法。如『基於人類對秩序需求的心理,需要相應的規范調
隨整社會關系』,②社會法強調的在事實不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對強勢
群體設定更多更嚴格義務性規范來保障弱勢群體權利,從而滿足其對
勞動用工秩序的心理需求。勞動關系是重要的社會關系,勞動法是社
會法的重要部分,《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子體系之一的勞動關系法。
勞動關系不是平等的契約關系,勞動力所有關系背後的資本增值關
系,是在表面平等掩蓋下的事實上的不平等。《勞動合同法》配置權利
義務時向有利於勞動者的一方傾斜,如關於無固定期限的合同和試用
期及經濟補償金的規定,有助於保障勞動合同關系,糾正這種不平等,
促進結果公平。
從法本位來說,《勞動合同法》是社會本位法。社會本位不同於
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個人本位,社會本位法,以社會為本位,追求社
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關注社會均衡發展,以增進社會整體效率為價
值追求《勞動合同法》是以規范勞資之間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的身份
進入到經濟生活領域的,它協調勞動關系,實現社會整體利益,這與社
會本位法的內容與目標是一致,符合社會本位法的基本特徵雖然《勞
動合同法》在勞資利益搏弈中注重分配正義,但並不是把所有權利都
配置到勞動者一方它只是強調社會本位,通過各種規范使勞資雙方
個人利益的次優化,從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依據《勞
動合同法》中任意性規范而自願締結的勞動合同是雙務合同,勞動者
的權利是用人單位的義務,勞動者的義務則是用人單位的權利依據
法《勞動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范而產生勞動者或用人單位的義務限
定了對方的權利空間。在這情況下,雙方不能隨意改變或放棄自己的
權利,其實際上都是一種義務人,不能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從法對社會的反映視角看《,勞動合同法》是回應型法法律既是
政治和智識歷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社會和經濟歷史的反映。心』《,勞動
合同法》是我國改革開放後,計劃經濟時代結束,公法私法化的趨勢
下,勞動法對勞動合同制度的設計不到位,礦難頻發,超時加班,職業
病危害嚴重,勞動者工資水平低下,拖欠和剋扣勞動者工資,社會保險
體系尚未建立的這樣一個歷史條件下,回應社會的普遍需要的和廣大
勞動者的願望,而創制的具有工具性價值的能動性的法律《勞動合
同法》要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整頓單位內部規
章制度,遵守最低工資標准,禁止用人單位濫用試用期等規定,都是有
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有效工具《勞動合同法》對近幾年社會不斷出現
的新用工形式產生的社會問題做出反映,首次在法律上對勞務派遣進
行了規制,就是其具有回應性的一個體現
所以《,勞動合同法》以其具有回應性,堅持社會本位,謀求實質平
等,滿足了大多數人的願望,用邊沁的功利主義觀點來看《,勞動合同
法》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一部「良法」。
二、《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效益
一什麼是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效益
根據法運行的不同環節,筆者認為,法律效益是立法、執法、司法
和守法過程中法律產生的最接近法律屬性和立法目的有益效果的總
和。《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效益就是《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執法、司法
和守法過程中產生的最接近其屬性和立法目的有益的自身效果和社
會效果的總和前文筆者己論及《勞動合同法》的屬性社會法,社會
本位法和回應型法。其立法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
關系和諧穩定。只要《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各個環節
中體現社會性,社會本位性和回應性,切實發生積極的效果,就是具有
法律效益。法律效益越大,有越接近法的價值。

『柒』 勞動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加強建議論文

勞動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加強建議論文

現今很多公民的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合同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它也是實現專業化合作的紐帶。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合同書怎麼寫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勞動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加強建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與義務的重要書面協議,也是構建勞動關系的重要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第十六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制度在我國已經普遍推行,但是在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是理順勞動關系的重中之重。文章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探究,提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具體對策,進一步理順勞動關系。

關鍵詞 :勞動合同管理;勞動關系;企業發展;

勞動關系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最為普遍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的和諧程度決定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和諧程度。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給我國勞動合同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因此,企業要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一、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重要意義

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有助於構建和諧融洽的勞動關系。加強勞動關系管理有三方面意義,第一,促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第二,有助於協調經濟發展狀況,減少侵權案件或者是勞動保障爭議的發生;第三,規范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維護勞動者與企業的合法正當權益。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理順勞動關系是促進勞動者與企業和諧相處、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措施,有利於幫助企業保持健康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當前勞動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相當一批企業並未完善企業勞動合同管理相關規章制度,未建立健全勞動合同管理台賬,導致勞動合同管理缺乏指導性,規范性。筆者認為,依法制定勞動合同管理規章制度一方面可以保障企業的有序規范運作化,將風險糾紛降低到最低限度,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滿足員工公平感需求,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自用工之日起勞資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

在現實用工環境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情況有用人單位的原因,也有勞動者的原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可歸結為法律意識薄弱和社會責任感欠缺。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逃避法律責任故意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僥幸認為可以節約企業社會保險費用,減少支付經濟補償金等費用,殊不知,一旦發生勞動仲裁,企業成本不但減不了,反而增加了企業的管理費用,甚至在勞動者當中產生負面影響,不利於和諧勞動關系的產生,久而久之,影響企業長遠發展。勞動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見的情況是存在未完結的用工關系,用人單位在錄用員工之前要進行必要的背景調查以減少企業的用工風險。

(三)勞動合同履行情況不容樂觀

勞動合同履行的原則包括親自履行、實際履行、全面履行、協作履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全面履行原則貫徹落實不到位尤其突出。《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當事人雙方按照勞動合同規定的條件,履行自己所應承擔義務的行為。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全面履行原則欠缺的地方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執行,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未能及時補休或者發放加班工資;二是勞動報酬也是全面履行原則中最容易出現爭議的地方,最常見的'就是雙方就勞動報酬是否按時足額發放存在爭議;三是隨著勞動者維權意識的加強,近年來,社會保險繳納問題成為繼勞動報酬之後第二大爭議點;四是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執業危害防護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出現也逐漸成為勞動合同履行爭議的焦點。

(四)未規范解決勞動合同終止、解除等事宜

用人單位可以合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情形,在《勞動合同法》中都一一作了規定,具體而言包括:第三十六條的協商解除、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過失時的單方解除、第四十條勞動者無過失時的單方預告解除、第四十一條經濟性裁員、第四十四條合同終止。在大部分情況下,用人單位解除與終止勞動合同,都需要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隨著用人單位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加強,以及國家社會保險扶持性政策的出台,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爭議案較之前有減少的趨勢。對於勞動者提出終止、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用人單位權衡利弊之後,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應答。

三、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具體建議

(一)用人單位依法制定勞動規章制度

勞動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通過一定程序對勞動者制定的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生產管理制度,合法有效的勞動規章制度可以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能力,更關鍵的是可以在發生勞動爭議時作為仲裁或訴訟時適用的依據,有效解決勞動糾紛。

勞動規章制度的建立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即應當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平等協商;規章制度的內容不能違反法律法規,違反的部分無效;規章制度應當經過公示或告知程序。《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企業可以將涉及勞動者利益的事項以及員工管理規范融入企業《員工手冊》中,在勞動者辦理入職手續時分發給勞動者並且做好簽領記錄工作,以此規范勞動者的合同管理。《員工手冊》一方面可以保障企業的有序規范運作化,將風險糾紛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滿足員工公平感需求,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建立勞動合同管理台賬與職工名冊

在發展過程中,企業必須要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與時俱進,提高自我認識與管理,優化勞動管理體制,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用人單位要用戰略的眼光正確看待勞動關系積極參與宣傳、落實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將構建和諧融洽勞動關系,作為提高企業發展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

結合《勞動合同法》中的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傳統花名冊的內容包含勞動者姓名、性別、身份證號、戶籍所在地、聯系方式、用工起始時間和形式等各項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各種人力資源管理應用也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方式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企業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使得小到花名冊合同管理,大到整個人力資源管理實現動態化、實時化,其中最關鍵的是企業動態管理要以勞動合同為依據,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三)政府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力度

為了進一步調控並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的合理運行,政府必須要彌補勞動合同制度存在的不足之處,有效解決勞動合同制度在推行過程中存在的用工問題,制定出科學完善的法律法規,緩解勞資矛盾,構建規范有序的勞動關系。政府在宣傳的過程中,要通過各類有效的活動來吸引民眾的注意力,讓民眾了解《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並且讓民眾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樹立一定的法制觀念,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當中,都能夠利用《勞動合同法》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

近些年,這地政府相繼出台了多項扶持性政策,一方面減少了企業經濟負擔,另一方面穩定了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路上,政府一要繼續加大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力度;二要加強領導,為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創造更好的條件;三要努力達到維護職工權益和企業健康發展雙贏的目的;四要進一步發揮工會在協調勞資關系中的作用。

四、結語

結合上述內容,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理順勞動關系有助於構建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企業要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結合法律法規構建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加強對於勞動者的規范管理,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共獻力量。

五、參考文獻

[1]范圍.勞動合同形式強制的反思與完善[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08):17-19.

[2]康紀田.勞動者權獨立於勞動權的法治價值[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7(03):11-15.

[3]毛尉.試論如何捍衛勞動者的合法權益[J].法制博覽,2016-05-25(11):101-103.

[4]王照亮.關於規范勞動合同管理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方法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7(18):50-51.

[5]張翠玉.規范勞動合同管理構建促進和諧勞動關系[J].知識經濟,2018(18):135.

;

『捌』 求關於勞動合同法方面的論文

一、《勞動合同法》的對大學生就業的一些有影響的規定首先,對勞動合同法進行分析,勞動合同法有三條對大學生就業影響最大
1、企業無責賠償。新勞動合同法規定:員工合同期滿企業不再續簽,員工每服務一年,企業要支付一個月工資。
2、企業違約與員工違約不對等企業違約辭退員工支付每年一個月的違約金。員工違約什麼時候走都可以,不要支付一分錢,不要負任何責任(包括員工有過錯,企業無證據)。 3、長期合同。過去企業是一年,三年,五年,現在是三年,六年,無固定期。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規定,要求企業長期用工,企業內部競爭減弱,出的少自然入的少,企業招聘更加謹慎。然國家採取各種措施,千方百計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但教育部預計2007年不能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將超過100萬人,加上以往未就業畢業生,數量更加巨大。2008年1月3日,在中國社科院舉行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表示,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沒有找到工作,高級勞動力市場就業緊張局面應引起高度重視。動合同法》的生效,讓企業對招聘員工變得非常謹慎。這將對大學生就業產生較大的沖擊。一是促使企業放緩招聘大學生。《勞動合同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更注重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該法將提高企業的用工成本,因此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時會比以前更加謹慎、理性,這會加劇本已比較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因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單位不能隨便辭退員工,對企業用工的規定也更加嚴格。一個現實問題就是,用人單位必然要重新考慮到人員成本,提高用人門檻。另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大量出現,使勞動力市場更趨穩固,這必然減少新的求職者進入勞動市場的機會,就業競爭會更加激烈,大學生將來要爭取一個好工作就更不容易了,還會增加隨便跳槽的難度。
二、畢業生需要正確理解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其實任何合同都是可以解除的。細究《勞動合同法》,我們會發現,合同的解除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雙方協商解除;第二,勞動者主動提出解除;第三,用人單位對有過錯的勞動者提出解除。用人單位單方傑出勞動合同有六種情況。比方說,勞動者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用人單位可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者患病或因工負傷,在規定期滿後不能按規定工作的,或者經過培訓也不能勝任工作的企業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其實,對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一方面是對勞動者的種保護,另一方面,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如對促進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規范化管理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
三、限制利用試用期將畢業生作為廉價勞動力《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了有關試用期的條款: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兩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而且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過去很多企業存在濫用試用期的問題,有很多企業利用試用期把大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開始許諾幹得好就錄用,但幹了一段後一個人都不留。這種做法在今後都是違法的《新勞動合同法》也會改變以往一些企業採取的「大量招聘,大量淘汰」的策略,他們對應屆畢業生經過試用期內的考察之後,再淘汰掉其中一部分不合格的畢業生,以往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採取這種人才選拔方式,而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這種方式將被改變。

『玖』 勞動合同法的論文

《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一方,更是坐卧不寧,其實,這是誤解了該法內容,作為法律人,完全可指導相關當事企業,按照下列方式進行:

一、盡量與部分員工建立經濟合同關系而非勞動關系從而減少成本。

1、與有關銷售業務人員簽訂《業務合作合同》;

2、與有關技術專家簽訂《技術顧問咨詢服務合同》;

3、與高級職業經理人簽訂《承包經營合同》;

4、向勞務派遣公司進行人事外包,簽訂《勞務派遣協議》。

勞務派遣應注意事項:①勞務派遣單位注冊資金不少於50萬元;②不得向母子公司派遣;③勞務派遣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兩年以上勞動合同;④勞務派遣協議;⑤告知勞動者。

二、如何合法的解僱員工並將成本控制到最低。

一)解僱技巧:

1、盡量爭取說服員工讓員工辭職;

2、協議解除;

3、過失性解除合同:①試用期解除,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②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在規章制度中應予以明確具體情形);③嚴重失職,營私舞弊造成單位重大損失(規章制度中應明確);④、利益沖突,員工同時到其他單位任職,對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⑤員工以欺詐、協迫手段或乘人之危違背企業真實意思而訂立合同。

4、非過失性解除合同(需支付經濟補償金):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a不能勝任工作的認定:①依據規章制度進行考核②應保留相關人員的記錄b對不能勝任員工的處理:①崗位調整:應注意合理性;②培訓: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和待遇、培訓記錄等③注意通知程序等

二)、員工的離職管理:

①解僱理由管理:a注意保留辭職性文件;b注意保留員工拒絕簽合同書面證據;c協商解除時註明勞動者協商提出協商解除;d盡可能協商解除;e盡量簽訂固定期限合同避免簽署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f避免非法解僱,由專職人員或律師嚴格按法律程序處理。

②程序管理:a非過失解除合同,提前30天通知或支付一個月的代通知金;b要求簽收解除、終止通知文件或作相應證據處理c如果是企業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要通知工會或召開職工大會出席並獲得全體員工80%的同意);

③離職交接:a認可離職;b檔案和社保保險轉移;c出具離職證明。

④支付相應離職補償金(以上應在規章制度明確)

三、簽訂《勞動合同》技巧

1、簽署合同中只約定基本工資。崗位工資不寫進合同,崗位工資獎金補貼等單獨支付。

2、商業秘密保護和競業限制應簽署協議,依法應約定補償金。

3、有一些工種簽成完成一定任務的勞動合同。

4、工作內容簽署得較籠統,不要太明確。

5、中斷工齡(避免簽署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快10年時進行人事外包或與另一關聯公司簽約,借用另一關聯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借用員工進行交叉任職及交叉簽署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等。

四、簽訂勞動合同應注意事項

1、審查主體、資料、告知義務(工作內容、條件、地點、職業危害、報酬、安全生產狀況等)。

2、備份、簽收手續。

3、不得要求提供擔保,不得扣押身份證、財物。

4、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中斷工齡):①連續滿10年;②連續兩次固定期限合同;③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年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應對技巧:A交換任職;B人事外包;

5、事實勞動關系:用工之日起超一個月不滿一年用工日起未簽勞動合同支付雙倍工資。

6、簽訂流程:①員工書寫簡歷,提供相應身份學歷等資料並要求員工簽名②提供範本③要求受聘員工在企業提供的告知資料規章制度或員工手冊上簽名③受聘員工簽收勞動合同④制定職工名冊

7、勞動合同中明確薪隨崗變的條款,具體崗位具體的薪酬通過薪酬制度或通知等來確定。

8、專項培訓費用,提前解約賠償,專項培訓協議。約定服務期違約金。

9、商業秘密保護、競業限制。

①商業知識產權:A保密制度;B保密協議。

②競業限制:A經濟補償;B違約金;C主體: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知悉商業秘密人員。

五、如何訂立有效的規章制度。

1、內容必須合法,規章制度不得與法律、法規相抵觸:①法律已明確的。②引入具體違法行為。③細化相關規定:工作紀律、保密制度、薪酬制度、獎懲制度、崗位職責、考核制度、競聘制度等。

2、制訂程序必須合法:①必須完成與職工代表協商(開會、記錄);②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或意見並通過;③應當公示或直接告知、簽收。

以上方式,均是在合法前提下進行,既保護了企業一方利益,又保護了勞動者利益,值得各方進行嘗試。欲了解詳細操作實例,可與本所聯系。

『拾』 求一篇題目為 勞動合同法於大學生就業的論文 急!!在線等

<勞動法與大學生就業>

前言:
在選修這門課程之前,是「勞動法」與「就業」這兩個詞吸引了我。應該知道,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不同於政府分配主導的計劃時代的大學生。今天我們面臨的就業形勢相比以前更加嚴峻,競爭更加激烈,關系更加復雜。如何在紛繁錯綜、競爭挑戰合作並存的社會中正確的保護自己,最大限度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成了擺在即將進入社會的當代大學生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學校並沒有為我們專門開設這樣一門公共法律必修課程,讓大學生們在進入社會之前學習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糾紛,降低未來勞資糾紛的解決成本。
在這里,首先要感謝法學院的TF老師,她開設的這門《勞動法與大學生就業》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她耐心和細致的講解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和我們自身利益相關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知識。有時T老師給我們解釋一條法律法規,聽了以後會有一種突然明朗的感覺:原來還可以這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特別是最後一節課,T老師找來了一位在某公司擔當法律顧問的高級律師來給我們講解現實生活中他所遇到和處理的一系列真實的法律案例,一邊講解案例一邊向我們介紹相關法條,使我們對法律法條的理解更加深入,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增強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使我們對法律法條的理解從字面回到生活。
最後在這門課程結束之際,唐老師叫我們寫一份論文形式的對學習這門課程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可以就法律法規中的某個法條談談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寫自己學習這門課程的感想。
作為在讀本科生,而且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我應該寫一篇有關大學生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勞動合同糾紛問題的文章。但我考慮了很久,覺得新的《勞動合同法》生效也快兩年了,在這兩年的運作中,應該說在逐漸的趨於成熟,作為在讀本科生的我們應該說通過一定學習,掌握正確的方法,解決勞動糾紛相對來說不是特別棘手。所以,此文我想談的是有關《勞動合同法》在農民工勞資糾紛解決中的運用。眾所周知農民工已成為支撐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據調查,農民工在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佔58%,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佔52%, 在加工製造業從業人員中佔68%,在建築業從業人員中佔80% 。中國三十幾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離不開農民工的貢獻,然而對農民工的權益保護我個人認為是相當的薄弱,對改革貢獻最大的人,卻享用的最少改革成果,這不能不說是有失公平。此文就此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此乃此文開篇前言。 XX於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正文:
農民工如何通過勞動合同維護自己的權益?
(前言部分我已經用了很多文字說明此文的方向和寫作原因,在此我就不再絮說,直言主題。)
且言《勞動合同法》「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第十四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從這些條款可以看出很多都是為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用法律的手段督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並附帶一定的措施作為對用人單位不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懲罰。我上網查了一下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到農民工也被包括到新《勞動合同法》的勞動者的當中,那麼我這其中就有一個疑問:作為知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一類人群,農民工的維權意識一般較為薄弱,很多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權益已經受到損害;而且即使意識到老闆的不合法行為,很多農民工卻只能採取忍氣吞聲的做法。那麼如何能夠保證在農民工權益受到損害的時候,法律能夠及時的介入並對農民工進行維權呢?
先說說農民工勞動合同的簽訂問題,我有很多親戚都是農民工,包括我的父母。他們大多在建築工地上打工,他們有的在工地上幹了快一年了,據我所知,老闆從來沒有和他們簽訂過勞動合同,他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我一個在工地上搬磚頭的農民還能和老闆簽合同?這應該和我們國家的普法宣傳力度有關。以前包括現在我都認為,我們中國現在還沒有資格成為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盡管媒體和政府標榜依法治國,但事實又是另外一回事。言歸正傳,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定老闆超過一個月不超過一年不和他們簽訂勞動合同,就應該支付勞動者雙倍工資,然而事實上,他們得到的仍然是那麼多工資。作為農民工的他們,根本奢望不到雙倍補償。因為他們需要這份工作,中國農民工太多了,老闆會說:「你要想簽勞動合同就走人,你不幹,有的是人干」。老闆不和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是在規避他的責任。農民工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弱勢群體,顯得無力維權。從現實實際中看,這個時候法律是不是在他們這一類人群中已經失效了呢?
讀者可能會說:「這個時候法律並沒有失效,我們可以用法律的手段迫使老闆和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呀,勞動合同法里也規定了對不和勞動者簽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的懲罰措施」。話雖這么講,那麼請問,這個時候法律能夠執行的基礎在哪裡?
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民工如何能夠證明自己可以獲得雙倍工資,這也是對老闆進行處罰的前提條件。前面已經說過了獲得雙倍工資的條件,勞動者得證明自己在老闆這里工作超過一個月,而老闆沒有和自己簽合同。這個時候的舉證一般情況下是由勞動者來進行,比如工資卡上用人單位給自己的轉賬列印單、發工資時候的工資單、工作同事的證實。很多農民工,如我的父母,他們發工資不是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而是直接在一個月的某一天包工頭坐在一間辦公室里發工資。農民工排隊領工資,領了以後簽個字就走人,沒有工資單(領了工資以後的簽字單也被老闆保管)。可以這么說,他們沒有任何書面證據可以證明他們在此工作超過一個月,甚至都不能證明他們在這里工作過。這個時候看來就只有工作的同事可以證明。但是,作為農民工的他們流動性太大,很多人幹了兩三個月就走了,他們大多來自各個地方,居無定所,四處打工。取證需要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支出對於農民工來說都是得不償失的。
通過以上討論的我們可以看出,農民想和老闆簽訂合同難,農民工在與用人單位發生勞資糾紛時,因為沒有簽訂合同,缺乏有利證據,不利於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想要舉證也難!!
在這里我不贊成網上某些人的論調(是我在查找勞動法相關資料時注意到的),那就是針對中國現狀,農民工數量龐大,群體特殊,專門制定一部《農民工勞動合同法》來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我反對的因由:一旦這么做了,無異於將同在一個國度的勞動者人為的分為兩種,就好比五六十年代出台的《戶籍管理制度》,將中國人民人為的分為城裡人和農村人,有的人一出生就只能是農民,享受不到與城裡人同等的福利和國家救濟。為什麼同是中國人、在同一片國土出生,但生下來身份就不同呢?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現在也正在顯現,像子女入學問題,買房問題,買戶口貪污問題。而且,毫無疑問,現在新的《勞動合同法》如果認真實行的話,將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行很好的保護,至於在農民工身上為什麼沒能很好的實行,我想跟政府的執政思維和執法力度、甚至潛意識里的優先思維都有關系。如果另外製定一部《農民工勞動合同法》,難免有另類歧視之嫌,這么做究竟是為了當局更好的管理還是真為了對農民工的權益進行保護,也許可以說二者兼有之,但制定出來的《農民工勞動合同法》肯定不會有現在新的《勞動合同法》那麼多對勞動者保護的條款。
我不贊成的第二個理由和前面提到的《戶籍管理制度》有關,正是因為《戶籍管理制度》眾多不合理之處,現在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取締甚至廢除《戶籍管理制度》。如果將來的某天真的廢除了《戶籍管理制度》, 那麼這個人為的將國人界定為農村人和城裡人的法律基礎都沒了,也即是中國人從此無城裡人和農村人之分,都是中國人了,那麼這個時候又何以界定農民工?如果真制定出《農民工勞動合同法》,那麼到時候這部法律又將處於何種地位。
我認為,與其專門制定一部《農民工勞動合同法》,倒不如成立一個專門督促《勞動合同法》在農民工勞資群體上執行的政府部門,這個部門的職責就是根據《勞動合同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相比專門制定一部法律來保護農民工權益,成立這樣一個專門部門會有更大的靈活性。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里的小三違法嗎 發布:2025-01-11 01:22:59 瀏覽:89
蓄禽養殖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1 01:18:45 瀏覽:27
現代社會保障法的本位 發布:2025-01-11 01:04:16 瀏覽:168
司法拍賣的房屋 發布:2025-01-11 00:48:51 瀏覽:720
婚姻法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1 00:47:28 瀏覽:673
代遺囑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1 00:36:43 瀏覽:547
持續性履行的合同終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00:13:24 瀏覽:784
法律法規和客戶要求管理程序 發布:2025-01-10 23:55:20 瀏覽:847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