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和一些社會現象
❶ 在當今社會,法的社會性表現在
在當今社會,法的社會性表現如下:
在當今社會,法的社會性表現在公共利益的維護在法律體系中的正當性;社會保障的立法在法律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政府權力的有效性。
法律以人類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社會關系為規范對象。如刑法規范對犯罪行毀畢為的制裁;民法規范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系、身份關系;經濟法規范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控和管理;行政法規范國家行政權的運行、控制。
簡而言之,法律是社會生活規范纖陸芹,法律具有社會性。法律的社會性,也就決定了研究法律的科學,即法律學、法學,也具有社會性,並因此屬於社會科學。此對於法律學習及解釋適用,關系甚大。
❷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什麼現象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
法律現象的一個層面是指曾經存在過和現在存在著的法律,它是各個國家依據強制力確定的法律制度。它表現在一切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可稱之為實在法、人定法等文本法針對法律現象起著直接的約束、規製作用,是具體的法律規章。以文本法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的直接目的是解析法律是什麼,其立足點和研究方法是對事實的分析、歸納、總結。
在法律現象的研究中,文本法是以真實為標準的,只要真實的、全面的反映歷史或現狀,便是實事求是、有科學價值的理論。與理想法不同,文本法對法律本質特徵的界定結論只能說明法律過去或現在的內涵而不能用以指導未來的立法。
(2)法和一些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法律現象研究既可以用於科學地闡述法的本質,又有自己直接的現實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質或許有助於深刻認識法律現象,然而卻不能代替法律現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將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研究混為一談。
其結果只能是或者將本質視為現象,或者將現象視為本質,從而導致認識上的混亂與錯誤。因此,律現象有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法學研究對象包括法律現象和與法律有關的現象針對法律現象,各國學者和理論流派都有自己的見解。
❸ 結合現代社會中的一些現象,談談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對現代中國社會積極和消極的借鑒意義。看清,是法律
正文: 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是為了適 應、鞏固和發展封建大一統的需要而出 現的法律思想 ,因此作為維護封建統治 基本工具的法律思想也必然會受到統治 思想的左右。適應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 文化理念是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形成的直 接動力。 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背景 卻是很深遠:夏商時期人們普遍信奉神 明,適應奴隸制統治的神明、天道觀念 的神權法思想強調天道「任德而不任 刑」的理論成為統治的主流思想 , 為後世 董仲舒等提出的「德主刑輔」、「明德慎 罰」等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奠定了「天道」理 論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 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此時戰亂連 綿,王權旁落,宗法制日益衰落,新興 的封建地主階級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統 治地位。 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新興的地主 階級已經掌握了政權,他們在立法過程 中便以代表本階級利益的法家思想作為 指導思想,排斥儒家思想。司馬遷概括 戰國時期的立法時講道:「不別親疏, 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由此可見,這 一時期的立法否定了儒家所推崇的「親 親」、「尊尊」的等級制度。把對儒家思想 的扼制推向高潮的當屬奉行法家學 派「法治」、「重刑」理論的秦始皇的「焚書 坑儒」。為了實現思想領域的專制,秦 始皇施用「焚書坑儒」的極刑,儒學受到 了沉重的打擊。但是深深根植於中華民 族土壤的儒家文化並未就此枯死,只是 進入了休眠期。一旦時機成熟,它必然 繼續蓬勃生長。 經過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的恢復與發 展,到漢武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漢 代封建專制主義的地主階級政權得以鞏 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勢力也逐漸強 大,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種情 況下,最高統治集團迫切要求進一步加 強中央集權。此時董仲舒提出了「罷黜 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其中的「儒 術」經過他的改造,吸收了《中庸》 的「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墨家 的「君主法天」、道家的「陰陽結合」等思 想,提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 助也」、「大其德而小其刑」。在立法中實 行德刑結合: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 無效再輔以刑罰。 由此,每個歷史階段的統治模式, 統治思想,以及基於此而推崇的思想文 化思想都是正統法律思想建構的主要推 動因素,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具有 鮮明的維護封建統治色彩。 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時期 以血緣為基礎的個體小農經濟普遍,生 產技術的繼承與發展、生存生活的延續 主要以親屬關系為紐帶 ,基於此長幼之 間產生了牽制力,這是產生家長權、父 權、夫權的基礎。同時 ,小農經營除了 受制於難以預測的天災人禍外 ,主要依 靠生產的經驗技術和
2/5
勞力 ,這就決定了富有生產經驗的長者 和擁有體力的男子在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養成了人們重經驗重因循的保守性格和 不進行技術更新以擴大生產的習慣觀 念。自然相應形成了長輩對下輩 ,父親 對子女 ,丈夫對妻子的領導管制 ,勢必強 化家內宗法關系。被強化的宗法關系和 實際生產再相結合 ,必然構成更加鞏固 的宗法小農經濟。這兩種因素的相互作 用 ,表現在政治法律制度上 ,必然是對以 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法律思想的推動。 由於封建剝削壓迫的加強和農民起 義的不斷爆發而日益尖銳起來了。無論 從政治或經濟方面來說,這種趨勢都嚴 重妨害著封建大一統的進一步鞏固和加 強。在思想領域,漢初雖然推崇黃老, 但先秦時各家各派的學說,仍在各處流 傳。儒道兩家固然由於和統治集團內部 的權力斗爭糾纏在一起,表現為尖銳的 對立和互黜,即其他如名、墨、法、陰 陽、縱橫各家,也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 在活動。這樣,便出現了董仲舒所說 的「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以致「上無以持一統,治制數 變,下不知所守」的現象。這對於正著 力於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封建大一統的統 治者們,尤其是不能不認真加以解決的 問題。 面對這種狀況,封建統治者們不能 不感到繼續漢初所奉行的無為之治,已 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除在政 治、經濟方面採取各種新的措施之外, 還要力圖造成一種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 主專制的統一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 來統一思想,既以麻痹和束縛廣大勞動 人民的反抗意志,又以駕馭和統制統治 集團內部的離心力量。這樣,在董仲舒 提出「天人三策」之後,漢武帝採納並實 行了他的所謂「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 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建 議。隨著儒學成為官學,儒經的受到表 彰和儒家經義成為宗教、哲學、政治、 法律、道德、風俗習慣以至人們日常生 活的准則,在法律上,也便開始形成了 以這種儒學為指導的封建正統法律思 想。 指導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這種儒 學,是有別於先秦儒學的、由董仲舒奠 基的一種新的儒學。它一方面把先秦儒 學的內容作了神聖化、神秘化的加工和 改造,使之變成了符合「天人感應」的神 學目的論的永恆真理,將那種原來只是 表達一種政治倫理思想的儒家的一家之 言,通過政權的力量,推崇成了政治、 社會以至家庭生活的最高准則;另一方 面,它又吸取其他各家、特別是法家和 黃老學說中有利於當時統治的內容作為 補充,使之成了具有很強適應性的精神 武器和統治工具。這樣,體現在法律思 想上,便從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 目的直到法律的具體運用,一概從神學 方面來加以說明,務使符合「上應於 天」的要求。它既對秦代行申、商、韓 非之法,任刑而不尚德的理論和實踐, 持嚴格的批判態度,強調「德主刑輔」、 「明德慎罰」,而同時又注意於「刑名法術 之學」;它既重視法律的懲戒作用,而 同時又更強調禮律結合,經律互用。甚 至把封建宗法等級和「三綱五常」的倫理 道德原則臵於律令之上。它既以先秦儒 家經典為准則,任意比附援引,要求一 切都無悖於《公羊春秋》的微言大義, 同時又使之和神學的說教結合在一起, 鼓吹「天刑」、「天罰」和「科冬行刑」,使司 法審判帶著一種「神判」的痕跡 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出現,除了有 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即為了適應鞏固和 發展封建大一統的需要之外,還有它的 廣泛的歷史淵源。從理論方面來說,這 種淵源,可以上溯到商、周以
❹ 法理學|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含重要考點)
有些童鞋反映說,啊~我連標題都看不懂啊?
標題?你是說其他社會現象嗎?
不需要你看懂啊,反正你要知道的只是下面的干貨內容而已,而且重要的內容已經給你標注啦!不要太感謝我。
滿足一下你們的好奇心,其他社會現象就是指經濟啊~政治啊~道德啊,這樣比較抽象的社會名詞。
1
法與經濟(簡單了解)
經濟基礎決定法,法服務於經濟基礎。
法與經濟,是指法與經濟之間的聯系。
在法理學上主要是指法與社會經濟基礎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法作為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現象,歸根結底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表現在:
(1)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著法的性質,階級對立社會的法反映了在經濟上居於統治地位的那一階級的意志。
(2)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決定著法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法必將隨之改變。同時,法對經濟基礎又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法能夠確認、保護和發展它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限制、禁止不利於統治階級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發展。
2
法與政治(簡單了解)
法與政治都屬於上層建築,都受制於和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關系 。
但二者仍具有不同:
(1)政治通過把利益關系集中、上升為政治關系來反映經濟關系,法以規則、程序和技術形式對經濟關系作制度化表現;
(2)政治突出體現社會生活的組織性,法突出體現社會生活的規則性和秩序性;
(3)政治的控制和調整功能通過政治行為和過程實現,法通過對主體權利義務的確認和保障實現對社會的控制和調整。法與政治相互關系更為重要的方面是二者的相互作用。
3
法與道德(特級重點!!!)
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法與道德具有互補性。
法與道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①生成方式不同: 法通常由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和國家認可的習慣表現出來,成為國家意志。道德通常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是通過社會輿論確立的。
②實施手段不同: 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違法行為會引起相應的法律制裁。道德依靠人們的信念、社會輿論以及習慣力量來維持。不道德行為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強制,但同國家強制有重大區別。
③階級性不同: 法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歷史現象,始終具有階級性。道德則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在原始社會和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道德不具有階級性;只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才具有階級性。
④統一性不同: 只有統治階級的意志才能成為法,因而一國內的法律是統一的。而道德則不然,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對立的,而居於支配地位的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⑤法具有鮮明性的特點。它是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依法作為或不作為,就會產生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所以,法所規定的許可、命令和禁止必須明確、具體。而道德規范往往只就人們行為作一般原則性的規定,不象法律規范那樣明確、具體。
⑥法與道德調整的范圍不同。 有些關系只宜由道德來調整,不宜由法來調整(如愛情關系、友誼關系)。有些問題必須由法來規定,而不屬於道德評價的范圍(如國家機關的職權劃分,訴訟程序上關於計算期限等規定)。更多的社會關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調整,但具體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4
法與宗教(簡單了解)
在一定意義上都屬於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人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是社會規范,都能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但是宗教同時也能控制人的精神。
5
法與執政黨政策(簡單了解)
1.法律以政策為指導;
2.政策依靠法律貫徹實施。
它們的不同:
1.制定機關和程序不同。
2.調整的范圍、方式不同。相比之下,政策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比法律廣泛得多,方式也更為靈活多樣。
3.表現形式不同。
4.穩定性不同。法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它一經制定,大多會穩定地存在一段時期;政策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內容經常隨現實需要而改變。
提問:是政策指導法律?還是法律指導政策?
(單選)經濟基礎與法的關系是()
A 法始終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
B 經濟基礎始終與法保持一致
C 法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反作用於法
D 經濟基礎決定法,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單選)關於法盒執政黨政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意志屬性不同
B 實施的方式不同
C 政策的靈活性大於法
D 政策要以法律為指導
(單選)下列關於法律與道德關系的表述中,錯誤的是()
A 法律和道德都屬於社會規范的范疇,均具有規范性
B 違法行為一定是違反道德的,但違反道德的行為不一定都違法
C 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而道德主要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自律得以實施
D 法律和道德可以互為促進
❺ 司考法理學中法的作用如何理解
司考法理學中法的作用如何理解
理解法的作用必須首先注意:法的作用與法的本質及目的是密切聯絡、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觀認為:
第一,法的作用體現在法與社會的互動影響中,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法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其產生、存在與發展變化都是由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法在由社會所決定的同時,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在一定意義上就體現在法能夠促進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第二,法的作用直接表現為國家權力的行使。無論是制定法還是習慣法、判例法,都是與國家權力相聯絡的。法律之所以能夠調節人的行為,起到規范社會關系的作用,就在於它是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的,與官方權威相聯絡的。這是法與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同時,現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擴大,也是國家權力進一步擴大和加強的結果。所以,法律的作用與國家的地位和作用互為表裡。
第三,法的作用本質上是社會自身力量的體現。法能否對社會發生作用,法對社會作用的程度,法對社會所發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夠決定的。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來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來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司考法理學中法與國家如何理解
「國家」一詞有多重含義,此處主要指國家政權或國家權力意義上的國家。國家權力指國家憑借其特殊地位和對資源的控制,使個人和組織服從其意志以實現一定目的的支配、控制和影響能力。一般來說,國家權力具有公共性、單方面性、強制性、物質性、組織性、自行進行性、價值性、擴張性、侵犯性和腐蝕性等特點。
在最一般的意義上,法與國家權力構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關系。首先,法表述和確認國家權力,以賦予國家權力合法性的形式強化和維護國家權力。特別是法所具有的形式化和程式性特徵,易於使國家權力獲得形式上共同認同的正統性和正當性。其次,法之所以如此對待國家權力,是因為其必要和不可或缺。(1)國家義務的實現需要權力。「按照政治的平衡原則,國家義務是與國家完成這種義務的能力相互並存的。」①(2)個體權利的保護需要權力。「國家權力是保護個人權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國家的出現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正是為了保護個人權利和節約交易費用之需要。」②(3)社會整合需要權力。國家權力是維系社會共同體、維護公共秩序的力量,還是參與甚至主導社會變革程序的力量,從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新的社會整合。(4)法的創設和實施需要權力。權力是法的必要支援、背後力量和效力基礎。
但法與國家權力也存在緊張或沖突關系。法以形式合理性和程式設定為主,其對權力合法性的確認是以制度、規范和程式的方式進行的,因而同時也就是對權力的約束和限制。而國家權力總要追求和實現一定的目的,憑借其對資源的控制及物質強制,可自行進行,加之權力的擴張性質,使得權力凌駕於法乃至擺脫法的傾向是可能存在的,或者法只是在有助於強化權力的意義上被強調和利用。
近現代法治的實質和精義在於控權,即對權力在形式和實質上的合法性的強調,包括權力制約權力、權利制約權力和法律的制約。法律的制約是一種許可權、程式和責任的制約。
司考法理學中立法體制如何理解
立法體制包括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立法機關的設定和立法權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主要為立法許可權的劃分。
立法權是一定的國家機關依法享有的制定、修改、廢止法律等規范性檔案的權力,是國家權力體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權力。享有立法權是立法的前提,立法是行使立法權的過程和表現。
從廣義上講,根據享有立法權的主體和形式的不同,立法權可以劃分為國家立法權、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授權立法權等。國家立法權是由一定的中央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用以調整基本的、帶全域性性的社會關系,在立法體系中居於基礎和主導地位的最高立法權。地方立法權是由有權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立法權。享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權力機關可以是單一層次的,也可以是多層次的。行政立法權是源於憲法、由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使的、低於國立法權和地方行政立法權;地方行政立法權又可分為不同的層次。授權立法權,又稱委託立權或委任立法權,是有關的國家機關由於立法機關的授權而獲得的、在一定期限和范圍內進行立法的一種附屬立法權。
立法體制的性質是與國家的性質相一致的,立法體制的形式則是與國家的結構形式和管理形式密切聯絡的。由於國情的不同,世界各國的立法體制呈現出多樣化現象,主要有一元制、二元制兩類。
當代中國是單一制國家,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的立法體制是一元性的立法體制,全國只有一個立法體系;同時又是多層次的。在我國,根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法律;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下屬的部委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省、自治區的人民 *** 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
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 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 的地方性法規相牴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
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 *** 及省、自治 區的人民 *** 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 大的市的人民 *** ,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
行政法規,制定規章。此外,按照「一國兩制」的 原則,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包括立法制度), 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法理學中如何正確理解法的功能和作用
咨詢教授即可
法理學如何理解
法理學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法理學的研究物件是法和全部法律現象及其規律性,特別是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問題.具體內容包括:第一,法哲學的基本問題.笫二,法社會學的基本內容.第三,法發揮作用的機制的基本理論問題.
如何理解法理學
1.理解法學的基礎
2.制定法律的基礎
法理學也可以稱為法學基礎理論或法的一般理論,在法學體系中佔有特殊地位。它研究最普遍、最一般的法律現象,揭示法律現象的本質和基本特點,闡述法產生、發展及執行的一般原理和內在規律。學好法理學對於學生認識法的基本精神,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和方法論,培養分析法律現象的能力,理解和掌握各部門法的原則和基本內容,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法理學包含的內容範圍比較廣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法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法的概念、本質、特徵、價值、法的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以及認識法律現象的方法等。
第二,關於法律自身執行的專門知識,如法的制定、實施、實現的一般規律和原理。
第三,法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如法和國家、政治、經濟、道德以及科學技術的相互關系。
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物件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
(一)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
(二)法律的本質和作用
(三)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四)法律的創制和實現
(五)法律的價值
本質的探討
法理學不可簡單地被界定為「法律是什麼」這一問題回答的大全。如果法理學只有這一個核心任務,那麼2500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廣義上講,法理學可以被界定為法律的智慧,或者對「法律事業」的性質和語境的理解。法理學的詞根應該是源於「juris」,意指法律或權利。另一個詞根「prudence」則指智慧。因而法理學可能是尋求法律的智慧,或者尋求對法律的明智理解的學問。根據富勒「使人們的行為服從歸制治理的事業」的法律格言和Beyleveled、Brownsword的用法,我們可以得出「法律事業」這一用語。
這種對於法理學任務的界定把問題的中心轉向了這里:我們不僅探求「這一事業是什麼」,以及「人們如何回答法律是什麼」,而且我們也在試圖弄清這些回答本身的含義。法律是一種爭議的態度?或形式?正統性(合法性)是一種思維方式?廣義的法理學理論不應僅僅局限於一個或者另一個法律觀念,而應該探求這種多樣性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不能再局限於20年前中國法理學學者從前蘇聯學習而來的刻板的法理學教材的內容,法理學不是由:定義、特點、性質等等八股的條款構成的,她是一種法學的藝術,一種精巧的思維形式。
法理學中對法的作用的評價是什麼
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又稱法的功能,泛指法對個人以及社會發生影響的體現。
根據行為的不同主體,法的規范作用可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作用。
一、指引作用
1、對本人行為的指引對人的行為的指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個別指引(或稱個別調整),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就具體的人和情況的指引;另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或稱規范性調整),即通過一般的規則就同類的人或情況的指引。(指引作用的物件是每個人本人的行為。)
2、確定的指引和有選擇的指引法律規范可以分為授權性和義務性兩種。這兩種規范分別代表了規范性指引的兩種指引形式。義務性規范代表確定的指引,即法律明確規定:人們應該這樣行為(如應履行合同)或不應該這樣行為(如在履行合同時不應有欺詐行為);並且一般還規定,如果違反這種規定,就應承擔某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如國家不予承認、加以撤消或予以制裁等)。授權性規范代表一種有選擇的指引,即法律規定:人們可以這樣行為;而且一般還規定,如果人們這樣行為,將帶來某種肯定性的法律後果(如國家承認其有效、合法並加以保護或獎勵等)。
確定性指引是指人們必須根據法律規范的指引而行為;有選擇的指引是指人們對法律規范所指引的行為有選擇餘地,法律容許人們自行決定是否這樣行為。
二、評價作用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法律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評價作用。這里講的評價作用的物件是指他人的行為。
在評價他人行為時,總要有一定的、客觀的評價准則。法是一個重要的普遍的評價准則,即根據法來判斷某種行為是否合法。此外,作為一種評價准則,與政策、道德規范等相比,法律還具有比較明確、具體的特徵。
三、教育作用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法律還具有某種教育作用。這種作用的物件是一般人的行為。有人因違法而受到制裁,固然對一般人以至受制裁人本人有教育作用,反過來,人們的合法行為以及其法律後果也同樣對一般人的行為具有示範作用。
四、預測作用法律的預測作用,或者說,法律有可預測性的特徵,即依靠作為社會規范的法律,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他們相互之間將如何行為。預測作用的物件是人們相互的行為,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五、強製作用法的另一個規范作用在於制裁、懲罰違法犯罪行為。這種規范作用的物件是違法者的行為。法的強制行為不僅在於制裁違法犯罪行為,而且還在於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增進社會成員的安全感。
(二)法的社會作用是指維護特定人群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社會作用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兩大方面:維護階級統治和執行社會公共事務。
一、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目的是維護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是法的社會作用的核心。
法在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和統治階級及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執行社會公共事物的作用社會公共事物則是指與階級統治相對稱的活動,在各個階級對立的社會中,這種社會公共事物及有關法律的性質、作用和范圍是很不相同的。總的來說,執行這些活動的法律大體上有以下集中:
1、為維護人類折回基本生活條件的法律,如有關自然資源、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通訊以及基本社會秩序的法律;
2、有關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法律;
3、有關技術規范的法律,即使用裝置工序、執行工藝過程和對產品、勞動、服務質量要求的法律;
4、有關一般文化事物的法律。
維護階級統治的作用和執行社會事物的作用這兩方面的法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首先,顧名思義,前一種法律的物件是階級統治,後一種是階級統治以外的事務。這兩種法律都是調整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其保護的直接物件是不同的。其次,維護階級統治的法律當然僅有利於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則是剝奪和壓迫;執行社會事務的法律,至少從客觀上說,有利於全社會而不是僅有利於統治階級一個階級。再有,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作用的那些法律,即使在不同折回制度下,往往是相似的,是可以相互借鑒的。
三、關於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的性質關於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爭論,大體上說有一下兩種觀點:一種是,凡法都有階級性,即使是那些在客觀上對整個社會有利的、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也有階級性;法的社會性與階級性是一致的,社會性是有階級性的社會性,法的階級性也是有社會性的階級性。另一種觀點是:從整體上看,法是有階級性的,但具體到各組成部分說,有的階級性強,有的階級性弱,有的彷彿很難看除它與階級的聯絡。
(三)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的社會作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的社會作用有四個方面:
1、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
革;
2、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
4、保障和促進對外交往。(政治理論角度)
從法學角度出發,將當代中國法的社會作用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維護秩序,促進建設和改革開放,實現富強、民主與文明
二、根據一定的價值准則分配利益,確認和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
三、為國家機關和國家公職人員執行公務(即行使權力)的行為提供法律根據,並對他們濫用權力或不盡職責的行為實行制約
四、預防和解決社會成員之間以及他們與國家機關之間或國家機關之間的爭端
五、預防和制裁違法行為
六、為法律本身的執行與發展提供製度和程式四、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法的作用近20年來,我國對法律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加深,這是經驗的總結,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法律的作用,注意改正對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總之,認為法律無用,可有可無,或認為法律萬能,都是錯誤的。
如何理解憲法的作用和地位
憲法的作用:
1、憲法對統治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確認維護和鞏固國家權力;②規范國家權力有效執行,防止權力濫用,這正是憲法民主性的體現。
2、憲法對法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促進法制的完備和健全;②促進法制的統一。
3、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憲法確立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內容;②憲法為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規定了必要的保障。
4、憲法對政治制度的作用表現在:①確立和維護國家政治制度;②改革國家的政治體制。
5、憲法對社會經濟的作用主要表現為:①確認、保護和鞏固自己的經濟基礎;②確認其他制度,為經濟建設服務;③在憲法的指引下和范圍內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憲法的地位: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國家各項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務,規定國家機關的組織與活動的基本原則,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大法。它集中反映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根本利益,是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專政的重要工具。它在國家的整個法律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權威和最大的法律效力,既是國家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也是公民立身行事的總依據。在本質上,它是國家的根本法,是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集中體現,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實現階級統治的重要工具。
延伸: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1、憲法是階級力量對比的表現
憲法是階級斗爭的產物,由在階級斗爭中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權力的階級所制定,用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政權,是這一階級的勝利成果。從憲法的階級實質來看,現代憲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型別,即資產階級憲法和社會主義憲法。
在英國、美國和法國,較早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這3個國家也最早出現了資產階級憲法。它們的政治制度並不完全相同,而階級本質一樣,都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家佔有制的經濟基礎上,都以保護資本家的私有財產為神聖職責;在政治上都是鞏固資產階級專政,確認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資本主義型別的憲法,盡管個別條文有所差異,但都是資產階級意志的集中表現,都是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無產階級建立政權後,也需要用憲法來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不盡相同,但它們的階級本質一樣。社會主義型別的憲法,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以發展生產力和保護公共財產為首要任務;都是為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都是無產階級意志的集中表現,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同一型別的不同國家的憲法不盡相同;同一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憲法也有變化。除了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民族歷史特點等因素外,階級力量實際對比關系的變化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2、憲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憲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資產階級憲法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社會主義憲法體現社會主義民主。
資產階級憲法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不可分割。「立憲政體」、「立憲政治」、「憲政」,都是以代議制度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別名。資產階級憲法正是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過程中產生的。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需要沖破封建制度的束縛,實現買賣自由、契約自由、等價交換。這種生產關系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建立標榜自由、平等、人權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在其憲法上規定的,則是人民主權、權力劃分(見三權分立制度)、尊重基本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則。資產階級憲法上規定的民主制度,都是為鞏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服務的。它宣布「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把保護資產階級私有制和對無產階級的剝削,作為它的首要任務。這樣,資本主義國家必然要實行資產階級專政。但為了欺騙無產階級,他們諱言專政,在憲法里不作明文規定。
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同樣需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法律化,制定憲法來鞏固政權,維護社會主義民主。社會化的大生產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民主制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憲法是作為法律手段來鞏固和發展這一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憲法公開承認社會主義國家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包括對剝削者的專政和在勞動人民內部的民主,即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主制是最高型別的民主制。但社會主義民主制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憲法也就必然會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把適合中國國情和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法律化,其根本任務就是為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有利條件。
法理學:聯絡實際分析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又稱法的功能,泛指法對個人以及社會發生影響的體現。 根據行為的不同主體,法的規范作用可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作用。 理解法的作用必須首先注意:法的作用與法的本質及目標是緊密聯絡、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觀點認為:第一,法的作用體現在法語社會的互動影響中,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法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其產生、存在與發展變化都是由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法在由社會所決定的同事,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定意義上就體現在法能夠促進或延緩社會的發展。第二,法的作用直接表現為國家權力的行使。無論是制定法還是習慣法、判例法,都是與國家權力相聯絡的。法律之所以能夠調節人的行為,起到規范社會關系的作用,就在於它是以股價權力為後盾的,與官方權威相聯絡的。這是法與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同時,現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擴大,也是國家權力進一步擴大和加強的結果。所以,法律的作用與國家的地位和作用互為表裡。第三,法的作用本質上是社會自身力量的體現。法能否對社會發生作用,法的社會作用的程度,法對社會所發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夠解決的。
❻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6)法和一些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❼ 闡述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並結合現代社會中的一些現象,談談其對現代中國社會積極和消
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內容和特徵是在漫長的法律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從思想淵源來看,它們大都是從先秦時代的思想材料中加以提煉而成的。這些思想材料有的本來是對立的,但在封建社會的政治法律實踐中逐漸融而為一、並行不悖。這些都代表著其他法系所無而中華法系所獨有的內容和特徵。因此,它們不僅僅屬於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范圍,而應屬於整個中華法系。
一、「禮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法律傳統
法統即法律傳統,是指導法律實踐活動(立法、司法及思維)的價值基礎。它決定著法律實踐活動的內容、特點和發展方向。一般而言,一個民族的法律傳統是一元的,而中國封建時代的法律傳統則是二元的,即「禮治」和「法治」.
二、「德政」與刑罰相結合的治國方策
在春秋戰國時,儒家主張的「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政」、「仁政」,與法家主張的「以法治國」、「以刑去刑」、「以力服人」是截然對立的。可以說,儒家的主張由於難於操作而顯得過於理想化;法家的主張由於缺乏實踐經驗而顯得過於簡單化。秦漢以後,封建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暴虐亡國的教訓,轉而注重德政。而支配一個泱泱大國,又非運用法律刑罰手段不可。不搞德政,人民會起來造反;不搞刑罰,地方分裂勢力就會發難。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可以說是個歷史性的選擇。董仲舒的神秘主義的「德主刑輔」論,一方面把儒家的「德政」置於首要之地,另一方面又給法家的刑罰落實政策,給它一個安頓,甚而使之具有神性。歷代封建王朝在制定國策時,都標榜「德政」以獲取民心。而教化措施則是預防人民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德政」具有使統治者自我約束的積極作用,其目的還在於達到長治久安。刑罰的政治價值在於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和制止統治階級內部的「犯上作亂」。當皇權和族權被宣布為神時,任何反叛皇權和族權的行為便成了瀆神行為。而對這些叛逆者施以嚴刑就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合理的了。特別是到了唐代以後,當「一準乎禮」的封建法典被宣布為符合「天理」時,對所有犯罪行為的制裁便都是正義的了,在使用刑罰時大可不必隱諱扭捏作態了。
在「德刑」關繫上值得一提的人物,除了孔子、董仲舒之外,還有南宋的朱熹。他的基於「氣稟」差別的「德禮政刑」、「相為表裡」、「相為終始」的學說,達到「德刑」關系方面的認識的最高水平。而「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四庫全書總目·政書類·法令之屬》)則概括了封建士大夫和社會輿論對刑罰的一般見解。在施政中毫不掩飾地使用刑罰,而社會輿論卻不贊揚刑罰。其結果,一方面對統治者的行為多少有些牽制,而另一方面卻產生了輕視法律的副作用。研究法律、法學,成了聖賢所不齒的左道旁門,更不必說視訟師為「訟棍」了。這種偏見不利於法律思想和法學的正常發展。
三、「人」與「法」相結合的法體理論
法體指法律實踐活動(立法、司法)的工作程序或方式。比如成文法、判例法或兩者相結合的混合法。關於法體的思想和觀點,是法律思想也是中國法律思想史的重要內容之一。
❽ +50 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標準是什麼
法律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最大特點是明確性、規范性和確定性,從而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准確、具體且可預測後果的行為准則。
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一、法律與社會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法律;法律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法律對於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法律自身相對獨立性的重要表現。
二、法律和政治 政治是法律的指導;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體化、條文化。
三、法律和道德
法律和道德在根本的社會階級屬性方面是一致的。區別是:
1、存在的時間不同。
2、調整的范圍不同。
3、實施的方法不同。
4、表現形式不同。
5、法律體系的一元化和道德體系的多元化。
法與其他社會現象(法與社會)
http://course.cug.e.cn/law/zxkt.htm
你看看這個吧,法理的各章講解。
❾ 與其他社會現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1.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權利義務)和法律關系客體三要素構成。
2.特徵:法律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前提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手段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