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責任與經濟法義務的區別在於
1. 專業解析:經濟法學與經濟法的聯系和區別
經濟法學與經濟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看不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不妥,抹殺它們之間的區別也不對。聯系
經濟法學與經濟法之間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經濟法,就沒有經濟法學。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是經濟法學的研究對象,如果沒有經濟法就不會有它的發展規律,沒有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就不存在經濟法學的研究對象,而沒有研究對象的學科是不存在的。二是經濟法稿賣學的產生和發展,為經濟法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對於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研究的開展和深入,經濟法學的產生和發展,有助於明確在國家協調的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需要制定、認可和修改完善哪些經濟法律規范,應該採取哪些正確的立法對策,這樣就可以使經濟法律規范的數量不斷增加,質量日益提高,從而推動經濟法的發展。
區別
經濟法學與經濟法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法學是人們從事學術研究的產鍵游逗物,沒有法律約束力;經濟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由國家強力保證實施的;二磨虛是經濟法學具有特定的研究對象;經濟法具有特定的調整對象;三是經濟法學是法學體系中的一門獨立的法學學科;經濟法是法的體系中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2. 如何理解經濟法責任的特殊性
經濟法責任主體有別於民法責任主體、行政法責任主體、刑法責任主體。
經濟法法律關系主體一方是社會強勢主體,一方為社會弱勢主體。經濟法充分考慮強勢主體和弱勢主體之間的差別,所以對兩者之間的權力、權利、義務、責任作出非均衡性、非對等性配置,以實現國家干預經濟的目的。
從責任主體角度看,經濟法責任可以界定為經濟法強勢主體因違反經濟法規定的強制性禁止性義務而承擔的責任。
(2)經濟法責任與經濟法義務的區別在於擴展閱讀:
經濟法既關心個體利益,也關心社會公共利益,它是在承認個體利益的基礎上試圖限制、禁止與社會公共利益相沖突的社會強勢主體濫用權力侵害弱勢主體權利的行為的法律制度。
經濟法責任是以國家政治權力控制社會強勢主體經濟權力的手段和結果,它在於實現社會強勢主體權力與社會弱勢主體權利的相對平衡。
無過錯責任原則在經濟法中應用得更為廣泛,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的確立,正好體現了國家運用其權力對經濟生活進行千預,對受害人進行保護。它也是人權平等原則在經濟法責任中的具體運用。
3. 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二者為因果關系,當事人不履行或違反了法律義務,即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要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法律義務。如果不履行法律義務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責任與法定權利與義務有密切的聯系。
首先,法律責任規范著法律關系主體行使權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後果防止權利行使不當或濫用權利;
其次,在權利受到妨害,以及違反法定義務時,法律責任又成為救濟權利、強制履行義務或追加新義務的依據;
再次,法律責任通過否定的法律後果成為對權利、義務得以順利實現的保證。總之,法律責任是國家強制責任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救濟受到侵害或損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權利的手段,是保障權利與義務實現的手段。
經濟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區別
經濟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區別:
-
經濟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
法律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是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於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抑制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法律規范必須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權得人的權利得以實現,當負有義務的主體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自己的義務時,要受到國家強制力的制裁,承擔相應的責任。
什麼叫法律義務?法律責任跟法律義務有什麼關系?
譬如,子女有贍父母的義務。
區別:法律義務,是法律規定的了,一定要承擔的,而法律責任是違反法律而承擔的一種後果,有懲罰的意味。
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區別是什麼?比如無因管理之債是法律責任還是法
法律責任可以分為經濟法律責任、民商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等,經濟法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一)產生的依據不同
經濟法律責任產生的直接依據是行為主體的經濟違法行為。經濟違法行為是指經濟法主體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經濟的過程中故意或者過失地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並依法應承擔經濟
法律責任的行為;民商法律責任產生的直接依據是平等的民商事主體的民商事違法行為,
民商事違法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商事主體在民事、商事活動中故意或者過失地違反民商事法律、法規,並依法應承擔民商法律責任的行為;行政法律責任產生於行政法主體的行政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是行為主體違反了國家行政法律、法規的行為;
刑事法律責任產生於刑事違法行為,雖然有些經濟違法行為具有經濟違法和刑事違法雙重屬性,但一般經濟違法行為和嚴重經濟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的界限應當是明確的,只有刑事違法行為才會產生刑事責任。同時,刑事違法行為也並非只能產生於經濟領域。
(二)產生的過程不同
經濟法律責任產生於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的過程中,而在市場運行過程中由
於市場調節而產生的法律責任,不能歸結為經濟法律責任;民商事法律責任則是產生於民商主體在進行平等的民商事活動過程中,兩種活動過程的區別主要在於需不需要國家直接或間接進行干預和調控;刑事法律責任除了可以在此領域和過程產生之外,還可以在其他非國家干預經濟的過程和領域內產生。只要發生嚴重侵犯國家、社會、個人權益,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就可以產生刑事法律責任。
(三)內容不盡相同
雖然經濟違法行為造成的後果具有多樣性和非財產性,雖然經濟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也
並非都具有經濟性,但經濟法律責任應主要是一種經濟責任,這是因為其產生的依據具有經濟性;民商法律責任雖然也具有經濟性,但因民商事違法行為的多重性,也就決定了其法律責任的內容必然具有多樣性,其中,非經濟性的人身責任就是重要的民事責任形式;
雖然經濟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都是在國家機關進行行政管理和監督過程中產生的,
但其活動的內容存在較大區別,因而由此活動所產生的法律責任也必然存在很大差異。
經濟法律責任主要是一種經濟責任,而行政法律責任則是非經濟性或者說主要是非經濟性的。
(四)實現的方式不同
經濟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是經濟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但以經濟制裁和行政制裁為主。民商事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是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但以民事制裁為主。行政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包括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但以行政制裁為主。其中行政制裁又可以分為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兩種。刑事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包括刑罰處罰和非刑罰處罰,但以刑罰處罰為主。
(五)追究責任的程序不同
經濟法律責任的追究程序主要是行政訴訟程序和刑事訴訟程序,此外還包括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等程序。民商事法律責任的追究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和仲裁程序等。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程序主要是刑事訴訟。
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關系為
- 權利和義務具有平等性
-
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
-
從法學理論的角度,二者的關系還表現為對應關系
-
是公民對國家履行的義務.如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
是公民對社會履行的義務,如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等
-
是公民對某些特定的人所履行的義務,如父母教育撫育未成年子女與成年子女贍養扶助父母等
公民的權利通常是指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享有的某種權益.其中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稱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有:平等權;政治權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會經濟權;文化教育權;婚姻自由權;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等。
公民義務通常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必須承擔的責任,其中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義務稱為公民的基本義務。公民的義務大致可分為三類:
請問,什麼叫法律義務?法律責任跟法律義務有什麼關系??
法律義務,簡單來說,就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譬如,子女有贍父母的義務。
區別:法律義務,是法律規定的了,一定要承擔的,而法律責任是違反法律而承擔的一種後果,有懲罰的意味。
簡述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關系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系如下: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是構成法律關系內容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都作為民事主體實現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必然在其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
第一、法律關系中的對應關系。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對應關系是指法律權利一般有相對的法律義務存在。二者共同處於法律關系的統一體中。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在任何法律關系中,一方主體有法律權利,對方主體就必然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反之亦然。
(2)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每一主體在享有權利之時都對應承擔一定義務。如雙務合同中。
第二、社會生活中的對等關系。
社會中的權利義務的設置是對等的。主要表現在:
(1)社會生活中權利總量大於義務總量,有些權利就會行同虛設;反之,社會容易產生特權;
(2)在有的具體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也是對等的。當權利義務處於分離狀態時,一方享有權利的量和對方承擔的義務的量是對等的。如債權債務關系中,債權與債務是對等等。
第三、功能發揮中互動關系。法律功能常常是通過它所設定的權利與義務得以現實表現出來的。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在功能上的互動關系主要體現在:
(1)法律義務的履行促進法律權利的實現;
(2)法律權利的享有也有助於法律義務的積極履行。
第四、價值選擇中的主從關系。
現代立法總體上講是以權利為本位。權利本位在現代社會中包
括個人權利本位和社會權利本位。所謂權利本位就是說法以權利(個人權利或社會權利)為起點或出發點。以權利為重心是現代法律制度的特徵。我國支持了權利本位,因為:
(1)市場經濟對法律的要求主要是設定權利和保障權利;市場經濟模式的建立體現了權利本位的要求。
(2)人權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關注。法律權利就是人權在法律中的體現。
如何認識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關系
您好!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沒有法律權利和義務,也就不存在法律關系。法律關系就是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在法律上的一種權利義務關系。
一、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
權利和義務作為構成法律關系的內容要素,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在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義務的存在是權利存在的前提,權利人要享受權利必須履行義務;任何一項權利都必然伴隨著一個或幾個保證其實現的義務;法律關系中的同一人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權利人在一定條件下要承擔義務,義務人在一定條件下要享受權利。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繫上,義務佔主導地位,法的根本目的是保護人的權利,但是如果缺乏義務性規范的支持,權利就形同虛設,法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義務存在的合理性決定了權利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原有義務的合理性喪失,或新的合理性義務產生,那麼已有的權利必然發生變化。權利的實現取決於義務的履行,一部分以他人履行義務而獲得,一部分以自己履行義務而獲得,不自覺履行義務就無法獲得相應的權利,離開了義務,權利就不復存在。也就是說,在權利和義務這一對矛盾統一體中,義務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支配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權利的存在和實現。
二、權利和義務相互獨立
權利不能被看做是義務,義務也不能被視為權利。混淆兩者的界限,必然會導致法律上的錯誤。也就是說,權利和義務有各自的范圍和限度。超出了這個限度,就不為法律所保護,甚至是違反法律的。具體而言,超出了權利的限度,就可能構成"越權"或"濫用權利",屬於違法行為。而要求義務人作出超出其義務范圍的行為,同樣是法律所禁止的。
三、權利與義務在一定條件下互為對應
權利意味著對利益的獲取與實現,義務意味著對利益的付出與負擔;法律確立的不同社會主體之間利益的獲取或付出的狀態,構成了在一定條件下他們相互之間可以自己做出或不做出某一行為,或者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一行為。權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導向和激勵機製作用於人的行為,義務以其特有的約束機制和強制機製作用於人的行為,最終達到不同的社會主體基於對自身權利義務的准確理解與行使。謝謝閱讀!
4. 經濟法律責任的形式是什麼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民事責任形式、刑事責任形式、行政責任形式。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法責任是由經濟法律法規所確鏈兄認的各種責任形式的總稱。
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 責任目的的社會整體利益性。經濟法律責任的社會整體利益性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在經濟法責任制度上的反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犯是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目的,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的客觀要求。
2. 歸責原則的公平性。在過錯、無過錯和公平歸責的選擇中,經濟法選擇了以公平歸責為重心的歸責原則。區棚兄襲別於民法和行政法側重於過錯歸責和無過錯歸責的作法,體現了歸責原則的公平性特徵。它是經濟法追求經濟公平的反映。
3. 政府責任的突出性。政府作為調制主體,是與調制受體相對的一方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的經濟法價值理念要求我們,要重視政府主體在履行調控或規制職能時對個體、群體、集體。國家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塵培後果,凸顯政府責任。
4. 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為本位,改變了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往往是單向義務,不存在對等性。
5. 責任形式的多樣性。基於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
5. 【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分析】 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
摘 要: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是經濟法基礎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以法律責任的內容性質為分類的標准與以部門法為分類標准相混淆會導致對經濟法責任獨立存在產生質疑,本文旨在從部門法的角度以及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和經濟法責任的具體形態來論證經濟法責任具有其獨立性,經濟法責任並不是傳統三大責任的簡單的綜合,經濟法責任有其獨特性。
關鍵詞:法律責任 經濟法責任 構成要件 責任形態
一、經濟法責任的定義
有學者通過經濟違法行為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由於經濟違法行為而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通過經濟法這一部門法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應當對國家或受害者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①通過經濟法規的違反與特定事實的出現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違反一般經濟法規或特定法律事實的出現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②通過經濟法權利義務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對其違反經濟法義務或者不當行使經濟法規定的權利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③
程信和教授認為責任在法律上有兩種含義:一是本來意義上的責任,主體、義務,如審計法對審計機關的許可權、職責的規定;二是因為不承擔義務應當承擔的責任。④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種含義是指傳統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在經濟法領域中的具體應用。有兩部法很密切,一是《行政處罰法》。行政處罰法和經濟法的交叉是很多的。另一個是《刑法》及其修正案,很多涉及了經濟犯罪。經濟法責任的第二種含義,是指經濟法責任體現經濟法的社會公共特徵,是適合於經濟法目的特殊經濟制裁。特殊經濟制裁包括市場禁入,取消稅收優惠、信用減等、產品召回、強制履行等。
本文無意就以上各種觀點對法律責任的定義給予評述,也無意於概括總結能克服以上觀點缺陷的新的觀點。法律責任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甚至在一個國家不同部門法中的含義往往會發生些許的變化,要在具體的法律制度和語言環境談論法律責任。對經濟法責任有不同的理解是基於對法律責任分類所持的標准理解不掘螞帆同造成的。
二、法律責任的分類
根據法律責任的內容性質和法律責任的部門法性質對法律責任進行分類會有不同的理解。以法律責任內容的性質為分類標准,有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⑤如刑法中將刑罰按內容性質分會有財產刑、自由刑、生命刑等。
以法律責任的部門法性質為分類標准,法律責任的性質由所歸屬的部門法來確定。法律責任是法的強制性物亂的體現,也是法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否則部門法就只能是書面上的法律。法律責任本身只是一種剝奪責任主體的某些權益的形式,它不能解決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要件、歸責的原則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具體的部門法的規定,所以法律責任不能脫離具體部門法的規定而單獨存在。
從部門法角度來說,經濟法法律責任之所以具有獨立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法法律責任與傳統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一,保護利益的側重點不同。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經濟法法律責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民法是個人本位法,它側重於保護個體利益不受侵犯,並且它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個體對個體的責任。行政法是權力本位法,它側重於保護國家利益不受侵犯,他是個體對國家的責任。第二,性質不同。民法是對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具有平等性,因此,民事責任具有以下特點:恢復性、補償性。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責任不具有懲罰性。而行政責任就不同,其具有明顯的懲罰性,它是行政相對人不履行相應的義務而必須承擔其帶來的不好後果。對於經濟法法律責任來講,其特點就是既具有補償性又具有懲罰性,一方面補償利益受判雹損的社會群體,另一方面懲罰違法者。第三,構成要件不同。一般情況下只有當事人的行為造成了損害結果才讓其承擔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而對於當事人是否承擔經濟法法律責任,而不是用當事人的行為是否造成損害結果來衡量的,其有可能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也有可能沒有造成損耗結果。對於民事責任和經濟法法律責任而言,前者一般實行過錯責任原則,後者一般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
所以說法律責任與其所屬的部門法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就目前法學界來講,都不否認經濟法作為獨立的部門法,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特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中明確規定經濟法作為獨立的部門法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此規定能更好的說明經濟法作為獨立部門法的存在。所以根據法律責任的部門法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經濟法責任、訴訟責任和違憲責任等。
三、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
經濟法責任自身獨特的法律責任歸責的原則和責任構成要件,充分體現了經濟法作為部門法的特點,也更好的說明了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在整個經濟法的研究領域處於重要的地位,起貫穿和支撐研究經濟法責任主體、歸責原則和經濟法責任功能的作用。⑥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一般從責任主體的主觀心理狀態,行為的違法性,客觀上的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等方面去把握。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以"四要件說"為基礎來說明。
1.責任主體的主觀心理狀態
當事人承擔經濟法責任一般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如現代各國的產品質量責任基本上實行嚴格責任原則,只是在特殊條件下,才實行過錯責任。基於嚴格責任原則,權利人無須就侵權人的過錯進行舉證,侵權人也不得以其無過錯為由進行抗辯。於是各國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宗旨,確立了新的歸責原則-嚴格責任原則,並將這一原則推廣至高度危險作業、環境污染等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案件。⑦
2.責任主體違法行為
承擔經濟法責任的前提是違反經濟法規定的義務或符合經濟法規定的某種特定事實狀態。管理受體承擔經濟法責任是由於其違反經濟法規定的強制義務或符合經濟法規定的某種特定的事實狀態。管理主體承擔法律責任是由於違法行使職權。包括實體違法、程序違法、超越許可權和濫用職權等多種違法情形。當然,經濟法責任在某些情況下,並不以違法的存在為前提,如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時,在基於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原因而佔用、徵用或損害他人財產時。
6. 經濟法責任形式體系
經濟法責任地位的確立,直接決定於對經濟法責任特徵的正確認識。我國法學界對經濟法責任能否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並列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法律責任形式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學者認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是處於同一層次,以同一標准劃分的。它們與經濟責任不是處於同一層次,不是以同一標准確定的。」[1]究其原因,在於對經濟法責任的特徵缺乏正確認識。因此,全面、充分地認識經濟法責任的特徵,對確立經濟法責任的地位,進而完善經濟法學基本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認為,經濟法責任既具有各種法律責任形式的抽象個性,又具有不同於其他法律責任形式的具體個性。它應該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並列,成為我國法律責任體系中的一種獨立責任形式。
一、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具有雙重性
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具有的雙重性體現在:既有經濟法義務,又有經濟法權利。它不同於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產生前提和基礎。民事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是民事義務;行政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是行政義務,兩者都不具有雙重性。
(一)經濟法義務是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之一。經濟法義務是經濟法主體為了滿足權利主體要求而必須作出或者抑制一定行為的約束。經濟法義務除少量基於經濟法主體協商產生外,大量是基於經濟法律規定直接產生的。因此,經濟法義務內容往往是法律確定的,由此決定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也往往是確定的。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義務,即應承擔經濟法責任。
民事責任以民事義務為其產生前提和基礎。由於民事法律規范多屬任意性規范,因此,民事義務除少量基於法律直接規定外,大量是基於民事主體之間的協商一致而產生,而且許多民事義務可因民事主體的協商而變更或消滅。因此,民事義務的內容往往是非法律確定的。由此決定民事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往往處於非法律所確定的狀態。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即應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責任以行政義務為其產生前提和基礎。由於行政法屬於強制性規范,因此,行政義務具有行政命令的性質,一經法律規定,行政主體必須履行。行政主體不得擅自協商而產生、變更、消滅行政義務,因此,行政義務的內容都是法律確定的。由此決定行政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法律確定的。因行政義務與經濟法義務的內容不同,故兩種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並不相同。
(二)經濟法權利是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之二。這里所說的經濟法權利並不是泛指經濟法主體享有的所有經濟法權利,而是特指經濟法管理主體在行使管理經濟活動職能過程中依法享有的經濟職權。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權利,而是一種特殊的權利。表現在:1.它是基於經濟法律,法規的直接規定產生的。僅憑管理主體單方面意志即可實現,無須與管理受體協商或者徵得對方同意;2.它是一種具有命令和服從性質的權利。一經管理主體行使,對管理受體就產生必須執行的法律效力;3.它與管理受體的義務並不對應。管理主體在行。使權利中,對管理受體並不負擔相應義務,管理受體在履行義務中,對管理主體並不享有相應的權利;4.它既是管理主體的權利,又是管理主體的義務,權利和義務在管理主體上融為一體。具體說,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其性質並不相同。在管理主體與管理受體的相互關系中,它是管理主體的權利,在管理主體與政府的相互關系中,它又是管理主體的義務。管理主體的經濟法權利的上述特殊性,決定了它是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管理主體不依法或者不當行使權利,超出經濟法律、法規的限制范圍,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侵犯管理受體的合法權益時,管理主體就要承擔經濟法責任。另一方面,管理主體不行使權利,即構成對政府的失職,管理主體亦應承擔經濟法責任。可見,管理主體不依法行使經濟法權利、不適當行使經濟法權利、不行使經濟法權利,都要承擔經濟法責任。經濟法權利成為衡量管理主體是否應當承擔經濟法責任的依據,因此,它亦是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
而民事主體可以依法拋棄和放棄民事權利,因而民事主體不可能因拋棄、放棄民事權利而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任不以民事權利為基礎。行政責任僅因行政主體違反行政義務而產生,也不以行政權利為基礎。
二、經濟法責任的內容具有整體經濟利益性
經濟法律關系以經濟法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它不僅涉及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而且涉及國家社會整體經濟利益關系,並以國家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為主。當經濟法主體實施經濟違法行為,破壞經濟關系的正常運行時,必然直接或間接造成對方當事人或者國家社會經濟利益的損害。管理主體不依法或者不當行使權利,往往直接損害管理受體的經濟利益;管理受體違反經濟法義務,實施經濟違法行為,將直接造成對管理主體所代表的國家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損害。由此也決定經濟法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民事責任雖然主要也是一種財產責任,但是,它與經濟法責任體現的經濟利益的價值取向存在很大差別。民事責任作為一種財產責任,集中體現民事主體在經濟利益上的相互對等關系。追究有責主體民事責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補償相對方的經濟損失,其價值取向在於維護民事主體的個體經濟利益。因此,民法允許民事主體有放棄追究相對方民事責任的選擇權。經濟法責任作為一種財產責任,並不體現經濟法主體在經濟利益上的相互對等關系。追究有責主體經濟法責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恢復遭到破壞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經濟秩序,確保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其價值取向在於維護國家、社會的整體經濟利益。因此,經濟法禁止經濟法主體放棄追究違法主體的經濟法責任。行政責任的內容主要是一種非財產的人身責任,但不以人身責任為限。追究有責主體行政責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確保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正常運行,恢復遭到破壞的國家行政管理關系和行政管理秩序。
三、經濟法責任的功能因主體不同而具有差異性
一般說來,追究有責主體的經濟法責任,既是為了補償受害方的損失,又是為了懲罰違法主體,以達到維護社會經濟關系正常運行的目的。但是,具體說來,追究經濟法管理主體和管理受體的法律責任的功能存在差異。追究管理主體經濟法責任的功能,主要是為了賠償或補償管理受體的經濟損失,其懲罰性體現的並不明顯。表現在:1.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通常不以過錯為構成要件。它並不直接體現國家法律對管理主體違法行為的譴責和否定。2.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形式大多屬補償性責任,只以損害賠償責任為限,有的甚至並不賠償管理受體的全部經濟損失,而僅僅是適當補償。管理主體因承擔經濟法責任而花費的經濟代價常常等於、甚至小於管理受體的經濟損失。3.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形式都是單獨適用的,幾種經濟法責任形式合並適用於同一管理主體,在經濟司法實踐中極少見。4.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通常以損害發生為構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