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解釋一第12條
❶ 生前的債務糾紛,其死後法院把本應發給職工遺屬的撫恤金進行抵賬扣除,請問合法么
不合法!
本案很明顯是一樁債權人代位訴訟案件。
在這個案件里,職工享有一筆到期債權——撫恤金請求權。由於該職工怠於向他的債權人(債主)還債,所以債主(債權人)想要行使代位權——代替職工(債務人)領取撫恤金用於償還債務。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合同法解釋(一)》第11條,債權人想要提起代位權訴訟,必須符合這個條件——「債務人的債務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而《合同法解釋(一)》第12條明確規定了,撫恤金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所以結論就是,債主不能行使代位權,因為撫恤金是專屬於職工的債權。法院這種判決和做法是違反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合同法解釋(一)》第11條、第12條的。
❷ 合同法提示性條款是什麼
提示條款:合同法〉第12條規定,合同一般包括當事人的名稱和住所、標的、數量、回質量等八項條款,
有的學答者稱這是合同的提示條款,這些條款中有的是合同必備條款,有的是非必備條款。 必備條款又稱主要條款,是指根據合同的性質和當事人的特別約定所必須具備的條款,缺少這些條款將影響合同的成立。所謂非必備條款又稱普通條款,是指合同的性質在合同中不是必須具備的條款,即使合同不具備這些條款也不應當影響合同的成立,如有關履行期限、數量、質量等條款在缺少這些條款情況下,完全可以根據〈合同法〉第61條、第62條的規定填補漏洞。
舉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十二條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❸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所涉疑難訴訟問題初探(下)
關鍵詞: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共同訴訟/當事人適格/特別程序/通常訴訟程序
內容提要: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或其親屬將事故責任人與保險公司作為共同被告起訴,法院據此作為共同訴訟處理,與現行共同訴訟制度之規定並不相符;而將履行職務行為的司機與其他主體一同起訴,則存在著被告不適格之問題。一般情形下,對交通事故受害人進行救治的醫療機構起訴保險公司,其並不具備原告適格。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怠於行使請求權,致使自己無力支付醫療費用時,應當承認醫療機構的代位權和原告資格。受害人為「無名氏」且因該交通事故而成為無意思表示的「植物人」時,關於醫療機構能否以原告身份訴請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支付醫療費用的問題,應當分別不同情形予以處理;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認定受害人無民事行為能力和為其指定監護人之特別程序與追索醫療費用之通常訴訟程序的協調問題。
2.醫療機構可以起訴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之情形
關於醫療機構能否起訴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以追空辯攔索搶救費用的問題,總體上看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此種情況下,醫療機構只能向受害人追索搶救費用,再由受害人向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請求賠償。第二,受害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包括其本來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以及因交通事故而導致其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有法定代理人。此種情形下,醫療機構也只能向受害人提出請求,而無權直接起訴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第三,受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怠於行使請求權,不向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提出請求,致使其無力支付醫療費。對於此種情形,則有必要承認醫療機構的原告資格,向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請求支付醫療費用。第四,受害人為「無名氏」且神志不清,經搶救無效而死亡,或者雖然未死亡但成為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植物人」。此類情形下是否有必要承認醫療機構的原告資格,需要具體分析。下面對上述後兩種情形予以探討。
(1)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怠於行使請求權時醫療機構之原告資格
實踐中,在發生交通事故時,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一般會積極地向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請求賠償,並以所得賠償來支付醫療費用。但是,有些情況下,在醫院已經為救治受害人墊付了部分醫療費用甚至於數額巨大的醫療費用時,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卻基於各種原因怠於行使請求權,不向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請求賠償,致使自己無力支付醫療費用。此種情況下,是否有必要承認醫療機構的原告資格呢?筆者認為,此處的關鍵問題在於是否承認醫療機構享有「代位權」。這就需要結合《合同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來進行分析。
《合同法》第73條第1款對代位權的規定是:「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就上述情形而言,醫療機構對受害人予以救治時,受害人與醫療機構之間就形成了醫療服務的合同關系,醫療機構享有要求受害人支付救治費用的債權。在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怠於行使請求權,致使自己無力支付醫療費用時,可以認為其符合《合同法》第73條第1款的前半段之規定。然而,根據人民法院1999年12月19日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17)的規定,醫療機構對此情形是不能行使代位權的。因為,對於《合同法》第73條第1款中所謂「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合同法解釋》第12條明示,是指「基於扶養關系、撫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斗胡、退休金、養老金、撫恤灶租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發生交通事故時,受害人對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所享有的請求權,顯然屬於「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的范疇。
筆者認為,如果適用《合同法解釋》第12條的規定,對於債務人(即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所享有的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之債權,債權人(即醫療機構)不能行使代位權去追償醫療費用,則對於醫療機構是不公平的。因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條規定「醫療機構對交通事故中的受傷人員應當及時搶救,不得因搶救費用未及時支付而拖延救治」,在醫療機構遵照這一規定並基於人道主義對受傷人員予以救治,從而花費了大筆醫療費用之條件下,如果受害人不積極去請求賠償,但又不允許醫療機構去向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請求支付醫療費用,那麼其為交通事故受害人墊付的醫療費用就無法收回,這對其顯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也容易誘導「見死不救」的行為和現象發生。
另一方面,《合同法解釋》第12條將「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作為專屬於債務人的債權,債權人對此不能行使代位權,這種規定對於一般情形而言是合理的、有必要的。但是,該規定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發生交通事故時醫療機構所享有的醫療費用請求權這種債權與其他債權在性質上的明顯不同,如果同樣地不允許就「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行使代位權,則是不合理、不科學的。這是因為,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就其內容和種類來說,應當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專屬於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近親屬)的部分,例如生活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必要的營養費、傷殘賠償金、死亡補償費、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另一部分則是因就醫治療而支出的各項費用。(18)對於第一部分,應當不允許行使代位權。但是,對於第二部分,則沒有必要禁止代位權的行使,因為,受害人就醫療費用這一部分所享有的「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在予以行使並取得賠償金之後,其本來就需要支付給有關的醫療機構。既然如此,在交通事故受害人怠於行使這一部分的請求權,致使自己無力支付醫療費用(也即給醫療機構造成損害)時,沒有必要禁止醫療機構行使代位權予以追償。
基於上述分析,從應然的層面來說,在交通事故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怠於行使請求權,不向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請求賠償,致使自己無力支付醫療費用時,應當允許醫療機構行使代位權,以原告身份訴求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支付醫療費用。當然,這涉及到與《合同法》第73條和《合同法解釋》第12條之規定的協調問題。筆者認為,《合同法解釋》第12條作出適當修改以體現這一特殊情況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2)受害人為「無名氏」且已經死亡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醫療機構之原告資格
實踐中,有些交通事故的受害人為「無名氏」(即不知道其姓名、住所及其親屬等情況),並且該「無名氏」在事故發生後神志不清,不能進行意思表示,經醫療機構搶救無效而死亡,或者經搶救雖然未死亡但卻成為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植物人」。在這兩種情況下,醫療機構墊付了救治費用時,是否可以充當原告請求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支付醫療費用呢?對於上述第一情況,實踐中有法院認為其符合《合同法》所規定的債權人之代位權的規定,認定醫療機構是適格的原告並判決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支付醫療費用。(19)對於第二種情形,也有法院認可了醫療機構的原告資格,認為「無名氏」經搶救後仍然神志不清而成為「植物人」時,醫療機構為追索醫療費用而起訴有關的主體,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即「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故判決支持其對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所提出的訴訟請求。(20)
筆者認為,受害人為「無名氏」且在交通事故發生後神志不清,經醫療機構搶救無效而死亡時,賦予醫療機構相應的訴權以便訴求有關主體支付醫療費用,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務上來說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直接依據現行合同法規定的代位權制度來認定醫療機構的原告資格並據此予以裁判,則還存在法律根據上的不足。如前所述,《合同法》第73條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這里撇開「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不得代位行使之要件尚未解決之外(上文已對此展開討論),對於代位權行使的另一要件,即「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之要件來說,認為神志不清的「無名氏」死亡後醫療機構即取得了代位權之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所謂「怠於行使」,按照民法上的一般解釋,是指債務人應當行使並且能夠行使其到期債權但卻不去行使的行為。(21)顯然,「怠於行使」是一種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行為,而不是一種客觀上的不能行使的行為。為了使這一要件更具有可操作性,《合同法解釋》第13條第1款進一步明示,所謂「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由此可見,神志不清的交通事故之受害人「無名氏」經醫療機構搶救無效而死亡,醫療機構欲追索搶救費用時,並不符合這里所謂「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之代位權行使的要件,而是一種因「無名氏」已經死亡且其家屬不明而致使其法定權利在客觀上無人行使之狀態。
所以,現行合同法所規定的代位權制度,並不能解決上述受害人為神志不清的「無名氏」且已經死亡,醫療機構據此追索醫療費用時的當事人適格問題。筆者認為,立法上有必要將此種情形作為一種法定的訴訟擔當,直接規定醫療機構在此種情形下具有原告資格,請求有關主體支付救治費用。只有如此,才能解決和協調實體上和程序上的一系列問題。這樣予以規定的理由,在於現代民事訴訟對當事人適格問題的科學認識和分類。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適格或正當當事人可分為兩種:一是實質的正當當事人,即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主體作為訴訟當事人;二是形式的正當當事人,即非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主體,依照有關規定而享有訴訟實施權,主要體現為訴訟擔當。(22)因此,所謂訴訟擔當,是指實體法上權利義務主體以外的第三人,以自己名義成為適格的原告或被告而進行有關他人實體權利或義務的訴訟的制度。(23)它是解決非實體權利義務主體的當事人適格問題而進行的制度設計。
根據訴訟擔當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還是實體法律關系主體的授權為標准,可將其分為法定的訴訟擔當和任意的訴訟擔當。法定的訴訟擔當是指,法律特別明文規定,第三人因職務上或其它特殊原因,就他人的權利義務為管理處分而以自己名義進行訴訟之情形,又可進一步細分為「為了擔當人利益的法定訴訟擔當」(例如代位權訴訟、股東代表訴訟等)與「為了權利義務歸屬主體利益的法定訴訟擔當」(例如遺囑執行人、破產清算組織等)兩種類型。(24)至於哪些情形有必要規定為法定的訴訟擔當,則在立法時需要考慮權利保護的必要性、訴訟的便利性、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等因素予以確定。就上述醫療機構在神志不清的「無名氏」死亡時追索醫療費用之情形而言,由於並不能被現行合同法所規定的代位權訴訟所涵蓋,因此將其作為一種獨立類型的法定訴訟擔當予以規定就具有十足的必要,以肯定醫療機構的原告資格和維護其合法權益。
關於「無名氏」在交通事故後神志不清,經搶救雖然未死亡但卻成為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植物人」,醫療機是否可以據此充當原告請求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支付醫療費用的問題,盡管實踐中有法院對此持肯定的態度,但筆者認為,在受害人(即喪失行為能力的「無名氏」)的民事主體資格仍然存在,並且目前也沒有法律規定醫療機構可以代替受害人去主張權利之條件下,認定醫療機構的原告資格是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的。此種情形下應當採取的處理原則是:在法律上為「無名氏」設定監護人,由監護人作為「無名氏」的法定代理人去為其主張權利;如果監護人怠於行使請求權,不向有關的責任人請求支付醫療費用,基於前文筆者的討論,則應當承認醫療機構的代位請求權和原告資格。不過,這里又涉及到另一個必須予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即認定「無名氏」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並為其設定監護人之特別程序與追索醫療費用之通常訴訟程序的協調問題,下文對此予以探討。
三、特別程序與通常訴訟程序的協調問題
(一)特別程序前置之必要性
受害人因交通事故而變為無意思表示的「植物人」時,首先有必要通過法定程序認定該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訴訟中稱為無訴訟能力人),(25)然後才能夠進行以受害人與他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為訴訟標的之訴訟。這是因為,民事訴訟當事人只有具備訴訟能力時,才能夠親自進行訴訟,否則,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訴訟,而交通事故受害人因該交通事故而變為無意思表示的「植物人」時,其顯然是不具備訴訟能力的。既然如此,在訴求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賠償損失時,其必要的前提是通過特別程序對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狀態作出認定,在法律上為其設定監護人,並由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進行訴訟。
實踐中,「無名氏」在交通事故後長期處於無意思表示之「植物人」狀態時,一些醫療機構據此對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提起訴訟,要求其支付醫療費用,而法院在未經過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之特別程序的情況下,直接受理醫療機構對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的起訴並作出要求其支付醫療費用的判決,這種做法實際上違背了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為,一個民事主體,其是否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應當由法院依照法定程序予以認定,不能由醫療機構作出認定,這是民事主體之權益保護的需要,也是維護民事法律秩序的必然要求。雖然醫療機構的診斷或鑒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其診斷或鑒定只是一種醫學上、生理上的認定,並非是法律上的認定,換句話說,雖然醫療機構的診斷或鑒定在法院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時是一種關鍵證據,但該診斷或鑒定本身並不具有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效力。故此,在上述情形下,應當首先通過特別程序認定「無名氏」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並為其設定監護人,由監護人作為「無名氏」的法定代理人去為其主張權利。
(二)認定受害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之特別程序中有關事項的處理
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因該交通事故而變為無意思表示的「植物人」時,如果其姓名、住所等個人情況是清楚的,則認定其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程序與其他情形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程序並無不同,但是,如果其屬於「無名氏」,則對於下列程序問題,有必要在立法上予以完善。
1.申請人與管轄問題
關於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申請人問題,《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款規定,由該公民的近親屬或者其他利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在受害人因交通事故而變為無意思表示的「植物人」,且系無人知曉其個人情況的「無名氏」時,由於其近親屬等利害關系人沒有出現,故不可能由這些人作為申請人。那麼,對「無名氏」進行救治的醫療機構是否具有申請人的資格呢?筆者認為,醫療機構對「無名氏」進行了救治,就在「無名氏」與醫療機構之間形成了醫療服務的法律關系,對「無名氏」進行救治的費用無人支付時,醫療機構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170條所規定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之一,其有權作為申請人請求人民法院認定交通事故之受害人「無名氏」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對於管轄問題,在一般的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中,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的規定,其管轄法院是該公民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但在上述由醫療機構提出申請之情形下,由於根本不知道受害者的住所地,故不可能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的規定來確定管轄法院。考慮到這類案件的特殊性,有必要確定由對該公民進行救治的醫療機構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予以管轄。
2.關於訴訟中的代理人問題
為了更好地保護被申請人的合法權益,《民事訴訟法》第17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應當由該公民的近親屬為代理人,但申請人除外。近親屬互相推諉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為代理人。該公民健康情況許可的,還應當詢問本人的意見。」顯然,在上述由醫療機構申請認定交通事故受害人「無名氏」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之情形下,由於「無名氏」的近親屬無從知曉,因而該條款是無法適用的。筆者認為,對於此種情形,立法上有必要規定由對該公民進行救治的醫療機構所在地的民政部門作為訴訟中的代理人。
3.關於監護人的指定
對於一般的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案件,法院在作出認定時,並不需要指定監護人,而是直接按照《民法通則》第17條的規定,由有關人員擔任監護人;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沒有《民法通則》第17條第1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但是,在受害人「無名氏」因交通事故變為無意思表示的「植物人」,醫療機構申請認定其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之程序中,由於「無名氏」的近親屬、住所地和工作單位等事項均不清楚,因而其監護人無法按照《民法通則》第17條的規定予以確定。所以,法院在認定交通事故之受害人「無名氏」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時,顯有必要同時為其指定監護人。關於應指定誰作為監護人的問題,筆者認為,一般情形下應以對該公民進行救治的醫療機構聽在地的民政部門為宜;進行救治的醫療機構願意承擔監護職責的,也可以指定該醫療機構為監護人。
(三)特別程序進行之後追索醫療費用之通常訴訟程序
依照特別程序認定受害人「無名氏」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並為其設定監護人後,根據民法的規定。該監護人即有權利和職責向交通事故的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請求賠償。如果對受害人進行救治的醫療機構被指定為監護人,那麼該醫療機構即可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請求交通事故的責任人和保險公司對受害人予以賠償(包括醫療費用和其他賠償金);賠償義務人拒不賠償時,醫療機構可以受害人為原告,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其賠償。
如果對受害人進行救治的醫療機構以外的其他主體被指定為監護人,那麼,其在追索到賠償金和保險金後,應當及時向醫療機構支付醫療費用;其追索到賠償金和保險金後,不向醫療機構支付醫療費用的,則醫療機構可以「無名氏」為被告提起訴訟,追索醫療費用並要求監護人(即法定代理人)予以支付。如果該監護人怠於行使請求權,不向有關的責任人請求賠償,致使「無名氏」的醫療費用不能支付,基於前文筆者的討論,則應當承認醫療機構的代位請求權和原告資格,允許醫療機構直接起訴交通事故責任人和保險公司。
注釋:(17)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
(18)參見人民法院2003年12月26日發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18條。
(19)參見趙興武等:《無名女子車禍死亡欠交10萬醫療費醫院代位求償獲雨花台法院支持》,載2006年4月21日《人民法院報》。
(20)例如,廣東省東莞市人民法院曾經審理了這樣的一個案例,判決書編號為「(2005)東法民三初字第1927號」。
(21)參見陳小君主編:《合同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頁;崔建遠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頁。
(22)江偉、邵明、陳剛:《民事訴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頁。
(23)參見前引⑩,陳榮宗等書,第168頁。
(24)參見[日]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林劍鋒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217頁。
(25)關於哪些公民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問題,除了年齡標准外,《民法通則》第13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5條則規定,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筆者認為,受害人因交通事故而變為無意思表示的「植物人」時,其應當屬於這里所謂「痴呆症人」的表現形式之一,屬於民法上規定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一、法律適用范圍第一條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第二條合同成立於合同法實施之前,但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跨越合同法實施之日或者履行期限在合同法實施之後,因履行合同發生的糾紛,適用合同法第四章的有關規定。第三條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時,對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合同無效而適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則適用合同法。第四條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第五條人民法院對合同法實施以前已經作出終審裁決的案件進行再審,不適用合同法。二、訴訟時效第六條技術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實施之日超過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一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二年。第七條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過二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二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四年。第八條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條和第一百零四條第二款規定的「五年」為不變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規定。三、合同效力第九條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
合同法第七十七條第二款、第八十七條、第九十六條第二款所列合同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規定處理。第十條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四、代位權第十一條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
(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
(三)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
(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第十二條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是指基於扶養關系、撫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第十三條合同法第七十三條規定的「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
次債務人(即債務人的債務人)不認為債務人有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情況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第十四條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第十五條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債務人以後,又向同一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符合本解釋第十四條的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受理;不符合本解釋第十四條規定的,告知債權人向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另行起訴。
受理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在債權人起訴債務人的訴訟裁決發生法律效力以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五)項的規定中止代位權訴訟。第十六條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
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次債務人為被告提起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❺ 合同主要條款有哪些
您好:
我國《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合同法》以上規定只是作為只是作為參考,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增減有關條款。但在實踐中,以下這些條款是必須的:
1、合同當事人的姓名,如果是法人,則需法人的名稱。必要時還可查看當事人的身份證或執照;
2、合同標的:如果是買賣合同的話,需要說明貨物的名稱、規格型號、購買數量等;如果是提供勞務,則要說明勞務的類型、勞務的標准;
3、價格:要注意貨幣單位;
4、履行期限:超過履行期限會導致違約,甚至守約方可以解除合同;
5、違約責任:一般約定違約金比例或損失賠償辦法;
6、糾紛解決方式:約定是採用仲裁還是訴訟的方式。如果約定仲裁,最好在合同中約定仲裁條款;
7、法律適用問題:這牽涉到訴訟發生時將向哪裡的法院起訴的問題;在國際買賣合同中尤為重要。
一份嚴密的合同的起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於大宗的買賣。如有必要,最好請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幫助起草。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吧
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勞動合同類型有哪些
勞動合同分為如下三種:
1、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專者約定合同終止時間的勞屬動合同。
2、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以某項工作的完成為合同期限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二條勞動合同分為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❼ 合同條款稱:「雙方如無異議,視為合同自動延續。」請問,表達異議的方式一定需要書面形式嗎合同自動延
如果有這種約定,表達異議最好是書面形式,如果不是書面形式,將來追究起來也沒有證據。
合同條款應當明確、肯定、完整,而且條款之間不能相互矛盾。否則將影響合同成立,生效和履行以及實現訂立合同的目的,所以准確理解條款含義有重要作用。
(7)合同法解釋一第12條擴展閱讀:
條款內容
為了示範較完備的合同條款,《合同法》第12條規定了如下條款,提示締約人: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與住所
當事人是合同權利義務的承受者,沒有當事人,合同權利義務就失去存在的意義,給付和受領給付便無從談起,因此,訂立合同須有當事人這一條款。當事人由其名稱或者姓名及住所加以特定化、固定化,所以,具體合同條款的草擬必須寫清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標的是合同權利義務執行的對象。合同不規定標的,就會失去目的,失去意義。可見,標的是一切合同的主要條款。
目前,多數說認為合同關系的標的為給付行為,而《合同法》第12條所謂標的,主要指標的物,因而規定有所謂標的的質量、標的的數量。所以,對於《合同法》及有關司法解釋所說的標的,時常需要按標的物理解。
三、質量與數量
標的(物)的質量和數量是確定合同標的的(物)的具體條件,是這一標的(物)區別於同類另一標的(物)的具體特徵。標的(物)的質量需訂得詳細具體,如標的(物)的技術指標、質量要求、規格、型號等要明確。標的(物)的數量要確切。
首先應選擇雙方共同接受的計量單位;其次要確定雙方認可的計量方法;再次應允許規定合理的磅差或尾差。標的物的數量為主要條款;標的物的質量若能通過有關規則及方式推定出來,則合同欠缺這樣的條款也不影響成立(《合同法解釋(二)》第1條)。
四、價款或酬金
價款是取得標的物所應支付的代價,酬金是獲得服務所應支付的代價。價款,通常指標的物本身的價款,但因商業上的大宗買賣一般是異地交貨,便產生了運費、保險費、裝卸費、保管費、報關費等一系列額外費用。它們由哪一方支付,需在價款條款中寫明。
五、履行的期限、地點、方式
履行期限直接關繫到合同義務完成的時間,涉及當事人的期限利益,也是確定違約與否的因素之一,十分重要。履行期限可以規定為及時履行,也可以規定為定時履行,還可以規定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如果是分期履行,尚應寫明每期的准確時間。
履行地點是確定驗收地點的依據,是確定運輸費用由誰負擔、風險由誰承受的依據,有時是確定標的物所有權是否轉移、何時轉移的依據,還是確定訴訟管轄的依據之一,對於涉外合同糾紛,它是確定法律適用的一項依據,十分重要。
履行方式,例如是一次交付還是分期分批交付,是交付實物還是交付標的物的所有權憑證,是鐵路運輸還是空運、水運等,同樣事關人的物質利益,合同應寫明,但對於大多數合同來說,它不是主要條款。
履行的期限、地點、方式若能通過有關方式推定,則合同即使欠缺它們也不影響成立。
六、爭議解決的方法
解決爭議的方法,是指有關解決爭議運用什麼程序、適用何種法律、選擇那家檢驗或者鑒定的機構等內容。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仲裁條款、選擇訴訟法院的條款、選擇檢驗或者鑒定機構的條款、涉外合同中的法律適用條款、協商解決爭議的條款等,均屬解決爭議的方法的條款。
合同條款依其作用可分為合同的主要條款和普通條款。