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婚姻法教授
❶ 如何用法律邏輯思維解析婚姻案件
一、學習目標:成為優秀的法律人
現代社會有一個法律職業群體,稱為「法律共同體」或者「法律人共同體」,包括法官、檢察官、仲裁員、律師、法學教授、企業法律顧問,等等。屬於法律人共同體的這些職業,差異很大,律師是自由職業者,法官是國家公務員、執掌裁判權,為什麼把他們歸入「法律共同體」當中呢?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共同的職責:實踐和維護法治。他們同是法治的實踐者和維護者;二是共同的思維方式,就是法律思維。法官裁判案件、律師代理案件和法學教授分析案件,採用的是同一個思維模式,即法律思維模式。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所共有的區別於其他職業人的思維模式。法律思維的特點是什麼呢?我們看到,無論法官、律師、檢察官、仲裁員或者法學教授,其法律思維的整個過程,都是緊扣著法律規范進行的。這是與其他職業人的思維模式所不同的。
怎樣才算優秀的法律人?分為人格和理性兩個方面。先說法律人的人格:第一,是要有氣節、操守、尊嚴。法大校長2013屆本科生畢業致辭:做有尊嚴的法律人!7月30日海峽兩岸司法研討會上,談到法官和法院的氣節,不應當是趨炎附勢、看風使舵。不應當是,在上級領導面前,低三下四、點頭哈腰、奴顏婢膝,在下級(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張揚跋扈。第二,要崇尚自由、平等、博愛,平等待人,同情弱者,有悲憫之心,富於同情心、富於正義感。第三,要信仰法律,信仰法治,才能以法律為業,執行法律,實踐法治。如果自身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法治,卻又從事法律職業,必然會對法律和法治造成巨大危害,並且最終也會毀滅自己,給自己的親人造成巨大傷害,這樣的事例很多。最後,是要格外的勤奮和嚴謹。現代社會,法律人是最為勤奮、嚴謹群體。我們知道,國內外知名律師,都是按照時間計費的。拖沓、懶散、不求上進、得過且過,當不了法律人,至少不是優秀的法律人。馬馬虎虎、粗枝大葉、丟三落四,擔任訴訟代理人,弄錯了程序、引錯了條文、遺漏了證據、忘記了抗辯,導致不應該的敗訴,給委託人造成巨大損失,自己也須對此承擔責任。須特別注意的是,須從進入法學院的第一天開始,就注重法律人的人格修養,就以法律人的人格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加強人格修養,培養自己具有法律人的高尚人格。
再說法律人的理性,通過法學院的學習,為將來從事法律職業,打下扎實的法律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掌握法律思維模式,及掌握從事法律實務的各種方法(裁判方法、研究方法、寫作方法),不斷積累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和法律實務經驗,增長法律智慧。
二、學習法律的方法
(一)法律的規范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規范性是法律的屬性(嚴格言之,此所謂法律,特指成文法)。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也具有規范性。法學一般不直接研究社會現象、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而是直接研究「法律」。因研究對象之具有規范性,法學也就具有了規范性。你看法學者討論問題,思考問題,必定先問「是否合法」,與經濟學家討論問題、思考問題,必定先問「是否有效率」,是全然不同的。這就是法律和法學的規范性所使然。
每一個法律規范,都可以分解為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效果等要素。這就是法律的規范構成。例如人們熟知的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可以判雙倍賠償。這是一個法律規則,從規范性分析:其適用范圍――消費者合同,即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欺詐行為;其法律效果――雙倍賠償。因此,學習法律一定要從規范性入手。法律思維與別的思維如經濟學的思維的區別,正在於規范性。
既然進入法學院學習的目的,在於掌握法律思維,而法律思維屬於規范性思維,則在學習方法上就要從法律的規范性入手,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不是記憶、背誦每一個制度、條文的詞句,而是要掌握每一個制度、條文的規范構成。只有理解、掌握了每一個制度、規范的適用范圍、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才算真正理解、掌握了這個法律制度、法律規范。
(二)法律的社會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以人類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社會關系為規范對象。如刑法,規范對犯罪行為的制裁;民法,規范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系、身份關系;經濟法,規范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控和管理;行政法,規范國家行政權的運行、控制。簡而言之,法律是社會生活規范,使法律具有社會性。法律的社會性,也就決定了研究法律的科學,即法律學、法學也具有社會性,並因此屬於社會科學。此對於法律學習,關系甚大。
學習法律,要求「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指不迷信書本、老師、權威;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不能靠死記硬背。「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進行一番分析、考察。對於張三的某種觀點,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說服力,是否能夠自圓其說。其次要「思考」:張三持這種觀點有沒有深層次的理由,與歷史條件、時代背景以及張三個人的社會地位、學歷、師承有什麼聯系?還要「思考」:張三發表這一觀點,是在何種場合?是針對現行法所作的解釋(解釋論),還是對法律將來的修改所作的建議(立法論)?等等。
因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甚至年齡、性別的不同,而影響其理論觀點,可以關於「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和「撞了白撞」的爭論為例。當年修改婚姻法關於是否規定離婚過錯損害賠償的爭論中,反對規定過錯損害賠償的,大多是男性,而贊成規定過錯損害賠償的,大多是女性;關於「撞了白撞」的爭論中,贊成「撞了白撞」的大多是青年、中年而屬於白領階層,大多有車或者正准備購車,而反對「撞了白撞」的大多是老年或者屬於藍領,大多沒有汽車或者買不起汽車。
在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作出自己的判斷:贊成或者不贊成,贊成何種觀點。這就是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關鍵在「獨立判斷」。而「獨立判斷」的關鍵,又在於:以什麼作為判斷標准?概而言之,可以作為判斷標準的,有兩類「知識」:一類是「基本原理」,包括並不限於法律基本原理;另一類是「社會生活經驗」,亦即平常所謂「常理、常情、常識」。
以「基本原理」作為判斷標准,學術上的論辯大多如此,源於法律學的科學性。因為每一學科,均有其基本原理,而符合其基本原理的往往正確,違背其基本原理的往往錯誤。因此可以用基本原理作為判斷標准。以「社會生活經驗」作為判斷標准,系法律的社會性所使然。因為,法律既然是社會規范,就應當與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經驗相符。法律上和法學上的爭論和是非,可以「社會生活經驗」作為判斷標准,是我根據自己和前人的學術經驗總結出來的。
(三)法律的邏輯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的規范性,與邏輯性是互為表裡的。法律的規范性,必然要求法律的邏輯性。制定法律或者法典,要將各種法律規則按照一定順序編排。這個編排順序,以什麼為標准?不是也不應該以所謂「重要性」為標准,只能以「邏輯性」為標准。因為,所謂「重要性」,是主觀的價值判斷問題,一項制度之是否重要及其重要程度,將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認識。例如,合同法按照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變動」、「責任」的順序,究竟「合同成立」重要,還是「合同生效」重要,還是「違約責任」重要?是很難判斷,很難有統一意見的。
制定民法典,哪一個制度安排在民法典上,哪一個制度安排在民法典之外,哪一個制度排在前面,哪一個制度排在後面,絕不可能以重要性為標准,只能以邏輯性為標准。這個邏輯性,就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民事生活的共同制度、基本制度規定在民法典上;特殊關系、特殊領域、特殊市場的特殊規則和制度,規定在民法典之外。
民法典上的安排順序,也以邏輯性為標准:「一般」的、「共性」的制度在前,「特殊」的、「個性」的制度在後。這就使法典形成「總則」(共同的規則)、分則(特殊規則)的結構。首先,民法典分為「總則」和「分則」(物權、債權、親屬、繼承是分則);其次,債權法分為「債權總則」和「債權分則」(合同、侵權行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是分則);再其次,合同法也分為「合同總則」和「合同分則」(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等是分則);最後,買賣合同也分為「買賣總則」和「買賣分則」(特種買賣是分則)。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一「一般」和「特殊」、「總則」和「分則」的邏輯關系,也正好是法律適用的基本邏輯關系,這就是「特別法優先適用」的基本原則(合同法第123條)。制定法律的邏輯是從「一般」到「特殊」,愈是一般的規則愈在前,愈是特殊的規則愈在後;適用法律的邏輯剛好是倒過來,從「特殊」到「一般」,愈是特殊的規則優先適用,愈是一般的規則愈靠後適用。
法律上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個邏輯關系,邏輯混亂、支離破碎,法官就沒有辦法正確適用法律,他不知道應該適用哪一個規則才是正確的,他會無所適從,沒法下判,這當然是指公正的法官。反之,一個不公正的法官、受法律外因素影響的法官,卻可以想怎麼判就怎麼判。既然好幾個條文都與本案有關,相互間沒有嚴格的邏輯關系,他適用任何一個條文,你都沒法指責他,沒法批評他,就會使一些枉法裁判合法化。可見,法律有邏輯性,才能保障法律的正確適用,法律沒有邏輯性不僅影響法律的正確適用,還會助長司法腐敗。
法律有嚴格的邏輯性,不僅可以保障法律的正確適用,還可以增加法律的靈活性。當法官受理現行法律上沒有具體規定的案件時,可以適用一般的規則予以裁判。
(四)法律的概念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是一套規則體系,也是一套概念體系。適用范圍、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都是通過法律概念來表述的,因此,要正確掌握法律規范,必須先正確掌握這些法律概念。前述消法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雙倍賠償。從規范性分析:其適用范圍,是用「消費者」、「經營者」、「合同」和「消費者合同」這些概念表述的;其構成要件,是用「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概念表述的;其法律效果,是用「賠償」、「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等概念表述的。因此,你要正確理解和掌握消法第四十九條,你就要先正確理解和掌握「消費者」、「經營者」、「欺詐行為」、「賠償」等等法律概念。
因此,完整准確地掌握法律概念體系,是正確進行法律思維的基礎條件,可以說,法律人進行法律思維,就是運用法律概念進行思維。我們法學院學習,學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學習法律概念體系,然後在此基礎上,運用各種法律概念進行法律思維。
概念是人的發明,是用文字表述的,是科學思維的工具。因此,概念性是理解和解釋法律的根據。理解、解釋任何法律條文,必須先從該條文所採用的法律概念入手。概念有其內涵、外延。概念有其模糊邊界,即概念具有模糊性。這就決定了文義解釋可能得出多個解釋結果。當採用文義解釋,得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結果時,就需要進一步採用其他解釋方法。
學習法律的門徑,在於掌握完整的概念體系。法律是一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其基礎是一整套有嚴密邏輯關系的概念,掌握了這套概念,就掌握了法律思維的框架。經驗表明,法官在裁判中、律師在處理案件中、學者在分析案例中,如果出現失誤,往往源於沒有掌握好這套概念體系或者發生了概念混淆。因此,學習法律首先強調記憶這套概念體系。但法律概念有其專門含義,相互間有其邏輯關系,因此不能單憑死記硬背,在記憶的同時應強調對概念的理解。特別是初學者,一定要著重記憶和理解這兩個環節,邊閱讀、邊記憶、邊理解、邊運用,在理解的前提下增強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加深理解。
學習法律,不能不講究讀書方法。讀書的方法,有三種:其一,精讀,目的在於掌握概念體系。法學的每一個學科,都有一套法律概念體系。當你初學一門法律學科時,就應當選擇一本概念體系完整、准確,且簡明扼要的好的教材,通過反復精讀,把這套概念體系記在腦子里。所謂有扎實的基礎,就是指比較完整准確地掌握了這套概念體系。須知每一門學科的著作,都可以分為「教材」、「體系書」和「專題研究」三類。其二,泛讀,目的在於加深專業基礎、獲得廣博的知識。在精讀一部、兩部好的教材,比較完整准確地掌握該學科的概念體系基礎上,再選讀一些專題研究論文和著作,補充、完善自己的概念體系,加深專業基礎,開闊視野。其三,研讀,目的在於掌握研究方法,培養研究能力。結合具體的問題研讀體系書的有關章節,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在未掌握好概念體系之前,抱著大部頭的體系書通讀,讀到中間忘了前面,讀到後面忘了中間,必然是事倍功半。
法律概念,是法律思維的工具。法官、律師正是運用物權、債權、法律行為、權利、義務等等法律概念,進行思維,分析案件,裁判案件。以婚姻關繫上的違約金條款案為例,法官運用了「合同」、「婚姻」、「法律行為」等法律概念,並正確地分析了這幾個法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法律行為是上位概念,合同和婚姻是下位概念,當屬於下位概念的法律規則不能適用時,運用上位概念的「法律行為」的法律規則,正確地裁判了本案。
(五)法律的目的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則,是立法機關制定的,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制定各種法律,每一個法律規則都有其目的。因此,學習法律、理解法律,需要了解各個法律規則所要實現的目的。德國學者耶林發表《目的法學》,批評概念法學玩概念游戲,忘記了法律的目的。耶林將法律目的,比喻為在茫茫大海上指引航船方向的北極星。我們學習法律和解釋、適用法律,猶如在茫茫大海上的駕駛船舶,只要掌握法律的目的,即不致迷失航向。
法律的目的性,在學習方法上的意義在於,我們學習每一個法律制度、法律規則,不僅要理解和掌握每一個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不僅要正確理解和正確解釋所使用的概念,還要准確把握這一法律規則、法律制度的目的。一定要弄清楚:立法者設立這一法律規范的目的何在?在解釋、研究每一個規范和制度時,一定不要忘記它的目的。王澤鑒先生說,任何法律均有其目的,解釋法律時必須想到:立法者為何設此規定,其目的何在?可見,掌握每一個規范和制度的目的,是學習、研究、解釋、運用這一規范和制度的關鍵。
因法律的目的性,而有目的解釋方法。所謂目的解釋方法,指法官在解釋法律條文時可以用法律條文的立法目的作為解釋的根據,當採用文義解釋及其他解釋方法,得出兩個不同的解釋意見而難以判斷哪一個解釋意見正確時,應當採納其中最符合立法目的的解釋意見。即當存在不同的理解、解釋時,應當以該規范和制度的目的,作為判斷標准。
(六)法律的正義性與學習方法
所謂法律的正義性,指法律本身須符合於社會正義。是法律與其他行為規則,如技術規則,的根本區別所在。正如人有「善、惡」,法律也有「善、惡」,這就是所謂的「良法」與「惡法」。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是「良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就是「惡法」。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許多「惡法」,諸如規定對小偷砍手的法律,規定當眾將「私通」者亂石砸死的法律,規定對流浪者加以鞭打、監禁甚至處死的法律,規定對同性戀者予以懲罰的法律,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相繼被廢止。我國現已廢止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若乾地方規定「行人違章撞了白撞」的政府規章,就屬於「惡法」。
當我們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從規范性入手,掌握每一個法律制度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以及正確把握其立法目的之外,還需要進一步用「正義性」標准予以評價、批判。對於「惡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要通過解釋方法迴避其適用。至少是不要為「惡法」辯護,不要製造所謂的「根據」、「理由」,把「惡法」硬說成「良法」。在法學院學習或者畢業後從事法律職業,一定不能忘記法律的正義性,不能忘記維護社會正義是每一個法律人的神聖職責!
法律的正義性最終要通過法院的裁判予以體現。法律、法規所體現的社會正義,是理性的正義;通過法院裁判所實現的正義,才是實踐的正義、現實的正義。因此,法官和律師對於實踐法律的正義負有神聖職責。裁判案件,不僅要考慮裁判是否於法有據,而且一定要考慮所作出的判決結果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即裁判結果的妥當性。只有合於社會正義的判決,才是正確的判決。
社會正義,有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分。形式正義,著重於程序公正。只要所適用的程序規則是公正的,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是否實現了正義,則非所問。實質正義,則不滿足於程序的公正,而是著重於在具體的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正義。按照現代法律思想,強調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形式正義只是手段,而實質正義才是目的,形式正義須服從於實質正義,並最終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
因為法律有正義性,於是決定了,法律科學,既不同於自然科學,也不同於工程技術,與社會科學中的其他學科也有本質的區別,而被稱為「善(正義)的藝術」。真正掌握了這套「善(實踐正義)的藝術」,才稱得上優秀的法律人。下面舉兩個法官提的問題,說明法律科學是「善(實踐正義)的藝術」。
❷ 中國政法大學的學術研究
自建校以來,中國政法大學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國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和實施,幾乎全都存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身影。
僅從1978年復辦至2000年,該校就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錢端升教授任「1954年憲法」起草顧問委員會主席,並率領學校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的多位學者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擔任中國民法典起草立法專家小組組長;陳光中教授擔任刑事訴訟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巫昌禎教授擔任婚姻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學校在共和國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僅2006年一年,學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國人大法工委、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等機構的委託完成了《合夥企業法》、《反洗錢法》、《反壟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毒法》、《突發事件應對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多項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議稿。 在法律思想與法治理念方面,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關於「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及「法的本質」的再認識,再到「法治國家」的構成理論、「人權理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判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國港、澳、台地區司法制度研究 ,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法大學人總是扮演著理論策源地和推動力的角色。
國家法治建設放眼於世界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需要建立有比較眼光和能力的科學研究平台,中國政法大學率先開展德國法、美國法、歐盟法、日本法、韓國法的學術研究,開啟了中國國別法學和比較法學研究的先河,不僅培養了在一批相關領域和相關國家享有盛譽的學者,而且推出了對國家進行跨國法治借鑒產生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
中國政法大學在價值哲學、人民幣匯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問題,社會心理學、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學、學術批評等領域在全國同樣具有重大影響。 截至2015年1月, 中國政法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 ,與最高人民法院、 國土資源部、 司法部、光明日報社等部門共建的研究中心數十個,各類在編校級科研機構10個、法學類科研機構數十個。2013年,學校主導成立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第一批獲得教育部、財政部認定建設的1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
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
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研究院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學術論壇
學校開設有博聞論壇、名家論壇 、校友論壇、大使論壇等一系列大型學術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博聞論壇是學校一項歷時長久的大型系列學術活動,由中國政法大學校友會贊助、共青團中國政法大學委員會主辦、校學生會承辦,每一期論壇將邀請全球各領域的頂尖大師、當今時代的領軍者作為嘉賓,通過與學生心對心的交談分享人生傳奇,講述成功聖經。在這里,有巔峰思想的波瀾壯闊;在這里,有妙語連珠的非凡智慧。
博聞論壇於2007年開辦,已成功舉行數十場,邀請到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運動員、政要等各領域的頂尖大師、時代領軍者作為嘉賓,為法大學子呈現了一場場思想碰撞的盛宴,不僅提升了學校學術活動的層次,也更好地增進了校園學術文化的氛圍。
館藏資源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館不僅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與學術著作,還較為全面地收錄了自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規、判例輯纂等。校圖書館分設於學校的學院路校區和昌平校區,其中昌平主校區圖書館分為文淵閣和法淵閣兩個分館。
學術期刊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系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人文社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2007年9月創刊,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著名哲學家李德順教授擔任主編。
❸ 結婚前和結婚後,如何保護自己的財產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公布後,有關房屋產權分割的規定引起了眾多市民關注。對此,律師稱,如果夫妻雙方提前約定一份財產處置協議,可能避免日後的一些經濟糾紛。具體參考如下:
咨詢房產證上「加名」者增多
16日,新民網發起一項針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調查,有兩個問題為:「你願意在自己的房產證上加上女方的名字嗎?」「你會要求在男方的房產證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嗎?」其中,52%的男性表示不願意在自己的房產證上加上女方的名字,17%的男性願意在房產證上加上女方的名字,另有31%的男性認為要看雙方的感情程度。同時,有48%的女性會要求在男方的房產證上寫上自己的名字,36%的人不會要求寫上自己的名字,另有16%的女性表示沒考慮過這個問題。
「這兩天,前來咨詢在房產證上增加姓名的市民多了起來。」昨日,在紗廠路房產交易大廳,工作人員說,《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出台後,就上述問題前來咨詢的人增加,但還沒有出現集中「加名」的情況,來咨詢的市民大部分為將要結婚的年輕人,真正辦理「加名」手續的沒有幾個。
全面理解《婚姻法》司法解釋
采訪中,不少女士表示;「離婚時,婚前買房誰付首付房產歸誰,這對女性顯然有點不公平。」對此,河南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楊連專教授說:「《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中明文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楊連專解釋說,如果婚前付首付款,婚後共同還貸,在離婚時一方要對另一方進行補償,這個補償既含被補償者所付的款額,同時也包括房屋所產生的增值。從這個層面上講,該司法解釋保護了弱勢一方的合法權益。
如何防止女方吃虧
對於《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出台後,如何防止女方吃虧,河南大進律師事務所律師謝亮建議,不妨「先小人後君子」。
「在結婚登記前,女方可與男方一起出資付房子的首付款,購房合同和房產證上寫上雙方的名字,相當於合夥購房,共同所有。」女方也可把自已所出資購買的汽車、電器等嫁妝算入購房成本並簽訂婚前協議,將財產歸屬作出明確的約定,一旦婚姻出現了問題,因協議在先,自身的權益也不會受損。」謝亮說。
■相關鏈接
相關調查顯示,《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釋出台後對中國傳統婚姻模式造成了一定沖擊。
1.女士更願意買車買房。鄭州的李女士和男友准備結婚,本來女方家打算出錢裝修,但現在改變主意了。「將來萬一有個閃失裝修又帶不走。」女方家認為,過去那種男方買房,女方裝修買家電的辦法現在不被看好了,相比之下女士更願意買車、買房。
婚姻咨詢師常君說,新解釋的出台,傳統的婚嫁模式可能因此改變。女性也許將不再願意把錢花在不能增值的婚嫁項目中,以保證投入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縮水。
2.更多女士將爭取掌控家庭財產。「成家後,我想掌握更多的經濟大權。大權在握,心中不慌。」李女士說。《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釋出台後,家庭中經濟處於弱勢的一方,可能會更多地爭取對家庭財產的掌控權。
「要是我也會這么做,但是真正離婚劃分財產的時候,就算你手裡握著一沓存摺,也是白搭。」河南春秋律師事務所律師鞏藺娜說,離婚時按照法律規定,共有財產還是需要進行平分,最實惠的處理方法,還是在房產證上將自己的名字作為共有人加上去。
3.財產公證是否會增多?「過去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辦理婚姻財產公證的並不多。」張先生覺得,現在新的司法解釋出台,會引起不少女性對婚姻財產的重視,辦理此類公證的人會有所增加,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昨天我還跟同事討論這個事兒,但是並沒有太多人來辦理婚姻財產公證。"鄭州公證處的工作人員毛旭說。毛旭認為,新的司法解釋使夫妻雙方的財產關系更加明晰,「一旦打官司,直接看房產證就行了」。
❹ 婚姻法課程自學方法談
一、正確理解婚姻法與民法、訴訟法的關系
1.婚姻法與民法的關系
和其他的民事法律關系一樣,婚友舉姻家庭領域里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也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因此,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婚姻法是民法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民事法律有著特別密切的關系。首先,作為民法基本法的《民法通則》,一方面確認了一系列涉及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原則,同時也應注意,婚姻家庭法律關系和普通財產與人身法律關系存在著許多明顯的區別。比如,婚姻法所調整的是特定的親屬身份關系以及由親屬人身關系派生的財產關系,婚姻家庭關系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公民結婚的民事權利能力受法律的特別限制,特定親屬之間的身份權不同於民法中一般的人身權,親屬之間的財產關系(指撫養、扶養、贍養、繼承等)不同於一般的債權債務關系,不適用等價有償原則等等。正是這些區別,決定了婚姻法在立法上和法學研究上相對獨立的地位。學習婚姻法,要從它的特點出發,全面掌握它的專門體系和基本內容。
2.婚姻法與訴訟法的關系
婚姻法是實體法,它的實現離不開程序法的保障。作為民事法律,婚姻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尤為密切。人民法院審瞎亂理各種婚姻家庭案件,如關於婚姻效力的案件,撫養、扶養和贍養案件,收養案件,離婚案件,家庭成員共有財產分割案件等等,均應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辦理。同時,處理《刑法》第257條至26l條規定的涉及婚姻家庭關系的刑事案件,在程序上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認為符合婚姻登記條件而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的,或者對有關的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訴訟。總之,學習婚姻法,應對程序法有所了解。
二、正確把握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和具體規則的關系
1.認真學習基本通論
有的同學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婚姻法非常容易學,只要知道一些主要規則就行了,不願意下功夫去鑽研理論問題。這種錯誤的認識和態度導致輕視這門課程,往往造成考試的失敗,一定要引以為戒。和其他學科一樣,婚姻法學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們是全部規則的基礎。不認真研究這些基本理論,就不能通曉這門課程的內容,也不能深入了解具體規則的根據和含義。同時要看到,婚姻法的普及程度比較高,作為一種高等教育學歷考試,自學考試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必然有嚴格的要求,如果用「普法」的水平來應試,自然是遠遠不夠的。
婚姻法學的基本理論大體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在教材的第1章和第2章。第1章講歷史唯物主義的婚姻家庭觀,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作指導,對婚姻家庭和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作了深入剖析,論證了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類型。第2章以第1章為基礎,對自國家形成以來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形式進行了系統闡釋,重點研究了我國婚姻家庭制好神碧度的改革及婚姻法的發展道路。這些無疑是深入學習我國現行婚姻法的基礎和前提。第二部分分散在其他各章,主要是探討現行婚姻家庭法律規范的理論依據,解決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問題。例如,我國婚齡立法的根據是什麼,為什麼要禁止近親結婚,實行結婚登記制度的必要性,各種親屬關系的基本特點,為什麼要實行離婚自由及防止輕率離婚,等等。只有明確了這些理論根據,才能認識各種規則的本質,自覺地正確貫徹執行。另外,在闡述基本理論時,往往來用比較的方法,對古代的和外國的有關法律加以考察,包括中國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羅馬法中的婚姻家庭規范,當代外國(主要 是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的有關法律規定等。掌握這些知識雖然具有一定難度,但是絕對不要認為可有可無,輕易迴避、放棄。
2.深入理解路本原則
教材的第3章論述了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即婚姻自由原則,一夫一妻原則,男女平等原則,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原則,計劃生育原則。它們反映了我國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指導思想,表現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特徵,不但是制定各項具體規則的依據,而且指導著婚姻家庭生活和有關司法工作。因此,對這些原則必須從正反兩個方面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從正面的角度上,要掌握各項原則的依據、內容、特點和意義;從反面的角度上,要明確貫徹各項基本原則必須禁止的違法或者犯罪行為,包括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借婚姻索取財物,重婚,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等。要注意這些行為的概念、特徵、危害以及法律後果,切實拿捏各種政策、法律界限。
3.全面掌握具體規則
如果說理論是基礎,原則是支柱,那末,規則就是各部分的零部件。婚姻法是實體法、部門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婚姻法學是一門應用法學。因此,從我國法制建設和婚姻家庭關系的實際出發,認真學好各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包括親屬制度、結婚制度、家庭制度、離婚制度、收養制度、涉外與涉港澳台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適用、民族自治地方的變通或補充規定、法律責任制度等等,都是至為重要的。不管是從課程內容的比重還是從考試的要求看,都必須花費較大的精力,下一番苦功夫。尤其要注意不能局限於法律條文本身,而應密切聯系實際,吃透各規則的精神,運用它們去分析、解決紛繁復雜的婚姻家庭問題。
三、正確處理大綱、教材和其他資料的關系
1.精心研究考試大綱
由全國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法律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公布的《婚姻法學》法律專業的自學考試大綱,是編寫教材和考試命題的根據。它確定了學習目的、要求,界定了考試命題的范圍,羅列了各章節的重點、難點、疑點,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公布了題型及範例,對於每一位考生來說,無疑是必須認真加以研究的。但是,它僅僅是考試的「大綱」,所列內容相當概括,可以指導學習,卻不能代替教材。
2.反復閱讀指定教材
學好指定教材是自學的關鍵環節。現行指定教材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楊大文教授主編的《婚姻法學》。請千萬注意將法律專業和律師專業的教材嚴加區別。律師專業的教材名稱是《婚姻家庭法學》,是供律師專業的自學考試使用的。由於兩本教材略有不同,不要因選錯教材而給應試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圍繞著這本教材,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三個問題:第一,教材分為8章,大體上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第二部分是分論,第三部分是附論(第8章)。要注意它的體系結構和內在聯系,既不要先後混淆,也不要互相割裂。第二,全面兼顧,重點突出。雖然大綱指明了哪些是重點章節,要求對它們備加重視,但也不要忽略非重點章節。由於自學考試題型較多,題目覆蓋面較寬,千萬不要盲目地去猜題、押題;何況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婚姻法學教材篇幅不長,正文只有18萬多字,仔細閱讀並不困難。所以一定要在全面兼顧的基礎上去突出重點,而不要只抓重點,放棄其餘。第三,目前,學術界對修改現行婚姻法提出了許多建議,報刊上發表了很多不同觀點的文章。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甚至是參與爭論。但自學考試仍然以現行法律和指定教材為根據,請務必圍繞指定教材備考;答題時也要統一在教材的口徑之上,不要用目前討論的觀點作答。
3.注意學習法律、法規
學習婚姻學,應該通曉四類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第一類是有關法律,包括《民法通則》的有關條款,《婚姻法》,《收養法》,《刑法》有關條款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有關規定。第二類是民族自治地方對婚姻法的變通或補充規定。第三類是有關的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如《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華僑同國內公民、港澳同胞同內地公民之間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第四類是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尤其是1989年11月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關於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1993年11月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
四、正確對待課程內容和考試題型之間的關系
1.扎實掌握課程內容是應考的立足點
考試不過是對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手段,自學考試是對同學們通過自學所達到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集中考核。因此,只要全面掌握了課程內容,不管面對什麼樣的題型,都可以應付自如,立於不敗之地。而且,某一個考核點往往可以用不同的題型來考查,如果一味地追求題型,反而容易發生偏差。比如,倘若你只從名詞解釋的角度單據婚姻自由,一旦試卷中用論述題來考核對婚姻自由原則的理解程度,很容易驚慌失措,不能全面作答。
2.了解題型有助於備考
當然,事先了解考題類型也並非全無意義,它可以使我們對未來的試卷的規模和考核方式有一定的預見,知道怎樣答題才能恰合要求,合理分配答卷時間,取得理想的分數。基於自學考試的特點,題型、題量、分值和給分標准都是相對固定的,在考試大綱中已有說明,我在這里再作一些必要的提醒。
婚姻法學自學考試的題型大體有填空、選擇、判斷、名詞解釋、簡答、論述和案例分析7種。填空題主要用於考核同學們對概念、定義、原理、法條等等的識記程度,答案要求准確無誤。比如,「親屬是基於婚姻、血緣和 而形成的社會關系」。這一題的答案「法律擬制」是完全確定的,不能變通或增減。選擇題包括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前者要求在備選答案中選出正確的一項,後者則要求選出兩項以上。確實正確選項,排除具有迷惑性或擬真性的錯誤答案,需要對有關問題加以理解,找出題乾和正確答案之間的內在聯系。比如,「根據我國婚姻法的精神,夫妻進行財產約定時,應注意( )」是一道多項選擇題,它有5個備選答案:A.約定的范圍以婚後所得為限;B.約定的財產以動產為限;C.可以約定一方婚後所得歸另一方所有;D.可以約定婚後所得歸各方本人所有;E.必須採取書面形式並經過公證。在這5項中,只有C、D兩項是正確的。如果多選、少選或者錯選都將不得分。判斷題只要求在題後括弧內用√、x表示命題的正誤,貌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對題目涉及的內容有確切的理解。比如:「外國人與中國公民在中國境內離婚,如果雙方同意且對子女撫養和財產有適當處理時,須到縣以上民政部門辦理離婚登記」。這一命題是錯誤的。如不了解我國法律規定外國人與中國公民在我國境內離婚一律要通過訴訟程序辦理,就很難作出正確判斷。名詞解釋題要求對特定的名詞、概念作出簡潔、正確的解釋,目的在於考核考生對基本知識的識記與理解。備考中,同李們將教材中主要的名詞、概念作一番整理,逐一熟悉相應的答案。考試時切忌遺漏要點或者無限擴大。比如「夫妻別體主義」,完整的答案應是:「指法律視夫妻為婚姻關系中的不同主體,各保有對等的人格。近、現代資產階級國家的親屑法采此立法主義」。簡答題適用的面很廣闊,許多基本原理、原則、法律規定、政策界限等都可採用這種題型考核學生的掌握程度。備考和答題時務須注意每一題所包容的要點,包括概念、內容、理由、意義等等,既不可缺少,也無需發揮論證。論述題的題目不多,但分值較高,不但要考核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而且要考核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備考和應試時一定要仔細審題,按照要求擺明論點,提出論據,力爭作到言之成理,內容完備,層次清楚;切忌離題萬里,言之無物,邏輯混亂,更應避免立論錯誤。比如,「如何評價資產階級的婚姻自由」一題,如果你認為資產階級的「性自由」、「性解放」具有積極意義,就大錯特錯,必將會被扣去基本得分。案例分析題要求學生根據題目提供的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提出處理意見及理由。正確回答這種題目,一方面要弄清案情,包括案內的人、事及其相互關系;另一方面要正確適用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提出處理方案。答題時寫清應如何處理、法律依據是什麼就可以了。切忌離開題目交代的案情,自己假設條件;也不要只講處理意見,不講法律依據。為了正確回答案例分析題,在熟悉法條的基礎上,認真掌握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是很必要的。
最後,祝同學們取得學習和考試的好成績,迎接21世紀依法治國的新局面。
❺ 可以到法院起訴「第三者」嗎
1、關於重婚罪的法律規定是「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行為。但是,重婚罪的前提是被告人雙方是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也就是說,雙方對外是公然以夫妻名義出現,周圍群眾也認為他們是夫妻。如果沒有證據證明這個問題,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的解釋一第2條的規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在這種情形下,C是不能追究A的責任的,只能在向B提起離婚訴訟時,將此作為B的法定過錯情形向法庭提出,要求B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是「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的證據依然是十分難以調取的,應當予以注意。
2、關於收養問題。首先C必須符合收養人條件。即「(一)無子女;(二)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四)年滿三十周歲。」C已有子女,是顯然不符合的。其次,被收養人是A和B的子女,必須也要符合被收養人的條件,即「(一)喪失父母的孤兒;(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三)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因此,C要求收養可能是無法實現的。
3、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如果B提出離婚,C首先應當積極搜集B的過錯問題的證據,比如重婚或者「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證據,以期在訴訟中取得無過錯方的地位,並在訴訟請求中提出支付撫養費和要求損害賠償的請求。發條依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但是,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是由法院自由裁量的,各地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原則上屬於精神損害賠償,數額不會太高。另外,因為孩子有智力障礙,有可能C會面臨生活困難的境地,可以在訴訟中提出要求經濟補償的要求,但是,經濟補償屬於幫助性質,數額也不會太高。
妻子能否起訴「第三者」
------我國婚姻法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探析
湖北偉宸律師事務所 張紹明 唐江濤
漢口新華下路9-1號 郵政編碼;430015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之後,包二奶、婚外情、姘居等現象在各地抬頭,直接挑戰中國的一夫一妻制,在《婚姻法》修訂過程中,呼籲立法懲治包二奶、婚外情,增加配偶權的呼聲很高。盡管許多法學界人士贊成將配偶權寫進修訂後的《婚姻法》,但大多數社會學家的看法卻絕然相反,認為婚姻以感情為基礎,法律不應過多干預感情方面的事務。在激烈的爭辯之後,修訂後的《婚姻法》繞開配偶權這個敏感的話題,在第四十六條規定了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它是侵犯配偶權的損害賠償,還是離婚過程中的離因損害賠償,婚姻法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法學界也很少有人探討這個問題。本人認為:因為修訂後的婚姻法並沒有明確規定配偶權,它所規定的過錯方損害賠償實質是一種離因損害賠償,不能針對「第三者」或「二奶」。妻子要想起訴「第三者」或者「二奶」,還必須在婚姻法中明確規定夫妻相互享有配偶權,在目前婚姻法的司法解釋明文規定離婚損害賠償的賠償義務主體僅限於有過錯配偶一方的情況下,妻子不能起訴「第三者」。
[關鍵詞]:配偶權 婚姻 離因損害 精神損害賠償
在中國的立法史上,恐怕難以找到哪一部法律的修改,能像《婚姻法》這樣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參與。2000年初,《婚姻法》修訂草案向全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後,不包括地方立法機關、單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就收到4000多件反饋意見,此外,中央各大傳媒也徵集到了1000多名公眾的立法意見。隨後,北京民意調查所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一次全國《婚姻法》修訂民眾意願調查,共對全國除港、澳、台以外的31個省市區的7357名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了問卷。90%左右的人明確知道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這三項原則,95.2%的人知道我國《婚姻法》規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1]
一、妻子將第三者告上法庭
雖然絕大多數國人知道婚姻法規定有一夫一妻制度,但婚外情、包二奶、姘居、嫖娼等社會丑惡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發生,並且愈演愈烈,伴隨著婚姻法修訂稿討論的深入人心,立法懲治第三者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並且有人開始付諸司法實踐。2000年,我國首例妻子狀告第三者侵害配偶權案在重慶市審結,該案的案情是:原告周遠華以被告謝光萍與其夫張長春完全超出了一般的同志和朋友的交往關系,造成原告家庭不和睦為由向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判令第三者謝光萍立即停止插足自己的家庭、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費5.5萬元。一審法院基於原告周遠華的兒子提供的證據,認定被告謝光萍對原告周遠華家庭的不和睦有過錯,判決被告謝光萍立即停止侵害原告周遠華的婚姻家庭關系,並向原告賠禮道歉。被告謝光萍不服上訴,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裁定此案不屬於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受理范圍,撤銷一審判決,駁回原告周遠華的起訴。[2]
這是婚姻法修行前的一個案例,由於它涉及當時爭論激烈的配偶權,在當時引起普遍的關注。同一案件,一、二審法院的判決卻大不相同,一審法院判令「第三者」承擔民事責任,二審法院卻駁回原告的起訴。為什麼同一案件竟有如此絕然不同的判決結果?因為要「第三者」承擔民事責任,就必須明確她侵犯了原告的什麼權利,當時的婚姻法並沒有規定夫妻之間有忠誠的義務,更沒有規定配偶權,如果說「第三者」侵犯了妻子的合法權益,侵權人是她和妻子的丈夫,至少兩人是共同侵權,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就算認定兩人侵權,侵犯的是妻子的什麼權利呢?夫妻相互忠誠的義務能否針對第三人?這些復雜而敏感的問題在婚姻法中找不到答案。二審法院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夫妻間相互享有配偶權的情況下,不得不作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判決。
二、婚姻法是否該確立配偶權
配偶權在我國理論及實踐上一直存在爭議,婚姻法的修改一度使之成為社會焦點,在婚姻法徵求意見稿公布之後,對配偶權要不要寫進修訂後的婚姻法,法學界和社會學界有著絕然不同的看法。
法學界人士大多持肯定意見,他們認為:「夫妻應負忠實義務,這是基於個體婚姻的本質要求,是一夫一妻制度的具體體現。一夫一妻制的實質,在於規范男女兩性關系」。[3]目前,「由於中國現行《婚姻法》沒有規定忠實義務,沒有規定同居義務,因此對於拒絕承擔忠實義務和同居義務的配偶,就沒有相應的制裁措施」。[4]如果「規定夫妻有相互忠誠義務,對不忠於婚姻的當事人及介入他人婚姻的違法行為人,具有警示和威懾作用,同時為追究侵犯合法婚姻的違法行為提供法律依據」。特別對「有些通姦姘居行為性質比較惡劣,對公民配偶權或夫妻生育權直接構成了嚴重侵害,……婚姻法再不管,讓當事人私了,是國家極不負責任的做法。且處罰這部分通姦者,在當今西方國家大部分的法律中都有明確規定」。所以,「改革開放已經20年的今天,立法者應當理直氣壯地為配偶權正名,在新的《婚姻家庭法》中,規定配偶權和配偶權的具體內容」。[5]
社會學家的意見絕然相反,他們認為,夫妻間的忠實義務是道德問題,不能用法律手段來強制。配偶權意味著夫婦雙方擁有對方的性權利,這是十分荒誕的!如果結婚就意味著自己的性權利一次性地承諾給了配偶,那麼還有沒有婚內強奸呢?是不是所有情感問題都得由法律來調整,法律能管得了嗎?本人也贊成這種觀點,確立配偶權未必能解決「婚外戀」問題,主張在婚姻法中確立配偶權的主要理由是有利於防止和減少「婚外戀」,鞏固「一夫一妻」制,一旦發生侵害配偶權,就可及時予以懲治。因為配偶權的重要內容是夫妻雙方的貞操義務,其核心是性的獨占性。夫妻一方與任何第三人發生性行為都是違背了貞操義務,侵犯了對方的貞操權,依法應受到制裁。這顯然把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合二為一,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性行為是以感情為基礎的,這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而感情並非一成不變的。每一個公民都享有完整的人權,為什麼一旦結婚,自己的一部分人權將屬於配偶?一個健康的獨立人為什麼要擁有另一個同樣是健康的獨立人的部分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